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部孤立结节(直径≤2cm)的诊断价值

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部孤立结节(直径≤2cm)的诊断价值

一、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影(直径≤2cm)的诊断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周淼[1](2021)在《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增强CT、99m锝标记的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及肺部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Lung-RADS 1.1版)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经我院临床诊断为SPN 169例(所有SPN均经术后或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收集所有病例术前1周的胸部增强CT和99mTc-MIBI SPECT/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88例,女性81例,年龄范围25~80岁,平均年龄(58.44±10.97)岁。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SPN进行良恶性分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区分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卡方检验分析两种方法诊断良恶性SPN的差异。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分析年龄、性别、CT基本形态学特征及SPECT/CT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的良恶性组间差异,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法评价增强CT、99mTc-MIBI-SPECT/CT及Lung-RADS鉴别良恶性SPN的效能,并计算SPECT/CT早期及延迟期99mTc-MIBI摄取比值临界值。结果:(1)增强CT、99mTc-MIBI-SPECT/CT诊断良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5.9%、54.20%、84.1%、83.9%、84.0%和87.6%、52.1%、82.2%、62.5%、77.5%,两者联合诊断的准确度均高于单独的增强CT(x2=57.44,P<0.05)和99mTc-MIBI-SPECT/CT(x2=29.96,P<0.05)扫描。(2)年龄、平均直径、空气支气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分叶征、是否强化、肿瘤微血管征在良恶性SPN存在显着差异(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结节平均直径、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良恶性SPN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优势比分别为1.041、0.081、1.131。(3)ROC曲线示增强CT诊断良恶性SPN的AUC值为0.75,99mTc-MIBI-SPECT/CT的AUC值为0.70,两者联合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AUC=0.77)。(4)良、恶性SPN早期和延迟期摄取比值(T/NT)均无统计学差异(t=-0.45、t=-1.97;P均>0.05);ROC示良恶性SPN早期T/NT>1.4、延迟期T/NT>1.6时,Youden指数均最大,AUC值分别为0.59、0.68。(5)ROC曲线示Lung-RADS分级诊断实性结节的AUC=0.77,均高于亚实性结节(AUC=0.71)和总结节(AUC=0.6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亚实性SPN中恶性平均CT值大于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7,P=0.01);ROC示亚实性SPN平均CT值>-398,可用于判断恶性SPN(AUC=0.715,P<0.05)。结论:(1)增强CT联合99mTc-MIBI-SPECT/CT扫描可提高良恶性SPN的诊断效能。(2)年龄、结节平均直径及肿瘤微血管征是预测恶性SPN的独立影响因素。(3)实性SPN Lung-RADS分级诊断效能高于亚实性结节和总结节;亚实性SPN平均CT值恶性高于良性。

臧佳琳[2](2021)在《25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及肺腺癌侵袭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观察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分析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要点及其在肺腺癌侵袭性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提高早期肺癌的检出率,并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随诊及治疗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随机选取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行胸部256层螺旋CT扫描的SPN患者的影像资料,共327例;所有病例均经术后病理证实。(1)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结节组和恶性结节组。观察分析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和吸烟史等)和影像学资料,影像学上着重观察结节的直径、位置、实性或亚实性、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钙化、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和胸膜凹陷征。(2)筛选出CT表现为GGO且经病理确诊的肺腺癌患者87例。按浸润程度分为浸润前组和浸润组。观察分析各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影像学特征包括:GGN直径、位置、密度(p GGN或m GGN)、空泡征、分叶征、毛刺征、瘤肺界面(清晰/不清晰)、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和空气支气管征。(3)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以上各组间差异,定性资料应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应用方差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分别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良、恶性结节组间:性别、年龄、结节类型、分叶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和血管集束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结节类型和分叶征是预测肺结节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2)浸润前组和浸润组间:密度(GGO)、结节直径、瘤肺界面和血管集束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结节直径和密度(GGO)是预测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通过256层螺旋CT观察分析SPN的影像学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可细致地分析SPN的良恶性倾向,并对肺腺癌侵袭性进行准确预测,从而有效指导临床术式的选择,帮助SPN预后的评估。在SP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中,应重点观察结节的类型、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和空气支气管征等;在肺腺癌侵袭性预测的研究中,应重点观察结节内的密度(GGO)、结节的直径、是否存在血管集束征和清晰的瘤肺界面。通过综合分析肺结节的临床特征和影像学特征,为早期肺癌的鉴别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为术前评估提供准确的优化治疗方案。

