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速率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1](2009)在《TD-SCDMA系统中信道估计技术研究及DSP实现》文中研究说明TD-SCDMA综合了TDD和CDMA的技术优势,采用了很多先进的关键技术如智能天线、联合检测等,而这些关键技术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道估计的精确性。研究TD-SCDMA系统中的上行信道估计方法对TD-SCDMA整个系统实现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TD-SCDMA标准中的信道估计技术,本文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并完成了信道估计算法的DSP实现。文章在绪论中简要介绍了第三代移动通信和TD-SCDMA标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了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意义和发展现状。随后文章分析了移动通信无线信道的特性和仿真方法,构建了无线信道仿真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到TD-SCDMA系统空时信道模型中。完成了衰落信道TDL模型抽头系数的设置,该模型包含了空时信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参数,确保了模型的正确性和继承性。文章介绍并研究了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简要说明了信道估计技术的种类划分,以及信道估计技术的多种估计方法及其优缺点。文章介绍了TD-SCDMA系统中的信道估计技术,建立了TD-SCDMA系统上行链路离散时间传播模型,介绍了TD-SCDMA系统上行链路信道估计算法的原理,给出几种基于Steiner估计器的改进方法,并且就几种阈值处理改进算法的性能进行了仿真和比较。文章对TD-SCDMA上行链路信道估计技术进行性能仿真,介绍了发送端用户数据生成过程,建立和模拟了多径瑞利衰落信道模型,对信道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文章给出了信道估计算法的硬件实现流程并在多核DSP上进行了验证,介绍了测试环境及测试参数,分析了DSP定点仿真结果以及系统资源占用率,结果说明了算法的工程可实现性。文章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并给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高峰[2](2008)在《TD-SCDMA网络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3G,全称为3rd Generation,中文含义就是指第三代数字通信。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TDMA等数字手机(2G),国际电信联盟(ITU)目前一共确定了全球四大3G标准,它们分别是WCDMA、CDMA2000和TD-SCDMA和WiMAX。Time Division-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即时分同步的码分多址技术,缩写为TD-SCDMA,是ITU正式发布的第三代移动通信空间接口技术规范之一, TD-SCDMA标准是由中国提出的,被国际上广泛接受和认可的无线通信国际标准。TD-SCDMA是一种集TDD、CDMA、FDMA、SDMA等多种多址技术于一体的通信系统。核心网络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并保持与它们的兼容性。无线网采用时分双工(TDD)、智能天线、上行同步、多用户检测、动态信道分配等新技术,其干扰大大降低,提高了系统容量,降低了发射功率和无线基站成本。一个通信网络是不是优秀、能不能完成预期的设计目标,在很大方面依赖于无线网络的规划是否合理。本文着重研究了TD-SCDMA无线网络的规划,首先介绍了TD-SCDMA的基本原理及其采用的关键技术,然后描述了TD-SCDMA的规划流程,接着从传播模型的选择、规模估计、网络勘察方面详细的研究了TD-SCDMA的规划设计方法,结合TD-SCDMA网络特点,在实际工程中提出了TD-SCDMA网络室内解决方案及网络优化方法,最后,结合两个案例加以说明。
苏隽翎[3](2008)在《TD-SCMA无线网络规划方法及流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介绍了TD-SCDMA无线网络规划的必要性,重点了解整个规划的流程和方法,并通过规划得到建网的初步规模,为TD-SCDMA无线网络的实际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刘学军[4](2008)在《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及分布式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率控制是无线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模块,也是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有效的功率控制策略可以很好的消除“远近效应”和“边缘效应”,减小系统内存在的干扰,提高系统容量。