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验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蒋苏杰[1](2021)在《我国小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基于统计活动过程的视角》文中认为
赵菊红[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汤子煣[3](2021)在《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单元复习课是知识的高级学习阶段,在整个数学学习中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功能,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环。但当前的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实践还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教师未能准确把握复习课的本质,而作为揭示学习复杂机制的变构学习模型与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复习课本质正好契合。为此,本研究旨在变构学习模型的理论视角下探究一种行之有效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为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根据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其构建需从理论依据、达成目标、操作程序、教学评价、实施条件等方面入手。本研究以变构学习模型为理论依据,在深入剖析变构学习模型的基础上明晰了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契合点。通过了解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变构学习模型的基本内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达成目标的总目标为概念转化,子目标为四维发展。要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化,则需依靠知识炼制来实现,本着“贯穿教学全过程”的构建理念,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需要将明晰学生的原有概念体作为基础,需要把握设计相应的变构教学环境这个关键、需要落实评价反思学生概念体转化情况这一要点,需要师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施基本条件作为保障。具体而言,操作程序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目标设定,明确概念;萌发意愿,主动提取;自我对质,感受困惑;转化概念,建立关联;系统调整,调用知识;主动反思,启动元认知;评价反思,优化完善”七环节。通过理论架构,本研究构建了完整的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为检验其有效性,以《加与减(二)》为研究案例,采用准实验研究方法,配合使用文本分析法和访谈调查法进行了研究设计和教学实施。研究结果显示,该教学模式在整合学生知识、发展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方面的效果显着,且一线教师和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评价和认可度较高。
何荣[4](2021)在《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并且得到有用的信息,在此之后再对事件进行决策,这就需要人们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能力。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并且明确指出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高中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因此,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本研究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展开的针对小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培养进行的研究。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小学阶段“统计与概率”内容部分与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进行分析,采用了文本分析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部分的教学中,对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存在哪些问题以及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存在以下问题:从教师层面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对数据分析素养理解深度不够;二是教师对统计与概率内容重视度不够;三是教师设计数据分析体验的效果不佳;四是教师认为教材资源不足且开发困难。从学生学习层面存在的问题,一是学生对数据分析过程体验经历不足;二是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思考能力比较弱;三是学生对开展的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经过对重庆市三所小学针对六年级的学生和数学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了解了数据分析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以下方面:从教师层面存在的原因,一是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二是教师思想上的不重视;三是教师教学设计不合理;四是教师创新能力的不足。从学生层面存在的原因,一是学生对数据分析素养培养不重视;二是学生对统计与概率的学习不重视;三是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兴趣度不高。针对学生数据分析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数据分析培养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建议:从教师层面给教师的建议,一是加强教师数据分析素养培训提高认知力;二是改进教师教学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教学;三是丰富教学课堂让学生亲历数据分析过程;四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开发教学的课程资源。从学生层面给学生的建议,一是积极亲历数据分析过程构建知识体系;二是用数据分析方法勤于思考并解决问题;三是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动力。从教育行政层面给教育相关部门的意见,一是协调教师队伍的性别和年龄结构;二是提升统计与概率在测试中的分值;三是增强对数据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
