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短跑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家威[1](2021)在《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短跑目前被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以及观赏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百米飞人大战”。在比赛中涌现出无数天赋超凡、实力超强的运动员,他们在赛场上不断地创造新的纪录,一次次突破人类的极限,不断刷新大众对田径运动的认知!对于上世纪80年代乔伊娜所创造的10.49s的女子100m纪录至今让人“望尘莫及”。近些年我国女子短跑运动员韦永丽带给大家极大惊喜,她作为一名90后运动员不仅为我国拿下了多项冠军,其中在2018年的瑞士日内瓦田径赛还曾跑出了10.99s的优异成绩,成为亚洲第三位跑进11s的女子短跑运动员。与此同时,国内目前还涌现出诸如梁小静、葛曼棋、袁琦琦等多名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为了更深入地认识项目规律、更快的提高运动成绩,运用文献分析法、录像解析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近几年部分国际、国内大赛女子100m运动员比赛的技术数据进行解析,作为研究依据,以不同步态技术类型运动员所表现出的步频变化特征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影响女子100m运动员跑速的两个核心要素之一的步频,在全程不同区域的变化规律特征进行研究,并对比分析我国运动员与世界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发现内在问题,为运动训练提供理论参考。结论如下:1、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注重发展保持较高步频的能力,而不是以牺牲步长为代价片面追求最高步频;保持较大步长和维持较高步频(相对于自身最高步频)的步态组合才是有利于提升运动表现的重要技术特征。2、以样本的平均步频、平均步长为主要分类依据,以全程步数、最高步频为次要分型参考,将运动员步态技术类型分为步频型和步长型。两种不同步态类型的运动员具有鲜明的技术差异,该分类方式能够充分体现出不同步态类型运动员的技术特征,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3、不同步态技术类型女子100m运动员全程步频节奏总体变化趋势大致相似,均呈现出“”型抛物线状,且步频型运动员的步频节奏变化始终高于步长型运动员。两种步态技术类型的运动员步频与步长参数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反映出两种不同类型运动员的外在技术表现形式。4、无论步频型还是步长型的运动员,在时间序列上步频的变化与全程速度节奏变化基本一致。5、两种步态技术类型的代表人物弗雷泽和斯佩尔斯的成功,说明运动员需要充分发挥步频(或者步长)的优势,并合理平衡步长(或者步频)的组合,充分体现个人技术特点,才是最优步态技术组合。6、与世界优秀女子100m运动员相比,目前国内运动员虽然在最高步频方面存在一定优势,但在歩长方面却差距明显,而过度追求最高步频,制约了(或忽视)步长的发展,不利于全程速度的发挥与保持。
谭彩燕[2](2021)在《SAQ训练法对高考体育百米训练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文中提出研究目的:SAQ训练法指通过合理的训练,发展运动员必要的专项运动技术,在提供完整的动作技能基础下,改善运动员身体的协调、加速、平衡、灵敏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使运动员在运动中发挥最大力量能力的训练方案。而且适用于任何水平的运动员。100米跑速度素质包括启动速度、加速度、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通过本次实验研究验证SAQ训练法是否对高考体育生100米成绩是否有促进作用。研究对象:本文选取40名高一男子体育生为研究对象。且这40名体育生:(1)没有进行过系统的运动训练;(2)没有参加过区、市级及以上的比赛;(3)自我感觉良好没有明显的运动损伤。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访谈法、实验法进行研究。(1)对40名体育生进行伊利诺斯灵敏性跑测试,总结分析提高身体灵敏性对体育生百米训练是否存在影响。(2)通过测试30米、50米、80米、300米跑的成绩分析评估体育生加速度、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的能力,进而综合评价SAQ训练法对高一男子体育生100米跑的训练效果。实验结果:经过10周实验干预后,实验组实验后在伊利诺斯灵敏跑、30米跑、50米跑、80米跑、100米跑、300米跑成绩六项指标较实验前均呈显着性变化,成绩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实验后在30米跑、50米跑、80米跑、100米跑、300米跑成绩五项指标较实验前均呈显着性变化,成绩明显提高(P<0.05),实验组实验后伊利诺斯灵敏跑成绩与实验前没有差异性;实验组对照组在实验后指标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显示除伊利诺斯灵敏跑有明显差异外(P<0.05),其他显示均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根据以上的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10周的SAQ训练法和常规训练法实验后,实验组的伊利诺斯跑成绩有显着性变化,对照组的伊利诺斯跑成绩无变化,证明SAQ训练法能有效地发展体育生的灵敏性,但提高体育生的身体灵活性对提高100米成绩无明显影响。(2)SAQ训练能有效的提高体育生的加速度、绝对速度和速度耐力。在加速度和绝对速度的提高优于常规训练,但在速度耐力训练中,折返跑对维持速度的能力降低,因此效果比常规训练的效果稍差。(3)SAQ训练法作为新的方法作用于体育生的训练中是可行的,在基层训练中,常规训练法作为传统的训练法对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以及运动成绩是明显而且有效的。
肖金兰[3](2021)在《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训练理念是教练员在训练前对为什么练、练什么非常明确,对怎么练“胸有成竹”,对训练的准备、训练的过程及训练的结果的正向逻辑关系预测,是理论到具体实践的中介。它对整个运动训练实践过程具有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教练员在进行运动训练实践前,首先要对运动项目的特征和训练方法学特征(训练方法形成过程)规律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刻把握,产生科学的训练理念;有了科学的训练理念,才能正确、有效地实施于运动训练实践。因此,科学的训练理念对运动训练实践起直接指导作用。也因此,对训练理念研究就成为运动训练实践的重中之重。本研究以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研究了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的项目特征和训练方法学特征(训练方法形成过程),最后,然后再根据实践运用的方法通过逻辑推理高度概括出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的训练理念。为科学指导广西羽毛球女队专项技术训练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希望促进广西羽毛球竞技水平提升,同时,为提高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训练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研究表明:(1)训练内容的理念是“循序渐进”、“高速度和强力量”。“循序渐进”是技术训练内容的选择有利于技术动作的形成。“高速度和强力量”是指体能训练内容主要是以力量和速度为核心。(2)训练方法(手段)的理念是“合理有效”。其中“合理”表现为体能训练方法(手段)符合专项技术的要求。“有效”指技术训练方法(手段)围绕实战方式进行。(3)训练负荷的理念是“适宜”。“适宜”指训练负荷安排有利于保持运动员最佳的竞技状态。(4)训练安排的理念”是“系统、科学、合理和适宜”。其中“系统”是指年度周期训练安排时期特征明显。“科学”是指训练内容安排阶段和时期特征明显。“合理”是指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适宜”是指训练负荷性质安排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形成。
