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腐植酸植物营养液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陈绍荣[1](2019)在《科学发展生物刺激剂产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农业》文中提出系统阐述生物刺激剂在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农业中的作用,科学论证了应用生物刺激剂是当前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分析我国生物刺激剂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我国生物刺激剂产业提出建议,即研发生物刺激剂高端产品,生物刺激剂产业与化肥产业协同发展,强化产品的推广服务。
张忆童[2](2019)在《土壤微生物与昭通褐煤腐植酸的相互作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褐煤资源储量巨大,储量约为1300亿吨。昭通褐煤位于云南省东北部,是世界上最年轻的褐煤资源之一,其资源区域面积约达230万平方公里,储量极为丰富。但是昭通褐煤含水分量、灰分量高,热稳定性差,导致无法开展昭通褐煤的传统应用。而昭通褐煤中含有丰富的腐植酸,腐植酸作为一种生产类优质原料,正成为世纪生态农业用肥的发展方向。因此提取昭通褐煤腐植酸,开展其在土壤肥料领域的应用是昭通褐煤可被利用的途径之一。腐植酸是一个结构复杂的大分子化合物,将腐植酸施入土壤后,其在土壤中的降解程度、以及对土壤特性的变化均会对它的应用产生影响。本文以昭通褐煤腐植酸为原料,考察了土壤、矿物存在及不存在条件下,三种不同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PDA)、高氏一号、牛肉膏蛋白胨)培养下土壤微生物与昭通褐煤腐植酸的相互作用,拟对昭通褐煤腐植酸在化肥领域的应用开展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本研究以腐植酸的降解率、分子量分布、E4/E6值以及培养环境中酸可溶性碳含量的变化四个指标来表征腐植酸的降解情况,而以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来表征土壤微生物所受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没有土壤、矿物存在的环境下,昭通褐煤腐植酸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会发生降解。其中,在PDA培养下,当加入腐植酸溶液的pH=5时,以真菌为优势菌种的土壤微生物对游离态腐植酸的降解率最大,为53.33%,腐植酸的重均分子量可降到45455,E4/E6值从原腐植酸的3.89最大可变化到4.08;在高氏一号培养下,当加入腐植酸溶液的pH=7时,以放线菌为优势菌种的土壤微生物对游离态腐植酸的降解率最大,为30.11%,重均分子量降到45339;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下,当加入腐植酸溶液的pH=7.5时,以细菌为优势菌种的土壤微生物对游离态腐植酸的降解率最大,为25.27%,重均分子量下降到50997。说明不同培养基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对腐植酸的降解能力不同,对游离态腐植酸的降解效果顺序为:PDA>高氏一号>牛肉膏蛋白胨。(2)在没有土壤、矿物存在的环境下,三种培养基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情况为:PDA培养下,当加入腐植酸溶液的pH=5时,溶液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增长到5182mg/kg,高氏一号培养下,当加入腐植酸溶液的pH=7时,微生物生物量碳增长到5623mg/k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下,当加入腐植酸溶液的pH=7.5时,微生物生物量碳增长到3560mg/kg。说明昭通褐煤腐植酸对高氏一号培养下的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效果较为显着,腐植酸对不同培养基下土壤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顺序为:高氏一号>PDA>牛肉膏蛋白胨。(3)在蒙脱石、铝土矿、高岭土和三种矿物的混合矿以及昆明土壤存在的环境下,三种培养基中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变化情况为:PDA培养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增长到2194、1992、2198、1801、1776、1308mg/kg,高氏一号培养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增长到1329、1673、691、984、1148、554mg/kg,牛肉膏蛋白胨培养下,微生物生物量碳分别增长到1149、1042、1670、1312、931、753mg/kg。不同土壤、矿物存在下,微生物的成长繁殖情况也会不同,腐植酸对不同培养基下微生物的影响顺序是:PDA>高氏一号>牛肉膏蛋白胨。(4)在土壤、矿物存在的环境下,腐植酸虽可以促进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但其微生物数量增长的效果没有游离态腐植酸的效果显着,主要是由于土壤、矿物等粘土矿物能吸附腐植酸,对腐植酸起到保护的作用。(5)通过对培养前后及培养过程中的腐植酸进行FTIR、GPC表征,发现腐植酸在官能团结构、分子量分布均会有较大的变化。
徐柠[3](2018)在《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及其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腐植酸是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它含有羧基、酚羟基、醌基等多种官能团,具备许多功效,对农业生产有重要的作用,如改良土壤、刺激生长、增强抗逆和增加肥效等,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农业生产中多年来受到广泛的重视。在落实《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方案》过程,腐植酸与肥料结合施用,对促进植物生长和提氮、促磷、稳钾,减少化肥使用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当今腐植酸型肥料仍然以常规的酸性肥料与腐植酸结合为主,它在酸性土壤上的应用势必会产生酸叠加的危害。然而迄今尚无腐植酸碱性肥料的研究报道,腐植酸碱性肥料对热带亚热带地区(酸性土壤)香蕉的效果知之甚少。本文以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为供试肥料,以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为对照,研究腐植酸型碱性肥料及其腐植酸浓度对典型酸性地区作物——香蕉的施用效果及机理,为腐植酸型碱性肥料在香蕉产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土培试验中,无论是常规肥料还是碱性肥料,腐植酸型的液体复合肥均能明显增加香蕉株高和叶面积而促进香蕉生长,其中碱性肥料的促生效果比常规肥料的更明显。常规腐植酸肥料处理的株高和叶面积较对照分别提高了8%13%和15%16%;碱性腐植酸型处理的香蕉株高和叶面积较对照分别增加了12%19%和16%19%。在水培香蕉试验中发现,腐植酸型碱性肥料的腐植酸浓度为5%时,对香蕉生长有抑制作用。2)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和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均能明显增加土培试验香蕉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常规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处理的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较对照分别增加13%19%和29%36%;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处理的较对照分别增加10%21%和6%11%。