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老年人跟痛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郑小宇[1](2021)在《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瘀血阻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灸与口服美洛昔康片治疗瘀血阻滞型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的作用机制,为跟痛症患者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且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纳入跟痛症(瘀血阻滞型)患者72例,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72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温针灸治疗)和对照组(口服美洛昔康片治疗),每组各36例。共治疗两个疗程,疗程结束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疼痛评分及总临床症状积分,并进行数据统计学分析,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1.在VAS疼痛评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均有所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为明显,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在临床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总症状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治疗组中痊愈4例,显效20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中痊愈2例,显效例13例,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两组相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治疗方法治疗跟痛症(瘀血阻滞型)均有疗效,都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采用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瘀血阻滞型)的疗效优于口服美洛昔康片,且操作简便,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王磊[2](2021)在《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与足弓形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及其与足弓形态之间相关数据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门诊就诊的58例单侧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在《中医结合骨伤科学》的基础之上从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临床表现中筛选出主症和次证,并按照其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分值,其中主症中的分值从轻到重分别为0、3、6、9分,次症中的分值从轻到重分别为0、1、2、3分,患者的舌脉象仅供辨证参考不计入评分,由此制定出中医证候评分表。对纳入的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进行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并采集患者的VAS评分及AOFAS评分数据。同时对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进行足底压力测试检查,采集患侧的足弓指数AI值。数据收集完整后,通过建立线性模型和非线性模型对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评分与足弓指数AI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其中线性模型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性分析方法,若两样本均满足正态性检验则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若两样本不满足正态性检验则采用Spearman相关性检验。非线性模型分析:采用曲线拟合分析方法,通过观察因变量的平方项系数的显着性以判定两样本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最终通过制作散点图直观地判断相关模型的优劣性并探讨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与足弓形态的之间的关系。上述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22进行处理。结果:1.58例单侧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积分平均分为12.6±4.0分,其中轻度患者有9例,中度的患者有38例,重度的患者有11例。2.足弓指数AI平均值为16.00(11.33,29.28),根据足弓指数AI值判断患者的足型,其中本病症患者的足型分布为高弓足41例(70.7%)、正常足3例(5.2%)、扁平足14例(24.1%)。3.线性模型分析:足弓指数AI值与中医证候积分呈负相关关系(r=-0.603,P<0.05),与VAS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423,P<0.05),与AOFAS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539,P<0.05),表明线性模型成立。非线性模型分析:足弓指数AI值与中医证候积分呈U型关系(β=0.024,t=6.019,P<0.01),与VAS评分呈U型关系(β=0.007,t=4.835,P<0.01),与AOFAS评分呈倒U型关系(β=-0.073,t=-4.546,P<0.01),表明非线性模型成立,依据散点图判断非线性模型拟合更佳。结果显示足弓形态与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及足部疼痛、功能受限的轻重程度呈U型关系。结论:1.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与足弓形态呈U型关系,即足弓形态高或低均与患者中医证候轻重程度密切相关,足弓形态正常的患者中医证候程度较轻。2.本组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中高弓足人群占比最高,呈高发趋势且足弓高度越高,其中医证候越重。
李飞[3](2021)在《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临床观察,评价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选取2020年01月至2021年01月在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就诊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跖腱膜炎型跟痛症患者,去除脱落、剔除、及中止试验的病例,最终纳入65例有效病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外伤一号方外敷进行治疗,连续治疗2周。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2周后以VAS评分评价患者疼痛水平,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价患者足功能水平,并在治疗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最后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VAS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疼痛症状均较治疗前缓解(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的同一时间点,治疗组患者疼痛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周、2周后的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组内比较,P<0.05);在治疗的同一时间点,治疗组患者足功能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确切,在患者疼痛水平及足功能水平的改善方面有明显效果,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马木提·阿木丁[4](2021)在《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治疗跟痛症患者的疼痛、足功能的恢复情况及超声下足底筋膜厚度的变化,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治疗跟痛症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精准性,同时验证肌骨超声在治疗跟痛症中的定位、检查等辅助作用,为诊治跟痛症提供新思路和一些理论依据,并寻找治疗跟痛症的最佳方案。