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刘智丹[2](2021)在《姜黄素联合顺铂诱导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凋亡及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ur联合DDP抑制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为临床抗ACC药物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方法:(1)对ACC-M细胞复苏并进行传代培养,取对数生长期的ACC-M细胞用于实验,通过预实验确定给药浓度梯度,MTT法检测Cur(0μM、5μM、10μM、20μM、40μM、80μM)及DDP(0μM、2μM、4μM、8μM、16μM、32μM)单独作用24 h后ACC-M细胞存活率,运用SPSS20.0软件分别计算出Cur及DDP处理24h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用不同浓度Cur(5μM、10μM、20μM、40μM)单独及联合DDP(8μM)处理ACC-M细胞24 h、48h及72 h后,使用MTT及LDH试剂盒检测细胞存活率和LDH释放量。采用金正均Q值法判断两药联合作用效果。(2)采用20μM Cur、8μM DDP及20μM Cur+8μM DDP进行干预,并设立对照组(0.1%DMSO),作用24 h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3)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对照组、Cur组、DDP组、联合组)作用24h后ACC-M细胞凋亡率。(4)RT-PCR法分别检测(对照组、Cur组、DDP组、联合组)作用24 h后ACC-M细胞GRP78、el F2α、CHOP、JNK m RNA表达水平。(5)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对照组、Cur组、DDP组、联合组)作用24 h后ACC-M细胞GRP78、p-el F2α、CHOP、p-JN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不同浓度的Cur及DDP作用ACC-M细胞24 h后,ACC-M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2)同一时段内,不同浓度的Cur联合DDP能进一步降低ACC-M细胞存活率,同时增加LDH释放量,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3)同一浓度下,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而LDH释放量逐渐增加(P<0.05),而当联合用药Cur浓度达到40μM时,48 h与72 h的细胞存活率及LDH释放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金正均Q值法测定8μM DDP联合10μM Cur及20μM Cur作用时,Q值大于1.15,表明两种药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具有协同作用。(4)流式细胞术检测发现,Cur与DDP均能诱导ACC-M细胞凋亡,联合用药对ACC-M细胞凋亡效应强于单独用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RTPCR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DP组GRP78、el F2α、CHOP m 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GRP78、el F2α、CHOP、JNK m RNA高于DDP组(P<0.05)。(6)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DDP组GRP78、p-el F2α、CHOP表达水平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GRP78、p-el F2α、CHOP、p-JNK蛋白表达水平高于DDP组(P<0.05)。结论:(1)Cur联合DDP可降低ACC-M细胞存活率及增加细胞毒性,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相对于单药组,Cur联合DDP可增强ACC-M细胞的凋亡效率。(2)Cur联合DDP抗ACC的机制可能通过上调GRP78、el F2α、CHOP、JNK m RNA及蛋白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内质网应激诱发ACC-M细胞凋亡。
肖午帅[3](2021)在《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五子衍宗丸对EAE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五子衍宗丸(WYP)干预由雌性C57BL/6小鼠构建的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模型,观察WYP对EAE的治疗作用及对其内质网应激(ERS)的影响,为WYP防治多发性硬化(MS)提供理论支撑。方法:雌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WYP组。使用MOG35-55、TB、PTX造模。免疫后第3天起,进行药物干预,正常组和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50m L/(kg·d)灌胃,同时对WYP组给予16g/(kg·d)的WYP药液灌胃治疗,一天2次,持续25天。每天对诸组小鼠的神经功能评分进行记录。免疫后第28天处死,采集小鼠脊髓样本。通过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卢卡斯快蓝染色分别观察小鼠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及髓鞘脱失程度。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ERS通路中GRP78、GRP94、p-PERK、p-IRE1α、p-e IF2α、ATF4、XBP1、CHOP、ASK1、p-JNK、Caspase-12、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表达。通过荧光PCR检测小鼠脊髓组织中ERS通路上ATF6、ATF6α和ASK1的m RNA表达。结果:1.WYP对EAE小鼠的疗效影响1.1 WYP对EAE小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平均起病时间、平均最高神经功能评分、平均累计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WYP组与模型组比较,平均起病时间、平均最高神经功能评分、平均累计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P<0.05)。1.2 WYP对EAE小鼠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与正常组比,模型组脊髓白质中炎性细胞浸润面积占整个脊髓面积的百分比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WYP组脊髓白质中炎性细胞浸润面积占整个脊髓面积的百分比减少(P<0.05)。1.3 WYP对EAE小鼠脊髓组织髓鞘脱失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脊髓白质髓鞘脱失面积占脊髓白质总面积的百分比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WYP组脊髓白质髓鞘脱失面积占脊髓白质总面积的百分比减少(P<0.01)。2.WYP对EAE小鼠ERS的影响2.1 WYP对EAE小鼠ERS分子伴侣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中触发ERS的GRP78蛋白表达增加(P<0.01),GRP94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WYP组GRP78和GRP94蛋白表达降低(P<0.05)。2.2 WYP对EAE小鼠ERS触发的UPR信号通路的影响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PERK、p-IRE1α、p-e IF2α、ATF4和XBP1蛋白表达增加(P<0.05、P<0.01),ATF6的m RNA表达没有显着变化(P>0.05),ATF6α的m RNA表达升高(P<0.05)。WYP组与模型组相比,p-PERK、p-IRE1α、p-e IF2α、ATF4和XBP1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P<0.01),ATF6和ATF6α的m RNA表达下降(P<0.01)。2.3 WYP对EAE小鼠ERS触发的促凋亡途径的影响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Caspase-12、CHOP、Caspase-9、p-JNK和Caspase-3蛋白表达升高(P<0.01、P<0.05),ASK1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上没有显着变化(P>0.05)。WYP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12、CHOP、Caspase-9、p-JNK和Caspase-3蛋白表达减少(P<0.05、P<0.01),ASK1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的表达下降(P<0.05、P<0.01)。结论:1.WYP能够改善EAE小鼠的神经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发病,能够减少EAE小鼠中枢神经系统之脊髓组织内炎性细胞浸润和脊髓白质内髓鞘的脱失,减少脊髓组织损伤。2.WYP可能通过下调脊髓组织内PERK、IRE1和ATF6信号通路以降低ERS介导的JNK、CHOP和Caspase-12促凋亡途径的触发,减轻脊髓组织整体的持续的ERS反应程度,以有助减少其对脊髓组织的损伤。
陈乐怡[4](2021)在《热应激诱发IPEC-J2细胞内质网应激性凋亡及海藻糖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应激破坏肠道屏障功能,导致肠道损伤。肠道上皮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在应激状态下,内质网(ER)中蛋白质错误折叠增多,引发内质网应激。热应激是否会通过介导内质网应激调控肠道屏障功能尚不明确。海藻糖具有分子伴侣和抗氧化的的双重功能。因此,海藻糖将作为干预肠道细胞热损伤的营养素并研究其干预机制。本研究通过体外建立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热应激模型,利用转录组学结合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技术及透射电镜观察,并通过添加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和活性氧清除剂(NAC),探究了短期和长期热应激引起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及海藻糖的干预作用。主要的试验结果如下:1.短期高温介导内质网应激调控IPEC-J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短期热应激(43℃,2h)处理会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显着增加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凋亡率;通过转录组测序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短期热应激可激活内质网应激(ERS)信号通路,引发未折叠蛋白响应,抑制细胞增殖;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短期热应激引起ERS标志蛋白GRP78、ER信号通路蛋白p-PERK/p-e IF2α/ATF4/CHOP及凋亡标志蛋白active-caspase 3、BAX、Cyt c的表达量显着上调;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短期热应激下内质网附着核糖体数量减少,内质网腔直径显着增加;对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发现,短期热应激显着下调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添加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预处理细胞后,与热应激组相比,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通路蛋白和凋亡标志蛋白表达量显着降低,表明短期高温介导IPEC-J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性凋亡,破坏肠道屏障功能。