李香静[3](2020)在《肺磨玻璃影中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与肺腺癌病理分类相关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简称肺癌)为起源于支气管黏膜或腺体的恶性肿瘤。肺癌是目前世界上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首要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肺腺癌的发病率迅速增加,目前已取代肺鳞癌,成为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肺部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nodule,GGN)是指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上边界清楚或不清楚的肺内密度增高影,其病变密度不足以掩盖其中走行的血管和支气管影,是目前临床诊断肺腺癌的主要判断依据之一。GGN可能是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炎症、肺间质性疾病或肺内淋巴结等。肺癌的预后取决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因此肺癌早期筛查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螺旋CT应用于肺癌的筛查,可较早发现微小病灶,在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上均比胸部X线显着要高,检出了越来越多的肺磨玻璃结节,但其中良恶性混杂,难以辨别。近年来,各种CT参数在GGN诊断中的应用逐渐被重视。目前,涉及肺磨玻璃影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与肺腺癌病理分类相关研究较少,同时涉及CT征象、实性成分最大径及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多方面与肺腺癌病理分类相关研究较少。目的:探究GGN中CT征象、实性成分最大径、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与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肺腺癌(Micro invasive adenocarcinoma,MIA)、浸润性肺腺癌((Invasive adenocarcinoma,IAC)的相关性,认识不同类型GGN的特性差异,为临床肺腺癌病理分类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河南大学淮河医院进行治疗的174例经薄层计算断层扫描检查有GGN且经病理诊断为肺腺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理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其中非典型腺瘤样病变(Atypical adenomatous hyperplasia,AAH)和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患者共41例,MIA患者59例,IAC患者74例。由两位专业的影像学医师审核所统计的所有患者肿瘤部位、肿瘤直径、实性成分最大径、磨玻璃成分CT值和磨玻璃影中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以及磨玻璃成分边缘、边界、形态、分叶征、空泡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充气征、钙化等影像学特征。比较三组患者影像学特征差异,使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三组患者肺磨玻璃影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像特征,研究肺磨玻璃影中各指征与肺腺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绘制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即ROC曲线)确认肺腺癌病理分类的最佳截取值。结果:1.AAH/AIS组患者肿瘤直径(1.03±0.32)cm、实性成分最大径(0.20±0.11)cm、实性体积百分比(17.56±5.53)%、磨玻璃成分CT值(-575.43±114.38)HU。MIA组患者肿瘤直径(1.21±0.46)cm、实性成分最大径(0.39±0.24)cm、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30.58±7.91)%、磨玻璃成分CT值(-505.06±133.43)HU。IAC组患者肿瘤直径(1.65±0.58)cm、实性成分最大径(0.96±0.51)cm、实性体积百分比(42.47±6.37)%、磨玻璃成分CT值(-330.78±134.86)HU。三组患者肿瘤直径、实性成分最大径以及磨玻璃成分CT值比较数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AH/AIS组和MIA组共同绘制实性成分最大径ROC曲线,MIA组和IAC组共同绘制实性成分最大径ROC曲线。AHH/AIS组和MIA组实性成分最大径的最佳截取值是2.50mm,敏感性为86.50%,特异性为70.5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82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754~0.890。MIA组和IAC组实性成分最大径的最佳截取值为5.50mm,敏感性为98.80%,特异性为92.40%,AUC为0.950,95%CI区间为0.908~0.992。3.AAH/AIS组和MIA组共同绘制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ROC曲线,MIA组和IAC组共同绘制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ROC曲线。AHH/AIS组和MIA组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的最佳截取值是22.70%,敏感性为85.30%,特异性为88.30%,AUC为0.827,95%CI区间为0.632~0.766。MIA组和IAC组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的最佳截取值为38.41%,敏感性为96.50%,特异性为89.60%,AUC为0.944,95%CI区间为0.899~0.976。4.AAH/AIS组和MIA组共同绘制磨玻璃成分CT值ROC曲线,MIA组和IAC组共同绘制磨玻璃成分CT值ROC曲线。AHH/AIS组和MIA组磨玻璃成分CT值的最佳截取值是-581.49HU,敏感性为80.30%,特异性为64.40%,AUC为0.745,95%CI区间为0.692~0.861。MIA组和IAC组磨玻璃成分CT值的最佳截取值为-464.80HU,敏感性为72.00%,特异性为61.40%,AUC为0.771,95%CI区间为0.677~0.825。5.三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比较发现,AAH/AIS组病灶边缘光滑26例(63.41%)、病灶边缘粗糙15例(38.59%),病灶边界清晰28例(68.29%)、病灶边缘模糊13例(31.71%),病灶内部特征以分叶征和支气管充气征为主,分别有22例(53.66%)和5例(12.20%)。