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DELPHI实现工控机与三菱PLC通讯(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1](2017)在《全自动裁切生产线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印刷包装行业的发展,原来的印后加工设备因为自动化集成度低,耗时耗力,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目前国内厂商推出的自主品牌印后裁切生产线,只能够实现单机的自动化运作,无法达到全线联动。因此,研发集成式全自动裁切生产线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际意义。传统的裁切生产线各组件系统独立,对纸张的裁切、整理和搬运需要手动操作,无法实现整线自动化运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基于PLC的集中式控制方法,对裁切生产线中伺服系统和变频系统进行智能联动控制。为了满足纸张定位和裁切速度的需求,针对交流伺服系统,分别给出了接口电路设计、控制回路设计和位置控制模块的设计;对交流变频系统按需求给出接口电路和控制回路的设计;最后给出了利用PLC进行集中控制的设计方案;同时分别对伺服系统和变频系统进行了实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了全自动裁切生产线的自动化控制,整个过程运行稳定,大幅缩短了工作周期。多电机同步控制方案的设计是生产线自动化运行的核心,本文在研究模糊PID控制的基础上,将模糊PID控制方法应用到印后机械多电机同步控制上,实现了高精度的同步控制。该方法通过找出PID整定参数与误差e、误差变化率Δe之间的模糊关系,根据模糊控制理论对三个参数进行在线修改来控制电机的同步性。通过仿真实验验证电机的同步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模糊PID控制的同步控制能取得更好的动态性能和同步精度。针对系统通信数据量大,响应快、精度高的问题,给出了伺服系统、变频系统与PLC的通信的硬件和软件设计。根据全自动裁切生产线控制系统复杂,通信灵活性高的特点,在研究自由通信端口定义、通信协议的基础上,给出了全自动裁切生产线PLC与上位机自由通讯的硬件设计,并详细给出了在自由通讯模式下的自定义通讯程序。
陆晨[2](2017)在《基于MEMS陀螺仪的矿区铁路轨道塌陷监测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铁路运输因其成本低、运输效率高等优点,在陆上交通运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经济迅速发展,铁路轨道所承担的运输任务越来越繁重。然而,在矿区本身恶劣环境和工作机车的动力作用这两者共同影响下,矿区轨道的几何形状、尺寸和空间位置产生偏差,从而造成轨道塌陷。轨道塌陷不但降低了本身轨道的使用寿命,而且降低了机车运行的舒适性和平稳性,严重的时候还会危及列车的行驶安全。因此,只有确保矿区铁路轨道的精确和平顺,才能保证矿区正常的生产作业。近年来矿区轨道塌陷导致机车翻车的现象频繁出现,对此很多国内外的研究机构设计了很多轨道塌陷监测设备,但是大多数设备暴露出检测效率低下、误差较大、成本太高无法广泛使用等不足,无法满足矿区铁路轨道维护的要求。针对现有矿区铁路轨道塌陷监测方式的不足,本文以传感器检测技术、GPRS无线传输技术、嵌入式操作系统技术为理论背景,设计开发一种基于MEMS陀螺仪的矿区铁路轨道塌陷监测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根据矿区铁路轨道现场环境,叙述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并设计了轨道塌陷监测系统总体方案。2.系统硬件设计和关键硬件选型选择MEMS陀螺仪传感器作为检测轨道倾斜角度的装置,选择GPS定位模块对轨道每个检测点进行定位,同时选择三菱FX系列PLC实现对陀螺仪和GPS模块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以工控主板CPU为ARM9的触摸屏接收PLC采集的数据,完成轨道塌陷参数数据在触摸品上的显示和存储等功能;选择乐城公司的GPRS无线传输模块实现监测系统和PC机终端之间的数据接收和发送功能。3.系统软件设计在工控板ARM9上完成了 Win CE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定制并在触摸屏上显示,在三菱PLC编程软件上使用梯形图语言完成了对传感器采集程序的编程;使用LabVIEW图形化语言完成了 Win CE操作系统下对PLC数据的读取、显示和文件操作。运用卡尔曼滤波算法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滤波和除噪声处理;在PC机终端上配置GPRS无线串口软件,方便远程无线接收数据;使用LabVIEW中的附加工具包LabSQL完成了轨道塌陷管理软件的编写,实现了对Access数据库的写入和查询功能。4.系统实验验证在学校地面代替铁路轨道作为实验对象,对系统的测量精度、通讯效果以及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静态实验倾角采集数据绝对误差控制在±0.1°之内,相对误差率小于0.25%;GPS定位误差控制在±0.01m内;动态实验响应良好,能及时检测轨道塌陷变化;远程无线传输可靠,基本满足矿区轨道塌陷监测的工作要求。
王东升[3](2016)在《回转类齿状零件齿形快速检测系统》文中认为近代工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对检测技术的要求,逐渐增多的产品种类和精益生产要求,使得检测设备也越来越重视在线检测和非接触测量。基于工业相机和传感器的机器视觉检测方法是近些年来兴起的非接触测量方法之一。机器视觉检测方法通过相机拍照分辨物体尺寸,能够像人类一样辨别物体缺陷,且方便配合其他设备达到自动化控制。机器视觉具有高速、稳定、准确、灵活、易维护等特点,满足了现代工业智能化和高精度要求,有着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前景。随着中国汽车产量越来越大,作为变速箱中重要零件的同步器齿环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加工缺陷,严重影响齿环的质量及使用寿命。由于同步器齿环的不规则性,对检测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传统的检测方法是人工使用测量仪器进行测量,不仅效率低,而且在检测过程中带来了一些人为因素,使得测量结果不准确。这就需要采取一种新的方法来准确、方便的测量,提高齿环尺寸检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大尺寸环状工件对相机要求较高,普通面阵相机检测方法并不适合,并由此引出对大型齿状工件齿形高精度快速检测方法的创新研究。