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宫体三角切除术2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娜仁[1](2020)在《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应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同时对常规器械经脐入路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术的临床应用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该手术式今后在子宫切除中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相关临床资料。方法从2018.9月至2020.3月期间,选择就诊于内蒙古民族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妇产科的120位因良性疾病需手术切除全子宫的患者,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经脐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组和传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组,每组各60例,所有入组病例均术前详细告知情况,并且签署《手术志愿书》。全部手术均由我导师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血红蛋白值及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重量、疼痛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0天随访患者情况,有无脐疝,出血、切口感染等腹腔镜并发症,对此手术的美容评价及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60例患者中59例顺利完成单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另外1例患者由于卵巢周围脓肿,盆腔黏连严重,术中中转为传统腹腔镜切除全子宫。对照组所有60例患者顺利完成传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所有患者术后病理报告均无恶性病变。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分别为(60.41±11.02)min、(56.50+11.84)min;出血量分别为(40.51±12.96)ml、(44.58±13.88)ml;子宫重量分别为(340.08±159.41)g、(359.47±162.03)g,疼痛评分分别为(2.27±0.78)分、(2.57±0.89)分;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66±0.88)d、(3.82±0.91)d;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统计学结果,两组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的血红蛋白值及白细胞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随访患者,两组患者均无脐疝、出血、阴道分泌物异常等远期并发症。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对腹部伤口美容度满意度分别为(4.46±0.75)分、(4.00±0.84)分;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常规器械行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切除1术在腹腔镜技术成熟的基层医院开展是安全、可行的。同传统多孔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手术相比,最主要的优势在于其更优越的美容效果,适用于对切口美容效果有较高要求的患者。单孔组较多孔组创伤更小,术后患者恢复快,不额外增加患者费用。但本研究时间短,样本量有限,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研究才能明确应用常规器械行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中运用的优势,逐渐向临床推广应用。
徐丽媛[2](2020)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疗效,探讨腹腔镜手术应用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资料共188例,其中腹腔镜组92例,开腹组96例,统计并分析两组的年龄、BMI、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清扫淋巴结总数、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手术费用、总住院费用、术后复发率等指标。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年龄、BMI、FIGO分期、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围手术期指标比较:(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61.92±110.69min)、(267.51±70.04min),无统计学差异(P=0.773)。(2)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73.04±91.85ml)、(259.39±124.18ml),腹腔镜组术中失血量较开腹组少,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清扫淋巴结总数分别为(22.77±5.86枚)、(20.09±5.12枚),腹腔镜组较开腹组多,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分别为(2.86±1.00d)、(3.74±1.19d),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时间短,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各发生并发症11例(12.0%)、15例(15.6%),无统计学差异(P=0.861)。