2.长期高温介导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调控IPEC-J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长期热应激(43℃,12h)处理极显着降低细胞存活率和增殖率,显着降低细胞内SOD活性,极显着提高LDH活性、细胞内ROS含量、丙二醛(MDA)含量以及细胞凋亡率,极显着降低抗氧化相关蛋白SOD2、CAT的表达量,极显着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量,极显着提高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 3、BAX、Cyt c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热应激诱导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和凋亡;通过转录组测序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谷胱甘肽代谢途径,烟酸和烟酰胺代谢途径,过氧化物酶途径,Wn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参与长期热应激响应;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热应激条件下线粒体嵴异常,内质网腔直径变大;通过免疫荧光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发现,长期热应激引起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ER信号通路蛋白p-e IF2α/ATF4/GADD34/CHOP的表达量显着上调。添加活性氧清除剂NAC预处理细胞后,结果显示:NAC显着缓解热应激诱导的ROS增加,显着提高了抗氧化酶SOD1、SOD2、CAT的表达量;显着增加了GSH合成限速酶GCLM的表达量而降低了GSH降解酶CHAC1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热应激影响了酶和非酶抗氧化系统,抑制ROS的清除,加剧了氧化应激。与热应激相比,添加NAC显着降低了ERS标志蛋白GRP78、ER信号通路蛋白p-e IF2α/GADD34/CHOP及凋亡标志蛋白active-caspase 3和BAX/BCL2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热应激诱导氧化应激,诱发内质网应激,导致细胞凋亡。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将为营养素干预热应激提供了新的思路。3.海藻糖干扰热应激诱导IPEC-J2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基于以上机制研究,我们选择具有抗氧化和分子伴侣双重功效的营养素—海藻糖缓解热应激损伤。试验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CON,37℃)、热应激组(HS,43℃)和添加剂组(热应激条件下,添加10和20m M海藻糖:HS+TRE10和HS+TRE20),热应激时间为12h。与热应激组相比,添加10/20m M海藻糖显着降低了细胞内LDH活性,显着提高了细胞内SOD活性;显着提高细胞SOD2基因和蛋白的表达量。海藻糖显着提高了热应诱导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LC3、ATG5、Beclin1的表达量下降,促进细胞自噬。海藻糖可显着降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p-e IF2α、ATF4、CHOP的转录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海藻糖可显着提高肠道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1的表达。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短期和长期热应激(43℃,2h和12h)均会介导内质网应激信号p-e IF2α-CHOP调控细胞凋亡。长期热应激导致氧化应激。添加10和20m M的海藻糖均能显着缓解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保护肠道屏障功能。研究成果阐明热应激诱导的肠屏障功能损伤的新机制,为营养素干预提供了新思路。
杨琴[5](2021)在《MFN2调控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是一种由布鲁氏菌(Brucella)感染引起的人兽共患病,详尽掌握其致病机制,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前提所在。布鲁氏菌介导的细胞凋亡与其胞内存活紧密相关,由内质网应激引发的细胞凋亡途径近年来愈发走进学者们的视野。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n 2,MFN2)位于线粒体外膜,在细胞凋亡以及内质网应激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还与病毒以及病原菌感染存在潜在联系,但在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它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还不得而知。目的:(1)探究布鲁氏菌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2)建立MFN2基因干扰和过表达瞬时转染细胞模型;(3)探究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MFN2是否参与调控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巨噬细胞凋亡。方法:(1)本研究首先用布鲁氏菌A19体外感染小鼠RAW264.7细胞,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CHOP)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BCL-2)的激活情况,检测MFN2的表达情况。(2)借助转染介质将干扰序列和重组质粒转染进RAW264.7细胞,qRT-PCR以及Western blot共同检测它们对MFN2的干扰和过表达效率(3)在MFN2干扰/过表达状态下用布鲁氏菌侵染,通过qRT-PCR、Western blot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及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检测细胞凋亡率,通过菌落计数(CFU)评估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变化。结果:(1)布鲁氏菌能够引起GRP78、CHOP以及BAX表达水平升高,而BCL-2表达下降,细胞凋亡率升高;并可抑制MFN2的表达。(2)从预选的3条siRNA序列中筛选出siMFN2-1661为最佳干扰序列,效率为68%,鉴定出pCDNA3.1-EGFP-MFN2重组质粒对MFN2的过表达效率在8倍左右。(3)MFN2干扰后促进了布鲁氏菌引起的GRP78以及BAX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升高,而胞内活菌数降低;MFN2过表达后抑制了布鲁氏菌引起的GRP78以及BAX表达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胞内活菌数升高。结论:(1)本研究证实布鲁氏菌能够诱导内质网应激从而介导巨噬细胞凋亡;(2)利用RNA干扰和过表达技术成功的将MFN2基因进行了干扰和过表达;(3)发现MFN2的干扰能够促进布鲁氏菌诱导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的能力,且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而MFN2的过表达则抑制布鲁氏菌诱导内质网应激及细胞凋亡的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
王明华[6](2021)在《迷迭香酸抑制丙烯酰胺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缓解BRL-3A细胞凋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丙烯酰胺(Acrylamide,AA)是食品中常见的内源性污染物,且肝脏是AA毒性作用的首要靶器官。AA刺激机体产生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激活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反应导致细胞凋亡可能是AA产生毒性作用的机制之一。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Ros A)是天然存在的水溶性多酚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可以缓解机体所受的氧化损伤。本研究旨在对AA诱导的大鼠BRL-3A细胞毒性损伤的机制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添加天然植物源抗氧化剂Ros A,研究其对AA诱导的OS和ERS介导BRL-3A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为Ros A保护机体免受AA肝毒性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Ros A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其对AA诱导BRL-3A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Ros A对ABTS、DPPH、FRAP和ORAC自由基有着很好的清除作用,而且清除作用呈明显浓度依赖性,Ros A浓度越高,其自由基清除效率越高。Ros A预处理可以降低AA刺激BRL-3A细胞产生的大量ROS,提高BRL-3A细胞SOD和GSH活性,降低MDA生成量,从而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减轻AA诱导的细胞BRL-3A氧化应激损伤和脂质过氧化。(2)研究了Ros 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CYP2E1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Ros A通过疏水作用结合在CYP2E1的活性区域,与氨基酸残基Ile114、Trp122、Leu368、Phe430、Arg435、Cys437、Ala438和Gly439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并降低BRL-3A细胞中CYP2E1的蛋白表达,抑制CYP2E1蛋白活性。AA提高MAPK通路蛋白p-JNK、p-ERK和p-p38的表达水平,然而Ros A和NAC(ROS抑制剂)预处理显着降低p-JNK、p-ERK和p-p38蛋白表达水平。表明Ros A可以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抑制AA激活的MAPK通路,从而保护细胞免受AA诱导的OS损伤。(3)研究了Ros 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Ros A预处理降低AA诱导产生的钙离子,维持细胞中钙离子动态平衡。Ros A降低IRE1α通路蛋白GRP78,p-IRE1α,TRAF2和XBP-1s的表达水平,并降低ERS介导凋亡相关蛋白P-ASK1,Caspase-12和CHOP的表达。