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o~60-γ辐射对五叶地锦种子发芽和M1性状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安,姜翠翠,叶新福[1](2021)在《60Co-γ辐照对多油辣木叶片形态特征和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辣木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为进一步筛选具有更高价值的辣木资源,采用辐射育种,培育优良单株,为辣木产业发展提供支持。以辣木种子为试材,采用15Gy剂量的60Co-γ射线辐射,调查辣木叶片形态特征,分析测定营养品质,包括蛋白质、总黄酮、粗多糖、维生素C、总多酚、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受辐射的辣木植株与对照相比,其叶片形态特征受影响较大,受辐射的辣木叶片氨基酸、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显着高于对照,而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极显着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受辐射的辣木叶片不同脂肪酸含量呈极显着差异。可见,采用辐射育种可显着改变辣木叶片品质,对高品质选育种具有较好效果。
郑绍宇,徐梁,申星,黄玉苗,顾翠花[2](2018)在《60Co-γ辐射对不同紫薇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讨不同辐射剂量对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探索不同剂量对4个紫薇品种幼苗萌发及生长的影响,确定紫薇种子适宜的诱变剂量。以不同剂量60Co-γ射线辐射处理‘堇薇’L.indica‘Jin Wei’,‘嵊州红’L.indica‘Sheng Zhou Hong’,‘比利时’L.indica‘Bi Li Shi’,‘红霞’L.indica‘Hong Xia’4个紫薇品种。结果表明:同一辐射剂量对4个紫薇品种种子发芽和生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种子发芽率及生长呈先升后降的趋势,除‘红霞’外,其余3个紫薇品种异常发育幼苗比例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而上升。‘堇薇’的最佳辐射剂量为150 Gy,‘嵊州红’、‘比利时’、‘红霞’最佳辐射剂量为200 Gy。本研究为紫薇辐射育种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姜颖,孙宇峰,潘冬梅,王晓楠,韩承伟,曹焜,韩喜财[3](2017)在《Co60-γ射线辐照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开拓一种快速、简捷的方法进行种质资源改良、创新,本试验采用物理诱变Co60-γ射线辐照进行工业大麻种质资源创新。用γ射线0Gy、50Gy、100Gy、150Gy、200Gy辐照6个不同品种工业大麻的干种子,对辐照后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情况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大麻种子的筛选剂量在100Gy-200Gy之间,大部分品种在150Gy-200Gy之间。本研究确定适宜的筛选剂量范围,为创新种质资源提供基础。
李玲[4](2014)在《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萌发特性、染色体结构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为多年生落叶灌木,其用途广泛,在我国有二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但牡丹在长期的栽培繁殖过程中其优良性状会退化,改良和创新其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试图利用60Co-γ射线辐照牡丹种子,诱变产生突变体,并选出理想的牡丹观赏新品种。本项研究设8.76Gy、26.28Gy、43.8Gy、61.32Gy、78.84Gy、87.60 Gy共6个辐照梯度并设置对照组,各组均为100粒种子,重复3次。取辐照后发芽种子的根尖进行压片处理,对不同辐照剂量下牡丹染色体变化情况进行观察;通过观测辐射后种子的生根率、出苗率、主根长、一级次根数量、叶色等性状进行观测,研究60Co-γ射线辐射对牡丹的生物学效应。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辐射处理对牡丹染色体的影响60Co-γ射线辐射的牡丹核型为2A型,核型公式大部分为2n=2x=10=6m+2sm+2st;经26.28Gy处理后,由于臂间倒位使得2号染色体由m染色体变为sm染色体,核型变为2n=2x=10=5m+3sm+2st;经43.80Gy处理后,1号与3号染色体发生相互易位,使1号和3号染色体长度发生明显变化。60Co-γ射线辐照牡丹种子的较适宜剂量范围为26.28Gy43.8Gy,此范围可引起牡丹染色体结构发生变化,增加出现新品种的机会,而又不会造成伤害,可应用于牡丹辐射育种实践中。2.辐射处理对牡丹种子生根率和出苗率的影响60Co-γ射线辐照牡丹种子时生根率表现为:低剂量时明显促进种子的生根率,高剂量时明显抑制种子的生根率;生根速度表现为:低剂量处理加快种子的生根速度,高剂量时对生根速度无影响。