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氢化钛热分解特性与小孔径低孔隙率泡沫铝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张益[1](2021)在《泡沫铝熔体的流动性能及其对孔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闭孔泡沫铝材料实现了轻质和多功能兼容,在高速列车、载人航天和国防等高技术领域取得创新应用。铝熔体泡沫是泡沫铝制备过程中的关键中间状态,其孔结构经由凝固过程得以保存,对最终产品性能有着重大影响。铝熔体泡沫的流动会影响孔结构的发展和演变,而孔结构又反作用于铝熔体泡沫的流变性质。因此,研究熔体泡沫的流变行为和规律对于泡沫铝制备技术发展,以及孔结构调控和材料性能优化有着重大意义。为了研究泡沫铝熔体的流动特性,本文研制了适于测试泡沫铝熔体流变性质的装置,并实验测取了熔体泡沫的表观粘度系数和屈服应力。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剪切速率条件下,泡沫的表观粘度值随着体孔隙率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孔隙率为0.67附近时;在高剪切速率条件下,孔隙率对泡沫表观粘度值的影响变小。剪切速率增加时泡沫的表观粘度值随之下降,表现出显着的剪切稀化效应。泡沫屈服应力随着体孔隙率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峰值出现在孔隙率为0.70附近时。熔体泡沫经剪切测试后凝固得到泡沫铝样品,分析其孔形貌可知,(1)熔体泡沫内的剪切场主要集中在桨叶剪切旋转形成的等效圆柱体表面附近;(2)根据应变速率和孔隙率的不同,剪切场可能造成铝熔体泡沫内气泡的合并或者分裂。本文还利用自由界面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建立了熔体泡沫的数值模型,研究了熔体泡沫的生长、屈服、剪切流动以及气泡合并/分裂等现象。模型预测的熔体泡沫屈服应力和表观粘度系数和实测值相符合。计算结果表明:(1)泡沫的剪切屈服通过其内部气泡的错位重排实现,且在液膜不破裂的情况下,孔隙率越高则泡沫屈服应力越高;(2)匀速剪切条件下,移动边界附近的气泡可不断发生重排并自发形成层状排列,而远离移动边界的气泡则基本不运动(即出现剪切带);(3)高孔隙率泡沫的液膜厚度较低,受剪切作用后易发生液膜破裂导致气泡合并,且液膜破裂一旦发生,附近液膜也将发生“雪崩”式破裂;(4)在高速剪切条件下,低孔隙率泡沫在剪切面附近的气泡被拉长甚至分裂。流变实验和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都表明,在熔体泡沫阶段实施外加干预可能实现对孔结构大小、形状、取向的调节,这使得通过孔结构调控来优化泡沫铝的力学性能成为可能。本文通过顺序凝固方法渐进式地锁定熔体泡沫内的生长流动行为,从而制备得到了单向梯度泡沫铝,并实施了准静态和动态压缩力学测试,发现其动态压缩吸能效果优于等质量的均匀泡沫铝。本文基于仿生设计思路,根据泡沫填充管结构压缩过程中泡沫芯体内的应变分布特征设计了径向孔结构梯度,并通过调整顺序凝固法的冷却边界条件成功制备了径向梯度泡沫铝及其填充管结构。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梯度泡沫铝填充管较质量相近的均匀泡沫铝填充管具有更高的比质量能量吸收性能。
龚成龙[2](2018)在《泡沫铝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泡沫铝是由铝和气体组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其具有许多优良特性,例如密度小、耐热性好、刚性强,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减震性、吸声性和电磁屏蔽性。泡沫铝也是一种可重复利用的环境友好型材料,其在建筑装饰、道路交通、机械制造等领域均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成为了泡沫铝大规模应用和批量化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以工业纯铝为原料,采用熔体发泡法进行泡沫铝的制备。前期试验以TiH2作发泡剂进行泡沫铝制备。结果发现,添加Mg增黏可以显着提高泡沫铝质量;但由于TiH2起始分解温度较低,在高温铝液中TiH2分解速度快,气泡易于逸出熔体导致泡沫铝发泡效率低、整体质量较差。故此,选用CaH2和白云石作为泡沫铝制备的新型发泡剂,并对他们进行热分解特性研究。与TiH2相比CaH2和白云石的分解温度有较大提高,更利于制备高孔隙率泡沫铝。试验通过工艺参数控制,探究了发泡剂添加量、增黏剂种类、增黏剂添加量、保温时间对泡沫铝孔隙率、气孔均匀性和平均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剂添加量和保温时间是影响泡沫铝孔结构的主要因素。同时,分析了孔隙率对泡沫铝压缩性能和吸能性的影响。基于CaH2作发泡剂制备的泡沫铝孔隙率较高,气孔分布均匀性较好,内部气孔尺寸差异较小,平均孔径在2.18mm~3.27mm内,孔隙率可达80%以上。当发泡工艺参数为:发泡温度为680℃,保温温度为600℃时,保温时间控制为lOmin和CaH2添加量为0.8wt%时所得泡沫铝发泡质量、孔隙率、孔径尺寸较佳。基于白云石作发泡剂制备的泡沫铝气孔孔径小,平均孔径为0.61mm~0.88mn,孔隙率也可达80%以上。当发泡工艺参数为:发泡温度为700℃,保温温度为650℃时,保温时间控制为lOmin和白云石添加量为1.5wt%时所得泡沫铝发泡质量较好,孔隙率较高,孔隙分布均匀性好。镁粉和硅钙粉均能起到良好的增黏作用,Mg与Al主要形成Al2Mg和MgAl2O4使熔体黏度提高,硅钙粉与高温铝液主要形成高熔点Si02和复合氧化物CaAl2O4。CaH2作发泡剂时,Mg添加量为1.5wt%或硅钙粉添加量为1.5wt%时,泡沫铝孔隙率、孔径和孔隙均匀性较为适宜。白云石作发泡剂时,Mg添加量为1.5wt%或硅钙粉添加量为2wt%时,泡沫铝质量较好。泡沫铝压缩时,主要有弹性阶段、屈服阶段和致密化阶段,其中以CaH2作为发泡剂制备的泡沫铝屈服阶段表现出独特的锯齿状,以白云石作为发泡剂制备的泡沫铝孔隙率较低时,压缩曲线较为光滑,孔隙率较高时,屈服阶段也呈现锯齿状变化。随着试样的孔隙率增大,压缩屈服强度减小,但应力平台区延长。此外,孔隙率对试样吸能性也有较大影响,较低和较高的孔隙率均会降低试样吸能能力。