刘星星[5](2021)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基础教育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推动下,正推行并落实学本式课堂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主线,以评价为手段,以团队学习为平台,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然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关“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大部分局限于理论介绍与应用效果的探讨,缺少有关应用的系统研究,因此,研究如何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不仅具有理论性价值,更具有实践性意义。本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和小学高段学生特点,结合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经验和一线教师具体实施建议,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问题教学理论和生本教育理念,提出构建“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高段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和应用策略,并且归纳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应用原则为“教学指导启发性”、“教学活动发展性”和“评价方式多样性”。应用策略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支持”、“教师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教师明确学生讨论交流任务”、“教师深入小组实时监督”、“教师及时对学生评价”、“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及时点拨”、“教师提出明确汇报要求”、“评价要多样化贯穿全过程”“问题设计有梯度”、“问题设置要联系生活实际”何“教师提供资源具有启发性”应用策略。本研究运用实验组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可以促进教学目标达成、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和数学综合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活力,而且验证了提出的应用原则、应用模式、应用策略及需要注意问题的有效性。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理论成果,而且为一线教师在小学高段数学学科应用“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帮助,对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高珊[6](2021)在《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致力于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之中应用STEM教育理念从而探究该种教学模式对该模块教学效果的影响。2011版的《义务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综合与实践模块”、“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以及“图形与几何”列为小学数学的四大领域。因此,“综合与实践”这一模块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也越来越重要,而良好的教学方法与模式也成为该部分有效教学的必要保证。同时,经济时代的飞速到来,培养具有综合素养的人也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所在,因此STEM教育理念因其所包含知识的丰富性以及广阔性也成为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必备素养。由此可见STEM教育理念运用其综合性的特点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的相融合必定推进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的高效展开。本研究充分运用文献法、实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展开调查。通过查找文献,对STEM教育理念在学科数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并通过教育实验的方法选取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采取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教育观察,在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的基础上展开不同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影响的研究。其中对照乙班仍采取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方法,而实验甲班采取在综合与实践模块的教学中应用STEM教育理念,并在该实验的开始与结束分别进行了前后测试,且通过SPSS20.0软件对实验前后测试的成绩进行分析,从而得到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教学效果在男女生性别方面的差异。运用问卷调查法按照态度、效果和期望三个维度编制了兴趣问卷,并仅对实验甲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整理分析后得出将STEM教育理念运用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响程度。并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模块的程度,从而最终得出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应用STEM教育理念对该模块教学效果的影响。该种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该部分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从而完成“综合与实践”模块这一部分的教学目标,最终促进数学课堂的高效高质的完成。
罗瑞[7](2021)在《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研读教材既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是教师进行深度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核心环节。教师研读教材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点进行钻研与表达,本研究为深入地剖析这一教学过程,将其分为两个阶段:对教材进行内化的“研”与外化的“读”,但其实“研”与“读”这两个过程是相辅相成的,“研”是“读”的基础,“读”是“研”的升华,二者相统一,即进行教材文本研读和课堂实践研读。本研究以KM市PL区Z名师工作室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数与代数”模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编排与呈现。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执教课题中如何研读教材。第四,多轮研读教材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微循环过程对工作室、教师、学生产生的影响。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实物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每一次执教课题选定后进行的第一轮研读,到“课堂教学——干预——反思——修正”过程中的全员集体评课、研讨,从而为执教者提出下一轮的研读建议等一系列活动,研究者一直参与到此工作室对该课题的研究中。基于此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数与代数”在四大领域中单元数和课时数占比都是最大,且“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占比又高于其他部分,每部分都呈现螺旋式的编排,小学阶段深研此模块教材内容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包括三原则、四愿景、四方法、四方式以及五步骤。(1)三条原则:注重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2)四个愿景: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3)四种方法:整体系统研读法、深度追问研读法、横纵对比研读法以及移情理解研读法。(4)四种方式:自我研读、交流研读、合作研读、指导研读。(5)五个步骤:以课标为基本依据,明晰课程总目标与学段目标的要求;“初研”教材整体结构;“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深研”教材编写意图。第三,“数与代数”模块五个研读课例从“研”到“读”的全过程。研读课例分析中由“研”到“读”四转换:教材文本转换为问题框架、问题框架转换为外部问题、外部问题转换为教学策略以及教学策略转换为教学活动。四环节:研、议、思、写。第四,此课题的开展过程对教师的影响。提升了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并且多轮微循环的研讨改进过程增进了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以及合作的能力。对学生的影响。增强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深度,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目标。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工作室课题的开展对提升教师研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制度与策略是改善研读效果的重要基础,应持续、深入地进行研读教材实践研究以及课例开发。
