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

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

一、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马嘉宁[1](2021)在《“互联网+”情境下油气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与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冯宜慧[2](2021)在《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文中指出现如今,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各大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首选,合作规模逐渐扩大、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尽管如此,我国产学研合作仍然存在行业、企业参与严重不足、产学研合作不紧密的问题,这对我国产业和地区经济的发展、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不利影响,而企业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在知识、观念、目标等方面的异质性对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已有学者关于主体间异质性视角的研究,多认为异质性是合作的动力基础,并聚焦于某一路径,割裂资源互补与机会主义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得研究结果不够全面,因此本文在充分考虑资源互补和机会主义行为之间倒U型关系的基础上,对主体间异质性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次,在异质性各维度测量方面,为了研究的精确化和精准化,本文将主体间异质性延伸至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并认为企业对主体间异质性的感知是阻碍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再次,与既有研究探讨声誉影响利益相关者行为不同的是,本研究聚焦企业声誉对自身行为决策影响方面的论述,尤其是在感知到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存在异质性时,声誉会显着影响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行为,因此本文将企业声誉作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企业声誉在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本文选择X高科园区作为研究样本,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感知的知识异质性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间存在正U型关系;(2)感知的目标异质性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间存在负相关关系;(3)企业声誉强化了感知的知识异质性与产学研合作行为间的U型关系;(4)企业声誉强化了感知的目标异质性对产学研合作行为的不利影响。

谷静,冯绍红[3](2021)在《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热点与趋势评述》文中提出以1998-2019年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数据库收录的1243篇产学研合作相关文献为样本,采用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对产学研合作研究的进程分析,发文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分析,文献共被引等方面的剖析,绘制出产学研合作研究的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该领域论文于1998-2005年间发展缓慢,于2006-2014年间呈逐步增多的态势,而后研究数量略有减少。产学研合作的研究机构间联系不紧密,跨学校、跨学科的作者合作也不多。研究热点集中于产学研合作的概念、产学研合作机制、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主题。重点研究领域是企业和高校的合作。未来研究的方向是绩效评价、协同创新和知识管理等内容。运用统计学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本土化实证研究将是未来发展趋势,这将为构建产学研合作领域的理论体系提供依据。

王彩明[4](2021)在《中国省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虽然当前中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依靠“高消耗、高污染”导致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科学发展模式的思考。绿色创新作为“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的结合点,能够同时兼顾经济增长和资源能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可有效的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或污染物排放,是均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改善的主要手段。由于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基础和政策法规制定等条件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在绿色创新活动开展时投入的资源要素各异,绿色创新绩效差距客观存在。虽然加大绿色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绿色创新的发展,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绿色创新绩效已经不能依赖投入型的发展模式实现提升,应在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投入条件下尽可能地实现较多的创新成果。因此,如何提高绿色创新绩效是当前经济发展应该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就以下四个问题展开研究:各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测度及时空差异分析;各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分析;省域绿色创新系统建模及仿真;各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路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内涵进行了梳理界定,在此基础上,对中国30个省域2011-2018年绿色创新绩效平均水平进行了测度,同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绿色创新绩效的演化规律与差异。本研究认为绿色创新绩效涵盖过程与结果两个维度,是转化效率与产出效益的集成,根据两者的高低组合,将绿色创新绩效划分为四种水平:“高效率、高产出”、“低效率、低产出”、“高效率、低产出”及“低效率、高产出”。运用DEA-SBM模型和熵权法通过对中国30个省域绿色创新绩效的测算,发现中国三大地区、各省域间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差异明显,整体绩效水平较低,而且呈现两级分化态势。东部地区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最高,而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最低。(2)基于绿色创新系统理论,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梳理了省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对这些因素进行了筛选和分类,并分析了分类后的影响因素对绿色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认为省域绿色创新系统是由内部绿色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复杂系统。