一、矿井通风网络风流控制的实用算法(论文文献综述)
高建[1](2021)在《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文中认为矿井通风系统是矿山开采生产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合理的通风系统不仅能保证矿山的正常生产,也能保护矿工安全健康。随着矿山不断的建设,由于采空区与地表连通,导致井下通风系统的有效风量降低,易使巷道风流出现反向,烟尘倒流,增加通风困难。矿山开采中受采空区的影响,影响矿山资源的供应,对井下因采空区漏风因素造成的通风系统紊乱问题进行调控十分必要。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采空区漏风特性分析。在查阅和学习采空区漏风通风特性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采空区漏风对通风网络、通风动力以及生产的影响,并对矿井采空区漏风特性从“喘吸”漏风现象、机械通风局部循环现象、通风系统风压失衡现象、地表裂隙沉降现象等四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矿井采空区漏风一般控制措施进行了介绍。(2)构建采空区通地表漏风仿真模型。通过FLUENT软件对采空区通地表漏风进行模型构建,对采空区通地表漏风进行分析研究了漏风通道距工作面的距离、漏风通道的漏风速度以及采空区大小的影响三方面下采空区通地表漏风的影响规律。(3)基于采空区设计了分区通风的系统方案。在通风系统改造原则及诱导通风思路的基础上,针对矿井采空区漏风问题,提出利用通地表采空区诱导通风的思路,将漏风通道加入通风网络中,设计了采空区与回风井的并联通风方案、采空区做独立回风井的分区通风方案和现有风机通风系统改造方案,为矿井采空区漏风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持。(4)案例研究。针对承德铜矿矿井井下存在采空区漏风以及有效风量不足的问题,对承德某铜矿通风系统进行现场测定并获取相关的通风数据资料,分析研究井下通风系统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构建矿井通风三维仿真模型,确定出具体的分区通风系统方案,改善和优化采空区漏风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影响,实现矿井风流的合理有效流动,确保矿井安全持续生产。
郝世杰[2](2020)在《B铁矿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山通风系统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命脉,是地下普通矿山开采的八大系统之一。该系统拥有很多特点,比如复杂性、模糊性以及动态性,因此对矿井通风环境、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以及通风系统管理有着重要的要求。地下矿井不仅对通风系统可靠性有极其高的要求,另外也需要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有保障。由于矿井的动态性标志着通风系统的可靠性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变化,导致了地下矿井的巷道、网络结构等的复杂化,同时也影响着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若通风系统的某一节点出现故障,说明通风系统的可靠性下降,以及影响整个矿井的开采以及作业,同时也会危机到矿井下的工作人员的生命。因此,评价通风系统的可靠性高低近年来越来引发学者专家的看重。首先,分析了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必须性和必备条件,根据B铁矿的实际情况,对B铁矿的现状,开拓方式,主要生产区和矿井通风系统的可靠性概况做了阐述。其次,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建立原则,选取一级指标因素:通风系统环境、通风设施安全性和通风系统安全管理。在选取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分二级指标,共分17个二级指标,确定指标后构造可靠性评价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最后,通过评价方法的原则,以及对比几种评价方法优势与弱势,通风系统可靠性的复杂性以及动态性导致矿井系统的整个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结合该矿的自身特点决定采用模糊综合评价,依据权重和隶属度计算结果,确定评价等级,发现问题,通过对指标提出相应的措施改善通风系统的可靠性。
高亚超[3](2020)在《矿井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通风不仅为井下矿工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也是防控井下各种污染、爆炸和窒息性气体的基本措施,因此通风系统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矿井通风系统包括风道、风机和控风设施等元素,常被描述成一个复杂的网络,风流在其中的分配情况必须依靠计算机软件才能准确求得。特别是金属矿山通风系统不仅通风网络复杂,而且风机数量多,这些特点对通风网络解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采用理论分析、算例推演、软件开发和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对矿井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技术进行研究。结合图论拓扑理论研究矿井通风网络解算基础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算例推演的方法研究矿井通风网络解算的斯考德-恒斯雷法与牛顿法的收敛性。基于ObjectARX可视化技术开发了矿井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软件,应用开发的软件建立李楼铁矿多级机站矿井通风仿真系统。