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中保鲜剂提取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康育鑫,蒲宝山,兰婕[1](2020)在《贮藏保鲜技术在安溪铁观音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观音的贮藏保鲜技术发展对促进安溪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乃至福建乌龙茶产业进一步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概述了安溪铁观音贮藏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关键因素,以及目前应用于安溪铁观音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旨在为铁观音的保鲜技术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贮藏保鲜技术在安溪铁观音中的应用前景,以期开发更多的铁观音保鲜新技术。
陈媚依[2](2020)在《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及保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近几年,鱼糜以及鱼糜制品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且价格低廉等特点成为了广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凝胶特性是鱼肉和鱼糜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但淡水鱼因其凝胶强度较差,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好的食用体验,使其不能在高档鱼糜制品中应用。利用淀粉、蛋白等外源添加物改善鱼糜凝胶特性的研究经常有报道,虽然这些外源添加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鱼糜制品的凝胶特性,但同时也造成了产品单一、营养下降以及副产物增多等缺点。在淡水鱼的加工和生产过程中,鱼体组织容易受到机械性损伤和微生物污染,这一系列的重要因素极有可能造成鱼糜制品质量下降和经济社会价值降低的结果。鹧鸪茶提取物中富含的多酚、多糖等物质不仅可以促进鱼肉蛋白交联以增强鱼糜及其制品的凝胶特性,也可以作为生物保鲜剂抑制脂质氧化和微生物繁殖来延长鱼糜制品的货架期,而且是一种安全环保、效果显着的外源添加物,在食品工业中具备良好的发展潜力。本文通过初步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对鱼糜制品的保鲜作用,为其在食品行业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及数据参考。现将本实验的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鹧鸪茶叶在70℃、30min、1:30条件下得到的提取物多酚含量达9.43%,进而计算鹧鸪茶水提取总酚浓度为9.43 mg/m L,纯度为57.69%,可溶性多糖含量为3.93%,浓度为3.93 mg/m L,纯度为30.01%。因此鹧鸪茶提取物中的主要物质为多酚化合物。鹧鸪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还原能力与维生素C相当,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效果。此外,茶多酚在乙醇、酸性条件以及含糖溶液中稳定性较高,不适合在高温和氧化还原剂中保存。(2)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随着鹧鸪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鱼糜凝胶的白度明显降低,持水性、凝胶强度、硬度、内聚性以及咀嚼性均先增加后降低,而弹性则没有明显变化。当鹧鸪茶提取物添加量为0.375%时,以上各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在流变学特性中,0.375%的鹧鸪茶提取物能够在加热前期降低鱼糜凝胶的G’值和G"值,在加热后期增加鱼糜凝胶的G’值和G"值,在加热全程降低鱼糜凝胶的tanδ值,结果表明添加鹧鸪茶提取物可以改善鱼糜的粘弹性,具有良好的流变学特性。此外,在改善鱼糜凝胶特性的机理方面,化学作用力表明鹧鸪茶提取物对离子键、氢键、疏水相互作用的影响不显着,而二硫键则在0.375%时达到最大。SDS-PAGE表明MHC条带发生降解且上移,AC条带则无明显变化,同时在浓缩胶上端有高分子蛋白质聚集。傅里叶红外光谱图对鱼糜凝胶的蛋白分子结构无较大影响。因此,鹧鸪茶提取物主要通过促进二硫键和非二硫键共价键ε-(γ-Glu)-Lys的形成促进蛋白质的共价交联,形成孔径较小、结构致密的蛋白凝胶,从而改善鱼糜凝胶特性。(3)鲢鱼鱼糜制品在4℃下贮藏过程中,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鲢鱼鱼糜的菌落总数、p H值、TVB-N值和TBA值均不同程度的增加,感官特性指标则下降。通过处理组与对照组感官特性、水分含量、细菌总数、p H值、TBA、TVB-N等品质指标的比较可知,鹧鸪茶提取物在鱼糜冷藏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生长,并延缓蛋白质、脂肪等氧化变质,其中鹧鸪茶水提物添加量为0.375%时保鲜效果最佳,能够较好的保持鱼糜品质,使其色泽稳定,口感更佳,可以将鲢鱼鱼糜制品的货架期延长到13~14d。
