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视困难 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论文文献综述)
屈伟杰[1](2019)在《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愈加繁荣。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内的培育和弘扬已取得显着成效。但放眼全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因此如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以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摆在我国面前的重大战略课题。本文主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传播的推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进行全面的考察研究,梳理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的世界意义和必要性、已有的影响力成果及制约因素和今后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路径对策等,进而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知名度和国际吸引力不断提升,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参考。目前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尚处在起步阶段,科学完善的对外传播体系尚未建立,仅借助常规的经贸文化对外交流进行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在传播的内容、形式、模式、专业人员上都存在不少问题,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受到掣肘。反观西方国家价值理念,尤其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借助强大的经济科技优势和发达的对外传播体系,现已占据了国际话语权的制高点。其对外传播的经验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借鉴,但同时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的提升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十分值得注意。在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和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学术研究力度,确定正确的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途径、效果评估等机制,制定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对外传播体系,从而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是建立在正确科学的对外传播的基础之上,二者必不可少且密不可分,既不能碎片化操作,又不能仅有空洞的目标,二者相互配合、相辅相成,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影响力构建仅处于初级阶段,距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较远的距离,需要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
侯鹏[2](2018)在《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研究》文中指出2014年5月,基于国内外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特别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论断。之后,围绕这一论断他又从不同角度作了一系列的说明和阐释,最终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中国国情在新时代发生新变化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基础。了解和研究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对于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对于贯彻落实党在新时代的重大实践战略部署具有明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除了“引言”外,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的主要介绍了本文选题的重点和难点,以及选题的重要意义,在综述方面对学界研究的现状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突出了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确立的理论条件。分别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双重维度,分析了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得以形成的理论条件。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确立的实践条件。从国际角度看,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国际金融市场出现持续动荡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是重要的外部条件;从国内角度看,中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是重要的实践基础。第三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科学体系。遵循正确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引领新常态的逻辑理路,研究和阐释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理论架构和丰富内涵。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在方法论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系统和历史的科学思维,在实践论上体现了战略谋划与稳中求进相统一、创新发展与保住底线相统一、理念引领与现实攻坚相统一的实践策略,在价值论上体现了党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和价值立场。第五部分主要研究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时代价值。其中,理论价值主要体现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为党的治国理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周小龙[3](2016)在《学会在困境中逆流而上》文中研究指明"逆境商"是由保罗·史托兹博士发明一项心理指标,指的是人面对逆境时的反应方式,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和超越困难的能力。当前,军队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作为领导干部,要在这条布满艰辛和荆棘的征途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不断提高"逆境商",在严峻的挑战面前逆激流而奋进,真正展示出领导干部特有的时代魅力。要有辩证思考、正视逆境的思想。唯物辩证
许然[4](2016)在《辽宁近现代历史文化视野下的辽宁精神解读》文中研究说明“地域精神”是一个地区和民族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信念的综合体,是民众认同的价值取向与共同追求,是植根于一个地方文化土壤中的内在气质和精神追求。以“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实守信,创新争先”为表述语的辽宁精神于2013年11月正式公布。本文旨在深入了解辽宁精神表述语内涵的基础上,结合辽宁历史文化资源对辽宁精神进行解读与宣传。本文在第一部分阐述了辽宁精神的内涵。从表述语四个方面分别结合具体实例对表述语内涵进行剖析,“天辽地宁”无论是从字面含义还是其所表现的宏观意义都展现了辽宁大地富饶的物质资源和丰富的历史积淀;“爱国奉献”精神贯穿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时期,是贯穿辽宁精神的一条红线,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精神的核心;“诚信务实”一词顾名思义就是诚实守信,脚踏实地,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石;“创新争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并在此基础上,总结辽宁精神与辽宁经济发展的关系。本文在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辽宁精神与辽宁历史文化的关系及解读。从表述语的四个方面,结合辽宁各个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对辽宁精神进行解读,如辽宁的人口、环境、资源等方面;使辽宁精神深入地方文化土壤,深受辽宁人民理解,并内化为精神信仰,外化为实践的动力。本文在最后一部分阐述了如何结合辽宁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对辽宁精神进行宣传。首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宣传辽宁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辽宁地区培育,加大辽宁精神的宣传力度;其次,阐述了辽宁精神宣传的创新方法,强调宣传的大众化、生活化具体途径,突出宣传内容与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以提高辽宁文化软实力、人民综合素质为根本目标的特点。
李金满[5](2011)在《实施经侦警务前置 创新首都经侦工作》文中研究指明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经济安全和稳步发展是重要保障,经侦警务前置,是确保首都经济安全的政治需要和时代所需。实施首都经侦警务前置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实践中,既要注重提升经侦情报信息的水平,又要注意把握警务前置的内部控制,探索和研究警务前置的新措施、新方法,实现警务前置的高效运行。
马灵喜[6](2010)在《把握形势 科学定位 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文中指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基所在、重点所在和希望所在。当前,客观分析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现状和面临的形势,研究确立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的工作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靳绥东[7](2008)在《“抢抓机遇、创优争先”发展主旋律是我市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与必由之路》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作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取得的重大成果,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党?