水培试验中,腐植酸浓度为1%和3%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4%和29%,而腐植酸浓度为5%时地上部鲜重降低了37%,腐植酸浓度为1%和3%处理地下部生物量较对照分别增加54%和63%,而腐植酸浓度为5%时降低了30%。3)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及其腐植酸含量从1%到5%时,各个处理的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0%52%、28%49%、26%47%;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腐植酸浓度为1%和3%处理的根总长、根系总表面积、总体积比对照增加了24%42%、45%46%、54%83%,但腐植酸浓度为5%处理的根总长、根系总表面、总体积较对照下降了38%、28%和30%。可见,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的腐植酸含量从1%增加到5%时,均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但是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的腐植酸含量从1%增加到3%时,能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但是当浓度大于5%时却抑制根系的生长发育。4)土壤脲酶活性随着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中腐植酸浓度的增加而降低,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较对照降低了12%41%;但是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较对照提高了87103%。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8%64%和144%163%。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40%70%和30%84%。常规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含量分别较常规复合肥处理的提高了172%和59%。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了105%154%和12%23%。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30%77%和38%46%;常规液体肥料、碱性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较常规复合肥处理的提高了46%和42%。随着腐植酸浓度的增加,土壤细菌的数量呈递增的趋势,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土壤的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了42%136%,真菌数量增加了3%12%,放线菌数量增加了28%120%。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处理的土壤细菌数量较对照增加了0.169.60倍,真菌数量增加了2.96.0倍,放线菌增加了0.21.0倍。施用腐植酸能明显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为植物根系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王睿祺[4](2018)在《不同改良剂对污灌土盆栽油菜品质、土壤养分及铬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施用四种土壤改良剂(腐植酸钠、黄腐酸钠、活性炭、草炭土)对污灌土的土壤养分,以及污灌土盆栽油菜和重金属铬的影响,本文利用太原市小店区的污灌土进行油菜盆栽试验,根据盆栽土壤和五月蔓油菜(Blassikakapestris)的化学性质,盆栽油菜中叶绿素含量、还原糖含量,以及油菜的产量和养分的变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将草炭土、活性炭、腐植酸钠、黄腐酸钠四种土壤改良剂施入到污灌土壤中,与对照组相比,盆栽油菜的叶绿素差异不显着,其他品质指标都有改善效果。不同改良剂效果不同。最佳施用量为5.3g/kg,与施用量为2.7g/kg的处理差异显着,与施用量为8.0g/kg的处理差异不显着。(2)与对照组相比,施用量为8.0g/kg的腐植酸钠对盆栽油菜产量和营养品质的提高,以及铬含量的降低相对来说效果较好,产量增加47%、硝酸盐含量降低32.6%、还原糖含量增加27.1%、铬含量降低28.1%,可以优先选择该用量的腐植酸钠,前提是在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情况下(3)对重金属铬进入油菜机体中的抑制作用腐植酸钠>黄腐酸钠>活性炭>草炭土。中、高施用水平的黄腐酸钠对盆栽油菜中的铬含量有抑制作用,铬含量降低了 20%。(4)草炭土在施用量为8.0 g/kg时,对油菜硝酸盐含量的降低效果最好,比对照组降低了 86%。施用活性炭对盆栽油菜还原糖的增加、硝酸盐的降低以及产量的增加也有明显效果,但是对铬在油菜中的无明显降低作用。(5)将同等施用浓度的四种土壤改良剂分别施入到盆栽油菜土壤中,盆栽油菜土壤的pH与对照组相变化不大,差异不明显,这说明改良剂对土壤pH影响不大;(6)每种改良剂当中都有一个浓度的处理,其与对照处理相比,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及重金属铬的含量均有明显差异,说明土壤改良剂对土壤养分及其重金属含量铬具有改良和吸附作用,对解决我国的农作物食品安全问题很有意义,但是对于不同钝化剂的最佳施用量及其应用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骆晓琳[5](2018)在《利用交联法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以及重金属的开采冶炼,越来越多的重金属应用到各种工业化生产环节中来,大量的重金属废水随之产生,导致重金属以离子形式进入到生态环境中,并随着生态系统的循环而不断地进行迁移、转化、富集等。不仅对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同时对人类生存也是一项可见且影响长远的威胁。因此,近年来经济高效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研究逐渐成为来科研界的研究热点。以陕西黄陵风化煤为原材料,本着废弃资源二次利用的目的,通过一系列实验分析研究,制备了一种改性腐植酸基树脂吸附剂,并初步考察了该吸附剂对六价铬(Cr(Ⅵ))的吸附效果,旨在探索一种可用于重金属废水处理且吸附性能优良的吸附剂。实验从风化煤煤样中提取腐植酸(HA),包括活化预处理和碱溶酸析法制备两个步骤。选取盐酸浓度、活化时间、碱液浓度、固液比和沸水浴时间为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实验,最终确定腐植酸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盐酸浓度18%,活化时间25 min,碱液浓度0.8 mol/L,固液比1:12,沸水浴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经过反复实验验证,所得腐植酸提取率最高为48.17%。为改善腐植酸部分水溶性的特点,利用高温钙化法对提取的腐植酸进行改性,制备不溶性腐植酸(IHA)。通过热重分析确定改性过程中最佳高温温度,然后选取高温时间、Ca Cl2溶液浓度、Ca Cl2溶液浸泡时间、Na NO3溶液浓度为改性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一组正交实验并确定最佳改性条件为:高温温度为330℃,高温时间90 min,Ca Cl2溶液浓度为2 mol/L,Ca Cl2溶液浸泡时间120 min,洗涤时所用的Na NO3溶液浓度为1 mol/L。