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CL-20的NEPE固体推进剂能量特性及低特征信号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荣,宋秀铎,裴江峰,黄东彦,李英,浦玲,薛武[1](2022)在《BAMO基共聚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3,3-双(叠氮甲基)氧丁环(BAMO)共聚物是目前最具有应用前景的含能黏合剂之一。综述了BAMO-四氢呋喃(THF)、BAMO/3-甲基-3-叠氮甲氧基氧杂环丁烷(AMMO)共聚物、BAMO-叠氮缩水甘油醚(GAP)作为黏合剂在固体推进剂能量特性、燃烧性能、力学性能、感度等应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指出了BAMO共聚物在固体推进剂中应用的发展趋势,并对今后BAMO基推进剂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陈鑫健[2](2021)在《高能氧化剂二硝酰胺铵的防吸湿技术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二硝酰胺铵(ADN)是第三代含能材料典型代表之一,具有氧平衡高、高能量性能、燃气清洁的特点,常作为高能氧化剂应用于推进剂中。研究表明,二硝酰胺铵作为固体推进剂氧化剂替代传统氧化剂高氯酸铵后,固体推进剂能量显着提升,固体推进剂特征信号显着降低,且燃烧产物对环境友好,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然而,二硝酰胺铵材料存在强吸湿性缺陷,该缺陷将导致推进剂稳定性降低,严重影响推进剂的效能,限制了二硝酰胺铵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和发展。因此,二硝酰胺铵防吸湿技术是突破二硝酰胺铵应用瓶颈的关键技术。本论文以降低二硝酰胺铵的吸湿性为研究目标,开展了ADN晶体性质与晶习规律的模拟计算、ADN共晶配体的模拟计算筛选、ADN包覆材料筛选与防吸湿产品制备的基础研究,并验证了理论计算方法的准确性,为ADN防吸湿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首先,本论文模拟研究了二硝酰胺铵的晶体性质及晶习规律。通过溶解度参数、内聚能的计算,发现ADN分子间主导作用力为静电相互作用,易溶于极性溶剂或含有氢键的溶剂;通过分子动力学及水分子与不同阴离子铵盐的结合能计算,揭示了二硝酰胺铵的吸湿过程及阴阳离子在吸湿过程中的作用;建立ADN饱和吸湿率计算模型,预测了35℃、50%相对湿度下晶面的饱和吸湿率;建立了晶体成核与生长模型,理论计算了不同溶剂环境下ADN晶体成核速率,并给出溶剂、杂质、温度影响因素对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通过阴离子在晶体表面扭折位及平坦位的吸附能计算,判断晶体生长的控制步骤在扭折位;根据BFDH,AE,EM三种模型,确定了ADN主要晶面;在晶体形貌的基础上,研究了ADN重要晶面的吸湿性及感度关系,并基于饱和吸湿率计算、晶体形貌、附着能模型,理论计算揭示了溶剂化作用对ADN晶体吸湿性的影响规律。该工作对二硝酰胺铵的结晶工艺优化及晶体控制技术提供了理论指导和重要参考。然后,本论文建立了ADN共晶配体筛选的计算方法。共晶配体研究对象包括9种含能材料: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苯并三氧化呋咱(BTF)、环四亚甲基四硝胺(HMX)、三硝基甲苯(TNT)、1,3,5-三硝基苯(TNB)、丁四醇四硝基酯(ETN)、环三亚甲基三硝胺(RDX)、2,4,6-三硝基苯甲胺(MATNB)、三硝基氮杂环丁烷(TNAZ)以及1种非含能材料18冠6醚。综合考虑共晶形成的可行性、能量性能、吸湿性能等因素、提出了适用于二硝酰胺铵的防吸湿共晶配体筛选方法,通过分子前线轨道分析、分子静电势分析、共晶晶体结构预测,饱和吸湿率计算方法筛选了防吸湿共晶配体,并通过表面自由能、水分子与共晶表面相互作用能量、阴阳离子表面暴露分析探究了共晶防吸湿机理。研究发现,CL-20、HMX是有可能与ADN形成共晶且能够降低ADN的吸湿性的共晶配体,并具有较好的推进剂应用前景。该工作为ADN共晶配体筛选提供了一套基础模拟计算方法,对ADN共晶防吸湿技术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最后,本论文从十八醇、十八胺、三聚氰胺、巯基聚乙二醇羧酸、巯基聚乙二醇胺、醇胺盐型阴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全氟烷基醚羧酸酯型表面活性剂、羧酸铵型阴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甜菜碱型两性离子氟碳表面活性剂、聚叠氮缩水甘油醚、聚苯乙烯、聚氨酯12种包覆材料中,通过计算包覆材料与ADN团簇的结合能筛选出相容性较好的ADN包覆材料,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手段发现相容性较好的包覆材料包覆ADN后的吸湿性降低程度较大的规律;然后开展了包覆产品制备实验,经过工艺条件优化后,在20℃、40%相对湿度条件下测试,二硝酰胺铵的吸湿率由2.68%降低到0.39%。
王伟,王健,付晓梦,史钰,李春涛,徐国舒,王芳,李伟[3](2021)在《TKX-50/CL-20复配在固体推进剂中应用效能的预估》文中认为为实现含能材料1,1’二羟基-5,5联四唑二羟胺盐(TKX-50,又名HATO)在固体推进剂领域的高效应用,运用最小自由能法计算了含TKX-50、CL-20、TKX-50/CL-20的聚叠氨缩水甘油醚(GAP)基固体推进剂能量性能,分析了TKX-50和CL-20复配应用的可行性,预估了TKX-50/CL-20复配推进剂应用效能。结果表明,TKX-50含量增加时,燃烧室中推进剂平均温度(Tc)和燃气平均相对分子质量(Mg)同时下降,理论比冲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规律;TKX-50与CL-20相容等级为B,TKX-50/CL-20复配推进剂热稳定性和安全性能良好;TKX-50/CL-20复配推进剂可大幅拓宽配方各组分含量选择范围,理论比冲大于272 s的推进剂中CL-20含量下限仅为纯CL-20推进剂的40%;相同能量水平下,TKX-50/CL-20复配推进剂表现出低成本和低特征信号的特点,具备工程推广应用的潜力。