方法:本次临床实验的研究范围为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的门诊以及骨四科病房被确诊为跟痛症或足底筋膜炎患者60例。我们采用科学、随机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分别选入治疗组和对照组,各组包含30例患者。治疗组患者先将接受肌骨超声引导下软组织封闭术,随后接受刃针疗法;对照组患者则只接受肌骨超声引导下软组织封闭术。嘱两组患者治疗当天避免受风寒、避免剧烈运动,并关注患足疼痛变化、局部温度及知觉的改变。并且分别在第1、2、3治疗前以及治疗结束1周后、2周后对研究对象进行随访评分,完善相关评估以观察患足恢复情况。结果:经统计分析得知,两组病例在性别、民族、年龄等基本数据特征方面和治疗前VAS评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方面的研究无显着差异(P>0.05),存在可比性。治疗后VAS评分:两组各个阶段的时间点通过分析比较可得出,两组VAS评分均呈递减趋势,而且治疗组VAS评分的递减趋势更突出,两组之间的比较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治疗后Maryland评分:各个时间点两组间进行比较,两组评分呈较为明显递增的趋势,且治疗组Maryland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肌骨超声引导下封闭术和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术治疗跟痛症,均能有效地减缓患者的疼痛,改善足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2)在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术治疗跟痛症的近期和远期效果明显,比在肌骨超声引导下封闭术治疗跟痛症更有效,更精准,治愈率更优;(3)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术治疗跟痛症是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的治疗方法;(4)用肌骨超声检查方法测量治疗前后足底筋膜厚度发生变化,而且治疗组的变化非常明显,说明刃针治疗能够效地促进增厚的足底筋膜的恢复。
蒋凯瑞[5](2021)在《骨科洗药联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一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骨科洗药联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并探究该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时间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骨科门诊诊治的符合跟痛症诊断的66患者,入组前完善病患的知情同意书,后用随机的方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单纯冲击波治疗组22例)、B(骨科洗药治疗组22例)和C(骨科洗药联合冲击波治疗组22例)。A组每1次施治间断3天,治疗频次约2000次,持续施治5次为1个疗程,1个疗程为治疗标准。B组每次运用骨科洗药熏洗25分钟左右,一天熏洗2次,1周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2个疗程;C组联合上述两种方式在骨科洗药熏洗25分钟左右,一天熏洗2次,1周为1个疗程,共计治疗2个疗程,冲击波每1次施治间断3天,治疗频次约2000次,持续施治5次为1个疗程。分别在施治前和施治后采用两种标准评分方式(足跟疼痛VAS疼痛评分和Maryland足踝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并记录其有效率,随后对三组患者进行病例随访,分别于时间4周,8周记录各阶段复发率。结果:有4例患者脱落,剔除2例。共计完成病例60例,在治疗有效率方面为有效率为C组>B组>A组,C组:95%、A组:90%、B组:85%(P<0.05);VAS评分打分上:C组>B组>A组;在Maryland足功能评分:C>B>A组;在后期随访复发率上C组<B组<A组。结论:1.三种治疗方式对于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均有一定的疗效。联合治疗组相对与其他两组能最快的达到显着的疗效2.骨科洗药熏洗能够有效的缓解冲击波治疗后的副作用刺麻,酸胀感等,两者相辅相成。3.联合治疗组在后期复发率上更低,二者配合疗效确切稳定,副作用小,经济实惠简单方便,便于被患者接纳,适合在临床中推广。
吴以臣[6](2021)在《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跟痛症临床多见、治疗棘手。我们在前期理论研究基础上,提出骨水泥注入治疗跟痛症方法,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于2013年开始临床试用,取得良好效果。初期12例临床应用研究文章分别于2018年和2020年在中华系列杂志上发表。本课题是在前期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基础上,从解剖学角度对跟痛症患者进行分类分型,并进一步对适合骨水泥注入的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更深入了解骨水泥注入对跟痛症的疗效。方法:在解剖学理论指导下,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年09月至2020年12月于骨科就诊的明显跟痛症患者32例进行分型和筛选,32例中,跖筋膜炎型11例,神经卡压型3例,骨内压增高型5例,足跟脂肪垫型7例,跟腱炎及滑囊炎型6例。从解剖结构分析,选取其中骨内压增高型5例纳入研究对象,排除其余27例不适合行骨水泥治疗的病例,纳入研究的5例病人加上前期临床研究并随访的12例行骨水泥注入治疗的跟痛症病例,共计17例作为本课题的临床研究对象。将17例根据患足跟骨有无骨刺分为有骨刺组(A组)6例和无骨刺组(B组)11例。此17例年龄在45-75岁之间,平均57岁,病史6-36个月,平均15个月。以上患者均于门诊手术室采用骨水泥注入治疗,治疗在局麻下进行,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患足有无跟骨骨刺、术前压痛定位点,术中骨水泥注入量,以及有无出现穿刺点出血、感染、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过敏等并发症。术后均进行为期2个月-1年的临床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2周、术后2月三个时间点对受试者进行VAS评分、AOFAS踝-后足评分,并在术后2月随访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分析该治疗方法对于不同类型跟痛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该疗法对于有无跟骨骨刺的跟痛症患者各时期疗效差异。结果:1各分组患者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有骨刺组和无骨刺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周与术后2月三个时期的V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有骨刺组和无骨刺组患者在术前、术后2个月两个时期的AOFAS踝-后足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术后2周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水泥注入治疗,对有无伴跟骨骨刺生成的跟痛症患者均有良好的疗效,疗效无明显差异。2在疼痛的缓解方面,无论患者有无伴有跟骨骨刺生成,骨水泥注入治疗各时期疗效相似;而在踝-后足功能的恢复方面,骨水泥注入治疗对于伴有骨刺的患者短期内起效更快,但两组患者中长期疗效相仿。