研究可得:采用的6个算例中,有2个算例的雅可比矩阵对角线元素不占优,解算结果1个收敛1个未收敛,可见斯考德-恒斯雷法解算多级机站风网的不收敛性表现的比较明显;采用牛顿法解算6个算例结果均收敛,且迭代次数仅为斯考德-恒斯雷法的76.9%,确定了牛顿法作为本文多级机站风网解算技术的核心算法;开发的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软件不仅实现了牛顿法解算,还实现了对矿井风网、风机性能曲线的可视化;使用开发的软件成功的建立了含有90个风机432条分支的李楼铁矿多级机站通风仿真系统,为矿井的通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张书读[4](2020)在《基于空气幕调节的高海拔地区矿井增压通风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西部高海拔地区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资源的重要储蓄基地。但是高海拔地区恶劣的环境(气压低、含氧量少)严重制约着矿井的地下生产,其对井下的影响通风系统最为明显。在此背景下,为了保证高海拔地区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和矿工的生命安全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井下存在的风量不足,低压缺氧问题进行治理研究十分有必要。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为:(1)在查阅和学习高海拔地区通风特性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了高海拔地区对空气性质、人体生理以及通风设备的影响,并对高原环境下通风困难的致因进行了分析;对高海拔地区适宜通风方式进行了介绍并对受海拔高度影响下的通风风量,通风风阻和通风设备相关参数进行了校核。(2)介绍了传统井下风流调控技术,并在矿用空气幕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增能、增阻设计构建了高海拔矿井基于空气幕调节的井下局部增压模型,以此缓解高海拔矿井存在的低压缺氧问题。(3)在AHP主观指标权重和熵值法客观权重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高海拔矿井通风评价的组合赋权—TOPSIS评价模型,为高海拔矿井通风方案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支持。(4)针对西部某高海拔矿井井下存在的低压缺氧以及有效风量不足的问题,通过矿用空气幕联合增压模型,以MZG金矿3850m中段局部工作面为背景进行模拟,在局部增压调控基础上设计了3个适用于高海拔矿井的优化方案,利用组合赋权—TOPSIS优选模型对高海拔矿井适宜通风方案进行比选确定最后的实施方案,实现矿井风流的合理有效流动,确保高海拔矿井安全持续生产。
王畅[5](2020)在《基于自适应PID的风机变频调速系统》文中指出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结构优化等基本方针。煤矿企业在我国当前环境下应结合发展现状,寻求更加持久高效、绿色的发展。矿井通风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作为大型的高耗能设备,矿井通风机长期处于低效率的运行状态。随着矿井采掘装备的升级,矿井开采走向深部,井下通风系统日趋复杂,矿井通风机常出现喘振等问题。为了改变现状,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矿井通风技术,总结当前常用的一些调速办法的基础上,以杨庄煤矿东风井通风机变压变频调速模型为研究对象,采用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实现矿井通风量自动调节,让风机稳定运行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风机的异步电动机是一个多变量系统,在计算机仿真软件中建立与实际现场相同的数学模型较为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将三相静止坐标系转化为两相静止坐标系,进而推导出两相旋转坐标系下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给出了电压、磁链和电磁转矩方程。提出应用统一快速调制SVPWM算法解决了两电平SVPWM调制算法需要经过扇区判断,查表和时间计算等多重步骤的问题。该算法直接计算出三相桥臂的开关时刻,简化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运行效率。在MATLAB软件下对统一快速算法进行仿真,得出基于统一快速调制算法的SVPWM调制算法与传统SVPWM算法波形相同,在作用于两电平逆变器时,统一快速调制算法可以在进行更少计算量的同时达到传统SVPWM算法的效果。通过对研究对象所抽象成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建立的模型在仿真过程中实现了对转矩分量与定子电流励磁分量的精确解耦,实现了把复杂的非线性问题转化成线性问题考虑。本文分析了自适应模糊整定PID控制原理。通过坐标变化和电压空间矢量的技术,运用MATLAB软件搭建了矢量控制的异步电机变频调速模型。在该模型上分别进行PID控制器、模糊控制器的设计仿真和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得出了PID控制结构简单,鲁棒性和适应性较强。但参数整定过于繁杂,往往整定不良、性能欠佳。模糊控制适用于非线性、时变、滞后、模型不完全的系统,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适应性和容错性。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结合两者的优点,既不依赖于被控对象精确的数学模型,也不存在参数难以整定的问题,可以提高小时滞系统的动态性能。最后,把本文设计的风机变频调速系统应用于杨庄煤矿现场,分析了杨庄煤矿的通风状况,计算综采工作面的所需风量并统计全矿井所需要的通风量。依照所统计的所需通风量和负压值,对风机特征点进行绘制并对风机进行选型计算。利用可编程控制技术、组态技术、传感器技术设计了以西门子S7-400H系列PLC为核心控制器,以硬件冗余的方式搭建的监控风机运行状态的系统。将该系统通过所安设的传感器来采集风量、负压等数据到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按照设计好的控制模型进行处理,得到的频率数据传输至变频器,进而控制风机电机,实现风量的自动调节。同时,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与上位机进行的通信,将实时所采集的各种数据上传至上位机中,由上位机设置的控制键对全系统进行控制。从实验结果得知,该系统的响应迅速,稳态性能优异,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满足实际控制要求。该论文有图47幅,表6个,参考文献76篇。