宁可[4](2020)在《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为了实现CL-20在熔铸炸药中的应用,为CL-20的应用领域提供新的思路,进一步的改善TNT基熔铸炸药的性能。采用以TNT/DNAN为低共熔混合载体,并制备了多种不同粒度的CL-20,采用颗粒级配的方式,研究微纳米CL-20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基础性能的影响。同时也研究了在不同的配方体系下,浇注工艺温度参数和几种常见的功能助剂(N-甲基-4-硝基苯胺、三-(2-氯乙基)磷酸酯、邻苯二酚、石蜡)对TNT/DNAN基熔铸炸药力学性能和爆炸性能的影响。总之,本文具体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根据“微力高效精确施加”原理,用HLGB-10型粉碎机,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了纳米CL-20。纳米CL-20呈类球型形貌,其平均粒度d50为165 nm,且纳米CL-20的粒度分布较窄,采用机械球磨法制备得到的纳米CL-20中CL20含量在99.9%以上,基本上没有杂质,得到的纳米CL-20纯度很高。原料粗颗粒CL-20和纳米CL-20的红外光谱、拉曼光谱、XRD谱图的峰形、峰位置一致,峰的相对强度也基本一致。与原料粗颗粒CL-20相比,纳米CL-20的爆炸百分数降低了28%,纳米CL-20摩擦感度相对降低了38.9%,纳米CL-20的特性落高提高了15 cm,纳米CL-20撞击感度降低了114.4%,纳米CL-20的起始分解温度(Ti)、终止分解温度(Tf)和DTG峰温均提前,DTG峰温提前约5.38℃。纳米CL-20的表观活化能比原料粗颗粒CL-20小4.7k J-mor1,指前因子的数量级一样,减少了3.74×1018。纳米CL-20热分解的表观活化能降低了约2.6%。基于浇铸成型工艺,以TNT/DNAN作为低共熔载体,微纳米CL-20颗粒作为主体炸药,成功制备了质量比为10.5/24.5/65的TNT/DNAN/CL-20熔铸炸药。研究了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TNT/DNAN/CL-20熔铸炸药的影响,以及N-甲基-4-硝基苯胺、三-(2-氯乙基)磷酸酯、邻苯二酚三种功能助剂对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CL-20基熔铸炸药分别进行了SEM、粘度、密度及均一性、XRD、机械感度、力学性能以及爆速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原料粗颗粒CL-20和100nm CL-20的质量比为70:30,添加0.5%三-(2-氯乙基)磷酸酯时,制备的熔铸炸药表面光滑,内部无明显缺陷,密度均一性好,与只含有粗颗粒CL-20的熔铸炸药相比,其撞击感度降低了32.7%,摩擦感度降低了57.1%,抗压强度从7.93 MPa提高到33.74 Mpa,抗拉强度从3.48 MPa提高到4.94 Mpa,爆速从8188 m·s-1提高到8225 m·s-1,提高了37.0m·s-1,综合性能明显提高。基于浇铸成型工艺,以TNT/DNAN作为低共熔载体,微纳米CL-20颗粒作为主体炸药,成功制备了质量比为9/21/70的TNT/DNAN/CL-20熔铸炸药。研究了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TNT/DNAN/CL-20熔铸炸药的影响,以及石蜡、N-甲基-4-硝基苯胺、三-(2-氯乙基)磷酸酯、邻苯二酚四种功能助剂对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对制备的CL-20基熔铸炸药分别进行了SEM、粘度、密度及均一性、XRD、机械感度、力学性能以及爆速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当原料粗颗粒CL-20和1μm CL-20的质量比为90:10,添加0.5%三-(2-氯乙基)磷酸酯时,制备的熔铸炸药表面光滑,内部无明显缺陷,密度均一性好,与只含有粗颗粒CL-20的熔铸炸药相比,其撞击感度降低了15.6%,摩擦感度降低了22.4%,抗压强度从16.6 MPa提高到22.63 Mpa,抗拉强度从3.05 MPa提高到4.26Mpa,爆速从8216 m·s-1提高到8251 m·s-1,提高了35m·s-1,综合性能明显提高。
曹宸[5](2019)在《猛炸药、AP和铝粉共晶复合粒子制备及性能表征》文中研究表明“高能”一直是固体推进剂研究的重要方向,而提高固体推进剂能量的两种有效的方法是在配方中添加高能炸药以及调节推进剂配方之间的氧平衡。本文为了改善传统含高氯酸铵固体推进剂氧化剂粒子的热分解效应以及能量性能,采用溶剂蒸发法参照零氧平衡比例分别将RDX、HMX以及CL-20与高氯酸铵和微米铝粉制备成共晶复合粒子,并用TEM、XPS、FTIR、PXRD、DSC、撞击感度测试系统以及燃烧测试系统对共晶复合粒子进行一系列表征及性能测试。对AP/RDX/Al复合粒子进行了TEM、XPS表征测试。TEM测试说明溶剂蒸发法成功使AP以及RDX结晶包覆在微米铝粉的表面,粒子呈核壳型圆球状。XPS测试分析表明,复合粒子的原料组分发生了变化,其中AP/RDX吸附在Al的表面,形成新的Al—N、Al—O键,产生了AP-RDX-Al三元体系。分别对AP/RDX/Al、AP/HMX/Al以及AP/CL-20/Al复合粒子进行了FTIR以及PXRD表征测试。FTIR测试结果表明三种复合粒子原料的特征峰均在各自红外谱图中出现,但某些特征峰出现了位移现象,这表明复合粒子中出现了氢键等新的分子间作用力。PXRD检测显示了复合后的粒子产生了新的衍射峰以及一些旧衍射峰消失,这说明AP以及高能炸药组组分的晶型发生了改变,产生了共晶,且CL-20发生了转晶现象,由ε-CL-20转变为α-CL-20。