吴志龙[3](2018)在《TiH2氧化处理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泡沫铝具有质轻、比强度高,同时兼具吸收冲击能、阻尼、吸声等特点,在工程、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熔体发泡法成本低、易于大规模生产,是制备泡沫铝的常用方法。熔体发泡法常用发泡剂是氢化钛,其分解特性和分散性直接影响泡沫铝的孔结构:(1)氢化钛开始分解时间决定其搅拌分散可利用时间,分散时间又决定氢化钛分散的均匀性,最终影响泡沫铝孔结构的均匀性;(2)铝及其合金的熔点与氢化钛的分解温度不相匹配,氢化钛过早、过快分解,导致氢化钛分散不均,进而影响泡沫铝孔结构的均匀性。为此,本文采用氧化处理的方法提高氢化钛开始分解时间和开始分解温度,延长搅拌分散时间,提高发泡剂的分散性,制备孔结构均匀的泡沫铝。研究了氧化处理后Ti H2的分解特性及分解机理;研究了发泡剂分散温度、加入量、分散时间、搅拌速度对其分散性的影响;研究了发泡剂分散温度、加入量、分散时间、搅拌速度、保温发泡时间等工艺参数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为熔体发泡法制备均匀孔结构泡沫铝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氧化处理对Ti H2分解有明显的缓释作用。400℃*20h+(470℃/485℃/500℃)*4h氧化处理Ti H2表面形貌发生了改变,生成了一层厚2.1-2.6μm的TixOy氧化层,开始分解温度提高到575-625℃,剧烈分解温度提高到645-675℃,质量损失为2.20-1.99%;既能保证开始分解时间300s,又能保证85m·g-1释氢量的最佳氧化处理配置参数为:400℃*20h+485℃*4h。(2)Ti H2的分解速率随温度提高而提高。当分解温度为650℃时,400℃*20h+485℃*4h氧化处理Ti H2等温分解动力学方程为:((9)((9)=0.003279*(1-)0.7680。(3)400℃*20h+485℃*4h氧化处理Ti H2分散可利用时间较长,有效提高了发泡剂的分散性。发泡剂分散最优工艺参数配置为:发泡剂分散温度650℃,加入量2.2wt%,分散时间300s,搅拌速度1400rpm。(4)Ti H2氧化处理可延长分散可利用时间,提高分散性,有效改善了泡沫铝的孔结构。熔体发泡制备泡沫铝的最优工艺参数配置为:发泡剂分散温度650℃、加入量2.2wt%、搅拌时间300s、搅拌速度1400rpm、发泡时间16min,所制备泡沫铝孔结构均匀,孔隙率77.7-80.4%,平均孔径2.6-3.9mm。
章杰[4](2018)在《泡沫铝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及铝熔体中气泡运动的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采用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以氧化处理后的TiH2作为发泡剂,通过改变增粘剂(Ca)含量、增粘温度、发泡剂含量和发泡温度,从而制备出小孔径且气孔分布均匀的泡沫铝。经过400℃、5 h+500℃、1 h氧化处理后TiH2粉末表面生成了氧化物Ti3O,其开始分解温度提高了80℃,最大吸热峰对应的温度提高了60℃,有利于在高温下达到更好的发泡效果。随着增粘剂含量、增粘温度、发泡剂含量和发泡温度的增加,孔隙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平均孔径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当增粘剂含量为2.5 wt.%、增粘温度为800℃、发泡剂含量为1.5 wt.%和发泡温度为615℃时达到最佳发泡效果。泡沫铝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可分为三阶段:弹性阶段,应力随应变线性增加;屈服阶段,随应变的增加,应力稍有波动且明显滞后于应变,出现一个较宽的屈服平台区;致密化阶段,应力随应变的增加迅速增加。屈服强度和平台应力随着孔隙率和平均孔径的增大而减小。泡沫铝单位体积吸收能大小与孔隙率和平均孔径密切相关,并且低孔隙率和小孔径的泡沫铝在压缩时能吸收更多的能量。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采用VOF技术,通过引入源项处理泡沫铝发泡过程中发泡剂的分解,对液态铝熔体中单气泡、双气泡及气泡群的运动特性进行模拟计算,得到表面张力及熔体粘度对气泡运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上、下分布的气泡升浮过程中容易合并成单个气泡,且气泡合并引起的剧烈扰动加剧了气泡的变形和破碎;水平并列的双气泡升浮过程中,形成的一对、乃至两对流体漩涡会推离两个气泡,中心距越来越远。熔体粘度增大,气泡群逸出速度减慢,但同时气泡有充足的时间合并长大。表面张力增大,气泡不易变形,制备的泡沫铝泡孔更为圆整。
张赞[5](2017)在《闭孔泡沫铝的压缩及吸/隔声性能调控机理研究》文中认为泡沫铝具有轻质、高比强度、吸能减震和阻燃性能好等特性,是一种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广泛应用在交通运输、航空航天和建筑等行业。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不断发展,如何保证乘车环境的安全性和舒适性逐渐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闭孔泡沫铝由于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高铁用结构材料。然而,目前闭孔泡沫铝仍然存在着孔结构、力学及吸/隔声性能调控难度大等方面的不足,亟待进一步改善。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首先从孔结构控制角度出发,在不同温度(673-833 K)下对氢化钛(TiH2,发泡剂)进行了氧化预处理,分析了预处理前后TiH2的分解特性以及相组成的演变规律,统计了在不同预处理温度下TiH2对闭孔泡沫铝孔径分布的影响规律,揭示了TiH2的分解行为与泡沫铝孔径分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了TiH2预处理温度对泡沫铝准静态压缩性能的影响机理,确定了TiH2的最佳预处理温度为753 K。在此基础上,从强化基体性能角度考虑,一方面在闭孔泡沫铝中添加了不同含量(0.00-0.90 wt.