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灰窑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蒋同祥,杜方友,徐瑞杰,王少军[1](2021)在《转炉辅原料自动上料系统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转炉辅原料种类多、上料皮带线分布广、人工监测困难等特点,开发自动上料系统。通过装料模块、皮带运行模块、卸料小车定位模块、翻板动作模块、电振机运行模块、插队上料模块及其他附属模块完成自动上料;通过皮带秤计量数据变化完成料仓空仓判定;通过转炉供料数据和上料数据变化完成料仓物料监测。
梁青艳[2](2021)在《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文中研究表明绿色化和智能化是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两大基本要素,研究生产系统以及能源系统的优化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几年随着企业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高,智能制造提升工程也逐渐着手实施,急需利用智能模型去解决复杂生产流程中的生产优化调度问题以及钢铁企业能源多介质优化调配问题。本文针对当前炼钢调度以及能源优化问题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提出基于流程网络仿真进行优化建模的新的解决方案,进行了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充分考虑钢铁企业炼钢调度的特点及难点,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炼钢智能化动态调度方案,构建了通用性的多智能体流程网络仿真优化基础模型,并分别结合普钢和特钢不同实际生产场景进行了应用验证。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以大大减少无效作业时间,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能适应多变的现场环境,有效解决了炼钢生产流程中具有强耦合、多路径、多目标、多约束、多干扰特性的计划调度较为困难的难题。(2)充分考虑钢铁企业能源和生产耦合紧密的特点,从能量流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能量流网络基本描述模型包括主工序能量流模型、分介质能量流网络模型、能量流网络集成模型,对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关系进行了信息表征;提出了从钢铁流程生产工艺出发,基于静态因素、动态因素及能源本身波动规律建立主工序能量流节点模型的建模方案,并分别以煤气和电力介质为例进行了主工序能量流具体分析、模型描述及预测验证。预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实时工艺节奏和动态工况信息,使模型具有更好的适应性。煤气预测模型,模型误差基本在10%以内;电力96点负荷预测模型,模型误差在5%以内的达到96%,均获得了较好的预测效果。(3)以能量流网络模型为基础,针对以满足需求,放散最小为目标的能源计划的智能生成问题构建了基于规则的能源仿真调配模型,针对以放散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能源动态调度问题构建了基于优化算法的能源优化调配模型,并分别通过仿真分析,验证了模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这两部分的研究分别针对不同的具体应用问题,不同优化目标进行了建模,而且和能量流网络模型结合,形成了完整的模型体系,为能源的多工况场景计划制订、优化协调提供了新方法。
成少璞[3](2021)在《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活动是指除炼铁、炼钢、轧钢等主流程以外的作业活动,它与常规生产作业活动的最大不同点是其由于作业环境、作业内容及使用工具的变化,相应的安全风险也会产生变化;并且由于钢铁企业自身特点,在对其设备进行检维修作业过程中,由于检修时间长、参与检维修作业人员构成复杂、作业环境恶劣等特点,也极大地增大了检维修作业过程的安全风险,给检维修作业的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传统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内容繁杂过多,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也给检维修作业现场安全管理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有效控制由于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难以发挥作用而造成的风险,首先,结合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及风险的特点,基于风险管理原理,使用JHA分析方法根据检维修作业活动的特点将危险因素细化分类,以实现对安全风险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识别,并补充完善现有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状态,从而形成全面有效的“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活动安全风险信息表”。