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锦纶短纤维的新预处理方法及其对SFRC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郝智[1](2019)在《双键官能化的尼龙66短纤维原位硫化增强天然橡胶的研究》文中提出短纤维补强橡胶材料(SFRC)具有高模量、高硬度、耐切割、耐撕裂、耐刺穿、耐负荷疲劳、低生热、低压缩形变、抗溶胀和抗蠕变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轮胎、胶管、胶鞋、密封件等产品中,其加工、结构与性能研究是材料科学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有机短纤维的一种,尼龙66短纤维(PSF)具有强度高、韧性好、耐磨性好、回弹性好等优异性能,是橡胶理想的增强材料。PSF表面极性大,在非极性橡胶中难以分散且易形成应力集中点,因此,必须对纤维表面进行改性才能与橡胶复合。对PSF的化学改性通常使用丙烯酸、甲基丙烯酸、衣康酸等烯类单体通过打开双键发生自由基反应而实现,由于双键的消失,接枝产物很难与天然橡胶在硫化过程中形成共硫化体系。本文采用含双键的有机分子(甲基丙烯酸(MAA)、硅烷偶联剂(KH570)、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PETA)、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DPEPA))对PSF表面化学接枝改性,实现纤维接枝物与天然橡胶(NR)的共硫化,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界面相互作用及流变行为。研究结果对短纤维补强橡胶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首先,通过单双键有机分子MAA、KH570对PSF进行表面改性,利用FTIR、XPS、XRD、SEM、AFM、Raman、NMR等表征手段,研究有机分子的浓度对PSF表面官能团、化学键、结晶度、表面形貌、接枝率、单丝拉伸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纤维接枝物与天然橡胶产生共硫化的机理。将接枝改性的PSF添加到NR(含50phr炭黑(CB))中采用母炼胶法制备NR/CB/PSF复合材料,研究了PSF接枝改性对复合材料的硫化性能、加工性能、力学性能、动态机械性能、疲劳行为、耐切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双键有机分子MAA、KH570已被成功地接枝在纤维表面,形成含C=C的接枝平台,引入的C=C双键参与了共硫化反应转变成C-S。KH570使体系的硫化时间提前,而MAA则使硫化过程相对延后。接枝改性后,由于引入的C=C参与共硫化反应,增大了纤维与橡胶界面的粘合力,体系100%和300%定伸应力大幅度提高,动态力学损耗因子tanδ下降。共硫化反应使体系的交联密度增大,疲劳性能得到改善。其次,为了进一步提高纤维与橡胶界面的粘结力,使PSF表面起到“钉扎”作用的交联点数目增多,采用含有多个C=C的有机分子PETA、DPEPA对PSF进行表面改性后制备复合材料,并研究纤维接枝改性效果及NR/CB/PSF复合材料性能。红外光谱及XPS测试结果证实:接枝到PSF表面的PETA、DPEPA分子上的C=C双键参与共硫化反应生成C-C。接枝改性会缩短硫化时间,共硫化反应使纤维与橡胶界面的粘合力增大,体系的100%和300%定伸应力分别提高80.35%和42.7%,动态力学损耗因子tanδ下降。体系的交联密度增大,耐切割性能和疲劳性能得到改善。最后,以NR、NR+CB为基体,分别添加MAA、KH570、PETA、DPEPA及经过它们接枝改性PSF制备的硫化胶为研究对象,采用旋转流变仪在动态剪切模式下探讨了体系的特征流变响应。考察了纤维界面共硫化反应、双相填料的相互作用对NR硫化胶流变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NR硫化胶,炭黑的加入使复合体系的Payne效应更显着;对于NR+CB的硫化胶,无论添加单双键或多双键有机分子改性的PSF,都能使复合体系的Payne效应随有机分子浓度增大而略增大。通过研究混炼胶的线性流变行为,进一步证实了共硫化反应在NR补强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添加含双键的有机分子接枝改性的PSF制备的混炼胶具有相似的流变粘弹响应。随着纤维含量φ增大,混炼胶的Payne效应更显着。对于不同φ的NR/PSF与NR/CB/PSF混炼胶体系,G′~γ曲线可平移成叠加曲线,实验结果符合Guth-Gold关系。接枝改性后混炼胶补强因子f1(φ)值减小,说明未经历共硫化过程的混炼胶中的纤维不能起到补强作用。
鲁学峰[2](2017)在《天然短纤维/白炭黑填充改性NR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采用白炭黑取代炭黑来补强天然橡胶(NR),用偶联剂来改性白炭黑以提高橡胶的性能。选用天然纤维来替代合成纤维,并对纤维表面进行处理以改善其与橡胶界面相容性,同时添加相容剂来增强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附性。通过对复合材料的物理性能和胶料的流变性能的研究,考察不同改性剂和相容剂对橡胶材料性能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本论文选用湿法改性的方法,采用适当偶联剂(Si69、KH560、NXT)对白炭黑表面进行改性,研究改性白炭黑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发现白炭黑改性处理后,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明显改善,其中偶联剂NXT改性的效果最为明显。