牡丹生根率从大到小顺序为:26.28Gy>8.76Gy>43.8Gy>CK=61.32Gy>78.84Gy=87.60Gy辐射处理;牡丹出苗率从大到小顺序为:26.28Gy>43.8Gy>8.76Gy>61.32Gy>CK>78.84Gy>87.60Gy辐射处理。3.辐射处理对牡丹根系生长的影响60Co-γ射线辐射对牡丹种子主根长影响规律为:主根长≥40mm所占的百分率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对一级次根的影响规律为:辐射剂量均对一级次根的产生起促进作用,但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促进作用减弱。4.辐射处理对牡丹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60Co-γ射线辐射对牡丹幼苗的生长影响规律为:低剂量促进生长,高剂量抑制生长;对地下根系特别是对顶端优势的抑制作用比对地上部分的抑制作用更显着;低剂量幼苗变异程度大于生理损伤程度,高剂量幼苗生理损伤程度大于变异程度。综上所述,一定范围内的60Co-γ辐射可促进牡丹的生根、出苗、主根长和一级次根量等生物学性状,但上述生物学状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会出现性状的损伤;辐射引发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导致牡丹幼苗外部形态的变化。因此,利用染色体结构的变化可以对突变体进行早期鉴定。
熊秋芳,陈玉霞,张雪清,张小康[5](2014)在《60Co-γ辐射对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以萝卜品种短叶13为材料,采用室内发芽试验,以及电导率、TTC活力、早期幼苗根长和生长量测定4种方法研究60Co-γ射线对种子活力及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辐照剂量03 500 Gy时,辐射只是延缓了种子的萌发,不影响最终的发芽率。24 h电导率与发芽率、发芽指标、根长和生长量等活力指标间存在极显着关系,是快速测定萝卜种子活力的有效指标。综合比较测定可知,萝卜的最佳辐射剂量1 3001 500 Gy。
陶巧静[6](2014)在《葡萄种子辐射诱变效应及其单株早期筛选鉴定研究》文中提出葡萄为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itis)植物,是世界主要水果之一。我国以鲜食葡萄生产为主,浙江省是我国南方鲜食葡萄的主产地之一,但栽培品种多从国外引进,适合南方地区设施栽培的葡萄品种不多。本论文以‘醉金香’葡萄种子为材料,通过137Cs-γ射线辐射处理,对不同辐射剂量处理后葡萄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幼株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生物学诱变效应进行了研究,并利用SSR分子标记对早期筛选出的诱变单株进行了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旨在为葡萄辐射育种和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37Cs-γ射线对葡萄种子的辐射效应明显,表现为辐射使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下降,平均发芽天数增加,出苗率、成苗率下降,幼苗株高变矮,茎杆变细、木质化时间延迟,黄化、白化苗增多等,并出现了不同类型的变异性状,且随辐照剂量的增加影响加大。137Cs-γ射线对葡萄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较小,对各荧光参数的影响不同,且与辐照剂量不呈线性关系,高剂量(50Gy)的处理各荧光参数与对照差异显着,影响较大。综合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结果,30Gy的辐射最有利于变异的产生与选择。因此认为20-40Gy为葡萄γ射线诱变育种较为合适的剂量范围。(2)利用正交设计对影响PCR反应的Mg2+、dNTP、Taq聚合酶、引物和模板DNA这5个主要因素进行了优化筛选,建立了葡萄SSR-PCR的20μL反应体系为:10×PCR Buffer2μL, Mg2+1.5mmol/L, dNTP0.2mmol/L, Taq酶1.0U,引物0.4μmol/L,模板DNA50ng, ddH2O补足。(3)从122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48对带型清晰、重复性高、多态性好的引物,确定了每对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主要在50-60℃之间。用这些引物对63个葡萄早期筛选单株及母本进行SSR-PCR扩增,共扩增出275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4条,多态性百分率为92.4%。每对引物可扩增3-10个等位基因,平均为5.7个。扩增片段长度在100-500bp之间,以150-350bp居多。引物扩增的多态位点数比较丰富,有31对引物的多态性百分率达到了100%。(4)对64个葡萄样品的SSR结果进行遗传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各样品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644~0.891之间,CK-6和30-6的最小,30-7和50-1的最大。