NAC预处理后,ERS相关蛋白IRE1α,GRP78,TRAF2和CHOP的表达明显降低,表明Ros A可以通过减少ROS的产生抑制AA诱导的ERS反应,从而保护细胞免受AA诱导的ERS损伤。Ros A预处理显着降低AA提高的细胞凋亡率,并降低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和Bax/Bcl-2的表达。NAC和4-PBA(ERS抑制剂)预处理降低细胞凋亡蛋白Caspase-3和Bax/Bcl-2的表达水平,表明Ros A通过抑制OS和ERS抑制细胞凋亡,从而预防AA的肝毒性。综上所述,Ros A有着良好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抗氧化能力,有效降低AA诱导BRL-3A细胞产生的ROS和MDA含量,显着提高SOD和GSH活性,降低CYP2E1蛋白表达,从而改善细胞氧化损伤。Ros A通过降低p-JNK、p-ERK和p-p38蛋白表达抑制AA激活的MAPK通路,减轻AA诱导的细胞OS损伤。Ros A还通过维持钙离子动态平衡,抑制IRE1α通路蛋白减轻ERS损伤。此外,Ros A通过降低细胞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AA诱导的细胞凋亡。总之,Ros A通过抑制OS和ERS减缓细胞凋亡,从而预防AA的肝毒性。本研究为Ros A在食品领域防护AA危害发挥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其他天然植物源抗氧化剂应用于AA防护领域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南博[7](2021)在《大蒜素调控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改善膳食丙烯酰胺肝毒性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571939)资助。丙烯酰胺(Acrylamide,AA)作为食品热加工过程中美拉德反应的重要产物,具有生殖毒性、神经毒性、肝毒性和潜在的致癌性等,因此通过膳食摄入AA的安全性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研究发现,AA毒性的发生与氧化应激(Oxidative stress,OS)和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密切相关,但其潜在机制仍处于探究阶段。OS和ERS可参与调控NLRP3(NOD-like receptor protein-3,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而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和NF-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信号通路在调节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探究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参与AA诱导OS和ERS的过程不仅可以对AA的毒性机制进行补充,也可以进一步完善OS和ERS诱导生命过程紊乱的潜在机制。生物活性成分在调节机体炎症反应上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大蒜素(Allicin)作为大蒜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抑菌及抗炎等生理功能,在AA毒性干预上表现了突出的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AA诱导OS、ERS和MAPK信号通路激活与NLRP3炎性小体激活、炎症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通过Allicin干预处理,进一步阐明Allicin保护AA所致机体损伤的潜在机制。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利用大鼠肝脏巨噬细胞Kupffer细胞和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构建细胞模型,探讨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将Kupffer和HepG2细胞进行1m M AA诱导处理,首先,通过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酶活性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释放水平检测,以及ERS标志性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 78 k D,GRP78)和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检测,确定AA可以诱导细胞OS和ERS。其次,通过基因和蛋白水平的检测,发现AA可以激活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以及NLRP3炎性小体。此外,以ELISA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释放水平,也补充说明了AA促进Kupffer和HepG2细胞炎症因子的释放,诱发炎症反应。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ROS清除剂、内质网应激抑制剂以及MAPK选择性抑制剂预处理Kupffer和HepG2细胞,进一步明确OS、ERS和MAPK信号通路三者在参与调节AA诱导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研究发现,AA通过OS/ERS-MAPK-NLRP3信号通路激活NLRP3炎性小体,诱导炎症反应。(2)利用Allicin对AA的毒性进行干预,研究Allicin对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及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调控机制。以3.75、7.5和15μM Allicin干预处理1 m M 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首先,对SOD、GSH-Px酶活性和ROS释放水平以及GRP78、CHOP的mRNA和蛋白表达的检测证明Allicin缓解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OS和ERS。其次,对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分支的需肌醇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通路、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节点蛋白进行检测,发现Allicin抑制IRE1α、凋亡信号调节激酶1(Apoptosis signal regulating kinase-1,ASK1)、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丝/苏氨酸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 mitogen activited protein kinase,p38 MAPK)和核转录因子p65(p65 NF-k B)蛋白磷酸化及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2(TNF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 2,TRAF2)和X盒结合蛋白1(X-box binding protein1,XBP1)蛋白的表达水平,从而减少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AA诱导的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研究发现,Allicin通过OS/ERS-MAPK-NLRP3信号通路抑制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减轻AA诱发的毒性作用。(3)建立AA染毒和大蒜素干预的SD(Sprague Dawley,SD)大鼠模型,通过体内实验深入研究AA诱导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潜在机制及Allicin对AA诱导炎症反应的调控影响。体外实验初步明确了AA诱导NLRP3炎性小体激活及Allicin缓解AA诱导炎症反应的潜在机制。因此,Allicin缓解AA对SD大鼠肝脏和脾脏损伤的研究,可对其潜在机制进行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分别构建SD大鼠AA(30 mg/kg)染毒模型和Allicin(25 mg/kg和50 mg/kg)保护模型,肝脏与脾脏形态学观察证明SD大鼠AA染毒模型构建成功。对OS指标、ERS标志蛋白和炎症指标进行测定,发现SOD、ROS、GRP78、CHOP以及IL-1β和IL-18等水平与体外实验结果一致。此外,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AA通过激活MAPK和NF-κB信号通路,诱导大鼠肝脏和脾脏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进一步产生炎症反应,而Allicin对这一过程具有潜在的调节作用。综上所述,AA通过诱导OS和ERS激活MAPK信号通路,而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是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关键,NLRP3炎性小体的激活会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Allicin则可以通过调控OS和ERS调节MAPK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机体炎症的产生,从而抑制AA的毒性作用。因此,Allicin通过OS/ERS-MAPK-NLRP3信号通路抑制AA诱导的NLRP3炎性小体激活,缓解AA的毒性作用。
杨宝瑜[8](2021)在《基于网络分析的肾结石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的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使用生物信息学组学整合方法以及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肾结石形成与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行研究。首先,使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方法,分析肾结石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数据,预测发现肾结石相关核心蛋白富集于与内质网应激及内质网应激相关的降解等生物学事件上。细胞分子生物学实验证明,草酸钙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以及大鼠肾结石模型,大鼠肾脏组织通过三条通路(包括PERK,IRE1和ATF6)发生了内质网应激,并且使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剂和抑制剂证明了内质网应激影响细胞凋亡以及结晶——细胞黏着。然后,肾结石相关基因组及转录组数据整合分析中进一步发现,细胞窖蛋白1(Caveolin-1,CAV1)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R)是两个肾结石相关核心蛋白,而细胞黏着斑信号通路(Focal adhesion)为关键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实验证明草酸钙刺激肾小管上皮细胞及肾结石动物模型中,细胞及大鼠动物组织CAV1,EGFR,AKT蛋白表达下调,m RNA水平不变。过表达CAV1后草酸钙刺激导致的细胞凋亡和细胞表面钙离子黏着水平增加的情况被逆转。添加蛋白酶体抑制剂后草酸钙下调CAV1及EGFR蛋白的情况被逆转,暗示这两个核心蛋白在草酸钙刺激下可能通过内质网应激相关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综上,本论文首次发现,肾脏草酸钙结晶诱导内质网应激并通过翻译后调控影响CAV1-EGFR-AKT黏着斑信号通路,进而导致细胞凋亡和结晶——细胞相互作用增强。