MIA组病灶边缘光滑52例(88.14%)、病灶边缘粗糙7例(11.86%),病灶边界清晰50例(84.75%)、病灶边界模糊9例(15.25%),内部特征以分叶征22例(37.29%)、支气管充气征10例(16.95%)以及毛刺征6例(10.17%)为主,另有少量患者表现为胸膜凹陷征和血管集束征,各3例(5.08%)。IAC组病灶边缘光滑54例(72.97%)、病灶边缘粗糙20例(27.03%),病灶边界清晰48例(64.86%)、病灶边界模糊26例(35.14%),内部特征除空泡征0例和钙化2例(2.70%)外,其他包括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均是主要表现。结论:1.磨玻璃成分CT值、实性成分最大径以及实性成分所占百分比可以用来鉴别浸润前病变、微浸润腺癌以及浸润性腺癌。2.肺磨玻璃样结节直径、分叶征、毛刺征、支气管充气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对于预测浸润性肺腺癌有重要价值。3.实性成分最大径<2.50mm,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22.70%或磨玻璃成分CT值<-581.49HU提示高度怀疑为AAH/AIS;2.50mm≤实性成分最大径<5.50mm,22.70%≤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38.41%或-581.49HU≤磨玻璃成分CT值<-464.80HU提示高度怀疑为MIA;实性成分最大径≥5.50mm,实性成分体积百分比≥38.41%或磨玻璃样结节CT值≥-464.80HU提示高度怀疑为IAC。

孙筱倩[4](2020)在《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分析与病理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目前,肺癌仍是全世界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目前全球每年死于肺癌的患者约有140万人,而男性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占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女性肺癌发病率占第三位,死亡率占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而含囊腔肺癌是肺癌的一种特殊表现,近几年来,含囊腔的肺癌文献报道陆续增加,也成为医学界的关注的热点。在早期肺癌国际筛查计划(I-ELCAP)中,含囊腔的肺癌发病率约为3.6%。由于该类肺癌概念不统一,名称多样,CT表现不典型,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并且临床及影像医师对其认识不足,缺少经验,时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延误患者早期手术和治疗的机会。目的探讨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和病理类型进行对照分析,提高对此种肺癌的HRCT征象认识及形成的病理基础,进而提升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1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共收集的45例经手术、穿刺病理证实的以含囊腔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资料、HRCT征象、病理类型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此种肺癌的HRCT征象认识以及病理基础的形成,评价HRCT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1.含囊腔的肺癌为特殊性肺癌,在临床当中极为少见,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8年12月间45例含囊腔肺癌病例,男26例(57.78%),女19例(42.22%),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发病患者以≥45岁的中老年为主,大多数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多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病变位置集中于右肺、上中叶肺,主要特征为肺内出现孤立性含囊腔病变。2.45例患者中8例患者经穿刺活检进行病理检查,37例患者经手术获取病理标本进行病理检查,经病理证实均为含囊腔肺癌。40例(88.89%)为腺癌:其中11例(24.44%)为高分化腺癌,5例(11.11%)为高-中分化腺癌,11例(24.44%)为中分化腺癌,7例(15.56%)为中-低分化腺癌,4例(8.88%)为低分化腺癌,1例(2.22%)为中分化腺癌伴粘液腺癌,1例(2.22%)为中分化腺癌伴乳头状腺癌;2例(4.44%)为细支气管肺泡癌;3例(6.67%)为鳞状细胞癌。其中以腺癌为主,(P≤0.05),且患者的分化程度良好。病理分期以Ⅰ期23例、Ⅱ期15例,Ⅲ期:3例;Ⅳ期2例;癌前病变2例,以Ⅰ期、Ⅱ期为主。3.含囊腔肺癌HRCT影像学征象表现主要为囊腔形态:3例(6.67%)囊腔为圆形,14例(31.11%)为类圆形,28例(62.22%)为不规则形。囊腔位置:33例(73.33%)囊腔位于病灶一侧,12例(26.67%)囊腔位于病灶中央。囊腔数量:27例(60.00%)单发囊腔,18例(40.00%)多发囊腔。囊腔外组织密度多有实性结节或磨玻璃影,其中23例(51.11%)为混合磨玻璃影,7例(15.56%)为纯磨玻璃影。33例(73.33%)患者囊内有分隔,38例(84.44%)患者囊腔内壁不规整,20例(44.44%)患者囊腔内血管穿行,13例(28.89%)患者有壁结节,39例(86.67%)患者有分叶征,31例(68.89%)患者有毛刺征,35例(77.78%)患者有胸膜凹陷征,36例(80.00%)患者有血管集束征。4.HRCT与病理对照分析,40例腺癌患者,光镜下可见正常的肺泡组织被肿瘤所替代,肿瘤组织内可见扩张性腺样结构,肺泡壁有轻度增厚,肺泡腔扩大,局部有肺泡壁破坏融合表现。2例为细支气管肺泡癌患者,可见肿瘤分布于肺泡腔内,沿着肺泡壁生长,肿瘤部分表现出蜂窝状间隙,肺泡腔破坏融合,进而形成囊腔样改变,间隔处为纤维组织,上皮衬里部分是肿瘤细胞。3例为鳞状细胞癌,可见肿瘤发生于肺大泡或局限性支气管扩张基础上,肿瘤坏死,形成薄壁囊腔,其引流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活瓣堵塞所致。HRCT影像中囊腔壁、分隔均为肿瘤组织、纤维血管,囊腔内的气体密度是肺泡腔结构破坏、融合的结果。5.根据特征性影像学征象为依据进行HRCT诊断,诊断符合率达到93.33%(42/45),1例患者诊断为肺囊肿,1例患者诊断为空洞型肺结核,1例患者诊断为肺大泡并发感染。结论含囊腔的肺癌HRCT征象不仅有囊腔自身特征,还有周围型肺癌典型特征,主要表现为单囊或多囊、囊内分隔、囊腔内壁不规整、壁结节、囊内血管穿行,囊外实性结节或磨玻璃影、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等。此种肺癌以腺癌为主,且分化程度较好,病理分期以Ⅰ期、Ⅱ期为主,病理基础有三类:(1)肿瘤坏死后融合生成的不规则薄壁囊腔;(2)肿瘤产生于肺泡间隔处,肿瘤组织取代正常的肺组织。(3)肿瘤发生于肺大泡或局限性支气管扩张基础上,肿瘤坏死,形成薄壁囊腔,其引流支气管形成支气管活瓣堵塞所致。