(6)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后住院天数分别为(10.38±3.08d)、(11.71±5.69d),腹腔镜组较开腹组时间短,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经济学指标比较:(1)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手术费用分别为(5530.89±1510.69元)、(3245.88±1131.34元),腹腔镜组较开腹组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的总住院费用分别为(37078.00±15721.38元)、(27106.65±8196.04元),腹腔镜组较开腹组高,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复发率比较:术后随访13-42个月,两组均有复发,腹腔镜组与开腹组分别有3例(3.3%)、2例(2.1%)复发,两组术后复发率无统计学差异(P=0.615)。结论:与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的术中失血量较少,切除淋巴结总数较多,肠道功能恢复较快,术后住院时间较短,但具有更高的经济学负担;在手术时间,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复发率方面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无明显差异。在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治疗方面,腹腔镜手术可以作为一种优先选择的方案。
朱雪红[3](2017)在《腹腔镜下三种不同子宫切除术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三种不同子宫切除术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探讨腹腔镜下三角形子宫切除术的在保护盆底功能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01月至2016年01月在我院因子宫腺肌病行腹腔镜手术的87例患者,根据不同术式分为三组,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组(TLH组)32例、腹腔镜下次全子宫切除术组(LSH组)27例、腹腔镜下三角形子宫切除术组(LDH组)28例,分别从阴道顶端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力、女性性功能这五个方面评价这三种术式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这三个时间段对盆底功能的影响。结果:1、在阴道顶端脱垂方面:(1)术前,三组患者均无阴道顶端脱垂;(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LTH组与LS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个不同时间段内,LTH组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LDH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阴道前后壁膨出方面:(1)术前三组患者均无阴道前后壁脱垂;(2)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两个不同时间段内,三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压力性尿失禁方面:(1)术前,三组患者均无压力性尿失禁;(2)术后6个月,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LTH组与LS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T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两个不同时间段内,三组自身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盆底肌力方面:(1)术前,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三组在阴道静息压、阴道最大收缩压、Ⅰ类肌纤维平均阴道压及Ⅰ类肌纤维在6秒的持续收缩时间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在Ⅱ类肌纤维平均阴道压及Ⅱ类肌纤维在6秒内持续收缩次数中,TLH组与LS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2个月,三组在Ⅰ类肌纤维平均阴道压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道静息压、阴道最大收缩压、Ⅰ类肌纤维在6秒的持续收缩时间、Ⅱ类肌纤维平均阴道压及Ⅱ类肌纤维在6秒内持续收缩次数的比较中,TLH组与LS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三个不同时间段内,TLH组在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LDH组在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三个不同时间段中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女性性功能方面:(1)术前,三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在性欲望、性唤起、性高潮、性满意度上,TL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H组与LS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道润滑及性交痛上,TLH组与LS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与LD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三个不同时间段内,TLH组在女性性功能中,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H组在性欲望、性唤起、性高潮、性满意度上,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阴道润滑及性交痛上,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分别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组在女性性功能上,术前、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三个时间段内自身前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受影响的特点表现为一定程度的阴道顶端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力功能下降、性生活质量不高,应该引起医生及患者的高度重视。2、腹腔镜下三种不同子宫切除术式术后均对盆底功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腹腔镜下三角形子宫切除术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最小,且不增加手术难度及术中出血量。3、在保护盆底功能方面,腹腔镜下三角形子宫切除术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临床可以优选的手术方式。
