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索蜜娅的抉择》的演员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张雅婷[1](2021)在《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蒙古族电影的女性形象嬗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蒙古族电影一直备受瞩目,电影中的蒙古族的民风民俗加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改革开放后的蒙古族电影进行了转型,这一时期的女性形象有了全新的变化,她们在影片中追求精神独立,实现自我价值。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开始从多方面探寻女性内心情感的变化,一改大众对蒙古族电影的固有认知,逐步与时代融合,以更加细腻、更加让散发独有芬芳的特色留存在大众心中。
李文静[2](2020)在《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文中认为
斯琴满都海[3](2020)在《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呈现与传播研究》文中认为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电影事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蒙古族题材电影呈现与传播出了蒙古族独特的风貌和特质,成为少数民族电影中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文从传播学、影视艺术学等学科角度对近20年80部蒙古族题材电影进行了梳理。运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四个维度关注了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传播中的几个问题,即:一是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声画呈现方式;二是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符号;三是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传播特征;四是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传播内涵。在此基础上,总结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建议。研究发现,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呈现内容丰富,突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运动的声画影像”展现草原旖旎风光和浓郁的“蒙古味道”;独特的“草原”“服饰”“饮食”等影像符号传播出蒙古族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民族情感;电影文化传播内涵意蕴深厚,彰显国家情怀、复苏生命意识、具有强烈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意识。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呈现与传播中存在衍生刻板印象、影像叙事不足、影像技术欠缺等方面的不足,对此,论文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
苏冠元[4](2019)在《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是中国电影中一种较为特殊存在的电影类型,它以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民族习惯等为表现对象,丰富了中国电影的影像空间,重塑了主流观众对少数民族的想象,进而成为构建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以致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题材电影作为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走过近70年的创作历程。不同时期创作表现的重点有所差异,但都为我国蒙古族形象的建构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导演借助电影的手段,以视觉表现的手段展现蒙古族独特的文化和草原风貌,揭示出独特民族符号下的民族文化的张扬与反思,塑造独特的蒙古族精神,映射出蒙古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员在交流中碰撞、变迁、发展和融合的历程。本研究试图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这一具有多重审美属性和文化属性,具有跨文化传播内涵和传播效果的文本的研究,结合电影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等理论,在梳理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流变的基础上,探究民族题材电影文本如何塑造民族形象,如何建构少数民族文化特征,如何折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如何寻找突围之路等问题。研究主体部分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蒙古族题材电影发展历程的梳理。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拍摄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1949-1966年的“十七年”时期的民族政策的影像表达、1977-1990年“新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探索及商业化的尝试、1990-2000年“转折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和2000年以后“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民族内部的自我审视。(2)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艺术形象研究。借用基米尔·雅科夫列维奇·普洛普的“故事形态学”和克里斯托弗·沃格勒的“人物形象分析理论”,从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男性的形象、女性的形象和马的形象这三类艺术形象的塑造入手,分析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艺术形象的塑造中的独特魅力。(3)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基本题材和美学特征研究。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类型进行划分,常规电影就是常规的剧情片,接近主流电影,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商业性俱佳;浪漫主义的传说、神话、历史片,具有史诗性的影片,历史和传说相结合;先锋性的哲理片。通过对蒙古族题材电影基本样式分类,找到蒙古族题材电影潜隐的类型化特征。(4)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认同及建构方式研究。对蒙古族题材电影的身份认同及其建构方式展开研究,从“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文化反思”及建构方式和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构四方面来论述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题在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始终存在,由“十七年”时期的“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新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发展到新世纪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5)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之路研究。通过研究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对其在新世纪遇到的发展困境作深入的解读。在此基础上,为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寻找突围之路,为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策略。