在此条件下IHA的产率最高可达74.21%。最后利用交联法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树脂(IHA-PAA),并以Cr(Ⅵ)吸附量为指标,通过正交实验研究合成条件对IHA-PAA吸附效果的影响。确定其最佳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IHA:AA为3:40,MBA用量为0.5%,KPS用量为0.5%,Na OH中和度为60%。在此条件下制备的IHA-PAA对Cr(Ⅵ)的吸附量最高可达0.749 mg/g。为了考察外界因素的影响,实验选取p H、初始浓度和时间、吸附剂投加量、温度、搅拌速度和粒径为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并分析各个因素在不同条件下HA、IHA、IHA-PAA对Cr(Ⅵ)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无论哪个因素,在相同条件下,IHA-PAA的吸附效果均优于HA、IHA,且IHA-PAA的耐酸碱性、耐温性能较HA、IHA均有所提高。对IHA-PAA进行等温吸附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相对于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IHA-PAA对Cr(Ⅵ)的吸附行为;对IHA-PAA进行吸附动力学实验,数据拟合结果表明,拟一级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低浓度条件下IHA-PAA对Cr(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拟二级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高浓度条件下的吸附动力学过程。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对HA、IHA、IHA-PAA三种吸附剂进行结构表征,对比分析HA、IHA、IHA-PAA的结构性能差异。FTIR结果表明,IHA中羟基等亲水性基团减少,疏水性增大,提高了其不溶性,有利于其单独应用,避免对水体造成污染;与IHA相比较,IHA-PAA中C=O等吸收峰增多,亲水性增大,酚羟基、醇羟基、羧基基团增多,增大了其吸附性能。SEM结果表明,经过改性后的IHA表面变粗糙,且疏松分层,负载有分散的比较均匀的球状小颗粒,吸附点位数量增加;IHA-PAA表面形成较多簇状突起,排列有序,且簇状突起之间有较多的孔洞结构产生,因此显着增大了其表面积,从而提高了其吸附性能。
颜会全[6](2018)在《Fe3O4/HA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及生活水污染的问题也日趋严重,寻求廉价高效的水处理方法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腐植酸作为一种海绵状的有机高分子物质,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分子结构中含有丰富的活性基团的特点,同时腐植酸有着广泛的来源,因此可用于水处理中吸附材料。本实验采用甘肃天祝褐煤为原料,通过酸析碱溶法提取出腐植酸(HA),然后利用Fe3O4对其进行改性,制取不同配比的的Fe3O4/HA复合吸附剂。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测定(BET)、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粉末衍射(XRD)表征分析腐植酸改性前后的形貌特征及结构变化,结果显示,改性后的腐植酸颗粒更加细小、孔隙更多,比表面积增大。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pH、温度、吸附剂投加量、吸附时间、吸附质初始浓度等因素对Fe3O4/HA复合吸附剂吸附P(Ⅴ)、亚甲基蓝、Ni(Ⅱ)和Mn(Ⅱ)吸附性能的影响。根据单因素实验结果,本实验设计了Fe3O4/HA复合吸附剂吸附P(Ⅴ)的正交实验,最佳实验条件为:以浓度为100mg/L的P(Ⅴ)溶液,投加吸附剂0.8g,吸附6h,在温度为30℃,pH=5时吸附率可达89.71%,吸附量为5.61mg/g;Fe3O4/HA复合吸附剂吸附亚甲基蓝的正交实验,最佳实验条件为:以浓度为300mg/L的亚甲基蓝溶液,投加吸附剂0.3g,吸附4h,在温度为20℃,pH=5时吸附率可达99.71%,吸附量为49.86mg/L;Fe3O4/HA复合吸附剂吸附Ni(Ⅱ)的正交实验,最佳实验条件为:以浓度为100mg/L的Ni(Ⅱ)溶液,投加吸附剂0.6g,吸附2h,在温度为40℃,pH=5时吸附率可达88.68%,吸附量为7.39mg/g;Fe3O4/HA复合吸附剂吸附Mn(Ⅱ)的正交实验,最佳实验条件为:以浓度为100mg/L的Mn(Ⅱ)溶液,投加吸附剂0.6g,吸附5h,在温度为30℃,pH=4时吸附率可达91.15%,吸附量为7.60mg/g。循环吸附脱附实验证明,Fe3O4/HA复合吸附剂呈现出良好的解吸再生性能。10次吸脱附后,吸附剂对亚甲基蓝和Mn(Ⅱ)的吸附率仍达到60%,对P(Ⅴ)的吸附率达到58%,对Ni(Ⅱ)的吸附率达到57%。实验对Fe3O4/HA复合吸附剂吸附P(Ⅴ)、亚甲基蓝、Ni(Ⅱ)和Mn(Ⅱ)的吸附热力学、吸附动力学以及壳层增长模型进行了拟合分析,得出结论:吸附过程满足准二级方程,表明吸附过程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类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以多分子层吸附为主;而对吸附控制机理的研究发现,Fe3O4/HA复合吸附剂对P(Ⅴ)的吸附过程受液膜扩散(FDC)控制,对亚甲基蓝和Ni(Ⅱ)的吸附过程受化学反应(CRD)控制,对Mn(Ⅱ)的吸附过程无法与壳层增长模型拟合。
惠璠[7](2016)在《风化煤中腐植酸的提取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风化煤(露头煤)是一种在地表或裸露在空气中的煤经过自然风化、风雨浸蚀、烈日灼烧等物理化学过程产生的一种热值较低、利用率极低的能源物质。作为煤炭资源它的利用价值很小,在大多数地区,风化煤没有能有效地利用起来而被当作固体废弃物随意堆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还污染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风化煤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一种叫腐植酸的物质,它是一种混合有机大分子,可以被用在工业、农业、园艺、医疗、卫生、食品、建材、电器材料、环保材料等各行业,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有机原材料。腐植酸在环保行业的应用主要是利用腐植酸制备净水材料,本文章的研究就是利用陕西黄陵的风化煤为原材料,提取一种适合制备净水材料的不易溶于水且分子量大的具有高吸附性能的腐植酸原材料。实验利用风化煤采用碱溶酸析、氧解和催化三种基本方法提取腐植酸,通过将所制备的腐植酸进行表征,寻找一种提取率高、腐植酸纯度高、分子量相对较大的腐植酸提取工艺,将提取的腐植酸作为后续研发腐植酸净水材料的原材料。此研究不仅能有效的利用风化煤,减少资源的浪费,减轻环境的污染,而且还利用废弃资源再生为有用稀缺原材料,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做到资源再生和废弃物的二次利用,符合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本实验通过单因素分析法确定了盐酸活化的最佳条件为18%的盐酸煮沸活化25min;利用五因素四水平的正交实验法分别确定了碱溶酸析法、氧解法和催化法提取腐植酸的最佳工艺条件。碱溶酸析法腐植酸提取率最高的最佳工艺条件为:18%的盐酸煮沸25min、碱液浓度为0.8mol?L-1、固液比为1:12、沸水浴时间为60min;氧解法腐植酸提取率最高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其最佳实验组合为22%的过氧化氢、0.5mol?L-1的碱溶液、1:8的固液比和30min的沸水浴;催化法腐植酸提取率最高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使用NHPI催化剂、0.3mol?L-1的碱液、1:10的固液比和30min的沸水浴。对所制备的腐植酸用灰分、红外光谱、凝胶色谱和E4/E6方法分别进行性能表征,根据表征结果可得碱溶酸析法制备的腐植酸灰分最小,催化法制备的腐植酸灰分最大;红外光谱分析可知三种腐植酸的官能团没有明显差异,在波长为1706.7cm-1和1613.5cm-1处均出现由-COOH和-CO振动引起的较为强烈的峰,说明所制备的腐植酸含有大量的-COOH和-CO官能团;凝胶色谱和E4/E6均是对所制备的腐植酸的分子量进行表征,实验结果得知催化法实验制备的腐植酸的分子量最大,但该方法制备腐植酸的缺点是所得到的腐植酸灰分较多,后续实验应对灰分进行主要控制,使用合适的催化剂以有效减少灰分的含量。综上,本次实验得到最佳提取腐植酸的实验方法为催化法,其最佳提取工艺为:使用NHPI催化剂、0.3mol?L-1的碱液、1:10的固液比和30min的沸水浴时间,所制备的腐植酸具有分子量大的特点,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