常一鸣[6](2020)在《基于矿山物联网的通风与瓦斯数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通风系统和瓦斯防治一直是煤矿安全领域研究的重点。良好的通风系统是保障煤矿安全的关键之一,而瓦斯事故是煤矿井下所有的灾害事故中影响最大、人身伤亡最严重,同时发生频率最高的。故提升通风和瓦斯数据的精准度,对提升煤矿井下人员和设备安全具有更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于研究通风网络解算和瓦斯涌出预测进而提升通风和瓦斯数据的准确性。本文基于现有的矿山物联网数据监测系统采集通风及瓦斯基础数据,并针对煤矿井下环境复杂、数据传输易受到干扰的情况,使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作数据分析,提升采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用性。基于多传感器数据融合技术处理的采集数据,对使用ScottHinsley算法的回路风量法改进从而建立通风网络模型得到精度更高的全局风量数据。针对瓦斯涌出这一复杂、非线性的动力学系统,建立瓦斯涌出预测指标,提出一种基于PCA-MLR-RBF瓦斯涌出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现有矿山物联网数据监测系统,分析研究其系统及拓扑结构。使用多传感器数据融合对采集数据做数据分析,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相比于传统煤矿井下的单个节点数据采集,提升了数据精度,降低了数据采集的错报和漏报,加强了通风系统的联动性和可靠性。(2)基于煤矿通风网络图理论对煤矿通风系统进行研究,在构图处理和简化的原则下,生成煤矿局部通风网络图;针对现有通风网络解算方法对复杂通风网络圈划回路时存在巨大损耗,且无法保证网络的收敛性等问题,本文对Scott-Hinsley回路风量法进行改进,减少生成回路中的分支数,从而降低了回路迭代造成的积累误差。以生成的局部通风网络图为实例验证求解的风量数据具有更高精度。(3)按照瓦斯涌出预测指标选定原则,选定瓦斯涌出影响因素作为预测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高效的消除多变量共线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良好的处理线性数据特性和RBF神经网络优秀的非线性逼近能力,提出一个基于PCA-MLR-RBF瓦斯涌出预测模型。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CA-MLR-RBF的瓦斯涌出预测模型相比于现有的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精度有较大提高。
朱旭东[7](2020)在《基于Ventsim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安全、稳定与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对于保障矿井生产的有序、高效和低耗进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矿井生产活动的不断进行,使矿井通风系统的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同时,诸如瓦斯地质、矿压与煤炭自燃危险性等矿山地质因素也悄然改变,此外,由于受到采矿活动的影响,矿井通风系统参数发生渐变和突变,这些必然对矿井通风系统的正常运行产生影响,造成不利于安全生产和技术经济不合理的状况。因此,通过引入系统工程、模糊数学与最优化等理论,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运行状态模拟、评价和最优选择,从而得到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最优的矿井通风系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相关矿井通风理论与技术,以潞安集团漳村矿为例,在矿井计划贯通西扩区进风立井的背景下,采用调查计算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在漳村矿进行实际测量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得到漳村矿通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部分井巷风速超标,有效风量率低,部分用风地点用风紧张,用风段阻力所占总阻力比值较小,风井数目较多,不便于管理,各回风井风机功耗较高,且效率低,不利于矿井节能降耗和通风管理等。其次,利用Ventsim三维可视化矿井通风仿真模拟软件,建立了与矿井实际高度吻合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模型,模型的模拟数值与实际值相对误差较小,各类通风参数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并对拟定的四种优化方案进行了风网解算分析,认为采用第三种方案: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调整部分通风线路及设施,或者采用第四种方案: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将西回风井改为进风井,均能够更大程度上缓解二水平及+480水平各采区的用风压力,为今后要开采的27采区、28采区和29采区提供通风便利,且经济性比较合理,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适合矿井参考选择。最后,通过建立的漳村矿矿井通风系统层次分析模型,确定各层因素的影响权重后,对四种优化方案进行定量计算可得:第四种方案的AHP评价总得分最高,即按照AHP分析方法,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将西回风井改为进风井,是满足技术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最优化方案。