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同步器齿环作为环形齿状零件的代表,研制一种通用的环形齿状工件的检测设备;开发环形齿状工件的齿形检测软件,达到检测不同型号齿环的齿高、齿距及齿形缺陷的目的。借助机器视觉系统捕捉齿环工件的齿形轮廓形状,利用软件计算出环状零件的齿高、齿距等尺寸,通过自动对比标准尺寸值,实现齿形缺陷的分析和判断是否合格。系统开发过程中利用多种图像算法对获取的图像进行处理,其中包括灰度二值化、去噪声等处理过程。硬件方面运用三维软件绘制齿形检测设备的尺寸图纸,并设计电控过程,在此硬件基础上搭建系统检测平台;软件方面基于Delphi开发工具编写环形齿状工件检测系统,软件通过工业线阵相机拍照获取齿环图像,对图像的像素组成进行分析处理,去除外界环境对拍照的影响;最终由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图像进行扫描,通过计算和对比图像阴影边缘的尺寸,测出齿环的尺寸大小及是否具有斜齿、断齿和毛边等缺陷特征。系统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检测设备能够实现预定的检测目标,全自动化的控制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检测效率,并且具有智能动态检测、高精度快速识别缺陷和可靠性强等优点,对于环形齿状工件的生产企业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侯冉[4](2014)在《隧道窑运转设备自动定位与监控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砖瓦隧道窑生产线中,窑车用来放置砖坯,窑车可在隧道窑的各种窑道沿轨道移动,从而实现砖坯在各种窑道之间的运转,完成砖坯烧制过程。每个窑车均不配置动力装置,需利用地爬车牵引推动,地爬车在窑道的下方轨道行驶,因此,地爬车推动窑车,需要与窑车充分靠近,即准确定位。本文针对传统隧道窑生产线中人工地爬车定位窑车方式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地爬车无线自动定位窑车监控系统。该系统采用无线自动定位、PLC自动控制、组态网络监控对地爬车牵引窑车的运动过程进行控制,可实现地爬车自动准确定位窑车、定位信息无线收发、故障自动报警、组态网络实时监控等功能。该系统由自动定位系统、PLC控制系统、组态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自动定位系统包括无线发射器和无线接收器,基于无线编解码芯片PT2262、PT2272分别设计无线发射和接收器。发射器可长时间休眠,只有在准确定位后才开启工作,因此具有极低的功耗。同时,发射器采用脉冲方式发送定位信号,避免了通讯模块连续工作发热量高的问题,实现了开关状态的持续无线传输。接收器采用延时开关继电器电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滤波,使得接收到的脉冲信号转化为较平整的高电平信号,该信号经继电器输出至PLC,可控制电机运转,从而使得控制方式更加平稳。PLC处理无线接收器传递过来的定位信号,同时接收组态监控系统的指令,并根据输入端各种开关的状态,实现对电机和报警器的控制。PLC控制系统采用三菱FX系列PLC做主控器,完成对电机的正反转控制和故障报警控制。多台PLC进行485总线连接,并和监控主机组成1:N通讯网络,可在监控主机上实现对多台PLC的控制。组态监控系统采用组态王软件实现,可通过监控软件实时动态地监控地爬车和窑车的运转状态、显示并记录故障报警信息。组态软件可实现对地爬车起停操作的控制,并具有用户管理和故障信息记录等功能。本文设计的地爬车无线自动定位控制系统在湖南省科辉墙材有限公司的隧道窑生产线上试运行,该系统定位准确,定位信息发送和接收稳定,地爬车运行控制平稳、组态监控效果良好,整个系统故障率低,自投入运行以来已连续稳定运行4个月,节省人力,提高了墙体材料生产自动化水平。
朱王何[5](2013)在《基于PLC的饲料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连续配料输送自动控制系统在水泥、煤炭、冶金、化工、饲料、食品等行业有很广泛的应用。具有功能全面,灵活性强,性价比高等特点,受到连续配料系统集成商和用户的欢迎。饲料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是精细化工厂生产工艺过程中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其中的配料工序质量对整个产品的质量举足轻重。自动配料控制过程是一个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各条配料输送生产线严格地协调控制,对料位、流量及时准确地进行监测和调节。本文依据饲料生产配料系统的工艺流程介绍了流量控制方式和饲料生产配料系统控制过程,详细讲述了PLC的选型及PLC饲料生产系统变频控制中的硬件设置、参数设定和软件设计过程。系统由可编程控制器与电子皮带秤组成一个两级计算机控制网络,系统现场控制部分采用了PLC来控制生产过程,通过PLC来采集生产状态下的电子称的重量信息,通过PLC开关量输入采集生产线的状态及报警信息,并通过PLC开关量输出实现对仓门开关的控制。通过现场总线连接现场仪器仪表、控制计算机、PLC、变频器等智能程度较高、处理速度快的设备。在自动配料生产工艺过程中,将主料与辅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由电子皮带秤完成对皮带输送机输送的物料进行计量。自动配料系统的恒流量控制采用PID调节,流量计量控制是计量偏差与变频调速的结合,PLC主要承担对输送设备、秤量过程进行实时控制,并完成对系统故障检测、显示及报警,同时向变频器输出信号调节皮带机转速的作用。利用WinSocket技术、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实现计算机之间通信,远程计算机和现场计算机安装同一软件,通过局域网使远程计算机实现对生产过程的控制。饲料生产控制系统软件采用delphi6作为开发环境,自定义了PLC数据通信协议,并采用此协议进行数据传输,保证了数据传输的有效性与准确性;采用SQL Server2005数据库实现用户管理及系统参数存储。本系统的开发思路与设计方法,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本文所选用的PLC控制系统与单片机系统相比,稳定性高,不易受外界电磁的干扰。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方式提高系统性能,使系统易于扩展和维护。从实际现场反映的情况来看,其运行正常、稳定,仓下料从未出现超差,控制精度达到设计要求。