周多比[4](2021)在《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许多国内外大型比赛中我国体育院校短跑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运动队已经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重要后备力量。在短跑运动训练中,体能训练无疑占有核心和主导位置,也就是说明运动员想要在激烈的比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取决于运动员的体能水平。功能性训练作为当前热门训练体系,其多元化的整合特征使其在体育领域的渗透力逐渐增强并占据舞台中央,深受广大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关注,希望将先进的训练理念与新颖的训练手段运用到日常训练之中,结合短跑专项训练特点,通过功能性训练的指导与干预,为短跑训练提供参考性帮助与建议。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以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作为研究对象。选取16名(男8名,女8名)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按对等原则随机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对两组运动员进行了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以及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测试结果两组实验对象的各项指标不存在显着性差异,根据功能性筛查的结果找出运动员身体素质薄落环节,结合短跑的专项特征,来制定训练计划。在实验中,实验组运动员进行功能性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体能训练,经过十二周的训练实验后,来比较分析两组对象实验前后身体素质的变化、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得出实验结果如下:1、实验组运动员通过十二周功能性训练后,经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得分和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都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主要是根据运动员自身薄落环节,选择有针对性训练,提高了运动员控制身体平衡和稳定能力。2、对照组运动员通过十二周常规体能训练后,经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得分和身体素质测试的成绩也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太明显。3、通过十二周训练后,经T检验分析得出,实验组的功能性动作筛查所得的分和体能成绩都比对照组的高,存在显着性差异。说明功能性训练对运动员的协调性、核心力量、稳定性等身体素质方面有较大的提升,在预防和减少运动员损伤方面尤为突出。
王瑞霞[5](2021)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针对短跑途中跑阶段,根据现代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要求选取训练中较新型的器械弹力带小栏架设计训练手段及方案,对普通高校男子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相关运动学指标进行诊断与分析,试图揭示短跑途中跑阶段外部表现与内部机制,合理的安排专项技术训练,为提高大学生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本研究采用平面二维定点高速拍摄与影像解析法,将河北农业大学16名短跑男子运动员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8周、每周3次的训练实验。实验组采用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实验前和实验后分别对运动员专项素质指标、运动学指标及100米成绩进行测试,并得出以下结论:1.16名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普遍存在着地阶段和后蹬阶段支撑腿膝关节过分伸直、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动高度不够的问题。2.支撑与腾空时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腾支时间比和步频指数更加趋向优秀运动员;对照组训练后,相关运动学参数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提升幅度均不及实验组。支撑与腾空空间参数表明,实验组训练后步长增加,且支撑距离、步长和步长指数具有显着性差异;对照组训练后,步长和前支撑距离有一定程度改善,但步长指数、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和实验前差距较小,提升效果不明显。3.实验组训练后,对下肢的运动学参数有着明显的优化作用。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和膝角角度减小,踝角增加,有利于机体更好的储存弹性势能,在跑进过程中更好的支撑与缓冲,更好的发挥水平速度;在支撑腿离地时刻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髋关节向后伸展幅度加大,膝关节不充分蹬直,更符合现代“屈蹬”式技术;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踝角均有所减小,扒地速度提高,步幅增加,髋关节得到充分前送。4.对照组训练后,下肢运动学参数的优化作用不如实验组明显。主要表现在支撑腿着地时刻髋角、膝角踝角有所减小,但提高幅度不如实验组,和现代短跑技术相比具有一定差距;在后蹬阶段离地时刻支撑腿髋、膝角角度减小,踝角角度增加,但变动幅度较小,屈蹬效果不如实验组明显;在折叠前摆阶段摆动腿摆至最高点时,髋、膝角、踝角有所减小,有利于加快脚的扒地速度,加快转动角速度,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5.实验组训练后,100米成绩得到显着提升,提升幅度为0.16秒;对照组训练后,100米成绩也有小程度提升,提升幅度为0.1秒,但提升幅度不如实验组明显。