其次,基于“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活动安全风险信息表”,依据检维修作业产生安全风险的因素,在不遗漏安全风险且避免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安全风险管控措施内容繁杂过多的基础上,对安全风险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分别形成以下四个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检维修工具安全风险信息库”、“检维修作业环境安全风险信息库”、“作业活动本身安全风险信息库”、“特殊作业安全风险信息库”。最后,为了能够增强企业在使用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时涉及数据信息的储存、共享、传输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规范管理过程,通过对四个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中的内容进行选择组合,建立完成“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信息化管理系统”。
齐侃,项丛政[4](2020)在《六安钢现代化综合原料场的设计特点》文中认为六安钢铁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原料场是一座综合性原料场,工艺上可分为受卸、整粒、贮料、预配料、外部供料等五大系统。受卸设施主要包括2座大型地下汽车受料槽及其出料。整粒系统主要对块矿进行筛分。贮料系统设置2座大跨度空间网架封闭大棚,4料条,4斗轮堆取料机,形成4进4出,进出合一的紧凑物流系统。设置小品种原料与厂内回收料配混的预配料系统,实现资料回收和减小烧结原料成分波动。外部供料系统负责厂际物流,路线简洁高效、可靠顺畅。配套公辅主要包括电力、传动、自动化仪表、除尘、电讯、给排水等内容。是中大型钢铁联合企业综合原料场的典型方案。
郝运杭[5](2019)在《河南白龟山水库移民迁置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水旱灾害严重的国家。但近代以来,外部侵略不断,国内动荡不已,国力衰退,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严重威胁着国计民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力以及减少水旱灾害的发生,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运动,治理淮河成为这一运动的起步。为了治理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1950年10月,政务院组成治淮委员会规划和领导治淮工作。依照治淮规划,政务院决定在淮河上游进行重点蓄洪工程,即在淮河干支流修建水库,一方面调节洪水,减少水灾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拦蓄水流,变水为宝,充分利用水资源。淮河流域的洪水多来源于淮河上游,而淮河发源地及其最大的支流沙颍河均位于河南省境内,故河南省成为开展治淮工作的重点省份,治理沙颍河则成为治淮工作的重要一环,白龟山水库即是河南省为治理沙颍河而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库。白龟山水库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南郊的沙河干流上,1958年12月-1962年10月,水库初建工程竣工,这一时期恰值“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在客观上对水库的修建起到了推动与保障作用。但同时,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水库的设计与修建过分追求“大而快”,由此导致工程设计及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水库不得不于1963年11月开始进行续建,直至1966年12月,水库竣工验收。在水库初建时期,受当时普遍存在的“重水库,轻移民”思想的影响,水库移民工作未得到足够重视,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而随着水库续建工程的开始,移民数量进一步增多,这给移民的迁置工作带来更多困难。为解决移民迁置问题,党和政府做出了巨大努力,但限于当时国家薄弱的经济实力,相关工作取得的成效颇为有限。“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以后,党政机关受到冲击,水库移民的后续安置工作也陷入停滞。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得到更大的重视。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国家开始有意识的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随着思想的解放,为水库建设做出重大牺牲的移民群体开始表达自己的不满。