邸云飞[8](2015)在《生物腐植酸配施化肥对土壤性质及养分淋失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农田污染防治越来越受重视,而农业的高产使得养分投入日益增加,生物腐植酸的利用就是平衡作物增产与控养分流(淋)失的重要途径之一。面对化学肥料的施用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和农田养分流失的问题,研究生物腐植酸配施化学肥料对土壤性质及养分流失的影响十分必要,因此本文通过盆栽和室内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生物腐植酸肥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土壤性质及养分淋失的影响。形成了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生物腐殖酸提高了土壤中全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同等条件下施肥量大的土壤中养分含量更高。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优化施肥和优化施肥+生物腐植酸中各养分含量分别为:优化施肥中全氮为1.316-1.394g/kg、有机质为24.15-32.52g/kg、碱解氮为65.33-98.00mg/kg、速效磷为23.13-75.35mg/kg、速效钾为264.62-328.60mg/kg;优化施肥+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332-1.428g/kg、有机质为27.55-33.90g/kg、碱解氮为66.50-106.17mg/kg、速效磷为23.29-81.19mg/kg、速效钾为267.62-350.03mg/kg。在相同生物腐植酸用量的条件下,优化施肥+生物腐植酸、优化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优化施肥减30%+生物腐植酸和优化施肥减40%+生物腐植酸中各养分含量分别为:优化施肥+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332-1.428g/kg、有机质为27.55-33.90g/kg、碱解氮为66.50-106.17mg/kg、速效磷为23.29-81.19mg/kg、速效钾为267.62-350.03mg/kg;优化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343-1.396g/kg、有机质为28.20-33.07g/kg、碱解氮为68.83-108.50mg/kg、速效磷为22.35-81.50mg/kg、速效钾为270.29-346.78mg/kg;优化施肥减30%+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290-1.355g/kg、有机质为25.25-29.90g/kg、碱解氮为53.67-99.75mg/kg、速效磷为22.74-74.88mg/kg、速效钾为263.62-324.71mg/kg;优化施肥减40%+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278-1.364g/kg、有机质为24.28-31.55g/kg、碱解氮为57.17-112.00mg/kg、速效磷为21.79-77.78mg/kg、速效钾为275.62-324.71mg/kg。(2)生物腐殖酸施用减少了土壤中硝态氮、铵态氮、总氮和可溶性磷的淋失。在相同施肥条件下,传统施肥和传统施肥+生物腐植酸中各养分淋失含量范围为:传统施肥中硝态氮为3.441-12.919mg/L、铵态氮为0.417-2.587mg/L、总氮为3.963-25.358mg/L、可溶性磷为0.060-0.140mg/L;传统施肥+生物腐植酸中硝态氮为3.142-12.414mg/L、铵态氮为0.347-2.225mg/L、总氮为3.533-25.006mg/L、可溶性磷为0.044-0.141mg/L。在相同用量生物腐植酸条件下,传统施肥+生物腐植酸、传统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和优化施肥减30%+生物腐植酸中各养分淋失含量分别为:传统施肥+生物腐植酸中硝态氮为3.142-12.414mg/L、铵态氮为0.347-2.225mg/L、总氮为3.533-25.006mg/L、可溶性磷为0.044-0.141mg/L、传统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中硝态氮为3.019-12.210mg/L、铵态氮为0.337-2.032mg/L、总氮为3.378-24.972mg/L、可溶性磷为0.039-0.129mg/L;优化施肥减30%+生物腐植酸中硝态氮为2.833-12.191mg/L、铵态氮为0.326-1.931mg/L、总氮为3.201-24.643mg/L、可溶性磷为0.036-0.125mg/L。(3)生物腐植酸施用能促进作物的生长,可以减少生产中化肥的用量。在盆栽实验中,油菜产量在处理优化施肥+生物腐植酸肥料和优化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肥料表现出较为接近的生长趋势,且土壤中各养分的含量较为接近,施用过多的化肥对土壤性质和环境有不利的影响,其中优化施肥+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332-1.428g/kg、有机质为27.55-33.90g/kg、碱解氮为66.50-106.17mg/kg、速效磷为23.29-81.19mg/kg、速效钾为267.62-350.03mg/kg;优化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中全氮为1.343-1.396g/kg、有机质为28.20-33.07g/kg、碱解氮为68.83-108.50mg/kg、速效磷为22.35-81.50mg/kg、速效钾为270.29-346.78mg/kg。在室内土柱淋溶实验中,传统施肥+生物腐植酸肥料比传统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肥料中的淋溶液中养分含量要大,其中传统施肥+生物腐植酸中硝态氮为3.142-12.414mg/L、铵态氮为0.347-2.225mg/L、总氮为3.533-25.006mg/L、可溶性磷为0.044-0.141mg/L、传统施肥减20%+生物腐植酸中硝态氮为3.019-12.210mg/L、铵态氮为0.337-2.032mg/L、总氮为3.378-24.972mg/L、可溶性磷为0.039-0.129mg/L;在养分大量淋失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有利于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经济的损失,由上可知化学肥料的减少量控制在20%不会造成土壤中养分的供给不足和经济作物的减产。