陈光霞[4](2014)在《子宫三角形切除、宫颈锥切治疗16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子宫全切除术与子宫三角形切除术+宫颈锥切的术中、术后情况对比,探讨子宫体三角形切除+宫颈锥切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我院近4年来有子宫全切除指征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166例,向患者及家属交待保留子宫及切除子宫的优缺点后让患者自行选择。结果:三角形切除组+宫颈锥切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为(68±25)min,出血量为85 m L,术后排气时间为18.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2 h;全切组患者手术治疗时间为(63±25)min,出血量为78 m L,术后排气时间为21.2 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22.5h。结论:子宫三角形切除术+宫颈锥切保留部分宫颈和部分子宫体,无副损伤不影响卵巢功能,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扈聪[5](2010)在《剖宫产术后近期并发症83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多样性揭示经剖宫产分娩的弊端,探讨剖宫产术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为降低母婴死亡率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分娩的产妇分为剖宫产分娩组及自然分娩组,并进行分组分析。结果:随着剖宫产指征的逐渐放宽,剖宫产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导致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明显提高。剖宫产术后近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依次为产后出血、产褥感染、脏器损伤、羊水栓塞,并有着严重的后果。导致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包括宫缩乏力、胎盘因素、手术损伤等,为积极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应注意选择手术时机,规范手术操作。一旦发生应立即给予药物干预治疗、清宫、局部缝扎、B-lynch缝合等积极抢救措施,必要时切除子宫。产褥感染与产前产妇基本因素,妊娠特有因素及检查、治疗因素有关,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做好孕产期保健工作可显着减少产褥感染的发生。脏器损伤及羊水栓塞的发生率虽较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低,但一旦发生,后果严重,应做好积极抢救准备,及时给予对症治疗,以减小机体损害,挽救产妇生命。作为妇产科医生,我们应做好围产期保健工作,加强产前检查,尽量避免无指征剖宫产,降低剖宫产率以减少剖宫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秦润花[6](2009)在《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165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子宫次全切除术与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的术中、术后情况对比,探讨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我院近两年有子宫次全切除指征的子宫良性病变患者165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三角切组)83例,对照组(次全切)82例,对两组相关指标列表分析。结果: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操作简单,保留了宫颈和部分子宫体,无副损伤,不影响卵巢功能,术后多数患者仍有少量月经。满足了患者既消除疾病又保留子宫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李洁[7](2009)在《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对卵巢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模型,探讨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卵泡发育、细胞形态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机制,为指导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提供依据。方法:1实验动物模型建立及取材:将36只成年雌性同龄新西兰兔,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分别为:对照组(A组),三角形子宫切除组(B组),全子宫切除组(C组)。实验动物造模时按组别分别行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A组常规开腹后,暴露子宫卵巢半小时,不做任何操作,然后关腹。所有实验兔术后饲养4个月,经阴道脱落细胞涂片确定动情周期后,均于动情前期取材。取材时,将实验兔麻醉固定,入腹腔探查到双侧卵巢并切除。左侧卵巢离体后,立即切取靠近骨盆漏斗韧带处部分组织,切成1×1×4mm3组织块,放入4%戊二醛溶液固定,电镜备用。其余左侧卵巢组织以70%乙醇溶液固定,待流式细胞检测用。右侧卵巢,以甲醛溶液固定,光镜备用。