%)的稀土铒(Er)元素,确定了Er元素在泡沫铝中的存在形式以及对泡沫铝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影响规律,阐明了Er元素与泡沫铝显微硬度、压缩强度和能量吸收能力之间的作用机理,获得了Er元素的最优添加范围为0.10-0.50 wt.%;另一方面,在闭孔泡沫铝中引入了不同含量(0.0-1.0 wt.%)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MWCNTs和铝粉均匀混合的最佳球磨工艺参数,表征了MWCNTs在泡沫铝中的存在形式及MWCNTs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情况,阐明了MWCNTs对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规律及机理,得到了MWCNTs的最优添加含量为0.5 wt.%。此外,本文从功能应用角度考虑,初步探究了孔结构均匀的纯铝基闭孔泡沫铝宏观结构的改变对其声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打孔和添加空腔的方式设计了闭孔泡沫铝的宏观结构,分析了不同宏观结构闭孔泡沫铝的声学规律,得到了吸声系数和隔音量与宏观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声波在不同宏观结构闭孔泡沫铝中的传播模型,为闭孔泡沫铝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于洋[6](2016)在《基于变压发泡的泡沫铝孔结构控制和性能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泡沫铝材料集金属材料和多孔材料的诸项特性于一体,既具备高比强度、高比刚度等优良力学性能,又具有消音降噪、阻尼减震、电磁屏蔽、能量吸收和冲击防护等诸多功能特性,可用于精密机械制造、高速运行车辆、列车的撞击保护等民用领域,更对于军事装备的抗干扰能力和防护能力等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泡沫金属的性能要依赖于其胞孔结构,如孔径分布、孔壁厚度、孔棱尺寸等。由于气泡壁破裂极限厚度的存在,传统制备工艺制备的泡沫铝平均孔径和相对密度呈反比例关系,限制了泡沫铝材料的孔结构控制和性能优化。为可实现泡沫铝胞孔结构的主动控制,本文提出通过研究环境压力对液态金属泡沫的膨胀过程和泡孔合并过程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气泡壁破裂极限厚度的影响机理,开发一类以变压发泡为基础的新型制备方法。并对制得闭孔泡沫铝材料进行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研究孔径细化和均匀化对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包括:使用激光测距技术,实时测量了压力作用下泡沫体膨胀过程中泡沫体高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正压作用下,泡沫体的膨胀过程受到抑制。随着压力的增加,发泡剂分解速度减慢,最大膨胀率减小,达到最大膨胀率时间推后。正压下气泡壁稳定性增强,泡沫体表层气泡破裂逸出至泡沫体外的气体量减少,使泡沫体的实际膨胀率高于基于理想气体定律的预测值。孔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随着压力增加,泡沫铝的平均孔径非线性减小,由常压下3.lmm减少至0.5MPa时0.8mm。使用显微镜对气泡壁厚度的测量表明,正压下泡沫体气泡壁厚度由57μm降低至21μm,说明正压下气泡壁稳定性提升,泡孔合并受到抑制。并且,由于气泡壁破裂极限厚度的降低,打破了平均孔径与相对密度间的反比例关系。对不同压力下制备出的泡沫铝样品进行准静态压缩实验。结果表明,孔径细化和均匀化后,平台变形阶段的应力波动逐渐减小,相同密度的样品曲线重合性变好。对密度和强度做图表明,孔径细化后泡沫铝的压缩性能与相对密度呈线性关系,且分散性变小。
李康[7](2016)在《熔体发泡法泡沫铝制备工艺优化》文中认为泡沫铝是以铝或者铝合金为基体与孔结构为复合的相,作为泡沫金属的代表,因其优良的吸声、降噪,减震、隔热、防电磁屏蔽等性能在机械、航空、交通、化工、通讯、建筑等众多领域,有着其他材料无可取代的作用[1]。随着泡沫铝研究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制备方法越来越多样化,制备工艺水平也不断得到完善。为了制备出孔径细小,孔隙率高,结构均匀且缺陷少的泡沫铝样品,本论文主要针对采用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工艺进行了具体研究。本课题采用常规熔体发泡法进行制备泡沫铝实验,利用ZL102铝合金为基体材料,以Ti H2为发泡剂,主要进行了三大组实验,分别是针对温度的单因素对比试验,发泡阶段针对发泡剂加入温度、搅拌速度、搅拌时间的三因素正交试验,增粘阶段针对增粘温度、增粘剂加入量、搅拌时间的三因素正交试验。实验结果表明:(1)在单因素温度的对比试验中,以ZL102铝合金为基体材料,Ti H2预处理温度是300℃,保温时间是15min;熔化合金的温度是640℃;钙镁量1.0wt%,1.5wt%,搅拌时间4min,搅拌速度800r/min;发泡剂量1.5wt%,搅拌速度800r/min,搅拌时间4min,保温发泡温度650℃,保温时间时间10min。在增粘发泡温度在600℃条件下,制备的泡沫铝发泡效果最佳,孔隙率为86%,而且孔径大小合适,孔的分布最均匀。(2)以ZL102为基体材料,发泡剂预处理温度300℃,保温时间15min;熔化温度640℃;钙镁量分别为1.0wt%、1.5wt%搅拌时间4min,增粘搅拌速度900r/min;发泡剂量1.5wt%;保温温度650℃,保温时间10min。在发泡温度590℃,发泡搅拌5min,搅拌速度800r/min时,发泡效果最佳,孔隙率最高88%,且孔径大小适中,其孔均匀分布。并且熔化发泡温度极差值,偏差平方和最大,及效应分析图波动最大,由此可知这三个因素中温度对熔体法制备泡沫铝孔隙率影响。(3)在增粘阶段三因素正交实验中,发泡剂预处理温度300℃,保温时间15min。熔化温度640℃;保温温度.增粘搅拌速度800r/min;发泡剂量1.5wt%,发泡搅拌速度800/min,搅拌时间4min;保温发泡温度650℃,保温时间10min。在增粘温度温度610℃,1.5%Ca,增粘搅拌8min条件下,样品膨胀高度最佳,发泡孔隙率最高为85%,对该样品中心截面切片其发泡效果最佳的主要分布在发泡区域的中下部;上部的多边形气孔孔径较细小,样品等效圆直径范围0.90152.1765mm;圆形度范围为0.45630.7847。接着详细分析研究了熔体发泡法的增粘、发泡、凝固成行反应机理。在最后我们还针在以往的实验中,泡沫体出现的六大缺陷进行了详细说明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艺改进的建议。