刘慧娟[8](2021)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具备数据素养已成为社会对一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与此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培养要求也提出,小学生应该具备数据分析观念。由此可见,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取文本分析法、调查法以及课堂观察法,通过对Q市X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在统计与概率领域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辅以课堂观察,同时结合文本分析法,对数据分析观念在五、六年级数学教材中的分布与呈现进行了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识到需要收集数据和体会数据的随机性方面发展水平偏低,在数据推断方面的发展水平低于提取信息和方法选择。第二,教师理论不足,对数据分析观念理解不充分。第三,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数据分析观念培养效果不明显。第四,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对数据分析兴趣不高。第五,教师忽视学生的数据分析实践活动。第六,教师数据分析观念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教师对数据分析观念不够重视;教师数据分析观念教学能力不足;教师对教材使用不合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重视数据分析观念,促使学生认识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加深对数据分析观念的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数据分析相关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完善评价方式,促进数据分析观念培养效果。
苏日古嘎[9](2021)在《蒙语授课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并且对一些公式、法则、定理也提出了相应的论证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数的学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的数学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放在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上。本文主要以蒙古语授课小学合情推理能力的教学存在什么问题,在蒙古语授课小学高学段数学教学如何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为研究问题。调查研究一所蒙古语授课学校的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水平和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教学现状。根据调查蒙古授课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平均是在及格线以上,六年级的平均成绩比五年级学生稍微高一点,四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未到及格线,六年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能力未能得到及时的发展等等问题。教师基本了解合情推理的相关内容,但是未有深入的研究。也比较重视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还未找到有效的培养策略等问题。还有根据课堂观摩因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阅读理解能力稍弱等等问题都有影响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等等问题。最后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并根据教学建议设计几个教学设计。教师要帮助学生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材施教,教师要加强自己学科知识和理论水平,教师要做好合情推理教学评价和课后反思等等教学建议。
朱昕茹[10](2021)在《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文中提出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他们以校本课程开发为主题从较为宏观的角度,如校本课程的现状、问题、策略等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不少教育工作者在实施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同时进行了校本课程的研究开发,但由于校本课程自身以学校为研究开发主体的特殊性,形成的书面资料却不够完整和丰富,也缺乏系统性。其中关于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占比很低,具体到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就更少。因此本研究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进行实践研究。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在梳理了与校本课程开发以及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相关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厘清了对校本、课程、校本课程、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理解。简述了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借鉴的理论模式,展现了以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为基础的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包括课程开发环境分析、课程研究设计、课程实施与评估三大方面。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对学校概况、开发队伍、学生情况进行了介绍,通过问卷调查重点对学生需求和教师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开发原则、课程开设形式和课程内容选择四点研究设计了校本课程,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校本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最后通过多角度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形成了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三大方面的相关反思和展望。本研究直面剖析了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困境与对策,为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实践的案例及策略分享,希望为教师进一步探索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实践依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经验。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验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验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复习课在数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