该研究为肾脏中结晶——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崭新的解释,为肾结石防治新靶点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孙仁杰[9](2021)在《猪圆环病毒2型利用宿主细胞应激反应促进其自身复制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 2,PCV2)是引起猪圆环病毒相关疾病(Porcine circovirus associated disease,PCVAD)的重要病原,给全球养猪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但PCV2单独感染的致病力不强,共感染或继发感染或环境应激,可以触发PCVAD。受限于自身基因组大小和编码能力,PCV2复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宿主细胞,因此易引起内质网应激、氧化应激和自噬等细胞应激反应。本实验室研究表明,PCV2能通过与相关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调控宿主细胞的应激反应从而促进自身复制。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protein,HMGB1)是高度保守的非组蛋白染色体结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功能取决于其在细胞内的位置,在核内主要起DNA分子伴侣作用。研究表明,氧化应激或一些病毒感染可以引起HMGB1在细胞中重新分布,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PCV2感染引起的内质网应激是否诱导氧化应激?通过何种机制诱导?由此产生的氧化应激是否影响HMGB1在细胞内的分布?HMGB1是否影响PCV2复制?通过何种机制影响病毒复制?本论文针对这些科学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目的是解明PCV2利用宿主细胞应激反应,促进其自身复制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核内HMGB1负调控PCV2复制通过免疫印迹、免疫荧光等技术分析HMGB1蛋白在PCV2感染的PK-15细胞或3D4/31细胞(猪肺泡巨噬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发现PCV2感染可以诱导HMGB1向核外转移至细胞质,但不影响HMGB1的转录和表达。利用过表达或基因沉默技术调节HMGB1在细胞内的水平,并分析其对PCV2复制的影响。结果显示,过表达HMGB1能够抑制PCV2复制,细胞内病毒DNA拷贝数、m RNA水平以及病毒衣壳蛋白(Cap)表达水平均下降;而下调HMGB1表达,可以显着促进PCV2的复制,表明HMGB1负调控PCV2复制。为探究是否是核内HMGB1调控PCV2复制,我们将PCV2感染细胞进行HMGB1出核抑制剂处理,发现丙酮酸乙酯可以有效抑制PCV2诱导的HMGB1出核,并抑制PCV2在细胞中的复制;而用甘草酸抑制胞外HMGB1活性(直接与其结合)并不影响病毒复制。以上结果表明,细胞核内HMGB1可抑制病毒复制,而PCV2感染可以促使HMGB1向核外转移。那么,核内HMGB1如何影响PCV2复制?2.核内HMGB1通过与病毒基因组DNA复制起始区茎环结构结合影响PCV2复制为探明HMGB1是否与病毒基因组DNA互作?互作过程涉及哪个区域?我们制备了PCV2基因组全长和包含或不包含复制起始区(Ori)的不同DNA片段(orf1、orf2、Ori-orf1和Ori-orf2),并构建了表达HMGB1全长或不同结构域截短蛋白(A box、AB box和B box CT)的载体,通过凝胶阻滞或D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淀分析HMGB1蛋白-病毒DNA互作,结合病毒复制水平检测,发现只有携带B box的区域与全长HMGB1一样可以抑制病毒在PK-15细胞中的复制,且只有携带复制起始区茎环结构的病毒DNA片段与HMGB1互作才能阻滞蛋白-DNA复合物在凝胶中的迁移。表明HMGB1中的B box结构域是影响PCV2复制的关键区域,核内HMGB1通过与病毒DNA的复制起始区茎环结构结合抑制病毒复制。3.PCV2通过提高胞内活性氧水平促进HMGB1出核和自身复制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CV2感染PK-15细胞中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变化,抗氧化剂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和过氧化氢(H2O2)处理PCV2感染细胞,结合分析HMGB1在细胞核内外的分布。我们发现PCV2感染可以显着提高细胞内ROS水平和核内HMGB1向核外转移;用NAC处理PCV2感染细胞,可抑制HMGB1向核外转移,并抑制病毒复制;用H2O2处理PCV2感染细胞,则在促进HMGB1出核的同时,增强PCV2复制。以上结果表明,PCV2感染可增加细胞中ROS水平,引起氧化应激并促进HMGB1向核外转移,降低了核内HMGB1对病毒DNA复制的抑制,有利于PCV2复制。4.PCV2感染诱导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促进HMGB1向核外转移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PCV2感染可激活PK-15或3D4/31细胞内质网应激的PERK-e IF2α-ATF4-CHOP通路;已知ERO1α(内质网氧化还原酶1α)受CHOP调控,参与内质网新生蛋白的氧化折叠,并将电子传递给氧分子,最后形成H2O2。我们通过RNA干扰下调PERK蛋白表达、GSK2606414抑制PERK磷酸化或用EN460抑制ERO1α活性,结合细胞内ROS、HMGB1核内外分布以及病毒复制水平的检测,发现PERK或ERO1α抑制均能下调PCV2感染细胞中的ROS水平,抑制HMGB1向核外转移,且PCV2复制受到显着抑制。表明PCV2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可以伴随氧化应激,且内质网应激引起的ROS水平增加足以促进HMGB1向核外转移,进而降低核内HMGB1对病毒DNA复制的抑制。5.PCV2诱导内质网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和HMGB1出核的分子基础在PK-15细胞中过表达PCV2的ORF1(Rep)、ORF2(Cap)、ORF3、ORF4和ORF5蛋白,发现只有Rep和Cap促进ERO1α表达、ROS产生以及HMGB1向核外转移。通过对Rep和Cap中半胱氨酸残基分析,构建了Cap C108S以及RepC107S和Rep C305S的突变蛋白,与野生型蛋白相比,半胱氨酸置换均显着降低它们对PERK和ERO1α的激活作用,下调ROS水平,抑制HMGB1出核。为进一步探究这三个半胱氨酸残基在PCV2感染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反向遗传技术构建携带Rep和Cap中半胱氨酸残基单突变和三突变的重组病毒PCV2Rep1(C107S)、PCV2Rep2(C305S)、PCV2Cap1(C108S)和PCV2Rep1/2-Cap1。结果表明,只有三突变的重组病毒(PCV2Rep1/2-Cap1)对PERK和ERO1α的激活作用减弱,并显着降低胞内ROS水平、减少HMGB1向核外转移,病毒复制及增殖水平也显着下降。提示内质网中半胱氨酸介导的蛋白氧化折叠和ROS产生量在单一蛋白水平和全病毒水平之间存在差别,可能与单一蛋白过表达和全病毒水平相关蛋白的表达量存在一定差异有关,也可能是全病毒水平半胱氨酸残基的协同作用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宿主蛋白HMGB1与PCV2基因组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PCV2复制的影响:核内HMGB1通过与病毒基因组DNA的复制起始区茎环结构结合,起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是一种抗PCV2复制的宿主因子。阐明了PCV2通过诱导细胞应激逃避宿主抗病毒反应的新机制:PCV2通过激活PERK-ERO1α系统,在发生内质网应激的同时伴随氧化应激,产生的ROS足以促使核内HMGB1向胞质转移,降低核内HMGB1对病毒基因组DNA的“劫持”,进而有利于PCV2复制。研究结果为猪场通过抗氧化辅助手段防治PCVAD提供借鉴,为深入探索PCV2在宿主体内的相关应激激活机制奠定重要基础。
王东侠[10](2021)在《内质网应激和自噬及相互作用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心脏保护中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一直是困扰人类的难题,尽管现代心脏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不断的更新与提高,但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仍是CPR后出院存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目前仍有争议,而动物CA模型实验表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可能是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内质网应激往往伴随着自噬,自噬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目前存在争议。普遍认为缺血诱导的自噬在缺血再灌注早期被认为是有益的,在再灌注期过度诱导则是有害的,而一些研究提出再灌注期自噬增加不是由于过度诱导,而是由于自噬体清除受损。亚低温治疗被证实可以提高CA-CPR后的存活率并降低神经功能障碍风险,但亚低温是否在心肺复苏后对心脏功能有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目前仍不清楚。目的:明确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亚低温对复苏后心肌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及自噬通量的影响,自噬通量和内质网应激及其相互关系在亚低温保护心肺复苏后心脏功能中的机制,以及可能涉及的信号通路,为亚低温改善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防治提供新靶点、新思路。方法:将56头猪随机分为7组:Sham组(假手术组)、常温组、亚低温组、自噬抑制剂氯喹(CQ)+常温组、亚低温+CQ组、常温+内质网应激诱导剂衣霉素(TN)组和亚低温+TN组。建立猪8分钟室颤的CA模型,在动物恢复自主循环(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后,亚低温组动物立即接受亚低温治疗,目标温度为33℃,并维持12 h后复温。监测所有动物ROSC后0 h、0.5 h、6 h、12 h、及24 h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ROSC后0 h、0.5 h、6h、12 h及24 h的心肌标志物c Tn I水平,通过心脏超声多普勒仪检测在ROSC后0 h、0.5 h、6h、24 h心脏左室射血分数,所有动物在ROSC后24h处死留取心肌组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心肌组织病理学变化,通过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及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内质网应激指标GRP78、CHOP和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自噬相关指标LC3-II、p62及LA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及调控信号通路中磷酸化AMPK、磷酸化S6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各组猪均成功复苏,无死亡。ROSC 24 h亚低温组存活7头,生存率87.5%,常温组存活6头,存活率75%,亚低温组生存率提高12.5%,但是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0.60)。2.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指标在复温后明显改善,肌钙蛋白I水平在ROSC后12h明显降低,心脏射血分数明显提高,ROSC后24 h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的形态学变化明显改善。