本研究从绿色创新系统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影响省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因素,通过因子分析方法最终筛选得到15个影响因素并划分为绿色创新研发强度、绿色创新协同交流、政府支持及绿色创新环境四类。基于文献研究,研究提出了这四类因素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假设,运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法(PLS-SEM)构建了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路径模型。根据第三章测算得到的各省域绿色创新绩效结果进行了路径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创新研发强度是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绿色创新协同交流,而政府支持和绿色创新环境通过绿色创新研发强度和绿色创新协同交流对绿色创新绩效起着间接正向影响。(3)结合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从系统角度构建了省域绿色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绿色创新研发强度、政府支持、绿色创新协同交流、绿色创新环境四个方面的八个关键因素进行路径设计,模拟仿真不同因素变动形成的不同路径下省域绿色创新绩效的发展形式。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不同关键因素设计的不同路径,能够不同程度的对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水平实现提升,其影响程度从高到低分别为企业绿色创新研发投入、产学研合作、政府资金支持、研发机构研发投入、研发机构建设规模、经济环境、信息化环境、对外开放环境,研究结论能够为提升省域绿色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提供参考。(4)基于分类视角将各省域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提出各类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具体路径和对策。运用Q型聚类分析方法,通过选取30个省份的绿色创新绩效以及15个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作为聚类指标,可以将这些省域分为五类,根据聚类省域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分别对这几类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提出了路径与对策。基于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研究和得到的研究结论,可以清晰地了解当前中国各省域绿色创新发展的现状与进展,通过揭示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可以为提升绿色创新绩效提供科学参考,而且根据各省域影响因素的分布特征提出的有针对性的绩效提升路径和策略,能够为推动各省域绿色创新发展提供指导。

危亚琼[5](2020)在《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产学研合作是高校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种教育改革方式。这种教育体制改革形式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换,同时帮助地方产业结构转型、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产学研合作既有利于高校自身发展,又能提升高校职能服务社会的价值。高校通过产学研全面合作,能进一步拓宽其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体系建设的渠道,加快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和高科技公司有机地团结起来,高校充分实现并获得人才孵化的需求,企业在专业培训机构和高等院校中引入人才,目的是为了更加关注人才的创新型职业教育,通过创新型人才创建创新型公司,通过创新型公司创建创新型国家。尽管广东省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处于第一梯队,广东省的高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处于国内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广东省的教育发展状况仍然跟不上它飞速发展的经济现状,所以亟待进行调整。为了进行更加清晰的研究和分析广东省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情况,本文从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和现状、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案例几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通过对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领域的人才进行实证研究,介绍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模式,并分析了广东省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制约因素和当前的发展趋势。并为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和建议。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系统的整理了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概念和相关的理论基础,包括教育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为后面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2、梳理了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时代背景(包括社会和经济背景)和目前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3、展开问卷调查,获取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真实情况,了解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4、通过实证研究、问卷调查、比较分析和其他综合方法对香港、上海、北京、美国、日本等国内外区域的高校进行了案例分析,介绍了它们产学研合作的模式和合作环境,以及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典型经验和对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启示。5、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一些有助于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建议和对策,这些建议对广东省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有较大意义。

张思怡[6](2020)在《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关卡,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新引擎,而科技成果转化的顺畅运行需要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来保驾护航。在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的大背景下,闵行对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先行先试,初步建立了较为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基本满足推动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需要。然而笔者在现实工作和实际调研中发现,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在具体的执行环节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政策实施的成效。当前学界对科技成果转化本身及其政策的理论和实践已然开展了诸多探讨,但对政策的执行层面研究总体偏少,尤其是基层政府执行层面的实证研究。