红外光谱和断面形貌表明白炭黑经过处理以后,表面的羟基数减少,在橡胶基体中分散较均匀,团聚现象减弱,明显改善白炭黑与橡胶的相容性。流变分析可知,加入偶联剂后填料网络化程度降低,阻碍了填料网络的形成,混炼胶的payne效应减弱,因此胶料的G’、G’’减小。同时发现白炭黑填充NR与炭黑填充NR相比,tanδ明显降低,说明白炭黑填充橡胶复合材料的滚动阻力降低。毛细管流变测试中,混炼胶剪切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大表现出明显的剪切变稀现象,反应了橡胶是非牛顿流体,偶联剂的加入使拉伸黏度会相应有所变小。综合考虑不同偶联剂的效果为KH560<Si69<NXT,偶联剂NXT的效果最好。(2)选取效果最佳的偶联剂NXT来处理白炭黑,研究不同白炭黑含量对天然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改性白炭黑含量的增加,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定伸应力和结合胶含量不断提高,50phr时综合性能最好。流变性能显示,混炼胶的G’、G’’、η*均随含量增加而增大,Payne效应越来越明显,反映了SiO2粒子的补强效果;硫化胶温度扫描中,随填料含量的增加,因填料网络增加使G’、G’’增大,但随温度的增加,tanδ下降。从断面形貌看出:填料份数的增加,使断裂面的粗糙程度和凹痕加深,白炭黑的分散程度提高,50phr时效果最佳。(3)同样采用湿法改性的方法,选取适当偶联剂(KH550、KH570、NXT)对木质纤维进行表面处理,研究不同改性木质纤维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木质纤维经偶联剂处理后,材料的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得到提高,其中偶联剂KH550的效果最好。当纤维用偶联剂KH550处理后,能有效提高材料的抗切割性能,减少纤维表面-OH含量,并在1161cm-1处出现Si-O特征峰。同时,偶联剂的处理,阻碍填料网络的形成,降低混炼胶的粘度。但提高复合材料的模量,提高轮胎在使用过程中抵抗受力变形的能力。纤维经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后,断面破坏严重,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接得到明显改善,相对界面滑脱能RISE值也对此进行了印证。DMA分析表明,纤维的改性提高了纤维与橡胶的相容性,硅烷偶联剂KH550在改善纤维表面的效果较好,材料在60℃左右时的tanδ值也是相对较小的,因此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滚动阻力。(4)选取KH550改性的木质纤维,同时添加不同相容剂来改善纤维与橡胶的结合。研究不同相容剂的加入对纤维增强橡胶材料的力学和增容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容剂的加入明显提高材料的定伸应力,进口相容剂效果最明显。相容剂的加入降低切割试样的质量损失,加入进口相容剂的材料抗切割性最佳。相容剂作为纤维与橡胶之间的“桥梁”,增强了界面的黏结使网络结构不易被破坏,故提高混炼胶的模量和粘度。同时,进口相容剂的加入使拔出或拔断的纤维表面粗糙且粘附有橡胶,说明进口相容剂能有效提高纤维与橡胶的界面黏结性。相对界面滑脱能RISE值的增加也反映了相容剂的加入使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合水平的提高。DMA研究表明,加入进口相容剂后不仅改善纤维与橡胶的界面黏结性,而且降低了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滚动阻力,节约了能源的消耗。(5)在前文的基础上,选取进口相容剂,研究改性纤维的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纤维的加入明显提高复合材料的定伸应力,当纤维含量在6phr时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较好。同时,木质纤维的存在有利于耐切割性能的提高。但纤维含量过高使得复合材料的耐切割性能降低。RPA测试表明纤维含量增加,纤维-橡胶网络结构增多,胶料的模量和粘度提高。随纤维含量的增加,纤维的分散性减弱,团聚现象增加。结合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DMA性能可知,纤维含量在6phr较为合适。
夏锋[3](2017)在《耐热多楔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橡胶胶带是使用橡胶作为原材料制得的具有特殊用途的胶带,目前应用广泛。多楔带是胶带的一种重要产品,目前广泛应用在汽车发动机传动带等方面。多楔带融合了平带和V带的大部分优点,在整体的结构上平带作为主要的基体,而在与齿轮等传动装置接触面的内部,有多条V型楔体紧紧排列,多楔带兼具平带的稳定性、坚固度与V带优异的传动性能。为应对日益升高的工作温度,传统的氯丁橡胶已不能适应,能够耐高温的三元乙丙橡胶(EPDM)多楔带和氢化丁腈橡胶(HNBR)多楔带亟待发展。本文研究了EPDM多楔带和HNBR多楔带的配方设计和性能,包括补强体系、硫化体系、增粘剂、短纤维等对EPDM多楔带与HNBR多楔带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热氧老化性能的影响,利用了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了EPDM楔胶的拉伸断面形貌,分析了其内部添加的短纤维的定向情况。研究表明,在EPDM多楔带的配方设计中,选择炭黑N330用作主要填料,其粒子表面较为光滑,结构性高,对EPDM多楔带硫化胶的补强效果较好。