利用SSR分子标记能将供试验的64份葡萄样品相互区分。在遗传相似性系数0.77处将所有样品分为8个类群,其中CK-6、30-6、CK-4、20-1、CK-9、20-3这6个单株分别单独聚为一类;CK-10、CK-8、CK-5及CK-3聚为一类;其余53个单株与‘醉金香’母本聚为一个大类。各单株与‘醉金香’母本均有一定的遗传差异,CK-4、CK-6和CK-9等未经辐射的实生单株与‘醉金香’母本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表明葡萄的自然变异较高,有利于实生选种;20-1、20-3和30-6等辐射处理单株与‘醉金香’母本和对照均具有较大遗传差异,有望成为新的变异品种,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确认
王文恩,包满珠,张俊卫,刘国锋,宁国贵,尹少华[7](2009)在《狗牙根辐射诱变后代变异植株的形态特征比较和ISSR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Princess.77’辐射诱变后代中筛选的7个变异植株与其对照以及目前草坪工程中应用的‘Common’、‘Jackpot’、‘Ulma’、‘Nume×Sahara’、‘Tifway’、‘Tifgreen’等共14份材料进行表型性状比较和ISSR分析,结果表明:各变异植株与对照之间在节间长度方面均有显着差异;节间直径除HN016与对照差异不显着外,其他变异植株与对照之间差异均显着(P<0.05);变异植株HN015的绿期最长,平均270.3 d,HN010的绿期最短,平均242.3 d;从38个ISSR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引物,对这14个狗牙根材料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并进行遗传相似系数与聚类分析,形态变异植株与其对照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850.776,遗传差异性比较明显。
王瑞静[8](2009)在《黑杨派4个杨树品种60Co-γ辐射效应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分别对鲁山杨、圣山杨、1-69杨和1-72杨的种子和枝条采用0 Gy、50Gy、100 Gy、150 Gy、200 Gy、250 Gy和0 Gy、10 Gy、30 Gy、50 Gy、70 Gy、100Gy剂量60Co-γ射线进行照射,得到M1代和扦插后的植株,对其发芽情况、生长量、生理指标进行了观察和测定。同时,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各辐射剂量植株的基因组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4个杨树品种辐射种子的室内发芽率和幼苗高生长低于对照水平,但与辐射剂量无显着相关性。幼苗主根生长随辐射剂量增加呈极显着下降趋势;室外播种的4个杨树品种种子发芽率,苗木高和地径生长随辐射剂量增加而下降。对于辐射枝条,10 Gy处理的杨树枝条成活率、苗高和地径生长均高于对照,大于30 Gy处理的枝条成活率急剧下降,苗高和地径生长也呈下降趋势,且大于50 Gy处理的枝条全部死亡。2.随着辐射剂量增加,辐射种子,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CAT活性都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SOD活性和MDA含量先下降后升高。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和MDA含量均在50 Gy到达峰值,CAT活性在150 Gy达到峰值。辐射枝条,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OD活性先升高后下降,在10 Gy处理时达到最大值。MDA的含量先下降后升高,10 Gy处理时最小。CAT活性一直呈上升趋势。综合分析表明高剂量60Co-γ处理会显着降低植株抗性。3.根据相对出苗率和相对成活率初步确定,鲁山杨、I-69杨、I-72杨种子的半致死剂量为200 Gy,圣山杨种子的半致死剂量为150 Gy;鲁山杨和1-69杨的枝条的半致死剂量为10-30 Gy,1-72杨枝条的半致死剂量为30-40 Gy,圣山杨枝条的半致死剂量为10 Gy。4.采用流式细胞仪对表型变异植株的倍性进行分析,结果均为二倍体。5.建立了适用于杨树的ISSR反应体系:引物(2μm/L)2.5μL,dNTPs(10mmol/L)0.5μL,MgCl2(25 mmol/L)2μL,10*Reaction Buffer 2.5μL,Taq酶1μL,模板DNA(20 ng/μL)1μL,ddH2O 15.5μL。优化其扩增程序:94℃加热5 min;94℃变性1 min,55℃退火45 s,72℃延伸90 s,40个循环;72℃延伸10 min。扩增产物4℃下保存。利用该体系对各辐射剂量组杨树植株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从10种引物中筛选出了8种引物,其扩增产物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差异。6.ISSR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不同辐射剂量处理获得的杨树植株在DNA水平上存在多态性差异。各辐射剂量组间平均基因相似系数无明显规律,并未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增大,但是大多数辐射剂量组的平均基因相似系数小于对照组。各品种间:鲁山杨的基因相似系数在63.9%—96.8%之间;圣山杨的基因相似系数在58.6%—96.4%之间;I-69杨的基因相似系数在65.3%—89.3%之间;I-72杨的基因相似系数在66.1%—94.9%之间。由此可知,各杨树品种对辐射的敏感度不同,圣山杨对辐射较为敏感。