王祥朋[6](2013)在《飞机燃油附件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解耦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燃油系统是飞机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系统,它的工作是由各个燃油附件控制和协调完成的。附件性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系统的安全可靠。因此,对燃油附件进行新件装机前校验、定期检修、故障诊断等性能检测工作,以保证其性能良好和工作可靠,是航空兵部队一项重要和经常性的工作,对确保飞行安全和提高部队战斗力都将具有重要意义。某型飞机燃油附件测试系统是在真实模拟某型飞机燃油系统工作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微计算机控制技术、变频调速技术和流体传动与伺服控制技术,实现了燃油附件的机、电、液自动化测试,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论文重点给出了系统的设计原则、设计思路、技术方案的选择及燃油附件各个测试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流程。硬件系统方面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作为控制核心,选用涡轮流量计,压力变送器等敏感元件来采集现场的流量与压力信号,以伺服调节阀和可变频齿轮泵为执行机构,构成一闭环控制系统。软件方面,采用工业平板电脑作为上位机,以Delphi2010作为开发环境,设计了界面友好、可操作性强的上位机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现场流量、压力等信号的实时动态监控。另外,针对测试过程中流量与压力的耦合现象,提出了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分散解耦算法,此算法有效解决了流量与压力的强耦合问题,控制效果令人满意。目前,利用该方案设计的燃油附件测试系统已经投入到机务部队的修理工作中,经过实践证明,该测试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能充分满足部队需要,经过适当改进,也可满足其他型号飞机燃油附件的测试要求,确保部队战训任务的完成,并能对部队的相关测试设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周晓琴[7](2012)在《GaN型MOCVD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GaN为代表的第三代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因其显着优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半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蓝、绿光发光器件领域。MOCVD技术是当前唯一能够大规模生产GaN系外延薄膜材料圆片的技术。迄今为止,MOCVD技术在国外已相当成熟,而我国的生产型MOCVD设备目前来说还是空白,主要依赖进口,价格十分昂贵,严重制约了我国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因此,本课题不仅迫在眉睫,而且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的MOCVD采用FCS控制系统,以“上位机+下位机+现场设备”三层控制模式实现:上位机监控软件用于实现工艺编辑、实时监控以及生长曲线绘制等功能;下位机PLC完成所有模拟量、数字量的监控和控制,并通过工业以太网与上位机通讯,通过设备网与现场智能仪表通讯;现场智能仪表为最底层控制设备,用于实现PLC下达的控制指令。本文的MOCVD选用Allen-Bradley Logix系列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器。采用Delphi7开发平台完成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下位机程序文件由RSLogix5000编程软件和STEP7-Micro/WIN V4.0编程软件完成。采用OPC通讯协议,以RSLinx为桥梁,构建了工业以太网和设备网高效可靠的通讯渠道。本文的37片MOCVD设备经调试后,已投入试运行,设备目前运行良好,材料生长稳定,材料性能和设备技术指标均达市场要求。
张红岩[8](2012)在《基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开发》文中指出以通用计算机为控制核心,在MS-DOS环境下开发的计算机数控系统(CNC)技术存在着开发周期长、功能扩展性差、程序编制任务繁重、界面不美观等缺陷。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运行在WINDOWS平台下的数控系统。由于WINDOWS操作系统本身的实时性不好,因此,如何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开放式数控系统一直是个困扰工程技术人员的难题。论文针对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开发数控系统的要求与特点,对WINDOWS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WINDOWS操作系统下实现实时功能的各种可能性。开放式数控系统是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种先进的计算机数控体系结构,具有扩展性好、开发和维护方便、运行稳定性高、能灵活适应不同需要的特点。本文“基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开发”,是把握开放式数控系统软件中模块化设计思想提出的。本课题选择了GT-400-SP,DMC-1842多轴运动控制器作为计算机内置CNC模块卡,开发了相应的运动控制软件模块;选择GT-400-SP运动控制卡,通用I/O卡,开发了“软件PLC”模块,并且应用该软件编制了一台VCM磁片/轭铁自动贴片机控制系统程序,实现了WINDOWS平台下的计算机数字控制,达到了预想的要求。
