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根构型特性与磷吸收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吴爱姣[1](2021)在《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文中认为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第二大矿质营养元素,参与植物代谢、调节等多种生理生化过程,是植物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所需磷营养主要依赖于根系从土壤中吸取,然而土壤中磷元素极易被固定,形成难以被植物根系直接截获并吸收的化合物,导致磷肥的投入收益较低,造成磷资源的浪费及相应的环境污染,因此,提高作物磷吸收效率,增加对土壤中现存磷的吸收利用,已经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根系是植物与土壤直接互作的器官,不同种属植物根系有其特殊性,在应对低磷胁迫环境时表现出具有物种典型特征的可塑性反应,为提高土壤磷的作物有效性提供了可能。本文选取了5种不同根系类型的代表性作物(小麦、玉米、大豆、白羽扇豆和窄叶羽扇豆),采用高通量半水培根系表型观测系统(第二章)和根箱土培技术(第三章和第四章),开展了苗期各作物及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试验,揭示了不同作物响应低磷胁迫的应答机制及其对低磷环境的适应能力。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低磷胁迫显着降低了小麦和玉米的总根长、总根面积、垂直根长、平均直径及种子根数,但促进了细小侧根的长度(显着水平P<0.05,全文同);小麦和玉米通过增加细根长度来增加对磷的吸收,降低了根系的勘探成本;增加了根系在0–30 cm表层分布比例,提高磷利用效率,提高对低磷环境的适应性;但未发现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显着变化(根箱试验)。因此,须根系的小麦和玉米主要通过调整根系表型性状来响应低磷胁迫;玉米地上部生长需磷量大,根系发达,玉米的磷吸收效率高于小麦1.7(根箱试验)到2.2倍(半水培试验)。(2)低磷胁迫抑制了大豆根系总根长、根面积、垂直根长和种子根数;降低了基根与土壤表面的生长角度,提高了土壤表层(0–20 cm)根系的生长与分布(占根系总长度的70%);低磷胁迫对根系直径及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根箱试验)影响不显着。因此,大豆是通过扩大根系在表土层的分布来适应低磷环境,提高磷吸收效率。与玉米相比,大豆磷吸收效率显着高于玉米(高达2.3倍)。(3)低磷胁迫促进了白羽扇豆排根的形成;在半水培条件下,根长和根面积显着增加;在根箱土壤中根系总根长、总根面积、垂直根长均显着降低,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提高了2.1倍。因此,白羽扇豆通过改变根系形态和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来响应低磷胁迫;但响应机制随培养环境的不同有所变化:半水培条件下以根系形态学的变化为主、土壤条件下以增加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为主来适应低磷环境。白羽扇的磷积累量低于大豆(为大豆的0.81倍),但与大豆相比,单位根长吸收磷效应提高了1.5倍(半水培试验)。(4)低磷胁迫对窄叶羽扇豆根系的影响相对较小,但显着促进了根际酸性磷酸酶活性及多种有机酸的分泌,特别是苹果酸和乳酸,揭示了窄叶羽扇豆通过调整根际理化特性来适应低磷胁迫。在5种作物中,窄叶羽扇豆根系相对粗壮,总根长低,磷吸收量也较低,但窄叶羽扇豆单位根长的磷吸收效率高,分别比小麦、玉米、大豆和白羽扇豆高15.2、1.9、1.1和1.1倍。(5)按照相同磷处理下生物量大小及低磷胁迫下磷积累量的高低两种评价标准,对5种作物磷效率进行了评价,均为大豆磷效率最高,后面依次是白羽扇豆、玉米、窄叶羽扇豆,小麦的植株磷效率最低。同物种的两个品种间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长武4号、玉米品种陕单618、大豆品种K117–3、白羽扇豆品种Kiev Mutant、窄叶羽扇豆品种Jenabillup和#24是磷效率较高的品种。(6)在开展作物根系对低磷胁迫响应的研究中,半水培根系原位观测系统更适用于研究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主要通过根系形态响应低磷胁迫的作物,而根箱土培技术更适用于研究白羽扇豆和窄叶羽扇豆等主要通过根系生理响应的作物采用。本研究探讨了作物根系响应低磷胁迫的应答机制,揭示了不同根系类型的作物对低磷胁迫的响应策略,评价了各作物及品种的磷吸收效应,并分析比较了不同的植物培养和根系研究方法。有关研究结果对农业生产和作物育种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马红,孟捷,李宁[2](2021)在《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明确不同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根系形态和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以营养液水培的试验方法,分析了0 (P0)、50(P1)、100 (P2)、500 (P3) 1 000 (P4)和1 500μmol·L-1(P5)磷水平下,6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结果发现,各品种总根长、根表面积均在P1处理时达到最大,新牧一号、耐盐之星、肇东、巨能Ⅱ4个品种在P2低磷水平时总根长、根表面积高于陇东、龙牧801。设定磷水平下,各品种根体积仅在P0、P1处理时存在差异性,陇东根体积在P1、P2、P3、P5处理下均小于其他品种。P1处理时新牧一号、龙牧801根系磷吸收效率高于其他4个品种,P2、P3、P4处理下肇东根系磷吸收效率显着(P<0.05)高于其他品种。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均在P1时达到最大且同浓度磷水平时各品种间存在显着差异。低磷水平下,耐盐之星、巨能Ⅱ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4个品种,综合各耐低磷指标表明新牧一号、耐盐之星的耐低磷性高于其他品种是较好的磷高效品种,其次是肇东、巨能Ⅱ,而陇东、龙牧801则可归纳为磷低效品种。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孙良斌,冯固[3](2020)在《不同年代棉花品种磷效率比较》文中研究指明提高磷肥利用率是当今农田磷养分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难题,作物品种改良是提高磷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明确新疆不同年代棉花品种(系)磷效率的差异,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通过大田试验,以新疆1950s—2013年不同年代的22个棉花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年代培育的棉花品种(系)在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的磷吸收、利用效率特征,并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方法,对不同棉花品种(系)磷效率的高低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磷吸收效率、利用效率、磷由茎叶向籽粒的转移效率(再转移效率)存在差异。吐絮期磷吸收效率为164.26~395.75 mg·株-1,变异系数为3.3%;磷利用效率为0.25~0.40 g·mg-1,变异系数为67.7%;磷再转移效率为16.0%~58.1%,变异系数为11.1%。