逐步凸显出来的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部门纷纷组织力量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在此背景下,各项政策措施开始向移民倾斜,白龟山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迎来巨大转机。库区开发和个体经济的发展为移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移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得到显着提升。白龟山水库的建设是必要的。但在“大跃进”时期,水利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以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广大群众尤其是移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水库建成后,发挥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水库周边的工农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同时也是平顶山市重要的生活用水来源,它为平顶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经济发展也促进了水库库区的开发,这在客观上推动了移民问题的解决。
赵楠[6](2018)在《某钢厂120t转炉炼钢连铸工程除尘系统分析》文中认为钢铁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河北省是名副其实的钢铁大省。根据《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河北钢铁产量与全国钢铁产量的比例接近30%;钢铁工业,不仅能源需求量大,而且能源比较集中,其特征是产业体量大,生产程序耗时较长,自矿石开采始,至产品加工终,其中运用了诸多工序,而其内的一些重要程序不仅资源使用量极大,而且会产生严重的污染,污染物产量极大。保护河北的生态环境,为河北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保驾护航,对于钢铁企业除尘的设计优化迫在眉睫。本文作者针对钢铁行业特点,对比了国内外环保除尘开展情况,并针对污染大省河北进行了调研,并深入介绍了钢铁行业中污染最大的一个工艺流程——转炉炼钢,进行了深入剖析,无论工艺流程还是产尘特点都进行分析比对,用事实数据将现阶段钢铁造成环境污染的恶果呈现眼前。作者针对河北某钢厂120t转炉炼钢连铸工程当中的几个重要污染流程进行了分析,并布置了除尘系统,进行了相关计算、设计及优化,主要包括混铁炉、铁水预处理、LF炉及上料、转炉二次及高位料仓、吹氩站、地下料仓及卸料棚、转运站等除尘系统,通过此项研究,针对转炉炼钢系统,制定一个相对最环保经济的设计配置方案,或优化结果,使得后续建设或者改造过程中可以得到借鉴,以期得到良好的的社会、经济效益。作为钢铁企业,在对除尘系统进行节能设计后,不仅进一步的提高除尘系统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实现该系统的节能效果,进而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促使钢铁企业活动进一步的发展。在未来社会发展中,钢铁行业要能够加大对除尘系统设计节能的研究工作,通过现代化技术的思路改造除尘工艺,减少能源浪费情况的出现。实现我国钢铁工业的节能环保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局势,能够保证我国的钢铁工业保持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带动我国钢铁工业逐步前行的过程中,逐步强化节能环保模式的研究,吸引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找出比较有效的预防污染的方式,逐步将现代化的环保手段引入工业生产进程之中,进而让国内钢铁工业可以改变当前的污染和浪费情况,达成节能环保的目标。
杨颖[7](2018)在《包钢厂区机车使用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内蒙古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包钢)位于我国西北部,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工业企业,属于我国北疆战略要塞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世界最大的稀土工业基地,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企业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三个文件的出台,为包钢创造了良好的政策条件。包钢抓住政策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努力转型升级,加速自身发展,产业规模从百万吨跃升至1650万吨。在适当提高产能的同时,积极升级完善4大系列产品,加强资源管控,加大新产品研发投入,生产的特色产品“稀土钢”受到广大客户青睐。具备高档汽车钢、高档家电钢、高钢级管线钢、高强结构钢等生产能力,填补了内蒙古和中西部地区空白。经过60多年来的深化改革,快速发展,包钢成为了西北地区最大规模钢铁企业,包钢产品特色鲜明、品种齐全,畅销海内外,是内蒙古自治区进出口龙头企业。