本文在概括总结CDMA系统功率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对功率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和创新可概括如下:(1)分析功率控制的目的和意义,依据功率控制准则对功率控制的原理和方法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归纳影响功率控制的主要因素,分析采用功率控制技术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对分布式功率控制模型和典型算法进行研究,为以后的功率控制算法设计和实现提供理论依据。(2)在分析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原理的基础上,引入博弈理论,将功率控制描述为多用户的非合作博弈过程,用效用函数表示各用户的服务质量(QoS)等级,用价格函数表示达到该等级需要付出的代价,将功率控制过程等效为实现用户最大净效用的过程。提出一种新的基于信干比平衡的功率控制算法,证明了该算法收敛于唯一的纳什均衡点。仿真结果说明了本文算法能适应不同用户QoS等级要求,同时有效的减小了用户的通话中断概率、增加了用户容量,具有较好的性能和很强的实用性。(3)考虑多媒体业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最大特点,本文研究了CDMA蜂窝通信系统中多种业务速率和功率联合分配问题。根据不同业务用户对服务质量的需求不同,将多种业务划分为比特速率不变业务和比特速率可变业务,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分配不同的效用函数,引入一个受通信链路质量影响的功率价格函数去控制系统功率资源的分配,并使用不同的用户参数区分各种业务的接入优先等级,得到一种速率和功率分配联合算法。仿真结果说明该算法可以节省一定的系统功率,即相应的CDMA系统可以容纳更多的用户数。
李普昕[5](2007)在《TD-S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功率控制是蜂窝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在通信过程中,基站和移动台都需要实时动态地调整传输功率,以提高系统性能和减少干扰。TD-SCDMA(Time-Division Synchronous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时分同步码分多址接入)系统是由我国提出并得到国际电信联盟批准的主流标准,由于其采用了TDD(Time Division Dual,时分双工)方式,上下行采用相同的载频,这使得同步以及相关的干扰成为系统的主要问题。同时由于“远近效应”,系统容量受限于系统内各移动台和基站间的干扰,因而需要对接收机端的接收信号强度或信噪比等指标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适时改变发射功率来补偿无线信道中的路径损耗和衰落,从而维持通信质量。因此如何更好地解决干扰问题是系统商用化的关键,这使得功率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旨在研究适合TD-SCDMA系统应用的功率控制技术,简要介绍了TD-SCDMA系统的发展,特点以及关键技术,同时描述了CDMA系统功率控制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系统的介绍功率控制的基本理论,描述适合TD-SCDMA系统特性的功率控制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SIR(Signal Interference Ratio,信号干扰比)测量的闭环链路二阶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并给出了算法的通用结构。该算法采用当前功率和前次迭代的功率参与运算。数值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迭代参数和迭代常数的恰当选择,该算法获取最优传输功率所需的迭代次数较少,因而缩短系统处理时间,提高系统性能。另外结合TD -SCDMA系统所采用的多用户检测技术,提出一种自适应功率控制和多用户检测的联合优化的算法。经过仿真测试,该算法较基于SIR平衡的功率控制以及传统的ZF-BLE(Zero Forcing Block Linear Equalizer,迫零线性均衡)多用户检测下的功率控制都有明显的改善,可以有效的降低系统的发射功率。由于在TD-SCDMA系统中一般采用多用户检测和智能天线相结合的方法,简要讨论了结合智能天线技术后对功率控制算法的影响。
邓文[6](2004)在《3G中的多速率传输技术及其改进方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速率传输技术是3G(第三代移动通信)中的一项基本技术,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多媒体业务的基础。本文在概述了多速率传输技术的概念、分类和发展动态后,着重研究了3G中的两种多速率传输技术——OVSF技术和多码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速率传输技术的改进方案。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研究结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OVSF多速率传输技术的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OVSF系统的系统模型,分析了OVSF码的生成及其分配原则。