吴爱英[8](2005)在《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文中认为
罗嘉福[9](2005)在《振奋精神 开拓创新 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在全省民族中小学校长论坛暨民族教育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文中研究说明
二、正视困难 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视困难 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论文提纲范文)
(1)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由来 |
1.1.2 选题背景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分析和评价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1.3.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3.4 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述 |
2.1 当今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概述 |
2.1.1 欧美发达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
2.1.2 东亚主要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
2.2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核心价值观概述 |
2.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与内涵 |
2.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步性 |
第三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必要性 |
3.1 抢占价值体系制高点的迫切需要 |
3.1.1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灵魂 |
3.1.2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是抢占价值体系制高点的前提 |
3.2 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
3.2.1 国际话语权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
3.2.2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是掌握国际话语权重要体现 |
3.3 赢得世界强国地位的根本要求 |
3.3.1 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事关世界强国地位的形成 |
3.3.2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是我国迈向世界强国的必然要求 |
第四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
4.1 有利条件 |
4.1.1 资本主义经济走衰为其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
4.1.2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契机 |
4.1.3 世界文化相互激荡为其对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世界舞台 |
4.1.4 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分享中国价值观念提供了文化条件 |
4.2 制约因素 |
4.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期在世界上处于缺位失语的状态 |
4.2.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世界遭遇西方意识形态的偏见 |
4.2.3 国际传播能力和传播体系建设与传播强国相比差距明显 |
4.2.4 文化产业和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水平与经济崛起不相匹配 |
第五章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原则与路径 |
5.1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基本原则 |
5.1.1 坚持世界文明多样性与反对文化霸权相结合 |
5.1.2 坚持价值观自信与吸收借鉴人类价值智慧相结合 |
5.1.3 坚持贡献中国价值与非强制性相结合 |
5.1.4 坚持价值观“走出去”与国外受众“引进来”相结合 |
5.2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的路径 |
5.2.1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外传播战略 |
5.2.2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普遍性的话语体系 |
5.2.3 加强价值观现代传播体系和传播能力建设 |
5.2.4 改进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出去方式 |
5.2.5 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基础上扩大对外文化贸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与重点难点 |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实践依据 |
(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依据 |
(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 |
(四)“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三、研究的意义与创新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创新性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逻辑与历史统一法 |
(三)归纳分析法 |
第一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二)社会再生产运动的一般规律 |
(三)公有制是实现共享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 |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理论 |
(一)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理论 |
(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
(三)社会主义发展方式理论 |
第二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客观依据 |
一、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国际条件 |
(一)国际经济局势不断调整 |
(二)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 |
(三)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升温 |
二、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形成的国内条件 |
(一)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支撑因素 |
(二)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
(三)处于“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 |
第三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科学体系 |
一、理解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蕴涵 |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含义 |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 |
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 |
(一)正确研判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
(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发展理念 |
(三)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思路 |
三、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原则遵循 |
(一)遵循三大基本规律 |
(二)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
(三)遵循科学发展策略 |
第四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基本特征 |
一、科学性 |
(一)辩证思维 |
(二)系统思维 |
(三)历史思维 |
二、实践性 |
(一)战略谋划与稳中求进的统一 |
(二)创新发展与保住底线的统一 |
(三)理念引领与现实攻坚的统一 |
三、人民性 |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价值导向 |
(二)以人民为中心是治国理政新实践的工作价值导向 |
(三)以人民为中心是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的归宿 |
第五章 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时代价值 |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
(三)奠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础 |
二、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为党的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 |