1.1.2 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
1.1.3 变构学习模型与复习课本质的契合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变构学习模型 |
1.2.2 数学单元复习课 |
1.2.3 教学模式 |
1.3 研究现状 |
1.3.1 数学单元复习课的研究现状 |
1.3.2 变构学习模型的研究现状 |
1.3.3 已有文献述评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意义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4.5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2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
2.1 变构学习模型的内涵 |
2.1.1 问题是学习的开端 |
2.1.2 学习者的原有概念体是学习的基础 |
2.1.3 学习者概念体的转化是学习的核心 |
2.1.4 知识炼制是学习的机制 |
2.1.5 变构教学环境是学习的关键 |
2.2 变构学习模型的维度 |
2.2.1 认知维度 |
2.2.2 意向维度 |
2.2.3 情绪维度 |
2.2.4 元认知维度 |
2.2.5 潜层认知维度 |
2.2.6 感知维度 |
2.3 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契合点 |
2.3.1 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本质的契合 |
2.3.2 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师教学的契合 |
2.3.3 变构学习模型与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学生学习的契合 |
3 概念转化: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达成目标 |
3.1 课程标准中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的教学目标 |
3.1.1 知识技能目标 |
3.1.2 数学思考目标 |
3.1.3 问题解决目标 |
3.1.4 情感态度目标 |
3.2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达成目标 |
3.2.1 总目标:概念转化 |
3.2.2 子目标:四维发展 |
4 知识炼制: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 |
4.1 基础:明晰学生的原有概念体 |
4.1.1 学生原有概念体的作用 |
4.1.2 明晰学生原有概念体的方法 |
4.2 关键:设计相应的变构教学环境 |
4.2.1 变构教学环境的参数 |
4.2.2 设计变构教学环境的框架 |
4.3 要点:评价反思学生的概念体转化情况 |
4.3.1 评价反思学生概念体转化情况的作用 |
4.3.2 检验学生概念体转化情况的方法 |
4.4 保障:具备教学实施的基本条件 |
4.4.1 教师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
4.4.2 学生需具备的基本条件 |
5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及其有效性验证 |
5.1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构建 |
5.1.1 教学模式图示 |
5.1.2 教学模式操作要领 |
5.2 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的有效性验证 |
5.2.1 研究设计 |
5.2.2 研究实施 |
5.2.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二、统计与概率教学相关研究 |
三、数据分析素养的相关研究 |
四、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数学核心素养 |
二、统计与概率 |
三、数据分析素养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数据分析素养和统计与概率的关联 |
第一节 小学数据分析素养的内涵分析 |
一、数据分析素养的含义 |
二、数据分析素养的特征 |
三、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意义 |
第二节 数据分析素养和统计与概率的关系分析 |
一、统计与概率是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基础 |
二、数据分析素养为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助力 |
第三节 数据分析素养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内容中呈现 |
一、人教版教材中统计与概率的内容编排 |
二、《课程标准》中统计与概率内容要求 |
第四节 数据分析素养在统计与概率的课程实施中呈现 |
一、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课程设计探讨 |
二、《平均数》教学的案例分析 |
第二章 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方法 |
四、调查实施 |
五、调查说明 |
第二节 调查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教师层面的结果与分析 |
二、学生层面的结果与分析 |
三、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现状 |
第三章 数据分析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教师教学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数据分析素养理解深度不够 |
二、教师对统计与概率内容重视度不够 |
三、教师设计数据分析体验的效果不佳 |
四、教师认为教材资源不足且开发困难 |
第二节 学生学习层面存在的问题 |
一、学生对数据分析过程体验经历不足 |
二、学生对数据分析的思考能力比较弱 |
三、学生对开展的课堂活动积极性不高 |
第三节 培养数据分析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
第四章 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的建议 |
第一节 给教师的建议 |
一、加强教师数据分析素养培训提高认知力 |
二、改进教师教学观念重视统计与概率教学 |
三、丰富教学课堂让学生亲历数据分析过程 |
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开发教学的课程资源 |
第二节 给学生的建议 |
一、积极亲历数据分析过程构建知识体系 |
二、用数据分析方法勤于思考并解决问题 |
三、联系实际生活提高课堂活动参与动力 |
第三节 给教育部门的意见 |
一、协调教师队伍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
二、提升统计与概率在测试中的分值 |
三、增强对数据分析教学资源的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调查问卷问答题 |
附录 D 《平均数》课堂教学片 |
致谢 |
(5)“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现代教育理念推动课程改革 |
二、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出了新要求 |
三、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的需要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实验研究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小学高段 |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后现代主义学习评价理论 |
三、问题教学理论 |
四、生本教育理念 |
第三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第一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原则 |
一、教学指导的启发性原则 |
二、教学活动的发展性原则 |
三、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原则 |