马晨霞[8](2020)在《自走铁矿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矿井通风系统是复杂多变的动态系统,各个因素相互关联。通风系统对于矿井的安全生产能力、抗灾能力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矿井通风系统安全生产为切入点,以自走铁矿通风系统优化为背景,分析优化通风系统、优化方案的评价决策及及矿井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基于自走铁矿开拓方式、采矿方法构建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实际需风量的计算及井巷断面优化的计算,拟定了四个符合《金属非金属矿安全规程》且满足矿井实际需求的可行通风方案,运用3D Vent软件对拟定方案进行模拟解算、优化。(2)运用评价决策方法分析拟定通风系统优化方案,选出最佳方案。依据拟定的四个可行方案,根据该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建立通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矩估计赋权的改进面积灰关联决策模型IAGRD-OCW决策模型进行方案优选,得出最佳方案为方案三。(3)针对方案三的通风网络参数,对其进行通风网络可靠度分析。基于网络流理论及最小路径集不交和原理相结合,运用Matlab数据处理,对方案三通风网络系统进行可靠度计算,经计算方案三通风网络系统的可靠度为0.965。(4)针对矿井通风系统的特点以箕斗斜井、1430m中段机电硐室作为可能突发火灾地点,运用3D Vent软件对有毒有害气体、烟尘颗粒等矿井火灾污染物的行径路径进行模拟分析,分析这两个地点突发火灾时对井下工作人员的影响。并结合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当箕斗斜井突发火灾时,通风网络系统可靠度为0;当1430m中段机电硐室突发火灾时,在未蔓延至其他巷道时,通风网络系统的可靠度为0.655,当蔓延至其他巷道时,通风网络系统的可靠度为0。通过上述分析对矿井提出防范措施。
王天乐[9](2019)在《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的风量渐进法研究》文中提出合理的矿井通风系统是保障矿井安全生产、改善井下人员劳动安全健康条件和防灾抗灾的最重要环节。在矿井通风实践中,几乎所有的通风系统都需要依靠风门或辅助通风机等通风控制装置才能实现按需分风。矿井通风系统分析和优化的目的之一就是合理地确定这些通风控制装置的位置、数量和大小,以减少通风能耗或通风总费用,对矿井通风网络最优解的判定对于采用更经济、合理的优化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矿井通风的风量平衡定律、风压平衡定律、风阻定律、矿井需风量的上限和下限以及巷道风阻调节的上限和下限建立了以能耗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通过对矿井通风网络图的研究,提出了有向通路矩阵法来确定独立分支;根据矿井通风网路调节理论和图论,分析了需风分支对调节的位置和数量的影响;以风压平衡定律和风阻定律为基础,研究了推导风量渐进计算法;通过示例分析,证明了最优调节分支的必要条件可以指导通风网络优化,同时也证明了风量渐进法的正确性。基于通风网路风流流动的基本理论、图论和规划论,推导出的风量渐进法可以作为通风网络优化的计算方法,并且通过示例可以判断其正确性,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通风网路优化理论,可以指导现场的通风网路调节。
张琪[10](2019)在《金属矿山通风系统诊断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山开采规模不断扩大、开采深度增加,地质条件复杂性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矿井开采条件和生产方式也出现了较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矿井通风困难也逐渐凸现出来。矿井的风量不足严重影响了矿井生产和工人安全,对金属矿井的通风系统诊断能够及时发现矿井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制定治理措施。论文首先对进行对金属矿山通风系统的诊断方法的研究,在对故障诊断的概念及常用方法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基于知识的通风系统诊断方法。充分利用和发挥经验知识、结构知识和模型知识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建立浅知识与深知识相结合的混合知识通风系统诊断方法。并以山东黄金焦家金矿为例,进行了详细的诊断。在组建专家组后首先对矿井存在的症状进行汇总,随后对矿井的需风量进行了详细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对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后根据气体的焓湿变化模型定性分析了井下雾气产生原因。经诊断焦家金矿共存在通风系统复杂多变、矿井通风设备动力不足、矿井通风构筑物设置错乱、矿井通风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四个方面问题,矿井通风系统诊断专家组建议,对矿井的起雾现象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并对矿井进行通风系统优化。随后论文针雾气的成因进行分析并在2018年1月进行了第一次测量。根据第一次测量数据对起雾地点的温、湿度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在2018年6月对矿井进行了第二次测量,随后对比分析矿井夏季与冬季温相同测点的温、湿度变化,根据两季节温湿度的不同分析起雾原因;于2019年1月对矿井进行连续多天的温、湿度测量,分析矿井起雾地点温、湿度的连续变化情况。在对现有的雾气治理方式进行分析后,结合焦家金矿雾气产生的原因制订了焦家金矿的治理措施。最后论文依据巷道通风测定数据反演的通风系统优化方法建立焦家金矿通风系统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对不同的通风系统优化方案进行模拟。随后论文根据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各方案优劣性并选取最优方案进行实施。