李睿[6](2020)在《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竞技体育代表一个国家体育运动的顶尖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世界竞技体育的蓬勃发展,短跑项目在竞技体育中也愈来愈重要。纵观世界体育大国,无不把其放至最为关键的赛事项目位置上。对我国现阶段短跑项目的训练手段进行归纳分析,对提高我国短跑水平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访谈法对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的训练手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姚俊田径短跑组的训练手段主要有素质训练手段和技术训练手段。通过分析数据总结其差异性与科学性,得出以下结论:1、江苏省田径短跑组将速度训练分为动作反应训练、动作速度、位移速度和速度耐力训练,不同的速度训练的效果不同。根据运动员不同的速度水平,训练强度也随之不同。2、力量训练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中最大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三个方面是力量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短跑项目的属性特点,并严格把控训练负荷,是保证训练实效性的基础。3、短跑项目中技术训练日趋重要,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注重于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训练的发展与延伸。在姚俊教练的指导下,江苏省涌现出一批优秀短跑运动员,对于广大教练员是否可运用在自己运动员的训练实践中作为参考。4、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训练手段为“三大法宝”分别是“前倒出步”、弓步摆臂以及“放脚”。有效的帮助短跑运动员增大步幅和提高步频速率。5、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中的节奏训练手段包括六六八跑、跑格练习、加速跑以及起跑动作训练手段练习,可以使得运动员能更好地在短跑奔跑过程中节能高效的完成比赛,提高运动成绩。
袁芳[7](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究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间的关系,本文以湖南师范大学田径校队16名短跑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经过为期20周的核心力量实验训练,来探究核心力量训练与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相关的三个方面,研究发现:在专项体能方面,以60米跑、100米跑、300米跑、500米跑、立定跳远、50米跨步跳六个运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前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专项体能评价指标项目上的差异较小,P值均>0.05,不存在显着差异。经过20周的实验训练。结果发现实验组在6个评价指标方面的成绩提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均值依次为6.81、35.94、66.41、2.74、17.38,说明核心力量训练相对于传统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提升效果更好。在技术动作方面,以对短跑技术影响显着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三个运动学参数为评价指标。实验前测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技术动作方面的差异很小。经过20周的实验与训练。实验后测发现,实验组短跑运动员的跑动技术更加高效和经济,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的摆动速率增加,身体重心更平稳,协调能力和放松能力更好。在专项运动成绩方面,核心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有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即传统力量训练对局部大肌肉群的绝对力量提升效果显着,有助于帮助短跑运动员克服和对抗相对阻力。但核心力量训练能克服单关节模式的弊端,强调多关节肌群的协调配合以及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支配能力,重视运动链的完整性,力量传递的效率高,对短跑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影响更为显着。结合实验结果分析论证后,得知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的运动成绩都得到了相应的提升,但实验组的核心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动力性动作中力量的传导,故而实验组的运动成绩提升幅度更大,成绩发挥更稳定。
李超[8](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400米跑运动项目是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速度耐力型项目,其专项体能训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400米运动员的成绩。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为调研对象,对其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特征、训练现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湖南省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1)调查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及训练现状。(1)专项身体形态: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等各项形态学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男子克托莱指数显着高于女子,但较之国内外优秀选手,男女运动员的肌肉发展仍待提升;(2)专项生理机能:运动员各项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且在肺活量/体重、安静心率、血压等指标上无显着性别差异,但男子运动员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等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女子差异则相对不大;(3)在运动素质方面,985/211大学400m跑男女运动员各项指标整体表现更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300m及400m成绩上均要显着优于其他高校,但整体水平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总体呈现女性高于男性的现况。