李楠[8](2013)在《泡沫铝合金先驱体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制备与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要:泡沫铝合金是一种具有孔状结构的轻质功能材料,具有低密度、高强韧、耐冲击、高比强度、高比刚度、高效散热、隔热、阻燃等一系列独特性能。先驱体是采用二步法制备泡沫铝合金的必备原料。论文以获得含有均匀分布发泡剂的先驱体为目标,提出了一种泡沫金属先驱体制备的新方法——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并围绕这一制备技术,开展了如下研究:(1)设计研究和制造了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制备泡沫铝合金先驱体的试验装置。该装置包括能够促进发泡剂均匀分布的机械搅拌装置、能够直接高效地添加发泡剂的添加器、先驱体的快速取样装置、加热系统、以及数据采集系统五部分。(2)提出了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泡沫铝合金先驱体及泡沫铝合金件的内部结构和质量的表征与评价技术。重点研究了泡沫铝合金先驱体试样的处理、图像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并综合竖直和水平两个方向的数字化评价,获得先驱体质量的三维评价体系,该体系可以定量表征先驱体和泡沫铝合金中发泡剂及气孔的大小、数量和三维分布,能够定量表征发泡剂的集聚和团簇程度,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先驱体的质量优劣及缺陷位置,为泡沫铝合金等多孔材料的质量综合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准确的方法。(3)研究得到了合金成分、搅拌温度、搅拌表观黏度、搅拌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发泡剂在先驱体中的分布、分解情况以及初生气泡的形貌尺寸及分布状况的影响规律,最终形成制备含有均匀分布发泡剂的铝合金先驱体制备工艺方案。(4)研究了发泡剂在半固态熔体搅拌混合过程的分解和气泡的长大行为,建立了气泡的长大模型,探讨了半固态熔体约束条件下气泡的极限尺寸及影响因素,并导出了半固态条件下初生气泡尺寸的控制模型,为先驱体内发泡剂分布和预发气泡的控制提供了依据。本论文提出的制备和评价方法对于降低先驱体制备成本、提高制备效率及泡沫铝质量,进而加速泡沫金属的产业化应用步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后还需加强这一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扩大其应用范围。图86幅,表9个,参考文献103篇。
侯伟[9](2012)在《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及其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新型材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将轻质、吸能、隔热、吸声和高比强度等众多优点集于一身的泡沫金属早已倍受人们关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是泡沫铝,其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工艺水平也在不断进步。为稳定制备出孔径细小、孔隙率高、结构均匀、缺陷少的泡沫铝样品,本文特针对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工艺进行了具体研究,并探讨了所得样本的压缩力学性能与三维重构建立泡沫铝模型的具体过程。本文从常规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实验研究入手,总结并归纳了该方法所得样本的五种常见缺陷。通过对泡沫化过程的理论分析,采用对比试验的方法完成了对常规熔体发泡法的工艺改进并确定了各相关工艺参数的取值范围。以氢化钛含量、金属镁含量、金属钙含量、搅拌时间、保温时间作为影响因素并分别取各对应取值范围内的四个不同数值,以平均孔径、孔隙率、均匀度作为试验指标,设计完成了改进工艺条件下熔体发泡法的五因素四水平正交试验。采用极差分析的方法评价了各工艺因素对孔结构指标的影响规律,采用加权综合评分法确定了该实验室条件下的最佳工艺参数。本文完成了与孔隙率相关的泡沫铝样本压缩实验,得到了样本压缩应力—应变曲线随孔隙率的变化关系。在总结泡沫铝三种经典模型的基础之上,提出将三维重构技术应用于泡沫铝建模并具体介绍了重构过程,这在泡沫金属领域鲜有报道。所得泡沫铝样本孔隙率范围为69%89%、平均孔径范围为34mm、均匀度高达91%、缺陷较少。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所制得泡沫铝样本孔隙率为85%,平均孔径为3.4mm,均匀度为88%,无明显缺陷。
魏永生,褚旭明,王辉,丁龙,何思渊,何德坪[10](2010)在《碳酸钙制备小孔径中等孔隙率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其合金》文中研究表明与传统的Ca增黏与TiH2发泡的泡沫铝熔体发泡制备方法不同,CaCO3在铝熔体中可同时用作增黏剂和发泡剂.现有TiH2泡沫铝制备技术在制备小孔径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合金方面存在困难,以轻质Ca-CO3颗粒为基础研制的新型泡沫铝增黏发泡剂,其热分解特性平缓,通过理论与实验确定了CaCO3在制备过程中的使用比例,分析了孔结构并讨论了CaCO3在铝熔体中的分解热力学问题,稳定制备出小孔径(0.4-1.1mm)、中等孔隙率(40-79%)的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其合金.