二、矿井通风网络风流控制的实用算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矿井通风网络风流控制的实用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1)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通风系统优化方法 |
1.2.2 采空区漏风问题 |
1.2.3 通风系统仿真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矿井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影响及特性分析 |
2.1 矿井采空区漏风对井下通风的影响 |
2.1.1 采空区漏风对通风网络的影响 |
2.1.2 采空区漏风对通风动力的影响 |
2.1.3 采空区漏风对矿井生产的影响 |
2.2 矿井采空区漏风特性分析 |
2.2.1 采空区漏风基本定律 |
2.2.2 采空区漏风地点及漏风方式 |
2.2.3 通风系统紊乱致因分析 |
2.2.4 采空区漏风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矿井采空区通地表漏风通风系统建模及仿真 |
3.1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仿真平台 |
3.2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模型构建 |
3.2.1 几何模型的建立与网格生成 |
3.2.2 边界条件 |
3.2.3 求解方法 |
3.3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因素分析 |
3.3.1 漏风通道距工作面的距离 |
3.3.2 漏风通道的漏风速度 |
3.3.3 采空区大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矿井采空区漏风情况下的分区通风方案设计 |
4.1 采空区漏风问题分析 |
4.1.1 采空区内部漏风 |
4.1.2 采空区通地表漏风 |
4.2 通地表采空区回风性能研究 |
4.2.1 采空区的稳定性 |
4.2.2 采空区的透气性 |
4.3 通风系统优化改造 |
4.3.1 通风系统改造原则及诱导通风思路 |
4.3.2 诱导通风风量分配设计 |
4.4 改造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
4.4.1 基于Ventsim解算的通风系统 |
4.4.2 通风系统方案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分区通风的矿井采空区漏风通风优化实例分析 |
5.1 承德铜矿生产及通风现状 |
5.1.1 承德铜矿开采现状 |
5.1.2 通风系统现状 |
5.2 承德铜矿通风问题分析及参数核算 |
5.2.1 承德铜矿通风参数测定 |
5.2.2 通风系统问题分析 |
5.2.3 承德铜矿井下通风参数核算 |
5.3 通风系统改造及管理措施 |
5.3.1 通风系统主要改造措施 |
5.3.2 通风系统安全管理措施 |
5.4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比较及优选 |
5.4.1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比较 |
5.4.2 采空区漏风通风系统方案优选 |
5.5 优化后通风效果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附录 各中段巷道风量情况 |
致谢 |
(2)B铁矿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工程的发展历程 |
1.2.2 国内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国外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B铁矿通风系统概况 |
2.1 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
2.2 B铁矿概况 |
2.2.1 B铁矿简介 |
2.2.2 矿井的开拓方式 |
2.2.3 矿井主要生产区 |
2.2.4 目前现有的工作面 |
2.3 矿井通风 |
2.3.1 通风系统概述 |
2.3.2 通风系统的设施设备 |
2.3.3 通风系统生产能力计算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通风系统可靠性指标体系建立 |
3.1 通风系统指标的建立 |
3.1.1 通风系统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
3.1.2 通风系统评价指标选取 |
3.1.3 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 通风系统可靠性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3.2.1 AHP的基本原理 |
3.2.2 层次分析法实施步骤 |
3.2.3 B铁矿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权值确定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通风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
4.1 评价方法原则 |
4.2 矿井通风系统的多种评价方法 |
4.3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4 通风系统模糊综合评价可行性 |