徐梦鸽,谭朝坚[7](2021)在《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建库至2020年5月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资源系统(WF),维普数据库(VIP),Pub Med,Web of science,Embase(包括其中的PICO版块)数据库中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文献,病例数1413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可降低VAS评分[MD=-1.21,95%CI(-1.51,-0.91),P<0.000 01];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可提高治疗有效率[OR=1.14,95%CI(4.45,10.82),P<0.000 1];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可减少复发率[OR=-0.20,95%CI (0.09,0.42),P<0.000 01]。结论传统针灸疗法/针灸配合其他疗法的临床疗效(降低VAS疼痛评分,增加有效率,减少复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药物、常规、其他单一疗法),远期疗效明显。但由于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大多数文献缺乏远期随访,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不高,故上述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韩兆文[8](2020)在《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并与常规针刺作对比,以期为今后临床针刺治疗本病提供一种新型的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足)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浮针组)、对照组(常规针刺组)各30例(足)。治疗组予浮针疗法进行治疗,明确患肌,针对患肌进行扫散并结合再灌注活动;对照组予常规针刺进行治疗,选穴以足跟局部及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3次为1疗程;对照组每日治疗1次,6次为1疗程。两组均治疗1疗程,观察比较治疗前与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两组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情况,治疗前及疗程结束治疗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的变化情况,并分析结果及评价疗效差异。结果:首次治疗后VAS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首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从(5.43±1.04)降至(1.97±1.13),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从(5.50±0.94)降至(4.20±1.21),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降低(3.47±1.17),对照组平均降低(1.30±0.92),两组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程结束后VAS评分、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1)组内比较:疗程结束后,两组分别与治疗前比较,VAS评分均降低(疼痛减轻)、Maryland足功能评分均升高(功能改善),差别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VAS评分治疗组平均降低(4.10±1.09),对照组平均降低(2.90±1.18),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Maryland足功能评分治疗组平均增长(22.23±8.43),对照组平均增长(17.70±8.17),差别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9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愈显率60.00%,对照组愈显率为26.67%,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减轻跟痛症患者疼痛,治疗组首次治疗即可获得明显效果,即刻止痛效果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方法不仅能减轻疼痛且能改善足功能,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方法治疗跟痛症疗效肯定,治疗组愈显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次数少,更值得临床推广。
王玮璘[9](2020)在《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颊针和体针疗法对足跟痛的即刻止痛疗效以及疗程前后的对比,探讨颊针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9年03至2019年12月在门诊招募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足跟痛患者60例患足,将其分为颊针治疗组与体针对照组各30例患足。根据颊针的全息理论,颊针治疗组取穴为:患侧足、踝、膝、骶、腰及足点加强(足与踝穴之间)。按照针灸教材取穴,体针对照组取穴为:双侧足三里、阳陵泉、太溪、照海、申脉、大钟、复溜、悬钟以及患侧阿是穴(局部压痛最明显点)。各组分别按照试验设计进行临床操作,并且观察患者临床评分量项目简化McGill量表(Short-form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SF-MPQ)包括疼痛评级指数的评估量表(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评分法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现在疼痛状况量表(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评分的改变。经过一个疗程后,数据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本研究采用自身治疗前后对照与组间对照,观察患者治疗前与即刻治疗后,治疗前与10次治疗后的PRI、VAS、PPI评分变化。结果:(1)本研究实际完成57例患足,其中颊针治疗组完成28例,脱落2例,体针对照组完成29例,脱落1例。总脱落率为5.00%。(2)在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进行对比,其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治疗前PRI量表、VAS量表、PPI量表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经过10次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43%;体针对照组共29例,临床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5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第一次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PRI评分、PPI评分、VAS评分,在治疗5次、治疗10次后均较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颊针与传统体针均能有效治疗足跟痛,缓解患者的痛苦,改善其生活质量。二者即刻止痛与临床疗效均未见明显差异。颊针作为一种安全、有效、无痛、便捷的新型针刺方法,容易被畏针患者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鑫[10](2020)在《三棱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三棱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所致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80例),按随机表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点刺局部痛点和足底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定位、标记、消毒、局部浸润麻醉后三棱针点刺放血。1次为一疗程。若1次治疗一周后患者病情未明显减轻,可再行点刺1次。最多不超过2次。对照组仅点刺局部痛点。应客观地记录患者在实验治疗前及复查时的所有临床症状,并要求患者根据自身病情客观填写治疗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表(VAS)及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表。通过治疗前后的评分来观察治疗效果。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结果:三棱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疗效优于单纯点刺局部痛点治疗跖筋膜炎所致跟痛症。结论:三棱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所致跟痛症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症状,促进患者的康复,并且对跟痛症患者的远期治疗效果优于点刺局部痛点者,该方法是行之安全、有效的方法。