对三种复合粒子以及原料进行了DSC测试,结果表明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分解温度从RDX的238.7℃降低至211.5℃;AP/HMX/Al共晶复合粒子分解温度从HMX的285.0℃降低至268.3℃;AP/CL-20/Al共晶复合颗粒分解温度从CL-20的256.7℃降低至250.3℃,降低的程度随着原料炸药能量密度的提高而减少。使用密闭燃烧罐以及压力测试装置测试了三种共晶复合粒子的燃爆特性。三种共晶复合粒子燃爆压力较原料炸药均有提升: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从109.73k Pa增加至426.45k Pa,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从244.73k Pa增加至489.92k Pa,AP/CL-20/Al共晶复合粒子从697.97k Pa增加至736.30k Pa。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的升压速度达到了1.27 k Pa·ms-1,是原料RDX的9.1倍以及物理混合物的5.5倍。AP/HMX/Al共晶复合粒子的升压速度可以达到1.75k Pa·ms-1,是原料HMX燃爆压力峰值的2.73倍以及物理混合物燃爆压力峰值的5.83倍。CL-20能量等级远大于体系中其他成分,所以AP/CL-20/Al共晶复合粒子在升压过程中会出现轻微“延迟”现象,使升压时间略微增加(57.24ms→129.02ms),因此AP/CL-20/Al共晶复合粒子的的升压速度达到了5.71k Pa/ms-1,低于原料CL-20升压速度的12.19k Pa/ms-1,但却是物理混合物升压速度的1.36倍。这也说明了共晶组分带来的能量上的提升有一个限度,随着高能炸药组分能量性能的降低而减弱。
隋颖[6](2019)在《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详细梳理了固体推进剂光辐射特征信号的辐射机理,对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和HTPB复合推进剂等推进剂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测试与分析,并对几种不同配方的HTPB发动机进行了外场实验测试。围绕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低特征信号评定方法——光辐射特征信号指数(Propellants radiation signature index,PRSI)。PRSI评估方法是以推进剂的热值、质量燃烧速度、光强为基础,因此可定量评价不同推进剂的特征信号。本文具体工作如下:(1)首先,根据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和HTPB推进剂的红外发射光谱计算了三者的红外辐射能量,结合发射峰的位置确定了推进剂的主要辐射源:CO2、H2O、NO/NO2、HCl等。(2)其次,利用相关光谱仪在室内测量了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和HTPB推进剂在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的辐射强度,实验结果表明HTPB推进剂在红外3μm-5μm波段内的红外辐射强度较小,在中红外、紫外和可见光波段内的辐射强度较大,是双基发射药、硝化棉发射药的3-4倍。(3)再者,对四种HTPB发动机进行了外场多光谱测量实验,经比较发现,四种配方的HTPB发动机在远红外波段的辐射强度最大,在紫外波段辐射强度最小,且1号HTPB标准发动机在各个波段内的辐射强度均最小。(4)最后,利用PRSI法计算了固体推进剂的光辐射特征信号指数并进行了评估。对于实验室内的测量,HTPB推进剂在红外(3μm-5μm)、红外(8μm-14μm)、紫外、可见光的辐射指数分别为5.66、0.47、0.34和0.44;然后分别以双基发射药和硝化棉发射药为标准,利用百分比法评估了HTPB推进剂的特征信号;对于外场实验,以1号HTPB标准发动机特征信号指数为标准,评估了其余三种配方的HTPB标准发动机的在紫外、可见光、红外(3μm-5μm)、红外(8μm-14μm)波段的辐射指数。通过本次实验证明了该方法能够以某一低特征信号推进剂为标准,能够对任意固体推进剂特征信号进行评估,并为不同种类推进剂及其同种推进剂不同装药结构的光辐射特征信号提供了一种评估方法。
赵泓哲[7](2017)在《新型高能化合物CL-20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L-20是一种具有高能量特性的新型化合物,它表现为笼状结构,分子式为C6H6N12O12,其分子上存在6个硝基。常温常压下,在它的四种晶型α-、β-、γ-及ε-晶型中,ε-晶型为白色晶体,密度最大,最有实用价值。目前,CL-20应用于武器方面还在探索过程中,但对其各方面性能测试已初现端倪。本文简述了近年来CL-20在国内的应用研究与发展,例如CL-20应用于混合炸药、发射药、高性能固体推进剂中的部分成果。目前CL-20的发展正向着军用规模化生产的方向进行,有些已达到武器使用水平。
周晓杨,石俊涛,庞爱民,唐根[8](2017)在《含CL-20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综述了含CL-20(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固体推进剂,包括改性双基推进剂、高能低特征信号推进剂、NEPE推进剂以及其他类型固体推进剂的研究现状;主要涉及引入CL-20后固体推进剂的热分解特性、能量特性、燃烧性能、力学性能及安全性能等方面的内容;最后,总结了目前CL-20及含CL-20固体推进剂在实际的工程化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的一些尚未解决的难题,并指出了CL-20及含CL-20固体推进剂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何利明[9](2016)在《非硝化甘油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基本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是推进剂主要品种之一。