程焱召[9](2012)在《聚阳离子腐植酸的合成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腐植酸、环氧氯丙烷和二甲胺为主要原料,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将腐植酸接枝聚合到以环氧氯丙烷和二甲胺为主体的阳离子聚合物上,合成了聚阳离子腐植酸。探索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反应物质量比、交联剂用量及种类对反应的影响,最终确定了适宜的反应条件,聚阳离子腐植酸的反应条件为:交联剂用量3%,腐植酸,环氧氯丙烷的二甲胺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0:13.9:15.0,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 h。以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为交联剂的产物HDEE,HDED,HDET,阳离子度和表观粘度(5%水溶液)分别为 4.6mmol/g,5.8mmol/g,6.0mmol/g 和 18.9mPa·S,21.0 mPa · S,32.1mPa · S。根据产物的结构特点,对模拟聚驱污水的处理能力,粘土的抑制能力和金属的缓蚀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45℃,pH≈7,CNaCI=4000mg/L的条件下,阳离子度和分子量大的HDET对模拟聚驱污水有较好的降粘,除聚,除油效果,当加药量为225mg/L时,污水的表观粘度下降至1.1 mPa ·S,除聚率达到91.1%,除油率达到76.4%;当HDET的质量分数达到1.5%,其静态防膨率为82.5%,动态防膨率为72.9%;在30℃下,当HDEE,HDED,HDET质量分数达到0.9%时,对A3碳钢的缓蚀率均达到90%以上。
程亮,张保林,王杰,史亚龙,陈可可[10](2011)在《腐植酸肥料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介绍了腐植酸肥料的研究发展概况,并从腐植酸的来源、类别、功能及腐植酸肥料的种类、生成机理、生产工艺、特性和应用现状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和分析了腐植酸复混肥、腐植酸液肥及生化腐植酸肥料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情况;提出了目前腐植酸肥料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产品开发研究及推广的建议。
二、腐植酸植物营养液的研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腐植酸植物营养液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科学发展生物刺激剂产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农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生物刺激剂在建设我国现代生态文明农业中的作用 |
1.1 应用生物刺激剂是化肥减施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
1.2 应用生物刺激剂是作物增产提质的有效手段 |
1.2.1 生物刺激剂能有效促进作物新陈代谢,提高作物营养效率 |
1.2.2 生物刺激剂能双向调控作物生长发育,大幅度增产提质 |
1.3 生物刺激剂是建设生态文明农业的绿色农资 |
1.4 生物刺激剂能高效治理修复土壤的退化和污染 |
2 我国生物刺激剂产业的现状和问题 |
3 科学发展我国生物刺激剂产业的建议 |
3.1 复配创新,研发生物刺激剂高端产品 |
3.2 有机结合,无机化肥产业和生物刺激剂产业融合发展 |
3.3 重在应用,强化生物刺激剂创新产品的推广服务 |
(2)土壤微生物与昭通褐煤腐植酸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腐植酸的分类、性质及其在土壤中的应用 |
1.1.1 腐植酸的分类及性质 |
1.1.2 腐植酸在土壤中的应用 |
1.2 昭通褐煤及其腐植酸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在土壤中的作用 |
1.3.1 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
1.3.2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 |
1.4 土壤微生物与外源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因素 |
1.4.1 土壤微生物与外源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1.4.2 土壤微生物对外源有机物作用的影响因素 |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1.1 腐植酸 |
2.1.2 蒙脱石 |
2.1.3 高岭土 |
2.1.4 铝土矿 |
2.1.5 混合矿 |
2.1.6 昆明土壤 |
2.2 实验设备及药品 |
2.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2.2.2 实验试剂与药品 |
2.3 主要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3.1 主要研究方法 |
2.3.2 技术路线图 |
2.4 测试方法及表征 |
2.4.1 测试方法 |
2.4.2 表征分析 |
第三章 PDA培养下土壤微生物与外源腐植酸的相互作用 |
3.1 土壤微生物与游离态腐植酸的相互作用 |
3.1.1 溶液中酸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3.1.2 溶液pH的变化 |
3.1.3 腐植酸的降解率 |
3.1.4 腐植酸的E4/E6 变化及GPC分析 |
3.1.5 腐植酸的红外分析 |
3.1.6 腐植酸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3.2 土壤、矿物存在下的腐植酸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3.2.1 溶液中酸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3.2.2 溶液pH的变化 |
3.2.3 土壤、矿物存在下腐植酸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氏一号培养下土壤微生物与外源腐植酸的相互作用 |
4.1 微生物与游离态腐植酸的相互作用 |
4.1.1 溶液中酸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4.1.2 溶液pH的变化 |
4.1.3 腐植酸的降解率 |
4.1.4 腐植酸的E4/E6 变化及GPC分析 |
4.1.5 腐植酸的红外分析 |
4.1.6 腐植酸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4.2 土壤、矿物存在下的腐植酸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4.2.1 溶液中酸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4.2.2 溶液pH的变化 |
4.2.3 土壤、矿物存在下腐植酸对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下土壤微生物与外源腐植酸的相互作用 |
5.1 土壤微生物与游离态腐植酸的相互作用 |
5.1.1 溶液中酸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5.1.2 溶液pH的变化 |
5.1.3 腐植酸的降解率 |
5.1.4 腐植酸的E4/E6 变化及GPC分析 |
5.1.5 腐植酸的红外分析 |
5.1.6 腐植酸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
5.2 土壤、矿物存在下的腐植酸与土壤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5.2.1 溶液中酸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
5.2.2 溶液pH的变化 |