姚银安,杨爱华,徐刚[9](2008)在《低剂量60Co-γ辐射种子预处理对黑麦草紫外线B辐射伤害的保护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将经过低剂量60Co-γ辐射(0、5、10、20和30 Gy)种子预处理的黑麦草(Lolium perenne L.,品种‘Victorian’)幼苗在室内控制条件下进行紫外线B辐射[6.5 kJ/(m2.d)]处理。UV-B辐射导致严重的苗体伤害,比如衰老加快、生长抑制和膜脂过氧化,然而低剂量的60Co-γ辐射(LDG)种子预处理显着降低了苗体UV-B伤害,尤其是20和30 Gy(1 Gy=1 J/kg)。抗坏血酸和UV吸收化合物在LDG处理下显着升高,UV化合物进一步被UV-B辐射提高了2倍以上;30 Gy处理的叶片光合色素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因此我们推测植株UV-B耐性在LDG处理下的提高至少部分归咎于抗坏血酸和UV化合物含量的提高,以及保持高水平光合色素的能力。本研究还探讨了LDG和UV-B复合处理的耐性机制。
王小芳[10](2008)在《几种牡丹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牡丹种苗生产是牡丹产业化的重要环节。在大田条件下,牡丹种子从播种到发芽历时6个月以上,出苗率低。如何使牡丹种子迅速萌发,并且得到较高的发芽率是解决这个问题的理论基础。本实验采用牡丹品种‘凤丹’(P.ostii‘Feng Dan’)、紫斑牡丹(P.rockii hybrids)和四川牡丹(P. szechuanica)的种子为实验材料,通过用GA3处理、恒温低温处理、不同采收期和贮藏时间以及Co60-γ射线辐射处理来研究其萌发特性和解除上胚轴休眠的方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GA3处理使种子初次生根时间提前,生根速度加快,从而提前完成生根过程,但会降低主根长度≥40mm的百分率和长度≥10mm的侧根数量。低浓度的GA3可以提高生根率,但是高浓度的GA3则对生根有抑制作用。用0~200mg/LGA3处理‘凤丹’种子,0~300 mg/LGA3处理紫斑牡丹种子能提高生根率,但GA3浓度大于300 mg/LGA3时,生根率均低于对照。2.低温处理或GA3处理都可以解除‘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上胚轴休眠,两者结合处理效果更明显;但是四川牡丹种子解除休眠需要严格的低温处理时间,单独使用GA3处理对其没有作用。低温时间≥90天时,四川牡丹发芽率可达到60%以上;而低温时间≤60天时,发芽率为几乎0,仅用GA3处理会使部分种子霉烂死亡。3. GA3处理使‘凤丹’和紫牡丹种子的初萌期提前,发芽率提高,但同时延长了群体发芽时间,降低了发芽指数和整齐度。当低温处理天数≤21天时,发芽率与GA3浓度呈正相关;当低温处理天数≥21天时,发芽率与GA3浓度呈负相关。4.本实验确定了‘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的成熟期:从蓇葖果果皮蟹黄色,未开裂时到果皮开裂,露出种子,种皮褐色到深褐色这一段时间,种子含水量在30%~60%之间,此时采收的种子生根率都达到90%以上。此时达到最大千粒重,含水量开始减少,干重不再增加。5.Co60-γ辐射对‘凤丹’和紫牡丹种子萌发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辐射使初次生根时间和初萌期明显延后, 0~20Gy的范围内,发芽率可以达到80%,但发芽指数明显低于对照,使群体萌发时间显着延长,整齐度降低。
二、Co~60-γ辐射对五叶地锦种子发芽和M1性状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o~60-γ辐射对五叶地锦种子发芽和M1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60Co-γ辐照对多油辣木叶片形态特征和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对辣木叶片形态特征的影响 |
2.2 对辣木叶片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2.3 对辣木叶片蛋白质、总黄酮、粗多糖、维生素C、总酚含量的影响 |
2.4 对辣木叶片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2)60Co-γ辐射对不同紫薇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仪器方法 |
1.2.1 种子辐射 |
1.2.2 催芽 |
1.2.3 播种 |
1.2.4 数据统计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辐射处理对4个紫薇品种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 辐射对4个紫薇品种幼苗生长的影响 |