传统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使用的增塑剂为硝化甘油(NG),NG的高感度和易挥发的特点严重危及相关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少用甚至不用NG已成为固体推进剂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低熔点的新型钝感含能增塑剂替换传统增塑剂NG,设计了系列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体系,研究了组份对推进剂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计算了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性能,研究了GAP含量、增塑剂含量、固体含量、新型含能材料对推进剂能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推进剂标准理论比冲随着粘合剂中GAP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当GAP含量在040%区间时,比冲下降幅度较小,粘合剂中GAP含量应控制在40%以内;配方中采用CL-20取代AP后,推进剂在保持能量相当的同时能够显着降低特征信号。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配方。进行了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主要组成部分—GAP改性球形药的制备和性能研究,采用Breath Figures法和内溶法成功制备了NC球形药和GAP改性球形药。GAP改性球形药性能研究结果表明,GAP改性球形药的热分解分为两个阶段,Kissinger法计算其两个阶段的热分解活化能分别为242.65kJ/mol和167.83kJ/mol;GAP改性球形药的摩擦感度低于单基球形药的摩擦感度,撞击感度高于单基球形药的撞击感度。研究了三种增塑剂体系GAPA/TEGDN、Bu NENA和BDNPF/A对推进剂工艺性能、力学性能、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BuNENA为增塑剂的推进剂工艺和力学性能最好,玻璃化转变温度最低,确定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较佳的增塑剂为BuNENA。采用流变动力学法研究了GAP改性球形药的固化过程和固化机理,发现GAP改性球形药在等温条件下的固化行为符合成核与生长机理模型。GAP改性球形药的固化表观活化能为6577kJ/mol,以TPB为固化催化剂时的固化活化能高于以DBTDL为固化催化剂时的固化活化能。Al粉对GAP改性球形药的固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燃烧催化剂邻苯二甲酸铅对固化有一定的催化效果,而氧化铅、氧化铜和己二酸铜对固化没有影响。考察了GAP含量、固化参数R、固化温度、固化催化剂用量对粘合剂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当GAP含量30%、固化温度50℃、固化参数R取1、固化催化剂含量为0.2%0.4%时,粘合剂体系的力学性能较优。通过加入22#键合剂、活性炭纤维对推进剂力学性能进行了改善研究,22#键合剂能够明显提高推进剂的拉伸强度和延伸率;加入活性碳纤维后,推进剂的拉伸强度增加,延伸率保持不变。CL-20含量对推进剂的力学性能也有显着影响,当CL-20含量在42%时,推进剂的拉伸强度为0.39MPa,断裂延伸率为58%,综合力学性能较好。对推进剂的热分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粘合剂胶片的热分解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硝酸酯基团和氨基甲酸酯基团的分解断裂,第二个热分解阶段为叠氮基团的分解,第三个分解阶段是分子链骨架的裂解,粘合剂胶片的最佳热分解动力学模型为D4。随着CL-20相对比例的增加,推进剂的第一个分解失重峰增大,第二个分解失重峰减小,推进剂的最佳分解动力学模型为B1-D4。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中,CL-20和RDX形成了低共熔体系,使得CL-20低温液化,分解温度提前,CL-20液相分解机理是以C-N键断裂为主的分解机理。将活性碳纤维取代炭黑引入推进剂配方中,发现活性碳纤维可明显增加推进剂的分解热,显示了其对推进剂具有良好的燃烧性能调节作用。
丁涛,杨慧群[10](2013)在《CL-20在推进剂和发射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CL-20在国内外推进剂和发射药中的研究应用进行了综述。含CL-20的推进剂虽然感度稍高,但有着输出能量高、低特征信号及燃烧产物对环境污染小等优点。CL-20作为低敏感、高能填充剂可用于制造高能、低敏感发射药,在某些推进剂和发射药配方中得到了应用。
二、含CL-20的NEPE固体推进剂能量特性及低特征信号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含CL-20的NEPE固体推进剂能量特性及低特征信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BAMO基共聚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BAMO-THF共聚物 |
1.1 能量特性 |
1.2 力学性能和感度 |
2 BAMO-AMMO共聚物 |
2.1 能量特性和燃烧性能 |
2.2 力学性能和工艺性能 |
2.3 感度特性 |
3 BAMO/GAP共聚物 |
4 结语 |
(2)高能氧化剂二硝酰胺铵的防吸湿技术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二硝酰胺铵介绍 |