但过量的炭黑会形成聚集体,降低硫化胶性能。在本研究中,EPDM多楔带缓冲胶适用量为55份,EPDM多楔带楔胶适用量为65份。在所研究的硫化体系中,使用硫磺/DCP复合硫化体系可大大提高EPDM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在硫化压力10MPa,温度160℃的硫化条件下硫化1530min时,硫化胶的综合性能最好。在所研究的增粘体系中,使用RC与1756HS能够大大提升EPDM缓冲胶的粘和能力。在RC用量为5份,1756HS用量为8份时,EPDM多楔带缓冲胶的粘合性能较好。在所研究的短纤维补强体系中,锦纶66(FN66)短纤维对EPDM楔胶的补强效果最好,在混炼胶中定向情况也较好。在HNBR多楔带的配方设计中,炭黑N330的补强效果较好,适用量为40份。在HNBR多楔带的配方设计中,选择过氧化物体系硫化的硫化胶效果较好。采用DCP作为硫化剂,使用TAIC作为助硫化剂,能够有效提高硫化胶的物理机械性能。当DCP用量为5份,TAIC用量为1.5份时,对HNBR多楔带的硫化效果最好。在所研究的增粘体系中,使用Dymalink 634能够有效提升HNBR硫化胶的粘和能力。在Dymalink 634用量为7份时,HNBR多楔带硫化胶的粘合性能较好。
鲁学峰,郝智,罗筑,洪波[4](2016)在《天然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简介天然纤维及其性能,从物理性能、硫化性能、热性能、吸湿性和水蒸气渗透性、生物降解性,综述了国内外有关不同天然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天然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夏忠林,罗筑,杨诗润,娄金分,吴晓宇[5](2013)在《合成纤维界面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合成纤维增强高分子复合材料的性能以及纤维良好性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由复合物界面作用来决定,好的界面粘合可以带来复合物良好的性能。文章总结了实用的纤维界面改性的方法,如电化学改性、氧化刻蚀、表面涂覆、化学接枝、等离子体接枝等。这些方法有效地改善了纤维与聚合物机体的界面黏合力,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董智贤[6](2013)在《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来酸酐(MAH)对天然橡胶(NR)进行接枝改性(产物NR-g-MAH),是最早尝试用来制备NR衍生物产品的一种方法。早在20世纪40年代国外就有了关于NR-g-MAH的报道,提出了MAH接枝改性NR的反应机理以及接枝产物NR-g-MAH的结构。然而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后续的相关研究非常少,而NR-g-MAH也一直未能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2000年以后,陆续有研究者尝试把NR-g-MAH用作NR与极性橡胶的共混体系或是植物纤维如棉纤维、稻壳纤维等增强NR复合材料体系的相容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关于NR-g-MAH的制备工艺的系统研究鲜见报道,其应用领域也亟待拓宽。橡胶工业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如轮胎的高性能化要求,使得短纤维成为橡胶工业的一种重要配合剂。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可用于制造轮胎的多种部件,可提高轮胎的耐刺穿性,耐撕裂性,抗蹦花掉块能力;减轻轮胎重量,降低滚动阻力,减少油耗,减少轮胎生热,降低噪音等。但尼龙短纤维、聚酯短纤维、纤维素以及各种植物纤维等极性纤维分子间作用力大,一般以纤维束存在橡胶集体中,难以分散;同时与NR这样的非极性基体之间界面作用薄弱,易成为应力集中点。NR-g-MAH的酸酐基团可赋予材料一定的极性,可对极性纤维如尼龙纤维等的表面产生较好的浸润,并可与纤维表面反应的极性成份或极性基团形成化学键合;而橡胶主链可以与橡胶基体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可实现共硫化,并能够提供合适的界面柔性。因此,NR-g-MAH在高性能轮胎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NR-g-MAH可通过溶液法接枝和混炼法接枝两种途径获得,较之溶液法,混炼法反应条件温和,无须溶剂,操作方便,后处理简单,无疑是一种更为经济、环保和高效的方法。本文系统研究了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在转矩流变仪中引发MAH单体接枝NR聚合反应。通过傅立叶转变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及固体核磁碳谱(13C-NMR)证实了接枝反应的发生以及接枝产物的结构,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了产物的接枝率。研究了MAH单体和引发剂DCP的投料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流变仪混炼室转子转速等工艺条件对对产物接枝率、接枝效率以及产物凝胶含量的影响,得到研究范围内最优化的工艺条件为:MAH投料量为5份,DCP为0.75份,(均以NR为100份计),转矩流变仪转子转速为50r min,130℃下反应3min,获得的NR-g-MAH接枝率为1.4%,接枝效率为30.6%,凝胶含量为63.1%。