着重讨论了OVSF系统中的码阻塞问题,以及类似“远近效应”影响的问题。 (2) 多码多速率传输技术的特性及其存在的问题。本文介绍了多码技术的原理及其系统模型,分析了多码系统中并行分支码的分配原则,以及多码系统的速率分辨率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着重讨论了多码系统的信号瞬时幅度引起的问题。 (3) 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速率传输方案。为了利用OVSF系统和多码系统的优点并克服它们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速率传输方案,构造了改进系统的系统模型,详细分析了改进系统的关键模块——速率变换算法,最后对三种多速率方案的性能进行了综合比较。 (4) 三种多速率技术在AWGN信道下的误码性能。本文建立了多速率系统在AWGN(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BER,Bit Error Rate)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以上三种多速率技术在AWGN信道下的误码率,得到了三种多速率技术在AWGN信道下误码率相同的结论。
张艳平[7](2004)在《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提供多媒体业务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最大的特点,多种类型的业务包括语音、数据、视频等。在DS-CDMA系统中多速率传输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多码方案(MC-CDMA),正交可变扩频增益方案(OVSF)和多调制方案等。本文介绍了CDMA的各种多速率方案,并给出了他们的理论性能。 论文深入研究了CDMA中的两种多速率方案,即可变扩频增益方案(OVSF)和多码方案(MC-CDMA)。针对可变扩频因子CDMA系统,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SIR平衡的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方案。我们提出的方案根据反馈的SIR动态改变数据的速率和功率,其中功率控制优先于速率控制,当信道变化缓慢时,数据率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值上,调节发射功率来维持SIR平衡;当功率调节无法弥补信道的衰落时,则通过调节速率来维持SIR的平衡。仿真和分析结果显示,功率速率联合控制的方案显着的提高了系统的性能,参与判断改变数据速率的时隙数目的选取应针对不同的信道衰落环境来设置。在MC-CDMA这种方案中,我们提出了功率控制优先于速率控制的算法。仿真并分析了WCDMA上行链路在该控制方案下的性能。仿真结果显示我们提出的基于SIR平衡的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方案使系统有很好的频谱效率并在长时间保持数据速率为一个恒定值。相对固定速率可变功率的传输方式,我们给出的方案使系统所需信干比Eb/IO降低1-2dB,同时避免大块突发错误的产生,降低了交织深度。算法具有实用价值。 论文介绍了分形的基本理论,分形理论在建模无线传输信道上的应用,及用小波的方法重构了多径衰落信道,探讨了采用基于分形预测的功率速率控制技术的可行性。
许凌云[8](2004)在《多媒体扩频传输中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扩频通信技术是一种优良的体制,多媒体传输是信息发展的要求,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将实现多媒体扩频通信。由于各种媒体传输的速率是不同的,与传统的移动通信系统相比较,差别主要有数据速率不同,误码率大小要求不同,时延要求不同等。传统移动通信系统所提供的数据速率一般只有几kbps,而移动多媒体通信所要求的数据速率范围为几Mbps甚至几十Mbps,在同一扩频系统内传输多媒体的扩频比也不一样,就要采用不同长度的伪码,而且伪码之间必须保证正交性或准正交性。伪码的长度,数量和正交性都是很重要的关键技术,同时也必须考虑在信道等变化时保证通信质量。 本文首先分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中(以WCDMA为例)实现多媒体扩频的方式,多速率传输技术是3G研究的重点,WCDMA中多速率传输可采用变处理增益传输(OVSF-CDMA)方案及多码(MC-CDMA)传输方案。本文在比较了这两种传输方案的基础上,讨论了变处理增益方案传输中高速率和低速率用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WCDMA的信道扩频采用了长度可变的正交码序列,即OVSF码用作扩频码。它为WCDMA提供高度灵活的业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WCDMA系统,OVSF码保证了不同物理信道之间的正交性。上行链路中扩频因子变化范围为4-256。下行链路中,扩频因子的变化范围是4-512。OVSF码作为一种无线资源,需要合理分配。本文重点研究了扩频码(OVSF)在WCDMA下行链路中的分配策略,提出了基于优先级考虑的分配策略,并进行了仿真。 最后对多媒体传输中的关键技术速率和功率的自适应技术进行了性能分析、比较和数值仿真,结果显示速率的自适应技术在某些性能方面要优于功率自适应技术。