第二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 |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模式图 |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环节 |
第三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
一、“问题发现环节”应用策略 |
二、“问题生成环节”应用策略 |
三、“问题解决环节”应用策略 |
四、“问题拓展环节”应用策略 |
第四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应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
一、提供启发性指导,促进问题解决 |
二、加强课堂讨论纪律管理,优化讨论环境 |
三、合理设置学习单讨论问题,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
第五节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
一、教学设计 |
二、教学设计分析 |
第四章 “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方案 |
一、实践目的 |
二、实践对象 |
三、实践模式 |
四、实践过程 |
第二节 测量工具的设计 |
一、数学测试卷 |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三、访谈提纲设计与编制 |
第三节 实践结果与分析 |
一、数学成绩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
二、调查问卷前后测结果与分析 |
三、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实践结论 |
一、“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促进数学教学目标达成 |
二、“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
三、“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 |
四、“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五章 研究结论、研究反思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标和意义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四节 概念界定 |
一、STEM教育理念 |
二、小学高段 |
三、综合与实践 |
第五节 理论基础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六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STEM教育理念在初、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二、关于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二章 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中应用的教学实验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设计 |
四、实验变量 |
五、研究假设 |
六、工具编制 |
第二节 实施过程 |
一、实验前测 |
二、实验实施 |
三、作品展示 |
四、实验后测 |
第三章 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应用的实验结果讨论 |
第一节 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对综合与实践模块学习效果的检测 |
一、结果分析 |
二、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对小学高段学生综合与实践模块学习效果的影响 |
第二节 STEM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学习综合与实践模块兴趣的影响 |
一、问卷结果分析 |
二、STEM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学习综合与实践模块兴趣的影响 |
第三节 STEM教育理念下对学生参与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的程度 |
一、结果分析 |
二、STEM教育理念对小学高段学生参与学习综合与实践模块参与程度的影响 |
第四章 结论与启示 |
第一节 结论 |
一、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 |
二、STEM教育理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兴趣 |
三、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提升了学生学习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参与度 |
四、STEM教育理念的应用促进了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目标的达成 |
第二节 问题与启示 |
一、STEM教育理念应用在综合与实践模块中存在的问题 |
二、STEM教育理念应用在综合与实践模块中的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前测与后测数学试题 |
附录二:小学高段学生数学考试评分标准 |
附录三:实验班反馈问卷 |
附录四:STEM教育理念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教学效果的影响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核心概念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模式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6 研究的思路 |
1.7 论文的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课程理解的相关研究 |
2.1.1 教师课程理解的内涵 |
2.1.2 教师课程理解的基本内容 |
2.1.3 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因素 |
2.2 教材理解的相关研究 |
2.2.1 教材理解重要性 |
2.2.2 教材使用 |
2.3 研读教材的相关研究 |
2.3.1 研读教材的重要性 |
2.3.2 研读教材的内容 |
2.3.3 研读教材的视角 |
2.3.4 研读教材的方法 |
2.3.5 研读教材的策略 |
2.4 文献评述 |
第3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工具 |
3.3 研究方法 |
3.4 资料收集与整理 |
3.5 研究的伦理 |
3.6 小结 |
第4章 小学数学教材“数与代数”模块的内容分析 |
4.1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的总体设计 |
4.1.1“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单元数的分布情况 |
4.1.2“数与代数”在四大模块中课时数的分布情况 |
4.1.3“数与代数”模块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 |
4.1.4“数与代数”模块新知识例题数分布情况 |
4.1.5“数与代数”模块单元、节的基本结构 |
4.2“数的认识”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2.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2.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3“数的运算”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3.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3.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4“常见的量”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4.1 研读教材知识结构体系 |
4.4.2 研读教学内容间的联系与衔接 |
4.5“探索规律”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代数初步”部分教学内容分析 |
4.6.1 研读“式与方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6.2 研读“正、反比例”部分教材知识结构 |