王婉茹[3](2020)在《分馏萃取选择性分离茶多酚中EGCG和ECG研究》文中指出茶多酚是茶叶中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茶多酚中含量最高且最具有生物活性的成分。EGCG具有强大的去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可预防和治疗癌症、心脏病和众多其他疾病。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人体病毒感染有显着的作用,但是目前还没有从茶多酚中大规模分离EGCG和ECG单体的有效方法。因此,开展对茶多酚中高附加值功能活性成分EGCG和ECG的选择性分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首次采用多级离心分馏萃取技术,实现了茶多酚中EGCG和ECG的连续选择性分离,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果如下:1. 多级离心分馏萃取模型的建立。基于相平衡和质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多级离心分馏萃取数学模型。本工作不用反应性萃取剂,只采用纯溶剂进行萃取,只存在物理分配,茶多酚成分复杂,引用了残留率对分离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2. 采用多级离心分馏萃取法从茶多酚中选择性分离EGCG。首先,以乙酸丁酯-水为萃取体系Ⅰ,从茶多酚中分离出分配系数比EGCG小的单体。以体积比为80:20的乙酸异丁酯和正己烷的混合溶剂作为萃取体Ⅱ,从分配系数较大的单体中分离出EGCG。将两种萃取体系相结合,探索了基于两步萃取法分离EGCG的两种新方法:间歇分离法和连续分离法。建立多级液-液萃取模型,引用残留率(R)来描述产品的纯度和杂质含量,研究了相比、分离级数等工艺参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获得了分离EGCG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连续分离法,从茶多酚中分离出纯度高于99%的EGCG,产率高达98%;通过间歇分离法,EGCG在水相中的纯度高达99%,收率约为100%,与模型预测一致。3. 采用多级离心分馏萃取法从茶多酚中选择性提取ECG。建立了一种无反应性萃取剂的高效萃取体系,正己烷和乙酸丁酯(20:80,v/v)混合溶剂作为萃取相,k ECG为9.98,k GCG为4.56,α为2.18。研究相比、进料位置和离心机级数对萃取效率的影响,建立多级离心分馏萃取模型,优化分离过程。引入残留率,来表示从多组分混合物中分离出ECG时其他低浓度物质的含量。同时,通过模拟和优化获得从茶多酚中分离ECG的最佳工艺参数。在相比F/W为0.2、O/W为0.15的条件下,通过20级离心分馏萃取,采取中间位置进料,获得ECG的纯度接近100%,产率达到94%。
李铁汉,方仕茂,王玉洁,苏欢,宁井铭,武卫权,曾雪鸿[4](2019)在《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绿茶属于不发酵茶,在贮藏过程中极易受水分、温度、湿度和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品质下降、经济效益降低。文章分析了贮藏条件对绿茶品质的影响,并对叶绿素、氨基酸和茶多酚等理化成分在贮藏过程中的变化进行阐述。介绍了茶叶从箬叶和陶瓷罐等传统贮藏方法,演变到现代低温冷藏、抽气充氮、生物保鲜等贮藏技术的发展过程。比较分析当前不同贮藏保鲜技术的优缺点,总结绿茶保鲜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为绿茶科学贮藏,延长保质期提供参考。
苏欢[5](2019)在《六安瓜片核心产地溯源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有的六安瓜片标准中关于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包含了整个六安市,而实际生产中六安瓜片产地分为内山与外山,不同产地之间价格相距甚远;同时,六安瓜片作为一种完全由叶片制成的烘青绿茶,储存不当极易发生氧化变质。产地判别和仓储保鲜是六安瓜片产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实验收集同一时间加工生产的金寨县、霍山县和裕安区三个县区(11个村镇)的六安瓜片成品茶,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主要儿茶素类、氨基酸类和咖啡碱,比较不同产地六安瓜片三大代谢物含量差异,并结合模式识别方法筛选出特征因子、建立判别模型。同时,收集同一批鲜叶将之分别加工成低、中、高(3%、5%、10%)水分含量的六安瓜片毛茶,储存在室温、冷藏(4℃)、冷冻(-10℃、-20℃)冷库中,定期取样加工成成品茶。通过内含成分与干茶色泽变化找出最佳储存水分含量和储存温度,并比较储存条件下代谢产物变化,找出六安瓜片低温储存保鲜差异代谢产物。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不同产地的六安瓜片部分内含成分存在差异,内山与外山瓜片差异显着,主要表现在Ile,Phe,Val,Leu和Ser等氨基酸含量上;Met与GA在县区之间含量差异显着。基于茶叶中内含成分含量,采用主成分分析结合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实现了对六安瓜片内山、外山产区以及不同县区之间的量化判别,两个判别模型预测集判别率均达到了 95.83%。(2)六安瓜片在12个月的储存过程中,水浸出物含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3%水量冷冻储存不利于水浸出物的保留;儿茶素含量在储存过程中也处于下降趋势,相同水分含量条件下,储存温度越低儿茶素含量下降速率越慢,5%水分含量冷冻储存可有效地减缓儿茶素降解;咖啡碱在储存过程中变化较小;氨基酸含量在储存过程中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低水分含量不利于鲜甜味氨基酸的保留;水分含量相对储存温度对六安瓜片储存样干茶色泽影响更大。实验认为5%水分含量冷冻储存最有利于六安瓜片的保鲜储存。(3)基于代谢组学研究发现,5%水分含量的室温与低温(4℃C、-20℃)储存样在儿茶素及其二聚体、黄酮醇/苷以及酚酸、有机酸含量上有差异。其中,墨沙酮葡萄糖苷、杨梅酮半乳糖苷以及没食子酸、没食子酰葡萄糖等物质含量室温储存样明显高于低温储存样,原花青素、酚酸及异柠檬酸、异牡荆素、奎宁酸等物质含量低温储存样则明显高于室温储存样。