赵训威,张平[9](2002)在《WCDMA的业务复用方案原理及解复用的硬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W -CDMA中的业务复用方案考虑如何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将不同速率和质量要求 (Qos)的业务进行复用。本文以 3GPP指定的W -CDMARelease’99规范中的业务复用方案为基础分析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上 /下行链路业务复用方案的原理和特点并给出上行业务解复用的硬件实现方案
谢一宁,宋文涛,罗汉文[10](2001)在《WCDMA速率匹配算法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多速率方案考虑如何以灵活、有效的方式将不同速率和质量要求 (QoS)的业务进行复用 ,它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重要特征之一 .速率匹配算法是多速率方案的核心算法 .本文以 3GPP最新制订的WCDMA(FDD)多速率方案为基础 ,对上 /下行链路的速率匹配算法进行了详细的比较与分析 ,并对其可能的改进作了讨论
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速率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速率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TD-SCDMA系统中信道估计技术研究及DSP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 |
1.1.2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
1.1.3 TD-SCDMA 系统特点及关键技术 |
1.2 信道估计技术的研究意义 |
1.3 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移动无线信道及模型 |
2.1 移动无线信道概述 |
2.2 移动无线信道的特性 |
2.2.1 时延扩展与相干带宽 |
2.2.2 多普勒(Doppler)扩展与相干时间 |
2.3 移动无线电的传播方式 |
2.3.1 大尺度衰落及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
2.3.2 小尺度衰落及多径效应 |
2.4 移动无线信道的仿真模型 |
2.5 多径衰落信道模型 |
2.5.1 多径衰落信道的冲击响应 |
2.5.2 多径衰落信道的TDL 仿真模型 |
2.5.3 衰落信道的JAKES 模型及改进 |
2.6 TD-SCDMA 上行链路信道模型 |
第三章 TD-SCDMA 系统信道估计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无线通信信道估计基本方法 |
3.2.1 概述 |
3.2.2 估计基本方法 |
3.3 TD-SCDMA 系统物理信道结构 |
3.3.1 物理信道的结构 |
3.3.2 子帧结构 |
3.4 TD-SCDMA 系统信道估计技术 |
3.4.1 TD-SCDMA 信道估计算法原理 |
3.4.2 B.steiner 信道估计方法 |
3.4.3 信道估计算法阈值后处理 |
3.4.4 阈值后处理方法仿真及比较 |
第四章 TD-SCDMA 信道估计算法的仿真 |
4.1 系统仿真链路综述 |
4.1.1 系统仿真流程图 |
4.1.2 仿真环境和仿真参数说明 |
4.2 发送端用户数据的产生 |
4.3 无线移动信道模型仿真 |
4.3.1 Rayleigh 衰落信道仿真模型 |
4.3.2 仿真及其结果分析 |
4.4 信道估计模块性能仿真 |
4.4.1 仿真条件 |
4.4.2 仿真结果 |
第五章 TD-SCDMA 信道估计技术DSP 实现、测试及验证 |
5.1 DSP 开发工具及开发环境介绍 |
5.2 TD-SCDMA 上行链路系统信道估计模块的DSP 实现 |
5.3 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TD-SCDMA 基带系统上行链路测试环境 |
5.3.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TD-SCDMA网络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目前技术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TD-SCDMA 的基本原理 |
2.1 TD-SCDMA 系统的基本原理 |
2.2 TD-SCDMA 的关键技术 |
2.2.1 TDD 技术 |
2.2.2 智能天线技术 |
2.2.3 联合检测技术 |
2.2.4 动态信道分配技术 |
2.2.5 接力切换技术 |
2.2.6 功率控制技术 |
第三章 TD-SCDMA 网络规划流程 |
3.1 TD-SCDMA 网络规划 |
3.1.1 TD-SCDMA 网络规划特点分析 |
3.1.2 TD-SCDMA 网络规划要点分析 |
3.1.3 网络规划的原则 |
3.1.4 网络规划的策略 |
3.2 网络规划流程 |
3.2.1 网络规划前的需求分析 |
3.2.2 网络规模估算 |
3.2.3 基站布点 |
3.2.4 基站选址 |
3.2.5 预规划输出 |
3.2.6 无线网络勘察 |
3.2.7 工勘输出 |
3.2.8 详细规划 |
3.2.9 规划输出 |