4.7 研读“数与代数”模块教学内容的特点 |
4.7.1 关注生活情境的运用 |
4.7.2 关注学生数感的培养 |
4.7.3 重视算理与算法的联系 |
4.7.4 重视估算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
4.8 小结 |
第5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过程与方法 |
5.1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愿景 |
5.1.1 致力于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打造高效课堂 |
5.1.2 致力于全面、深入地把握教材文本传递的作用 |
5.1.3 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更好地服务学生 |
5.1.4 致力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其职业发展 |
5.2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时应遵循的原则 |
5.2.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
5.2.2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原则 |
5.2.3 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
5.3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法 |
5.3.1 整体系统研读法 |
5.3.2 深度追问研读法 |
5.3.3 横纵对比研读法 |
5.3.4 移情理解研读法 |
5.4 小学数学教师“研”教材文本的步骤 |
5.4.1 课标为据,明晰要求 |
5.4.2“初研”教材整体结构 |
5.4.3“再研”教材重点、难点和关键 |
5.4.4“细研”主题图、例题和习题 |
5.4.5“深研”教材编写意图 |
5.5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方式 |
5.5.1 自我研读 |
5.5.2 交流研读 |
5.5.3 合作研读 |
5.5.4 指导研读 |
5.6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前后的教育教学效果 |
5.7 小结 |
第6章 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课例分析 |
6.1 研读教材课例的选取 |
6.1.1 内容层次 |
6.1.2 水平层次 |
6.1.3 结构层次 |
6.2“数的认识”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2.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2.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
6.2.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2.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3“数的运算”部分课例分析——还原数学知识的本质原理 |
6.3.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3.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价、数量和总价” |
6.3.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3.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4“常见的量”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4.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4.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认识钟表” |
6.4.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4.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5“探索规律”部分课例分析——丰富数学知识的表现形式 |
6.5.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5.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数学广角——数与形” |
6.5.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5.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6“代数初步”部分课例分析——追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
6.6.1 执教教师、学生与教学主题 |
6.6.2 课标、教材、教师教学用书中的“用字母表示数” |
6.6.3 教师内化教材“研”的过程 |
6.6.4 教师外化教材“读”的过程 |
6.7“数与代数”模块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1 各教学课例研读设计的形成过程 |
6.7.2 微循环研究过程的作用 |
第7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基于研究结论的启示 |
7.3 研究的反思 |
7.4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基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
1.1.2 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 |
1.1.3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
1.1.4 基于小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
1.2 概念界定 |
1.2.1 数据分析观念 |
1.2.2 数据分析能力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5.2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本分析法 |
2.3.2 调查法 |
2.3.3 课堂观察法 |
2.4 研究思路 |
2.5 研究工具 |
2.5.1 学生测试卷 |
2.5.2 教师问卷 |
第三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现状 |
3.1 数据分析观念培养现状分析 |
3.1.1 教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3.1.2 学生测试卷结果分析 |
3.2 教材文本分析 |
3.2.1 五、六年级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在教材中的分布 |
3.2.2 数据分析观念各维度在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中的呈现 |
第四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水平不高 |
4.1.2 教师理论知识不足,对数据分析观念理解不充分 |
4.1.3 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数据分析观念培养效果不明显 |
4.1.4 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学生对数据分析兴趣不高 |
4.1.5 教师忽视学生的数据分析实践活动 |
4.1.6 教师数据分析观念教学评价方式不合理 |
4.2 原因分析 |
4.2.1 教师对数据分析观念不够重视 |
4.2.2 教师数据分析观念教学能力不足 |
4.2.3 教师对教材使用不合理 |
第五章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策略 |
5.1 重视数据分析观念,促使学生认识到收集数据的必要性 |
5.1.1 巧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发学生学习数据分析的兴趣 |
5.1.2 激发学生内部动机,使学生产生数据分析的需求 |
5.2 提高自身知识储备,加深对数据分析观念的理解 |
5.3 创造性使用教材,优化数据分析相关教学内容 |
5.3.1 精选学习素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
5.3.2 沟通统计与概率,使学生体会数据的随机性 |