4.5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6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模糊综合评价 |
4.7 提高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管理对策及建议 |
4.7.1 对矿井漏风状况的防治 |
4.7.2 通风机日常维护管理 |
4.7.3 通风构筑物的改善 |
4.7.4 强化通风安全管理制度措施 |
4.7.5 提升人员素质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课程学习情况 |
(3)矿井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风网解算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多级机站通风系统发展概况 |
1.2.2 风网解算技术研究现状 |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矿井风网解算理论基础 |
2.1 矿井通风网络基本概念 |
2.1.1 通风网络拓扑关系及基本术语 |
2.1.2 通风网络的数学表达 |
2.2 通风网络图分类及基本特征 |
2.2.1 并联网络图 |
2.2.2 串联网络图 |
2.2.3 角联网络图 |
2.3 矿井通风网络中风流流动基本定律 |
2.3.1 风量平衡定律 |
2.3.2 能量平衡定律 |
2.3.3 阻力定律 |
2.4 矿井风网解算数学模型 |
2.4.1 回路风量法 |
2.4.2 节点风压法 |
2.5 风网解算流程 |
2.5.1 确定生成树 |
2.5.2 确定回路矩阵 |
2.5.3 拟定初始风量 |
2.5.4 风机特性曲线拟合 |
2.5.5 迭代计算 |
2.6 本章小结 |
3 多级机站风网解算方法 |
3.1 多级机站通风系统 |
3.2 斯考德-恒斯雷求解算法研究 |
3.2.1 斯考德-恒斯雷法求解模型 |
3.2.2 斯考德-恒斯雷法算法流程 |
3.2.3 算例分析 |
3.3 牛顿求解算法研究 |
3.3.1 牛顿法求解模型 |
3.3.2 牛顿法算法流程 |
3.3.3 算例分析 |
3.4 多级机站风网解算技术 |
3.4.1 风网解算技术求解特性分析 |
3.4.2 基于牛顿法的多级机站风网解算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4 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程序设计 |
4.1 程序设计背景 |
4.1.1 程序设计目的 |
4.1.2 程序设计要求 |
4.2 程序开发 |
4.2.1 程序开发工具 |
4.2.2 数据库拓展 |
4.2.3 程序功能实现 |
4.3 程序界面及功能介绍 |
4.3.1 绘制矿井通风网络图 |
4.3.2 网络参数设置 |
4.3.3 风机曲线拟合 |
4.3.4 网络解算及结果输出 |
4.4 本章小结 |
5 多级机站风网解算技术实例应用 |
5.1 李楼铁矿概况 |
5.2 矿井通风系统模拟 |
5.2.1 网络结构分析 |
5.2.2 风网数据采集 |
5.2.3 通风网络解算 |
5.3 多级机站风网解算技术效果验证 |
5.4 李楼铁矿通风系统模拟仿真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4)基于空气幕调节的高海拔地区矿井增压通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矿井通风调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井下通风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高海拔矿井通风调控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高海拔矿井通风特性分析及参数校核 |
2.1 海拔高度对井下通风的影响 |
2.1.1 海拔对空气性质的影响 |
2.1.2 海拔对矿工生理的影响 |
2.1.3 海拔对生产的影响 |
2.2 高海拔地区矿井通风困难致因分析 |
2.2.1 通风网络动态改变及通风构筑物设置不合理 |
2.2.2 高海拔矿井通风动力不足 |
2.2.3 高海拔矿井管控意识缺乏 |
2.3 高海拔适宜通风方式分析及通风参数的校核 |
2.3.1 高海拔适宜通风方式分析 |
2.3.2 高海拔地区矿井通风风量校核 |
2.3.3 高海拔矿井通风风阻校核 |
2.3.4 高海拔地区矿井通风机校核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空气幕调节的高海拔矿井局部增压模型构建 |
3.1 空气幕联合局部增压仿真平台 |
3.2 传统矿井风流调控技术分析 |
3.3 矿用空气幕调控风流理论 |
3.3.1 矿用空气幕的基本构成 |
3.3.2 矿用空气幕的取风方式 |
3.4 矿用空气幕选型步骤及参数确定 |
3.5 井下人工增压方案设计 |
3.5.1 增能设计 |
3.5.2 增阻设计 |
3.6 多功能矿用空气幕联合局部增压模型构建 |
3.7 本章小结 |
4 高海拔矿井通风调控方案设计及优选 |
4.1 高海拔矿井通风方案拟定原则 |
4.2 高海拔矿井通风优选指标的确定 |
4.2.1 通风优选指标体系建立 |
4.2.2 指标选取合理性分析 |
4.3 基于ventsim解算的通风评价指标数值确定 |
4.4 基于组合赋权的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 |
4.4.1 AHP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2 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 |
4.4.3 组合赋权 |
4.5 组合赋权__TOPSIS通风方案优选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5 MZG金矿增压通风实例研究 |
5.1 MZG金矿概况及生产现状 |
5.2 MZG金矿通风现状测评分析及通风参数测算 |
5.2.1 通风现状介绍 |
5.2.2 MZG金矿通风测定及问题分析 |
5.2.3 MZG金矿井下通风参数核算 |
5.3 空气幕调节的MZG金矿局部增压仿真 |
5.3.1 增压调控优化及数值模拟仿真分析 |
5.3.2 调控效果分析 |
5.4 MZG金矿通风解算及改造方案优选 |
5.4.1 通风方案的拟定 |