包钢的建设发展为服务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建设、振兴民族工业、维护国家战略安全、带动民族地区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铁路运输由于具有运输速度快、运量大、成本低及安全可靠等特点成为冶金企业主要运输方式。包钢生产所需要的原料、燃料、材料、设备的运进,包钢生产的成品、半成品的输出,铁渣、钢渣及其它工业废物的排放,主要通过铁路运输来实现。随着近几年包钢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加,从铁矿石、生产辅助材料到最后的产成品运输量都出现猛增,铁路运输组织中各种问题突显。本文对包钢铁路运输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发现总结出较为严重的是厂内机车使用问题,机车作为包钢厂内铁路运输的唯一牵引动力,是做好厂内铁路运输的首要条件。但是由于厂区线路老化,厂区内线路布局不合理,曲线多,半径小,咽喉要道通过能力紧张,不合理的运输流程和调度指挥使机车运输调配困难,中型内燃机车数量不足;铁路重载化后机车轮缘非正常磨损严重,机车运用紧张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铁路运输保产作业。本文通过利用多种工具进行数据统计、理论计算,分析问题原因,优化厂内运输车站作业流程,开通新的铁路线路:包钢与包头北站、包头西站接轨线,不断提高运输能力,解决进出厂铁路运能瓶颈问题;通过对小型机车进行改进,缓解中型机车运用问题;在各车站作业区合理配置机车,加强调度指挥,降低轮缘磨耗,提高使用周期。通过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有效缓解了厂内机车使用相关问题,使机车运用更加合理,大大降低了运输成本,满足了公司铁路运输对牵引动力的需求,促进了包钢厂内铁路运输健康发展。
刘佳宁[8](2018)在《唐钢中厚板1#高炉改造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深入实施,对高炉的工艺设计、技术指标等有了更高的要求。以唐钢北区1#高炉异地搬迁至中厚板公司为背景,对高炉工艺设计和施工技术进行了研究。搬迁后的高炉容积为1780m3,确定了高炉的工艺参数;车间采用“一罐到底”的紧凑式布置,矿槽和焦槽采用并列式双排料槽布置,重力除尘器布置在高炉热风炉侧,设2个出铁口对应2个出铁场,炉渣处理采用底滤法水渣工艺;煤粉喷吹采用直接喷吹;结合当地的原燃料条件,确定了原燃料质量要求。对高炉的本体结构进行了优化,涉及炉型、炉体结构、炉衬、炉底以及高炉稳定运行的冷却水系统和炉体监测等一系列参数;重新设计和配置了煤气清洗、余热发电、供电等多个相关系统;对烧结除尘、高炉除尘、供料系统、高炉喷煤等工序除尘系统进行了设计,包括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制定、除尘设备、除尘技术选择等。高炉施工技术着力于施工方案的设计,制定了工程施工总体路线、安装阶段关键技术、施工进度和保障措施等方面;施工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重点危险项目辨识、工程隐患及解决办法、工序动态安全控制,为顺利完成高炉改造提供了保障。通过实际生产检验,设计方案采用的工艺合理,技术先进实用,设备成熟可靠,以最低的投资获得了最佳的设备组合,项目按时投产,高炉生产稳定、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郑金达[9](2018)在《基于粉尘颗粒相检测的滤袋破损状态高灵敏度辨识》文中研究表明袋式除尘器在运行时往往容易出现布袋破损问题,导致其除尘效率严重下降,以致设备失效影响生产正常进行,甚至会被环境监管部门强制罚款或予以停产处理,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及时准确地检测出除尘器滤袋破损可以及时避免高污染排放,保证生产正常进行。目前工业上仅靠检测排放浓度的方法难以监测到滤料初期破损变化,不利于除尘器整体健康状态监控。本文提出一种通过获取分析不同工况下的粉尘颗粒的数量和分布规律,来实现滤袋破损状态快速辨识的检测方法。首先研究了滤袋破损原因及其检测的复杂性,并通过对除尘装置建立仿真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现有检测方法的不适用性。其次研究不同工况下粉尘颗粒量及分布规律,并从颗粒相计数检测原理分析确认滤袋破损颗粒相检测技术的可行性和的高灵敏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袋式除尘器滤袋破损检测方法和解决方案;设计了袋式除尘器滤料破损工况、采样结构方案和在线采集系统。针对滤料在特定工况下不同破损程度的情况,通过实验获取滤料在不同破损状态下的颗粒相数量与分布,能够敏感地监测到滤料破损的状态和发展进程。研发了一套滤料破损诊断系统,应用结果表明,与工业常用的电荷感应式粉尘浓度仪相比,该方法可以更加快速灵敏有效地检测出滤料破损,可用于袋式除尘器滤料破损状态的在线监测。