以每20年为一个时期,划分了3个品种更替阶段,棉花磷利用效率在3个阶段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始终维持在0.30~0.32 g·mg-1;磷吸收效率由225.5 mg·株-1增加到286.3 mg·株-1,提高了27.0%;磷由根系向地上部的转移效率(转移效率)没有发生明显改变,始终维持在93.9%~94.9%;磷再转移效率由26.8%增加到38.3%;磷经济利用效率由20.6 mg·mg-1增加到30.4 mg·mg-1。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生物量与磷吸收效率呈显着正相关,而与磷利用效率无显着的相关性;皮棉产量与磷吸收效率、转移效率、再转移效率、经济利用效率呈极显着正相关,而与磷利用效率相关性不明显。对22个棉花品种(系)吐絮期生物量、皮棉产量、磷吸收利用效率及转移效率和经济利用效率等性状指标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将22个品种(系)分为磷高效型、中效型、低效型和极低效型4组,‘新陆早50号’‘新陆早57号’‘军棉1号’为磷高效型品种。与磷低效组相比,磷高效组的品种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和产量。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棉花高产育种过程提高了磷素吸收、再转移和经济利用效率。
裘璐函[4](2020)在《不同土壤磷形态供应对亚热带常见树种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指出土壤磷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土壤磷主要有无机磷和有机磷两种存在形式。随着地质成土过程和生态系统发育,土壤磷素的形态和含量的变化为无机磷含量下降,有机磷含量升高。生长量和光合强度可作为评价树种适应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以亚热带常见树种幼苗为研究对象,结合树种进化和土壤发育的时间动态,比较不同进化时期树种幼苗在土壤磷形态间的生长量和光合特性差异,探究树种进化是否与地质成土过程中土壤磷形态的时间变化表现出一致的适应性规律?即进化早期的树种对于无机磷的适应性和吸收效率较高,生长量和光合性能表现更好;进化后期的树种会以多种适应形态、生化或共生机制,来提高自己对有机磷的吸收效率,因此在成土过程后期有机磷含量较高的土壤处理中生长和光合性能表现更好。本研究采用沙培盆栽的试验方法,设置4个磷形态处理水平(深层土、混合土、表层土、凋落物)进行盆栽实验,4个磷形态处理的变化梯度为总磷含量相同,无机磷含量递减,有机磷含量递增,每盆栽植一棵幼苗。按照不同进化时期选取12种亚热带常见树种(进化早期4个树种、进化中期3个树种和进化后期5个树种),每个树种选取16棵生长、健康状况一致的幼苗,分别种植于4种磷形态处理的盆栽中,每个处理重复4次,幼苗种植期间使用无磷营养液进行浇灌。测定各树种在不同磷形态处理中生长量(地径和株高增长量)、光合特性(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以及叶片性质(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和叶片磷含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磷形态处理下,同一树种的地径和株高增长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不同树种生长量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不同树种和磷形态基质之间并无显着交互作用。随着土壤处理中有机磷含量的升高,进化早期树种地径和株高增长量总体表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进化中期树种地径和株高增长量表现出逐渐下降;进化后期树种地径增长量逐渐上升,株高增长量在深层土处理中高于其他处理。(2)不同磷形态对各树种光合特性指标存在显着影响(p<0.05),且不同树种和磷形态处理对Pn的影响存在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1)。各树种Pn受到树种本身对磷素的吸收策略以及光合特性的影响,受到磷形态处理的影响并不相同。随着土壤处理中有机磷的含量升高,大叶冬青等树种Pn逐渐升高,而舟山新木姜子等树种Pn表现为逐渐下降:混合土<凋落物<深层土<表层土。不同进化时期树种Pn对于磷形态的响应存在差异:随土壤处理中有机磷含量升高,进化早期和进化后期树种Pn逐渐降低,进化中期树种Pn却逐渐升高,但三个进化时期树种Pn在深层土处理中较大。不同磷形态处理间各树种Gs、Ci和Tr等光合特性参数差异显着(p<0.05)。(3)不同磷形态对叶片磷含量存在显着影响(p<0.05),一般在凋落物处理中各树种叶片磷含量达到最大值。磷形态对叶片SPAD的影响也因树种而异,仅有部分树种叶片SPAD值在不同磷形态间差异显着(p<0.05)。(4)分析各生长指标和叶片生理生态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知:4种磷形态处理中各树种Pn与Gs、Tr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Ci表现为极显着负相关(p<0.001),说明树种光合作用主要受到非气孔因素的限制。在深层土和表层土处理中Pn与地径增长量之间有显着正相关关系(p<0.001),混合土和凋落物处理中光合指标与生长指标之间并无显着相关性。
陈娟[5](2020)在《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柳枝稷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磷是作物生长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盐碱地土壤有效磷供应不足,对作物生长和生理过程有显着影响。柳枝稷是理想的能源作物之一,它根系发达,可以形成菌根,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较高的养分利用效率。本研究通过水培试验和根箱试验,研究了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不同生态型柳枝稷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分析不同生态型柳枝稷对盐碱和低磷胁的形态和生理响应规律,研究不同供磷水平下柳枝稷根际土壤微生态特征,分析探讨不同生态型柳枝稷对土壤磷活化和磷吸收利用的差异。本研究对于筛选耐低磷胁迫柳枝稷品种和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盐碱地柳枝稷育种和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盐胁迫和低磷胁迫抑制了柳枝稷苗期生长,降低了柳枝稷株高、分蘖数、叶面积和生物量,促进了根冠比,同时盐碱能够加剧低磷胁迫作用,表现出明显的胁迫叠加效应。盐胁迫下施磷有利于促进柳枝稷苗期植株和根系生长,促进柳枝稷干物质积累,随着供磷水平的增加,柳枝稷株高、叶面积、分蘖数、根系形态指标和生物量均显着提高。(2)盐胁迫和低磷胁迫降低了柳枝稷苗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增加了叶片质膜透性,降低了根系活力,盐胁迫提高了丙二醛、可溶性糖、脯氨酸含量和CAT酶活性;盐胁迫和低磷胁迫促进了根和叶的酸性磷酸酶活性;盐胁迫使根和叶的磷浓度增大,植株全磷含量、磷利用效率和磷转移率(Pathfinder除外)减小,磷胁迫使根叶的磷浓度、植株全磷含量减小,磷利用效率增大。盐胁迫和磷胁迫下,柳枝稷Imax增大,Km和Cmin无变化规律。(3)柳枝稷根际土壤均表现为:pH和土壤速效磷含量最低,土壤全盐和全磷含量最高,随着供磷水平的提高,根际、近根际、非根际土壤均表现为pH减小,全盐、全磷和速效磷均显着提高。土壤ACP活性在植物根际最高,随着供磷量的增加,土壤ACP活性降低。土壤Ca2-P、Ca8-P、Al-P、Fe-P、O-P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4)3个柳枝稷品种生长和生理特性对盐碱和低磷胁迫的响应不同,Alamo加倍体和Alamo植株生长和生理活性受抑制的程度低于Pathfinder,表现出较强的抗逆性和较高的磷吸收利用效率。与品种Pathfinder相比,Alamo加倍体和Alamo根系发达,Km和Cmin值相对较小,表明其在低磷环境中获取有效磷的能力较强。低磷胁迫条件下,品种Alamo加倍体和Alamo具有较大的根表面积、根体积和较强根系活力、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为其从低磷土壤中吸收较多的磷、增加磷的吸收利用效率提供了基础。
