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淡水养殖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一、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康锡[1](2020)在《遂溪县渔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黄仕乾[2](2016)在《推动淡水养殖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每种行业都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淡水养殖业也不例外。淡水养殖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动物蛋白,并且不与粮田挣地,并且产量比较高,能够确保农民群众正常收益,对于整个农业来说,是很好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目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关于该行业的科技转化成果也比较低,这都是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张青[3](2016)在《仙桃市淡水鱼养殖综合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水产养殖的发展为全球食品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20多年来养殖产量已经超过了捕捞产量,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提高农民收人、保障食品供给,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所谓的淡水养殖主要是利用内陆鱼塘、河流、水库等区域来养殖经济型水产品。由于淡水养殖有投资少,生产稳定、品种多样性等特点,因此其在我国水产品养殖业中所占比例较大。我国有着悠久的淡水养殖历史,且养殖品种多样。加强对淡水养殖产业的经济研究,不仅能够揭示该产业发展本身的经济规律,而且能够为管理部门、养殖生产者、消费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渔业作为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的部分,其在保证农民收入上具有重大作用,尤其是淡水渔业。淡水产品有肉质细嫩、维生素含量丰富、低脂肪含量等优点,越来越受现代人民的青睐,成为适应当下人们饮食结构的重要产品。在各方需求和市场的推动下,淡水养殖业的产量和规模也在不断提高,逐步成为某些农村地区主要的收入来源。然而,对我省而言,当下仍然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基础设施落后,产品品质下降,养殖环境恶化,养殖技术不高,运输手段落后,资金困难,市场监管不到位,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等。近年来各地肉类蔬菜价格大幅上涨,但水产品价格却一直没什么涨幅,在当前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上涨的情况下,淡水养殖业形势严峻。农村淡水养殖业迫切需要新思想,新技术的注入,更加需要充足的资金来源,以不断提高我省淡水养殖的规模及品质,适应市场新需求。就目前我省的淡水养殖情况而言,如何充分发挥淡水水产养殖在农业中的比较效益,如何对养殖户的生产经营方式进行优化,最终实现淡水水产养殖户的收入稳定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要使水产品养殖业成为我国农业的重点关注产业,必须对其产品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作重点研究。目前的研究热点主要从水产品的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效益的评价。如何建立一个完备的产业综合效益分析评价指标体系,找到适合我省水产养殖业的有效理论方法,从而建立一个完善的淡水养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社会调查为基础,通过2015年5月在湖北省仙桃市进行的调查,以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理论模型进行实际分析,对整个产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进行剖析。经分析得出:第一,虽然仙桃市是名副其实的水产盛产地区,但并非水产强区。在湖北省整个淡水渔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渔业经济效益落后,名优水产增养殖发展速度缓慢,渔业结构急需调整等竞争劣势;第二,目前,胡场镇有大、中、小规模养殖模式,养殖类型主要有常规养殖、混合养殖和特种养殖,养殖资金渠道来源单一,在大、中规模养殖中,亲友借贷资金在养殖资金比例中比重较大;此外,养殖规模和养殖类型的差异,给养殖户带来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程度不一,养殖户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有差别,受到养殖户自身条件和整个市场大背景的影响,销售渠道和综合收益存在限制性;第三,年均产量最大的是常规淡水养殖品,但是年均收益最低;近年来,养殖面积不断增大,常规淡水养殖品的每亩产量先上升后下降,而特种养和混合养殖模式下的水产品的亩产量均处于下降,经数据分析发现三种养殖模式下的水产品每亩收益呈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大规模养殖下的淡水养殖品单产收益较低;养殖户收入的提高主要是依赖于成本投入的大幅度增加,即养殖户的养殖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第四,文章通过分析成本投入对产生的收益得知,特种养殖、混合养殖和常规养殖模式中,产出比例最低的是物质费用投入,通过分析提出养殖类型有效调整,养殖规模需要进一步优化,养殖成本结构合理化,提升养殖户信贷支持力度,技术水平提升,有效拓宽销售渠道对养殖户增收具有重大意义。综合上述研究,有效推进胡场镇淡水渔业较快较好发展,需要继续加大对渔业基础设施改善的力度,有效完善胡场镇淡水鱼名优鱼种体系,深抓淡水鱼养殖技术,组建完善的技术培训体系,有效提升养殖户养殖技术水平,政府集中有效力量发展淡水渔业保险措施,拓宽保险辐射范围,全面加大对水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完善水产品物流基地建设和运输设备完善,政府加大对淡水鱼养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投入力度,有效保障水产品质量,形成相关法律法规健康淡水鱼养殖市场,形成多方面、具有综合性的政策措施,有效促进淡水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进而带动养殖户经济收入,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林罕[4](2013)在《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水产养殖业己经成为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食品生产行业。广西北部湾具有发展水产养殖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优势,自然环境优越,沿岸海域水质肥沃,是世界高生物量的海区之一,拥有丰富的水产品资源。广西北部湾目前海水养殖业发展迅猛,养殖面积、养殖产量和养殖规模都有大幅度的提高。但是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的严重影响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限制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使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对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内涵进行了界定,阐述了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深入分析了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发展的现状、产业发展形势、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的对策。本文研究结果如下: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北部湾海洋渔业资源的日益枯竭,跟人们使用违规、不合理的作业方式有很大关系;水产养殖在病害防治过程中使用的化学药物逐年增多,用量逐年加大,破坏养殖环境,造成生态环境失去平衡;水产品加工业落后在加速海洋资源的消耗;粗放式水产养殖生产占水面积大、争水源,导致生态失衡与环境恶化;近几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迅猛,一系列的大型钢铁、石油、造纸、化肥等企业在北部湾沿海区兴起,重化能源工业的发展给北部湾海域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健康生态养殖观念落后,科技支撑力薄弱。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对策:一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水产养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废水和农药等污染物的排放,定期对养殖水域进行水质监测工作;二是从始至终做好健康生态养殖:做好总体规划,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强化良种繁育,加强水产品病害防治;三是加快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强水产优质种质资源库建设,开展高标准“小区化养殖”,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园区,建立健全水产养殖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四是利用现代科技,加快水产养殖现代化进程:加强科技合作,构建技术创新平台,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坚持科技创新;五是加强北部湾沿海的环境监管力度;六是加强水产养殖人才的培育,重点加强水产养殖业科技人才和水产养殖业渔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注重“科技兴渔”工程的人才培养;七是走品牌战略,加快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汤进华[5](2012)在《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是基于上海市政府委托项目——《上海农业布局规划》而立题的。大都市郊区是城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地区之一,建设用地的巨大需求造成郊区农用土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大量减少,并强烈地影响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郊区农业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菜篮子”安全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等至关重要。