2.3 辐射对紫薇幼苗异常发育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3)Co60-γ射线辐照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辐照地点 |
1.2 试验地点 |
1.3 试验材料 |
1.4 试验方法 |
1.4.1 种子辐照 |
1.4.2 死苗率与M1植株生长观测 |
1.4.3 死苗数指标测定与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Co60-γ射线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 Co60-γ射线对工业大麻植株生长情况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4)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萌发特性、染色体结构及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辐射诱变育种 |
1.1.1 辐射诱变育种特点 |
1.1.2 植物辐射诱变机理 |
1.1.3 辐射育种的诱变效应 |
1.1.4 突变体的分离鉴定 |
1.2 观赏植物辐射育种的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1.2.2 国内研究进展 |
1.3 牡丹辐射育种的研究进展 |
1.4 牡丹核型分析的研究进展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牡丹种子 |
2.1.2 钴源 |
2.1.3 实验地点 |
2.2 实验方法 |
2.2.1 辐射处理 |
2.2.2 生根试验 |
2.2.4 核型分析 |
2.2.5 形态学观察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辐射处理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1 通常情况下的牡丹核型 |
3.1.2 8.76Gy 辐射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3 26.28Gy 辐射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4 43.80Gy 辐射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5 61.32Gy 辐射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6 78.84Gy 辐射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7 87.60Gy 辐射对牡丹核型的影响 |
3.1.8 不同辐射剂量处理对牡丹核型影响的比较 |
3.2 辐射处理后牡丹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
3.2.1 染色体类型变异 |
3.2.2 染色体长度变异 |
3.3 不同辐射剂量对牡丹种子发芽及生长的影响 |
3.3.1 不同辐射剂量对牡丹种子生根率的影响 |
3.3.2 不同辐射对牡丹种子主根长的影响 |
3.3.3 不同辐射处理对牡丹种子出苗率的影响 |
3.3.4 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3.4 不同辐射处理对牡丹幼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
3.4.1 不同辐射剂量对变异频率的影响 |
3.4.2 不同辐射处理对幼叶的影响 |
3.4.3 不同辐射处理对幼苗期根系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染色体倒位的生物学意义 |
4.2 染色体易位的生物学意义 |
4.3 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其它生物学意义 |
4.4 ~(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发芽率、主根长及其出苗率的影响 |
4.5 ~(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休眠习性的影响 |
4.6 ~(60)Co-γ射线辐射牡丹种子的最佳辐射剂量 |
4.7 ~(60)Co-γ射线对牡丹幼苗期生长性状的影响 |
4.8 ~(60)Co-γ射线对牡丹根系的影响 |
5 结论 |
5.1 ~(60)Co-γ射线对牡丹染色体的影响 |
5.2 ~(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发芽率、主根长及其出苗率的影响 |
5.3 ~(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休眠习性的影响 |
5.4 ~(60)Co-γ射线对牡丹幼苗的影响 |
6 创新点 |
6.1 核型分析共获得 3 条结构变异的染色体 |
6.2 辐射育种获得叶色明显变化的花叶植株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60Co-γ辐射对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 |
1. 2 处理设计 |
1. 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1. 3. 1 发芽率及生长量测定 |