利用程序升温DSC法计算得到NR与MAH接枝反应的活化能为128KJ mol。尝试将混炼法制备的NR-g-MAH用于不同质量份数尼龙6短纤维(0份,5份,10份,15份,20份)填充天然橡胶复合材料体系(NR/SF)。借助红外光谱、拉伸性能测试、平衡溶胀实验、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电镜观察等分析手段,研究了NR-g-MAH对于NR/SF复合材料体系性能及两相间界面结合的影响。FTIR证实NR-g-MAH的酸酐基团与PA6的酰胺基之间形成了化学键合。在纤维填充份数相同时,NR-g-MAH改性的NR/SF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有所提高,特别是100%定伸应力约为相应未改性NR/SF复合材料的1.5倍;在甲苯溶液中的平衡溶胀实验表明NR-g-MAH改性的NR/SF复合材料抗溶胀性更好,纤维与橡胶基体间的相互作用更高;体视显微镜观察发现NR-g-MAH改性的NR/SF复合材料中PA6短纤维的分散和取向情况更好些;拉伸试样断面的扫描电镜也证实NR-g-MAH改性的NR/SF复合材料中PA6短纤维与NR基体形成了较强的界面结合。对NR-g-MAH改性前后NR/SF复合材料的对比分析,证实NR-g-MAH确如理论设想的那样能够起到提高PA6短纤维与NR基体之间界面粘合的桥梁纽带作用。将混炼法制备的NR-g-MAH进一步用于天然橡胶/炭黑N330/尼龙6短纤维(NR/CB/SF)复合材料体系,也得到类似的研究结果。NR-g-MAH的添加对NR/CB/SF混炼胶的硫化有延迟作用,提高了NR/CB/SF混炼胶的焦烧稳定性。NR-g-MAH可提高NR/CB/SF复合材料的抗甲苯溶胀性,降低NR/CB/SF混炼胶和硫化胶的吸水性。在纤维填充份数相同时,NR-g-MAH改性的NR/CB/SF复合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比未改性复合材料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短纤维填充量为5份时,NR-g-MAH改性NR/CB/SF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较之改性前提高了35.8%;撕裂强度提高了53.5%。动态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NR-g-MAH改性的NR/CB/SF复合材料体系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和较低的内耗。短纤维填充份数为5份时,NR-g-MAH改性的NR/CB/SF复合材料兼具较高的抗湿滑性和较低的滚动阻力。最后尝试将混炼法制备的NR-g-MAH用于天然橡胶/超细碳酸钙(NR/CaCO3)复合材料体系。在CaCO3填充量相同时,NR-g-MAH改性的NR/CaCO3复合材料的抗甲苯溶胀性提高,拉伸强度、撕裂强度、定伸应力和硬度等性能均比改性前有所提高,但扯断伸长率有所下降。由于NR-g-MAH的存在使得CaCO3与NR基体的界面结合力增强,NR大分子链的运动受限,NR/CaCO3复合材料的应力软化效应更为明显,应力松弛程度减小,松弛速度降低。
邱贤亮[7](2012)在《废旧轮胎短纤维改性及其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SFRC)具有高模量、高抗刺扎性、高撕裂强度、高尺寸稳定性、抗蠕变等特点,广泛使用于胶管、V型胶带等制品中。废旧轮胎回收产生大量的废旧短纤维(SWF)。近年来,提高SWF的附加值利用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中,用于增强SFRC的原型利用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三元乙丙橡胶(EPDM)具有优良的耐热和耐臭氧性能,短纤维/EPDM复合材料广泛用来制备耐热胶带等制品。SWF应用于SFRC,需要解决SWF在SFRC中的分散、界面粘合等问题。本论文先对SWF的形貌、结构和成分进行分析表征,在以往有关研究基础上,尝试新型的预处理工艺,选用环保的腰果壳油(CNSL)和羧基丁苯胶乳(XSBR)对SWF进行预处理改性,探讨了SWF的改性机理及其增强EPDM的效果,并与商业预处理尼龙短纤维(DN66)进行了对比试验;通过原位增容的方法,研究了RC(一种三聚氰胺初缩体为母体的有机化合物)、60NSF(脂肪烃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混合物)和TKM-80(烷基酚与甲醛缩合而得的热塑性树脂)三种具有增容和粘合作用的相容剂用量对SWF与EPDM基体界面粘合性能以及对SFRC力学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仪(FT-IR)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改性SWF增强和原位增容方法与SWF/EPDM复合材料结构、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SWF形貌、结构和成分研究分析发现,SWF主要成分为尼龙6短纤维和尼龙66短纤维,纤维表面有一定的粗糙程度,部分SWF附有少量的废旧轮胎胶粉;SWF长度主要分布在3-4mm之间,直径在30-34gm之间,长径比为90-130。(2)短纤维用量在0-20.0phr范围内,随着短纤维用量的增加,SFRC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呈下降趋势,硬度和撕裂强度不断增加;与加入未处理SWF相比,SWF经CNSL预处理后填充增强SFRC的混炼胶的加工性能和综合力学性能提高,其中经6.0wt%CNSL预处理的SWF补强效果较佳;CNSL浓度在0-9.wt%范围内,随着SWF预处理剂CNSL浓度的增加,SWF/EPDM复合材料的耐热空气老化性能增加。