因此,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发展农业是大都市郊区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要保障郊区农业持续发展,需要对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这样,才可以较为准确地找到郊区农业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而为大都市郊区农业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这正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文以上海市郊为研究区域,按照历史、现状、未来与理论、实证、对策的逻辑主线,首先,本文运用相关理论和文献界定了上海市郊的范围(近郊的嘉定、宝山、闵行、浦东和中远郊区的青浦、松江、奉贤、崇明)、农业结构(重点是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城镇化(衡量标准为非农业人口的占比)的概念,简要探讨了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辩证关系;然后,运用上海市及其郊区的大量历史统计数据,结合实地调查资料,采用比较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重点探讨了建国以来上海市郊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结构演变过程,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子;并以实现农业与城镇化协调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运用AHP等方法定量评价了改革开放以来二者协同发展的程度;最后,本文结合荷兰和日本等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设想了上海市郊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本研究由九大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了论文的总体框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研究的关键点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农业结构调整及其与城镇化发展的协同关系研究的相关文献、基本理论作了简要评析与归纳总结,探讨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一般机理和主要原因,理清两者发展的逻辑路径,为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分析。运用建国以来上海郊区统计年鉴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划分上海市郊农业发展与城镇化阶段,并系统梳理了上海市郊农业结构在不同城镇化阶段下的演变特征,探讨二者在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分析。主要从县区、乡镇等角度,选取1980、1993和2009年三个截面的相关指标数据,深刻剖析改革开放以来的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第五章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试图运用产业结构变动理论和空间结构演变理论,从经济体制改革、消费结构演变、农村工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政策措施、环境影响、人口增长及技术进步等角度探讨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因。第六章上海市郊农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通过对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机理分析,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原则,运用专家咨询法、文献查询法和聚类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方法,分层构建了农业发展(资源、技术、经济、环境、制度)和城镇发展(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九子系统31个具体指标的上海市郊农业和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层次分析法、熵赋权法等成熟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模型,在相关软件的支撑下,对1985年以来上海市郊农业及其各子系统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城镇化持续发展能力变化、农业和城镇化协同发展程度的变化等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第七章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启示。深入分析荷兰、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总结这些地区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经验,以期为推进上海市郊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第八章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方向和保障措施。根据上述评价结果和发达地区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经验,探讨城镇化前景下上海市郊农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并确立了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和空间布局的方向;最后,提出了推动上海市郊现代都市型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第九章结论与展望。概括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并展望后续研究的工作。

张天懿[6](2011)在《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曾是促使人类从蒙昧时代走向第一次文明的最重要推动力。由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东南沿海地区由传统生存型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过程较快,并对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导向和示范作用。天津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大城市之一,也是我国最具建成国际化大都市潜力的城市区域之一。就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和农业总产出量而言,天津不是农业大市,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0.2%,在我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比重排名靠后。但就农业经济技术水平和单位效率比较,天津却称得上我国的农业强市,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等均位居全国前例,天津市农业的许多现代发展理念、生产经营方式、管理手段等对其他地区的农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和示范作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天津市现代农业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城市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和谐发展,是众多学者和研究者面前的又一个需要研究的急迫问题,需要进一步对其开展更多的研究和探讨。全文总体研究思路:第一,从农业发展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概述并总结了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依据,为下文进一步讨论天津市农业发展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在回顾天津市农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市的统计数据,从大农业的主要农产品的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各区县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指出天津市农业的产业布局:城市农业观光圈,近郊特色农业发展圈,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第三,本文基于前面的研究基础,运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从种植业和养殖业两个方面对天津市农业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利用近10年十多个城市在小麦,粳稻,玉米,大棚黄瓜和西红柿,大规模生猪,中等规模奶牛,大规模蛋鸡以及淡水鱼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天津市农业中种植业和养殖业主要农产品的技术效率,指出技术进步对天津市农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天津市农业的发展中,技术进步起了很大作用。农业技术效率的提高源于生产要素质量的改善,以及科技创新在生产各环节中的应用,以比从前少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数量相同的产品,或以从前数量相同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技术进步导致技术效率的提高,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效率测算的结果表明,总体上看,天津市农业综合效率、规模效率、技术效率都在逐年改善,其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增强。在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方面,在这十年间,天津市对农业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关注程度较高,而对生态功能的关注与投入力度不够,科技创新和技术效率有待加强。最后,基于以上实证研究,本文从政策层面、操作层面提出了促进天津市农业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不同区域、不同城市的农业发展状况奠定基础,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改善现代农业设施装备,为推动天津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发挥重点农业科技园区的示范效应;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特别提出并分析了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可行性,必要性,建设内容和定位以及社会和环境效益;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天津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于基从[7](2009)在《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五”发展规划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发展农村产业,而发展农村产业就必须发展农村优势产业。所以根据青岛市沿海农村当前的发展和改革特点,青岛市沿海农村的资源禀赋和自然优势,思考、探索、规范和建立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模式就成为青岛市沿海农村的工作重点。