张富昌[10](2017)在《循环法制备单氰胺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单氰胺作为重要的化工、医药、农药中间体,目前通用的生产工艺是采用能耗高、危险性大的石灰氮一步反应蒸发法,而新型能耗低又安全的石灰氮循环法单氰胺生产工艺仍处于研究阶段。本论文以循环法单氰胺生产工艺的研究及工程实践为研究对象,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对目前单氰胺生产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对生产工艺的优劣进行了对比,提出了循环法生产单氰胺工艺的优越性和公司采用循环法建设生产装置的必要性。(2)对单氰胺生产所需的两种原料石灰氮和CO2的生产工艺进行了简单阐述,进而提出了原料石灰氮和CO2的最新生产方式,最后就其分析方法和在单氰胺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计算做了详细论述。(3)经过理论计算及小试实验,初步确定了影响单氰胺生产的重要因素如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液固比L/S;然后经过正交中试放大实验,确定了最佳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L/S值,为循环法5t/d单氰胺中试生产线建设提供工艺设计参数、设备选型参数和生产运行操作控制参数。(4)对5t/d单氰胺进行工艺计算后,进行设备选型,完成了该中试生产装置最终设计和建设。总结试生产过程工艺控制指标及操作参数,对由于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布置和装置建设引起的问题进行过程优化,使中试生产线工艺和设备稳定运行,能够生产出合格的单氰胺产品,为年产10000t单氰胺生产提供了准确的设计参数。(5)对年产10000t生产线进行工艺设计和设备选型,提供完整的施工图,建成后按在中试生产线总结的操作指标进行试生产,对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过程优化,总结出工业化生产线的操作控制指标,使生产能够稳定运行并生产出合格的单氰胺产品;然后对其进行72h稳定生产考核,考核吨产品原料石灰氮消耗、CO2消耗、吨产品能耗和产品质量,分析总结该生产装置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该生产装置转入正常商业运行。本工作通过对石灰氮循环法制备单氰胺生产工艺由实验室小试、中试到工业中试放大生产装置建设和运行,最终建设运行年产10000t生产装置的全过程研究,从理论到实践有效的论证了该单氰胺生产工艺的可靠性与可行性。通过石灰氮循环法生产工艺与传统生产工艺的对比,证明新工艺具有生产环节少、工艺简单、过程控制容易、生产安全、能耗低和产品质量高的特点。通过全过程研究,不仅论证了采用该生产工艺建设万吨级生产装置运行的稳定性,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投资风险,因此该生产工艺值得在国内单氰胺行业推广。
二、白灰窑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灰窑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转炉辅原料自动上料系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工艺流程 |
2 上料系统优化 |
2.1 自动上料 |
2.2 空仓判定 |
2.3 模拟仓存 |
3 应用效果 |
(2)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炼钢生产优化调度问题研究现状 |
1.2.1 炼钢生产调度的特点及难点 |
1.2.2 炼钢生产调度问题的研究方向 |
1.2.3 生产调度问题主要研究方法 |
1.2.4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
1.3 能源优化调配问题研究现状 |
1.3.1 能源产耗模型的研究 |
1.3.2 单一能源介质的优化模型的研究 |
1.3.3 多能源介质的优化模型的研究 |
1.3.4 当前研究中的不足和局限性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创新点 |
2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炼钢流程仿真优化模型 |
2.1 建模方案 |
2.2 基于多智能体的仿真优化模型 |
2.2.1 多智能体基本概念 |
2.2.2 智能体体系结构 |
2.2.3 智能体基本结构 |
2.2.4 智能体状态划分 |
2.2.5 物料智能体 |
2.2.6 设备管理智能体 |
2.2.7 设备智能体 |
2.2.8 天车管理智能体 |
2.2.9 天车智能体 |
2.2.10 智能体任务协调流程 |
2.3 本章总结 |
3 炼钢-连铸流程仿真优化模型实现及仿真分析 |
3.1 炼钢-连铸生产工艺流程及阶段 |
3.2 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
3.3 技术方案 |
3.3.1 仿真优化流程 |
3.3.2 多智能体模型实例化 |
3.3.3 作业时间波动分析 |
3.4 案例分析 |
3.4.1 仿真优化分析 |
3.4.2 多场景下的生产调度 |
3.5 本章总结 |
4 高速工具钢炼钢流程仿真优化模型实现及仿真分析 |
4.1 高速工具钢生产工艺流程及阶段 |
4.2 生产工艺流程特点 |
4.3 技术方案 |
4.3.1 仿真优化流程 |
4.3.2 多智能体模型实例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案例描述 |
4.4.2 冶炼浇铸流程优化调整 |
4.4.3 电渣工序优化调整 |
4.4.4 设备故障调整 |
4.4.5 炉次优化调整 |
4.5 本章总结 |
5 能量流网络模型 |
5.1 能源系统分析 |
5.1.1 能源消耗分析 |
5.1.2 能源平衡分析 |
5.1.3 能源转换分析 |
5.1.4 能源系统特点总结 |