米日古丽·达毛拉[5](2020)在《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胸部CT平扫发现肺结节患者55例,经工作站对肺结节进一步进行冠、矢状位及VR图像等CT三维重建,所有病人均同期进行PET/CT检查,以上55例患者结果均病理证实,其中20例良性,35例恶性。(1)比较胸部CT轴位扫描和CT三维重建对肺结节各征象检出率有无差异;(2)比较肺结节影像特征及SUVmax值在良、恶性肺结节判断中有无差异;(3)比较多种扫描方法分析结果与病理结果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CT三维重建组较胸部CT轴位扫描组,在肺结节形态特征中的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气相显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泡征和毛刺征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结节直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SUVmax在结节良恶性判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泡征和支气管气相在结节良恶性判断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胸部CT轴位扫描、CT三维重建、PET/CT及CT三维重建联合PET/C对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7.14%,85.71%,88.57%,97.14%;特异度为分别为70.00%,65.00%,40.00%,70.00%;准确率分别为61.81%,78.18%,70.91%,87.27%;结论: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中,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信息,CT联合PET/CT可提高对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

张永强,李展展,阮成伟[6](2020)在《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孤立性肺结节直径较小,常规检查难以鉴别诊断结节性质,误诊和漏诊率较高,延误患者治疗。本研究探讨多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10-01-2018-12-31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的孤立性肺结节患者78例,患者均经肺结节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确诊,均行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分析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影像学特征,并依据病灶形态特征评估结节良、恶性,同时以肺结节穿刺或手术病理活检为"金标准",评估多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度。结果恶性结节毛刺征(χ2=10.428,P=0.001)、分叶征(χ2=36.706,P<0.001)、血管集束征(χ2=9.411,P=0.002)和胸膜凹陷征(χ2=9.263,P=0.002)发生率均较良性结节高,空洞(χ2=5.032,P=0.008)、晕征(χ2=11.126,P<0.001)和钙化(χ2=5.682,P=0.017)发生率均较良性结节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层螺旋CT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特异度为88.46%(23/26)、灵敏度为92.31%(48/52)、准确度为91.03%(71/78)。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从多方位、多层面显示孤立性肺结节形态特征,为临床早期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提供重要诊断价值。

付华东[7](2019)在《多层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从该院2018年1—12月收治的100例肺内孤立性结节患者为对象,均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并以临床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以作比较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的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率达100.00%(100/100),包括良性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66例,恶性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34例;良性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率为96.97%(64/66),恶性肺内孤立性结节检出率为94.12%(32/34)。良性肺内孤立性结节与恶性肺内孤立性结节的结节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20,P<0.05);良性肺内孤立性结节与恶性肺内孤立性结节的影像学特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09、25.115、17.034、53.673,P<0.05)。结论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的效果显着。

张永强[8](2019)在《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PET/CT诊断肺恶性肿瘤及TNM分期准确度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1],但基层大部分医院多未配置PET/CT。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具有双探头和CT成像系统,既有SPECT功能,又有部分PET功能,但其图像层厚较厚,空间与时间分辨率低,图像运动伪影较大[2]。本研究主要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价值;探讨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T组、N组及M组病灶图像质量评分及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目的:分析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鉴别SPN良恶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80例SPN患者的异机及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图像资料。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及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鉴别诊断SPN良恶性的效能,并研究患者临床信息、图像特征与结节良恶性的关系。结果:恶性结节组的年龄、有吸烟史比例、结节直径、T/N值与良性结节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有肿瘤病史、病灶位于上叶、平扫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诊断恶性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5.37%、88.89%、98.55%、72.73%、95.00%,均高于同机融合 18F-FDG SPECT/CT(85.92%、66.67%、95.31%、37.50%、83.75%)(P<0.05)。异机融合 18F-FDG SPECT/CT对分叶征、毛刺征、空泡征、棘状突起、胸膜凹陷征、支气管充气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检出率均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P<0.05)。结论:1、年龄、病灶大小、有吸烟史比例、T/N值与结节的良恶性有关,性别、有肿瘤史、病灶位于上叶、平扫CT值与结节的良恶性无关。2、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在无PET/CT的基层医院可提高对SPN诊断的准确性。