5.4.2 解算结果分析及方案优选 |
5.5 调控效果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成果 |
附录2 通风定性指标评分表数据 |
附录3 通阻力计算汇总表 |
致谢 |
(5)基于自适应PID的风机变频调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异步电机变压变频控制系统 |
2.1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 |
2.2 统一快速调制SVPWM算法 |
2.3 按转子磁链定向的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 |
2.4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的通风机风量调节研究 |
3.1 模糊与自适应控制 |
3.2 自适应模糊整定PID控制原理 |
3.3 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风量调节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自适应模糊PID控制的风机调速的应用 |
4.1 矿井通风现状及风机选型 |
4.2 主通风机硬件系统设计 |
4.3 主通风机软件系统设计 |
4.4 风量调节设备的运行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矿山物联网的通风与瓦斯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通风网络解算研究现状 |
1.3.2 瓦斯涌出预测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6 论文组织结构 |
2 基于矿山物联网的数据采集及分析 |
2.1 矿山物联网技术 |
2.1.1 物联网的概念 |
2.1.2 物联网的技术框架 |
2.1.3 矿山物联网的基本含义及要求 |
2.2 矿山无线传感器网络 |
2.2.1 无线传感器网络 |
2.2.2 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协议 |
2.3 现有矿山物联网数据监测系统分析 |
2.3.1 数据监测系统结构 |
2.3.2 数据监测系统拓扑结构 |
2.4 多传感器数据融合 |
2.5 本章小结 |
3 煤矿通风网络解算 |
3.1 煤矿通风网络图理论 |
3.1.1 通风网络的基本概念 |
3.1.2 通风系统图与通风网络图 |
3.1.3 通风网络图的构图处理 |
3.1.4 通风网络图的简化 |
3.2 煤矿井下通风网络解算 |
3.2.1 通风网络解算基本公式 |
3.2.2 改进的回路风量法解算算法 |
3.3 实例验证 |
3.4 本章小结 |
4 瓦斯涌出预测 |
4.1 瓦斯浓度 |
4.1.1 瓦斯数据获取 |
4.1.2 瓦斯浓度动态计算公式 |
4.2 瓦斯涌出影响因素及预测指标 |
4.2.1 瓦斯涌出量的基本概念及计算 |
4.2.2 瓦斯涌出预测指标选择原则 |
4.2.3 瓦斯涌出预测指标 |
4.3 瓦斯涌出模型理论研究 |
4.3.1 主成分分析原理 |
4.3.2 主成分分析算法 |
4.3.3 多元线性回归原理 |
4.3.4 多元线性回归算法及显着性检验 |
4.3.5 径向基神经网络原理 |
4.3.6 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及算法 |
4.3.7 径向基神经网络的优势与不足 |
4.4 基于PCA-MLR-RBF瓦斯涌出预测模型建立 |
4.4.1 基于PCA-MLR-RBF瓦斯涌出预测模型基本步骤 |
4.4.2 RBF神经网络瓦斯涌出残差预测算法 |
4.5 实验仿真及结果对比 |
4.5.1 实验仿真 |
4.5.2 结果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Ventsim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矿井通风网络解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矿井通风系统仿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矿井通风系统评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漳村矿通风系统分析 |
2.1 矿井概况 |
2.1.1 矿井基本情况 |
2.1.2 矿井通风系统 |
2.1.3 主要通风机情况 |
2.2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 |
2.2.1 通风阻力测定的方法 |
2.2.2 测定路线的选择与测点布置 |
2.2.3 测定数据的整理与计算 |
2.3 矿井通风阻力测定结果分析 |
2.3.1 通风阻力测定结果精度 |
2.3.2 矿井风阻与等积孔 |
2.4 矿井通风系统现状分析 |
2.4.1 矿井风量状况分析 |
2.4.2 矿井阻力状况分析 |
2.4.3 矿井通风系统存在的问题 |
3 漳村矿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建模 |
3.1 VENTSIM系统简介 |
3.2 漳村矿通风系统三维可视化建模 |
3.3 三维可视化建模误差分析 |
4 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分析 |
4.1 关闭西进风井 |
4.2 同时关闭西进、回风井,开拓一水平专用回风巷 |
4.3 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调整部分通风线路及设施 |
4.4 贯通西拓区进风立井,将西回风井改为进风井 |
4.5 优化方案对比分析 |
5 漳村矿通风系统评价与分析 |
5.1 矿井通风系统AHP的模型及其构造 |
5.2 构造判断矩阵 |
5.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及其检验 |
5.4 影响因素权值的分配 |
5.5 优化方案的评价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自走铁矿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研究 |