5.2 能量流网络模型 |
5.2.1 能量流网络结构描述 |
5.2.2 主工序能量流模型 |
5.2.3 分介质能量流网络模型 |
5.2.4 能量流网络集成模型 |
5.3 煤气能量流网络中主工序节点模型 |
5.3.1 煤气产耗波动特点 |
5.3.2 煤气主工序节点模型 |
5.3.3 模型验证 |
5.4 电力能量流网络中主工序节点模型 |
5.4.1 负荷波动特点 |
5.4.2 电力负荷主工序节点模型 |
5.4.3 模型验证 |
5.5 本章总结 |
6 基于能量流网络动态仿真的能源优化调配 |
6.1 基于调度规则的仿真优化模型 |
6.1.1 基于规则的整体调配流程 |
6.1.2 燃气调配计算逻辑 |
6.1.3 蒸汽调配计算逻辑 |
6.1.4 电力调配计算逻辑 |
6.2 基于优化算法的仿真优化模型 |
6.2.1 仿真优化调配流程 |
6.2.2 目标函数 |
6.2.3 约束条件 |
6.2.4 模型求解 |
6.3 能源仿真优化模型软件化 |
6.4 案例分析 |
6.4.1 案例说明 |
6.4.2 基于调度规则的能源仿真计算 |
6.4.3 基于优化算法的能源仿真分析 |
6.5 本章总结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科研工作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3)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
2.1 R钢铁企业相关状况简介 |
2.2 检维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方法研究 |
2.2.1 相关概念 |
2.2.2 危险源辨识方法研究 |
2.3 检维修作业活动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应用 |
2.3.1 层次任务分析法(HTA) |
2.3.2 划分检维修作业活动 |
2.3.3 R钢铁企业检维修作业危险源辨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研究与构建 |
3.1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构建的技术思路研究 |
3.2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的实际构建 |
3.2.1 作业环境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2.2 检维修工具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2.3 特殊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2.4 其他作业活动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 |
3.3 检维修作业安全风险管控知识库的实际应用效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全交底和作业许可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
4.1 安全交底 |
4.1.1 检修作业安全证 |
4.1.2 检修作业安全证的申请 |
4.2 作业许可 |
4.2.1 危险作业安全证 |
4.2.2 危险作业安全证的申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六安钢现代化综合原料场的设计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系统设计内容及特点 |
1.1 受卸系统 |
1.2 整粒系统 |
1.3 贮料系统 |
1.3.1 1#原料大棚 |
1.3.2 2#原料大棚 |
1.4 预配料系统 |
1.5 外部供料设施 |
2 设计特点 |
3 结语 |
(5)河南白龟山水库移民迁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及难点 |
第一章 白龟山水库的兴建 |
一、水库兴建的背景 |
(一)水利建设的兴起 |
(二)水利“大跃进” |
(三)人民公社化运动 |
二、白龟山水库的建设 |
(一)水库的自然环境 |
(二)水库周边的社会经济状况 |
(三)水库建设的过程 |
第二章 移民迁移与移民补偿 |
一、移民迁移 |
(一)迁安机构设立 |
(二)移民范围 |
(三)迁移方向 |
(四)迁置过程 |
二、移民补偿 |
(一)老移民的迁安补偿规定 |
(二)新移民的迁安补偿规定 |
(三)新老移民迁安补偿不同的原因 |
第三章 移民安置的问题与举措 |
一、移民安置中出现的问题 |
(一)安置房紧缺 |
(二)生产条件恶劣 |
(三)邻里纠纷增多 |
(四)问题产生的原因 |
二、解决问题的举措 |
(一)加快安置房建设 |
(二)组织移民二次外迁 |
(三)落实退赔政策 |
(四)加强财务管理 |
(五)强化思想教育 |
第四章 移民安置的完善与水库现状 |
一、移民遗留问题 |
(一)生产生活条件恶劣 |
(二)移民大量回流 |
二、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 |
(一)改革开放的有利形势 |
(二)国家开发性移民政策 |
(三)解决移民遗留问题的具体措施 |
三、白龟山水库现状 |
(一)水库效益 |
(二)库区开发 |
(三)移民生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某钢厂120t转炉炼钢连铸工程除尘系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及研究内容 |