龚丝雨[6](2019)在《烟草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及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筛选耐低磷及磷高效烟草是充分利用土壤磷素和磷肥,减少磷肥施用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营养液水培法,对71个烟草基因型进行低磷(0.01 mmol/L,LP)和正常磷(1.0 mmol/L,NP)处理,通过指标统计、因子分析来确定耐低磷筛选指标,利用聚类分析将材料划分为耐低磷型、低磷敏感型及中间型,同时,依据磷效率综合值对品种进行磷效率类型分类,获得2个耐低磷且磷高效基因型,14个低磷敏感且磷低效基因型。继而从中选择耐低磷且磷高效型K326、云烟105及低磷敏感且磷低效型G28、中烟101作为供试材料,深入开展磷高效营养及生理特性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全株磷累积量、地上部干重、根干重、株高、总根长及根直径可作为鉴定耐低磷烟草基因型的苗期筛选指标;(2)将全株磷累积量和地上部干重的耐低磷相对值进行聚类热图分析,鉴定出8个耐低磷品种、21个低磷敏感品种及42个中间型品种;(3)依磷效率综合值散点作图发现,耐低磷品种中有4个低磷低效正常磷低效型、2个低磷高效正常磷高效型和2个低磷高效正常磷低效型,低磷敏感品种中有14个低磷低效正常磷低效型、1个低磷高效正常磷高效型和6个低磷低效正常磷高效型。(4)磷高效基因型的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的耐低磷指数(相对值)均明显高于磷低效基因型;(5)在农艺性状方面,磷高效基因型的株高、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等指标在2种处理中均显着高于磷低效基因型,表明磷高效基因型在LP和NP水平下均能较好生长,对磷素具有较高的吸收或利用效率;在LP下,磷高效基因型的主根长增幅较大,干重、株高等降幅较小,即磷高效品种的生长受低磷影响较小,耐低磷性较强;(6)在生理指标方面,LP条件下磷高效基因型的3种保护酶[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及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增幅较磷低效基因型大,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较小,可溶性蛋白含量、根系活力的降幅较小,水培营养液的pH值降幅较大。说明磷高效基因型烟草具有较强的活性氧清除能力,可累积较多渗透调节物质以维持细胞渗透势,较好地保护细胞,增强体内ACP活性,提高对磷素的吸收利用效率,维持自身的正常生长与代谢。
赵静,郭勇祥,林志豪,陈晓鑫,黄三文,廖红[7](2015)在《黄瓜磷效率评价及其基因型差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水培条件下,评价了来源不同的18个黄瓜基因型的磷效率,并初步分析了导致黄瓜磷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机理。结果表明,两周的低磷胁迫严重抑制了黄瓜地上部生长,但刺激了根系的生长,主要表现在叶片数、叶面积、株高和茎粗降低,根冠比、比根长、总根长和总根表面积增加,根变细、根平均直径降低等。与高磷处理下供试黄瓜相比,低磷处理导致植株的总磷吸收量都不及高磷处理下的一半,下降了62.66%93.96%,但磷利用效率提高了27倍。大部分根系形态指标(包括主根长、总根长、根表面积等)与黄瓜磷吸收效率显着相关。黄瓜的磷效率与其磷吸收效率极显着正相关,而与其利用效率相关性不大。磷胁迫改变了黄瓜地上部和地下部形态构型、显着降低了黄瓜植株总磷效率和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则显着提高,基因型间差异显着。黄瓜的总磷效率主要由磷吸收效率决定。供试黄瓜中,基因型3、10、13和17为磷低效低敏感型,而基因型1、14、15和18为磷高效高敏感型,可用于培育磷高效黄瓜品种。
何琳琳[8](2015)在《低磷胁迫下不同根构型杉木对营养生态位竞争的响应研究》文中提出由于根系空间结构的差异,植物可在土壤资源利用上互补。某些直接接触或生长空间邻近的植物,可通过根系错位生长避免同种基因型植物的竞争,这种根系生长空间互补策略对植物生长具重要意义。目前有关植物根系营养生态位竞争的研究多以植物种间根系竞争为主,而从同一植物不同品种根系之间的竞争研究较少,未能揭示出同一树种不同基因型根系互作机理。鉴于此,本论文在导师课题组前期研究筛选出的不同根构型(倒伞型的27家系和伞型的28家系)杉木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不同磷梯度砂培处理,构建“伞-伞”、“倒伞-倒伞”及“伞-倒伞”3种邻株竞争模式,从养分竞争的角度分析不同根构型杉木在低磷胁迫下根系觅养行为的差异,比较杉木在不同竞争方式下生物量分配、根系形态及磷素吸收与积累的差异,研究杉木在低磷胁迫条件下根系形态构型对邻株竞争的响应策略,为杉木造林中不同根构型的配置及其种内互作机理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同根构型的27家系形成“倒伞-倒伞”邻株竞争下,在营养生态位竞争前期和后期,杉木均倾向于将更多的根系分布在相邻两株公共占用的竞争区域,且在轻度和重度磷胁迫时竞争区域不同土层的根系分布重叠较大,而在正常供磷时根系分布重叠较小。相同根构型的28家系形成“伞-伞”邻株竞争时,随着营养生态位竞争时间的延长,在轻度和重度磷胁迫下竞争区域的根系竞争较为激烈,竞争的土层由表层向下转移。(2)不同根构型形成“伞-倒伞”邻株竞争时:在轻度和重度磷胁迫下,27家系对竞争环境较为敏感,倾向于在竞争区域分布较多的根系,而28家系竞争区域与非竞争区域不存在显着差异;正常供磷时,27、28家系均倾向于在竞争区域分布较多的根系,但两者在竞争区域不同土层的根系分布倾向于减少重叠。随着竞争时间的延长,在轻度和重度磷胁迫下,27、28家系会相对增加竞争区域分布较多的根系;正常供磷时,27、28家系在竞争和非竞争区域分布的根系无显着差异,且两者在竞争区域不同土层的根系分布倾向于减少重叠,有利缓解两者根系间的竞争强度。(3)随着营养生态位竞争时间的延长,轻度磷胁迫和不同根构型邻株竞争下,27、28家系的根总生物量、总根长、总表面积、平均直径和总体积整体上有所增加,均表现为竞争区域显着大于非竞争区域;根冠比有所增加,地下根系的生物量比重增加;但营养生态位竞争后期根P含量整体小于胁迫前期,而茎和叶P含量在胁迫前期和后期无明显差异,可见随着生长介质中的P素逐渐被消耗,杉木为保证地上部分的生长而将较多的P素转移到地上部分。不同根构型邻株竞争和轻度磷胁迫促进了杉木的生长,因此在杉木人工林造林中可选择根构型差异大的27、28家系进行混交,以提高产量。
庞丽[9](2014)在《氮沉降对马尾松适应低磷胁迫机制和磷效率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其天然林和人工林分布面积居南方造林树种前列,支撑着我国造纸、木材加工、林产化工等产业。然而,我国南方森林土壤有效P严重匮乏且呈高度异质性分布,限制了马尾松的生长和生产力。当前研究已揭示了马尾松适应低P胁迫的生物学机制。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大气N沉降日趋严重,导致土壤有效N含量增加、N/P发生改变,这将会对低P下马尾松生长和P效率产生影响,然而相关研究较少有报道。本论文以马尾松优良家系作为试验材料,设置了模拟N沉降与同质低P、异质低P耦合的模拟盆栽试验,系统研究了模拟N沉降对不同类型低P胁迫下马尾松家系根系形态、根系分泌、光合作用、菌根共生以及P效率的影响,阐明马尾松、杉木和木荷幼苗对低P下土壤N素增加感知、响应的种间差异,为在大气N沉降背景下开展林木P效率的遗传改良提供更全面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模拟N沉降对低P下马尾松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泌以及P效率的影响同质低P下,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生长、生物量和P效率的影响较小,但存在显着的N×家系互作效应。