为了对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深入研究,找到政策执行中的问题,进而提出可以解决问题的建议,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政策执行综合模型、政策工具理论、三重螺旋创新理论等为工具建构分析框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相关问题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详细梳理了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的主要内容,在政策工具视角下对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并从政策执行主体及职责分工、政策执行过程、政策执行成效等方面考察了政策的执行现状。其次,结合针对若干政策执行人员和政策目标对象的深度访谈,本文深入探究了当前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的问题与原因,主要包括目标群体接受及顺从政策存在困难、政策本身及其细则的合理性存疑、执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还不充分、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养存在局限、外部因素对政策顺畅执行产生制约等。最后,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本文从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完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清晰度、加强执行部门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优化执行人员服务观念和职业素养、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成果转化氛围等方面提出了优化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的建议。本文对于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和水平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也能为上海市其他辖区和以上海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型城市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提高当地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能力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孙雨婕[7](2020)在《“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新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转型期,新产业、新形态的出现对工程人才提出新要求,“新工科”作为智能时代下的产物出现在大众视野,自教育部提出大力发展“新工科”以来,全国各类高校围绕“新工科”建设的讨论愈来愈热。产学研合作是新工科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如何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工科”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关注的重点。论文基于协同论和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新工科”和“产学研协同育人”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主要从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与挑战、内涵与特征、国内外工程教育建设和实施以及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分析,厘清我国产学研协同育人和新工科建设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困境,主要表现为产学研协同在人才培养方面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和明晰的育人路径,“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需要深层次构建育人模式、进一步优化育人路径。其次针对问题提出解决办法,以培养“新工科”人才为目标,以产学研深度协同为重点,以两者高效结合为抓手,提出了以“一点两线三体四面五优”(1+2+3+4+5)为核心的育人框架,构建了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和以“优势互补”为原则、以“资源整合集成服务”为核心、以“横向协同纵向共享”为思路的协同育人云平台。最后,针对以上内容,从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主体的核心地位、加强合作主体的自我完善、“三导师”与“双师型”教师双轨发展、加强协同育人环境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以及制定长期激励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保障性建议,优化育人路径,以促进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达成。

能建国[8](2020)在《利益、控制与信用:基于SZY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快速发展,信用纠纷日渐增多却普遍"无解",给产学研合作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学术界对此现象进行了初步揭示,但是缺乏深入扎实的案例研究和理论建构。本文以信用理论解释为工具,采取案例研究方法,对SZY大学产学研合作情况进行了为期近6年的调查,对信用纠纷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单纯的市场机制或社会机制对于确保合作信用都具有局限性,以至于近年来国家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进行了整改和整顿。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现有的信用理论解释进行了反思,并作出了初步的修正完善。

王贺[9](2020)在《知识流动与创新产出-技术学习成本的中介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蓬勃发展,企业、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等之间的知识流动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高科技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和资本密集的特殊产业,知识流动更是成为其获取创新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和降低技术学习成本的重要捷径。因此,对知识流动的研究非常具有意义。不同的知识流动对创新产出的作用究竟如何,以及是否存在某种传导机制使知识流动对创新产出产生影响是本研究的重点。论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首先,进行文献研究将知识流动整理分类,把知识流动分为产学研合作、产业聚集和外商直接投资(FDI)三种途径;其次,梳理总结了技术学习成本的先前研究,并分析了技术学习成本的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探索了产学研合作、产业聚集和外商直接投资这三种知识流动途径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以及技术学习成本的中介作用。本文采用2009-2016年我国高科技产业的省级面板数据,对知识流动、技术学习成本和创新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知识流动中产学研合作、产业聚集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影响;(2)知识流动中产学研合作、产业聚集对技术学习成本具有负向影响,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技术学习成本的影响不显着;(3)技术学习成本在知识流动(产学研合作和产业聚集)和创新产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论文发现高技术产业中的知识流动对技术学习有关成本的降低和创新绩效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并且丰富了知识流动和技术学习成本的有关理论研究,为高技术企业的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如何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提供了一些建议。