3.ROSC后24 h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心肌细胞凋亡比例明显降低,而促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抗凋亡蛋白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4.ROSC后24 h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内质网应激指标GRP78、CHOP和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同时细胞凋亡比例升高,Caspase-3、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亚低温+TN组较亚低温组GRP78、CHOP和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上调,细胞凋亡比例升高,Caspase-3、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5.ROSC后24h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LC3-II、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LAMP2的蛋白表达水平则上调,同时细胞凋亡比例降低,Caspase-3、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亚低温+CQ组与亚低温组相比,LC3-II、p6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同时细胞凋亡比例升高,Caspase-3、Bax蛋白水平明显降低,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上调。6.ROSC后24h亚低温+CQ组与亚低温组相比,内质网应激指标GRP78、CHOP和Caspase-12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亚低温+TN组、常温+TN组分别与亚低温组、常温组相比,LC3-II蛋白水平明显增加。7.ROSC后24 h亚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p-AMPK/AMPK明显上调,p-S6/S6明显下调。结论:1.亚低温可抑制心肺复苏后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2.亚低温可抑制心肺复苏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发挥心脏保护作用。3.心肺复苏后自噬通量受损,自噬体清除功能下降,亚低温可通过修复受损自噬通量抑制心肌凋亡,发挥心脏保护作用。4.心肺复苏后内质网应激可诱导自噬,但不损伤自噬通量。自噬对内质网应激有负反馈作用,亚低温减轻心肺复苏后内质网应激作用的部分机制与其修复受损自噬通量相关。5.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可上调AMPK信号转导通路,亚低温改善复苏后心肌功能障碍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AMPK信号转导通路相关。亚低温修复受损自噬通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AMPK信号通路相关。
二、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
(四) 钙稳态异常 |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中药复方汤剂 |
2.中成药 |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
4.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姜黄素联合顺铂诱导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凋亡及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姜黄素调控细胞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五子衍宗丸对EAE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五子衍宗丸对EAE小鼠的疗效观察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和耗材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药液制备 |
2.2 建立EAE小鼠模型及给药 |
2.3 待测样品采集与制备 |
2.4 指标检测 |
2.5 试剂配制 |
2.6 数据处理 |
3.实验结果 |
3.1 WYP对 EAE小鼠神经功能评分的影响 |
3.2 WYP对 EAE小鼠脊髓组织炎性细胞浸润的影响 |
3.3 WYP对 EAE小鼠脊髓组织髓鞘脱失的影响 |
4.结论 |
第二章 五子衍宗丸对EAE小鼠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 |
1.3 实验仪器 |
1.4 实验试剂 |
2.实验方法 |
2.1 实验分组及药液制备 |
2.2 造模及给药 |
2.3 样品采集与制备 |
2.4 指标检测 |
2.5 实验试剂配制 |
2.6 数据处理方法 |
3.实验结果 |
3.1 WYP对 EAE小鼠ERS信号传导通路伴侣分子的影响 |
3.2 WYP对 EAE小鼠ERS介导的UPR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3.3 WYP对 EAE小鼠ERS介导的促凋亡途径的影响 |
4.结论 |
讨论 |
1.WYP对 EAE小鼠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2.ER的生理特性及ERS反应的效应 |
3.WYP对 EAE小鼠ERS分子伴侣的影响 |
4.WYP对 EAE小鼠ERS介导的UPR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 |
5.WYP对 EAE小鼠ERS触发的促凋亡途径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补肾方药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炎性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热应激诱发IPEC-J2细胞内质网应激性凋亡及海藻糖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热应激与肠道屏障功能损伤 |
1.1 应激的概念及机制 |
1.2 热应激的概念及机制 |
1.3 热应激对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2 热应激对动物体内抗氧化机制影响的研究进展 |
2.1 氧化应激 |
2.2 抗氧化机制 |
3 动物体内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3.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响应 |
3.2 内质网应激诱导细胞凋亡的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
4 海藻糖的生物学功能及应用的研究进展 |
4.1 海藻糖 |
4.2 海藻糖生物学功能的研究进展 |
5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短期高温介导内质网应激调控IPEC-J2 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应用的分析软件 |
1.4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短期热应激处理对 IPEC-J2 细胞活性的影响 |
2.2 短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 短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屏障功能的影响 |
2.4 短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
2.5 4-PBA对短期热应激引起的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2.6 4-PBA对短期热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2.7 4-PBA对短期热应激引起的内质网结构的影响 |
2.8 4-PBA对短期热应激引起的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长期高温介导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调控IPEC-J2 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应用的分析软件 |
1.4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长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增殖及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2.2 长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凋亡的影响 |
2.3 长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结构的影响 |
2.4 长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
2.5 长期热应激处理对IPEC-J2 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
2.6 NAC对长期热应激引起的细胞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 |
2.7 NAC对长期热应激引起的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2.8 NAC对长期热应激引起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海藻糖干扰热应激诱导IPEC-J2 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应用的分析软件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海藻糖处理IPEC-J2 细胞的安全浓度 |
2.2 海藻糖对长期热应激处理的IPEC-J2 细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
2.3 海藻糖对长期热应激处理的IPEC-J2 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 |
2.4 海藻糖对长期热应激诱导的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影响 |
2.5 海藻糖对长期热应激诱导的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MFN2调控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课题来源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布鲁氏菌感染机制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布鲁氏菌的胞内生存机制 |
2.1.1 布鲁氏菌的生物学特性 |
2.1.2 布鲁氏菌主要感染的宿主细胞 |
2.1.3 布鲁氏菌的胞内转运机制 |
2.1.4 布鲁氏菌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机制 |
2.2 布鲁氏菌感染与细胞凋亡 |
2.2.1 细胞凋亡概述 |
2.2.2 细胞凋亡通路 |
2.2.3 布鲁氏菌感染与细胞凋亡 |
2.3 布鲁氏菌感染与内质网应激 |
2.3.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