本文的研究结构具体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此外还介绍了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中包括:SWOT分析法、区位商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规范分析法。最后,指出本文可能的创新点。第二章,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本章主要分析了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而提出存在的问题,本章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章节的构建发展模式和提出政策建议做铺垫。第三章,青岛市沿海农村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以及SWOT分析。本章首先运用区位商法对农、林、牧、渔进行分析,最终以数据的形式确定海水养殖业业为青岛市沿海农村的优势产业,进而运用SWOT分析法对已经确定的优势产业进行优劣势分析,最终从定量与定性的两个角度确定海水养殖业业就是青岛市沿海农村的优势产业,可以围绕海水养殖业进行产业化发展。第四章,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本章首先介绍了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构建的思路与遵循的原则,自此基础上结合青岛市沿海农村的现状,针对各个产业发展的情况和一、二、三产业整体发展现状,提出产业开发模式为:海水养殖业主导型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海水养殖业特色产品开发型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休闲旅游以及生态旅游依托型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最后根据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产业开发模式的运行机制。第五章,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政策建议。本章在上述几章的基础上,提出了各个产业以及整体产业的发展政策建议,以保证产业开发模式的正常运行,保证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的稳定持续发展。

刘会齐[8](2009)在《环境利益论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解决当今世界与中国的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利益的视角进行学术研究。人类社会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利益论对这个过程得以实现提供思路。环境利益论是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是探索自然世界与自然法则的新视角。文章围绕环境利益展开论述,包括理论篇,实证篇和对策篇。理论篇中进行了基本概念的定义,并且对相关文献做了综述,从而为文章立论提供了依据。从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探索环境利益的一般规律和特殊机理,并尝试构建环境利益的基本理论框架。对环境利益的形成与配置进行了考察,就环境利益的自然禀赋与环境利益的创造做了一个系统的论述,为环境利益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分析框架。分析了环境利益的历史演进,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分析了环境利益的历史、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证篇,以世界范围性环境利益为研究对象,从国际政治经济学层面对世界的环境利益实践进行了实证考察,探讨维持和优化世界范围环境利益的途径;以中国的环境利益为研究对象,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中国的环境利益实践进行了实证考察,揭示中国环境利益的宏观、微观状况。对策篇是在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环境利益实践,提出一些促进中国环境利益增进的对策。在对环境利益对策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围际先进的环境利益经验和中国的环境利益政策实践,提出了一些中国环境利益实现的具体措施。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出发,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循环经济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思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的新思维框架,试图为环境利益的可持续实现打开思路。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如下四方面:第一,文章详细界定环境利益的概念,并试图建立一个环境利益的理论框架。环境利益论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尚属于一个新范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第二,本文以环境利益论为研究视角,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世界和中国的环境利益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研究。第三,文章在总结国内外环境利益实践的基础上,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促进中国环境利益实现的对策,同时结合中国环境利益实践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增进我国环境利益的具体方法和策略。第四,文章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纳入到环境利益的分析框架之中,使得有关环境利益的经济学研究有了方法论层面的指导。

蒋高中[9](2008)在《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根据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证明我国早在殷商末年就开始养殖鱼类。至秦汉时期,我国已有淡水养殖专书面世,淡水鱼的养殖已从小型水体的池塘发展到大型水体的湖泊。隋唐时期,我国淡水养殖鱼的种类增加,除养殖鲤鱼外,传统“四大家鱼”——“草、青、鲢、鳙”均在这一时期出现。宋元明清时期,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进一步发展,为我国近现代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1904年,愤于“中国渔政久失,士大夫不知海权”的近代资本家张謇,力举商部组织渔业公司,拉开我国近现代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业发展的帷幕。不过,由于解放前长期的军阀混战、国内战争频繁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严重影响我国近代淡水养殖事业及其养殖技术的发展,致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在20世纪的上半叶基本上仍主要承袭传统养殖技术而没有大的变化。解放初期,由于广大科技人员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使得我国淡水养殖技术获得空前发展,首先是“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我国几千年来完全依靠捕捞天然鱼苗发展渔业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在鱼苗培育上,正确采取“肥水下塘、适当稀养、施肥和投饵相配合”使我国鱼苗培育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在池塘养鱼方面总结出“水、种、饵、混、密、轮、防、管”“八字精养法”;在湖泊、水库、河道养殖以及人工饵料及鱼病防治技术等方面也获得相应进步。文革时期,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破坏,我国渔业管理机构及部分科研机构被撤,淡水养殖生产出现一定程度下降,但城郊渔业仍有一定发展,养殖技术亦在不少方面取得可喜进步,如在人工繁殖与育种方面,当时对河鳗、柏氏鲤、黄尾密鲴、长江鲟、中华鲟等进行卓有成效的人工繁殖研究;同时用兴国红鲤与苏联镜鲤杂交,获得生长良好的“红镜鲤”;用莫桑比克罗非鱼与尼罗罗非鱼杂交,获得深受群众欢迎的“福寿鱼”;用兴国红鲤与散鳞镜鲤、荷包红鲤与元江鲤、荷包红鲤与湘江野鲤杂交,分别培育出“丰鲤”、“荷元鲤”、“芙蓉鲤”、“岳鲤”等新品种;用青灰色鲤鱼、红鲤和荷包红鲤为材料,将其囊胚期的细胞核注入到鲫鱼卵去核的细胞质中,结果获得正常生活的鲤、鲫杂交鱼,克服了在远缘鱼类有性杂交所难以逾越的困难。此外,还进行鱼类多倍体育种的探索性实验,获得了能发育的2倍体红鲤和3倍体团头鲂。在池塘养殖技术方面,当时大力推进鱼池小塘改大塘、浅塘改深塘、塌塘改好塘、死水塘改活水塘,极大地提高池鱼产量;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养殖方面亦逐步从粗放、粗养、粗管向着半精养、精养方向发展。在人工饵料方面,重点进行代用饲料研究;在渔业机械方面,这时期有了一项重要突破,发明增氧机,这对控制池鱼浮头和防止泛池有明显效果,为其后池塘高产稳产养殖提供重要保障。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群众养鱼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多年徘徊的淡水渔业生产局面被一举打破,渔业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这一时期我国的鱼苗培育除大力推广了湖汉、库湾、塘堰种植稗草饲养鱼种,网箱、网拦以及草浆培育鱼种等新技术外,还研究了用螺旋鱼腥藻培育白鲢鱼种,用敌百虫控制鱼苗下塘时适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数量,用工厂化方法培育鱼种等,通过不同放养密度、不同放养规格和不同放养时间,采用成鱼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增氧、换水等办法,使常规鱼种产量得到很大程度提高。在人工繁殖和育种技术上,主要对大鲵(娃娃鱼)、香鱼、鲥鱼、梭鱼、长吻鮠、花鱼骨、鲻鱼、革胡子鲶、黄鳍鲷、粗糙沼虾、大口黑鲈、淡水白鲳、淡水青虾、淡水龙虾、鳖、麦瑞加拉鲮鱼等进行人工繁殖研究。还利用翘嘴鳜鱼与大眼鳜鱼、鲮鱼(♀)与湘鲮(♂)、东北银鲫(♀)与日本白鲫(♂)进行杂交试验,并通过杂交选育出具双隐性重组的红镜鲤,具有鲜明特征的建鲤和湘鲫。同时利用雌核发育技术建立优良家养鲢鱼品系,选育出生长速度快的尼罗罗非鱼、雌核发育三倍体鲤鱼。同时,还在莫桑比克非鲫中获得一批染色体为YY型的“超雄”鱼;取得高等生物生长激素基因转移至泥鳅的成功试验。在种质鉴定与保种技术方面,补充完善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等鱼种的鉴定参数,建立了适用于鱼类特点且实用的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种质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研究技术;同时还建立了不同水系中华绒鳌蟹的判别技术,初步确定了青鱼、草鱼、鲢、鳙、团头鲂、鲮鱼自然群体和人工繁殖群体间的分子水平平均遗传变异度指标等。在养殖技术方面,无论在池塘还是湖泊、水库、河道等养殖中,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的使用,发展综合养鱼和生态养鱼技术,使各种不同水体养殖产量得到很大提高。与此同时,科技工作者还对大中型湖泊普遍进行了渔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区划研究,积极开展人工放养与移植驯化工作,大力发展围拦养殖系统工程和湖泊规模化养殖技术,发展了冷流水、温流水、河道与水库流水、工厂流水、人工机械化流水和组装式生物系统工程循环流水养鱼等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等。