王舒源[5](2019)在《2008-2017年的蒙古族电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新中国成立之后,蒙古族电影创作始终处于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前列。七十年来,创作了许多洋溢着鲜明民族特色、蕴含着深刻民族文化的优秀作品。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的蒙古族电影无论在主题表达、人物塑造,还是在艺术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化与发展。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了这十年的蒙古族电影创作,从两种文明的冲突、人与动物的关系、对母爱的歌颂赞美和战争中的人性四方面总结概括了影片的叙事主题以及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通过对此期蒙古族电影作品中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挖掘蒙古族特有的民族性格和情感世界;并且从第一人称叙事角度、以人物内心冲突及家庭冲突为主要情节设置、母语对白的应用,三个角度分别阐述了十年来蒙古族电影在艺术表现手法方面的创新。
王丹丹[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是内蒙古电影的重要呈现之一,不同时期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风貌不尽相同。纵观内蒙古电影发展史,有着深远民族文化底蕴的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脉络与轨迹。从中国电影大语境来看,研究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对丰富内蒙古电影创作以及中国电影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内蒙古电影发展的76年历程中,现实主义电影创作脉络从未中断。内蒙古电影发展转型的任何阶段,都以描摹现实,进而深入表现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为主流。1942年内蒙古题材电影《塞上风云》诞生,内蒙古电影进入观众视野,自此,电影人创作了一系列“革命现实主义”电影,形成了以政治意识形态统领的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70年代末到80年代现实主义复归,为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带来多元发展空间;90年代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在传统现实主义叙事模式之下,尝试将现实主义品格与历史言说相结合;新世纪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适应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逐步从电影体制变革、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背景中恢复生命力再创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辉煌。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对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进行分类,分析不同时期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风格;按照不同类型电影的现实主义表达、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图景对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进行再思考再研究,以优秀内蒙古电影现实主义电影作品为蓝本,论述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的发展脉络与文化内涵,以期实现通过解读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引起学界、业界重视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促进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发展。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是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研究内蒙古电影与现实主义,从内蒙古电影、现实主义电影论述其主要特征;第三章阐述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流变;第四章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呈现;第五章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表现样态;第六章辨析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图景;第七章结语,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发展方向,以期对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创作有所裨益。
吴金娜[7](2018)在《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书写》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蒙古族电影是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的重要担当,其中蒙古族女性作为重要叙事元素出现在影像中,代表着广博独特的蒙古族文化,为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和各民族电影受众带来一定的指示含义。本文旨在以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从女性意识自觉表达、生态女性主义阐释、文化意义解读三个方面出发,探讨蒙古族电影中女性书写的创作方式与文化价值,以深化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对少数民族电影审美特征及文化价值的认知与探索。
贾梦莹[8](2018)在《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塑造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和民族政策的进步女性形象以及保卫、建设草原的劳动模范女性形象。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蒙古族题材电影在表现民族文化和内涵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的艺术研究。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塑造沉稳内敛、坚强勇敢、宽广博爱的蒙古族女性形象引人关注。本文以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分析女性形象的人物主题、人物塑造以及塑造手法,探讨在当下语境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女性形象所体现的价值。在电影商业化的影响下,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不仅传播、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更展现了蒙古族女性对生命价值、生存和生态现状的基本理念。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对新中国成立到21世纪之前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进行梳理,并概括了不同阶段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塑造的女性形象。第二章是文章的主旨部分,通过选取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运用电影叙事学理论,从内容和形式上,对影片中女性形象的主题、外形、行为、心理、性格以及塑造手法进行分析研究。第三章是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女性形象塑造的原因。第四章是从电影艺术本身出发,对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塑造女性形象的价值进行论述,同时从艺术审美价值和审美体验的角度,分析女性形象在传播层面上的影响以及社会层面上的价值。