(2)发现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3)针对现状及问题从专项力量层面、专项速度层面、专项耐力层面、专项柔韧层面、灵敏协调层面等五个方面,提出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王萍[9](2020)在《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19级体教普修班为例》文中提出短跑是一项体能主导速度性项目,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训练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速度素质受先天性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力量素质训练已经成为身体素质训练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短跑项目要求运动员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比赛,所以目前基层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以下肢力量为主,而腰腹肌为主的身体核心区域的力量训练确很少涉及。根据有关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可能会解决短跑运动员下肢蹬地发力不协调、前摆送髋幅度小等问题,并能提高短跑运动员成绩。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对比分析等方法,依据《扬州大学体育学院田径教学大纲》,在扬州大学2019级体教2班田径普修课中进行14课时核心力量训练手段融入的教学实践。并分析比较教学前后在短跑技能、短跑教学满意度、短跑专项素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同时参照平行教学1班部分评价指标进行综合研究。研究结果:(1)教学后,体教2班和体教1班在短跑技术评价上存在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短跑成绩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2)教学后,体教1班和体教2班在对短跑教学满意度方面上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3)教学后,体教1班和体教2班在立定跳远项目成绩上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在女生在60米项目成绩上呈现显着性差异(P<0.05),在立定三级跳远和原地双手头后向前掷实心球项目成绩上呈现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据此,在体教专业田径普修课短跑教学中融入核心力量练习手段对学生短跑技术的掌握、100米跑成绩、专项身体素质及教学满意度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教学效果
吴超群[10](2020)在《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短跑专项技术设计的跨步跳训练方法手段,将短跑100m途中跑的专项技术特征相互结合,为百米跑与跨步跳训练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通过对短跑运动员进行12周的跨步跳训练实验,深入分析12周跨步跳训练实验前后运动员身体素质、途中跑技术指标的变化,探求跨步跳训练中着地支撑的刚性支撑效应,进而提高运动员短跑成绩。研究方法:选取武汉体育学院2019级运动训练专业田径专项班20名短跑二级运动员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按入学百米成绩随机分配成实验组(TRAIN)和对照组(CON)。实验组10名,对照组10名,使用Vicon三维动作分析技术对测试过程中所采集的步长、步频等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长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步频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步频提升的幅度大于对照组。(2)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均有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30m短跑成绩提升效果显着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6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实验后60m速度提升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100m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100m成绩提升的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立定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显着性差异最大;实验组实验后立定三级跳远成绩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增加幅度较大。(3)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重心水平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重心水平速度提升较为明显;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单步时间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其中实验组的差异性最为显着;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时间均高于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距离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增加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腾空距离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训练后提升效果最大。实验组和对照组腾支距离比在训练后均无显着差异。(4)通过对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发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无显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伸髋角速度均有非常显着的差异,且实验组的检验结果变化幅度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支撑腿膝角速度均显着高于实验前,且实验组支撑腿膝角速度变化较大;实验组实验后支撑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支撑腿平均踝角在训练前后变化较大;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均有非常显着差异,且实验组在训练后摆动腿平均踝角变化较大。研究结论:(1)12周跨步跳训练后,运动员30m、60m、100m成绩和立定跳以及立定三级跳的运动成绩明显提高,且实验组训练效果较为明显,增加幅度最大。因此,跨步跳训练能够有效改善运动员身体爆发力、协调性和腾空时身体力量的转换能力,同时使运动员的反应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运动员起跑时更具优势。(2)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途中跑单步整体运动学特征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运动员重心水平速度变快、单步时间减少,支撑距离和腾空距离增大,步长和步频明显增加等一系列综合素质的提高。(3)12周跨步跳训练使运动员部分肢体运动学参数得到优化。主要表现为运动员支撑腿膝角降低、支撑腿伸髋的角度以及伸髋角速度增大、支撑腿膝角速度增加以及踝角的减小。