1.2.2 矿井通风优化方案评价决策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自走铁矿通风系统概况 |
2.1 采矿方法 |
2.2 矿井开拓方式 |
2.3 提升运输 |
2.4 通风系统 |
2.4.1 现有通风系统 |
2.4.2 设计通风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通风系统方案设计 |
3.1 矿井通风系统设计 |
3.2 矿井需风量计算 |
3.2.1 回采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
3.2.2 采场备用工作面需风量 |
3.2.3 掘进工作面需风量计算 |
3.2.4 硐室需风量计算 |
3.2.5 总需风量计算 |
3.3 井巷经济断面优化 |
3.3.1 井巷经济断面优化理论 |
3.3.2 自走铁矿巷道最优断面 |
3.4 可行方案的拟定 |
3.4.1 方案一 |
3.4.2 方案二 |
3.4.3 方案三 |
3.4.4 方案四 |
3.4.5 方案的对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方案评价及决策分析 |
4.1 矿井通风评价体系的建立 |
4.1.1 技术可行性指标 |
4.1.2 经济合理性指标 |
4.1.3 安全可靠性指标 |
4.2 基于矩估计赋权的改进面积灰关联决策 |
4.2.1 面积灰关联决策 |
4.2.2 主客观权重计算 |
4.2.3 基于矩估计计算组合权重 |
4.2.4 IAGRD-OCW决策 |
4.3 应用实例 |
4.3.1 组合权重计算 |
4.3.2 优化方案评价与决策 |
4.3.3 决策模型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井通风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 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 |
5.1.1 风路可靠度计算 |
5.1.2 通风网络可靠度计算 |
5.1.3 应用实例 |
5.2 突发火灾通风网络系统可靠性分析 |
5.2.1 危害因素 |
5.2.2 通风网络可靠性分析 |
5.2.3 防范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9)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的风量渐进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矿井通风网络优化基础理论 |
2.1 矿井通风网络风流流动基本定律 |
2.2 图论基本知识 |
2.3 风量调节的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风量渐进法研究 |
3.1 建立通风网络优化的数学模型 |
3.2 风量渐进法基本原理 |
3.3 最优调节分支的确定 |
3.4 风量渐进法的计算步骤 |
3.5 本章小结 |
4 示例分析 |
4.1 验证风量渐进法的正确性 |
4.2 风量渐进法计算实例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金属矿山通风系统诊断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金属矿井通风系统诊断方法研究 |
2.1 故障诊断的概念和方法 |
2.2 基于混合知识的通风系统诊断方法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焦家金矿通风系统诊断 |
3.1 焦家金矿生产及通风系统现状 |
3.2 基于混合知识的焦家金矿通风系统诊断 |
3.3 焦家金矿通风系统诊断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井下雾气成因与治理方法研究 |
4.1 雾气形成规律及分布情况 |
4.2 雾气成因研究 |
4.3 下雾气治理方法研究 |
4.4 焦家金矿雾气治理方法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巷道通风测定数据反演的通风系统优化 |
5.1 通风系统优化拟定原则 |
5.2 基于巷道通风测定数据反演的通风系统优化方法与模型建立 |
5.3 通风优化方案拟定与模拟 |
5.4 通风优化方案的选定 |
5.5 通风系统优化方案实施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矿井通风网络风流控制的实用算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矿井空区漏风条件下的分区通风系统研究[D]. 高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B铁矿通风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 郝世杰.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4)
- [3]矿井多级机站通风网络解算技术研究[D]. 高亚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空气幕调节的高海拔地区矿井增压通风研究[D]. 张书读.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基于自适应PID的风机变频调速系统[D]. 王畅.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6]基于矿山物联网的通风与瓦斯数据分析[D]. 常一鸣.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7]基于Ventsim的漳村矿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朱旭东. 河南理工大学, 2020(01)
- [8]自走铁矿深部通风系统优化研究[D]. 马晨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9]矿井通风网络优化的风量渐进法研究[D]. 王天乐.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10]金属矿山通风系统诊断与对策研究[D]. 张琪.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