王鹤彤[9](2018)在《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空间建构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以往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相关研究,结合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运用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电影空间理论、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等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文本细读、比较分析、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就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进行分类,分析本时期空间建构的叙事模式与文化表达,深入研究空间建构的成因,辨析其路径走向。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是研究源起、研究现状、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研究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章将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分为城市/世居空间两类,分别论述这两类空间的主要特征。第三章研究城市/世居空间中蕴含的出走与寻根、“失语”与治愈、异化与同化、“凝视”与自塑四组叙事模式。第四章研究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的文化表达,其中城市空间的文化表达有三个特征。第一,“背离”的隐喻;第二,文化的碰撞;第三,空间的交融。世居空间的文化表达有两个特征,“守护”的隐喻和风俗的表征。第五章主要探讨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的成因,可以归结为矫枉过正、差异化坚守和传承焦虑三种。第六章辨析的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的两种路径,分别为反思现代性的民族寓言和民族想象性建构误区。第七章是结语,对上述研究在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结合近年来成功推向市场的优秀小成本电影的案例,分析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发展方向,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有所裨益。
赵东方[10](2016)在《“主位”与“客位”视角下的民俗呈现与文化认同 ——以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千百年来,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的蒙古族,在历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古族文明,而作为直接反映民族文化的民间风俗也通过电影视听语言这一独特的方式诠释着蒙古族文化。本文以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为例,结合民俗学、人类学和电影视听语言等理论,通过对蒙古族不同职业人物的实地采访以及笔者生活经历中了解到的蒙古族文化现象,来分析不同文化视角的创作者处理影片中民俗事项的原因以及以民俗来反观、诠释和重构蒙古族文化,以求能为全球化背景下处在文化迷茫状态中的人们给予启示。第一章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新中国时期”到“新世纪时期”共四个时期的蒙古族题材电影,分析了每个时期电影的风格特点和主要任务。第二章对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广泛出现的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进行三个层次的划分,依次为:物质民俗、语言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同时对其展开论述,解释了不同文化视角的创作者们所做不同处理的原因。第三章探讨了不同文化视角的创作者处理影像中民俗差异的原因,分别从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取向的转变、多元文化下文化视点的倾向性以及城市化进程中民族生存的空间焦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实地对蒙古族身份的不同人物进行采访,来探讨影片中的民俗事项是否符合当地人的审美评判以及当地人对影片中呈现的民俗的态度的认可与质疑,以此来表明多元背景下人们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情况。第五章即全文总结,包括对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民俗呈现所折射出的问题和思考,以及以蒙古族题材电影为契机,对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中民俗事项的运用提出建议与构想。
二、《索蜜娅的抉择》的演员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索蜜娅的抉择》的演员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蒙古族电影的女性形象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949-1977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1978-1999年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3)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呈现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影像呈现方式分析 |
(一)草原风光的民族风情图 |
1.空镜头和特殊镜头大量运用 |
2.画面推动情节发展 |
(二)民族特质的淳朴声音 |
1.民族音乐渲染环境气氛 |
2.母语对白代入感强烈 |
二、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影像符号分析 |
(一)草原符号 |
1.天空、草地呈现出自然景观 |
2.蒙古包寄托“家乡”情结 |
3.马、牛、羊展现游牧生活 |
(二)蒙古族服饰和饮食符号的呈现 |
1.蒙古袍辉映人物情绪 |
2.肉奶食物暗含人物情感 |
三、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影像传播特征 |
(一)创作主体:形态各异的影像风格 |
1.传统导演的叙事风格 |
2.新锐导演的写意风格 |
(二)创作题材:关注现代文明进程 |
1.以现实题材创作为主 |
2.不断扩展文化题材创作 |
(三)创作特色: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
(四)创作水平:日渐成熟 |
四、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传播内涵 |
(一)彰显国家情怀 |
1.危难时刻展现民族大义 |
2.和平年代表达平凡伟大 |
(二)复苏生命意识 |