异质低P下,模拟N沉降显着促进了马尾松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其原因是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表层土壤中根系分布比例的增加,从而增加了马尾松对土壤P的吸收。不同P环境下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生长性状的影响,与植株N/P有关。同质低P环境下,马尾松植株N/P为13.8,植株生长受P素限制,模拟N沉降处理未改善马尾松生长状况。在异质低P环境中,植株N/P为9.7,马尾松对N素增加敏感,模拟N沉降显着增加了苗木生物量和P吸收效率。同质低P和异质低P下,模拟N沉降均提高了植株N/P化学计量比、增加了P素的相对匮乏程度,从而诱导根系增加了APase和有机酸的分泌,同质低P较异质低P下增加幅度更大,其中有机酸分泌与马尾松生长呈正相关关系,而APase活性与磷效率相关性较小。同质低P下,N沉降虽然增加了根系分泌,但未提高马尾松P吸收效率和生长量,其原因在于,同质低P下植株N/P过高,马尾松生长受P的限制,虽然N素的增加促进了根系分泌,可以活化一定量的固定态P,但不足以满足植物生长对P的需要。另外,马尾松根系分泌对模拟N沉降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家系差异。同质低P下,模拟N沉降显着增加了马尾松针叶N含量和N/P,叶净光合速率随着叶N含量和N/P的增加而增加。模拟N沉降虽然增加了针叶净光合速率,但并没有明显改善植株生物量。咎其原因,模拟N沉降虽然增加了土壤N的含量,但却造成土壤和植株体内P更加的相对匮缺,马尾松P吸收效率降低。另外,模拟N沉降抑制了根系的生长,减少了养分的吸收,而光合作用的增加,又进一步加重了植株养分的亏缺。异质低P下,马尾松针叶P含量显着增加,N/P降低,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较同质低磷下模拟N沉降小。马尾松根冠比增大,植株N、P吸收和生物量增加,为光合作用提供了所需的营养元素。2.模拟N沉降对低P下马尾松菌根共生和P效率的影响不同P素环境下,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菌根土养分含量的影响不同。同质低P下,模拟N沉降增加了菌根土水解N,有效P和速效K的含量,降低了有效Al含量,未引起马尾松菌根土明显的酸化,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异质低P下,模拟N沉降增加了菌根土水解N和有效P含量,但N/P和pH值降低,土壤速效K和有效Al含量增加。同质低P下,模拟N沉降增加了土壤N的有效性,然而降低了1年和2年生苗木菌根侵染率和侵染程度,形成的菌根根毛数量减少,但菌丝厚且紧密。异质低P较同质低P菌根侵染率和侵染程度小,但模拟N沉降分别增加了1年生和2年生苗木菌根侵染率,菌根根毛数量多,表面菌丝厚密。同质低P下,模拟N沉降显着降低了马尾松1年生菌根苗根系的生长,但增加了根系分泌,尤其是有机酸分泌量增加了近3倍。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酸分泌对菌根化苗生长的贡献显着高于APase。异质低P下,模拟N沉降显着降低了马尾松1年生菌根化苗表层根系的生长,增加了深层根的生长,根系干物质积累量和有机酸分泌量增加。同质低P下,接种菌根菌显着改善了马尾松苗木的生长状况,促进了生物量的积累。模拟N沉降促进了1年生菌根化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增加了P和N的吸收,植株N/P比增加为11.70。但减少了2年生菌根化苗生物量的增加,N的吸收增加,P的吸收减少,植株N/P比显着增加为14.99。异质低P下,模拟N沉降促进了马尾松1年生和2年生菌根化苗的生长和生物量积累,增加了N和P的吸收。3.低P胁迫下马尾松、杉木和木荷响应模拟N沉降的种间差异及机制同质低磷下,模拟N沉降增加了3种树苗土壤水解N含量,增加幅度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杉木>木荷。马尾松、木荷表层土壤酸化程度较杉木大。另外,马尾松、木荷土壤有效P和速效K含量降低幅度较杉木大,3种树苗土壤有效铝含量均增加。异质低磷处理下,杉木和木荷土壤酸化程度较马尾松大。木荷土壤有效P和水解N含量降低,马尾松和杉木土壤有效P和水解N含量增加。3种树苗有效铝含量均增加。同质低磷下,模拟N沉降增加了3种树苗根系分泌物总量,增加幅度大小顺序为木荷>马尾松>杉木,这可能是木荷和马尾松较杉木生物量高的原因之一。异质低P处理下,3种树苗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和有机酸总量均减少。同质低磷下,3种树苗叶N/P比均增加,杉木对N沉降较敏感,叶N/P较马尾松和木荷增加幅度大,但其叶净光合速率却降低。马尾松较木荷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大,马尾松对氮素增加的调节和适应能力较强。异质低P下,马尾松和木荷叶N/P均降低,杉木N/P比增加。3种树苗净光合速率增加幅度大小顺序为马尾松>杉木>木荷。模拟N沉降对马尾松苗木根系生长的影响较杉木和木荷相比较小。木荷地上部分生长增加,但根系生长受到抑制,整株生物量降低。N素的增加严重抑制了杉木幼苗根系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模拟N沉降抑制了马尾松和杉木P的吸收,促进了木荷P的吸收,同时促进了马尾松和木荷N的吸收,抑制了杉木N的吸收。异质低P处理增加了3种树苗的生物量和根冠比,生物量增加幅度大小顺序为木荷>杉木>马尾松。
李秀玲[10](2012)在《干旱区几种典型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国际上已将根系研究作为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生产力的一个极具潜力的基础性科研课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植物根系生态学的发展及研究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在一些区域进行了相应植物的研究,但对干旱区植物根系研究相对较少。而干旱区占据着整个世界领土相当大的一部分,特殊的地域环境使得植物生理生态特征与湿润半湿润地区存在很大差异性。因此研究干旱区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具有很大的学术意义和实际意义。艾比湖流域是众多干旱区区域中的典型区域,许多学者对其地理地貌、土壤及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而对其植物根构型的研究还鲜见报道。本文选取艾比湖流域中典型植物:盐爪爪、盐角草、猪毛菜、碱蓬、罗布麻、白麻、甘草、苦豆子共计八种植物进行研究,通过对这八种植物的地上、地下数量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根际土营养特征进行分析来探讨影响干旱区植物生长的生理因子及环境因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四种非克隆植物根冠参数间的相关性表现出:盐角草>猪毛菜>碱蓬>盐爪爪;株高、茎径、冠幅、主根长、主根径间显着相关,侧根长、侧根径、侧枝长、侧枝径呈现极显着的相关性;植物侧根、侧枝间的相关性比株高、茎径、冠幅、主根长、主根径更能阐明植物根冠间的紧密联系。2.根冠鲜重比、干重比、根干重/总生物量间存在极显着相关性,根系含水量与冠层含水量、根系含水量与根干重与/总生物量成中度相关。植物根干重/总生物量与根冠鲜重比、干重比相关系数极为相近,根冠从鲜重到干重含水量成一定比例减少。3.八种植物中甘草的根系活力最大,盐爪爪、碱蓬、苦豆子的根系活力次之,盐角草、猪毛菜、罗布麻、白麻四种的根系活力相差不大。差异显着性分析得出,甘草与其他七种植物差异显着;冠层含水量呈现出:盐角草>猪毛菜>碱蓬、罗布麻>盐爪爪、白麻、苦豆子>甘草。4.八种植物适宜生长在碱性环境中(pH均大于7),且不同种植物对生长环境的pH要求是不同的:其中罗布麻、碱蓬、猪毛菜适宜生长在pH较高的地区(9<pH<9.5);盐角草、盐爪爪适宜生长的较前面三种植物低(8.56≤pH≤8.75);而白麻、甘草、苦豆子适宜生长的pH相似(8.0<pH<8.5)。5.