(3)采用CNSL与XSBR并用对SWF进行预处理,当CNSL浓度为3.0wt%时,XSBR浓度在3.0wt%-6.0wt%范围内,随着XSBR浓度的增加,SFRC的ML和MH均呈下降趋势,T10和T90变化不大;短纤维用量为0~20.0phr范围内,与添加未改性SWF的SFRC相比,SWF经CNSL/XSBR预处理后,SFRC的综合力学性能提高。(4)在0-12.0phr用量范围下,随着相容剂RC、60NSF和TKM-80用量的增加,SFRC的硬度不断降低,100%定伸应力、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均先增加后降低;与没加相容剂SFRC相比,加入相容剂后SFRC的综合力学性能和耐热老化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加入60NSF的SFRC具有较优的力学性能和耐热空气老化性能。(5)在0-20.0phr用量范围内,随着未改性SWF、DN66和经3.0wt%CNSL/3.0wt%XSBR预处理SWF用量的增加,SFRC的硬度、1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逐渐增大,SFRC的拉伸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呈现下降的趋势;与加入未处理SWF的SFRC相比,添加改性SWF的SFRC的的定伸应力、拉伸强度、扯断伸长率、撕裂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相同用量情况下,添加SWF-33的SFRC的综合力学性能与加入DN66的SFRC相当。(6)SEM分析结果显示,未处理的SWF在SFRC中的分散性及其与基体的界面粘合性差;SWF经适量的CNSL或CNSL/XSBR预处理后,在SFRC中的分散性及其与基体的界面粘合性均有明显提高;加入相容剂RC、60NSF和TKM-80均可改善SWF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
韩林林[8](2011)在《聚苯胺/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原位聚合的方法制备了聚苯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聚苯胺/尼龙纤维复合材料,作为天然橡胶的新型增强材料,并利用机械混炼法制备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复合材料(SFRC)。采用电镜(SEM)、热分析(TG)等手段对改性后的短纤维表面形态、有机物的分布方式及其在橡胶基体中的可分散性进行了研究,并对胶料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发现,原位聚合使聚苯胺附着在短纤维表面,且随着短纤维含量的增加,产物的产率增加。随有机含量增高,纤维表面颗粒增多,且纤维间隙之间颗粒较多。聚苯胺/短纤维在橡胶基体中没有集束现象,具有很好的分散性,与橡胶基体的相容性也较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胶料的力学性能。研究表明,在短纤维用量一定的情况下,聚苯胺含量为10%-15%时,复合材料的撕裂、拉伸等力学性能较好;在聚苯胺含量一定的情况下,短纤维用量在4-6份时,复合材料的综合力学性能较好。短纤维与炭黑等填料相比,加入少量便可使复合材料的性能发生很大的变化(炭黑的用量一般为30-70份),这有助于节省原料和制品轻量化。短纤维在一定范围内甚至可以取代常用的长纤维纺织物骨架材料,却无需复杂的加工工艺,有利于简化生产过程,提高自动化和连续化的程度。本文对聚苯胺改性短纤维做了初步的研究,实验发现聚苯胺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短纤维与橡胶基体之间的相容性,提高橡胶制品的性能,但仍需要更多的实验进一步研究。
李福强,陈福林,岑兰,周彦豪[9](2011)在《短纤维种类和用量对短纤维/EPDM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未处理棉短纤维(SCF)、锦纶短纤维(DN66)和木质纤维素短纤维(E-140)用量对短纤维补强EPDM复合材料(SFRC)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5份用量范围内,随着短纤维用量的增大,SFRC的硬度、1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呈增大趋势,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呈下降趋势,其中填充DN66的SFRC 100%定伸应力和撕裂强度明显增大,拉伸强度下降较小,填充SCF的SFRC拉断伸长率下降较小。扫描电镜观察发现,未处理SCF在EP-DM基质中团聚严重,与基体的界面粘合性能较差。