1. 3. 2 种子活力测定 |
1. 3. 3 细胞膜透性测定 |
1. 4 统计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种子萌发 |
2. 2 种子细胞膜 |
2. 3 种子活力 |
2. 4 幼苗根系生长 |
2. 5 幼苗生长量 |
2. 6 种子活力指数间的相关关系 |
2.7半致死剂量 |
3 小结与讨论 |
(6)葡萄种子辐射诱变效应及其单株早期筛选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葡萄育种研究现状 |
1.1.1 杂交育种 |
1.1.2 实生选种 |
1.1.3 无性系选种 |
1.1.4 诱变育种 |
1.1.5 生物技术育种 |
1.1.5.1 胚挽救技术 |
1.1.5.2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1.1.5.3 转基因育种 |
1.1.6 无核葡萄育种概况 |
1.2 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 |
1.2.1 辐射诱变育种研究概述 |
1.2.1.1 辐射诱变育种的发展与特点 |
1.2.1.2 辐射源的种类 |
1.2.1.3 辐射诱变的作用机理 |
1.2.1.4 辐射材料与剂量的选择 |
1.2.2 辐射诱变效应研究 |
1.2.3 辐射诱变后代筛选和鉴定 |
1.2.3.1 形态观察 |
1.2.3.2 胞学检测 |
1.2.3.3 同工酶分析 |
1.2.3.4 分子标记检测 |
1.3 分子标记技术的研究 |
1.3.1 分子标记类型 |
1.3.2 常用分子标记 |
1.3.2.1 RFLP |
1.3.2.2 RAPD |
1.3.2.3 AFLP |
1.3.2.4 SSR |
1.3.2.5 ISSR |
1.3.2.6 SCAR |
1.3.2.7 STS |
1.3.2.8 SNP |
1.3.3 SSR在葡萄上的应用 |
1.3.3.1 品种鉴定 |
1.3.3.2 亲缘关系分析 |
1.3.3.3 系谱重建 |
1.3.3.4 遗传多样性分析 |
1.3.3.5 遗传图谱构建 |
1.3.3.6 叶绿体SSR标记的应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辐射诱变对葡萄种子发芽及苗期生长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及来源 |
2.1.2 种子采集与贮藏 |
2.1.3 种子辐射处理 |
2.1.4 种子催芽与播种 |
2.1.5 播种后管理与定植 |
2.1.6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辐射处理对葡萄种子发芽的影响 |
2.2.1.1 对发芽率的影响 |
2.2.1.2 对发芽势的影响 |
2.2.1.3 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
2.2.1.4 对发芽天数的影响 |
2.2.2 辐射处理对葡萄幼苗早期生长及形态的影响 |
2.2.2.1 对出苗率、成苗率的影响 |
2.2.2.2 对幼苗生长形态的影响 |
2.3 讨论 |
第三章 辐射诱变对葡萄幼株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与设计 |
3.1.2 相对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3.1.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3.1.4 荧光参数的定义与计算公式 |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辐照处理对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 辐照处理对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
3.2.2.1 对最大最小荧光的影响 |
3.2.2.2 对光合潜能的影响 |
3.2.2.3 对淬灭参数的影响 |
3.2.2.4 对量子产量的影响 |
3.2.2.5 对电子传递速率的影响 |
3.3 讨论 |
第四章 葡萄诱变单株的早期筛选和分子鉴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4.1.3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4.1.3.1 主要试剂配制 |
4.1.3.2 DNA提取方法步骤 |
4.1.4 DNA样品检测 |
4.1.4.1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4.1.4.2 浓度和纯度的测定 |
4.1.5 葡萄SSR-PCR扩增 |
4.1.5.1 反应体系优化 |
4.1.5.2 引物及退火温度筛选 |
4.1.6 扩增产物的检测 |
4.1.6.1 主要试剂配制 |
4.1.6.2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1.6.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提取质量检测 |
4.2.2 SSR最佳反应体系优化与建立 |
4.2.3 引物及退火温度筛选结果 |
4.2.4 诱变单株SSR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4.1 多态性分析 |
4.2.4.2 相似系数分析 |