盐爪爪、罗布麻、白麻、甘草、苦豆子的地下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地上可溶性蛋白含量;盐角草、猪毛菜、碱蓬地下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地上可溶性蛋白含量;植物根、冠层可溶性糖含量表现出克隆植物根系可溶性糖含量大于非克隆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罗布麻除外);盐爪爪、罗布麻根系丙二醛含量低于冠层外,其他六种植物根系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冠层,八种植物根系间、冠层间丙二醛含量均存在差异显着性;非克隆植物根系全氮含量高于冠层全氮含量(碱蓬除外),克隆植物表现出冠层全氮含量高于根系全氮含量,八种植物根系全氮含量差异显着,而冠层全氮含量差异不显着;四种非克隆植物均表现出冠层全磷含量高于根系全磷含量的趋势,四种克隆植物根、冠全磷含量表现出不同的变化。6.克隆植物的地下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大于地上超氧物歧化酶活性,非克隆植物则依植物种类不同根、冠SOD酶活性比率不同。冠层超氧物歧化酶分布为甘草>白麻>盐爪爪>盐角草>猪毛菜>罗布麻>苦豆子>碱蓬;盐爪爪、白麻、甘草根、冠CAT活性相差不大,而其他物种植物根、冠CAT活性相差较大,盐爪爪、碱蓬、罗布麻、白麻根系CAT活性小于冠层CAT活性,盐角草、猪毛菜、甘草、苦豆子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植物根系间、冠层间CAT酶活性差异不显着。7.在极显着性水平上,根系POD与冠层POD、根系CAT与冠层CAT成中度正相关,根系可溶性蛋白与冠层MDA、根系POD与冠层可溶性糖呈中度负相关;在显着性水平上,根系可溶性蛋白与冠层SOD、根系SOD与冠层可溶性糖、根系MDA与冠层MDA、根系全氮与冠层MDA、根系全磷与冠层可溶性蛋白呈中度相关。8.对影响八种干旱区植物生长因子分析得出: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前四个主成分方差累计值为78.226%,超氧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全氮、全磷、根系活力是影响植物根系生长的主要指标,且各个指标的累计贡献率间相差不是很大;影响植物冠层地上部分生长的前三种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到69.096%,冠层丙二醛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全氮、全磷是影响植物冠层生长的主要指标;植物生境指标因子中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79.880%,土壤电导率、有机质、速效磷及土壤含水量是八种干旱区典型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
二、植物根构型特性与磷吸收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根构型特性与磷吸收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磷营养 |
1.2.2 植株磷吸收效率 |
1.2.3 根系形态结构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 |
1.2.4 根系理化特性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1.2.5 生物量根冠比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1.2.6 根系研究方法 |
1.3 存在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不同根系类型作物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I.半水培系统 |
2.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及设备 |
2.1.3 播种、移栽和试验苗管理 |
2.1.4 观测与测定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低磷胁迫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2.2.2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
2.2.3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
2.2.4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
2.2.5 低磷胁迫对作物磷效率的影响 |
2.2.6 根系形态指标与磷效率的相关性 |
2.2.7 不同磷处理下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2.3 讨论 |
2.3.1 低磷胁迫对作物/品种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2.3.2 作物/品种根系形态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2.3.3 作物/品种根系分布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2.3.4 低磷胁迫对作物/品种磷吸收及磷效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根系类型作物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II.根箱技术 |
3.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及设备 |
3.1.3 播种和试验苗管理 |
3.1.4 观察与测定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低磷胁迫对作物地上部生长的影响 |
3.2.2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形态的影响 |
3.2.3 低磷胁迫对作物生物量积累及根冠比的影响 |
3.2.4 低磷胁迫对作物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
3.2.5 低磷胁迫对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3.2.6 低磷胁迫对作物磷效率的影响 |
3.2.7 根系形态指标与磷效率的相关性 |
3.2.8 不同磷处理下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
3.3 讨论 |
3.3.1 低磷胁迫对作物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3.3.2 作物根系形态及分布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3.3 作物根系分泌物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3.3.4 作物磷吸收及磷效率差异 |
3.4 小结 |
第四章 窄叶羽扇豆不同根系构型的两个品种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4.1 供试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实验设计及设备 |
4.1.3 播种和试验苗管理 |
4.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磷处理下两种基因型地上部分生长状况 |
4.2.2 磷处理对两种基因型根系生长的影响 |
4.2.3 磷处理对两种基因型磷吸收及磷效应的影响 |
4.2.4 磷处理对两种基因型根尖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不同磷处理下两种基因型作物生长状况 |
4.3.2 不同磷处理下两种基因型根尖分泌物 |
4.4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不同年代棉花品种磷效率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品种(系) |