在人工饵料方面,基本查清主要水产动物所需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需要量,同时对青鱼、草鱼、鲢、鳙、鲤等20余种淡水鱼、虾的脂肪酸组成进行系统研究;对银鱼、中华鳖等数种主要淡水名优产品的氨基酸、脂肪酸和无机盐进行分析,制定了鲤、草鱼、尼罗罗非鱼等主要养殖鱼类的营养标准和饲料配方。在鱼病防治技术方面,除对寄生虫鱼病防治进行深入研究外,还对细菌性鱼病、病毒性鱼病以及霉菌病、藻类引起的鱼病等进行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对控制淡水鱼病和促进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起到重大保障作用。在养殖机械方面,这一时期的增氧机品种已发展到叶轮式、水车式、射流式、喷水式、充气式、涡流式等多种型式。渔用颗粒饲料机械得到发展,同时还研制成功自动投饲机、溶氧测定仪、电加温器、活鱼运输装置、水质净化机等机械设备。总结我国20世纪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与变迁,我们不难看出,淡水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还受到国家政治、发展方针政策以及科学和教育发展的影响。20世纪我国淡水养殖在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名优品种繁殖育种研究薄弱问题,病害防治仍存在严重隐患以及养殖环境研究不足等问题。要彻底扫除上述我国淡水渔业发展的障碍,实现21世纪我国渔业可持续发展,当务之急是必须加快我国淡水渔业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尤其是加强分子生物技术、基因技术、病害防治技术、饲料技术等基础性研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渔业科学技术,加强政府对渔业科技的宏观管理和增加资金投入,加强渔业科技推广力度,大力发展水产教育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淡水养殖技术与养殖业在更高水平上持久地发展,为我国农业的全面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都晓岩[10](2008)在《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国外尚没有专门针对海洋产业布局问题的研究。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一般产业布局和港口区位问题在两个领域。其中,港口区位问题研究主要围绕以下三个课题展开:一是单一港口区位选址问题;二是单一港口空间结构演化问题;三是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问题。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主要有自然条件及自然资源因素、地理位置、社会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等。海洋产业布局应遵守以下原则:陆海统筹,协调发展;遵守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集约发展;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地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遵守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集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不同海洋产业具有不同的区位指向,海洋渔业为资源指向,海盐及盐化工业为气候指向,海洋船舶工业为资金和智力指向,海洋油气工业为资源指向,港口业为地理指向和自然条件指向,滨海旅游业为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和资源指向。海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是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经济和本地化经济是推动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海洋产业布局有四种模式:均质模式、专业化模式、层级模式和点轴模式。对波罗的海、地中海和墨西哥湾三个案例地区进行分析可获得以下启示: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专业化和集中化是现代港口体系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趋势,应以区域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思考一个区域的港口布局,船公司在当今货主、港口、船公司三者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港口布局应更多考虑船公司的区位决策因子,并引导船公司的区位行为,以货主、港口、船公司三方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为原则安排区域港口布局;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目前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的总体布局宜采取“点状”布局模式。泛黄海地区沿海可划分为三级海洋综合经济区:一级海洋综合经济区4个,二级海洋经济区8个,三级经济区14个。今后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应进一步控制近海海洋捕捞强度;海水增养殖业布局可以按照“四带六区”的总体格局进行勾画。泛黄海地区船舶布局的基本思路是:大力打造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两大造船工业基地,同时立足地方造船工业发展基础,适度发展地方造船工业,逐步形成以两大造船集团为主体,以两大造船基地为依托,大型骨干船厂快速发展,中小型船舶企业加快发展,各类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泛黄海地区多数盐田和盐化工企业集中在辽东湾、莱州湾、长芦和两淮四个传统产盐区。今后泛黄海地区海盐业的布局应维持目前辽宁盐区、长芦盐区、山东盐区和两淮盐区四大盐区的总体布局,但可以根据各盐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山东盐区面积,稳定长芦和辽宁盐区面积,适当缩减两淮盐区面积。渤海是泛黄海地区油气工业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最主要的海洋油气产区。今后应将渤海建设成为我国综合性的石油工业基地。以曹妃甸港、天津港、大连港、营口港等大中型港口原油码头和原油库的建设为契机,打造辽宁、天津、河北沧州和唐山以及鲁北四个大型石油化工基地,加快对渤海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尽快形成与“西气东输”和“南气北输”交相呼应的局面。泛黄海地区初步形成了四大港口群,港口等级体系逐渐形成,但仍未摆脱支线港地位,港口吞吐能力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港口发展不平衡,港口体系功能不完善,今后该地区港口布局应遵照《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还处于点状格局形成阶段。今后应确立“以点状布局为主导、线状布局为辅助”的总体开发模式,重点发展上海、天津、青岛、大连4个中心城市;烟台、秦皇岛、锦州、葫芦岛和连云港5个次中心城市。为确保布局方案的实施,今后泛黄海地区应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加强海洋基础工作,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二、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3)仙桃市淡水鱼养殖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文章结构
    1.5 主要创新和不足
    1.6 样本数据
第2章 仙桃市淡水养殖现状
    2.1 仙桃市淡水养殖背景
    2.2 仙桃市淡水养殖特点
    2.3 仙桃市淡水养殖的生产经营现状
第3章 仙桃市胡场镇淡水养殖的成本收益剖析
    3.1 胡场镇淡水养殖的基本情况
    3.2 调查样本的选择
    3.3 仙桃市胡场镇的生产经营状况
    3.4 胡场镇淡水养殖的成本收益分析
    3.5 水产养殖户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促进淡水养殖发展的政策建议
    4.1 优化养殖结构,稳定养殖户收益
    4.2 拓宽资金渠道,实现规模化养殖
    4.3 宣传推广农业保险,减轻养殖风险
    4.4 推进集约化养殖模式,实现规模经济
    4.5 注重水产品加工,打造水产品产业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
        2. 对水产养殖业的研究
    (三) 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 论文创新与不足
二、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现状
    (一) 增势强劲
    (二) 平台广阔
    (三) 投资扩大
    (四) 泛珠三角区域的繁荣带来新契机
    (五) “立体养殖”发展势头的新呈现
    (六) 国家、政府政策扶持
三、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一) 市场需求分析
        1. 产品市场消费潜力大
        2. 罗非鱼国际贸易需求量大
        3. 对虾供需缺口很大
        4. 龟鳖发展潜力很大
        5. 牡蛎市场前景看好
    (二) 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 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
        2. 具有明显的政策优势
        3. 具有先进的技术优势
    (三) 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1. 产业基础薄弱
        2. 质量安全隐患较多
        3. 渔业水域污染日趋加剧
        4. 加工出口水平有待提高
四、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一) 使用违规、不合理的作业方式
    (二) 病害防治使用不规范化学药物
    (三) 水产品加工业落后加速海洋资源的消耗
    (四) 粗放式水产养殖带来的噩运
    (五) “重化能源工业热”带来的环护压力
    (六) 健康生态养殖观念落后,科技支撑力薄弱
五、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水产养殖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二) 尽快完善落实以下关键政策
        1. 健全养殖管理机制
        2. 加大支持力度
        3. 建立小额贷款制度
    (三) 健康生态养殖从始至终
        1. 做好总体规划
        2. 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3.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推进行动”
        4. 强化良种繁育
        5. 加强水产品病害防治
    (四) 加快水产养殖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1. 加强水产优质种质资源库建设
        2. 开展高标准“小区化养殖”
        3. 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园区