2.3.2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凋亡 |
2.3.3 布鲁氏菌感染与内质网应激 |
3 MFN2与病原菌感染 |
3.1 MFN2的结构和功能 |
3.2 MFN2与细胞凋亡 |
3.3 MFN2与内质网应激 |
3.4 MFN2与病原菌感染 |
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布鲁氏菌对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与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RAW264.7细胞的复苏、传代及冻存 |
1.2.2 布鲁氏菌A19侵染RAW264.7细胞 |
1.2.3 qRT-PCR检测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基因和MFN2的转录水平 |
1.2.4 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凋亡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水平 |
1.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
2 实验结果 |
2.1 内质网应激标志性分子GRP78和CHOP的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 |
2.2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AX和BCL-2的转录及蛋白水平检测 |
2.3 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 |
2.4 内质网应激诱导剂处理后细胞凋亡的流式检测 |
2.5 MFN2的转录水平检测 |
3 讨论 |
3.1 布鲁氏菌诱导内质网应激 |
3.2 布鲁氏菌诱导细胞凋亡 |
3.3 布鲁氏菌抑制MFN2基因的表达 |
4 小结 |
试验二 MFN2基因的干扰和过表达瞬时转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干扰序列与质粒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siRNA的制备 |
1.2.2 pcDNA3.1-EGFP-MFN2过表达重组质粒的制备 |
1.2.3 pcDNA3.1-EGFP-MFN2过表达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及测序鉴定 |
1.2.4 siRNA及pcDNA3.1-EGFP-MFN2过表达重组质粒的转染 |
1.2.5 pcDNA3.1-EGFP-MFN2过表达重组质粒的转染效率观察 |
1.2.6 qRT-PCR检测MFN2的干扰及过表达效率 |
1.2.7 Western blot检测MFN2的干扰及过表达效率 |
2 结果 |
2.1 qRT-PCR筛选siRNA最优干扰序列 |
2.2 Western blot筛选siRNA最优干扰序列 |
2.3 pcDNA3.1-EGFP-MFN2过表达重组质粒的双酶切及测序鉴定 |
2.4 荧光显微镜观察pcDNA3.1-EGFP-MFN2重组质粒的转染情况 |
2.5 qRT-PCR检测pcDNA3.1-EGFP-MFN2重组质粒过表达效率 |
2.6 Western blot检测pcDNA3.1-EGFP-MFN2重组质粒过表达效率 |
3 讨论 |
4 小结 |
试验三 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MFN2基因调控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巨噬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细胞与菌株 |
1.1.2 主要试剂 |
1.1.3 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MFN2干扰及过表达后布鲁氏菌引起的GRP78及BAX的转录水平检测 |
1.2.2 MFN2干扰及过表达后布鲁氏菌引起的GRP78及BAX的蛋白水平检测 |
1.2.3 MFN2干扰及过表达后布鲁氏菌引起的细胞凋亡率的流式检测 |
1.2.4 MFN2干扰及过表达后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情况检测 |
2 结果 |
2.1 MFN2干扰后布鲁氏菌对GRP78和BAX的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2.2 MFN2过表达后布鲁氏菌对GRP78和BAX转录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2.3 MFN2干扰后对布鲁氏菌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2.4 MFN2过表达后对布鲁氏菌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 |
2.5 MFN2干扰后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情况 |
2.6 MFN2过表达后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情况 |
3 讨论 |
3.1 MFN2基因与布鲁氏菌感染机制存在潜在联系 |
3.2 MFN2的异常表达影响布鲁氏菌诱导的内质网应激 |
3.3 MFN2的异常表达影响布鲁氏菌诱导的细胞凋亡 |
3.4 MFN2的异常表达影响布鲁氏菌的胞内存活 |
4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结论 |
第四章 特色与创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6)迷迭香酸抑制丙烯酰胺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缓解BRL-3A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丙烯酰胺的研究进展 |
1.1.1 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
1.1.2 丙烯酰胺的日常暴露量 |
1.1.3 丙烯酰胺的毒性研究进展 |
1.2 迷迭香酸的研究进展 |
1.2.1 迷迭香酸的来源 |
1.2.2 迷迭香酸的生理功能 |
1.3 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和凋亡相关通路的研究 |
1.3.1 氧化应激 |
1.3.2 内质网应激 |
1.3.3 细胞凋亡 |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路线 |
第2章 迷迭香酸的抗氧化能力及其对丙烯酰胺诱导的BRL-3A细胞氧化损伤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药物溶液的配制 |
2.3.2 迷迭香酸对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2.3.3 RosA对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
2.3.4 RosA对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的测定 |
2.3.5 RosA对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的测定 |
2.3.6 BRL-3A细胞的培养 |
2.3.7 CCK-8 法检测细胞活力 |
2.3.8 化学荧光法(DCFH-DA探针)检测ROS水平 |
2.3.9 酶联免疫法检测SOD水平 |
2.3.10 酶联免疫法检测GSH水平 |
2.3.11 TBA法检测MDA水平 |
2.3.12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结果 |
2.4.2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结果 |
2.4.3 铁离子还原能力(FRAP)测定结果 |
2.4.4 氧化自由基吸收能力(ORAC)测定结果 |
2.4.5 AA和 RosA对 BRL-3A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6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中ROS活力的影响 |
2.4.7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中SOD和 GSH的影响 |
2.4.8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中MDA的影响 |
2.5 讨论 |
2.5.1 RosA的抗氧化能力 |
2.5.2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迷迭香酸对丙烯酰胺诱导的BRL-3A细胞CYP2E1和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药物溶液的配制 |
3.3.2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CYP2E1蛋白表达水平 |
3.3.3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迷迭香酸和丙烯酰胺的结合位点 |
3.3.4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MAP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 |
3.3.5 Western blot方法测定NAC对MAP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 |
3.3.6 数据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中CYP2E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4.2 RosA和 CYP2E1 蛋白结合作用机制分析 |
3.4.3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3.4.4 NAC对MAPK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CYP2E1 表达的影响 |
3.5.2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MAPK通路关键蛋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迷迭香酸对丙烯酰胺诱导的BRL-3A细胞内质网应激和细胞凋亡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药物溶液的配制 |
4.3.2 化学荧光法(Fluo4-AM探针)检测钙离子水平 |
4.3.3 Western blot测定内质网应激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
4.3.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 |
4.3.5 Western blot测定凋亡关键蛋白表达水平 |
4.3.6 Western blot测定NAC和4-PBA对凋亡关键蛋白表达水平 |
4.3.7 数据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钙离子的影响 |
4.4.2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内质网应激通路蛋白的影响 |
4.4.3 NAC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4.4.4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4.4.5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凋亡关键蛋白的影响 |
4.4.6 NAC和4-PB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凋亡关键蛋白的影响 |
4.5 讨论 |
4.5.1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内质网应激的影响 |