1.2 试验地概况 |
1.3 试验方法 |
1.4 测定方法 |
1.5 计算公式 |
1.6 统计分析 |
1.7 综合评价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棉花品种(系)生物量比较 |
2.2 不同棉花品种(系)磷含量比较 |
2.3 不同棉花品种(系)磷吸收效率比较 |
2.4 不同棉花品种(系)磷利用效率比较 |
2.5 不同棉花品种(系)磷转移和磷再转移效率比较 |
2.6 不同棉花品种(系)经济利用效率比较 |
2.7 不同生育期棉花生物量与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相关性分析 |
2.8 不同棉花品种(系)产量与磷吸收效率、磷利用效率相关性分析 |
2.9 不同年代棉花品种(系)磷效率和磷利用效率比较 |
2.1 0 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4)不同土壤磷形态供应对亚热带常见树种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2.1 土壤磷形态的构成和分级 |
1.2.2 磷素与植物光合作用 |
1.2.3 磷素与植物生长 |
1.2.4 磷素与植物进化的关系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地概况 |
2.2 植株幼苗种植 |
2.2.1 实验树种的选取 |
2.2.2 盆栽种植 |
2.2.3 盆栽生长条件控制 |
2.3 植物叶片生理参数的测定 |
2.3.1 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及气体交换参数测定 |
2.3.2 植物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测定 |
2.4 植物叶片磷含量测定 |
2.5 植物生长量指标测定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磷形态对生长量的影响 |
3.1.1 树种生长量的变化 |
3.1.2 磷形态对不同进化时期树种生长量的影响 |
3.1.3 小结与讨论 |
3.2 磷形态对不同树种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1 亚热带阔叶树种光合性能特征 |
3.2.2 磷形态对不同树种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2.3 磷形态对不同树种光合性能的影响 |
3.2.4 磷形态对不同进化时期树种光合作用的影响 |
3.2.5 小结与讨论 |
3.3 磷形态对植物叶片生理生态参数的影响 |
3.3.1 磷形态对植物叶片磷含量的影响 |
3.3.2 磷形态对植物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3.3 小结与讨论 |
3.4 磷形态处理间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4 结论 |
5 创新点 |
6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柳枝稷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盐碱地资源及利用现状 |
1.1.2 能源作物柳枝稷 |
1.2 文献综述 |
1.2.1 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与土壤磷素转化 |
1.2.2 磷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3 磷胁迫对植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4 盐碱对植物生长和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盐碱条件下柳枝稷形态特征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1.4.2 盐碱条件下柳枝稷生理特性对低磷胁迫的响应 |
1.4.3 盐碱条件下柳枝稷对磷的吸收利用特性 |
1.4.4 盐碱条件下柳枝稷根际微生态特征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盐碱与磷胁迫对柳枝稷苗期形态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盐碱与磷胁迫对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 |
2.3.2 盐碱与磷胁迫对柳枝稷苗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柳枝稷根际土壤微生态特征与磷吸收利用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柳枝稷根际微生态特征的影响 |
3.3.2 盐碱条件下不同供磷水平对柳枝稷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
3.3.3 盐碱条件下不同供磷水平对柳枝稷对生理特性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盐碱与供磷水平对柳枝稷生长的影响 |
4.2 盐碱与供磷水平对柳枝稷生理特性的影响 |
4.3 盐碱与供磷水平对柳枝稷土壤微生态环境及磷素吸收的影响 |
4.4 结论 |
4.5 展望 |
4.6 本论文的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论文发表情况 |
(6)烟草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及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引言 |
2 土壤磷素概况及缺磷状况 |
3 作物磷素营养研究 |
3.1 磷效率的概念 |
3.2 植物磷素营养的基因型差异 |
4 低磷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4.1 低磷胁迫对植物根系形态和构型的影响 |
4.2 低磷胁迫对植物产量、品质的影响 |
4.3 低磷胁迫对植物生理特征的影响 |
4.3.1 光合反应 |
4.3.2 酸性磷酸酶活性及有机酸分泌 |
4.3.3 抗逆性生理特性 |
5 作物耐低磷的筛选与评价 |
5.1 筛选方法 |
5.1.1 土培法 |
5.1.2 液培法 |
5.1.3 砂培法 |
5.1.4 多种培养方法共同使用 |
5.2 筛选时期及压力 |
5.3 筛选及评价指标 |
5.3.1 农艺性状指标 |
5.3.2 生理生化指标 |
5.3.3 综合指标 |
6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6.1 研究目的 |
6.2 研究内容 |
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烟草耐低磷基因型的筛选及其磷效率类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磷效率综合值计算及分类方法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低磷胁迫对烟草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2.2 因子分析 |
2.3 耐低磷烟草基因型筛选 |
2.4 磷效率综合值分析 |
3 讨论 |
第三章 低磷胁迫对不同磷效率基因型烟草苗期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磷效率烟草农艺性状的差异 |
2.2 不同磷效率烟草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差异 |
2.3 不同磷效率烟草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差异 |
2.4 不同磷效率烟草根系活力及水培营养液pH值的差异 |
2.5 不同磷效率烟草抗逆生理指标的差异 |
3 讨论 |
第四章 总结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黄瓜磷效率评价及其基因型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植物材料培养及处理 |