罗佳琛[6](2019)在《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龙井茶位居中国十大名茶之首,茶叶翠绿,茶汤清亮,滋味醇厚,香气浓郁,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青睐。然而,龙井茶季节性强,贮藏期间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发生陈化和品质劣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种龙井茶保鲜技术应运而生。目前,采用保鲜剂对龙井茶进行保鲜是较为有效的保鲜方式之一,其中生物保鲜剂因其安全、无毒、高效的特点而备受关注,因此,筛选适宜生物保鲜剂对龙井茶的保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β-环糊精为壁材,绿茶精油为芯材,采用饱和水溶液法制备一种具有缓释作用的绿茶精油微胶囊,对其性质进行初步研究,并将其作为一种生物保鲜剂应用于龙井茶的贮藏保鲜中,以期为龙井茶贮藏品质的保持和货架期的延长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优化以β-环糊精和绿茶精油为原料,制备得到具有绿茶清香的干燥白色粉末,即绿茶精油微胶囊。试验考虑了包埋时间、包埋温度和壁芯比对微胶囊包埋效果的影响,以微胶囊产率和精油包埋率为衡量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绿茶微胶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制备绿茶精油微胶囊的最优工艺条件为:壁芯比6:1,包埋时间1h,包埋温度60℃,在此条件下,微胶囊产率达到78.12%,精油包埋率达到90.75%,微胶囊包埋效果最佳。2.绿茶精油微胶囊的性质研究采用扫描电镜对微胶囊的结构进行表征分析,并测定绿茶精油的缓释性能。结果表明:通过电镜观察得微胶囊化后的晶体较β-环糊精表面光滑,结构规整,确定绿茶精油微胶囊已形成;通过对比绿茶精油和微胶囊的挥发率得出,100℃加热36h后绿茶精油挥发率高达91.49%,而绿茶精油微胶囊挥发率仅为17.40%,微胶囊化可明显降低绿茶精油的挥发速度,使其达到长效缓释的效果。3.绿茶精油微胶囊对龙井茶贮藏保鲜效果的研究不同绿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3%、6%、9%、12%)对龙井茶的感官品质、营养品质、抗氧化能力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均有一定影响。感官评审结果表明:6%的绿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可保持龙井茶茶汤色泽和滋味,对茶叶香气的保留有一定作用。营养品质的测定结果表明:微胶囊添加量为6%时,维生素C的保留程度较高;添加量为9%时,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含量下降缓慢。抗氧化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9%的微胶囊添加量对总抗氧化能力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显着保持效果,6%添加量对羟自由基的抑制有明显作用,可提高茶叶的整体抗氧化活性。挥发性物质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的绿茶精油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特征香气成分(如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和壬醛)的保留和提高有一定作用。综合考虑微胶囊成本和龙井茶保鲜效果,可选择6%的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进行保鲜。
周洁,王璐媛,王宁泽,崔继来[7](2018)在《茶多酚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肉制品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一直是人们餐桌上的佳肴,但受微生物、物理和酶的作用极易腐败变质,限制了其货架期和流通半径。茶多酚是一类从茶叶中提取、具有多个酚羟基的化合物,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性被广泛应用于肉制品贮藏和保鲜中,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茶多酚的结构及性质,综述了茶多酚抗氧化及抗菌机理,分析了茶多酚在多种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现状,对茶多酚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潘俊娴,刘均,吕杨俊,蒋玉兰,朱跃进,张士康,张海华[8](2018)在《茶多酚对水产品保鲜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水产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酸,但易腐败变质,因此水产品的保鲜技术尤其是生物保鲜已成为研究热点。茶多酚是一种很好的生物保鲜剂,对水产品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抗氧化作用,能有效地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延缓脂肪氧化、延长水产品的货架期。文章介绍了茶多酚保鲜机理,综述了茶多酚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和复合保鲜技术,并进行了展望。