4.2.4.3 聚类分析 |
4.3 讨论 |
4.3.1 葡萄基因组DNA的提取 |
4.3.2 SSR-PCR反应的影响因素 |
4.3.2.1 PCR反应体系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
4.3.2.2 引物退火温度和PCR扩增条件的影响 |
4.3.3 葡萄诱变单株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狗牙根辐射诱变后代变异植株的形态特征比较和I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形态指标测量 |
1.2.2 ISSR标记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形态指标比较 |
2.1.1 变异植株与其对照之间的形态特征比较 |
2.1.2 14个供试材料之间的形态特征比较 |
2.2 ISSR分析 |
2.2.1 筛选的ISSR引物序列 |
2.2.2 ISSR扩增结果分析 |
2.2.3 遗传相似系数分析 |
2.2.3.1 形态变异植株与其对照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
2.2.3.2 14个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 |
2.2.4 聚类分析 |
3 讨论和结论 |
(8)黑杨派4个杨树品种60Co-γ辐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辐射诱变育种的发展 |
1.2 我国园林植物诱变育种的发展概况 |
1.3 辐射源种类及辐射诱变的机制 |
1.3.1 辐射源种类 |
1.3.2 辐射诱变机制 |
1.4 流式细胞仪在植物上的应用 |
1.5 分子标记技术及应用 |
1.5.1 PCR技术的发展 |
1.5.2 ISSR分子标记技术 |
1.6 研究杨树辐射育种的目的意义 |
1.6.1 杨树的概况 |
1.6.2 杨树辐射育种的意义 |
1.6.3 杨树突变体选择的目标 |
1.6.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播种、扦插、移栽 |
2.4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2.5 倍性分析 |
2.6 ISSR分子标记 |
2.6.1 试验仪器 |
2.6.2 DNA样本提取 |
2.6.3 DNA质量的检测 |
2.6.4 PCR扩增反应 |
2.7 数据处理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剂量辐射杨树种子和枝条对其生长的影响 |
3.1.1 不同剂量辐射杨树种子对其生长的影响 |
3.1.2 不同剂量辐射杨树枝条对其生长的影响 |
3.2 杨树辐射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3.2.1 杨树种子辐射后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3.2.2 杨树枝条辐射后半致死剂量的确定 |
3.3 ~(60)Co-γ辐射对杨树植株形态特征的影响 |
3.4 不同剂量辐射杨树种子和枝条对其生理特征的影响 |
3.4.1 不同剂量辐射杨树种子对其幼苗生理特征的影响 |
3.4.2 不同剂量辐射杨树枝条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 |
3.5 倍性分析 |
3.6 ISSR分子标记结果分析 |
3.6.1 随机引物及序列 |
3.6.2 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 |
3.6.3 ISSR谱带的记录 |
3.6.4 ISSR扩增结果分析 |
3.6.5 ISSR分析 |
4 讨论 |
4.1 辐射对杨树苗木成活情况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
4.2 辐射对杨树生理特征的影响 |
4.3 表观性状差异与基因多态性分析 |
4.4 辐射后的DNA分子标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Ⅰ |
图版Ⅱ |
图版Ⅲ |
(9)低剂量60Co-γ辐射种子预处理对黑麦草紫外线B辐射伤害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植物材料与生长条件 |
1.2 指标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植物形态指标及生物量变化 |
2.2 LDG种子预处理和UV-B辐射对植物部分生理指标的影响 |
(10)几种牡丹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1.1.1 种子的萌发 |
1.1.1.1 种子萌发的条件 |
1.1.1.2 种子萌发的过程 |
1.1.2 种子的休眠与解除 |
1.1.2.1 种子休眠的原因 |
1.1.2.2 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 |
1.1.3 种子的成熟、采收和贮藏 |
1.2 牡丹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1.2.1 牡丹种子的形态结构 |
1.2.2 牡丹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 |
1.2.3 牡丹种子的采收、贮藏及寿命 |