1.1 研究背景 |
1.1.1 钢铁企业发展形式 |
1.1.2 河北省钢铁企业发展形式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炼钢企业除尘系统污染物的排放分析 |
2.1 炼钢企业除尘系统工艺概况 |
2.2 大气污染物的产生与排放 |
2.3 企业排放情况统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铁企业除尘系统基本计算方法与除尘方式 |
3.1 基本计算方法 |
3.2 某企业除尘设施的确定 |
3.2.1 企业生产概况 |
3.2.2 除尘设施确定与节能措施分析 |
3.3 节能措施与含尘烟气排放含尘浓度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转炉二次/吹氩/辅原料地下料仓除尘系统分析与设备确定 |
4.1 工艺技术概述及技术参数 |
4.2 除尘器、风机计算与主要技术参数 |
4.3 一期含尘烟气排放 |
4.4 二期设备配置及含尘烟气排放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转炉炼钢连铸工程中间罐倾翻除尘系统分析 |
5.1 除尘系统要求分析 |
5.2 一期设备的确定与含尘烟气排放分析 |
5.3 精炼炉二期设备确定与含尘烟气排放分析 |
5.4 除尘系统设备配置方案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除尘主要设备与除尘设施实际使用情况 |
6.1 除尘主要设备与技术指标 |
6.2 除尘设施实际使用情况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钢企除尘环保未来的发展 |
7.1 产业形态必须调整 |
7.2 借助政策达成钢铁工业环保的目标 |
7.3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
7.4 党中央领导充分关怀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包钢厂区机车使用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 |
2 包钢厂区铁路运输现状及问题 |
2.1 包钢铁路运输基本情况 |
2.1.1 铁路站场现状 |
2.1.2 铁路线路现状 |
2.1.3 机车车辆现状 |
2.1.4 机车调度现状 |
2.2 包钢铁路运输中存在的问题 |
2.2.1 车站站场的问题 |
2.2.2 铁路线路的问题 |
2.2.3 机车车辆的问题 |
2.2.4 机车指挥调度的问题 |
3 包钢厂区机车运能计算 |
3.1 机车牵引力 |
3.2 牵引质量计算 |
4 包钢厂区机车运用优化 |
4.1 机车装备改进 |
4.1.1 机车制动力改进 |
4.1.2 核心部件使用效率提高 |
4.2 机车运用优化 |
4.2.1 与路局接轨站的优化 |
4.2.2 厂内车站合并的优化 |
4.2.3 厂内铁水运输的优化 |
4.2.4 调度系统优化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唐钢中厚板1#高炉改造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高炉炼铁概况 |
1.1.1 高炉炼铁基本原理 |
1.1.2 高炉炼铁工艺流程 |
1.2 高炉长寿 |
1.2.1 高炉长寿概况 |
1.2.2 高炉长寿限制性环节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研究概况 |
1.4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4.1 研究背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炉炼铁车间的工艺设计 |
2.1 高炉工艺参数 |
2.1.1 改造前规模 |
2.1.2 改造后规模 |
2.1.3 主要物料平衡 |
2.1.4 工艺设施布置 |
2.1.5 原燃料质量要求及用量 |
2.2 高炉本体设计 |
2.2.1 高炉本体 |
2.2.2 炉体冷却水系统 |
2.2.3 炉体监测及附属设备 |
2.3 燃气系统 |
2.3.1 高炉供氧系统 |
2.3.2 煤气TRT发电系统 |
2.3.3 煤气平衡及除氯 |
2.4 除尘系统 |
2.4.1 设计内容 |
2.4.2 除尘方案 |
2.5 给排水系统 |
2.5.1 烧结给排水 |
2.5.2 高炉给排水 |
第3章 1780m~3高炉的基本施工技术 |
3.1 工程特点 |
3.2 高炉改造施工方案 |
3.2.1 施工前的准备 |
3.2.2 主要施工方案 |
3.2.3 施工进度保障 |
3.3 高炉改造施工安全管理 |
3.3.1 重点危险项目辨识 |
3.3.2 工程隐患及解决办法 |
3.3.3 工序动态安全控制 |
第4章 1780m~3高炉的实际运行情况 |
4.1 原燃料质量 |
4.2 原燃料用量 |
4.3 高炉生产技术指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企业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基于粉尘颗粒相检测的滤袋破损状态高灵敏度辨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滤袋破损检测技术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 粒子计数技术发展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滤袋破损检测复杂性分析及数值模拟 |