1.3 二硝酰胺铵防吸湿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球型化造粒技术 |
1.3.2 共晶法 |
1.3.3 表面包覆法 |
1.4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1 理论计算方法 |
1.4.2 实验方法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1.5.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DN晶体性质与晶习规律的模拟计算研究 |
2.1 引言 |
2.2 模拟计算 |
2.2.1 模拟计算参数验证 |
2.2.2 ADN溶解度参数 |
2.2.3 ADN晶体吸湿机理 |
2.2.4 ADN不同溶剂下的标准溶解焓 |
2.2.5 ADN晶体生长模拟 |
2.2.6 ADN晶体生长速率 |
2.2.7 真空环境下的ADN晶体形貌预测模型 |
2.2.8 ADN晶面离子径向分布 |
2.2.9 ADN晶面的饱和吸湿率计算 |
2.2.10 ADN晶面带隙计算 |
2.2.11 ADN晶面的表面自由能计算 |
2.2.12 修正附着能模型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模拟计算参数验证 |
2.3.2 ADN分子间作用力 |
2.3.3 溶解特性分析 |
2.3.4 ADN吸湿过程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5 不同阴离子铵盐与水分子的相互作用 |
2.3.6 不同溶剂下的ADN晶体成核速率 |
2.3.7 ADN阴离子在晶体表面的吸附能 |
2.3.8 ADN晶体生长模拟 |
2.3.9 溶剂对ADN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
2.3.10 杂质对ADN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
2.3.11 温度对ADN晶体生长速率的影响 |
2.3.12 真空环境下ADN的晶体形貌及主要晶面 |
2.3.13 ADN晶面特征分析 |
2.3.14 ADN晶面吸湿率分析 |
2.3.15 ADN晶面撞击感度分析 |
2.3.16 溶剂化作用对晶体形貌的影响 |
2.3.17 溶剂化作用对晶体吸湿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DN共晶配体的模拟计算筛选 |
3.1 引言 |
3.2 模拟计算 |
3.2.1 分子前线轨道 |
3.2.2 分子静电势 |
3.2.3 共晶结构预测 |
3.2.4 ADN共晶的晶体形貌预测 |
3.2.5 共晶吸湿性预测 |
3.2.6 水分子与ADN共晶表面相互作用能量分析 |
3.2.7 共晶表面阴阳离子分布 |
3.2.8 共晶表面自由能 |
3.2.9 氧平衡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共晶配体的硬度 |
3.3.2 共晶形成的可行性 |
3.3.3 共晶结构预测 |
3.3.4 ADN共晶的晶体形貌预测 |
3.3.5 ADN共晶吸湿率预测 |
3.3.6 ADN共晶防吸湿机理研究 |
3.3.7 ADN及共晶配体能量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DN包覆材料筛选与防吸湿产品制备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包覆样品实验制备方法 |
4.2.4 包覆球型化工艺研究 |
4.3 模拟计算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包覆材料种类对ADN吸湿性的影响 |
4.4.2 搅拌转速对ADN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 |
4.4.3 分散介质粘度对ADN颗粒平均粒径的影响 |
4.4.4 ADN包覆球形化颗粒形貌分析 |
4.4.5 ADN包覆球形化颗粒基础性能分析 |
4.4.6 ADN包覆球形化颗粒热安定性分析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与导师简介 |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3)TKX-50/CL-20复配在固体推进剂中应用效能的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材料 |
2.2 能量性能计算 |
2.3 测试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含TKX-50、CL-20的GAP基固体推进剂能量性能研究 |
3.2 TKX-50与CL-20复配的可行性 |
3.3 TKX-50/CL-20复配应用效能预估 |
4 结论 |
(4)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前言 |
1.2 TNT基熔铸炸药的简介与研究现状 |
1.3 熔铸炸药的配方设计 |
1.4 CL-20 的简介及其应用 |
1.5 CL-20 在TNT熔铸炸药应用中的难题 |
1.6 颗粒级配在火炸药中的应用 |
1.7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的 |
2 纳米CL-20 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 纳米CL-20 的制备过程 |
2.3 CL-20 的形貌与粒度表征 |
2.4 纳米CL-20 的纯度分析 |
2.5 CL-20 的感度分析 |
2.6 CL-20 的热分解性能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微纳米级配CL-20/DNAN/TNT(65/24.5/10.5)熔铸炸药的研究 |
3.1 实验原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3.2 TNT/DNAN基熔铸炸药配方选择和设计 |