        4. 发展休闲渔业
        5. 建立健全水产养殖业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
    (五) 利用现代科技加快水产养殖现代化进程
        1. 加强科技合作,构建技术创新平台
        2. 优化技术推广模式,构建成果转化平台
        3. 建立健全水产养殖技术服务体系
        4. 坚持科技创新,加快实施“科技兴渔”工程
    (六) 加强北部湾沿海的环境监管力度
        1. 重点抓好陆源污染物排海控制
        2. 加强海上污染源控制管理
        3. 开展重点港湾污染治理
    (七) 加强水产养殖人才的培育
        1. 抓好各层次水产养殖人才的培养
        2. 地处广西北部湾的钦州学院要承担人才培养重任
        3. 重点加强水产养殖业科技人才和水产养殖业渔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八) 走品牌战略
        1. 加快培育龙头加工企业
        2. 实施品牌化战略
        3. 开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4. 发展“可持续水产品”
六、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际背景
        1.1.2 国内背景
        1.1.3 上海市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框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研究的关键点
第二章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外研究进展
        2.1.2 国内研究进展
    2.2 论基础
        2.2.1 中心外围理论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2.2.3 田园城市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分析
        2.3.1 农业结构调整的一般性认识
        2.3.2 城镇化发展的一般性认识
        2.3.3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发展的辩证关系
        2.3.4 农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第三章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分析
    3.1 总体特征
        3.1.1 城镇化水平总体上升,农业劳动力比重逐渐降低
        3.1.2 农业产值比重降低,农业演变为种养相当的产业结构
        3.1.3 农业发展与城镇化的相关性较强
    3.2 改革开放前城镇化缓慢发展的农区农业阶段
        3.2.1 农业支撑着工业的发展,农业发展缓慢
        3.2.2 农业劳动力转移缓慢,农业就业比重大
        3.2.3 农业生产逐步向城郊型农业转变
        3.2.4 围垦滩涂减缓了耕地的下降速度
        3.2.5 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3 浦东开发开放前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城郊农业阶段
        3.3.1 城镇化发展较快,农业弱质性渐显
        3.3.2 农业劳动力加速转移,非农就业为主
        3.3.3 服务于城市的城郊型农业日趋成熟
        3.3.4 耕地面积大幅下降,林果用地明显增加
        3.3.5 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4 浦东开发开放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都市农业阶段
        3.4.1 城镇化加速发展,农业弱质性明显
        3.4.2 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劳动力质量有待提高
        3.4.3 农业生产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3.4.4 农业生产空间受到挤压,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
        3.4.5 主要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3.5 小结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生产空间布局演变分析
    4.1 种植业生产布局演变
        4.1.1 粮食
        4.1.2 蔬菜
        4.1.3 果园
    4.2 养殖业生产布局演变
        4.2.1 奶牛
        4.2.2 生猪
        4.2.3 家禽
        4.2.4 水产养殖
    4.3 农业旅游景点分布
    4.4 农业生产总体布局演变
    4.5 小结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机制分析
    5.1 经济体制的变革
    5.2 消费导向的影响
    5.3 农村工业的推动
    5.4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
    5.5 政策措施的引导
        5.5.1 农业宏观政策
        5.5.2 资金投入政策
        5.5.3 “三个集中”的推进
        5.5.4 城乡一体化的推动
    5.6 生态环境的影响
    5.7 人口增长的驱动
    5.8 技术进步的推动
    5.9 城镇的布局演变
    5.10 小结
第六章 上海市郊农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综合评价
    6.1 综合评价的基本思路
    6.2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6.3.1 农业发展指标含义
        6.3.2 城镇化发展指标含义
    6.4 综合评价的方法
        6.4.1 数据来源与数据标准化
        6.4.2 综合评价指标的赋权方法
        6.4.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6.5 实证分析
        6.5.1 协调发展评价的网络层次模型
        6.5.2 协调发展综合评价指标的赋权
        6.5.3 协调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地区农业结构调整的实践与启示
    7.1 荷兰模式
    7.2 日本模式
    7.3 经验总结与启示
    7.4 小结
第八章 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方向和保障措施
    8.1 上海市郊农业结构未来调整的方向
        8.1.1 城镇化发展背景
        8.1.2 农业功能定位
        8.1.3 农业发展总体目标
        8.1.4 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组织
        8.1.5 主要产业发展导向与布局
        8.1.6 农业生产综合布局设想
    8.2 城镇化背景下上海市郊农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8.2.1 加强农业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劳动力保障机制
        8.2.2 加强耕地保护,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土地保障机制
        8.2.3 加强农业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组织保障机制
        8.2.4 加大农业投入,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农产品保障机制
        8.2.5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保障机制
        8.2.6 优化城镇布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立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8.2.7 加强执法力度,建立起与城镇协调发展的法制保障机制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可能的创新之处
    9.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文献综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发展的度量与评价
    2.1.1 发展的内涵
    2.1.2 常用的计量发展的方式
2.2 比较优势理论
    2.2.1 理论概述
    2.2.2 三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解释
2.3 农业区位论
2.4 技术效率
2.5 外部性理论 3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现状
3.1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3.1.1 天津市农业发展的自然资源状况
    3.1.2 农业投入和现代化水平
    3.1.3 天津市农业示范区的发展
    3.1.4 农业科技推广创新的应用
    3.1.5 天津市农业的效益和效率
    3.1.6 天津市滨海设施农业发展
3.2 天津市农业科技园的发展
    3.2.1 农业科技园区产生的背景与特点
    3.2.2 天津市农业科技园区功能分析
    3.2.3 天津市各农业园区发展
3.3 天津市乡村旅游和农家乐的发展
    3.3.1 天津市的名胜古迹和食文化
    3.3.2 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
    3.3.3 休闲农业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3.3.4 休闲农业对消费者的影响 4 天津市各区县农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4.1 天津市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变化
4.2 天津市各区县3种主要粮食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4.3 天津市蔬菜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3.1 天津市各区县蔬菜的比较优势分析
    4.3.2 天津市国家级蔬菜标准同建设及科技推广
    4.3.3 天津农业中水果的比较优势
4.4 天津市畜牧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5 天津市渔业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4.5.1 各区县水产品产量分析
    4.5.2 天津市滨海新区循环水养殖基地
    4.5.3 天津市水产示范园的发展