2.1 滤袋破损检测复杂性分析 |
2.1.1 滤袋破损机理 |
2.1.2 滤袋破损检测方法及其复杂性分析 |
2.2 滤袋破损的CFD数值模拟 |
2.2.1 物理系统构建 |
2.2.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2.2.3 数学模型 |
2.2.4 数值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
2.2.5 数值模拟及结果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滤袋破损粉尘颗粒相检测方法 |
3.1 滤袋破损粉尘颗粒相检测方法 |
3.2 颗粒相计数检测技术 |
3.2.1 mile散射理论在粒子计数系统中的应用 |
3.2.2 粒子计数系统工作原理与结构 |
3.3 测量粒径选取的合理性分析 |
3.4 模糊辨识理论 |
3.4.1 模糊理论 |
3.4.2 辨识的最小二乘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滤袋破损检测系统研发 |
4.1 粉尘颗粒相检测系统设计 |
4.1.1 粉尘颗粒相检测硬件系统 |
4.1.2 等动力采样 |
4.1.3 稀释系统 |
4.2 颗粒相数据在线采集与处理技术 |
4.3 破袋实验工况设计 |
4.3.1 实验工况设计 |
4.3.2 滤料破口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型袋式除尘器破袋检测实验验证 |
5.1 破袋状态监测平台 |
5.2 袋式除尘器试验测试系统 |
5.2.1 物理实验装置结构 |
5.2.2 测控系统硬件总体结构 |
5.2.3 测控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
5.3 实验数据特征量优化 |
5.4 滤袋破损实验及实验结果分析 |
5.4.1 过滤风速对特征量的影响 |
5.4.2 破损状态对特征量的影响 |
5.4.3 特征量敏感程度对比 |
5.5 模糊辨识方法在破袋检测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循环法制备单氰胺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1.1 单氰胺发展现状 |
1.1.1 单氰胺性质、来源及用途 |
1.1.2 单氰胺发展现状 |
1.2 单氰胺生产工艺 |
1.3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
1.3.1 存在的问题 |
1.3.2 本文研究的思路及结构 |
第二章 生产原料与分析方法 |
2.1 原料石灰氮 |
2.1.1 石灰氮性质与消耗 |
2.1.2 石灰氮生产工艺 |
2.1.3 石灰氮有效氮分析方法[8] |
2.2 原料CO_2 |
2.2.1 性质及生产工艺 |
2.2.2 CO_2消耗计算 |
2.2.3 原料CO_2分析方法 |
第三章 工艺研究 |
3.1 反应原理 |
3.1.1 主反应 |
3.1.2 副反应 |
3.2 实验部分 |
3.2.1 生产工艺简述及实验目的 |
3.2.2 实验室小试试验 |
3.2.3 实验室中试实验 |
3.2.4 5t/d生产装置中试试验 |
第四章 工程实践 |
4.1 生产线设计依据 |
4.1.1 物料及用水量平衡计算 |
4.1.2 主要设备工艺计算及选型 |
4.1.3 各辅助单元工艺及设备的初步确定 |
4.1.4 设备选型 |
4.2 工程实践过程 |
4.2.1 工程建设情况 |
4.2.2 生产装置试运行与运行[22] |
4.2.3 工程优化 |
4.3 产业升级方向 |
4.3.1 低温蒸发设备简介 |
4.3.2 低温蒸发试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白灰窑自动控制系统的开发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转炉辅原料自动上料系统优化[J]. 蒋同祥,杜方友,徐瑞杰,王少军. 山西冶金, 2021(03)
- [2]基于流程网络仿真的钢铁企业炼钢调度和能源优化[D]. 梁青艳. 钢铁研究总院, 2021(01)
- [3]钢铁企业设备检维修作业安全交底与作业许可研究[D]. 成少璞.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六安钢现代化综合原料场的设计特点[J]. 齐侃,项丛政. 冶金与材料, 2020(06)
- [5]河南白龟山水库移民迁置问题研究[D]. 郝运杭. 河南大学, 2019(01)
- [6]某钢厂120t转炉炼钢连铸工程除尘系统分析[D]. 赵楠.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2)
- [7]包钢厂区机车使用问题的研究[D]. 杨颖.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3)
- [8]唐钢中厚板1#高炉改造及施工技术研究[D]. 刘佳宁.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5)
- [9]基于粉尘颗粒相检测的滤袋破损状态高灵敏度辨识[D]. 郑金达.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6)
- [10]循环法制备单氰胺工艺研究及工程实践[D]. 张富昌. 内蒙古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