5.2.3 土壤、矿物存在下腐植酸对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及其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腐植酸与新型肥料研究的意义 |
1.2 腐植酸肥料的现状 |
1.2.1 腐植酸及腐植酸肥料的分类 |
1.2.2 腐植酸的作用 |
1.2.3 腐植酸肥料的开发 |
1.2.4 腐植酸的施用效果 |
1.3 腐植酸肥料存在的问题 |
1.3.1 混淆有机质与腐植酸的含义 |
1.3.2 腐植酸溶解性问题 |
1.3.3 尚无腐植酸碱性肥料研制及其应用的研究报道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土培试验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盆栽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方法 |
2.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水培实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 |
2.3.3 试验方法 |
2.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3.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4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水培实验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试验设计 |
2.4.3 试验方法 |
2.4.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4.5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香蕉施用腐植酸型液体肥料的效果 |
3.1.1 常规液体肥和碱性液体肥料对香蕉农艺性状的影响 |
3.1.1.1 土培条件下对香蕉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影响 |
3.1.1.2 水培条件下对香蕉株高、茎粗、叶面积的影响 |
3.1.2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香蕉生物量的影响 |
3.1.2.1 土培条件下对香蕉鲜重的影响 |
3.1.2.2 水培条件下对香蕉鲜重的影响 |
3.1.3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香蕉干物质的影响 |
3.1.3.1 土培条件下对香蕉干物质的影响 |
3.1.3.2 水培条件下对香蕉干物质的影响 |
3.2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香蕉根系的影响 |
3.2.1 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对香蕉根系生长的影响 |
3.2.2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香蕉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2.1 土培条件下对香蕉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2.2 水培条件下对香蕉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3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水培香蕉根系保护酶的影响 |
3.3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土壤肥力的影响 |
3.3.1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3.2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土壤Nmin含量的影响 |
3.3.2.1 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对土壤Nmin含量的影响 |
3.3.2.2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对土壤Nmin含量的影响 |
3.3.3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3.3.1 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3.3.2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对土壤有效磷的影响 |
3.3.4 腐植酸型液体肥料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3.4.1 腐植酸型常规液体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3.3.4.2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促进香蕉生长的机理 |
4.1.1.1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对香蕉根系的影响 |
4.1.1.2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1.1.3 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4.1.2 碱性液体肥料在香蕉生产中应用的前景分析 |
4.2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不同改良剂对污灌土盆栽油菜品质、土壤养分及铬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外研究进展 |
1.1.1 国外对腐植酸的研究进展 |
1.1.2 国外对黄腐酸的研究进展 |
1.1.3 国外对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
1.1.4 国外对草炭土的研究进展 |
1.2 国内研究进展 |
1.2.1 国内对腐植酸的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对黄腐酸的研究进展 |
1.2.3 国内对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对草炭土的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供试土壤 |
2.3 供试作物 |
2.4 供试材料 |
2.4.1 供试土壤改良剂 |
2.4.2 供试基肥 |
2.5 试验设计 |
2.6 分析项目及方法 |
2.6.1 土壤理化性状的测定方法 |
2.6.2 植物养分的测定 |
2.6.3 土壤中重金属铬的测定 |
2.6.4 植物中重金属铬的测定 |
2.6.5 数据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污灌土壤盆栽油菜品质的影响 |
3.1.1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3.1.2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污灌土壤盆栽油菜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
3.1.3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污灌土壤盆栽油菜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1.4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污灌土壤盆栽油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5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污灌土壤盆栽油菜中铬含量的影响 |