4.5.2 RosA对AA诱导的BRL-3A细胞凋亡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作者介绍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大蒜素调控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改善膳食丙烯酰胺肝毒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丙烯酰胺(Acrylamide)的研究进展 |
1.1.1 丙烯酰胺的基本性质及来源 |
1.1.2 丙烯酰胺日膳食暴露评估 |
1.1.3 丙烯酰胺的代谢与吸收 |
1.1.4 丙烯酰胺毒理学研究 |
1.2 大蒜素(Allicin)的研究进展 |
1.2.1 大蒜素的理化性质 |
1.2.2 大蒜素的主要生理功能 |
1.3 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进展 |
1.3.1 NLRP3炎性小体的结构 |
1.3.2 NLRP3炎性小体的活化机制研究 |
1.3.3 NLRP3炎性小体的分布情况 |
1.3.4 NLRP3炎性小体与疾病的相互关系 |
1.4 氧化应激相关通路研究 |
1.4.1 MAPK信号通路调控NLRP3 炎性小体 |
1.4.2 NF-κB信号通路调控NLRP3 炎性小体 |
1.5 内质网应激相关通路研究 |
1.5.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
1.5.2 内质网应激调控NLRP3 炎性小体 |
1.6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1.6.3 技术路线 |
第2章 丙烯酰胺对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培养 |
2.3.2 药物的配制及给药方法 |
2.3.3 Kupffer和 HepG2细胞活力的测定 |
2.3.4 SOD和GSH-Px酶活力的检测 |
2.3.5 ROS荧光强度的检测 |
2.3.6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2.3.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2.3.8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
2.3.9 数据处理与统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活力的影响 |
2.4.2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2.4.3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影响 |
2.4.4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2.4.5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6AA对Kupffer和HepG2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2.4.7 ROS清除剂(NAC)对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NLRP3 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2.4.8 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PBA)对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MAPK信号通路及NLRP3 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2.4.9 MAPK选择性抑制剂对AA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蒜素对丙烯酰胺诱导的Kupffer和HepG2细胞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蒜素对丙烯酰胺诱导的SD大鼠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动物试验 |
4.3.2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4.3.3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4.3.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4.3.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
4.3.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肝脏损伤的影响 |
4.4.2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肝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4.4.3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影响 |
4.4.4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肝脏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4.4.5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肝脏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4.6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肝脏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蒜素对丙烯酰胺诱导的SD大鼠脾脏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动物试验设计 |
5.3.2 生理生化指标检测 |
5.3.3 RT-qPCR检测mRNA表达 |
5.3.4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
5.3.5 ELISA检测细胞因子 |
5.3.6 数据处理与统计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脾脏表观状态的影响 |
5.4.2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脾脏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5.4.3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脾脏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影响 |
5.4.4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脾脏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 |
5.4.5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脾脏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 |
5.4.6 Allicin对AA诱导的SD大鼠脾脏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 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基于网络分析的肾结石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的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3 研究创新点和尚待解决的问题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肾结石疾病的概述 |
2.1.1 肾结石疾病的统计分析 |
2.1.2 肾结石疾病的遗传特征研究进展 |
2.1.3 肾结石形成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
2.2 肾结石多组学整合研究 |
2.2.1 肾结石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
2.2.2 肾结石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2.2.3 肾结石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2.3 内质网应激和CAV1-EGFR-AKT信号通路 |
2.3.1 内质网应激介导泛素化-蛋白酶体降解引起细胞凋亡 |
2.3.2 CAV1-EGFR-AKT信号通路对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 |
第3章 肾结石蛋白质组学网络分析揭示内质网应激在肾结石发生中的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肾结石相关蛋白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关键蛋白的获取 |
3.2.3 肾结石相关核心蛋白聚类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肾结石相关蛋白质数据集的构建 |
3.3.2 含有31个关键蛋白的340个肾结石相关蛋白参与直接相互作用网络 |
3.3.3 内质网应激是结晶——细胞相互作用中的关键生物学进程 |
3.4 讨论 |
第4章 草酸钙肾结石引起内质网应激导致晶体细胞黏着的分子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细胞实验材料 |
4.2.2 动物实验材料 |
4.3 试剂配制 |
4.3.1 细胞培养基的配制 |
4.3.2 细胞冻存液 |
4.3.3 PBS的配制 |
4.3.4 一水草酸钙母液及工作液的配制 |
4.3.5 0.75%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的配制 |
4.4 实验方法 |
4.4.1 HK2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4.4.2 HK2细胞计数 |
4.4.3 动物实验 |
4.4.4 总RNA提取及逆转录 |
4.4.5 半定量PCR反应 |
4.4.6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
4.4.7 TUNEL实验检测细胞凋亡 |
4.4.8 MMT实验检测细胞活力 |
4.4.9 原子吸收实验检测细胞表面钙离子残留浓度 |
4.4.10 统计学分析 |
4.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5.1 草酸钙刺激诱导HK2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 |
4.5.2 草酸钙结晶通过三条信号通路激活内质网应激 |
4.5.3 草酸钙刺激通过激活内质网应激特异性Caspase蛋白Caspase12诱导细胞凋亡 |
4.5.4 内质网应激作用影响结晶——细胞黏着 |
4.5.5 结晶形成的大鼠肾组织发生内质网应激 |
4.6 讨论 |
第5章 肾结石基因组和转录组学联合分析揭示CAV1-EGFR-AKT信号通路的损伤促进肾结石形成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肾结石多组学数据的获取 |
5.2.2 肾结石多组学数据的处理 |
5.2.3 肾结石基因组学及转录组学相互作用网络构建及关键蛋白的获取 |
5.2.4 肾结石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关键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获取 |
5.2.5 肾结石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关键蛋白及关键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整合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获得基因组水平肾结石相关基因 |
5.3.2 VSE显示肾结石相关SNP未富集到基因转录调控等功能区段 |
5.3.3 转录组水平肾结石相关差异基因的获取 |
5.3.4 基因组水平肾结石网络分析 |
5.3.5 转录组水平肾结石网络分析 |