1.崇尚自然的生命观 |
2.人文情怀的生命观 |
(三)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 |
1.国家认同的民族观 |
2.现代文明的文化观 |
五、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传播问题与建议 |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 |
1.刻板印象的衍生 |
2.影像叙事的不足 |
3.影像技术欠缺 |
(二)对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传播的建议 |
1.强化影像在新时代多元传播 |
2.创新影像传播的叙事手法 |
3.运用新影像技术开拓影像传播空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4)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的缘起 |
二、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相关概念的辨析 |
三、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的数据分析 |
四、国内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文献解析 |
五、国外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研究状况 |
第一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历史发展流变 |
第一节 “十七年”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于民族政策的影像表达 |
第二节 新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的探索及商业化的尝试 |
第三节 转折时期蒙古族题材电影对民族历史的深刻思考 |
第四节 新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民族内部的自我审视 |
第二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艺术形象解读 |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男性形象 |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马的形象 |
第三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题材 |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常规情节剧 |
第二节 蒙古族传说与史诗题材电影 |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哲理性电影 |
第四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身份认同及建构方式 |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阶级认同”及建构方式 |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认同”及建构方式 |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文化反思”及建构方式 |
第四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
第五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创作困境与突围之路 |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面临的发展困境 |
第三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创作的突围之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2008-2017年的蒙古族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十年来蒙古族电影的创作概况 |
(一)“少数民族电影”、“蒙古族电影”等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十年来蒙古族电影创作的简要情况 |
二、十年来蒙古族电影的文化主题 |
(一)现代文明与传统游牧文化的冲突、妥协和融合 |
1.冲突 |
2.妥协 |
3.融合 |
(二)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 |
1.崇尚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
2.敬畏生灵,人与动物平等对话的生命观 |
(三)对战争中的伟大人性及民族精神的赞美 |
1.体现战争中的人性光辉 |
2.战争中的民族精神 |
(四)民族团结 |
三、十年来蒙古族电影的人物形象 |
(一)女性形象 |
1.现实题材中坚韧宽厚、隐忍内向的女牧民形象 |
2.战争年代坚强不屈、博爱善良的勇敢女性 |
3.传统叙事中慈祥智慧、大爱无疆的额吉形象 |
(二)男性形象 |
1.在现代城市中“失意迷茫”的男性形象 |
2.命运多舛的男性艺术家 |
四、十年来蒙古族电影的叙事特征 |
(一)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
1.第一人称叙事者充当故事的主人公 |
2.第一人称叙事者充当故事的次要人物 |
3.第一人称只充当叙述者 |
(二)情节设置以突出人物与家庭成员的矛盾及人物自我内心的矛盾为主 |
1.主人公与家庭成员的矛盾 |
2.主人公自我内心世界的冲突 |
(三)人物语言大量使用母语对白 |
1.全片使用蒙古语对白 |
2.蒙古语、汉语交替使用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概况 |
(二)国内研究概况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内蒙古电影与现实主义 |
一、内蒙古电影 |
二、现实主义电影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流变 |
一、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历史延续(1978—1989) |
二、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叙事转向(1990—1999) |
三、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民族审视(2000—2014) |
四、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现代转型(2015—2018)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呈现 |
一、基于民族传统形态的现实叙事 |
二、现实主义的民族性询唤与归趋 |
三、现实主义的民族性困顿与坚守 |
四、现实主义的现代性阐释与思索 |
五、现实主义的现代性文化语境 |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样态 |
一、革命历史电影中的现实描摹 |
二、商业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元素 |
三、主旋律电影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
四、农村电影中的现实主义形式 |
第六章 结语 |
一、现实主义创作图景思索 |
二、现实主义创作展望 |
(一)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再深化 |
(二)现实主义创作模式再丰富 |
三、现实主义创作与电影商业性 |
四、现实主义创作的当代精神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 |
(7)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书写(论文提纲范文)
一、沮丧到觉醒:女性意识的自觉表达 |
二、女性与自然:草原镜像的生态女性主义阐释 |
三、蒙古族女性形象的文化意义 |
结语 |
(8)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依据 |
0.2 时间与概念界定 |