    4.5.4 鲤鲫鱼遗传育种中心的发展 5 天津种植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5.1 小麦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1.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1.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2 粳稻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2.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2.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3 玉米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3.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3.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4 大棚西红柿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4.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4.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4.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5.5 大棚黄瓜生产的技术效率分析
    5.5.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5.5.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5.5.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 天津市养殖业的技术效率分析
6.1 大规模生猪养殖的随机前沿分析
    6.1.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1.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1.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2 大规模蛋鸡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6.2.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2.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3 中等规模奶牛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6.3.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3.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3.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6.4 农业中淡水鱼养殖的技术效率分析
    6.4.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6.4.2 模型中主要变量的统计分析
    6.4.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参数估计与结果分析 7 天津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
7.1 资源稀缺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7.1.1 天津市农业土地亟需保护
    7.1.2 化肥施用对天津市农业的影响
    7.1.3 天津市农药的过量使用
    7.1.4 天津市农业用水紧张
    7.1.5 渤海湾天津海区生态环境状况
7.2 种植业和养殖业的高效和多样化有待提高
7.3 政府管理与经营体制方面的制约因素
    7.3.1 农业规划滞后未形成体系
    7.3.2 生态农业园的管理有待加强
    7.3.3 天津市农业经营方式需要向多元化转变
7.4 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7.4.1 农药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7.4.2 化肥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
    7.4.3 农产品加工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
    7.4.4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峻
    7.4.5 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效应分析
7.5 生产者知识水平制约农业发展的软实力 8 促进天津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8.1 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现代农业装备
8.2 优化结构发挥重点园区的示范效应
    8.2.1 发挥地区优势优化结构调整
    8.2.2 加强畜牧业科技支撑和园区建设
    8.2.3 加强渔政管理优化水产养殖
8.3 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8.4 加强农产品质量及农业环境安全监管
8.5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
    8.5.1 筹建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意义
    8.5.2 建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必要性
    8.5.3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内容和定位
    8.5.4 天津市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公众参与情况
    8.5.5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的不足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外内研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第二章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2.2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青岛市沿海农村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及SWOT 分析
    3.1 青岛市沿海农村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
        3.1.1 区位商的理论概述
        3.1.2 区位商法对青岛市沿海农村优势产业的实证分析
    3.2 青岛市沿海农村海水养殖业发展的SWOT 分析
        3.2.1 青岛市沿海农村发展海水养殖业的SWOT 分析
        3.2.3 青岛市沿海农村海水养殖行业SWOT 分析结论
第四章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4.1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构建的思路与原则
        4.1.1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构建的思路
        4.1.2 青岛市沿海农村开发模式构建的原则
    4.2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构建
        4.2.1 海水养殖业主导型产业开发模式
        4.2.2 海水养殖业特色产品开发型产业开发模式
        4.2.3 休闲渔业依托型产业开发模式
    4.3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运行机制
        4.3.1 构筑海水养殖业有效的行业管理体系
        4.3.2 建立和完善海水养殖业产业政策
第五章 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发展建议
    5.1 青岛市沿海农村海水养殖业发展建议
        5.1.1 从长远抓起,加强养殖水域的科学规划和产业结构的布局调整
        5.1.2 从源头抓起,实现苗种生产持续、快速、可持续发展
        5.1.3 从核心抓起,提高科技开发应用水平
        5.1.4 从配套抓起,为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支持
    5.2 青岛市沿海农村海水养殖产品加工业发展政策建议
        5.2.1 强化政策效应,加大扶持力度
        5.2.2 加强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5.2.3 完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出口创汇
        5.2.4 塑造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
        5.2.5 创新营销观念,拓宽市场流通
        5.2.6 实施品牌战略
    5.3 青岛市沿海农村休闲渔业发展政策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环境利益论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环境利益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环境利益的含义
        一、环境解析
        二、利益解析
        三、环境利益的含义
    第二节 环境利益的内容
        一、环境利益内容的直观考察
        二、环境利益内容的政治经济学考察
    第三节 环境利益的特征
    第四节 环境利益的分类
    第五节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关系
        一、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对立
        二、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统一
    第六节 环境利益:文献综述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环境利益的形成与配置
    第一节 环境利益的形成
        一、环境利益的自然禀赋
        二、环境利益的创造
    第二节 环境利益的配置
        一、环境利益的公共物品性
        二、环境利益的产权界定与交换
        三、政府主导的环境利益配置
        四、环境利益的实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利益的演进
    第一节 人的依赖关系的生产方式与环境利益
        一、绝对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生产方式与环境利益
        二、相对的人的依赖关系的生产方式与环境利益
    第二节 物的依赖关系阶段的环境利益与经济发展
        一、殖民主义与环境利益
        二、矿物资源与环境利益
        三、增长的极限与环境利益
    第三节 个人的全面发展阶段的经济状况与环境利益
        一、当代人类环境利益与经济状况
        二、人类未来环境利益与经济发展展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世界范围环境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第一节 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气候变化改变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环境利益
        二、气候变化影响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其它环境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世界范围环境利益变迁经济学分析