2各项指标的测定方法:将用70%乙醇溶液固定的卵巢标本,制成单分散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卵巢细胞凋亡率。将用甲醛溶液固定好的右侧卵巢行常规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并以HE染色,光镜观察。左侧部分卵巢组织经固定包埋制成透射电镜样品,经半薄切片定位后,电镜下观察卵巢颗粒细胞超微结构。计量资料结果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所有数据运用SPSS13.0版统计软件处理,进行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水准a=0.05,以P<0.05时认为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卵巢组织凋亡率检测结果经流式细胞检测技术测定,并经单因素方差分析证实:全子宫切除组卵巢细胞凋亡率(22.48±5.1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6.9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子宫切除组卵巢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三角形子宫切除组(7.20±3.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角形子宫切除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电镜下观察颗粒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A组(对照组):颗粒细胞相互比邻排列,形态正常自然,细胞核和细胞基质密度均匀。细胞呈不规则椭圆形,核大,染色淡,核呈圆形或椭圆形,有1-2个网状核仁。胞浆中细胞器丰富,线粒体嵴呈管状,排列规则,结构正常。胞浆中可见较多脂滴。细胞连接紧密,与卵母细胞相邻的颗粒细胞可见较多突起伸入到透明带中。B组(三角形子宫切除组):电镜下表现基本同A组。C组(全子宫切除组):颗粒细胞浆中各种细胞器数量少。线粒体嵴呈板状,嵴数量少,结构模糊不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胞质内可见较多空泡,局部胞质水肿,核膜局部缺损,核周间隙轻度扩张,也可见局部颗粒细胞膜缺损。核周局部水肿,电子致密度低。细胞间窦状间隙宽。颗粒细胞与透明带间距离较大,突起少。3光镜下观卵巢组织及卵泡发育情况A组(对照组):卵巢皮质浅表部有大量原始卵泡。皮质中可见较多不同发育期的卵泡,包括窦前卵泡、窦状卵泡及囊状卵泡和成熟卵泡,多数生长卵泡卵母细胞较大,核染色质细粒状,可见网状核仁。卵泡形态规则,大小各异,有窦腔形成。不少卵泡内清晰可见卵泡腔、卵泡液和卵丘。皮质内也可见部分黄体和间质结构,有闭锁卵泡。B组(三角形子宫切除组):光镜下表现基本同A组。C组(全子宫切除组):卵巢皮质内卵泡总数少,各级生长卵泡和成熟卵泡数量尤其少,闭锁卵泡多见。多数卵泡形态不规则,卵母细胞内可见核偏位、固缩,透明带塌陷,颗粒细胞及卵泡膜细胞松散、萎缩并脱落进入卵泡腔内。卵巢组织中可见较多间质组织纤维化改变。结论:1全子宫切除术后,卵巢细胞凋亡加剧。2全子宫切除术后,部分卵巢颗粒细胞发生形态改变及细胞器结构受损,颗粒细胞出现一系列细胞凋亡表现。3全子宫切除术后,所保留卵巢组织中卵泡发育障碍,且卵巢组织发生一系列缺血缺氧改变。4三角形子宫切除术对卵巢组织及其颗粒细胞形态影响不明显。卵巢组织及细胞形态的改变可能是子宫切除术后卵巢功能缺失的组织形态学基础。临床应充分考虑手术范围,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谢朋木[8](2008)在《经阴道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经阴道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手术方法、效果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07年3月21例子宫肌瘤需切除子宫患者行经阴道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资料。从手术过程及术后恢复情况分析该术式对卵巢功能、性生活及大小便情况的影响。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近期恢复情况的观察指标含术后病率、术后24小时拔除尿管尿潴留的发生情况、术后下床时间及排气时间。卵巢功能的观察指标有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大小便情况的影响调查内容包括尿频、尿失禁、大便习惯改变等,上述各项指标分别在手术后1、6、12个月时进行随访。性生活的调查内容包括性生活的频率、满意程度等,随访时间为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并与先期的经腹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的临床研究进行对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阴道完成手术21例,手术时间平均77±21 min,术中失血平均90±21 ml,术后排气时间18±2.1 h,下床活动时间15±6 h,术后24 h内拔除尿管,无一例发生尿潴留,术后病率4.8%(1/21)。FSH(u/l)术前、术后1、6、12个月的值分别为:4.75±1.26、5.53±1.02、5.64±2.72、5.69±2.34;LH(u/l)的值分别为:12.55±2.30、13.33±3.11、13.85±2.21、13.83±1.58;E2(pmol/L)的值分别为:345.15±13.13、335.85±15.22、334.24±25.34、331.22±9.53。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稍长于历史对照组,出血量多于历史对照组,但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短于历史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术后发热、术后出血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血清FSH,研究组术后第1月起即有升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E2研究组术后随访至第12月起有下降,但与术前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上述两项指标历史对照组虽有小幅度变化,但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LH水平两组均无明显升高,差异不显着(P>0.05)。