3.3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药柱的制备 |
3.4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基础表征 |
3.5 不同配方的CL-20/TNT/DNAN熔铸炸药粘度测试 |
3.6 密度计算 |
3.7 TNT/DNAN/CL-20 熔铸炸药及其组分晶体结构分析 |
3.8 机械感度分析 |
3.9 力学性能分析 |
3.10 爆速分析 |
3.11 本章小结 |
4 微纳米级配CL-20/DNAN/TNT(70/21/9)熔铸炸药的研究 |
4.1 实验原材料、试剂及仪器设备 |
4.2 TNT/DNAN基熔铸炸药配方选择和设计 |
4.3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药柱的制备 |
4.4 TNT/DNAN基配方熔铸炸药基础表征 |
4.5 不同配方的CL-20/TNT/DNAN熔铸炸药粘度测试 |
4.6 密度计算 |
4.7 机械感度分析 |
4.8 力学性能分析 |
4.9 爆速分析 |
4.10 本章小结 |
5 结论、创新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猛炸药、AP和铝粉共晶复合粒子制备及性能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推进剂的能量主线论 |
1.2 含能材料共晶 |
1.2.1 共晶降感研究现状 |
1.2.2 共晶炸药的表征及测试方法 |
1.3 零氧平衡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
1.4 含能材料包覆 |
1.4.1 常用包覆方法 |
1.4.2 溶剂蒸发法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2 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的制备 |
2.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2.2 制备过程流程和步骤 |
2.3 AP/RDX/Al共晶复合粒子的表征方法 |
2.3.1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2.3.2 傅里叶红外仪(FTIR)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 |
2.3.4 X射线粉末衍射仪(PXRD) |
2.3.5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
2.3.6 燃爆性能 |
2.3.7 撞击感度 |
2.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2.4.1 TEM结果及分析 |
2.4.2 FTIR结果及分析 |
2.4.3 XPS结果及分析 |
2.4.4 PXRD结果及分析 |
2.4.5 热分解性能 |
2.4.6 燃爆特性 |
2.4.7 撞击感度 |
2.5 本章小结 |
3 AP/HMX/Al共晶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3.1 引言 |
3.2 AP/HMX/Al共晶复合粒子的制备 |
3.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3.2.2 制备过程流程和步骤 |
3.3 AP/HMX/Al共晶复合粒子的表征方法 |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4.1 FTIR结果及分析 |
3.4.2 PXRD结果及分析 |
3.4.3 热分解性能 |
3.4.4 燃爆特性 |
3.4.5 撞击感度 |
3.5 本章小结 |
4 AP/CL-20/Al共晶复合粒子的制备及表征 |
4.1 引言 |
4.2 AP/CL-20/Al共晶复合粒子的制备 |
4.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4.2.2 制备过程流程和步骤 |
4.3 AP/CL-20/Al共晶复合粒子的表征方法 |
4.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4.4.1 FTIR结果及分析 |
4.4.2 PXRD结果及分析 |
4.4.3 热分解性能 |
4.4.4 燃爆特性 |
4.4.5 撞击感度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改进固体推进剂配方或工艺评估特征信号 |
1.2.2 建立固体推进剂羽流辐射模型评估特征信号 |
1.3 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辐射机理及相关仪器 |
1.3.1 固体推进剂红外辐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
1.3.1.1 固体推进剂红外辐射机理 |
1.3.1.2 固体推进剂红外辐射测试仪器及原理 |
1.3.2 固体推进剂紫外辐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
1.3.2.1 固体推进剂紫外辐射机理 |
1.3.2.2 固体推进剂紫外辐射的测试仪器及原理 |
1.3.3 固体推进剂可见光辐射特性的理论研究 |
1.3.3.1 固体推进剂可见光辐射机理 |
1.3.3.2 固体推进剂可见光辐射的测试仪器及原理 |
1.3.4 固体推进剂烟雾面积的理论研究 |
1.3.4.1 固体推进剂烟雾机理 |
1.3.4.2 固体推进剂烟雾的测试仪器及原理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内容结构 |
2 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谱图分析 |
2.1 实验原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样品准备 |
2.2.2 实验过程 |