第二部分目的:对比同机与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CRC患者T组、N组及M组病灶的图像质量评分;分析CRC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三门峡市中心医院2014年2月至2018年6月诊治的47例CRC病例资料,分析T组、N组、M组异机融合图像质量评分、同机融合图像质量评分,并以是否复发作为预后评估标准,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及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7例患者原发灶共计47枚,42例经手术证实,5例结肠镜活检病理证实;淋巴结共计21枚;远处转移灶包括肺转移灶6枚,肝转移灶共7枚,经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活检证实。异机融合图像T组、N组、M组三组中图像质量得分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复发者与无复发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粘液性癌、淋巴结标本数、组织学分化程度、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者肿瘤大小、肿瘤肝脏比值(TLR)、脉管/神经侵犯率高于未复发者(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LR、脉管/神经侵犯为CRC患者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对CRC患者T、N、M分期图像质量优于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2、同机融合或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代谢参数TLR对CRC患者复发有较高预测价值。

张崴琪[9](2019)在《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和常规CT扫描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影像征象的显示率,评估两种方法鉴别诊断SPN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为SPN的临床准确诊治提供更有力的保障。2.使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分析SPN的良恶性危险因素,为临床医生更好的管理SPN患者提供有力证据。方法:1.选取前来我院就诊的63例SPN患者,采用MSCT行全胸部容积扫描,然后按照标准重建算法将数据以厚度为0.625mm进行薄层重建并将数据传输到GE公司CT工作站,最后再行多平面重建(multi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建(curved planar reconstruction,CPR)、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等后处理。然后对比观察CT后处理重建技术和常规CT扫描技术对病灶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等主要影像征象的显示率,再比较两种检查技术鉴别诊断SPN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率的比较使用卡方检验,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PN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的计算采用Medcalc软件(11.4.2.0)。2.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9年1月在空军军医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切除并有病理或临床证实结果的97例SPN患者,收集以下可能影响SPN良恶性判断的因素资料:(1)一般临床情况及病史: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肿瘤史、家族肿瘤史、COPD病史、结核病史;(2)采用CT后处理重建技术获取肺结节的影像信息:位置、最大径、瘤-肺界面、钙化成分、磨玻璃成分、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将上述18项资料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如有统计学意义,再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在显示SPN的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以及空气支气管征方面,CT后处理重建组征象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CT组。2.CT后处理重建组诊断SPN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CT组。3.单因素分析表明,结节位置、最大径、瘤-肺界面、钙化成分、磨玻璃成分、分叶征、胸膜牵拉征的差异在SPN良恶性鉴别中有统计学意义。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PN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结节最大径、磨玻璃成分。结论:1.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显示SPN病灶主要影像征象如毛刺征、分叶征、胸膜牵拉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空泡征以及空气支气管征等方面较常规CT扫描技术具有明显优势。2.CT后处理重建技术鉴别诊断SPN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CT技术。3.SPN定性诊断时应重点观察结节位置、最大径、瘤-肺界面、钙化成分、磨玻璃成分、分叶征、胸膜牵拉征等影像特点。4.结节最大径、磨玻璃成分为SPN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霞[10](2019)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肺癌风险评估与诊断及组织分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肺癌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恶性疾病,可能涉及到遗传基因、慢性感染、环境污染、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在世界范围内均是主要恶性肿瘤之一,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国,根据最新统计结果,2015年肺癌发病率远远高于其他恶性肿瘤,占全国恶性肿瘤新发病例的20.03%,发病人数约79万。男性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肺癌居于首位。而肺癌在男女性别中均为恶性肿瘤中死亡率第一的疾病。因此肺癌的早期诊断已成为国际上的前沿课题,各学科竞相研究。公共卫生方向通过研究肺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现了吸烟史、性别、年龄、遗传等都是影响肺癌发病的相关因素,可以作为临床医生诊断肺癌的参考指标。吸烟是诱发肺癌的主要的原因之一。肺癌发生率和趋势的国际性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烟草流行阶段和程度的差异。在美国、英国和丹麦等西方国家,烟草流行最早开始,肺癌的发病约在上个世纪中叶达到顶峰,此后,男性的肺癌死亡率、发病率逐渐开始下降,而女性一直处于较平稳的状态。在烟草流行高峰晚一些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尼西亚、非洲的一些国家中,目前肺癌的发病率正在逐渐增加。在中国提出建议将低剂量螺旋CT(LDCT)用于筛查高危人群的专家共识中,将吸烟≥20包/年,其中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以及被动吸烟者列入肺癌高危人群。影像学研究方向主要为研发更多更精确的直观可见肺癌病灶的辅助诊断仪器,如LDCT、MRI和PET-CT等,尤其近年来兴起的影像组学,已经将影像学发展到在基因层面诊断肺癌的阶段。