二、氢化钛热分解特性与小孔径低孔隙率泡沫铝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氢化钛热分解特性与小孔径低孔隙率泡沫铝合金(论文提纲范文)
(1)泡沫铝熔体的流动性能及其对孔结构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泡沫金属的主要性能及应用 |
1.1.1 泡沫铝的主要性能 |
1.1.2 泡沫铝的应用 |
1.2 泡沫金属的主要制备方法 |
1.2.1 泡沫金属的主要制备方法 |
1.2.2 制备过程中铝熔体泡沫的流动行为 |
1.3 泡沫的流变性质简介 |
1.3.1 泡沫的流变研究现状 |
1.3.2 泡沫的孔结构特征和时效过程 |
1.4 泡沫体系模拟方法 |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金属熔体泡沫流变测试 |
2.1 实验方法 |
2.1.1 金属熔体泡沫的制备 |
2.1.2 流变测试装置 |
2.1.3 测试方法 |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2.1 熔体泡沫生长速率 |
2.2.2 熔体泡沫表观粘度测试结果 |
2.2.3 熔体泡沫屈服应力测试结果 |
2.2.4 剪切场对孔结构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泡沫铝熔体剪切流变的数值模型 |
3.1 熔体泡沫的基本物理过程 |
3.1.1 气泡的产生和生长 |
3.1.2 流体运动 |
3.1.3 泡沫稳定机制 |
3.2 自由界面格子玻尔兹曼泡沫模型 |
3.2.1 单相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
3.2.2 自由表面追踪和迁移 |
3.3 熔体泡沫剪切流变行为的模拟结果和讨论 |
3.3.1 泡沫模型的验证性实验 |
3.3.2 熔体泡沫的屈服行为 |
3.3.3 熔体泡沫的表观粘度和剪切流动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泡沫铝孔结构梯度调控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
4.1 单向梯度泡沫铝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 |
4.1.1 顺序凝固法制备单向梯度泡沫铝 |
4.1.2 单向梯度泡沫铝的准静态力学测试 |
4.1.3 单向梯度泡沫铝的动态力学测试 |
4.1.4 小结 |
4.2 仿生泡沫梯度设计和制备 |
4.2.1 用于填充结构的泡沫铝的仿生梯度设计 |
4.2.2 径向梯度泡沫铝的制备和力学性能测试 |
4.2.3 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结论 |
5.2 熔体发泡过程中孔结构调控方法的展望 |
5.3 主要创新点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泡沫铝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及其性能 |
1.2.1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 |
1.2.2 泡沫铝性能 |
1.3 泡沫铝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泡沫金属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泡沫铝制备工艺研究现状 |
1.3.3 泡沫铝性能研究现状 |
1.3.4 增黏剂研究现状 |
1.3.5 发泡剂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试验设备、材料及方法 |
2.1 试验设备、材料 |
2.2 泡沫铝性能测试方法 |
2.2.1 孔径测量方法 |
2.2.2 孔隙率测定方法 |
2.2.3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
2.3 泡沫铝制备工艺流程 |
第3章 泡沫铝试制及新型发泡剂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TiH_2为发泡剂的泡沫铝制备及性能研究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制备过程 |
3.2.3 TiH_2添加量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 |
3.2.4 Mg添加量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 |
3.2.5 泡沫铝制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新型发泡剂热分解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CaH_2为发泡剂的泡沫铝制备及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泡沫铝制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工艺参数 |
4.3 不同因素对泡沫铝物理性能的影响 |
4.3.1 保温时间对泡沫铝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 |
4.3.2 CaH_2添加量对泡沫铝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 |
4.3.3 增粘剂种类及添加量对泡沫铝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 |
4.4 泡沫铝力学性能 |
4.4.1 泡沫铝准静态压缩性能 |
4.4.2 泡沫铝能量吸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白云石为发泡剂的泡沫铝制备及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泡沫铝制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工艺参数 |
5.3 不同因素对泡沫铝物理性能的影响 |
5.3.1 保温时间对泡沫铝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 |
5.3.2 白云石添加量对泡沫铝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 |
5.3.3 增粘剂种类及添加量对泡沫铝孔隙率和孔径的影响 |
5.4 泡沫铝力学性能 |
5.4.1 泡沫铝准静态压缩性能 |
5.4.2 泡沫铝能量吸收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3)TiH2氧化处理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泡沫铝发展概况 |
1.1.1 国外泡沫铝研究发展概况 |
1.1.2 国内泡沫铝研究发展概况 |
1.2 泡沫铝孔结构及性能 |
1.2.1 泡沫铝的孔结构 |
1.2.2 泡沫铝的性能 |
1.3 泡沫铝的应用 |
1.3.1 汽车行业 |
1.3.2 建筑行业 |
1.3.3 航空航天工业 |
1.4 发泡剂研究进展 |
1.4.1 氢化物发泡剂 |
1.4.2 碳酸盐发泡剂 |
1.4.3 氢化物和碳酸盐发泡剂比较 |
1.5 以TiH_2为发泡剂制备泡沫铝的方法 |
1.5.1 熔体发泡法 |
1.5.2 粉体发泡法 |
1.5.3 累积叠轧焊法 |