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1 固体推进剂羽流辐射能量计算 |
2.3.2 固体推进剂燃烧产物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固体推进剂室内低特征信号测试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装置 |
3.1.2 样品准备 |
3.1.3 实验过程 |
3.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2.1 红外辐射信号 |
3.2.2 紫外辐射信号 |
3.2.3 可见光辐射信号 |
3.3 本章小结 |
4 标准发动机低特征信号测试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装置 |
4.1.2 样品准备 |
4.2 实验过程 |
4.3 实验结果 |
4.3.1 HTPB标准发动机红外辐射信号测试 |
4.3.2 HTPB标准发动机紫外辐射信号测试 |
4.3.3 HTPB标准发动机可见光辐射信号测试 |
4.3.4 可见光烟雾产生机理、扩散规律及其消烟机理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5 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光指数评估法 |
5.1 评估方法 |
5.2 固体推进剂实验室燃烧辐射信号的评估 |
5.3 标准发动机低特征信号测试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 结束语 |
6.1 结论 |
6.2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新型高能化合物CL-20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L-20应用于混合炸药 |
2 CL-20应用于发射药 |
3 CL-20应用于固体推进剂 |
4 CL-20的发展空间 |
(8)含CL-20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L-20单元推进剂 |
1.1 CL-20性能参数 |
1.2 CL-20的热分解特性及燃烧性能 |
2 含CL-20固体推进剂 |
2.1 改性双基推进剂 |
2.2 高能低特征信号推进剂 |
2.3 NEPE推进剂 |
2.4 其他类型固体推进剂 |
3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仍需研究的重点 |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仍需研究的重点 |
4 结束语 |
(9)非硝化甘油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基本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推进剂的发展历程 |
1.2.2 粘合剂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钝感含能增塑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4 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2章 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与能量优化 |
2.1 引言 |
2.2 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设计原则 |
2.3 配方能量性能计算原理 |
2.4 以GAPA/TEGDN为增塑剂的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分析 |
2.4.1 GAPA含量对推进剂能量的影响 |
2.4.2 GAP/NC比例对推进剂能量的影响 |
2.4.3 固体填料对推进剂能量和特征信号的影响 |
2.4.4 含GAPA/TEGDN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性能 |
2.5 以BUNENA为增塑剂的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分析 |
2.5.1 GAP/NC比例对推进剂比冲的影响 |
2.5.2 增塑比对推进剂比冲的影响 |
2.5.3 固体填料配比对推进剂比冲的影响 |
2.5.4 新型氧化剂对推进剂能量和特征信号的影响 |
2.5.5 含BuNENA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性能 |
2.6 以BDNPF/A为增塑剂的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分析 |
2.6.1 GAP /NC比例对推进剂能量性能的影响 |
2.6.2 增塑比对推进剂能量性能的影响 |
2.6.3 固体填料配比对推进剂能量性能的影响 |
2.6.4 新型氧化剂对推进剂能量和特征信号的影响 |
2.6.5 含BDNPF/A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能量性能 |
2.6.6 增塑剂对推进剂比冲的影响 |
2.6.7 由等比冲三角图得到的一些规律 |
2.7 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配方的初步确定 |
2.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3章 GAP改性球形药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原材料和试剂 |
3.2.2 测试仪器与方法 |
3.3 GAP改性球形药的制备 |
3.3.1 内溶法制备GAP改性球形药 |
3.3.2 Breath Figures法制备GAP改性球形药 |
3.3.3 两种制备方法对比 |
3.4 GAP改性球形药中GAP含量的测定 |