杨方慧,杨毅坚,张艳梅,仝佳音,何青元[9](2018)在《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文中指出阐述了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医药保健功能和大叶种茶的一些特殊性质,回顾了这些功能成分在食品、医药、日化、建材、养殖等行业的广泛应用,概括了茶叶功能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干燥等工艺过程,为今后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陈迪,刘楠囡,林雯,陈哲,林峰,马艳,李秀华[10](2017)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中邻苯基苯酚的含量》文中提出为建立茶叶中的邻苯基苯酚含量的测定方法,利用甲醇:水(7:3)作为萃取剂,萃取方法选择超声波萃取法,萃取出茶叶中的邻苯基苯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邻苯基苯酚标准曲线对其进行含量测定。对萃取剂,缓冲液,最适宜p H值等条件进行优化。优化后的邻苯基苯酚浓度与吸光度具有良好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4,加标回收率在90.1%耀91.2%之间,证明该方法切实可行。该研究为通过超声波萃取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能够测定茶叶中邻苯基苯酚,并且该方法具有准确度高,反应灵敏,操作简便等优点。
二、茶叶中保鲜剂提取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叶中保鲜剂提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贮藏保鲜技术在安溪铁观音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贮藏保鲜技术在安溪铁观音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
1.1 安溪铁观音贮藏过程中品质劣变机理 |
1.1.1 茶多酚类物质的氧化 |
1.1.2 脂类物质的氧化 |
1.1.3 氨基酸的降解 |
1.1.4 维C的氧化 |
1.1.5 叶绿素的转化 |
1.2 贮藏过程中影响茶叶品质变化的关键因素 |
1.2.1 水分 |
1.2.2 氧气 |
1.2.3 温度 |
1.2.4 光照 |
1.3 贮藏保鲜技术 |
1.3.1 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贮藏保鲜技术 |
1.3.2 茶叶贮藏过程中的贮藏保鲜技术 |
2 贮藏保鲜技术在安溪铁观音中的研究前景探讨 |
3 结语 |
(2)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及保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前言 |
1 淡水鱼研究概况 |
1.1 淡水鱼营养价值 |
1.2 淡水鱼加工现状 |
1.3 鱼糜及鱼糜制品 |
1.3.1 鱼糜及鱼糜制品简介 |
1.3.2 鱼糜凝胶形成机理 |
1.3.3 鱼糜凝胶特性的影响因素 |
1.4 淡水鱼保鲜 |
1.4.1 淡水鱼腐败机理 |
1.4.2 淡水鱼保鲜方法 |
2 茶叶活性成分的研究 |
2.1 茶多酚 |
2.1.1 茶多酚概述 |
2.1.2 茶多酚的生理功能 |
2.1.3 茶多酚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 |
2.2 茶多糖 |
2.2.1 茶多糖概述 |
2.2.2 茶多糖的生理功能 |
3 鹧鸪茶提取物的研究 |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4.1 课题意义和目的 |
4.2 技术路线 |
4.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鹧鸪茶提取物的工艺优化及其理化性质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原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鹧鸪茶提取物(以茶多酚为主要指标)提取工艺优化 |
2.1.1 茶多酚标准曲线的制作 |
2.1.2 茶多酚提取率的测定 |
2.1.3 茶多酚单因素试验 |
2.1.4 正交试验法优化茶多酚提取工艺 |
2.2 鹧鸪茶提取物抗氧化性质的测定 |
2.2.1 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2.2.2 对超氧自由基O_2~-·清除率测定 |
2.2.3 还原能力的测定 |
2.3 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测定 |
2.3.1 乙醇浓度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2.3.2 pH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2.3.3 温度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2.3.4 糖度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2.3.5 氧化还原剂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2.4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3.1.1 温度的影响 |
3.1.2 时间的影响 |
3.1.3 料液比的影响 |
3.2 提取工艺的优化 |
3.3 鹧鸪茶提取物抗氧化性质的测定结果 |
3.3.1 鹧鸪茶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 |
3.3.2 鹧鸪茶提取物对超氧自由基O2-·的清除作用 |
3.3.3 鹧鸪茶提取物的还原能力 |