1.3相关指标测定 |
1.4磷效率评价 |
1.5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不同磷浓度处理的黄瓜生长情况比较 |
2.2不同磷浓度处理对不同基因型黄瓜地上部形态指标的影响 |
2.3不同磷浓度处理对不同基因型黄瓜根形态指标的影响 |
2.4不同磷浓度处理对不同基因型黄瓜磷效率、 磷吸收效率及磷利用效率的影响 |
2.5不同基因型黄瓜的磷效率评价 |
3结论与讨论 |
(8)低磷胁迫下不同根构型杉木对营养生态位竞争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 植物根系营养生态位竞争的形态学响应策略研究 |
1.1.1 利用植物自身根系构型的塑性 |
1.1.2 调整邻株根系的空间分布 |
1.1.3 改变根系的形态 |
1.2 植物根系营养生态位竞争的养分利用策略研究 |
1.2.1 活化难溶性营养元素 |
1.2.2 提高营养元素的吸收动力 |
1.2.3 加速营养元素的内循环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方法 |
2.3.1 一级侧根与主根夹角 |
2.3.2 根系在不同土层中分布的形态指标及生物量 |
2.3.3 地上部分生物量 |
2.3.4 P含量 |
2.4 数据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低磷胁迫下营养生态位竞争对杉木生物量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1.1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叶生物量的比较 |
3.1.2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茎生物量的比较 |
3.1.3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生物量的比较 |
3.1.4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冠比的比较 |
3.2 低磷胁迫下营养生态位竞争对杉木根系形态构型的影响 |
3.2.1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总根长的比较 |
3.2.2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系总表面积的比较 |
3.2.3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系平均直径的比较 |
3.2.4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系总体积的比较 |
3.2.5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侧根夹角的比较 |
3.3 低磷胁迫下营养生态位竞争对杉木营养器官P含量的影响 |
3.3.1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叶的P含量的比较 |
3.3.2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茎的P含量的比较 |
3.3.3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的P含量的比较 |
3.4 低磷胁迫下营养生态位竞争对杉木P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
3.4.1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叶的P积累量的比较 |
3.4.2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茎的P积累量的比较 |
3.4.3 不同供磷水平和竞争方式杉木根的P积累量的比较 |
4 讨论 |
4.1 营养生态位竞争下植物根系生物量分配策略 |
4.2 营养生态位竞争下植物根形态空间分布策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致谢 |
(9)氮沉降对马尾松适应低磷胁迫机制和磷效率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氮沉降和土壤氮磷比变化对植物主要磷效率性状影响的研究现状 |
1.1.3 菌根共生植物对氮沉降和土壤氮磷比变化的响应 |
1.1.4 植物氮磷化学计量比响应氮沉降和土壤氮磷比变化的研究进展 |
1.1.5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模拟氮沉降对低磷下马尾松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泌以及磷效率的影响 |
2.1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胁迫下马尾松根系生长和 P 效率的影响 |
2.1.1 材料和方法 |
2.1.2 结果与分析 |
2.1.2.1 试验始末盆栽基质 N、P 含量 |
2.1.2.2 模拟 N 沉降对不同 P 环境中马尾松生长性状和 P 效率的影响 |
2.1.2.3 模拟 N 沉降对不同 P 环境中马尾松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2.1.2.4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不同家系生长性状和 P 效率的影响 |
2.1.2.5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不同家系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 |
2.1.2.6 马尾松家系 P 效率子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 |
2.1.3 讨论 |
2.1.3.1 模拟 N 沉降对不同低 P 胁迫下马尾松生长性状的影响 |
2.1.3.2 马尾松植株 N/P 与 N 沉降调控的关系 |
2.1.3.3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 P 效率的调控机制及遗传差异 |
2.1.3.4 结论 |
2.2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胁迫下马尾松根系分泌和 P 效率的影响 |
2.2.1 材料和方法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2.1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不同家系根系分泌性 APase 活性的影响 |
2.2.2.2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不同家系有机酸分泌的影响 |
2.2.2.3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植株 N/P 化学计量比和 P 效率的影响 |
2.2.2.4 马尾松家系根系分泌与 P 效率的相关性 |
2.2.3 讨论 |
2.2.3.1 模拟 N 沉降对马尾松根系分泌、P 素吸收和生物量的影响 |
2.2.3.2 N 沉降下马尾松生长反应与 N/P 化学计量比的关系 |
2.2.3.3 小结 |
2.3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胁迫下马尾松光合作用和 P 效率的影响 |
2.3.1 材料和方法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2.1 不同处理对马尾松生长性状和 N、P 效率的影响 |
2.3.2.2 N-P 耦合对马尾松根系形态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3.2.3 N-P 耦合对马尾松针叶光合作用和内源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2.3.2.4 马尾松半同胞家系叶片生理指标与磷效率性状间的表型相关性 |
2.3.3 结论和讨论 |