3.5 GAP改性球形药的性能 |
3.5.1 GAP改性球形药的热分解性能 |
3.5.2 GAP改性球形药的机械感度 |
3.6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4章 钝感含能增塑剂的筛选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样品的制备 |
4.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增塑剂的性能比较 |
4.3.2 增塑剂对推进剂流变性能的影响 |
4.3.3 增塑剂对粘合剂胶片玻璃化温度的影响 |
4.3.4 增塑剂对粘合剂胶片力学性能的影响 |
4.3.5 增塑剂对粘合剂胶片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
4.3.6 钝感增塑剂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5章 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固化动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 |
5.2.1 原料与试剂 |
5.2.2 样品的制备 |
5.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
5.3 GAP改性球形药固化机理 |
5.3.1 常用的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5.3.2 GAP改性球形药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 |
5.3.3 GAP改性球形药固化机理 |
5.3.4 GAP改性球形药固化活化能 |
5.3.5 GAP改性球形药固化动力学方程 |
5.4 GAP加入方式对GAP改性球形药固化的影响 |
5.5 固化催化剂对GAP改性球形药固化的影响 |
5.6 A1粉对GAP改性球形药固化的影响 |
5.7 燃烧催化剂对GAP改性球形药固化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6章 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工艺及力学性能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材料与试剂 |
6.2.2 样品的制备 |
6.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
6.3 推进剂的流变性能 |
6.3.1 固体含量对推进剂药浆的粘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 |
6.3.2 温度对推进剂药浆粘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 |
6.3.3 CL-20(RDX)含量对推进剂药浆粘度和屈服应力的影响 |
6.4 推进剂的力学性能 |
6.4.1 粘合剂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 |
6.4.2 推进剂的力学性能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7章 非NG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的热分解性能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原材料与试剂 |
7.2.2 样品的制备 |
7.2.3 仪器与测试方法 |
7.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7.3.1 GAP含量对粘合剂体系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
7.3.2 CL-20 (RDX)含量对推进剂热分解的影响 |
7.3.3 燃烧催化剂对推进剂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四、含CL-20的NEPE固体推进剂能量特性及低特征信号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BAMO基共聚物在固体推进剂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赵荣,宋秀铎,裴江峰,黄东彦,李英,浦玲,薛武. 中国胶粘剂, 2022(02)
- [2]高能氧化剂二硝酰胺铵的防吸湿技术基础研究[D]. 陈鑫健. 北京化工大学, 2021(02)
- [3]TKX-50/CL-20复配在固体推进剂中应用效能的预估[J]. 王伟,王健,付晓梦,史钰,李春涛,徐国舒,王芳,李伟. 含能材料, 2021(09)
- [4]微纳米CL-20颗粒级配对低共熔TNT/DNAN基熔铸炸药性能的影响[D]. 宁可.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5]猛炸药、AP和铝粉共晶复合粒子制备及性能表征[D]. 曹宸.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1)
- [6]固体推进剂低特征信号评估方法研究[D]. 隋颖.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7]新型高能化合物CL-20的应用研究[J]. 赵泓哲. 化工管理, 2017(07)
- [8]含CL-20固体推进剂研究现状[J]. 周晓杨,石俊涛,庞爱民,唐根. 固体火箭技术, 2017(04)
- [9]非硝化甘油交联改性双基推进剂基本性能研究[D]. 何利明.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6)
- [10]CL-20在推进剂和发射药中的应用[J]. 丁涛,杨慧群. 山西化工,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