由于CT对肺部病灶敏感性较好,且费用相对低廉,肺癌影像学检查目前仍以CT为主,其中LDCT多用于高危人群筛查,多层螺旋CT(MSCT)及高分辨率CT(HRCT)多用于诊断及观察随访。随着LDCT及HRCT的应用增多,肺部结节检出率随之增多。肺结节影像学特征常见有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磨玻璃改变、棘突征、空泡征、空气支气管征等。而单一影像特征并难以确诊肺癌,因此需要多种影像学特征联合诊断。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分子层面技术有血清肿瘤标志、痰液细胞学、基因检测等。血清肿瘤标志多用于肿瘤的诊断、治疗观察及预后判断,但由于而单一的肿瘤标志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不高,通常不被推荐作为早期检测或筛查肺癌的工具,因此研究者常通过使用多种肿瘤标志联合诊断,以提高检测肺癌的灵敏度。肺癌的临床诊断常需要联合应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血清肿瘤标志及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性。由此可见,在肺癌的诊断过程中产生了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以及部分信息模糊或不确定性等特点的数据资料,如何更好的利用纷繁复杂的医疗数据,并从中寻找规律,筛选出引导肺癌诊疗的重要指标,亟需各学科研究者运用新技术来实现肺癌早期诊断。而相比于传统的数据统计方法,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类型要求更低,可以实现从大量的、随机的、模糊的、不完整的以及有噪声的数据中发掘出潜藏于数据中的有价值的知识和信息。利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肺癌风险评估、诊断、组织分型诊断的模型,通过对比发现优势模型,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目的利用采集的肺癌相关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资料,结合Logistic回归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肺癌风险评估系统,在此基础上增加参数,利用微观分子标志的血清肿瘤标志和宏观影像学的肺部CT影像特征等多维度的数据资料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建立肺癌诊断及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并且采用遗传算法筛选变量,建立决策树C5.0模型,提高模型的效能、节约成本。以期通过建立优势肺癌诊断模型及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提高肺癌诊断及组织分型诊断准确率,构建筛查高危人群、辨别肺部良恶性疾病及肺癌组织分型诊断的逐级筛查并递进式诊断系统,辅助临床医生做出决策。方法1、于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取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内科病房;经知情同意后由专业的调查员收集肺良性疾病和肺癌患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数据,并采集血液标本,同时于放射科收集患者的肺部CT影像,正常对照组样本资料取自同时间段内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科。2、血清肿瘤标志的检测: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免疫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癌胚抗原(CEA)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浓度。3、肺部CT影像特征评分:由三名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根据肺部CT量化评分表对病灶大小(直径表示)、密度、边缘情况、位置、空洞征、毛刺征、血管切迹、分叶征、棘突征、磨玻璃样改变、胸膜凹陷征、胸膜浸润、纵隔移位、纵隔淋巴结肿大、肺内转移、肺气肿、钙化、气管狭窄、卫星病灶、肺不张和胸腔积液,共21个特征进行评分,为减少经验性差异,三组数据进行合并,分类变量取众数,连续变量取均值。其中肺癌诊断模型纳入经过筛查后直径≤3cm的较小病灶、密度、边缘情况、位置、空洞征、毛刺征、血管切迹、分叶征、棘突征、磨玻璃样改变、胸膜凹陷征、胸膜浸润、纵隔移位、肺内转移、肺气肿、钙化、气管狭窄、卫星病灶共18个特征进行分析。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应用病灶大小、密度、边缘情况、空洞征、毛刺征、血管切迹、分叶征、棘突征、磨玻璃样改变、胸膜凹陷征、胸膜浸润、纵隔移位、肺内转移、肺气肿、钙化、气管狭窄、卫星病灶共20个特征进行分析。4、模型的建立:利用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资料建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的肺癌风险评估系统;将样本以3: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预测集,分别用人工神经网络(ANN)、决策树C5.0和支持向量机(SVM)建立模型,并结合诊断试验评价指标比较各模型的预测效能;利用遗传算法(GA)优化筛选变量,并结合决策树C5.0建立模型,评价优化效果。其中Logistic回归在SPSS 21.0软件下运行,人工神经网络、决策树C5.0和支持向量机在SPSS Clementine 12.0软件下运行,遗传算法在Matlab14a软件下运行。5、统计分析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X±S,组间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采用M(P25P75),组间的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不符合χ2检验的资料利用Fisher精确概率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运用SPSS 21.0软件进行上述统计学分析。在MedCalc V11.6.0.0软件下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并以此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1、肺癌风险评估系统:纳入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的14个变量建立的Logistic回归、ANN和决策树C5.0三种模型的预测结果相比较,三种模型对正常组的识别能力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ANN和决策树C5.0对肺良性组的识别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3);两种模型对肺良性组的识别能力均高于Logistic回归模型(P=0.003,P=0.001);三种模型对肺癌组的识别预测结果显示决策树C5.0结果优于Logistic回归和ANN模型,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但Logistic回归和ANN模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9)。2、肺癌诊断系统:将肺部CT 18个影像学特征、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组成第一组数据,影像学特征、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加上血清肿瘤标志资料组成第二组数据,利用ANN、决策树C5.0和SVM建立肺癌诊断模型,与遗传算法优选后建立的肺癌诊断模型间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第二组数据建立的SVM2-2模型准确度为100%,能最大程度的辨识肺良性疾病与肺癌;第一组数据建立的C5.02-1模型的AUC最高为0.918,第一组数据遗传算法优化后,准确率略微降低,但与C5.02-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36)。