第四章 TD-SCDMA 传播模型的选择 |
4.1 传统传播模型 |
4.1.1 宏蜂窝模型 |
4.1.2 密集城区模型 |
4.1.3 室内传播模型 |
4.2 射线追踪模型 |
4.2.1 Volcano 模型 |
4.2.2 WinProp 模型 |
4.3 射线模型与传统模型的适用场景分析 |
4.4 各种传播模型的汇总比较 |
4.5 无线传播环境划分 |
4.6 传播模型的选择 |
第五章 TD-SCDMA 网络规模估算 |
5.1 链路预算 |
5.1.1 TD 系统的时隙结构与覆盖范围 |
5.1.2 TD 系统的覆盖能力(语音业务) |
5.1.3 TD-SCDMA 系统数据业务的覆盖 |
5.1.4 呼吸效应 |
5.2 容量估算 |
5.2.1 TD-SCDMA 容量分析 |
5.2.2 混合业务容量估算方法 |
第六章 TD-SCDMA 无线网络勘察 |
6.1 无线网规勘察的内容 |
6.1.1 话务区分布勘察 |
6.1.2 无线传播环境勘察 |
6.1.3 其他信息收集 |
6.2 网规勘察的流程 |
6.2.1 勘察准备 |
6.2.2 勘察实施 |
6.2.3 勘察总结 |
6.3 网规勘察的技术要求 |
6.3.1 选址的一般原则 |
6.3.2 天线勘察 |
6.3.3 数据采集 |
6.4 网规勘察工具 |
第七章 TD-SCDMA 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
7.1 背景 |
7.2 方案概述 |
7.3 TD-SCDMA 与其它系统共用室内分布系统 |
第八章 TD-SCDMA 网络优化 |
8.1 TD-SCDMA 网络优化的基本过程 |
8.2 网络优化的常用工具 |
8.3 TD-SCDMA 的网络优化 |
8.4 TD-SCDMA 工程案例一 |
8.4.1 案例背景 |
8.4.2 覆盖增强优化方案:邻近基站天线的调整 |
8.5 TD-SCDMA 工程案例二 |
8.5.1 案例背景 |
8.5.2 覆盖增强优化方案:调整天线提高两扇区间的信号覆盖 |
第九章 结束语 |
9.1 结论 |
9.2 未来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及分布式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贡献及结构安排 |
2 CDMA系统功率控制技术 |
2.1 功率控制的目的及意义 |
2.2 功率控制准则 |
2.2.1 功率平衡准则 |
2.2.2 信号干扰比(SIR)平衡准则 |
2.2.3 基于SIR平衡准则的混合体制 |
2.3 功率控制方法 |
2.3.1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和前向链路功率控制 |
2.3.2 集中式功率控制与分布式功率控制 |
2.3.3 开环功率控制和闭环功率控制 |
2.4 功率控制对CDMA系统容量的影响分析 |
2.4.1 前向信道中功率控制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
2.4.2 反向信道中功率控制对系统容量的影响 |
2.5 功率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2.6 影响功率控制的因素分析 |
2.7 功率控制的数学模型 |
2.7.1 集中式功率控制算法模型 |
2.7.2 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模型 |
2.8 几种典型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 |
2.8.1 DAP算法 |
2.8.2 完全分布式功率控制(FDPC)算法 |
2.8.3 参数式功率控制(PPC)算法 |
2.9 本章小结 |
3 基于博弈论的 CDMA系统功率控制 |
3.1 博弈论概述 |
3.2 博弈论中的判决机制分析 |
3.3 效用函数及价格函数 |
3.3.1 效用函数 |
3.3.2 价格函数 |
3.4 基于非合作博弈的功率控制 |
3.4.1 基于效用函数的功率控制 |
3.4.2 基于净效用函数的功率控制 |
3.4.3 最大化效用的本质 |
3.4.4 非合作博弈功率控制的纳什均衡 |
3.4.5 非合作博弈均衡的特性 |
3.4.6 功率控制算法的迭代类型 |
3.5 一种新的分布式功率控制算法 |
3.5.1 功率控制模型 |
3.5.2 非合作博弈功率控制的收益函数和代价函数 |
3.5.3 NPCG算法分析 |
3.5.4 NPCG算法的收敛性 |
3.5.5 纳什均衡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
3.5.6 仿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多种业务的 CDMA系统速率和功率的联合控制 |
4.1 宽带 CDMA系统中的多速率方案 |
4.2 CDMA系统多业务速率和功率联合分配一般模型 |
4.3 一种新的 CDMA蜂窝通信系统多业务速率和功率联合分配方案 |
4.3.1 系统模型 |
4.3.2 算法分析 |
4.4 算法性能分析 |
4.5 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束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5)TD-S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
1.2 TD-SCDMA 系统的发展与技术特点 |
1.3 本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贡献和创新点 |
1.5章 节安排 |