二、现代短跑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短跑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2 100m短跑的技术研究 |
1.2.3 100m短跑的全程速度与节奏变化研究 |
1.2.4 100m短跑全程步频与步长变化研究 |
1.2.5 100m短跑的生理生化研究 |
1.2.6 100m短跑的训练方法研究 |
1.2.7 文献评述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分析法 |
2.2.2 录像解析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对比分析法 |
2.2.5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参数分析 |
3.1.1 本文所涉及相关概念界定 |
3.1.2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长、步频参数分析 |
3.2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类型分析 |
3.2.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类型分类 |
3.2.2 不同类型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步态技术参数分析 |
3.3 不同类型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各时间区域步频特征分析 |
3.3.1 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全程时间区域划分 |
3.3.2 女子100m全程不同时间区域的步频特征分析 |
3.4 国内外顶尖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分析 |
3.4.1 世界顶尖女子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分析 |
3.4.2 国内外顶尖100m短跑运动员步频特征对比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SAQ训练法对高考体育百米训练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关于SAQ训练法的研究 |
2.1.1 SAQ训练法的概念 |
2.1.2 SAQ训练法在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
2.2 关于百米跑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1 百米跑起跑反应时的研究现状 |
2.2.2 百米跑速度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3 百米跑速度耐力训练的研究现状 |
2.2.4 百米跑训练专门性练习的研究 |
2.3 关于高考体育训练的相关研究 |
2.4 关于青少年运动训练的研究现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实验干预与训练方案 |
4.1 实验时间安排 |
4.2 实验地点 |
4.3 实验假设 |
4.4 测试指标 |
4.5 测试仪器与测试步骤 |
4.5.1 伊利诺斯灵敏跑测试 |
4.5.2 加速度、绝对速度、速度耐力(80 米)、基本素质(100 米) |
4.5.3 速度耐力(300 米跑) |
4.6 实验对象与分组 |
4.7 实验误差控制 |
4.8 SAQ训练法的原则与实验组的动作设计 |
4.8.1 训练原则 |
4.8.2 实验组的动作设计 |
4.9 对照组动作设计 |
4.10 实验进度安排 |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指标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
5.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伊利诺斯灵敏跑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30 米跑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50 米跑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80 米跑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5.2.5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300 米跑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5.2.6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100 米跑测试指标对比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件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树立科学训练理念是提高运动训练水平的要求 |
1.1.2 训练理念是科学理论向具体运动训练实践转化的中介 |
1.1.3 训练理念是抽象、语言是平实、通俗易懂的 |
1.1.4 微观的训练理念才能指导训练实践 |
1.1.5 研究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的可行性 |
1.1.6 研究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 |
1.3.1 一般训练学视角:训练理念硏究的现状 |
1.3.2 专项训练学视角:训练理念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1.5.1 理论视角的创新 |
1.5.2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5.3 调查对象的创新 |
1.5.4 研究内容的创新 |
1.6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资料法 |
2.3.2 访谈法 |
2.3.3 个案研究法 |
2.3.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训练理念的内涵、外延及提炼途径 |
3.1.1 训练理念的内涵 |
3.1.2 训练理念的外延 |
3.1.3 提炼训练理念的途径 |
3.2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项目特征 |
3.2.1 运动技术特征 |
3.2.2 能量供能特征 |
3.2.3 身体素质特征 |
3.3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的训练方法学特征 |
3.3.1 根据后场杀球技术的供能特点确定训练负荷 |
3.3.2 根据后场杀球技术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特征确定训练内容 |