3.2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养分的影响 |
3.2.1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pH的影响 |
3.2.2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
3.2.3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
3.2.4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
3.2.5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
3.2.6 四种土壤改良剂对盆栽油菜土壤重金属铬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Abstract |
致谢 |
(5)利用交联法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
1.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 |
1.1.2 重金属废水的危害 |
1.2 重金属废水处理技术及研究现状 |
1.2.1 化学沉淀法 |
1.2.2 离子交换法 |
1.2.3 吸附法 |
1.2.4 电解法 |
1.2.5 植物修复法 |
1.2.6 其他方法 |
1.3 腐植酸及其研究应用 |
1.3.1 腐植酸结构及性质 |
1.3.2 腐植酸化学改性 |
1.3.3 腐植酸及其改性产品的研究与应用 |
1.4 腐植酸基吸附剂的研究及进展 |
1.4.1 不溶性腐植酸的研究 |
1.4.2 腐植酸基吸附树脂的研究 |
1.5 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试剂的配置 |
2.2 实验方法 |
2.2.1 风化煤腐植酸的提取 |
2.2.2 不溶性腐植酸的制备 |
2.2.3 IHA-PAA树脂的合成 |
2.2.4 Cr(Ⅵ)的测定方法及标准曲线绘制 |
2.2.5 吸附性能影响因素实验 |
2.2.6 等温吸附实验 |
2.3 表征方法 |
2.3.1 红外光谱 |
2.3.2 热重分析 |
2.3.3 扫描电镜 |
3 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的制备 |
3.1 碱溶酸析法提取腐植酸 |
3.2 制备不溶性腐植酸 |
3.2.1 热重曲线 |
3.2.2 正交实验 |
3.3 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树脂 |
3.3.1 正交实验 |
3.3.2 单因素实验 |
4 吸附影响因素研究 |
4.1 pH值的影响 |
4.2 初始浓度和时间的影响 |
4.3 吸附剂投加量的影响 |
4.4 温度的影响 |
4.5 搅拌速度的影响 |
4.6 粒径的影响 |
4.7 等温吸附模型 |
4.8 吸附动力学模型 |
5 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的表征 |
5.1 红外光谱结果 |
5.2 扫描电镜结果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情况 |
致谢 |
(6)Fe3O4/HA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水污染与治理 |
1.2 吸附材料 |
1.2.1 活性炭 |
1.2.2 天然煤吸附剂 |
1.2.3 粘土类吸附剂 |
1.2.4 高分子吸附剂 |
1.3 吸附技术 |
1.3.1 吸附类型 |
1.3.2 影响吸附过程的主要因素 |
1.4 腐植酸现状 |
1.4.1 腐植酸简介 |
1.4.2 腐植酸的结构 |
1.4.3 腐植酸的理化特性 |
1.4.4 资源分布 |
1.5 腐植酸类物质在国内外的研究应用 |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 吸附实验和计算方法 |
2.3 腐植酸的制备 |
2.4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的制备 |
2.5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的表征 |
2.5.1 FT-IR的表征与分析 |
2.5.2 SEM的表征与分析 |
2.5.3 XRD的表征与分析 |
2.5.4 BET的表征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吸附性能的研究 |
3.1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对P(Ⅴ)的吸附研究 |
3.1.1 绘制P(Ⅴ)标准曲线 |
3.1.2 探究Fe_3O_4/HA腐植酸复合吸附剂吸附P(Ⅴ)的影响因素 |
3.1.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 |
3.1.4 循环脱附实验 |
3.2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研究 |
3.2.1 绘制亚甲基蓝标准曲线 |
3.2.2 探究Fe_3O_4/HA腐植酸复合吸附剂吸附亚甲基蓝的影响因素 |
3.2.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 |
3.2.4 循环脱附实验 |
3.3 Fe_3O_4/HA腐植酸复合吸附剂对Ni(Ⅱ)的吸附研究 |
3.3.1 绘制Ni(Ⅱ)离子标准曲线 |
3.3.2 探究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吸附Ni(Ⅱ)的影响因素 |
3.3.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 |
3.3.4 循环脱附实验 |
3.4 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对Mn(Ⅱ)离子的吸附研究 |
3.4.1 绘制Mn(Ⅱ)离子标准曲线 |
3.4.2 探究Fe_3O_4/HA复合吸附剂吸附Mn(Ⅱ)离子的影响因素 |
3.4.3 确定最优吸附实验条件 |
3.4.4 循环脱附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4 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研究 |
4.1 吸附动力学方程 |
4.1.1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4.1.2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4.2 吸附等温模型 |
4.2.1 Langmuir吸附模型 |
4.2.2 Freundich吸附模型 |
4.3 吸附热力学 |
4.4 吸附控制机理模型 |
4.4.1 HA2对P(Ⅴ)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 |
4.4.2 HA2对亚甲基蓝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 |
4.4.3 HA2对Ni(Ⅱ)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 |
4.4.4 HA2对Mn(Ⅱ)吸附的控制机理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 |
(7)风化煤中腐植酸的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课题来源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实验原理及技术路线 |
1.5.1 原理 |
1.5.2 技术路线 |
2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试剂的配制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风化煤工业分析 |
2.2.2 风化煤的元素分析 |
2.2.3 风化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
2.2.4 腐植酸的提取 |