第2章 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机制 |
2.1 功率控制简介 |
2.2 功率控制准则 |
2.3 功率控制算法分类 |
2.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控制机制的定义 |
2.5 TD-SCDMA 系统功率控制机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TD-SCDMA 闭环分布式功率控制 |
3.1 引言 |
3.2 功率控制算法发展 |
3.3 系统模型 |
3.4 TD-SCDMA 系统中的分布式功率控制 |
3.5 数值仿真结果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合多用户检测的功率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系统模型 |
4.3 结合多用户检测功率控制算法 |
4.4 算法仿真及结果 |
4.5 结合智能天线技术的功率控制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1、本文工作总结 |
2、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列表) |
(6)3G中的多速率传输技术及其改进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1.1 移动通信发展动态 |
1.2 多速率传输技术概述 |
1.2.1 多速率传输技术的分类 |
1.2.2 3G系统中的多速率传输方案 |
1.2.3 多速率传输技术的发展方向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
2 OVSF技术 |
2.1 系统模型 |
2.2 OVSF码的产生与分配 |
2.2.1 Walsh码的树型产生结构及其性质 |
2.2.2 OVSF码产生及其分配 |
2.3 OVSF系统中的类似“远近效应”问题 |
2.4 OVSF系统中的码阻塞问题 |
3 多码CDMA技术 |
3.1 概述 |
3.2 系统发送模型 |
3.3 系统接收模型 |
3.4 多码系统中并行分支码的分配 |
3.5 多码系统的基本速率和速率分辨率 |
3.6 多码系统中信号的瞬时幅度问题 |
4 一种改进的多速率传输技术 |
4.1 概述 |
4.1.1 OVSF多速率技术与多码多速率技术的比较 |
4.1.2 改进方案的基本思想 |
4.2 系统模型 |
4.3 速率变换算法 |
4.4 分支OVSF码的分配及码阻塞的避免 |
4.5 可支持的速率分辨率 |
5 三种多速率技术的性能分析和比较 |
5.1 多速率系统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模型 |
5.2 三种多速率技术在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下的误码率 |
5.2.1 OVSF系统的误码率 |
5.2.2 多码系统的误码率 |
5.2.3 改进系统的误码率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声明 |
(7)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二章 移动通信信道 |
2.1 移动通信信道特点 |
2.1.1 传播方式 |
2.1.2 三类损耗与三种效应 |
2.2 衰落信道的物理模型 |
2.3 衰落信道仿真模型 |
2.4 无线衰落信道的特征参数及相互关系 |
第三章 CDMA系统中的功率速率联合控制 |
3.1 专用数据信道的扩频与调制 |
3.2 反向链路闭环功率控制的基本过程 |
3.3 宽带CDMA中的多速率方案 |
3.4 可变扩频增益CDMA系统的功率速率联合控制 |
3.4.1 系统模型 |
3.4.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3 结论 |
3.5 基于SIR平衡的WCDMA功率速率联合控制 |
3.5.1 系统模型 |
3.5.2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3 结论 |
第四章 分形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
4.1 分形理论 |
4.2 分形建模信道 |
4.3 多径衰落信号的分形时序特性研究 |
4.3.1 多径衰落信号的分形机制 |
4.3.2 分形特征的提取 |
4.3.3 时间序列的分形模型 |
4.4 多径衰落信号的重构 |
4.5 基于分形预测的应用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和完成的论文 |
致谢 |
(8)多媒体扩频传输中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多媒体通信特点 |
1.2.1 媒体和多媒体 |
1.2.2 多媒体通信 |
1.2.3 多媒体通信的服务质量 |
1.2.4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QoS分类 |
1.3 多媒体扩频传输的关键技术研究 |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WCDMA的扩频调制 |
2.1 概述 |
2.2 扩频码分多址通信 |
2.2.1 扩频通信的基本原理 |
2.2.2 直扩式码分多址通信 |
2.2.3 扩频序列的特点 |
2.2.4 m序列和gold码多址性能的比较 |
2.3 窄带CDMA的扩频方式及特点 |
2.4 WCDMA的扩频调制 |