苏丽丽[10](2009)在《微—纳米短纤维增强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汽车传动带高性能、长寿命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以低成本天然硅酸盐纳米纤维替代传统的炭黑及有机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应用于汽车传动带底胶的技术思路。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改性针状硅酸盐(FS)与三元乙丙橡胶(EPDM)和PA-66短纤维机械混合制备出EPDM/FS和EPDM/FS/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考察了偶联剂和改性FS的用量对FS的分散性的影响,探讨了偶联剂和改性FS的用量、FS中的水份对EPDM/FS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研究了改性FS与PA-66短纤维并用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压缩模量、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的影响,初步分析了FS和PA-66短纤维共同增强橡胶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大幅度增加偶联剂的用量改性FS,在机械剪切力作用下,改性FS被解离成许多纳米纤维均匀分散在EPDM中,偶联剂KH570的最佳用量为24phr/100phrFS。偶联剂KH570能够同时改善FS的分散性和强化纳米纤维-橡胶的界面粘合,改性FS表现良好的增强效果。EPDM/FS复合材料具有典型的SFRC应力应变特征和力学性能的各向异性,改性FS和偶联剂的用量增加,这种力学行为更明显。FS中含有的自由水对复合材料的常温、高温拉伸性能有明显影响,通过干燥FS和偶联剂表面改性,复合材料在水中浸泡7天后性能变化也很小。对于EPDM/FS/PA-66短纤维复合材料,少量PA-66短纤维与适量改性FS并用增强EPDM,可以进一步提高了复合材料在小应变的拉伸应力和模量,力学性能各向异性更显着,PA-66短纤维对复合材料在小应变下的拉伸应力有显着贡献。当等体积改性FS替代PA-66增强EPDM时,PA-66和改性FS体积比在特定范围内会出现明显的协同增强效果。
二、锦纶短纤维的新预处理方法及其对SFRC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锦纶短纤维的新预处理方法及其对SFRC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双键官能化的尼龙66短纤维原位硫化增强天然橡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3 短纤维的预处理及与橡胶之间的界面粘合 |
1.3.1 短纤维的预处理 |
1.3.2 与橡胶之间的界面粘合 |
1.4 橡胶基复合材料“共硫化”反应 |
1.4.1 橡胶硫磺硫化机理 |
1.4.2 天然橡胶硫磺硫化网络结构 |
1.4.3 增强体表面的官能化及与橡胶的界面“共硫化”反应 |
1.5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粘弹性质与流变行为 |
1.5.1 聚合物材料的粘弹性质与流变学基础 |
1.5.2 填充橡胶复合材料粘弹性及流变行为 |
1.6 尼龙66纤维的概述 |
1.6.1 尼龙66纤维的制备 |
1.6.2 尼龙66纤维的结构、性能及应用 |
1.6.3 尼龙66纤维表面改性 |
1.7 尼龙66短纤维/天然橡胶复合材料 |
1.8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纤维接枝改性工艺及条件 |
2.2.1 甲基丙烯酸接枝改性尼龙66短纤维 |
2.2.2 硅烷偶联剂KH570接枝改性尼龙66短纤维 |
2.2.3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尼龙66短纤维 |
2.2.4 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尼龙66短纤维 |
2.3 橡胶复合材料配方及制备 |
2.3.1 复合材料配方 |
2.3.2 复合材料制备 |
2.3.3 流变性能测试试样制备 |
2.4 分析表征方法 |
2.4.1 纤维表征方法 |
2.4.2 复合材料表征方法 |
第三章 单双键分子接枝改性尼龙66短纤维对NR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
3.1 甲基丙烯酸接枝改性对尼龙66短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1.1 FTIR测试分析 |
3.1.2 XPS测试分析 |
3.1.3 XRD测试分析 |
3.1.4 表面形貌表征 |
3.1.5 表面接枝率 |
3.1.6 单丝拉伸性能 |
3.2 甲基丙烯酸接枝改性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2.1 硫化特性 |
3.2.2 混炼胶RPA测试分析 |
3.2.3 静态力学性能 |
3.2.4 动态力学性能 |
3.2.5 断面形貌 |
3.2.6 溶胀性能 |
3.2.7 疲劳行为 |
3.3 甲基丙烯酸与硫化体系的化学反应 |
3.3.1 XPS测试分析 |
3.3.2 固态核磁表征 |
3.3.3 拉曼光谱表征 |
3.3.4 甲基丙烯酸与硫化体系发生共硫化反应的作用机理 |
3.3.5 复合材料拉伸断裂机制 |
3.4 硅烷偶联剂KH570接枝改性对尼龙66短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4.1 FTIR测试分析 |
3.4.2 XPS测试分析 |
3.4.3 XRD测试分析 |
3.4.4 表面形貌表征 |
3.4.5 表面接枝率 |
3.4.6 单丝拉伸性能 |
3.5 硅烷偶联剂KH570接枝改性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5.1 硫化特性 |
3.5.2 混炼胶RPA测试分析 |
3.5.3 静态力学性能 |
3.5.4 动态力学性能 |
3.5.5 断面形貌 |
3.5.6 溶胀性能 |
3.5.7 疲劳行为 |
3.6 硅烷偶联剂KH570与硫化体系的化学反应 |