3.3.3 .根据周期训练特点制定训练计划 |
3.4 羽毛球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 |
3.4.1 训练内容的理念 |
3.4.2 训练方法的理念 |
3.4.3 训练负荷的理念 |
3.4.4 训练安排的理念 |
4 结论 |
5 研究的不足之处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杀球技术训练理念访谈提纲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体能、体能训练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功能性训练 |
2.1.3 功能性训练与常规体能训练的关系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功能性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2 短跑体能训练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实验实施过程与研究 |
4.1 实验研究技术路线 |
4.2 实验训练安排 |
4.3 短跑运动员体能训练方法体系的确定 |
4.3.1 关于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2 关于短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3 关于短跑运动员耐力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4 关于短跑运动员柔韧素质训练的研究 |
4.3.5 关于短跑运动员灵敏素质训练的研究 |
4.4 实验组短跑运动员功能性训练计划 |
4.5 对照组短跑运动员常规体能训练计划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FMS测试得分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FMS数据分析 |
5.1.2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员FMS数据对比分析 |
5.1.3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员FMS数据对比分析 |
5.1.4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FMS数据对比分析 |
5.2 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所测的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运动员所测的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2 实验前后,实验组运动员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3 实验前后,对照组运动员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2.4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运动员体能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
5.3 结果讨论 |
5.4 实验不足 |
6.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实验组功能性训练计划 |
附录 2 对照组运动员体能训练计划 |
个人简介 |
(5)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任务 |
1.4 文献综述 |
1.4.1 短跑专项力量相关研究 |
1.4.2 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研究 |
1.4.3 组合训练 |
1.4.4 弹力带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
1.4.5 小栏架训练对短跑技术的影响研究 |
1.4.6 小结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及研究样本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样本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录像拍摄解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训练计划制订分析 |
3.1.1 训练计划安排分析 |
3.1.2 训练手段的设计分析 |
3.2 受测队员基本情况分析 |
3.2.1 身体形态分析 |
3.2.2 年龄情况分析 |
3.3 受测队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结果与分析 |
3.3.1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3.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3.3.3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实验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
3.4 受测队员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步长与步频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支撑与腾空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着地缓冲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4 后蹬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5 折叠前摆阶段专项技术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受测队员100 米成绩指标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1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横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3.5.2 100 米成绩实验前后纵向对比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附件1 访谈提纲 |
附件2 测试指标及注意事项 |
附件3 阶段安排 |
附件4 训练计划 |
(6)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短跑项目 |
2.1.2 运动训练手段 |
2.1.3 动力定型 |
2.1.4 速度障碍 |
2.2 关于短跑项目素质训练研究 |
2.2.1 关于短跑项目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研究 |
2.2.2 关于短跑项目力量素质训练研究 |
2.3 关于短跑项目技术训练研究 |
2.4 关于短跑项目战术和心理训练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对比分析法 |
3.2.5 实地观察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基本情况分析 |
4.1.1 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1.2 运动员基本情况分析 |