2.4.1 WCDMA的基本特点 |
2.4.2 WCDMA物理信道 |
2.4.3 WCDMA的扩频方式 |
2.4.4 上行物理信道的扩频与调制 |
2.4.5 下行物理信道扩频与调制 |
2.5 小结 |
第三章 DS-CDMA中多速率传输技术 |
3.1 概述 |
3.2 多速率的概念 |
3.3 变处理增益方案的性能分析 |
3.3.1 高速率和低速率的相互影响 |
3.3.2 小结 |
3.4 多码传输的性能 |
3.5 单码和多码的比较 |
第四章 OVSF码分配策略的研究 |
4.1 概述 |
4.2 OVSF码原理及特性 |
4.2.1 OVSF码的产生 |
4.2.2 OVSF码的正交性 |
4.2.3 OVSF码的异前置性 |
4.3 OVSF码的分配策略 |
4.3.1 码的直接分配法 |
4.3.2 动态分配法 |
4.3.3 多码的分配策略 |
4.4 基于优先级考虑的OVSF动态分配算法 |
4.5 仿真 |
4.5.1 排队模型基本概念 |
4.5.2 泊松过程 |
4.5.3 仿真结果 |
4.6 结论 |
第五章 多媒体CDMA系统速率自适应的性能分析 |
5.1 概述 |
5.1.1 功率控制技术 |
5.1.2 速率自适应技术 |
5.2 系统模型 |
5.2.1 信道模型 |
5.2.2 发射模型 |
5.2.3 接收模型及信噪比 |
5.2.4 速率自适应 |
5.2.5 功率自适应 |
5.3 性能分析 |
5.3.1 中断率 |
5.3.2 系统容量 |
5.3.3 平均传输速率 |
5.3.4 比特能量 |
5.4 数值和仿真结果 |
5.5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WCDMA的业务复用方案原理及解复用的硬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
二、 业务复用方案的特点和分析 |
1. 上行链路业务复用方案的特点和分析 |
(1) 避免不连续传输。 |
(2) 速率匹配在帧间交织和帧分割后进行。 |
2. 下行链路多速率方案的特点和分析 |
(1) 固定/可变位置DTX的插入。 |
(2) 速率匹配位于帧间交织前。 |
3. 有关 Turbo码的特殊考虑 |
4. 速率匹配算法概述 |
三、 下行链路业务解复用的硬件实现 |
四、 小 结 |
(10)WCDMA速率匹配算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WCDMA多速率方案简述 |
2.1 多速率方案功能描述 |
2.2 上/下行链路多速率方案的特点 |
2.2.1 上行链路多速率方案的特点 |
2.2.2 下行链路多速率方案的特点 |
3 WCDMA速率匹配算法的分析与讨论 |
3.1 速率匹配模式的确定 |
3.1.1 最优速率匹配模式的确定 |
3.1.2 确定速率匹配模式算法分析 |
3.2 上行链路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
3.2.1 RM的意义 |
3.2.2 CCTrCH长度的确定 |
3.2.3 比特删除时速率匹配参数eini的确定 |
3.3 下行链路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
3.3.1 固定TrCH位置时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
3.3.2 可变TrCH位置时速率匹配参数的确定 |
3.3.3 速率匹配参数eini |
3.4 对WCDMA速率匹配算法进行改进的讨论 |
3.4.1 利用速率匹配实现非均匀差错保护 |
3.4.2 利用信道编码方式实现速率匹配 |
4 结束语 |
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多速率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TD-SCDMA系统中信道估计技术研究及DSP实现[D]. 张艳. 电子科技大学, 2009(11)
- [2]TD-SCDMA网络规划设计[D]. 高峰. 电子科技大学, 2008(11)
- [3]TD-SCMA无线网络规划方法及流程[J]. 苏隽翎.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8)
- [4]CDMA系统中功率控制及分布式算法研究[D]. 刘学军.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 [5]TD-SCDMA系统中的功率控制技术研究[D]. 李普昕. 湖南大学, 2007(05)
- [6]3G中的多速率传输技术及其改进方案研究[D]. 邓文. 四川大学, 2004(01)
- [7]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中功率速率联合控制方法研究[D]. 张艳平. 浙江大学, 2004(03)
- [8]多媒体扩频传输中关键技术研究[D]. 许凌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03)
- [9]WCDMA的业务复用方案原理及解复用的硬件实现[J]. 赵训威,张平. 无线通信技术, 2002(02)
- [10]WCDMA速率匹配算法分析[J]. 谢一宁,宋文涛,罗汉文. 电子学报, 2001(10)
标签: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论文; td-scdma论文; 通信论文;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论文; 功率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