1.6 TiH_2分解特性和分散性对孔结构的影响 |
1.6.1 TiH_2分解特性对发泡剂分散性的影响 |
1.6.2 发泡剂分散性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 |
1.7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1.7.1 研究内容 |
1.7.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与方法 |
2.1 研究方案 |
2.2 TiH_2的氧化处理及分解实验 |
2.3 发泡剂分散实验 |
2.3.1 含TiH_2预制块的制备 |
2.3.2 分散实验工艺参数初步确定 |
2.3.3 分散性表征 |
2.4 基体合金选择及制备 |
2.4.1 基体合金选择 |
2.4.2 基体合金制备 |
2.5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实验 |
2.5.1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工艺流程 |
2.5.2 熔体发泡实验工艺参数初步确定 |
2.5.3 孔结构表征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TiH_2氧化处理及其分解特性 |
3.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1 外观颜色分析 |
3.1.2 形貌分析 |
3.1.3 能谱分析 |
3.1.4 物相分析 |
3.1.5 TG/DSC分析 |
3.1.6 等温分解特性 |
3.2 氧化处理原理 |
3.3 TiH_2分解机理 |
3.3.1 TiH_2分解热力学 |
3.3.2 TiH_2分解动力学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TiH_2在熔体中的分散性 |
4.1 工艺参数对分散性的影响 |
4.1.1 分散温度对发泡剂分散性的影响 |
4.1.2 加入量对发泡剂分散性的影响 |
4.1.3 搅拌时间对发泡剂分散性的影响 |
4.1.4 搅拌速度对发泡剂分散性的影响 |
4.2 发泡剂分散原理 |
4.2.1 发泡剂颗粒在铝熔体中的润湿性 |
4.2.2 发泡剂颗粒之间的表面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 |
5.1 泡沫铝气泡的形成与演化 |
5.1.1 气泡的形核 |
5.1.2 气泡的生长 |
5.2 工艺参数对孔结构的影响 |
5.2.1 发泡剂分散温度对孔结构的影响 |
5.2.2 发泡剂加入量对孔结构的影响 |
5.2.3 发泡剂分散时间对孔结构影响 |
5.2.4 发泡剂搅拌速度对孔结构影响 |
5.2.5 保温发泡时间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 |
5.3 发泡剂氧化处理、分解特性及分散性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4)泡沫铝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及铝熔体中气泡运动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孔泡沫金属概述 |
1.2 泡沫铝的发展现状 |
1.3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 |
1.3.1 熔体发泡法 |
1.3.2 注气发泡法 |
1.3.3 粉末冶金法 |
1.3.4 渗流铸造法 |
1.3.5 熔模铸造法 |
1.3.6 固-气共晶定向凝固法 |
1.4 泡沫铝的性能及应用 |
1.4.1 泡沫铝的性能 |
1.4.2 泡沫铝的应用 |
1.5 铝液中气泡运动行为的研究 |
1.6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工艺方案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发泡剂TiH2的氧化处理 |
2.3 泡沫铝的制备工艺及方案设计 |
2.4 泡沫铝的基本参量表征和检测方法 |
2.4.1 孔隙率的测量 |
2.4.2 孔径的测量 |
第3章 主要工艺参数对发泡效果的影响 |
3.1 TiH2热分解性对发泡效果的影响 |
3.2 工艺参数对泡沫铝发泡效果的影响 |
3.2.1 增粘剂含量对发泡效果的影响 |
3.2.2 增粘温度对发泡效果的影响 |
3.2.3 发泡剂含量对发泡效果的影响 |
3.2.4 发泡温度对发泡效果的影响 |
3.3 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的缺陷分析 |
3.3.1 无泡层 |
3.3.2 局部大孔 |
3.4 泡沫铝的压缩性能 |
3.4.1 孔隙率对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
3.4.2 孔径对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
3.4.3 孔隙率对泡沫铝吸能性的影响 |
3.4.4 孔径对泡沫铝吸能性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泡在铝熔体中运动特性的数值模拟 |
4.1 Fluent模拟软件介绍 |
4.1.1 Fluent软件的组成 |
4.1.2 Fluent求解步骤 |
4.2 数学模型 |
4.2.1 流体力学方程 |
4.2.2 界面控制方程 |
4.3 模型验证 |
4.4 单个气泡在铝液中的升浮行为 |
4.5 双气泡在铝液中的运动行为 |
4.5.1 上下同轴双气泡 |
4.5.2 水平并列双气泡 |
4.6 气泡群在铝液中的运动行为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闭孔泡沫铝的压缩及吸/隔声性能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泡沫铝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
1.2.1 泡沫铝的结构 |
1.2.2 泡沫铝的性能 |
1.2.3 泡沫铝的应用 |
1.3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 |
1.3.1 开孔泡沫铝制备方法 |
1.3.2 闭孔泡沫铝制备方法 |
1.4 泡沫铝的力学、声学性能研究现状 |
1.4.1 泡沫铝的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
1.4.2 泡沫铝的声学性能研究现状 |
1.5 现存问题及本文研究内容 |
1.5.1 现存问题 |
1.5.2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材料、设备与分析方法 |
2.1 实验原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分析方法 |
2.2.1 孔结构表征方法 |
2.2.2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2.2.3 热分析方法 |
2.2.4 球磨和拉曼光谱试验方法 |
2.2.5 性能试验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氢化钛预处理温度对闭孔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闭孔泡沫铝的制备 |
3.2.1 氢化钛预处理 |
3.2.2 熔体发泡 |
3.3 闭孔泡沫铝的结构特征 |
3.4 闭孔泡沫铝的压缩性能 |
3.4.1 应力-应变曲线 |
3.4.2 能量吸收曲线 |