5.4 注重实践活动,提升学生数据分析能力 |
5.4.1 创设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 |
5.4.2 加强推断与预测,使学生体会数据分析的现实价值 |
5.5 注重因材施教,针对性培养学生数据分析观念 |
5.6 完善评价方式,促进数据分析观念培养效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一 五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水平测试卷 |
附录二 六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发展水平测试卷 |
附录三 教师问卷 |
致谢 |
(9)蒙语授课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
1.1.2 合情推理能力的教育价值 |
1.1.3 蒙古语授课小学教学现状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课堂观察法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合情推理含义 |
2.1.2 合情推理能力基本模式 |
2.1.3 归纳方法 |
2.1.4 类比方法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弗赖登塔尔的“再创造”思想 |
2.2.2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理论 |
2.2.3 斯滕伯格的三重智力理论 |
第3章 合情推理能力调查分析 |
3.1 蒙古语授课学生合情推理能力水平问卷调查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方法 |
3.1.3 调查对象 |
3.1.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5 合情推理能力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6 调查结论 |
3.2 蒙语授课小学教师合情推理现状调查 |
3.2.1 现状调查和访谈提纲的设计和实施 |
3.2.2 调查问卷结果整理 |
3.2.3 教师访谈结果整理 |
3.3 蒙古语授课小学课堂观摩 |
3.3.1 观察目的 |
3.3.2 观察结果 |
3.4 蒙古语授课学校制约合情推理发展的因素 |
第4章 小学高学段数学合情推理能力教学建议与设计 |
4.1 合情推理内容分析 |
4.1.1 “数与代数”内容分析 |
4.1.2 “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分析 |
4.1.3 “概率与统计”领域内容分析 |
4.1.4 “综合与实践”领域内容分析 |
4.2 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建议 |
4.2.1 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
4.2.2 教师要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因材施教 |
4.2.3 教师要加强自己学科知识和理论水平 |
4.2.4 教师要做好合情推理教学评价和课后反思 |
4.3 小学高学段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 |
4.3.1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4.3.2 “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
4.3.3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设计分析 |
4.3.4 “植树问题”教学设计与分析 |
4.4 蒙古语授课小学合情推理能力教学保障策略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附录1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教师调查问卷 |
附件3 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二) 关于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
(三) 已有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 校本 |
(二) 课程 |
(三) 校本课程 |
(四)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 |
二、理论基础 |
(一) “目标模式” |
(二) “实践模式” |
第二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开发的环境分析 |
一、学校概况 |
(一) 办学条件 |
(二) 文化传统 |
二、开发队伍 |
(一) 领导小组 |
(二) 教师小组 |
(三) 开发指导小组 |
三、学生情况 |
(一) 认知水平 |
(二) 学生需求 |
第三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研究设计 |
一、课程目标设置 |
(一) 知识与技能 |
(二) 过程与方法 |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二、课程开发原则 |
(一) 实践性 |
(二) 自主性 |
(三) 趣味性 |
三、课程开设形式 |
四、课程内容选择 |
(一) 第一学段 |
(二) 第二学段 |
(三) 第三学段 |
第四章 小学《数学实验》校本课程的实施与评估 |
一、课程的实施 |
(一) 实施对象 |
(二) 实施时间 |
(三) 实验案例及评析 |
二、课程的评价 |
(一) 评价主体 |
(二) 评价内容 |
(三) 评价方式 |
第五章 反思及展望 |
一、反思 |
(一)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环境的反思 |
(二)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目标与内容设计的反思 |
(三) 对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实施与评估的反思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生数学学习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调查问卷 |
附录三: 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实验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小学“统计与概率”教材内容的分析与比较 ——基于统计活动过程的视角[D]. 蒋苏杰.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基于变构学习模型的小学数学单元复习课教学模式研究[D]. 汤子煣.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小学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数据分析素养培养研究[D]. 何荣.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8)
- [5]“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教学模式在小学高段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星星.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6]STEM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模块中的应用研究[D]. 高珊.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1(08)
- [7]小学数学教师研读教材的实践研究 ——以Z名师工作室为例[D]. 罗瑞.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8]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现状及策略研究[D]. 刘慧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9]蒙语授课小学数学合情推理能力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苏日古嘎.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10]小学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A学校《数学实验》课程为例[D]. 朱昕茹. 扬州大学,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