0.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0.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0.5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1949年-1999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概述 |
1.1 1949年-1977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1.1.1 进步女性形象 |
1.1.2 劳模女性形象 |
1.2 1978年-1999年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女性形象 |
1.2.1 革命女性形象 |
1.2.2 悲情女性形象 |
1.2.3 英勇女性形象 |
1.2.4 博爱女性形象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 |
2.1 人物主题 |
2.1.1 对母爱的礼赞——以影片《尼玛家的女人》《天上草原》为例 |
2.1.2 直面生活困境——以影片《图雅的婚事》《斯琴杭茹》为例 |
2.1.3 心系草原建设——以影片《索蜜娅的抉择》《草原母亲》为例 |
2.2 人物塑造 |
2.2.1 外在形象 |
2.2.1.1 质朴纯净的外貌 |
2.2.1.2 丰富多变的服饰 |
2.2.2 行为表现 |
2.2.2.1 崇尚万物有灵 |
2.2.2.2 重视家庭关系 |
2.2.3 心理特征 |
2.2.3.1 情感细腻 |
2.2.3.2 安静内敛 |
2.2.4 性格特征 |
2.2.4.1 温暖善良 |
2.2.4.2 坚强勇敢 |
2.2.4.3 博爱宽容 |
2.3 塑造手法 |
2.3.1 纪实与象征手法 |
2.3.1.1 鲜明的纪实风格 |
2.3.1.2 隐晦的象征手法 |
2.3.2 镜头与音乐手法 |
2.3.2.1 镜头语言的交织 |
2.3.2.2 民族音乐的渲染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塑造原因 |
3.1 传统文化与女性地位的因素 |
3.1.1 传统文化的延续性 |
3.1.2 女性地位的重要性 |
3.2 社会需求和创作主体的因素 |
3.2.1 社会需求的迫切性 |
3.2.2 创作主体的自发性 |
第四章 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女性形象的价值体现 |
4.1 电影层面的价值 |
4.1.1 丰富中国民族电影的女性形象 |
4.1.2 促进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 |
4.2 传播层面的价值 |
4.2.1 满足观众的审美体验 |
4.2.2 传承蒙古族传统文化 |
4.3 社会层面的价值 |
4.3.1 女性力量的彰显 |
4.3.2 生命价值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蒙古族题材电影一览表 |
附录二: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一览表 |
附录三: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获奖情况一览表 |
(9)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源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概念界定 |
四、理论依据 |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
(二)电影空间理论 |
五、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分类 |
一、城市空间 |
二、世居空间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的叙事模式 |
一、出走与寻根 |
二、“失语”与治愈 |
三、异化与同化 |
四、“凝视”与自塑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的文化表达 |
一、城市空间的文化表达 |
(一)“背离”的隐喻 |
(二)文化的碰撞 |
(三)空间的交融 |
二、世居空间的文化表达 |
(一)“守护”的隐喻 |
(二)风俗的表征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成因 |
一、矫枉过正 |
二、差异化坚守 |
三、传承焦虑 |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路径辨析 |
一、反思现代性的民族寓言 |
二、民族想象性建构误区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10)“主位”与“客位”视角下的民俗呈现与文化认同 ——以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确立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与现状 |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1949—1966)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概况 |
第二节 新时期(1978—1999)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概况 |
第三节 新世纪(2000—2015)蒙古族题材电影的概况 |
第二章“主位”与“客位”视角下的民俗呈现 |
第一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民俗元素的呈现 |
一、物质民俗 |
二、语言民俗 |
三、社会民俗 |
四、精神民俗 |
第二节 影像民俗营造的文化景观 |
一、好奇欲与文化景观 |
二、“家”的认知需求与文化景观 |
第三章 不同视角下影像民俗差异呈现的原因 |
第一节 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取向的转变 |
第二节 多元文化下文化视点的倾向性 |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民族生存的空间焦虑 |
第四章 牧民对影像民俗的认知与蒙古族文化认同 |
第一节 影像民俗与当地牧民的审美评判 |
一、英雄主义的勇敢“美” |
二、草原变化的生态“美” |
三、原始宗教信仰的崇拜“美” |
第二节 影像民俗对牧民生活方式理解的契合 |
第三节 牧民对影像中民俗的认可与质疑 |
一、认可与满意 |
二、质疑与不满 |
第五章 蒙古族题材电影中的民俗影像折射出的问题 |
第一节 影片对蒙古族民俗的冲突与影响 |
一、蒙古族民俗的积极方面 |
二、蒙古族民俗的消极方面 |
第二节 蒙古族题材电影带来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索蜜娅的抉择》的演员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蒙古族电影的女性形象嬗变研究[J]. 张雅婷. 声屏世界, 2021(16)
- [2]中国大陆电影名称的百年变迁 ——1905-2017年大陆电影名称研究[D]. 李文静. 湖北大学, 2020
- [3]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影像呈现与传播研究[D]. 斯琴满都海.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4]辉煌、裂变与重生 ——蒙古族题材电影研究[D]. 苏冠元.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5]2008-2017年的蒙古族电影研究[D]. 王舒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7)
- [6]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现实主义电影研究[D]. 王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8)
- [7]新世纪蒙古族电影中的女性书写[J]. 吴金娜. 当代电影, 2018(06)
- [8]21世纪以来蒙古族题材电影的女性形象研究[D]. 贾梦莹. 内蒙古大学, 2018(01)
- [9]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空间建构研究[D]. 王鹤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8(09)
- [10]“主位”与“客位”视角下的民俗呈现与文化认同 ——以新世纪蒙古族题材电影为例[D]. 赵东方.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