3.4 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测定 |
3.4.1 乙醇浓度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3.4.2 pH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3.4.3 温度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3.4.4 糖度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3.4.5 氧化还原剂对鹧鸪茶水提多酚稳定性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制品凝胶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原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鱼糜基本性能研究 |
2.1.1 水分含量测定 |
2.1.2 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测定 |
2.1.3 脂肪含量的测定 |
2.2 鹧鸪茶提取物主要成分的测定 |
2.2.1 总酚的测定 |
2.2.2 可溶性多糖的测定 |
2.2.3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2.3 鱼糜凝胶的制备 |
2.4 色度的测定 |
2.5 持水性的测定 |
2.6 凝胶穿刺性能的测定 |
2.7 鱼糜凝胶TPA的测定 |
2.8 鱼糜动态流变学性质测定 |
2.9 化学作用力的测定 |
2.10 凝胶电泳(SDS-PAGE) |
2.11 凝胶溶解率的测定 |
2.1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13 微观结构(SEM)观察 |
2.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鱼糜基本成分 |
3.2 鹧鸪茶提取物基本成分 |
3.3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色度的影响 |
3.4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持水性的影响 |
3.5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穿刺性能的影响 |
3.6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TPA的影响 |
3.7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动态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
3.8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化学作用力的影响 |
3.9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蛋白凝胶电泳的影响 |
3.10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凝胶溶解率的影响 |
3.11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傅里叶红外光谱的影响 |
3.12 不同添加量的鹧鸪茶提取物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鹧鸪茶提取物对鲢鱼鱼糜保鲜作用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原材料 |
1.2 化学试剂 |
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鱼糜凝胶的制备 |
2.2 贮藏试验 |
2.3 细菌总数测定 |
2.4 pH值测定 |
2.5 TBA值得测定 |
2.6 TVB-N值测定 |
2.7 色度测定 |
2.8 TPA测定 |
2.9 持水性 |
2.10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鹧鸪茶提取物对菌落总数的影响 |
3.2 鹧鸪茶提取物对pH的影响 |
3.3 鹧鸪茶提取物对TBA的影响 |
3.4 鹧鸪茶提取物对TVB-N的影响 |
3.5 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色度的影响 |
3.6 鹧鸪茶提取物对TPA的影响 |
3.7 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凝胶持水性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分馏萃取选择性分离茶多酚中EGCG和ECG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茶多酚 |
1.1.1 来源及组成 |
1.1.2 理化性质 |
1.1.3 儿茶素的功效与应用 |
1.1.3.1 在医药中的应用 |
1.1.3.2 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1.3.3 在日用品中的应用 |
1.2 儿茶素的分离纯化现状 |
1.2.1 茶多酚的提取 |
1.2.1.1 溶剂萃取 |
1.2.1.2 金属离子沉淀法 |
1.2.1.3 超临界CO_2萃取法 |
1.2.1.4 膜分离法 |
1.2.2 儿茶素单体的纯化 |
1.2.2.1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2.2.2 高速逆流色谱法 |
1.2.2.3 柱层析法 |
1.2.2.4 模拟移动床色谱 |
1.3 离心分馏萃取技术 |
1.3.1 环隙式离心萃取器 |
1.3.2 离心萃取器的应用 |
1.3.2.1 在冶金行业的应用 |
1.3.2.2 在化工行业的应用 |
1.3.2.3 在核燃料后处理行业的应用 |