研究组和历史对照组术后术后性欲增加者分别为33.3%和20.5%,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性生活满意度增加者分别为66.7%和41.0%,两组相比差异显着(P<0.05)。研究组1例出现泌尿系统症状,仅1人出现大便困难,历史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1例,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阴道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的筋膜内子宫切除术具有可操作性强,对肠管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术后半年内随访对卵巢功能影响小,1年后有卵巢功能减退趋势。研究组对性生活影响不大,与历史对照组相比性生活满意度显着提高。对大小便无明显影响。本术式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实用价值,其更远期临床效果仍需作深入研究。
刘婵桢[9](2007)在《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HELA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体外实验研究电化学治疗作用对宫颈癌细胞系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调亡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探讨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活细胞计数绘制生长曲线以观察在(5V,10C)的电化学治疗剂量作用后,阴极、阳极以及(5V,10C)电化学治疗作用后并添加了K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阴极、阳极细胞与未经过治疗的宫颈癌细胞生长趋势的变化。噻唑兰染色法(MTT)比较以上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全细胞膜片钳模式测定经(5V,10C)电化学治疗后阴极及阳极的细胞与未经治疗的宫颈癌细胞相比,其K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RT-PCR(逆转录PCR)测定经(5V,10C),(10V,10C),(10V,5C),(5V,5C)的电化学治疗剂量的作用后,阴极及阳极细胞与未经过治疗的宫颈癌细胞相比较,其钾离子通道蛋白基因KCNJ16,钙离子通道蛋白基因CACNA1G,以及氯离子通道蛋白基因CLCN3mRNA的表达情况;半定量PCR(凝胶电泳成像分析法)测定并计算各电化学剂量阴极细胞及阳极细胞KCNJ16,CACNA1G,CLCN3mRNA的相对表达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1)控制时间影响因素后,(5V,10C)电化学治疗后阴极组及阳极组,(5V,10C)电化学治疗后并添加K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阴极组及阳极组,与空白对照组细胞计数结果之间比较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由生长曲线图可知,空白对照组随时间变化细胞数逐渐递增;(5V,10C)治疗后阴极及阳极组,细胞数随时间变化始终呈递减趋势,与其它三组区别明显;(5V,10C)电化学治疗后并添加K离子通道开放剂的阴极组及阳极组细胞数先减少,第三天后逐渐增加,最后与正常对照组细胞生长趋势一致。(2)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利用全细胞膜片钳模式记录到持续激活的外向钾电流。此类电流激活速度较快,失活速度很慢,具有外向整流特性,大约从0mV左右处开始出现可分辨的钾电流,之后,随着指令电压的阶跃攀升,通道开放逐渐增加,表现为外向电流值逐渐增大,故具有电压依赖性。经(5V,10C)电化学治疗剂量作用后的阴极及阳极与对照组细胞相比,细胞外向整流的钾通道被明显抑制,其中在钳制电压为10mv,20my,30my,40mv,50mv时,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K离子通道电流强度均有下降,从Ⅰ—Ⅴ曲线可知,与对照组相比,经电化学治疗后,阴极及阳极组Ⅰ-Ⅴ曲线下移。(3)半定量PCR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经电化学治疗(5V,10C)阴极及阳极,(10V,10C)阳极KCNJ16相对表达值相比,治疗后KCNJ16表达下降,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下降程度:(5V,10C)阳极>(10V,10C)阴极和阳极,差别显着(P<0.05),有统计学意义,后二者之间的差别无显着差异(p>0.05),对照组与其余各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经(5V,10C)电化学治疗后,阴极处CACNA1G相对表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无显着差异;(5C,10V)治疗后阴极,(10C,10V)治疗后阴极细胞组与对照组及其余各组细胞相比,CLCN3表达增高,差别有显着意义(P<0.05),其中此2组间的差别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该基因表达增高较后者显着,余各组与对照组相比,该基因表达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细胞生长及抑制实验表明,(5V,10C)的电化学治疗能使宫颈癌细胞的生长明显受到抑制,而治疗后加入钾离子通道开放剂,能部分抵消了电化学对宫颈癌细胞的这种抑制作用。(2)、全细胞膜片钳记录模式在宫颈癌HELA细胞中引出外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电流,该电流在接受了电化学治疗后受到抑制,抑制趋势与电化学作用后细胞生长受限相附,因此认为电化学治疗可抑制外向整流性钾离子通道,这种抑止作用为电化学治疗抗肿瘤作用的机制之一。(3)、电化学治疗到达一定剂量强度下,可以引起KCNJ16、CNCL3、CACNA1G的改变,其中,KCNJ16为内向整流性钾通道的编码基因,其改变主要发生在阴极,与电化学的治疗机制相关;CACNA1G和CNCL3分别为T型钙通道的编码基因和容量调控氯离子通道的编码基因,在阴极处可有表达的升高,与电化学治疗的作用机制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爱华,胡传玉,许传奎[10](2006)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51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的效果、手术要点。方法对51例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瘤、子宫脱垂Ⅱ度Ⅲ度等有子宫切除指征的患者行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结果51例手术均成功,无1例中转开腹,无严重并发症,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117.3±29.7)min,术中平均出血(100.2±22.1)ml,术后平均住院日(4.7±0.1)d。结论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创伤小、肠道干扰少、恢复快。手术成功与子宫大小、形状、活动度、阴道的容量及术者的经验和技术有关。