胡彩凤[9](2012)在《称重调簧试验台控制系统研究及调簧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作为我国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正不断向高速化、重载化方向发展。因此,对机车车辆的质量及其动力学性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机车车辆轮重和轴重分配是影响其制动和牵引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当机车轮重或轴重偏差过大时,会使车轮发生空转或打滑,同时引起车轴的高频扭转振动,使机车的牵引和制动性能严重恶化。因此,轴重和轮重偏差是机车车辆生产和设计过程中必须进行严格控制的技术指标。GB/T3317-2006规定我国铁路运行机车轴重偏差不应超过平均轴重的±2%,轮重偏差不应超过该轴平均轮重的±4%。为了适应机车车辆对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行业内正在寻求提高机车车辆称重调簧的技术。基于此,本文以整车称重调簧试验台的开发和研制为基础,研究和设计了试验台电伺服控制系统和调簧加垫计算方法。本文研究了称重调簧技术的发展,通过方案比较,最终确定采用机械式称重调簧方案,即采用机械举升、称重结构,控制系统采用伺服控制器和PLC来驱动和控制电机的转动以实现秤台的移动和升降。试验台控制系统硬件主要由运动控制模块、数据计数模块、通信模块,控制台,工业控制计算机,电气柜等组成。文中还给出了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伺服驱动、位置检测和控制、PLC控制、电气控制的设计等。为了使控制系统有一个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论文基于Delphi开发了试验台控制/管理操作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用户管理、试验配置、机械调整、维护、试验、查询/打印和在线帮助等操作。系统与下位机的通讯通过OPCServer的方式实现。通过实时获取OPCServer里的数据并进行处理实现重量等参数的实时显示以及实时报警等。系统将基于Bold for Delphi建立的UML模型与Access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对各试验结果进行管理和存储。论文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是进行调簧设计。本文通过对机车车辆力学模型进行分析得出调簧计算方法,然后,通过Matlab来实现算法并进行仿真计算。调簧算法通过Delphi和Matlab的混合编程实现现场的调用和计算分析。
张育斌[10](2010)在《智能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开发及排队模型的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轿车保有量直线上升,轿车进入家庭已成为必然趋势。同时,停车难的问题也就逐渐成为了大中型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立体车库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约用地,可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这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缓解停车难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研究作业优化方案以及进一步提高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十种类型立体车库中的巷道堆垛类立体车库进行了设计。本文从车库的控制系统和排队优化两方面入手,具体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针对现有立体车库的控制系统的自动化程度低问题,设计一套智能化的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的总体方案;其次,具体设计了以TI公司TMS320LF2407A的DSP和西门子S7-300系列PLC控制系统的双CPU核心的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并对硬件PLC和DSP控制系统、软件系统进行具体设计;然后对排队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符合巷道式立体车库的M/D/1排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分析,同时对影响因子车辆平均存取总时间、车库车位排列方式(高度,巷道数)与库容量之间联系进行仿真,以及三种存车策略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进行优化设计。紧接着,为了提高作业效率,从车库的主要部件进行研究,确定车库的升降驱动、存取车形式,并详细设计停车位、载车板和存取机构和安全机构的设计;最后,选用软件开发平台Delphi和后台用数据库Oracle开发了人性化的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管理系统,具体介绍了各个模块主要的构成和人性化界面功能,模拟实现了存取车路线优化策略在该管理系统中应用。
二、用DELPHI实现工控机与三菱PLC通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DELPHI实现工控机与三菱PLC通讯(论文提纲范文)
(1)全自动裁切生产线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核心关键技术 |
1.3.1 PLC集中控制技术 |
1.3.2 交流伺服控制技术 |
1.3.3 交流变频器控制技术 |
1.3.4 模糊PID控制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全自动裁切生产线电气方案设计 |
2.1 需求分析 |
2.2 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2.3 交流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
2.3.1 需求分析 |
2.3.2 接口电路设计 |
2.3.3 控制回路设计 |
2.3.4 位置控制模块设计 |
2.4 交流变频控制系统设计 |
2.4.1 需求分析 |
2.4.2 接口电路设计 |
2.4.3 控制回路设计 |
2.5 PLC集中控制系统设计 |
2.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6.1 伺服系统实验 |
2.6.2 变频系统实验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同步控制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同步控制方案设计 |
3.2.1 控制理论研究 |
3.2.2 控制方案设计 |
3.3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3.4 基于PLC的模糊PID控制算法 |
3.4.1 硬件设计 |
3.4.2 算法程序设计 |
3.5 模糊PID控制的电机同步性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通信系统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2 伺服系统与PLC通信设计 |