3.5 机理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铒元素对闭孔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含铒闭孔泡沫铝的制备 |
4.3 含铒闭孔泡沫铝的结构特征 |
4.4 铒元素对闭孔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
4.4.1 显微硬度 |
4.4.2 压缩性能 |
4.5 铒增强泡沫铝压缩性能的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碳纳米管对闭孔泡沫铝压缩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含碳纳米管闭孔泡沫铝的制备 |
5.2.1 球磨碳纳米管 |
5.2.2 熔体发泡 |
5.3 碳纳米管球磨参数的确定 |
5.4 含碳纳米管闭孔泡沫铝的压缩性能 |
5.4.1 结构特征 |
5.4.2 压缩性能 |
5.4.3 能量吸收性能 |
5.5 碳纳米管增强泡沫铝压缩性能的机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宏观结构对闭孔泡沫铝吸/隔声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样品制备及结构设计 |
6.2.1 样品制备 |
6.2.2 结构设计 |
6.3 不同宏观结构闭孔泡沫铝的吸隔声行为 |
6.3.1 打孔类型 |
6.3.2 空腔厚度 |
6.4 机理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变压发泡的泡沫铝孔结构控制和性能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闭孔泡沫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1.3 泡沫铝的结构特征 |
1.4 泡沫铝材料的孔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 |
1.4.1 孔结构对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
1.4.2 孔结构对泡沫铝功能特性的影响 |
1.5 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因素研究 |
1.6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章 试验原理及试验方法 |
2.1 试验原理 |
2.1.1 铝熔体的增粘 |
2.1.2 发泡过程机理研究 |
2.1.2.1 氢化钛的分解 |
2.1.2.2 氢气在铝液中的溶解度 |
2.1.2.3 气泡的长大 |
2.1.2.4 气泡的合并及破裂 |
2.1.2.5 气泡在铝液中的上升速度 |
2.1.3 闭孔泡沫铝的准静态压缩基础研究 |
2.1.3.1 闭孔泡沫铝的准静态压缩 |
2.2 制备方法 |
2.2.1 试验原料及设备 |
2.2.2 制备流程 |
2.2.2.1 常压发泡流程 |
2.2.2.2 正压发泡流程 |
2.2.2.3 切锯观测 |
2.3 试验设计 |
2.3.1 压强影响的实验设计 |
2.3.2 细孔泡沫铝材料压缩性能试验设计 |
2.4 表征方法 |
2.4.1 泡沫铝材料几何结构表征方法 |
2.4.1.1 密度的测量 |
2.4.1.2 孔径测试方法 |
2.4.1.3 孔壁厚度分布 |
2.4.2 压缩性能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压发泡对发泡过程的影响 |
3.2.1 不同压力下制备的泡沫铝膨胀曲线 |
3.2.2 不同压力下泡沫铝的最大膨胀高度 |
3.3 正压发泡对泡沫铝泡孔结构的影响 |
3.3.1 压力对泡沫铝密度的影响 |
3.3.2 压力对泡沫铝孔径的影响 |
3.3.3 压力对气泡壁厚度的影响 |
3.4 正压对孔径和密度关系的影响 |
3.5 细孔泡沫铝材料准静态压缩性能 |
3.5.1 不同压力下泡沫铝压缩曲线 |
3.5.1.1 常压下制备出的泡沫铝的准静态压缩 |
3.5.1.2 正压下制备出的泡沫铝的准静态压缩 |
3.5.2 密度和屈服强度的关系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作者简介 |
(7)熔体发泡法泡沫铝制备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泡沫铝研究概况 |
1.2.1 泡沫铝研究历程 |
1.2.2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3 泡沫铝的研究趋势 |
1.3 泡沫铝的性能及应用 |
1.3.1 泡沫铝的性能 |
1.3.2 泡沫铝的应用 |
1.4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 |
1.4.1 闭孔泡沫铝制备方法 |
1.4.2 开孔泡沫铝制备方法 |
1.5 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1.6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设备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基体材料 |
2.1.2 发泡剂 |
2.1.3 增粘剂 |
2.1.4 总结 |
2.2 实验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实验准备 |
2.3.2 实验流程 |
2.4 泡沫铝结构的表征方法 |
2.4.1 结构参数及其测量方法 |
2.4.2 孔结构表征 |
第三章 熔体法泡沫铝制备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发泡剂预处理实验研究 |
3.2.1 TiH_2的热分解过程速率研究 |
3.2.2 TiH_2的热分解过程颜色的变化 |
3.3 单因素温度试验探究 |
3.3.0 温度因素影响 |
3.3.1 实验步骤 |
3.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发泡阶段三因素正交试验 |
3.4.1 参数的选取 |
3.4.2 正交试验 |
3.4.3 实验结果 |
3.4.4 结果分析 |
3.4.5 方差分析法 |
3.5 增粘阶段三因素正交试验 |
3.5.1 参数的选取 |
3.5.2 增粘过程正交试验 |
3.5.3 实验结果 |
第四章 反应机理研究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泡沫铝稳定成形的反应机理 |
4.2.1 增粘机理分析 |
4.2.2 发泡过程反应机理分析 |
4.2.3 发泡凝固成形机理分析 |
4.3 总结 |
第五章 缺陷分析 |
5.1 引言 |
5.2 缺陷分析 |
5.2.1 顶部欠发泡层 |
5.2.2 底部实体层 |
5.2.3 局部大孔形成 |
5.2.4 裂纹断层的产生 |
5.2.5 局部坍塌 |
5.2.6 孔大小不均匀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泡沫铝合金先驱体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制备与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泡沫金属制备技术现状及特点 |
1.1.1 泡沫铝合金的主要制备技术 |
1.1.2 国内外泡沫铝合金的研究状况 |
1.1.3 二步法制备泡沫铝合金的工艺研究 |
1.2 铝合金熔体的黏度控制技术 |