        一、可耗竭资源的环境利益分析
        二、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利益分析
    第四节 改善世界范围环境利益的途径分析
        一、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教育
        二、运用市场与金融手段应对气候变化
        三、资源与环境的国际合作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环境利益的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环境变迁与中国国家利益
    第二节 环境利益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宏观考察
    第三节 环境利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环境利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一
        二、环境利益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方法二
    第四节 中国环境利益的区域考察
        一、中国区域环境利益对区域经济影响分析
        二、环境利益与中国区域经济差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环境利益的微观分析
    第一节 环境利益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含义
        二、环境利益构成特定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节 中国企业环境利益状况的研究
        一、中国企业获取环境利益的内外部条件考察
        二、中国企业的环境利益现状
        三、中国企业的环境利益需求的博弈分析
        四、中国企业的环境利益供给的博弈分析
    第三节 开放体系下企业获取环境利益的考察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利益
        二、国际直接投资与环境利益
        三、排放贸易与环境利益
    第四节 环境利益与企业战略管理
        一、可耗竭资源与产业生命周期
        二、基于可耗竭资源提供环境利益的战略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促进中国环境利益实现的对策
    第一节 环境利益与产业发展
        一、环境利益与中国产业结构优化
        二、环境利益与中国生态农业
        三、环境利益与中国生态效益型工业
        四、环境利益与中国生态旅游
    第二节 环境资源价值的探讨
        一、环境资源的价值理论
        二、环境资源价值的来源
        三、环境资源价值的构成
    第三节 环境资源价格的确定
        一、实物型自然资源估价方法
        二、生态型自然资源估价方法
    第四节 绿色GDP核算体系
        一、绿色GDP含义及计算方法
        二、国外主要绿色GDP核算体系
        三、我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四、建设绿色GDP核算体系的难点与对策
    第五节 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建设
        一、清洁发展机制的来源
        二、清洁发展机制的内涵
        三、世界清洁发展机制的概况
        四、中国的清洁发展机制建设
    第六节 环境伦理视野的环境利益与经济发展
        一、人类中心主义与环境利益
        二、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环境利益
        三、天人合一与环境利益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环境利益的实现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视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二节 科学发展观指导循环经济建设
        一、科学发展观指导循环经济实现从3R到8R的超越
        二、科学发展观指导循环经济建设形成新的理念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
        一、生态文明的经济建设
        二、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
        三、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
        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9)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难点
    四、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淡水养殖技术的奠基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渔业的诞生
    第二节 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第三节 近代我国的水产科学试验及水产教育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我国淡水养殖业生产概况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革前我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
    第三节 鱼苗培育及育种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池塘“八字精养法”的提出
    第五节 湖泊、水库养殖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六节 河道养殖与捕捞技术的提高
    第七节 人工饵料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八节 鱼病防治技术的初步发展
    第九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革时期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文革时期我国淡水渔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人工繁殖及育种技术的进步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节 湖泊、河道养殖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网箱养鱼技术的开发
    第六节 人工颗粒饵料技术的进步
    第七节 增氧机及其它渔业机械的发明
    第八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一)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第二节 鱼苗培育与人工繁殖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节 池塘养殖技术与生态养鱼技术的进步
    第四节 湖泊和水库养殖技术进一步提高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中国淡水养殖技术的发展(二)
    第一节 流水高密度养鱼技术迅速发展
    第二节 人工饵料技术全面发展
    第三节 鱼病防治技术取得丰硕成果
    第四节 淡水养殖机械进一步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动因分析
    第一节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淡水养殖技术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节 悠久的养殖历史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基础
    第三节 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必要前提
    第四节 正确的方针政策是淡水养殖技术发展的重要保障
    第五节 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是淡水养殖技术快速发展的关键
第七章 淡水养殖技术对淡水养殖业发展的作用及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第一节 淡水养殖技术的进步促进我国淡水养殖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存在主要问题探讨
    第三节 对进一步发展我国淡水养殖技术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10)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本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1.2.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1.3 研究意义和目的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框架及研究内容
    1.5 论文的贡献与不足
        1.5.1 论文的贡献
        1.5.2 论文的不足
2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2.1 海洋产业
        2.1.1 海洋产业的内涵
        2.1.2 海洋产业的门类
        2.1.3 海洋产业的分类
    2.2 海洋产业布局
        2.2.1 海洋产业布局的内涵
        2.2.2 海洋产业布局的层次
    2.3 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2.3.1 宏观因素
        2.3.2 产业因素
        2.3.3 区域因素
    2.4 重点海洋产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1 海洋渔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2 海洋船舶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5 港口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4.6 滨海旅游业布局的区位指向
    2.5 海洋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
        2.5.1 海洋产业与陆地产业的区别与共性
        2.5.2 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过程
        2.5.3 海洋产业集聚与扩散的动力机制
    2.6 海洋产业布局的原则
        2.6.1 坚持陆海统筹,协调发展
        2.6.2 遵循地域分工规律,发挥优势,突出发展重点
        2.6.3 依靠科技进步,实施集约发展
        2.6.4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
        2.6.5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2.6.6 遵循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
        2.6.7 树立产业集群意识,促进产业聚集
        2.6.8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2.7 海洋产业布局优化的模式
        2.7.1 均质模式
        2.7.2 专业化模式