(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指引 |
(三)为促进经济持续深入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4)辽宁近现代历史文化视野下的辽宁精神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 |
1.2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研究成果与不足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1.4.2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 |
1.4.3 对比分析法 |
1.5 文章思路与创新点 |
第二章 辽宁精神的内涵 |
2.1 辽宁精神诞生概述 |
2.1.1 辽宁精神的萌芽 |
2.1.2 辽宁精神表述语的确立 |
2.1.3 辽宁精神十六字表述语确立原因 |
2.2 辽宁精神内涵 |
2.2.1 天辽地宁 |
2.2.2 爱国奉献 |
2.2.3 诚信务实 |
2.2.4 创新争先 |
2.3 辽宁精神与辽宁发展 |
2.3.1 辽宁精神与辽宁历史 |
2.3.2 改善辽宁经济结构,促进经济体制改革 |
2.3.3 促进辽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第三章 辽宁精神与辽宁历史文化的关系解读 |
3.1 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诠释了“天辽地宁” |
3.1.1 共存共荣的多民族构成 |
3.1.2 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 |
3.1.3 优渥富饶的自然资源 |
3.1.4 四通八达的交通环境 |
3.1.5 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 |
3.2 辽宁人的开拓进取展现了“爱国奉献” |
3.2.1 近代不屈不挠的抗争 |
3.2.2 不愿做亡国奴的坚定信仰 |
3.2.3 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 |
3.3 辽宁人的踏实肯干体现了“诚信务实” |
3.3.1 诚信为本的优秀品格 |
3.3.2 脚踏实地的优良作风 |
3.3.3 鞠躬尽瘁的大爱情怀 |
3.4 辽宁人的锐意进取彰显了“创新争先” |
3.4.1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
3.4.2 忠于职守的奉献精神 |
3.4.3 勇于超越的进取精神 |
第四章 结合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宣传辽宁精神 |
4.1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和宣传辽宁精神 |
4.1.1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辽宁地区培育 |
4.1.2“一元主导、多元并存”的地域化培养模式 |
4.1.3“宏观布局与微观实践”相结合的传播方式 |
4.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地域历史文化有机结合 |
4.2 创新辽宁精神宣传原则与方法 |
4.2.1 辽宁精神宣传要与当代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 |
4.2.2 辽宁精神宣传要以提高辽宁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目标 |
4.2.3 加强辽宁精神宣传的大众化、生活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5)实施经侦警务前置 创新首都经侦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经侦工作警务前置的必要性 |
二、实施经侦警务前置应当注意的几个环节 |
(一) 经侦警务前置必须以精准的经侦情报信息为先导 |
(二) 建立和完善经侦警务前置的程序控制 |
(三) 经侦警务前置应当以部门分工、职能发挥为前提, 以公安执法和管理手段为补充, 以综合治理为主旨 |
(四) 经侦警务前置要体现多样性 |
(6)把握形势 科学定位 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严峻的稳定形势给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现状需要我们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念 |
三、服务大局要求我们全力以赴抓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 |
(一) 以加强阵地建设为抓手, 重点加强司法所建设。 |
(二) 以开展“四无”创建活动为载体, 切实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
(三) 以建立评估体系为重点, 全面试行社区矫正工作。 |
(四) 以落实“首要标准”为目标, 扎实推进安置帮教工作。 |
(五) 以建立两所协调配合机制为平台, 规范提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 |
(8)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司法行政基层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
二、明确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
(一) 以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基层队伍为目标, 大力加强基层司法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归根到底, 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职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 以至整个基层建设能否取得新发展, 最终取决于能否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层司法行政队伍。一定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 结合司法行政工作实践, 努力加强基层司法行政领导班子和队伍建设。 |
(二) 以健全机构、配齐人员、理顺管理体制为目标,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组织建设是做好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基础。司法所是最基层的司法行政组织, 在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推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地要按照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加强“两所一庭”建设的要求, 坚持把司法所建设作为重中之重, 摆在突出位置抓紧抓好。 |
(三) 以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努力提升保障服务水平为目标, 大力加强基层业务建设。基本建设是条件, 业务工作是根本, 我们大力加强基层基础建设, 目的就是为了把业务工作搞上去。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层业务建设的重要性, 一手抓基层建设, 一手抓业务工作, 努力提高基层司法行政业务水平。 |
(四) 以打造一个基础设施齐全、保障有力的工作平台为目标, 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部分地区主要是中西部地区一些司法所和监狱、劳教所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状况, 去年国家发改委、司法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中西部地区司法所规划和建设工作的通知》, 国家安排了国债资金用于中西部地区司法所建设, 国家财政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解决中西部地区司法所的装备。司法部于去年10月和今年5月先后两次召开会议, 对司法所建设进行专门部署。各地一定要继续深入贯彻这两次会议精神, 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 |
(五) 以形成体系健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善、运转灵活的体制和机制为目标, 进一步强化基层管理。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 必须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 实现规范管理, 促进协调发展。 |
三、加强对司法行政基层建设的组织、协调和领导 |
(一) 列入议程、形成制度。 |
(二) 多方协调、优化环境。 |
(三) 改进作风、狠抓落实。 |
(四) 振奋精神、扎实工作。 |
四、正视困难 紧抓机遇 乘势而上(论文参考文献)
- [1]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际影响力研究[D]. 屈伟杰.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4)
- [2]习近平经济发展新常态思想研究[D]. 侯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18(12)
- [3]学会在困境中逆流而上[J]. 周小龙. 政工导刊, 2016(04)
- [4]辽宁近现代历史文化视野下的辽宁精神解读[D]. 许然.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6(03)
- [5]实施经侦警务前置 创新首都经侦工作[J]. 李金满.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2011(01)
- [6]把握形势 科学定位 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J]. 马灵喜. 人民调解, 2010(10)
- [7]“抢抓机遇、创优争先”发展主旋律是我市在新的战略机遇期实现跨越发展的现实选择与必由之路[N]. 靳绥东. 安阳日报, 2008
- [8]切实加强司法行政基层建设工作[J]. 吴爱英. 中国司法, 2005(11)
- [9]振奋精神 开拓创新 为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在全省民族中小学校长论坛暨民族教育研究会年会上的讲话[J]. 罗嘉福. 云南教育, 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