4.3 变频系统与PLC通信设计 |
4.4 PLC与上位机通讯方法 |
4.4.1 硬件设计 |
4.4.2 自由通讯协议 |
4.4.3 自由通讯协议流程 |
4.4.4 基于PLC的通讯程序的设计 |
4.5 系统调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2)基于MEMS陀螺仪的矿区铁路轨道塌陷监测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轨道塌陷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轨道塌陷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方案 |
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2.1 系统工作原理 |
2.2.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轨道塌陷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关键器件选型 |
3.1.1 MEMS陀螺仪传感器 |
3.1.1.1 MEMS陀螺仪工作原理 |
3.1.1.2 MEMS陀螺仪选型 |
3.1.1.3 LPMS-CU性能测试 |
3.1.2 GPS定位模块 |
3.1.3 GPRS无线模块 |
3.1.4 可编逻辑程控制器(PLC) |
3.2 系统主控模块硬件设计 |
3.2.1 图形界面设计 |
3.2.2 串口转换器 |
3.2.4 供电电源设计 |
3.3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轨道塌陷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数据采集模块PLC软件编程 |
4.2 系统控制模块软件设计 |
4.2.1 系统主板操作系统的定制 |
4.2.2 LabVIEW图形化软件设计 |
4.3 GPRS模块软件参数配置 |
4.3.1 DTU参数配置 |
4.3.2 无线串口软件配置 |
4.4 GPS模块和PLC通讯 |
4.5 卡尔曼滤波算法设计 |
4.5.1 卡尔曼滤波原理 |
4.5.2 噪声误差分析 |
4.5.3 卡尔曼滤波算法建模 |
4.5.3.1 数学模型建立 |
4.5.3.2 基于加速度数据融合 |
4.5.3.3 基于GPS数据融合 |
4.5.4 仿真分析 |
4.6 数据库管理软件设计 |
4.6.1 LabSQL安装 |
4.6.2 LabSQL配置 |
4.6.3 建立数据源 |
4.6.4 系统管理软件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试验 |
5.1 轨道塌陷监测系统静态试验 |
5.1.1 实验设计方案 |
5.1.2 实验设备及材料 |
5.1.3 实验步骤 |
5.1.4 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 |
5.2 GPRS无线通讯和GPS定位测试 |
5.2.1 可靠性测试实验方案 |
5.2.2 可靠性测试数据分析 |
5.3 轨道塌陷监测系统动态试验 |
5.3.1 实验方案设计 |
5.3.2 数据分析 |
5.4 系统性能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3)回转类齿状零件齿形快速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测量技术的背景 |
1.1.2 机器视觉 |
1.1.3 机器视觉在工业检测领域的运用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检测系统的基本要求 |
2.2 系统的总体技术方案 |
2.3 检测过程与逻辑结构设计 |
2.4 系统动作流程图 |
2.5 系统节拍时间分配 |
2.6 设备尺寸设计 |
2.7 检测系统整体布局图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结构与电气控制的设计与实现 |
3.1 硬件结构功能与设计要求 |
3.2 系统机械结构设计 |
3.2.1 齿环对接及翻转定位机构 |
3.2.2 齿环定心及旋转机构 |
3.2.3 相机聚焦及定位机构 |
3.2.4 总体结构展示 |
3.3 系统电气控制设计与实现 |
3.3.1 电气设计的整体控制流程 |
3.3.2 可编程控制器的选择及I/O口的控制分配 |
3.4 系图像采集模块的硬件与光源配置 |
3.4.1 工控机的参数配置要求 |
3.4.2 光源的选用及对线阵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分析 |
3.4.3 照明方式的选择分析 |
3.4.4 相机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像处理与缺陷识别的软件算法 |
4.1 图像预处理 |
4.1.1 图像灰度变换处理 |
4.1.2 图像二值化处理 |
4.1.3 图像滤波去噪处理 |
4.2 缺陷识别 |
4.2.1 缺陷特征的分析 |
4.2.2 缺陷特征的识别算法 |
4.3 尺寸计算 |
4.3.1 尺寸计算方法 |
4.3.2 尺寸测量精度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齿形检测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
5.1 软件系统的开发 |
5.1.1 系统软件平台的组成 |
5.1.2 系统工作流程 |
5.1.3 图像存储线程 |
5.2 检测系统的操作与实现 |
5.2.1 齿形检测软件系统实现的功能 |
5.2.2 软件操作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4)隧道窑运转设备自动定位与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和附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隧道窑自动控制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2 隧道窑组态监控发展及研究现状 |
1.3.3 隧道窑运转设备自动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系统设计 |
2.1 窑车运转工艺流程 |
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1 功能需求 |
2.2.2 性能需求 |
2.2.3 关键技术分析 |
2.3 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2.4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 自动定位系统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2 无线发射器设计 |