        2.7.3 层级模式
        2.7.4 “点-轴”模式
3 区域海洋产业布局国际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波罗的海地区
        3.1.1 波罗的海地区概况
        3.1.2 波罗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2 案例二:地中海地区
        3.2.1 地中海地区概况
        3.2.2 地中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3 案例三:墨西哥湾地区
        3.3.1 墨西哥湾地区概况
        3.3.2 墨西哥湾地区海洋产业发展与布局
    3.4 经验与启示
        3.4.1 海洋产业布局需因地制宜
        3.4.2 海洋产业布局具有海陆一体化倾向
        3.4.3 海洋产业具有集聚倾向
        3.4.4 关于港口布局的几点启示
        3.4.5 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需要国际合作
4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
    4.1 “泛黄海地区”地域范围界定
    4.2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的基础条件
        4.2.1 泛黄海地区的区位特点与经济地位
        4.2.2 泛黄海地区的海洋资源条件
    4.3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4.3.1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
        4.3.2 泛黄海地区海洋经济在全国的地位
        4.3.3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4.3.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发展区域综合评价
    4.4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4.4.1 行业用海矛盾突出
        4.4.2 资源过度利用与资源闲置状况并存
        4.4.3 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低
        4.4.4 海洋产业体系的空间组织缺乏系统性
        4.4.5 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影响海洋生态环境
    4.5 泛黄海地区海洋综合经济区划与产业发展
        4.5.1 布局模式选择
        4.5.2 海洋综合经济区划及海洋产业发展方向
5 泛黄海地区重点海洋产业布局
    5.1 海洋渔业布局
        5.1.1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及其在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的地位
        5.1.2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特征
        5.1.3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5.1.4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资源条件
        5.1.5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5.1.6 泛黄海地区海洋渔业布局趋势分析
        5.1.7 泛黄海地区海洋捕捞业布局
        5.1.8 泛黄海地区海水养殖业布局
    5.2 造船工业布局
        5.2.1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及其在我国造船工业体系中的地位
        5.2.2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的区域分析
        5.2.3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2.4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发展环境影响分析
        5.2.5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2.6 泛黄海地区造船工业布局
    5.3 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5.3.1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现状及在全国的地位
        5.3.2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区域特征
        5.3.3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5.3.4 泛黄海地区各盐区海盐业发展的资源条件比较与评价
        5.3.5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发展的市场潜力分析
        5.3.6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3.7 泛黄海地区海盐及盐化工业布局
    5.4 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5.4.1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资源概况
        5.4.2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现状
        5.4.3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4.4 泛黄海地区海洋油气工业布局
    5.5 港口布局
        5.5.1 泛黄海地区港口及其在我国沿海港口体系中的地位
        5.5.2 泛黄海地区港口资源条件评价
        5.5.3 泛黄海地区港口发展现状特征
        5.5.4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
        5.5.5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面临的市场形势
        5.5.6 泛黄海地区港口竞争态势分析
        5.5.7 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
        5.5.8 关于泛黄海地区港口布局的进一步说明
    5.6 滨海旅游业布局
        5.6.1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
        5.6.2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发展现状
        5.6.3 泛黄海滨海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5.6.4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的指导思想
        5.6.5 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业布局
    5.7 泛黄海地区其它海洋产业布局
        5.7.1 海水综合利用业布局
        5.7.2 海洋能利用业布局
6 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国际合作与发展
    6.1 海洋渔业合作
        6.1.1 日韩海洋渔业概况
        6.1.2 中日韩开展海洋渔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1.3 我国泛黄海地区与日韩海洋渔业合作领域
    6.2 滨海旅游业合作
        6.2.1 日韩旅游业概况
        6.2.2 中日韩滨海旅游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2.3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滨海旅游合作现存问题
        6.2.4 泛黄海地区开展滨海旅游合作的模式与建议
    6.3 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业合作
        6.3.1 日韩港口业概况
        6.3.2 中日韩泛黄海地区港口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6.3.3 泛黄海地区开展港口合作的相关建议
7 保障措施
    7.1 强化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思维,实现海洋开发观念的二次创新
    7.2 加强海洋基础工作,为海洋产业合理布局创造条件
        7.2.1 加强海洋资源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
        7.2.2 建立统一规范的海洋信息系统平台
        7.2.3 加快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7.3 制定产业布局政策,干预和引导海洋产业布局
    7.4 破除地区壁垒,推进区域合作
    7.5 建立健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实施海洋综合管理
        7.5.1 完善海洋综合管理法律法规
        7.5.2 建立国家海洋经济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
        7.5.3 继续发挥海洋行政管理部门在海洋综合管理中的作用
    7.6 确立海域使用相关制度,加强海域使用管理
        7.6.1 明确对海岸线和滩涂的管理
        7.6.2 以海洋功能区划为基础,编制海域使用规划
        7.6.3 建立健全海域使用论证制度
        7.6.4 完善海域使用市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淡水养殖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遂溪县渔业发展对策研究[D]. 李康锡. 广东海洋大学, 2020
  • [2]推动淡水养殖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J]. 黄仕乾. 农业与技术, 2016(07)
  • [3]仙桃市淡水鱼养殖综合效益分析[D]. 张青. 长江大学, 2016(02)
  • [4]广西北部湾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D]. 林罕. 广西师范大学, 2013(S1)
  • [5]城镇化进程中上海市郊农业产业结构演进与评价研究[D]. 汤进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6]天津市农业发展研究[D]. 张天懿. 北京林业大学, 2011(10)
  • [7]青岛市沿海农村产业开发模式研究[D]. 于基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8]环境利益论 ——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分析[D]. 刘会齐. 复旦大学, 2009(11)
  • [9]20世纪中国淡水养殖技术发展变迁研究[D]. 蒋高中.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10]泛黄海地区海洋产业布局研究[D]. 都晓岩. 中国海洋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淡水养殖结构调整的战略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