4.2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的主要素质训练手段分析 |
4.2.1 速度与速度耐力训练手段分析 |
4.2.2 力量训练手段分析 |
4.3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技术训练手段分析 |
4.3.1 “三大法宝”训练手段分析 |
4.3.2 短跑节奏训练手段分析 |
4.4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战术与心理训练手段分析 |
4.5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针对运动损伤所采取的手段分析 |
4.6 江苏省姚俊田径短跑组运动员运动成绩前后变化分析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1.1 短跑是田径运动中最基础的项目其关注度越来越高 |
1.1.2 传统力量训练对提升短跑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局限性 |
1.1.3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核心肌群的作用与优势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2.1 概念界定 |
2.1.1 短跑 |
2.1.2 核心区域 |
2.1.3 核心力量训练 |
2.2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2.1 国外有关短跑运动研究成果概述 |
2.2.2 国外有关核心力量研究成果概述 |
2.2.3 国外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概述 |
2.3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2.3.1 国内有关短跑运动研究成果概述 |
2.3.2 国内有关核心力量研究成果概述 |
2.3.3 国内有关竞技能力研究成果概述 |
2.4 研究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3.2.5 实验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影响 |
4.1.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1.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专项体能测试结果 |
4.1.3 讨论 |
4.2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的影响 |
4.2.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测试结果 |
4.2.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技术动作测试结果 |
4.2.3 讨论 |
4.3 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的影响 |
4.3.1 实验前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测试结果 |
4.3.2 实验后短跑运动员专项运动成绩测试结果 |
4.3.3 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
致谢 |
(8)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创新之处 |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
2.1.2 体能 |
2.1.3 专项体能 |
2.1.4 专项体能训练 |
2.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的研究动态 |
2.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构成的研究动态 |
2.3.1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
2.3.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方面的研究 |
2.3.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生理机能方面的研究 |
2.3.4 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研究动态 |
2.4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动态 |
2.4.1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现状 |
2.4.2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 |
2.4.3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化 |
2.4.4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化 |
2.4.5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
2.5 个人述评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及调查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测试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体系 |
4.1.1 专项身体形态 |
4.1.2 专项生理机能 |
4.1.3 专项运动素质 |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 |
4.2.1 专项身体形态的现状与评价 |
4.2.2 专项生理机能的现状与评价 |
4.2.3 专项运动素质的现状与评价 |
4.2.4 小结与讨论 |
4.3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现状 |
4.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总体情况 |
4.3.2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情况 |
4.3.3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情况 |
4.3.4 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情况 |
4.3.5 专项柔韧素质训练情况 |
4.3.6 协调灵敏素质训练情况 |
4.3.7 小结与讨论 |
4.4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 |
4.4.1 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 |
4.4.2 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 |
4.4.3 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 |
4.4.4 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 |
4.4.5 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 |
4.5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