3.2.1 整体设计 |
3.2.2 信号检测单元设计 |
3.2.3 信号处理单元设计 |
3.2.4 信号发射单元设计 |
3.2.5 成品实物 |
3.3 无线接收器设计 |
3.3.1 整体设计 |
3.3.2 稳压电源模块设计 |
3.3.3 信号接收单元设计 |
3.3.4 信号处理单元设计 |
3.3.5 信号输出单元设计 |
3.3.6 成品实物 |
4 PLC 控制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1.1 需求分析 |
4.1.2 结构方案设计 |
4.2 硬件设计 |
4.2.1 PLC 控制回路设计 |
4.2.2 PLC 通讯线路设计 |
4.2.3 电机主回路设计 |
4.3 软件设计 |
4.3.1 I/O 分配表 |
4.3.2 梯形图设计 |
5 组态监控系统设计 |
5.1 总体设计 |
5.2 软件设计 |
6 系统调试 |
6.1 系统实物 |
6.2 系统测试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PLC的饲料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技术概述及总体方案设计 |
2.1 饲料生产系统概述 |
2.1.1 给料方式选择 |
2.1.2 称重方式选择 |
2.1.3 饲料生产线结构 |
2.2 PLC 简介 |
2.2.1 PLC 特点 |
2.2.2 PLC 工作原理 |
2.3 局域网通信协议 |
2.4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硬件设计 |
3.1 计量系统设计 |
3.2 PLC 子系统硬件设计 |
3.2.1 PLC 系统设计框图 |
3.2.2 PLC 选型 |
3.2.3 PLC 系统 I/O 点数 |
3.2.4 PLC 系统硬件设计要点 |
3.3 供电模块设计 |
3.4 输入输出模块选择 |
3.4.1 数字量模块选择及外部连接 |
3.4.2 模拟量模块选择及外部连接 |
3.5 模块地址分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LC 软件部分设计 |
4.1 饲料生产控制程序流程 |
4.2 典型回路软件设计 |
4.2.1 设备输入状态检测程序块 |
4.2.2 主流程设备控制程序块 |
4.3 数字滤波与 PID 控制设计 |
4.3.1 数字滤波程序 |
4.3.2 PID 控制程序设计 |
4.4 PLC 数据采集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饲料生产监控管理平台设计 |
5.1 监控管理系统网络的建立 |
5.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5.3 数据库设计 |
5.4 主要模块实现过程 |
5.4.1 用户注册/登录模块 |
5.4.2 生产监控模块 |
5.4.3 远程控制模块 |
5.4.4 数据传输模块 |
5.5 饲料生产系统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飞机燃油附件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解耦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飞机燃油系统概述 |
1.2.1 燃油系统的功能与发展 |
1.2.2 某型飞机燃油箱结构 |
1.3 解耦控制的发展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燃油附件测试系统整体设计 |
2.1 测试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2.1.1 结构组成 |
2.1.2 系统功能 |
2.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2.3 技术方案选择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油附件测试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思路 |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2.1 PLC的选型 |
3.2.2 N:N网络结构 |
3.2.3 开关量I/O通道的设计 |
3.2.4 模拟量I/O通道的设计 |
3.3 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3.3.1 流量的采集与计算 |
3.3.2 压力的采集 |
3.3.3 直流电流检测 |
3.4 流量/压力调节系统的设计 |
3.5 加输油测试子系统设计 |
3.5.1 加输油控制活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3.5.2 输油断气活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3.5.3 加输油测试子系统设计 |
3.6 流量比例测试子系统设计 |
3.6.1 流量比例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3.6.2 流量比例测试子系统设计 |
3.7 压力加油测试子系统设计 |
3.7.1 加油控制活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3.7.2 油面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3.7.3 压力加油测试子系统的设计 |
3.8 燃油电动离心泵测试子系统设计 |
3.8.1 测试系统的组成 |
3.8.2 测试原理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1.1 工控机的硬件组成及特点 |
4.1.2 Delphi基础 |
4.1.3 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 |
4.2 PLC软件设计 |
4.3 上位机与PLC的通信 |
4.3.1 PComm简介 |
4.3.2 PComm库函数 |
4.3.3 通信协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流量与压力间的解耦分析 |
5.1 系统的耦合分析 |
5.2 测试系统的建模 |
5.3 神经网络解耦器的结构及算法 |
5.3.1 解耦控制器的结构 |
5.3.2 训练算法 |
5.3.3 神经网络解耦器的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GaN型MOCVD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OCVD技术概述 |
1.2.1 MOCVD简介 |
1.2.2 MOCVD设备的研制历程及现状 |
1.3 MOCVD系统原理 |