杨敏敏[10](2020)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与体系研究》文中认为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技术创新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近年来,国家大力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把科技创新作为促进国家创新型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选择,政府部门也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是指导技术创新的根本性方法。然而,由于我国产学研合作起步较慢,相关法律法规仍不健全,表现在政策法规的体系和结构存在缺陷,与产学研合作开展的诸多环节和过程不能有效衔接,不能满足我国当前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本文在总结分析已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了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从产学研政策法规的结构和体系方面进行文本分析,并结合技术创新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案例,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当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本文首先阐述了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结构与体系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依据政策法规的结构和体系两个维度,对产学研的政策法规进行构建和说明,并提出产学研政策法规的结构与体系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要求。其次,从结构和体系两个维度对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文本分析。政策法规的结构方面,缺少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专门立法,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的指导激励性不足,地方规章的可执行力不强。政策法规的体系方面,合作主体的责权界定不清晰,科研经费管理存在漏洞,科技中介体系不健全,成果转化制度不完善,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不明确。接着,选取产学研合作的几个实例进行了案例分析。从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科研院所、科技中介和专利权保护这几个方面,分析案例中所反映的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产学研政策法规完善的建议。结构方面,注重法律法规的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提高部门规章的指导性,加强地方规章的可操作性。体系方面,明确创新主体职责,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科研管理,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二、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及述评
        1.2.1 主体间异质性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文献综述
        1.2.1.1 资源依赖范式
        1.2.1.2 交易成本范式
        1.2.2 组织声誉在合作中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
    2.1 产学研合作相关理论基础
        2.1.1 资源依赖理论
        2.1.2 交易成本理论
        2.1.3 企业声誉效应理论
        2.1.3.1 企业声誉信息效应
        2.1.3.2 企业声誉资本效应
        2.1.3.3 企业声誉心理价值效应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主体间异质性的概念界定及维度划分
        2.2.2 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
        2.2.3 组织声誉的概念界定
第三章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3.1 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与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研究假设
        3.1.1 感知的知识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3.1.2 感知的观念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3.1.3 感知的目标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3.2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
        3.2.1 企业声誉在感知的知识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3.2.2 企业声誉在感知的观念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3.2.3 企业声誉在感知的目标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3.3 概念模型
第四章 基于X园区的实证研究设计
    4.1 实证研究过程设计
    4.2 数据来源
    4.3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4.3.1 原始样本的基本特征
        4.3.2 Bootstrap再抽样样本的基本特征
    4.4 测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4.4.1 产学研合作行为的测量指标
        4.4.2 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的测量指标
        4.4.3 企业声誉的测量指标
        4.4.4 控制变量的测量指标
    4.5 量表信度检验
第五章 实证结果分析
    5.1 回归结果描述
    5.2 回归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5.2.1 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各维度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
        5.2.2 企业声誉的调节效应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6.2.1 研究的不足
        6.2.2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调查问卷
附录B:企事业单位统计年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热点与趋势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二、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数据来源
    (二) 研究方法
三、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一)研究进程分析
    (二)期刊共被引分析
    (三)高产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四)核心研究机构分析
    (五)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六)文献的共被引分析
    (七)作者的共被引分析