第二组数据优化后,准确率和灵敏度均升高,说明遗传算法优化后可以减少变量,节省资源,提高模型对肺癌的辨识能力。研究发现对分类变量的多分类相比于简单的二分类能更好的提高模型的预测正确率。3、肺癌组织分型诊断系统:将肺部CT 20个影像学特征组成第一组数据,影像学特征、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组成第二组数据,影像学特征、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加上血清肿瘤标志资料组成第三组数据,分别建立ANN、SVM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并将其进行互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第三组数据建立的SVM3-3模型的准确率和AUC最高,第二组数据建立的ANN3-2模型灵敏度最高,能最大程度的发现肺腺癌。而第一组数据建立的ANN3-1模型、第二组数据建立的SVM3-2模型、第三组数据建立的ANN3-3、SVM3-3模型特异度均为91.67%,对肺鳞癌的识别能力较高。将第三组数据使用遗传算法优化后建立决策树C5.03-3模型,并与SVM3-3模型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8),虽然决策树C5.03-3的预测集准确率较低,但其对训练集的判别分析准确率并未降低,为98.61%,而且其灵敏度为87.50%,对肺腺癌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多种模型联合应用可提高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的预测正确率。结果显示,纳入了联合使用血清肿瘤标志的多维模型优于单纯影像及影像联合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肺癌组织分型诊断。结论1、所构建的三种肺癌风险评估模型中决策树C5.0模型对肺癌的筛选准确率最高,且数据挖掘技术中ANN和决策树C5.0模型对肺良性疾病的识别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2、流行病学特征、血清肿瘤标志及肺部CT表现难以单独用于鉴别良恶性疾病诊断,将其进行联合并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后建立的肺癌诊断系统可减少变量,节省资源,提高诊断准确率,降低误诊率,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思路,尽量减少误诊的发生。3、使用多种数据挖掘技术联合应用建立的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可提高预测正确率;有望成为肺癌组织分型诊断的新模式,为不能耐受活检或者活检有禁忌症的患者提供组织分型诊断的无创性方法。

二、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影(直径≤2cm)的诊断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影(直径≤2cm)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孤立性肺结节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25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及肺腺癌侵袭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SPN的定义、分类、病理基础
    1.2 肺腺癌的病理分型
    1.3 影像学诊断方法
        1.3.1 胸部X线片
        1.3.2 CT
        1.3.3 PET-CT
        1.3.4 MRI
    1.4 影像学特征
        1.4.1 SPN的影像学特征
        1.4.2 不同病理亚型肺腺癌的影像学特征
        1.4.3 小结
    1.5 肺结节的处理原则
        1.5.1 随访观察
        1.5.2 手术治疗
    1.6 总结
第二章 25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设备与方法
        2.1.3 图像分析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病理结果
        2.2.2 良、恶性结节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比较
        2.2.3 良、恶性结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讨论
        2.3.1 患者临床资料与SPN良恶性的关系
        2.3.2 患者影像学资料与SPN良恶性的关系
    2.4 小结
第三章 256层螺旋CT在肺腺癌侵袭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设备与方法(同第二章)
        3.1.3 图像分析
        3.1.4 统计学分析(同第二章)
    3.2 结果
        3.2.1 病理结果
        3.2.2 浸润前组和浸润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比较
        3.2.3 浸润前组和浸润组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3.3.1 临床资料与肺腺癌侵袭性的关系
        3.3.2 影像学资料与肺腺癌侵袭性的关系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附图

(3)肺磨玻璃影中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与肺腺癌病理分类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CT扫描方法及参数
    2.5 影像学评价及诊断
    2.6 病理学检查及诊断
    2.7 统计学分析
    2.8 质量控制方法
3 结果
    3.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肺磨玻璃样结节参数比较
    3.3 实性成分最大径、磨玻璃成分的CT值和磨玻璃影中实性成分体积所占百分比绘制ROC曲线
        3.3.1 实性成分最大径确认肺腺癌病理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3.3.2 实性成分体积所占百分比确认肺腺癌病理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3.3.3 磨玻璃成分CT值确认肺腺癌病理分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3.4 三组患者影像学特征比较
4 讨论
    4.1 肺磨玻璃样结节参数诊断肺腺癌病理类型的定性分析
    4.2 肺磨玻璃样结节参数诊断肺腺癌病理类型的定量分析
    4.3 不同肺腺癌病理类型影像特征分析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肺磨玻璃结节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4)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分析与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含囊腔肺癌影像学与病理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5)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路线图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及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判定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良、恶性结节影像学特征