1.3.1 MOCVD的工作原理 |
1.3.2 MOCVD的工艺流程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构安排 |
1.4.1 主要工作 |
1.4.2 论文结构 |
第2章 MOCVD控制系统研究 |
2.1 控制系统概述 |
2.1.1 工业PC |
2.1.2 PLC控制系统 |
2.1.3 DCS控制系统 |
2.1.4 FCS控制系统 |
2.2 MOCVD系统的控制方案 |
2.3 MOCVD控制系统组成 |
2.3.1 上位机监控系统 |
2.3.2 气路输运系统 |
2.3.3 反应室控制系统 |
2.3.4 温度控制系统 |
2.3.5 手套箱控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MOCVD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MOCVD系统的硬件配置 |
3.2 上位机硬件配置 |
3.3 下位机硬件配置 |
3.3.1 主PLC配置 |
3.3.2 手套箱PLC配置 |
3.4 现场设备配置 |
3.5 通讯硬件配置 |
3.5.1 工业以太网 |
3.5.2 设备网 |
3.5.3 RSLinx |
3.5.4 PPI通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MOCVD系统PLC程序设计 |
4.1 编程软件——RSLogix5000 |
4.2 主控系统程序设计 |
4.2.1 工作模式 |
4.2.2 模拟量输入输出 |
4.2.3 数字量输入输出 |
4.2.4 步序控制 |
4.2.5 循环控制 |
4.3 手套箱PLC程序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MOCVD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 开发平台——Delphi7 |
5.2 上位机监控软件简介 |
5.2.1 工艺编辑 |
5.2.2 系统监控 |
5.2.3 数据曲线 |
5.2.4 软件加密 |
5.3 上位机监控软件与PLC通讯 |
5.3.1 OPC |
5.3.2 上位机与PLC通讯的实现 |
5.4 应用效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数控系统的发展及国内外现状 |
1.3 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运动控制卡 |
2.1 GT-400-SP 运动控制卡简介 |
2.1.1 GT-400-SP 运动控制卡各个组成部分及功能 |
2.1.2 GT-400-SP 运动控制器接口 |
2.2 DMC-1842 运动控制卡简介 |
2.2.1 DMC-1842 运动控制卡各个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 |
2.2.2 DMC-1842 运动控制器的性能指标 |
第三章 开放式运动控制软件的开发 |
3.1 软件开发的目的及意义 |
3.2 软件设计 |
3.2.1 软件设计的基本流程 |
3.2.2 子函数的编制 |
3.2.3 类的制作 |
3.2.4 VCL 组件类的编制 |
3.2.5 ActiveX 控件的编制 |
第四章 软件PLC 的开发 |
4.1 PLC 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4.1.1 PLC 控制系统与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的比较 |
4.1.2 工业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发展趋势 |
4.2 PLC 的基本工作过程 |
4.2.1 第一个过程为输入扫描 |
4.2.2 第二个过程是执行扫描 |
4.2.3 第三个过程是输出扫描 |
4.3 “软件PLC”的设计与实现研究 |
4.3.1 基于PC 平台的PLC 产生的背景及优点 |
4.3.2 I/O 功能 |
4.3.3 “软件PLC”与 I/O 卡通信 |
4.3.4 “软件PLC”程序结构分析及编程语言指令集的特点 |
4.3.5 “软件PLC”的程序编制 |
第五章 贴片机数控系统的构成 |
5.1 自动贴片机的机械结构及功能 |
5.2 数控系统整体结构 |
5.2.1 主计算机 |
5.2.2 运动控制卡及I/O 卡 |
5.2.3 电机伺服机构 |
5.2.4 控制电器 |
5.2.5 辅助控制机构 |
5.3 NC部分的接口 |
5.3.1 总线通讯 |
5.3.2 I/O 接口 |
5.3.3 GT-400-SP 运动控制器与伺服电机的接线 |
5.4 GT-400-SP 控制器的接口软件 |
5.4.1 Windows 98/2000/NT 设备驱动程序的安装 |
5.4.2 动态链接库的使用方法 |
5.5 贴片机数控系统软件设计及调试 |
5.5.1 “软件PLC”的准备工作 |
5.5.2 贴片机自动程序框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自动贴片机部分程序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称重调簧试验台控制系统研究及调簧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动态及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2章 试验台控制系统方案研究 |
2.1 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 |
2.1.1 基本功能 |
2.1.2 技术要求 |
2.2 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2.1 方案选择 |
2.2.2 系统构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试验台控制系统硬件平台搭建 |
3.1 秤台运动控制模块 |
3.1.1 原理和功能 |
3.1.3 伺服驱动设计 |
3.1.4 磁栅位置检测装置 |
3.2 PLC控制单元 |
3.2.1 控制台PLC控制模块 |
3.2.2 秤台PLC控制模块 |
3.2.3 电气控制柜 |
3.3 上位机硬件连接 |
3.3.1 触摸屏 |
3.3.2 工控机操作系统 |
3.3.3 无线控制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试验操作/管理系统设计 |
4.1 系统介绍 |
4.2 UML模型搭建 |
4.3 OPC通讯设计 |
4.4 界面设计 |
4.4.1 实时显示界面 |
4.4.2 称重试验 |
4.4.3 调簧试验 |
4.4.4 均衡试验 |
4.4.5 柔性试验 |
4.5 功能设计 |
4.5.1 用户管理 |
4.5.2 车型配置 |
4.5.3 机械调整 |
4.5.4 自检/标定 |
4.5.5 试验/平面重心显示 |
4.5.6 查询/打印 |