四、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展望

(4)中国省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与内涵
        2.1.1 绿色创新
        2.1.2 绿色创新绩效
    2.2 相关理论进展
        2.2.1 绿色创新相关理论
        2.2.2 绿色创新系统相关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绿色创新绩效的测度
        2.3.2 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2.3.3 绿色创新绩效的提升路径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测度及时空差异
    3.1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指标
        3.1.1 投入指标
        3.1.2 产出指标
    3.2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测度
        3.2.1 测度方法
        3.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3 测度结果
    3.3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时空差异
        3.3.1 时间维度下演化规律分析
        3.3.2 空间维度下地区差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及作用关系
    4.1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识别
        4.1.1 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归纳
        4.1.2 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梳理
        4.1.3 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指标因子分析
    4.2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理论假设
        4.2.1 绿色创新研发强度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4.2.2 绿色创新协同交流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4.2.3 政府支持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4.2.4 绿色创新环境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
    4.3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影响因素作用关系
        4.3.1 PLS-SEM模型
        4.3.2 模型检验
        4.3.3 实证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省域绿色创新系统建模及仿真
    5.1 省域绿色创新系统建模方法
        5.1.1 系统动力学建模
        5.1.2 绿色创新系统与系统动力学
    5.2 省域绿色创新系统模型构建
        5.2.1 确定系统边界
        5.2.2 因果关系回路图
        5.2.3 系统动力学流图
        5.2.4 系统主要方程式
    5.3 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模拟
        5.3.1 系统模型检验
        5.3.2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路径
    6.1 基于聚类方法的省域分类
        6.1.1 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6.1.2 省域聚类结果统计
    6.2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及影响因素分布特征
        6.2.1 不同省域绿色创新研发强度分布特征
        6.2.2 不同省域绿色创新协同交流分布特征
        6.2.3 不同省域政府支持分布特征
        6.2.4 不同省域绿色创新环境分布特征
    6.3 省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具体路径与对策
        6.3.1 构建绿色创新发展高地
        6.3.2 优化绿色创新环境
        6.3.3 催生绿色创新成果转化
        6.3.4 加强绿色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6.3.5 保障绿色创新研发投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校产学研合作推动社会进步
        1.1.2 产学研合作全面蓬勃发展
        1.1.3 广东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理论综述
    2.1 产学研合作的概念界定
    2.2 产学研合作的主体
    2.3 产学研合作的内在关系
        2.3.1 合作的本质
        2.3.2 合作的原则
        2.3.3 合作的特征
    2.4 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2.5 产学研合作相关领域理论支撑
        2.5.1 教育学理论
        2.5.2 经济学理论
        2.5.3 管理学理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现状
    3.1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
        3.1.1 社会经济
        3.1.2 高等教育现状
        3.1.3 工业和企业发展
        3.1.4 政策
        3.1.5 社会文化
        3.1.6 科研技术
    3.2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现状的问卷调查
        3.2.1 调查的目的与对象
        3.2.2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
        3.2.3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3.3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
        3.3.1 合作开发模式
        3.3.2 联合共建实体模式
        3.3.3 创建大学科技园模式
        3.3.4 专利和技术转让模式
        3.3.5 政企多项对接模式
        3.3.6 省部合作创新模式
        3.3.7 人才合作培养与交流模式
    3.4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各方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
        3.4.2 利益保护政策和激励政策不健全
        3.4.3 监管法规需改进和完善
        3.4.4 政府未能合理行使职能
        3.4.5 各方的聚焦和侧重不统一
        3.4.6 缺乏合作效果评估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对广东的启示
    4.1 国内部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4.1.1 香港——商业平台合作模式
        4.1.2 上海——订单式合作模式
        4.1.3 北京——“企业+实验室”的新合作模式
    4.2 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
        4.2.1 美国——组建科技工业园区
        4.2.2 日本——建立国立大学培养制度
    4.3 国内外高校产学研合作经验给广东省的启示
        4.3.1 明确高校办学定位,制定合作战略,构建高校的合作体系
        4.3.2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引导和保障机制
        4.3.3 搭建信息平台和网络,强化中介建设
        4.3.4 因地制宜的选择产学研合作模式