4.5.1 专项力量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2 专项速度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3 专项耐力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4 专项柔韧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4.5.5 灵敏协调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附件3 |
致谢 |
(9)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19级体教普修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教学与短跑教学 |
2.1.2 教学效果 |
2.1.3 核心力量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1 国内有关核心力量对短跑运动作用方面的研究 |
2.2.2 国内有关短跑教学方面的研究 |
2.2.3 有关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现状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问卷调查法 |
3.2.4 测试法 |
3.2.5 教育实验法 |
3.2.6 比较法 |
3.2.7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讨论分析 |
4.1 核心力量训练手段融入方案 |
4.2 教学效果分析 |
4.2.1 从技能指标对比分析 |
4.2.2 从教学满意度情况分析 |
4.2.3 从短跑专项素质情况分析 |
4.3 核心力量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影响 |
4.3.1 对短跑技能的影响 |
4.3.2 对短跑教学满意度的影响 |
4.3.3 对短跑专项素质的影响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问卷效度检验 |
附录4 |
附录5 |
致谢 |
(10)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2 文献综述 |
2.1 短跑专项力量的相关研究 |
2.1.1 短跑专项力量的概念界定 |
2.1.2 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重要性 |
2.1.3 百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
2.2 短跑途中跑运动学研究 |
2.2.1 途中跑技术整体运动学参数研究 |
2.2.2 途中跑肢体环节运动学参数研究 |
2.3 跨步跳的相关研究 |
2.3.1 跨步跳的定义 |
2.3.2 国内外关于跨步跳技术的相关研究 |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实验法 |
3.2.3 运动学测试分析法 |
3.2.4 数据标准化处理法 |
3.2.5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的影响 |
4.1.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长比较 |
4.1.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步频比较 |
4.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的影响 |
4.2.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30m、60m、100m的影响 |
4.2.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运动的影响 |
4.3 训练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
4.3.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时间的比较 |
4.3.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单步空间的比较 |
4.4 训练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的影响 |
4.4.1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比较 |
4.4.2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平均伸髋角比较 |
4.4.3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伸髋角速度比较 |
4.4.4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支撑腿膝角速度比较 |
4.4.5 跨步跳训练前后实验对象的踝角比较 |
4.5 分析与讨论 |
4.5.1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步长、步频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2 跨步跳训练对运动员基本运动素质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3 实验前后100m整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4.5.4 实验前后肢体运动学测试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现代短跑训练的内容与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步态技术类型的女子100m运动员步频特征研究[D]. 李家威. 山东体育学院, 2021(02)
- [2]SAQ训练法对高考体育百米训练的影响实证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D]. 谭彩燕. 吉林体育学院, 2021(02)
- [3]广西羽毛球女队后场杀球技术训练理念研究[D]. 肖金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功能性训练在哈尔滨体育学院短跑体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D]. 周多比. 哈尔滨体育学院, 2021(09)
- [5]弹力带小栏架组合训练对短跑途中跑支撑摆动技术的影响研究[D]. 王瑞霞. 首都体育学院, 2021(12)
- [6]江苏省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手段分析 ——以姚俊田径短跑组为例[D]. 李睿. 成都体育学院, 2020(09)
- [7]核心力量训练对短跑运动员运动成绩影响的实验研究[D]. 袁芳.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8]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D]. 李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核心力量训练手段的融入对提高短跑教学效果的研究 ——以扬州大学19级体教普修班为例[D]. 王萍. 扬州大学, 2020(05)
- [10]12周跨步跳训练对100m运动员成绩的影响研究[D]. 吴超群. 武汉体育学院, 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