    2.2 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
    2.3 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
3 讨论

(7)多层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多层螺旋CT的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诊断符合情况的分析
    2.2 多层螺旋CT的肺内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特征的分析
    2.3 比较肺内良恶性影像学特征
3 讨论

(8)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1.1 PET/CT在肿瘤学的应用
    1.2 同机融合~(18)F-FDG SPECT/CT应用现状
    1.3 异机融合的概念
    1.4 本研究的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方法
    2.4 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部分 结直肠癌~(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图像质量评价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CRC诊断及分期标准
    3.4 随访观察
    3.5 统计方法
    3.6 结果
    3.7 讨论
    3.8 小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第一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18)F-FDG PET/CT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18)F-FDG PET/CT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二)
中英文缩写词简表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回顾
实验一 :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二 :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肺癌风险评估与诊断及组织分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table)
第一部分 肺癌风险评估系统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相关资料
        2.2 统计学方法
        2.3 肺癌风险评估系统的建立
    3 结果
        3.1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资料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3.2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资料建立肺癌风险评估系统模型
        3.3 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症状资料所建模型的预测结果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基于多维变量结合遗传算法建立肺癌诊断系统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数据挖掘模型的建立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于肺部CT影像学特征建立肺癌诊断模型
        3.2 基于肺部CT影像特征结合血清肿瘤标志建立肺癌诊断模型
        3.3 肺癌诊断模型的分析结果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系统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的建立和比较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肺癌组织分型间的肺部CT影像特征的差异性分析结果
        3.2 肺部CT影像特征资料建立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
        3.3 肺部CT影像特征联合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资料建立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
        3.4 肺部CT影像特征联合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和血清肿瘤标志资料建立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
        3.5 遗传算法优化肺部CT影像特征联合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和血清肿瘤标志资料建立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
        3.6 肺癌组织分型诊断模型的分析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影像学在肺癌中的新进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内孤立性结节影(直径≤2cm)的诊断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增强CT结合MIBI显像对孤立性肺结节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周淼.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256层螺旋CT在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及肺腺癌侵袭性研究中的应用价值[D]. 臧佳琳. 佳木斯大学, 2021(12)
  • [3]肺磨玻璃影中实性成分体积所占比例与肺腺癌病理分类相关研究[D]. 李香静. 河南大学, 2020(02)
  • [4]含囊腔肺癌的HRCT征象分析与病理对照研究[D]. 孙筱倩.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5]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D]. 米日古丽·达毛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多层螺旋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分析[J]. 张永强,李展展,阮成伟. 社区医学杂志, 2020(01)
  • [7]多层螺旋CT在肺内孤立性结节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效果评价[J]. 付华东. 世界复合医学, 2019(11)
  • [8]18F-FDG SPECT/CT与64排CT异机融合在临床中的应用[D]. 张永强. 南方医科大学, 2019
  • [9]CT后处理重建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及危险因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D]. 张崴琪.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肺癌风险评估与诊断及组织分型系统研究[D]. 王霞. 郑州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螺旋CT薄层动态扫描对肺部孤立结节(直径≤2cm)的诊断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