        4.3.5 加大科研投资,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3.6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产学研合作形式,不可生搬硬套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5.1 思想理念转变
        5.1.1 树立正确的产学研合作目标
        5.1.2 不断强化产学研合作理念
        5.1.3 重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5.2 内部机制完善
        5.2.1 完善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保障制度
        5.2.2 建立鼓励政策,积极引导合作
        5.2.3 改革产学研合作效果评估标准
    5.3 外部环境建设
        5.3.1 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合作体系
        5.3.2 从多渠道加快资金引流
        5.3.3 发掘和保护广东独特的文化
        5.3.4 建设多元化产学研合作基地
    5.4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1.全文总结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三、研究框架构建
第三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及文本分析
    一、闵行区科技创新发展概况
    二、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主要内容
    三、政策工具视角下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文本分析
第四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现状
    一、执行主体及职责分工
    二、政策执行的过程
    三、政策执行的成效
第五章 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存在的问题——基于政策执行综合模型的分析
    一、目标群体接受及顺从政策存在困难
    二、政策本身及其细则的合理性存疑
    三、执行部门之间沟通协调还不充分
    四、政策执行人员综合素养存在局限
    五、外部因素对政策顺畅执行产生制约
第六章 提升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成效的建议
    一、提升目标群体对政策的认同程度
    二、完善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和清晰度
    三、加强执行部门内部协作和外部协同
    四、优化执行人员服务观念和职业素养
    五、营造有利于政策执行的成果转化氛围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相关概念
        (一)新工科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
        (三)人才培养模式
    二、相关理论
        (一)系统论
        (二)协同理论
        (三)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关系辨析
        (一)新工科建设呼唤产学研协同育人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促进新工科发展
        (三)新工科与产学研互依共存共同发展
第二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和问题
    一、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进程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
        (二)新工科背景下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发展现状
    二、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一)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
        (二)产学研协同未形成明晰的育人路径
        (三)产学研协同育人信息化应用亟待加强
    三、新工科建设对产学研协同育人提出新要求
        (一)教育教学新理念
        (二)学科专业新需求
        (三)知识能力新结构
        (四)人才质量新标准
        (五)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三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
    一、产学研“多元融合”育人模式的指导思想
    二、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多元融合”协同育人模式
        (一)基于一个中心,确定产学研协同目标
        (二)坚持两个原则,确立组织领导架构
        (三)依托“KAQ”三位一体,建立融合共享机制
        (四)立足四个方面,优化育人体系
        (五)发挥五大优势,完善育人机制
    三、新工科背景下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云平台
        (一)云平台设计的目标与原则
        (二)云平台设计的构想与思路
        (三)云平台的功能与运行
        (四)云平台的实施策略与保障
第四章 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保障建设
    一、突出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
        (一)高校的自我完善
        (二)企业的自我完善
        (三)政府的自我完善
    二、加强产学研协同育人环境建设
        (一)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优越的政策法律环境
        (二)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三)为产学研合作制定长期激励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8)利益、控制与信用:基于SZY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和问题
二、理论综述和研究逻辑
    1.信用概念的界定
    2.经济学中信用研究的回归
    3.关于信用关系建立前提的探讨
    4.关于信用演化的探讨
        一是重复博弈。
        二是声誉机制。
        三是合作机制的演进。
    5.关于信用保障机制的探讨
三、研究方法
四、SZY大学产学研合作信用纠纷的发生和调处
    1.主要的信用纠纷
    2.原因分析
        一是不完全合同是绝对意义上的存在。
        二是产学研合作相关法律运用的不充分。
        三是产权只是信用博弈的工具而不是信用的决定性制度。
        四是社会控制机制的柔性。
        五是委托代理关系的扭曲。
五、SZY大学产学研合作的巡视整改和清理整顿
    1.SZY大学对产学研合作问题的巡视整改
    2.SZY大学对校办企业的清理整顿
六、基本结论
    第一,产学研合作体现为一种“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三边信用关系。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产学研合作一波三折的发展历程,表明了信用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
    第三,利益与控制共同决定着信用关系的发展演化。
    第四,政府在信用发展中发挥着高位导控作用。

(9)知识流动与创新产出-技术学习成本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知识流动的文献综述
        1.2.2 技术学习成本的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2.1.1 知识流动的概念
        2.1.2 知识流动途径
        2.1.3 技术学习成本的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知识基础观