1.3.2.4 在制药行业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4.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级离心分馏萃取分离儿茶素单体的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单级萃取反应机理 |
2.3 多级离心萃取分离EGCG的数学模型 |
2.4 多级离心萃取分离ECG的数学模型 |
2.5 小结 |
第3章 离心分馏萃取分离茶多酚中EGCG实验和模拟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3.2.2 分析方法 |
3.2.3 单级萃取实验 |
3.2.4 多级离心萃取实验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萃取体系的构建 |
3.3.2 离心分馏萃取过程的模拟及优化 |
3.3.2.1 相比的影响 |
3.3.2.2 离心萃取器级数的影响 |
3.3.3 离心分馏萃取过程的应用 |
3.3.3.1 间歇分离法 |
3.3.3.2 连续分离法 |
3.4 小结 |
第4章 离心分馏萃取分离茶多酚中ECG实验和模拟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分析方法 |
4.2.4 单级萃取实验 |
4.2.5 多级离心萃取实验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萃取体系的构建 |
4.3.2 分馏萃取过程的模拟和优化 |
4.3.2.1 分馏萃取模型验证 |
4.3.2.2 相比的影响 |
4.3.2.3 进料位置的影响 |
4.3.2.4 离心萃取器级数的影响 |
4.3.3 离心分馏萃取过程的应用 |
4.4 小结 |
结语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因子对绿茶贮藏保鲜的影响 |
1.1 水分 |
1.2 氧气 |
1.3 温度 |
1.4 光照 |
2 贮藏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
2.1 叶绿素 |
2.2 氨基酸 |
2.3 茶多酚 |
2.4 维生素C |
2.5 脂肪酸 |
3 绿茶贮藏保鲜技术分析 |
3.1 干燥贮藏保鲜技术 |
3.2 低温冷藏技术 |
3.3 除氧充氮保鲜技术 |
3.4 生物保鲜剂保鲜技术 |
3.5 利用包装材料的保鲜技术 |
3.6 其他促进贮藏保鲜工艺或技术 |
4 问题与展望 |
(5)六安瓜片核心产地溯源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六安瓜片研究现状 |
1.2 茶叶产地溯源技术概述 |
1.2.1 传统茶叶品质评定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
1.2.2 现代检测及分析技术在茶叶产地溯源中的应用 |
1.2.3 当前茶叶产地溯源中存在的问题 |
1.3 茶叶陈变研究及保鲜技术概述 |
1.3.1 环境因子对茶叶品质因子的影响 |
1.3.2 茶叶储存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2 主要试剂与药品 |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4 理化成分检测方法 |
3.5 模式识别方法 |
3.6 干茶颜色获取 |
3.7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基于理化成分的六安瓜片产地分析 |
4.1.1 不同产地六安瓜片品质分析 |
4.1.2 不同产地六安瓜片特征因子提取 |
4.1.3 不同产地六安瓜片判别模型的建立与比较 |
4.2 储存过程中茶叶品质的变化 |
4.2.1 储存过程中水浸出物的变化 |
4.2.2 储存过程中儿茶素与咖啡碱的变化 |
4.2.3 储存过程中氨基酸类的变化 |
4.2.4 储存过程中茶样颜色变化 |
4.2.5 室温与低温储存样代谢物差异 |
5 讨论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龙井茶概述 |
1.1 龙井茶生产现状 |
1.2 龙井茶品质特征 |
1.3 龙井茶营养价值 |
2 绿茶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2.1 低温保鲜技术 |
2.2 除氧保鲜技术 |
2.3 包装技术 |
2.4 生物保鲜技术 |
3 绿茶精油概述 |
3.1 绿茶精油成分 |
3.2 绿茶精油作用 |
3.3 绿茶精油应用 |
4 微胶囊技术研究进展 |
4.1 微胶囊技术概念 |
4.2 微胶囊结构与功能 |
4.3 微胶囊技术应用 |
5 立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5.1 立题背景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绿茶精油微胶囊制备的单因素试验 |
2.2 绿茶精油微胶囊制备工艺的正交优化及验证 |
2.3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性质测定 |
3 讨论 |
3.1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工艺 |
3.2 绿茶精油微胶囊的结构及性质 |
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茶精油微胶囊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试剂与仪器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5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2.2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营养品质的影响 |