2.3.3.1 针叶氮、磷含量和净光合速率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2.3.3.2 模拟氮沉降对马尾松净光合速率和总生物量的影响 |
第三章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下马尾松外生菌根共生的影响及 P 效率的调控 |
3.1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下马尾松 1 年生外生菌根共生的影响 |
3.1.1 材料和方法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结论和讨论 |
3.2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下马尾松 2 年生外生菌根共生的影响 |
3.2.1 材料和方法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低 P 胁迫下不同树种响应模拟 N 沉降的种间差异及机制 |
4.1 材料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模拟 N 沉降对 3 种树苗盆栽土壤养分含量和 pH 值影响的差异 |
4.2.2 3 种树苗生长性状和 P 效率对模拟氮沉降响应的差异 |
4.2.3 模拟氮沉降对 3 种树苗根系参数、根系分泌影响的差异 |
4.2.4 3 种树苗叶片氮、磷含量和光合作用响应模拟氮沉降的差异 |
4.2.5 不同氮磷处理下 3 种树苗主要生长性状与氮磷效率表型相关性 |
4.3 结论和讨论 |
4.3.1 模拟氮沉降对 3 种树苗盆栽土壤养分含量和 pH 值的影响 |
4.3.2 3 种树苗根系分泌性 APase 活性和有机酸总量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4.3.3 3 种树苗叶片氮磷含量和光合作用对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
4.3.4 模拟氮沉降对 3 种树苗氮磷效率的影响 |
4.3.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下马尾松根系形态参数、根系分泌以及 P 效率的影响 |
5.1.2 模拟 N 沉降对低 P 下马尾松外生菌根共生的影响及 P 效率的调控 |
5.1.3 低 P 胁迫下不同树种响应模拟 N 沉降的生长和 P 效率差异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10)干旱区几种典型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的研究进展 |
1.2.1.1 植物根构型的研究进展 |
1.2.1.2 植物根—冠物质交换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的研究进展 |
1.2.2.1 植物根构型的研究进展 |
1.2.2.2 植物根—冠物质交换的研究进展 |
1.2.3 研究综述评价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气候与地形地貌特征 |
2.1.2 土壤类型与植被类型 |
2.2 试验方法 |
2.2.1 野外样品采集 |
2.2.2 指标选取 |
2.2.3 室内实验分析 |
2.2.3.1 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 |
2.2.3.2 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技术路线 |
第三章 干旱区几种典型植物根、冠特征分析 |
3.1 几种植物根系参数 |
3.2 四种非克隆植物根系参数简单分析 |
3.2.1 盐爪爪根、冠参数分析 |
3.2.2 盐角草根、冠参数分析 |
3.2.3 猪毛菜根、冠参数分析 |
3.2.4 碱蓬根、冠参数分析 |
3.3 四种克隆植物根、冠参数相关性 |
第四章 植物根冠比及土壤指标分析 |
4.1 不同样地植物根系含水量、冠层含水量及根冠比分析 |
4.1.1 不同样地植物根系含水量、冠层含水量及根冠比分析 |
4.1.2 植物根、冠含水量及根冠比的相关性分析 |
4.2 植物根、冠含水量,根冠比及根系活力差异性分析 |
4.2.1 根、冠含水量分析 |
4.2.2 根系活力分析 |
4.2.3 RWR随根系活力的变化 |
4.3 根系土壤指标分析 |
4.3.1 植物根系土壤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
4.3.2 土壤指标差异显着性分析 |
第五章 植物根冠物质交换的生理体现 |
5.1 不同植物根冠可溶性蛋白含量及差异性分析 |
5.2 不同植物根冠可溶性糖含量及差异性分析 |
5.3 不同植物根、冠丙二醛含量及差异性分析 |
5.4 不同植物根冠酶活性及差异性分析 |
5.4.1 不同植物根、冠超氧物歧化酶活性分析 |
5.4.2 不同植物根、冠过氧化物酶活性分析 |
5.4.3 不同植物根、冠过氧化氢酶活性分析 |
5.5 不同植物根冠营养物质分析 |
5.5.1 不同植物根冠全氮含量分析 |
5.5.2 不同植物根、冠全磷含量分析 |
5.6 不同根、冠生理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六章 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
6.1 因子分析的原理简介 |
6.1.1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 |
6.1.2 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联系 |
6.1.3 结果分析 |
6.2 植物根系指标因子分析 |
6.2.1 植物根系指标因子分析 |
6.2.2 植物根系指标因子得分公式 |
6.2.3 植物根系指标综合得分分析 |
6.3 植物冠层指标因子分析 |
6.3.1 植物根、冠层指标因子分析 |
6.3.2 植物冠层指标因子得分公式 |
6.3.3 植物冠层指标综合得分分析 |
6.4 植物生境土壤指标因子分析 |
6.4.1 植物生境土壤指标因子分析 |
6.4.2 植物生境土壤指标因子得分公式 |
6.4.3 植物生境土壤指标综合得分分析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植物根构型特性与磷吸收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根系类型作物/品种的根系对低磷胁迫的响应机制[D]. 吴爱姣.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2021
- [2]不同品种紫花苜蓿根系形态及生理特征对磷水平的响应[J]. 马红,孟捷,李宁. 草业科学, 2021(02)
- [3]不同年代棉花品种磷效率比较[J].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孙良斌,冯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0(07)
- [4]不同土壤磷形态供应对亚热带常见树种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D]. 裘璐函.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5]盐碱条件下供磷水平对柳枝稷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D]. 陈娟. 宁夏大学, 2020(03)
- [6]烟草苗期耐低磷基因型筛选及生理机制研究[D]. 龚丝雨.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7]黄瓜磷效率评价及其基因型差异[J]. 赵静,郭勇祥,林志豪,陈晓鑫,黄三文,廖红. 广东农业科学, 2015(19)
- [8]低磷胁迫下不同根构型杉木对营养生态位竞争的响应研究[D]. 何琳琳. 福建农林大学, 2015
- [9]氮沉降对马尾松适应低磷胁迫机制和磷效率影响的研究[D]. 庞丽.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4(10)
- [10]干旱区几种典型植物根构型及根—冠物质交换[D]. 李秀玲. 新疆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