        2.2.2 知识基础观与知识流动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组织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知识流动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3.1 产学研合作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3.2 产业聚集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3.2.1 地理邻近效应
        3.2.2 协同效应
        3.2.3 即时效应
    3.3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
        3.3.1 示范效应
        3.3.2 竞争效应
        3.3.3 人才流动效应
        3.3.4 关联效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数据来源
    4.2 变量的选取与测量
        4.2.1 自变量
        4.2.2 中介变量
        4.2.3 因变量
        4.2.4 控制变量
    4.3 模型的构建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相关性分析
        4.4.3 回归结果
        4.4.4 假设检验结果
    4.5 稳健性检验
        4.5.1 去除控制变量
        4.5.2 更换因变量衡量方式
    4.6 实证结果总结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5.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与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产学研合作
        1.5.2 政策法规的结构
        1.5.3 政策法规的体系
        1.5.4 科研成果转化
    1.6 研究内容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研究法
        1.7.2 文本分析法
        1.7.3 案例分析法
    1.8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1.8.1 重难点
        1.8.2 创新点
第二章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结构与体系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
    2.1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
        2.1.1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框架
        2.1.2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特点
    2.2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体系
        2.2.1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体系框架
        2.2.2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体系特点
    2.3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结构与体系的基本要求
        2.3.1 满足不同领域和不同部门对专门立法的需要
        2.3.2 体现合作主体之间互助互通互享的利益需求
        2.3.3 需要完善的系统性配套政策法规保障
第三章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结构与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方面
        3.1.1 综合性科技法律与行政法规过于宏观,规范性不够
        3.1.2 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不能有效衔接,引导性不足
        3.1.3 地方规章与实施办法没有细化操作,可执行力不强
        3.1.4 地方照搬国家政策文件,实施意见不明确措施不具体
    3.2 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体系方面
        3.2.1 合作主体的职责界定不清晰
        3.2.2 科研经费与设备的管理规定过细过严
        3.2.3 科技中介的引导与规范跟不上现实需要
        3.2.4 成果转化和应用规定跟不上现实需要
        3.2.5 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与保护力度不够
第四章 产学研合作相关案例研究
    4.1 科研经费与成果转化案
        4.1.1 案例简介与分析
        4.1.2 案例问题小结
    4.2 科研经费贪污案
        4.2.1 案例简介与分析
        4.2.2 案例问题小结
    4.3 合作主体职责争议案
        4.3.1 案例简介与分析
        4.3.2 案例问题小结
    4.4 企业诉科技中介机构案
        4.4.1 案例简介与分析
        4.4.2 案例问题小结
    4.5 专利权侵权案
        4.5.1 案例简介与分析
        4.5.2 案例问题小结
第五章 完善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结构与体系的建议
    5.1 结构构建方面
        5.1.1 加强法律法规的立法技术和立法质量
        5.1.2 提高职能部门法规规章的兼容性和指导性
        5.1.3 加强地方规章的可操作性和可执行力度
        5.1.4 提高政策与规范性文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5.2 体系构建方面
        5.2.1 明确合作主体的职责与权力
        5.2.2 加强科研经费与设备管理
        5.2.3 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5.2.4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
        5.2.5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情境下油气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模式与机制研究[D]. 马嘉宁.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感知的主体间异质性对企业产学研合作行为的影响研究 ——企业声誉的调节作用[D]. 冯宜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热点与趋势评述[J]. 谷静,冯绍红. 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1(02)
  • [4]中国省域绿色创新绩效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王彩明.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9)
  • [5]广东省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及对策研究[D]. 危亚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6]上海市闵行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执行研究[D]. 张思怡.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7]“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D]. 孙雨婕.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8]利益、控制与信用:基于SZY大学产学研合作的案例研究[J]. 能建国.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03)
  • [9]知识流动与创新产出-技术学习成本的中介作用[D]. 王贺. 湘潭大学, 2020(02)
  • [10]我国产学研合作政策法规的结构与体系研究[D]. 杨敏敏. 河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产学研合作机制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