1.3 发泡剂及热、动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 |
1.4 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制备泡沫铝合金 |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泡沫铝合金先驱体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制备技术 |
2.1 技术原理及设备 |
2.2 制备装置结构设计 |
2.3 表观黏度控制模型 |
2.4 搅拌叶片结构和熔体流场的关系 |
2.5 制备效果 |
2.6 本章小结 |
3 泡沫铝合金先驱体内部结构的三维表征与评价 |
3.1 泡沫金属内部结构的三维表征方法与图像处理 |
3.1.1 三维表征与评价方法 |
3.1.2 取样和试样处理 |
3.1.3 图像采集与处理 |
3.2 泡沫金属先驱体内部结构的表征与评价 |
3.2.1 发泡剂集聚状态的表征与评价 |
3.2.2 先驱体内部发泡剂团簇的分级与危害性评价 |
3.2.3 孔洞分布均匀性的表征与评价 |
3.2.4 先驱体质量的三维综合表征 |
3.3 三维表征方法的应用验证和误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工艺参数对泡沫铝合金先驱体质量影响规律的试验研究 |
4.1 合金成分和制备温度的影响作用 |
4.1.1 半固态铝硅合金的成分设计 |
4.1.2 先驱体制备的温度范围设计 |
4.1.3 制备温度对先驱体质量的影响规律 |
4.2 搅拌时间的影响作用 |
4.2.1 搅拌时间范围的设计 |
4.2.2 搅拌时间对先驱体质量的影响 |
4.3 搅拌速度的影响 |
4.3.1 搅拌速度范围的设计 |
4.3.2 搅拌速度的影响作用 |
4.4 半固态合金熔体的黏度控制和发泡剂的预处理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先驱体中气泡长大行为与尺寸估算 |
5.1 氢饱和的判定 |
5.2 不饱和条件下氢气泡平衡尺寸的估算模型 |
5.3 饱和条件下氢气泡尺寸的估算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及其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泡沫铝材研发概况 |
1.2.1 国外研发概况 |
1.2.2 国内研发概况 |
1.2.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4 未来发展趋势 |
1.3 泡沫铝的制备方法 |
1.3.1 熔体发泡法 |
1.3.2 熔模铸造法 |
1.3.3 粉末冶金法 |
1.3.4 吹气法 |
1.3.5 共晶凝固法 |
1.4 泡沫铝的结构表征 |
1.4.1 结构参数及测量 |
1.4.2 结构表征 |
1.5 泡沫铝的性能及应用 |
1.5.1 泡沫铝的性能 |
1.5.2 泡沫铝的应用 |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目的 |
1.6.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常规泡沫铝制备及缺陷分析 |
2.1 实验材料 |
2.1.1 基体材料 |
2.1.2 发泡剂 |
2.1.3 增黏剂 |
2.2 实验设备 |
2.2.1 加热炉 |
2.2.2 搅拌装置 |
2.2.3 其他装置 |
2.3 工艺流程 |
2.4 缺陷分析 |
2.4.1 底部无泡层 |
2.4.2 局部大孔 |
2.4.3 裂纹 |
2.4.4 坍塌 |
2.4.5 顶部欠发泡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泡沫化过程分析与制备工艺改进 |
3.1 引言 |
3.2 泡沫化过程分析 |
3.2.1 气泡的形核 |
3.2.2 气泡的长大 |
3.2.3 气泡的演化 |
3.2.4 气泡的凝固 |
3.2.5 泡沫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3.3 制备工艺改进 |
3.3.1 增黏剂配比 |
3.3.2 发泡剂预处理 |
3.3.3 发泡剂加入量 |
3.3.4 搅拌方式 |
3.3.5 保温时间 |
3.3.6 冷却方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正交试验 |
4.1 引言 |
4 2 L_(16)(4 ~5) |
4.3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平均孔径极差分析 |
4.3.2 孔隙率极差分析 |
4.3.3 均匀度极差分析 |
4.3.4 最佳工艺参数组合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泡沫铝压缩实验 |
5.1 压缩实验 |
5.1.1 实验设备 |
5.1.2 实验方法 |
5.1.3 实验结果 |
5.2 压缩实验曲线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泡沫铝建模 |
6.1 引言 |
6.2 经典模型 |
6.2.1 单胞模型 |
6.2.2 正十四面体模型 |
6.2.3 二维 Voronoi 模型 |
6.3 三维重构建模 |
6.3.1 三维重构建模概述 |
6.3.2 重构过程 |
6.3.3 重构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碳酸钙制备小孔径中等孔隙率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其合金(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CaCO3及其它发泡剂分解特性比较 |
2.2 CaCO3制备泡沫铝孔结构 |
3 碳酸钙制备小孔径球形孔泡沫铝的热力学讨论 |
3.1 CaCO3的铝熔体包覆分解模型 |
3.2 CaCO3分解理论曲线与实验值比较 |
4 结 论 |
四、氢化钛热分解特性与小孔径低孔隙率泡沫铝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 [1]泡沫铝熔体的流动性能及其对孔结构的影响[D]. 张益. 东南大学, 2021(02)
- [2]泡沫铝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龚成龙.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7)
- [3]TiH2氧化处理对泡沫铝孔结构的影响研究[D]. 吴志龙.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4]泡沫铝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及铝熔体中气泡运动的数值模拟[D]. 章杰. 武汉科技大学, 2018(10)
- [5]闭孔泡沫铝的压缩及吸/隔声性能调控机理研究[D]. 张赞. 河北工业大学, 2017(02)
- [6]基于变压发泡的泡沫铝孔结构控制和性能优化[D]. 于洋. 东北大学, 2016(10)
- [7]熔体发泡法泡沫铝制备工艺优化[D]. 李康. 太原科技大学, 2016(12)
- [8]泡沫铝合金先驱体半固态熔体搅拌法制备与质量评价研究[D]. 李楠. 北京交通大学, 2013(02)
- [9]熔体发泡法制备泡沫铝及其工艺研究[D]. 侯伟. 燕山大学, 2012(08)
- [10]碳酸钙制备小孔径中等孔隙率类球形孔泡沫铝及其合金[J]. 魏永生,褚旭明,王辉,丁龙,何思渊,何德坪. 材料科学与工艺,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