3.6.1 激光拉曼光谱表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双键分子接枝改性尼龙66短纤维对NR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研究. |
4.1 多双键分子接枝改性对尼龙66短纤维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1.1 FTIR测试分析 |
4.1.2 XPS测试分析 |
4.1.3 XRD测试分析 |
4.1.4 表面形貌表征 |
4.1.5 表面接枝率 |
4.1.6 单丝拉伸性能 |
4.2 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2.1 硫化特性 |
4.2.2 混炼胶RPA测试分析 |
4.2.3 静态力学性能 |
4.2.4 动态力学性能 |
4.2.5 断面形貌 |
4.2.6 耐切割性能 |
4.2.7 溶胀性能 |
4.2.8 疲劳行为 |
4.3 双季戊四醇五丙烯酸酯接枝改性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4.3.1 硫化特性 |
4.3.2 混炼胶RPA测试分析 |
4.3.3 静态力学性能 |
4.3.4 动态力学性能 |
4.3.5 断面形貌 |
4.3.6 耐切割性能 |
4.3.7 溶胀性能 |
4.4 多双键有机分子与硫化体系的化学反应 |
4.4.1 XPS测试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R/尼龙66短纤维复合材料流变行为的研究 |
5.1 共硫化反应对硫化胶流变行为的影响 |
5.1.1 硫化胶应变扫描分析 |
5.1.2 硫化胶频率扫描分析 |
5.2 单双键有机分子接枝改性对硫化胶流变行为的影响 |
5.2.1 硫化胶应变扫描分析 |
5.2.2 硫化胶频率扫描分析 |
5.3 多双键有机分子接枝改性对硫化胶流变行为的影响 |
5.3.1 硫化胶应变扫描分析 |
5.3.2 硫化胶频率扫描分析 |
5.4 纤维含量对混炼胶流变行为的影响 |
5.4.1 混炼胶应变扫描分析 |
5.4.2 混炼胶频率扫描分析 |
本章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天然短纤维/白炭黑填充改性NR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的背景 |
1.2 白炭黑简介 |
1.2.1 白炭黑的基本物性 |
1.2.2 白炭黑的发展状况和应用 |
1.2.3 白炭黑的表面改性及应用 |
(1)偶联剂改性 |
(2)表面活性剂改性 |
(3)聚合物接枝法 |
1.2.4 白炭黑与橡胶的作用机理 |
(1)填料-聚合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
(2)填料-填料相互作用 |
1.3 天然纤维的简介 |
1.3.1 木质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
1.3.2 木质纤维的发展状况和应用 |
1.3.3 木质纤维素纤维的表面处理及应用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表征方法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设备 |
2.2 改性处理工艺及条件 |
2.2.1 改性白炭黑的制备 |
2.2.2 木质纤维的改性方法 |
2.3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加工条件 |
2.3.1 NR/白炭黑复合材料的制备 |
2.3.2 NR/白炭黑/木质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分析测试 |
第三章 白炭黑增强天然橡胶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
3.1 不同改性白炭黑填充天然橡胶的性能研究 |
3.1.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3.1.2 结合胶含量分析 |
3.1.3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分析 |
3.1.4 扫描电镜分析 |
3.1.5 红外分析 |
3.1.6 流变性能分析 |
(1)对混炼胶应变扫描分析 |
(2)对混炼胶频率扫描分析 |
(3)硫化胶温度扫描分析 |
(4)硫化胶应变扫描分析 |
3.1.7 毛细管流变测试分析 |
3.1.8 小结 |
3.2 不同含量改性白炭黑对天然橡胶性能的影响 |
3.2.1 力学性能 |
3.2.2 结合胶含量分析 |
3.2.3 混炼胶的硫化性能分析 |
3.2.4 流变性能分析 |
(1)混炼胶应变扫描分析 |
(2)混炼胶的频率扫描分析 |
(3)硫化胶的温度扫描分析 |
3.2.5 扫描电镜分析 |
3.2.6 小结 |
第四章 白炭黑/木质纤维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1 不同改性木质纤维对橡胶复合材料的影响 |
4.1.1 力学性能分析 |
4.1.2 硫化性能分析 |
4.1.3 切割性能 |
4.1.4 红外分析 |
4.1.5 RPA性能分析 |
(1) 混炼胶应变扫描分析 |
(2)混炼胶的频率扫描分析 |
(3)硫化胶应变扫描 |
4.1.6 SEM分析 |
4.1.7 复合材料的相对界面滑脱能 |
4.1.8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4.1.9 小结: |
4.2 不同相容剂对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影响 |
4.2.1 力学性能分析 |
4.2.2 硫化性能分析 |
4.2.3 切割性能 |