二、子宫体三角切除术2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子宫体三角切除术2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入组标准 |
2.2 方法 |
2.2.1 术前准备 |
2.2.2 手术步骤 |
2.3 术后治疗及处理 |
2.3.1 术后恢复 |
2.3.2 出院标准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 |
6. 讨论 |
6.1 LESS全子宫切除术的特点 |
6.2 LESS全子宫切除术的局限性 |
6.3 LESS全子宫切除术的适应症 |
6.4 手术要点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单切口腹腔镜手术在妇科的应用分析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随访 |
2.5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
3.2 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比较 |
3.3 两组经济学指标比较 |
3.4 两组复发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总样本资料分析 |
4.2 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分析 |
4.3 经济学指标分析 |
4.4 结局分析 |
4.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腹腔镜下三种不同子宫切除术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一般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收集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仪器设备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操作步骤 |
2.4 观察指标 |
2.5 伦理学问题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调查人员情况比较 |
3.2 三组腹腔镜下不同子宫切除术式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
3.3 术前各观察指标情况比较 |
3.4 围手术期三组腹腔镜下不同子宫切除术式患者相关情况 |
3.5 术后各观察指标情况 |
4 讨论 |
4.1 盆底解剖学基础及盆底整体理论 |
4.2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盆腔器官脱垂发生的影响 |
4.3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的影响 |
4.4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盆底肌肉肌力的影响 |
4.5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对性生活质量的影响 |
4.6 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后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防治 |
4.7 腹腔镜下三种不同子宫切除术式优缺点比较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子宫三角形切除、宫颈锥切治疗166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剖宫产术后近期并发症8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综述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处理 |
第4章 结果 |
4.1 剖宫产率的变化趋势 |
4.2 剖宫产指征的变化趋势 |
4.3 产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构成 |
4.4 剖宫产术后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
4.5 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构成比及高危因素 |
第5章 讨 论 |
5.1 剖宫产率及指征的变化趋势 |
5.2 剖宫产术后近期并发症的构成 |
5.3 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
5.4 产后出血的治疗措施 |
5.5 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
5.6 剖宫产术后产褥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
5.7 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
5.8 羊水栓塞的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7)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对卵巢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论文 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对卵巢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子宫切除术对卵巢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经阴道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研究背景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HELA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感谢 |