2.3 表征方法 |
2.3.1 提取率 |
2.3.2 灰分 |
2.3.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2.3.4 凝胶色谱(GPC) |
2.3.5 E_4/E_6值的测定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风化煤原料的分析 |
3.2 风化煤腐植酸总含量的测定 |
3.3 腐植酸的提取 |
3.3.1 盐酸活化条件的确定 |
3.3.2 碱溶酸洗法提取腐植酸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3.3.3 氧解法提取腐植酸的实验设计及结果分析 |
3.3.4 催化法提取腐植酸的实验及结果分析 |
3.3.5 腐植酸的灰分分析 |
3.3.6 腐植酸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7 腐植酸的凝胶色谱分析 |
3.3.8 腐植酸的紫外光谱分析 |
3.4 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
致谢 |
(8)生物腐植酸配施化肥对土壤性质及养分淋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1.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技术 |
1.1.2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技术 |
2 引言 |
2.1 本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3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地点与材料 |
3.2 室内淋溶装置 |
3.3 实验设计 |
3.4 样品采集 |
3.5 测试项目与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腐植酸配施化肥对表层土壤水肥的影响 |
4.1.1 土壤全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4.1.2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变化特征 |
4.1.3 土壤中碱解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4.1.4 土壤中速效磷含量的变化特征 |
4.1.5 土壤中速效钾含量的变化特征 |
4.1.6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特征 |
4.2 腐植酸配施化肥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
4.3 腐植酸配施化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
4.3.1 淋失液中硝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4.3.2 淋失液中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4.3.3 淋失液中总氮含量的变化特征 |
4.3.4 淋失液中可溶性磷含量的变化特征 |
4.4 不同土层土壤养分的变化特征 |
4.4.1 不同土层土壤全氮含量 |
4.4.2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 |
4.4.3 不同土层土壤中碱解氮含量 |
4.4.4 不同土层土壤中速效磷含量 |
4.4.5 不同土层土壤中速效钾含量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
(9)聚阳离子腐植酸的合成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腐植酸简介 |
1.1.1 腐植酸的结构与性质 |
1.1.2 腐植酸的应用进展 |
1.2 阳离子聚合物简介 |
1.2.1 单体聚合的季铵盐聚合物 |
1.2.2 高分子改性的季铵盐聚合物 |
1.2.3 阳离子聚合物的应用 |
第二章 聚阳离子腐植酸的合成 |
2.1 仪器及药品 |
2.2 反应原理 |
2.3 实验步骤 |
2.3.1 腐植酸酰胺的合成 |
2.3.2 聚阳离子腐植酸的合成 |
2.3.3 聚阳离子腐植酸阳离子度的测定 |
2.3.4 聚阳离子腐植酸分子量的表征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产物表征 |
2.4.2 产品的阳离子度和粘度的影响因素 |
第三章 聚阳离子腐植酸对聚驱采出污水的处理效果研究 |
3.1 概要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药品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不同处理剂的处理效果 |
3.3.2 温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3 pH值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4 矿化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
3.3.5 HDET对实际高浓度聚驱污水的处理效果 |
第四章 聚阳离子腐植酸的防膨与缓蚀性能研究 |
4.1 防膨性能的测定 |
4.1.1 仪器及药品 |
4.1.2 实验方法 |
4.1.3 实验结果 |
4.2 缓蚀性能的测定 |
4.2.1 仪器及药品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实验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腐植酸肥料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腐植酸肥料的研究概况 |
1.1 腐植酸的分类 |
1.2 腐植酸肥料的产品类型 |
1.3 腐植酸的功能特性 |
1.3.1 功能性多, 适应性广 |
1.3.2 提高肥料利用率 |
1.3.3 增强抗逆性能 |
1.3.4 刺激作用 |
1.3.5 改良土壤 |
1.4 国内外研究 |
1.4.1 腐植酸 |
1.4.2 腐植酸类肥料 |
2 腐植酸肥料的开发 |
2.1 腐植酸复混肥料的开发 |
2.2 腐植酸液肥的开发 |
2.3 生化腐植酸肥料的开发 |
3 腐植酸肥料的应用现状 |
4 腐植酸肥料研究和市场化中的问题及建议 |
四、腐植酸植物营养液的研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科学发展生物刺激剂产业,建设现代生态文明农业[J]. 陈绍荣. 磷肥与复肥, 2019(08)
- [2]土壤微生物与昭通褐煤腐植酸的相互作用[D]. 张忆童.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3]腐植酸型碱性液体肥料及其应用效果研究[D]. 徐柠.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不同改良剂对污灌土盆栽油菜品质、土壤养分及铬含量的影响[D]. 王睿祺. 山西农业大学, 2018(06)
- [5]利用交联法制备改性腐植酸基吸附剂及其性能研究[D]. 骆晓琳. 西安工程大学, 2018(02)
- [6]Fe3O4/HA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 颜会全. 兰州交通大学, 2018(01)
- [7]风化煤中腐植酸的提取工艺研究[D]. 惠璠.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4)
- [8]生物腐植酸配施化肥对土壤性质及养分淋失的影响研究[D]. 邸云飞. 安徽农业大学, 2015(05)
- [9]聚阳离子腐植酸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 程焱召.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 [10]腐植酸肥料的研究进展[J]. 程亮,张保林,王杰,史亚龙,陈可可.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