2.3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2.4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感官品质的影响 |
3.2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3.4 不同微胶囊添加量对龙井茶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 |
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致谢 |
(7)茶多酚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的结构及性质 |
2 茶多酚的保鲜机理 |
2.1 抗氧化作用 |
2.1.1 清除自由基 |
2.1.2 抑制酶活性 |
2.1.3 抑制脂质过氧化 |
2.1.4 络合过渡金属离子 |
2.1.5 协同作用 |
2.2 抑菌作用 |
3 茶多酚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
3.1 茶多酚在畜肉制品中的应用 |
3.2 茶多酚在禽肉制品中的应用 |
3.3 茶多酚在水产品中的应用 |
3.4 茶多酚作为辅助材料用于保鲜 |
4 结语 |
(8)茶多酚对水产品保鲜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保鲜机理 |
1.1 抗氧化机理 |
1.2 抑菌机理 |
2 茶多酚在水产品上的应用现状 |
2.1 茶多酚在鱼类保鲜中的应用 |
2.2 茶多酚在鱼糜保鲜中的应用 |
2.3 茶多酚在虾蟹保鲜中的应用 |
2.4 茶多酚在贝类保鲜中的应用 |
3 茶多酚复合保鲜技术 |
3.1 茶多酚结合低温保鲜 |
3.2 茶多酚结合其他生物保鲜剂 |
3.3 茶多酚结合气调保鲜 |
3.4 茶多酚结合辐照保鲜 |
4 展望 |
(9)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茶多酚 |
1.1 含量 |
1.2 功效 |
1.3 提取方法 |
2 生物碱 |
2.1 含量 |
2.2 功效 |
2.3 提取方法 |
2.4 开发利用 |
3 茶氨酸 |
3.1 含量 |
3.2 功效 |
3.3 提取方法 |
3.4 开发利用 |
4 γ-氨基丁酸 |
4.1 含量 |
4.2 功效 |
4.3 提取分离 |
4.4 开发利用 |
5 色素 |
5.1 含量 |
5.2 功效 |
5.3 提取方法 |
5.4 开发利用 |
6 碳水化合物 |
6.1 含量 |
6.2 功效 |
6.3提取方法 |
6.4 开发利用 |
7 芳香类物质 |
7.1 含量 |
7.2 功效 |
7.3 提取方法 |
7.4 开发利用 |
8 茶皂素 |
8.1 含量 |
8.2 功效 |
8.3 茶叶皂甙提取工艺 |
8.4 开发利用 |
9 小结 |
(10)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中邻苯基苯酚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1.1.1 试剂 |
1.1.2 仪器设备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最佳溶剂 (萃取剂) 的选择 |
2.2 OPP紫外检测方法优化 |
2.2.1 OPP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2.2.2 OPP适宜缓冲液的选择 |
2.2.3 OPP最适宜缓冲液p H值的选择 |
2.3 OPP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样品的预处理与测定 |
2.4.1 样品的预处理 |
2.4.2 样品的测定和样品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
1.3.4干扰物实验的测定 |
3总结 |
四、茶叶中保鲜剂提取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贮藏保鲜技术在安溪铁观音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探讨[J]. 康育鑫,蒲宝山,兰婕. 农产品加工, 2020(24)
- [2]鹧鸪茶提取物对鱼糜制品凝胶特性及保藏品质的影响[D]. 陈媚依.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3]分馏萃取选择性分离茶多酚中EGCG和ECG研究[D]. 王婉茹.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4]绿茶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J]. 李铁汉,方仕茂,王玉洁,苏欢,宁井铭,武卫权,曾雪鸿. 中国茶叶加工, 2019(02)
- [5]六安瓜片核心产地溯源及低温保鲜技术研究[D]. 苏欢.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6]绿茶精油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对龙井茶贮藏品质的影响[D]. 罗佳琛.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7]茶多酚在肉制品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周洁,王璐媛,王宁泽,崔继来. 肉类研究, 2018(11)
- [8]茶多酚对水产品保鲜作用的研究进展[J]. 潘俊娴,刘均,吕杨俊,蒋玉兰,朱跃进,张士康,张海华. 中国茶叶加工, 2018(03)
- [9]大叶种茶功能成分研究及提取开发现状[J]. 杨方慧,杨毅坚,张艳梅,仝佳音,何青元. 安徽农业科学, 2018(11)
- [10]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茶叶中邻苯基苯酚的含量[J]. 陈迪,刘楠囡,林雯,陈哲,林峰,马艳,李秀华. 福建茶叶,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