主要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宫颈癌临床治疗研究现况(文献综述) |
1 宫颈癌的手术治疗 |
1.1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基本原则及相关适应症和禁忌症: |
1.2 宫颈癌手术范围的确定及临床价值 |
1.3 宫颈癌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及它们的优缺点 |
1.4 宫颈癌手术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处理和预防措施 |
1.5 几种特殊情况的手术处理 |
1.5.1 保留生育功能的宫颈癌手术及临床价值 |
1.5.2 合并妊娠的宫颈癌手术处理及临床价值 |
1.5.3 复发宫颈癌的手术处理及临床价值 |
1.6 宫颈癌手术中的前哨淋巴结 |
1.6.1 前哨淋巴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
1.6.2 前哨淋巴结的检测方法 |
1.6.3 前哨淋已结在宫颈癌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 |
1.7 腹腔镜在宫颈癌手术中的运用现况 |
1.7.1 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和子宫广泛切除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
1.7.2 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的主要术式 |
1.7.3 腹腔镜下淋巴结和子宫广泛切除术的手术模式 |
1.7.4 宫颈癌腹腔镜下淋巴结切除应用现况. |
1.7.4.1 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早期宫颈癌患者 |
1.7.4.2 早期宫颈癌行腹腔镜下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 |
1.7.4.3 宫颈癌放射治疗前应用 |
1.7.4.4 探讨宫颈癌手术分期 |
1.8 保留膀胱神经的宫颈癌根治手术 |
1.8.1 术式的原理及主要步骤 |
1.8.2 手术的运用及临床价值 |
1.9 影响手术治疗疗效的主要因素 |
2 宫颈癌的放射治疗 |
2.1 宫颈癌放射治疗的概况 |
2.2 宫颈癌放射治疗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
2.2.1 宫颈癌单纯放疗 |
2.2.2 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联合 |
2.2.2.1 术前放疗 |
2.2.2.2 术后放疗 |
2.2.2.3 注意问题 |
2.2.3 放射治疗与化学治疗结合 |
2.2.4 放射治疗与手术和化疗的联合治疗 |
2.2.5 放射治疗与热疗结合 |
2.2.6 放射治疗与基因治疗结合。 |
2.3 宫颈癌放疗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价值 |
2.3.1 宫颈癌的传统外照射技术的发展及临床运用价值 |
2.3.2 宫颈癌的传统腔内放疗技术的发展及临床运用价值 |
2.3.3 宫颈癌的三维适形放疗和调强放疗 |
2.3.3.1 三维适形放疗 |
2.3.3.2 调强放疗 |
2.3.4 子宫颈癌的非常规放射治疗 |
2.4 影响放射效果的因素 |
2.4.1 放射源 |
2.4.2 年龄 |
2.4.3 病理类型与分化程度 |
2.4.4 临床分期 |
2.4.5 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程度 |
2.4.6 感染 |
2.4.7 乏氧现象 |
2.4.8 局部肿瘤体积与类型 |
2.4.9 减少宫体复发措施 |
2.4.10 危险器官并发症的影响 |
2.5 放射治疗付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3 宫颈癌的化疗 |
3.1 宫颈癌化疗的原理 |
3.2 宫颈癌化疗的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 |
3.3 主要方案、时机和给药途径的选择及临床意义 |
3.3.1 放疗同时合并化疗的方案 |
3.3.2 新辅助化疗的方案 |
3.3.3 复发性宫颈癌的化疗 |
3.4 全身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5 介入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6 新辅助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7 放疗后化疗的应用及价值 |
3.8 宫颈癌放化疗同步的应用及价值 |
3.9 宫颈癌化疗毒付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
4 宫颈癌的电化学治疗 |
4.1 电化学治疗的主要原理 |
4.1.1 生物闭合电路的概念、结构与功能 |
4.1.2 生物闭合电路与电化学治疗 |
4.1.3 PH与与电化学治疗 |
4.1.4 电离子迁移与电化学治疗 |
4.1.5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 |
4.1.6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周期的影响 |
4.1.7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4.1.7.1 形态学改变的特征 |
4.1.7.2 形态学改变的机理 |
4.1.8 电化学治疗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
4.1.9 电化学治疗对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 |
4.2 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的临床研究及意义 |
4.3 影响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疗效的主要临床病理因素 |
5 膜片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运用 |
5.1 膜片钳技术概要 |