二、中老年人跟痛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老年人跟痛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瘀血阻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
1.1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治疗 |
2 传统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
2.1 传统医学对跟痛症病因病机的的认识 |
2.2 传统医学对跟痛症的治疗 |
3 小结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技术路线 |
2 试验方案 |
2.1 诊断标准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剔除或脱落标准 |
2.4 剔除及脱落病例处理 |
3 分组及治疗方法 |
3.1 分组 |
3.2 治疗方法 |
3.3 疗程 |
3.4 诊疗标准 |
3.5 注意事项 |
4 研究分析 |
4.1 治疗前基线比较 |
4.2 研究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1 选题依据 |
2 关于跟痛症的认识 |
3 针刺镇痛的机制 |
4 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的作用机制 |
5 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的优势 |
6 影响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因素 |
7 选穴依据 |
7.1 针刺选穴依据 |
7.2 温针灸选穴依据 |
8 研究结果分析 |
8.1 基本资料分析 |
8.2 临床疗效结果 |
9 本文局限性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与足弓形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辨证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中医症状体征量化积分 |
2.2 VAS疼痛评分 |
2.3 AOFAS踝—后足评分 |
2.4 足弓指数AI值数据采集和评估 |
3 统计学处理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分析 |
2.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评分描述性分析 |
3.VSA评分及AOFAS评分统计分析 |
4.足弓指数AI值统计分析 |
5.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评分与足弓指数AI值关系分析 |
6.VAS评分与足弓指数AI指数的相关性 |
7.AOFAS评分与足弓指数AI指数的相关性 |
第三部分 讨论 |
1.气滞血瘀型跟痛症的中医证候特点 |
2.足弓形态对足底压力的影响 |
3.中医证候量化方法在中医骨伤的应用 |
4.气滞血瘀型跟痛症患者中医证候与足弓形态的关系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五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跟痛症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中止研究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和统计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 |
2.4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治疗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与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1.4 两组患者发病部位的比较 |
2 两组病例疗效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
2.1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2.2 治疗前后Maryland足功能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
3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跖腱膜炎所致跟痛症的认识 |
2 中医学对跖腱膜炎所致跟痛症的认识 |
3 立题依据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选用方法分析 |
5.1 外伤一号方方药组成及分析 |
5.2 中药外敷治疗 |
5.3 顿足锻炼 |
5.4 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的治疗优势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的计算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准备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指标 |
2.5 质量控制措施和脱落人群的处理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流程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观察指标分析 |
2.1 VAS评分 |
2.2 Maryland足功能评分 |
2.3 足底筋膜厚度变化分析 |
3 疗效分析 |
4 不良反应、安全性及脱落 |
讨论 |
1 关于跟痛症的概述 |
2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研究进展 |
2.1 足跟解剖 |
2.2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 |
2.3 跟痛症的诊断 |
2.4 鉴别诊断 |
3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研究进展 |
4 跟痛症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
4.1 健康教育和心里疏导 |
4.2 保守治疗 |
4.3 手术治疗 |
5 刃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
6 浅谈肌骨超声技术 |
7 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软组织封闭治疗跟痛症的优势 |
8 存在的问题 |
9 展望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跟痛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骨科洗药联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随机分组 |
2.2 干预措施 |
2.3 观察指标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跟痛证的中西医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6)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跟部解剖结构研究分析及病例筛选 |
1 跟部解剖学基础 |