4.5.7 帮助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簧设计 |
5.1 机车车辆调簧技术的理论分析 |
5.2 轮重调整方法研究 |
5.3 轴重调整方法研究 |
5.4 调簧算法设计 |
5.4.1 钢轨至一系支承点载荷传递 |
5.4.2 一系至二系载荷传递 |
5.4.3 调簧算法 |
5.5 调簧软件设计 |
5.5.1 Delphi和Matlab混合编程 |
5.5.2 调簧寻优遗传算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称重调簧试验台应用及分析 |
6.1 某B型地铁车称重调簧试验结果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10)智能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开发及排队模型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立体车库国内外发展状况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发展状况 |
1.2.2 国内发展状况 |
1.2.3 立体车库的主要发展趋势 |
1.3 车库控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任务 |
1.6 论文创新点 |
1.7 本章小结 |
第2章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总体方案设计 |
2.1 立体车库概述 |
2.2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概述 |
2.2.1 巷道堆垛式车库简介 |
2.2.2 堆垛式立体车库的主要结构 |
2.2.3 堆垛式立体车库的系统组成 |
2.3 影响立体车库设计各种因素 |
2.4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自动控制系统 |
2.4.1 立体车库自动控制系统概述 |
2.4.2 立体车库控制系统控制器及控制方案选择 |
2.5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总体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巷道堆垛式车库排队优化设计 |
3.1 排队论概述 |
3.1.1 排队论的基本概念 |
3.1.2 排队系统的基本结构 |
3.1.3 排队系统的符号表示 |
3.1.4 M/D/1 排队模型 |
3.2 车库车辆排队模型的分析 |
3.2.1 车库车辆排队模型的分析 |
3.2.2 车库车辆排队模型 |
3.3 车库作业效率优化设计 |
3.3.1 车库作业效率优化数学模型 |
3.3.2 优化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 存取车策略优化 |
3.5 存取车路线优化算法在系统中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巷道堆跺式车库主要部件的设计 |
4.1 巷道堆跺式立体车库的总体方案确定 |
4.2 升降驱动系统 |
4.3 车辆存取方式 |
4.4 存取机构电机与减速机的选择 |
4.4.1 横移机构电机 |
4.4.2 微横移机构电机 |
4.4.3 选用减速机 |
4.5 板式输送机 |
4.5.1 尾轮张紧装置 |
4.5.2 支架与轨道 |
4.5.3 运行速度 |
4.6 安全机构的设计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
5.1 车库控制系统设计 |
5.2 DSP控制系统设计 |
5.2.1 TMS320LF2407ADSP结构 |
5.2.2 TMS320LF240A的引脚描述 |
5.2.3 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 |
5.2.4 DSP系统软件 |
5.3 PLC控制系统设计 |
5.3.1 S7-300 系列PLC简介 |
5.3.2 编程软件介绍 |
5.3.3 PLC控制动作 |
5.4 车库网络化实现 |
5.4.1 车位信息采集板的构成 |
5.4.2 车位信息采集板的硬件ID |
5.5 巷道堆垛式车库检测系统设计 |
5.5.1 车库传感检测系统设计 |
5.5.2 车库视频检测系统设计 |
5.6 控制硬件DSP和PLC设计 |
5.7 软件程序设计 |
5.7.1 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流程图 |
5.7.2 PLC控制系统流程图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管理系统设计 |
6.1 软件开发工具简介 |
6.1.1 软件实现平台 |
6.1.2 后台数据库使用 |
6.2 管理系统软件的实现 |
6.3 本章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亚欧商厦立体车库的车辆到达时间表 |
附录C 信号采集与处理系统的硬件原理图 |
四、用DELPHI实现工控机与三菱PLC通讯(论文参考文献)
- [1]全自动裁切生产线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晓.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2]基于MEMS陀螺仪的矿区铁路轨道塌陷监测系统的设计[D]. 陆晨.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3]回转类齿状零件齿形快速检测系统[D]. 王东升.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5)
- [4]隧道窑运转设备自动定位与监控系统设计[D]. 侯冉. 郑州大学, 2014(03)
- [5]基于PLC的饲料生产线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D]. 朱王何. 苏州大学, 2013(01)
- [6]飞机燃油附件测试系统的设计及其解耦算法研究[D]. 王祥朋. 青岛科技大学, 2013(07)
- [7]GaN型MOCVD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周晓琴. 南昌大学, 2012(12)
- [8]基于运动控制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开发[D]. 张红岩. 长安大学, 2012(07)
- [9]称重调簧试验台控制系统研究及调簧设计[D]. 胡彩凤.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10]智能立体车库控制系统开发及排队模型的优化[D]. 张育斌. 兰州理工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