5.2 膜片钳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运用及价值 |
5.2.1 细胞膜钾通道与肿瘤的关系 |
5.2.2 其他离子通道与肿瘤的关系 |
6 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生物学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本项目研究的目的 |
第二章 电化学治疗及钾离子通道开放剂对宫颈癌细胞生长及抑制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来源 |
2.2 宫颈癌细胞系,复苏、传代和冻存 |
2.2.1 仪器设备 |
2.2.2 试剂来源及配制 |
2.2.3 具体实验步骤 |
3 电化学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活细胞计数法) |
3.1 实验原理 |
3.2 实验仪器 |
3.3 具体实验步骤与实验分组 |
3.4 统计学方法 |
4 宫颈癌细胞抑制率的测定(MTT法) |
4.1 实验原理 |
4.2 仪器设备及试剂 |
4.3 具体实验布置 |
4.4 生长抑制率计算 |
4.5 统计学方法 |
5 结果 |
5.1 电化学作用后连续7天宫颈癌细胞计数及细胞生长曲线 |
5.2 电化学作用对宫颈癌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 |
6 讨论 |
第三章、电化学治疗宫颈癌细胞前后K离子通道的变化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仪器 |
2.2 实验试剂 |
2.3 主要溶液配制: |
2.4 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及实验操作流程 |
2.4.1 膜片钳技术基本原理 |
2.4.2 膜片钳记录实验操作流程: |
2.4.2.1 电极的拉制与处理 |
2.4.2.2 玻璃微电极的灌充 |
2.4.2.3 形成高阻抗封接 |
2.4.2.4 参数补偿 |
2.4.2.5 电压钳制与电流的记录 |
3 结果 |
3.1 外向钾电流通道特性的研究,全细胞膜片钳模式记录电流的特性 |
3.1.1 原始电流曲线 |
3.1.2 I-V曲线(电流-电压曲线) |
3.2 电化学治疗对外向整流钾通道的作用 |
3.2.1 原始电流曲线的记录 |
3.2.2 电流电压曲线的改变 |
3.3 K离子通道变化与细胞生长曲线之间的关系: |
6 讨论 |
第四章、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K离子,Ca离子Cl离子通道基因表达的影响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材料来源: |
2.2 电化学体外治疗分组及方法 |
2.3 肿瘤细胞RNA提取 |
2.3.1 实验原理 |
2.3.2 仪器设备及试剂的来源和配制 |
2.3.3 提取RNA前各种实验用品的特殊处理 |
2.3.4 具体的实验步骤 |
2.3.5 结果判断 |
2.4 cDNA合成 |
2.4.1 实验原理 |
2.4.2 仪器设备 |
2.4.3 实验试剂 |
2.4.4 具体实验步骤 |
2.5 肿瘤细胞中KCNJ16、CACNA1G和CLCN3表达检测(RT—PCR法) |
2.5.1 实验原理 |
2.5.2 仪器设备 |
2.5.3 试剂来源及配制 |
2.5.4 器皿去RNA酶处理 |
2.5.5 引物设计,合成及处理 |
2.5.6 PCR反应体系组成及步骤: |
2.5.7 PCR反应条件 |
2.5.8 PCR产物电泳 |
2.5.9 结果处理 |
3 结果 |
3.1 KCNJ16基因在不同剂量电化学治疗后表达情况 |
3.2 CACNA1G基因在不同电化学治疗剂量中表达情况 |
3.3 LCCN3基因在不同剂量电化学治疗后表达情况 |
3.4 各电化学剂量各基因相对表达情况见 |
4 讨论 |
4.1 钾离子通道 |
4.2 钙离子通道 |
4.3 氯离子通道 |
参考文献 |
(10)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51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2.1 腹腔镜组 |
1.2.2 传统组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后子宫重量及大小宫情况比较 |
2.2 术中情况及术后血红蛋白比较 |
2.3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2.4 术后随访情况比较 |
3 讨论 |
3.1 腹腔镜LAVH的优缺点 |
3.2 腹腔镜LAVH的适应证 |
3.3 手术要点 |
3.4 腹腔镜LACH的手术并发症 |
四、子宫体三角切除术2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脐单切口三通道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的临床应用研究[D]. 娜仁.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2]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对比研究[D]. 徐丽媛. 兰州大学, 2020(01)
- [3]腹腔镜下三种不同子宫切除术式对盆底功能的影响[D]. 朱雪红.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4]子宫三角形切除、宫颈锥切治疗166例临床分析[J]. 陈光霞.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4(03)
- [5]剖宫产术后近期并发症83例临床分析[D]. 扈聪. 吉林大学, 2010(09)
- [6]子宫体三角形切除术165例分析[J]. 秦润花.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 2009(12)
- [7]不同范围子宫切除术对卵巢组织结构和细胞凋亡的影响[D]. 李洁. 河北医科大学, 2009(11)
- [8]经阴道保留子宫动脉上行支筋膜内子宫切除术临床研究[D]. 谢朋木. 山东大学, 2008(05)
- [9]电化学治疗对宫颈癌HELA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及其与细胞生长的关系[D]. 刘婵桢. 广西医科大学, 2007(09)
- [10]腹腔镜辅助阴式全子宫切除术51例分析[J]. 展爱华,胡传玉,许传奎. 实用全科医学, 2006(06)
标签:子宫切除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子宫体论文; 腹腔镜手术注意事项论文; 卵巢功能检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