2 纳入骨水泥治疗跟痛症类型的选择 |
第二部分 各型跟痛症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疗效研究 |
资料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部分患者手术摄影及影像学资料 |
附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当代医学从解剖基础对跟痛症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资料提取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VAS评分比较 |
2.4.2 治疗有效率比较 |
2.4.3 远期复发率比较 |
2.4.4 发表偏倚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异质性来源的分析 |
3.2 跟痛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
3.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
4 结论 |
(8)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针具的选择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 |
2.6 统计学处理方法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见表 1、表 2、表 3) |
3.2 临床疗效比较 |
3.3 安全性评价 |
4.典型病例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
1.1 概况 |
1.2 病因病机 |
1.3 治疗方法 |
2 现代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
2.1 足跟部的生理解剖 |
2.2 发病机制 |
2.3 治疗方法 |
3 浮针疗法治疗痛症的作用机制探讨 |
3.1 浮针疗法治疗疼痛类疾病临床研究 |
3.2 浮针疗法取效的机制探讨 |
4 结果分析 |
5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针刺疗法治疗跟痛症的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9)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认识 |
1 足跟痛的定义 |
2 足跟痛的流行病学研究 |
3 足跟部的基本解剖 |
4 足跟痛的的发病机制 |
5 足跟痛的诊断 |
6 足跟痛的分类 |
7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治疗 |
8 足跟痛的预防 |
9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对足跟痛的研究 |
1 足跟痛的中医研究 |
2 古代文献对足跟痛的认识 |
3 足跟痛的病因病机 |
4 中医对足跟痛的辨证论治 |
5 颊针疗法的概况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3 临床资料 |
3.1 研究对象来源 |
3.2 中医诊断标准 |
3.3 西医诊断标准 |
3.4 纳入标准 |
3.5 排除标准 |
3.6 脱落标准 |
3.7 剔除、终止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治疗方法 |
4.2 针刺操作注意事项 |
4.3 安全评价 |
4.4 临床观察指标 |
4.5 数据统计分析 |
5 研究结果 |
5.1 两组治疗前组间各情况比较 |
5.2 研究结果统计分析 |
5.3 不良事故观察与处理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
1.1 中医病因病机 |
1.2 现代学者对足跟痛的中医辩证分型 |
1.3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的研究分析 |
2 本课题研究方案设计 |
2.1 传统体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
2.2 颊针治疗足跟痛的原理及方义 |
2.3 颊针的优势 |
3 本研究结果分析 |
3.1 总有效率 |
3.2 两组组内比较 |
3.3 本研究研究结果 |
3.4 问题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10)三棱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跟痛症 |
1.1 跟痛症的起源 |
1.2 .跟痛症的病因病机 |
1.3 .跟痛症的临床治疗 |
2.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
2.1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病理研究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病例标准 |
1.5 中止及退出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对照组 |
2.4 注意事项 |
2.5 观察指标 |
2.6 安全性评估 |
2.7 疗效评分标准 |
2.8 疗效判定标准 |
2.9 统计学方法 |
治疗结果 |
1.年龄分布 |
2.VAS评分 |
3.VAS评分比较 |
4.Maryland评分 |
5.Maryland评分比较 |
6.疗效比较 |
讨论 |
1.三棱针点刺足底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所致跟痛症的可行性分析 |
2.三棱针点刺足底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所致跟痛症的机理分析 |
2.1 三棱针点刺放血机理分析 |
2.2 点刺足底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机理分析 |
3.三棱针点刺足底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跖筋膜炎所致跟痛症的优势分析 |
4.本实验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
附表2: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附表3: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中老年人跟痛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温针灸治疗跟痛症(瘀血阻滞型)的临床研究[D]. 郑小宇.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气滞血瘀型跟痛症中医证候与足弓形态的相关性研究[D]. 王磊.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外伤一号方外敷配合顿足锻炼治疗跖腱膜炎型跟痛症疗效观察[D]. 李飞.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4]肌骨超声引导下刃针联合封闭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 马木提·阿木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骨科洗药联合冲击波治疗跟痛症(气滞血瘀型)的临床观察[D]. 蒋凯瑞.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6]跟部解剖结构与痛点骨水泥注入的临床研究[D]. 吴以臣.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传统针灸疗法治疗跟痛症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J]. 徐梦鸽,谭朝坚.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1(04)
- [8]浮针疗法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研究[D]. 韩兆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12)
- [9]颊针疗法治疗足跟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玮璘.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三棱针点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治疗跟痛症的临床观察[D]. 张鑫.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