5.3.6 基因组水平肾结石风险基因的核心蛋白KEGG pathway分析 |
5.3.7 转录组水平肾结石差异基因的核心蛋白KEGG pathway分析 |
5.3.8 基因组、转录组肾结石网络整合分析 |
5.4 讨论 |
第6章 草酸钙肾结石通过CAV1-EGFR-AKT信号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促进肾结石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 |
6.2.1 细胞实验材料 |
6.2.2 动物实验材料 |
6.3 试剂配制 |
6.3.1 细胞培养基、冻存液及PBS等的配制 |
6.3.2 台盼蓝溶液配制 |
6.3.3 MG132的配制 |
6.4 实验方法 |
6.4.1 HK2细胞复苏、传代及冻存 |
6.4.2 HK2细胞计数 |
6.4.3 台盼蓝染色 |
6.4.4 TUNEL实验检测细胞凋亡 |
6.4.5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蛋白表达 |
6.4.6 总RNA提取及逆转录 |
6.4.7 实时定量荧光PCR反应(RT-PCR) |
6.4.8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量 |
6.4.9 CAV1腺病毒过表达 |
6.4.10 原子吸收实验检测钙离子浓度 |
6.4.11 动物实验 |
6.4.12 统计学分析 |
6.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5.1 草酸钙刺激导致HK2细胞凋亡 |
6.5.2 草酸钙刺激后HK2细胞CAV1-EGFR-AKT生存信号通路受损 |
6.5.3 过表达CAV1 逆转细胞凋亡并降低结晶——细胞黏着 |
6.5.4 结晶形成的大鼠肾组织CAV1-EGFR-AKT信号通路受损 |
6.5.5 草酸钙刺激导致内质网应激引起泛素-蛋白酶体降解CAV1,EGFR |
6.5.6 结晶形成的大鼠肾组织炎症发生 |
6.6 讨论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肾结石相关蛋白质数据集 |
附录2 SNP映射基因表 |
附录3 肾结石Microarray N&C组上调差异基因表 |
附录4 肾结石Microarray N&C组下调差异基因表 |
附录5 肾结石Microarray P&C组上调差异基因表 |
附录6 肾结石Microarray P&C组下调差异基因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猪圆环病毒2型利用宿主细胞应激反应促进其自身复制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猪圆环病毒2 型研究进展 |
1 猪圆环病毒的分类 |
2 猪圆环病毒2 型基因组结构及其编码产物功能 |
3 猪圆环病毒2 型基因组的复制 |
4 猪圆环病毒2 型与细胞应激反应 |
第二章 HMGB1 蛋白的研究进展 |
1 HMGB1 蛋白的发现与分类 |
2 HMGB1 蛋白的基本结构 |
3 HMGB1 蛋白的功能 |
4 HMGB1 蛋白的核-质穿梭和释放 |
5 HMGB1 与病毒感染 |
第三章 内质网应激与活性氧的相关研究进展 |
1 内质网应激及未折叠蛋白反应的信号通路 |
2 蛋白质氧化折叠与内质网活性氧的生成 |
3 内质网和线粒体与氧化应激之间的联系 |
第四章 本研究拟探索的科学问题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一章 PCV2 与宿主蛋白HMGB1 的相互作用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质粒构建 |
2.3 病毒感染及药物处理 |
2.4 细胞转染 |
2.5 细胞核-质组分分离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病毒基因组DNA提取 |
2.8 免疫印迹 |
2.9 免疫荧光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PCV2 感染影响HMGB1 蛋白的核内外分布 |
3.2 PCV2 感染不影响HMGB1 蛋白的转录和翻译 |
3.3 核内HMGB1 负调控PCV2 复制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二章 HMGB1 蛋白通过与病毒基因组DNA结合抑制 PCV2 复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HMGB1 蛋白不同截短片段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3 病毒感染与质粒转染 |
2.4 细胞核-质组分分离 |
2.5 凝胶迁移实验 |
2.6 DNA结合蛋白免疫共沉淀 |
2.7 病毒基因组D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2.8 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 |
2.9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HMGB1与PCV2 基因组DNA的复制起始区相互作用 |
3.2 HMGB1 B box是抑制PCV2 复制的关键结构域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PCV2 通过提高感染细胞内ROS促进HMGB1 蛋白出核和病毒自身复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病毒感染及药物处理 |
2.3 细胞核-质组分分离 |
2.4 病毒基因组D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2.5 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 |
2.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胞内ROS能影响HMGB1 的亚细胞定位 |
3.2 H_2O_2促进HMGB1 出核并增强PCV2 复制 |
3.3 NAC阻断HMGB1 向核外转移并抑制 PCV2 复制 |
4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PCV2 感染诱导内质网应激和氧化应激促进HMGB1 向核外转移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病毒感染及药物处理 |
2.3 细胞转染 |
2.4 细胞核-质组分分离 |
2.5 病毒基因组DNA提取与实时荧光定量PCR |
2.6 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 |
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PCV2 感染促进内质网ERO1α表达 |
3.2 PCV2 感染激活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调控ERO1α表达 |
3.3 PCV2 利用PERK通路激活产生的ROS诱导HMGB1 出核促进自身复制 |
4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PCV2 通过Rep和 Cap蛋白诱导内质网氧化还原稳态失衡和 HMGB1 核外转移的机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PCV2 主要病毒蛋白及其半胱氨酸突变体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
2.3 病毒感染与质粒转染 |
2.4 细胞核-质组分分离 |
2.5 病毒基因组DNA提取 |
2.6 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 |
2.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 |
2.8 重组病毒体外拯救 |
2.9 病毒滴度测定 |
2.10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Rep和 Cap蛋白能引起内质网ERO1α上调以及ROS的产生 |
3.2 Rep和 Cap蛋白的半胱氨酸残基参与内质网ROS的产生 |
3.3 Rep和 Cap蛋白促进HMGB1 向核外转移 |
3.4 Rep和 Cap的半胱氨酸残基影响细胞应激反应及病毒复制 |
4 分析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创新性 |
展望 |
主要缩略词表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内质网应激和自噬及相互作用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心脏保护中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物及试剂 |
2.2.动物准备 |
2.2.1 动物来源与分组 |
2.3.动物模型制备与干预 |
2.4.实验指标及检测 |
2.5.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各组实验动物的一般情况及基线资料 |
2.各组实验动物的复苏结果及死亡 |
3.核心体温的变化 |
4.亚低温改善了心肺复苏后的心脏功能 |
4.1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
4.2 心脏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 |
4.3 血清心肌标志物 cTnI 浓度的变化 |
4.4 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 |
4.5 生存率的比较 |
5.亚低温可抑制心肺复苏后的心肌细胞凋亡 |
6.亚低温可减轻心肺复苏后的内质网应激 |
7.亚低温可抑制心肺复苏后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心肌细胞凋亡 |
8.亚低温可修复心肺复苏后受损的自噬通量 |
9.亚低温可通过修复受损自噬通量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
10.内质网应激与自噬的相互关系 |
11.亚低温在心肺复苏后可上调AMPK信号通路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六章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及心脏中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四、内质网应激反应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姜黄素联合顺铂诱导腺样囊性癌ACC-M细胞凋亡及对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D]. 刘智丹.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基于内质网应激通路研究五子衍宗丸对EAE的防治作用及分子机制[D]. 肖午帅.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4]热应激诱发IPEC-J2细胞内质网应激性凋亡及海藻糖的干预机制研究[D]. 陈乐怡.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2)
- [5]MFN2调控布鲁氏菌感染过程中内质网应激介导的细胞凋亡作用机制研究[D]. 杨琴.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6]迷迭香酸抑制丙烯酰胺诱导的氧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缓解BRL-3A细胞凋亡机制研究[D]. 王明华. 吉林大学, 2021(01)
- [7]大蒜素调控氧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改善膳食丙烯酰胺肝毒性机制研究[D]. 南博. 吉林大学, 2021(01)
- [8]基于网络分析的肾结石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的鉴定及其分子机制研究[D]. 杨宝瑜. 辽宁大学, 2021(02)
- [9]猪圆环病毒2型利用宿主细胞应激反应促进其自身复制的分子机制[D]. 孙仁杰. 浙江大学, 2021(02)
- [10]内质网应激和自噬及相互作用在心肺复苏后亚低温心脏保护中的机制研究[D]. 王东侠.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