1.2.4 幼苗类型及生长发育规律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1 目的、意义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3 不同采收期和贮藏时间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和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与讨论 |
4 ‘凤丹’、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试验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2.1 种子生根试验 |
4.1.2.2 已生根种子发芽试验 |
4.1.2.3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4.1.3 观察记录结果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4.2.1.1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率、主根长度≥40mm 种子百分率和长度≥10mm 侧根数的影响 |
4.2.1.2 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速度的影响 |
4.2.1.3 温度和GA_3 处理对四川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4.2.1.4 温度和GA_3 处理对四川牡丹种子霉烂的影响 |
4.2.2 低温和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4.2.2.1 低温和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初萌期的影响 |
4.2.2.2 低温和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
4.2.2.3 低温和GA_3 对四川牡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
4.3 小结与讨论 |
4.3.1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4.3.2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4.3.3 ‘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特性比较 |
4.3.4 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 |
5 C060-Γ辐射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2.1 种子的辐射 |
5.1.2.2 辐射后种子的处理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C060-γ辐射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5.2.2 C060-γ辐射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5.3 小节与讨论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四、Co~60-γ辐射对五叶地锦种子发芽和M1性状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60Co-γ辐照对多油辣木叶片形态特征和营养品质的影响[J]. 王小安,姜翠翠,叶新福. 东南园艺, 2021(01)
- [2]60Co-γ辐射对不同紫薇品种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郑绍宇,徐梁,申星,黄玉苗,顾翠花. 浙江林业科技, 2018(01)
- [3]Co60-γ射线辐照对工业大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J]. 姜颖,孙宇峰,潘冬梅,王晓楠,韩承伟,曹焜,韩喜财. 农业与技术, 2017(15)
- [4]60Co-γ射线对牡丹种子萌发特性、染色体结构及幼苗生长的影响[D]. 李玲.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5]60Co-γ辐射对萝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熊秋芳,陈玉霞,张雪清,张小康. 浙江农业科学, 2014(03)
- [6]葡萄种子辐射诱变效应及其单株早期筛选鉴定研究[D]. 陶巧静. 浙江大学, 2014(03)
- [7]狗牙根辐射诱变后代变异植株的形态特征比较和ISSR分析[J]. 王文恩,包满珠,张俊卫,刘国锋,宁国贵,尹少华. 草业科学, 2009(12)
- [8]黑杨派4个杨树品种60Co-γ辐射效应研究[D]. 王瑞静.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9]低剂量60Co-γ辐射种子预处理对黑麦草紫外线B辐射伤害的保护作用[J]. 姚银安,杨爱华,徐刚. 种子, 2008(12)
- [10]几种牡丹种子萌发的初步研究[D]. 王小芳. 北京林业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