4.2.4 RPA性能分析 |
(1)混炼胶的应变扫描分析 |
(2)混炼胶的频率扫描分析 |
(3)硫化胶的应变扫描分析 |
4.2.5 SEM分析 |
4.2.6 复合材料的相对界面滑脱能 |
4.2.7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4.2.8 小结: |
4.3 不同改性纤维含量对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4.3.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4.3.2 硫化性能分析 |
4.3.3 切割性能 |
4.3.4 RPA性能分析 |
(1)混炼胶的应变扫描分析 |
(2)混炼胶的频率扫描分析 |
4.3.5 SEM分析 |
4.3.6 复合材料的相对界面滑脱能 |
4.3.7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4.3.8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耐热多楔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前言 |
1.2 三元乙丙橡胶 |
1.2.1 EPDM多楔带的制备 |
1.3 氢化丁腈橡胶 |
1.3.1 氢化丁腈多楔带的制备 |
1.4 国内外发展状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内容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实验原料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2.3 基本配方 |
2.4 混炼工艺及试样制备 |
2.4.1 混炼胶的制备 |
2.4.2 硫化及试样的制备 |
2.5 性能测试及数据处理 |
2.5.1 硫化特性 |
2.5.2 物理机械性能 |
2.5.3 单根芯绳抽拔测试 |
2.5.4 热氧空气老化性能测试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EPDM多楔带的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1.1 炭黑N330用量对EPDM多楔带性能的影响 |
3.1.2 硫磺的用量对EPDM多楔带性能的影响 |
3.1.3 增粘剂RC的用量对EPDM多楔带缓冲胶性能的影响 |
3.1.4 增粘剂 1756HS用量对EPDM多楔带缓冲胶性能的影响 |
3.1.5 不同短纤维对 EPDM 多楔带楔胶物理性能的影响 |
3.2 HNBR多楔带的实验结果与数据分析 |
3.2.1 炭黑N330用量对HNBR多楔带性能的影响 |
3.2.2 DCP用量对HNBR多楔带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3.2.3 Dymalink 634 用量对HNBR多楔带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3.2.4 1756HS用量对HNBR多楔带硫化胶性能的影响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天然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然纤维简介 |
2 短纤维在胶料中的补强机理 |
3 天然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性能的研究 |
3.1 物理性能 |
3.2 硫化和溶胀性能 |
3.3 热性能 |
3.4 吸湿性和抗水蒸汽渗透性 |
3.5 生物降解性 |
4 总结与展望 |
(5)合成纤维界面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磷酸[11-13]处理芳纶纤维 |
2 芳纶纤维表面的RFL溶液浸渍处理[16-18] |
3 铬酸溶液液氧化-表面涂覆复合处理法 |
4 化学接枝法 |
4.1 化学接枝官能团 |
4.2 偶联剂改性芳纶纤维[23] |
5 等离子体接枝法[25] |
6 共沉法及白炭黑处理法预处理芳纶纤维 |
7 电化学改性碳纤维表面 |
8 结语 |
(6)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橡胶接枝改性的历史与现状 |
1.2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 |
1.2.1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方法 |
1.2.2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反应机理的探索 |
1.2.3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分析表征 |
1.2.4 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应用 |
1.3 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 |
1.3.1 常见短纤维的种类 |
1.3.2 短纤维增强橡胶的性能 |
1.3.3 改善短纤维与橡胶基体间界面结合的方法 |
1.3.4 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1.4 碳酸钙填充橡胶复合材料 |
1.5 选题的目的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溶液法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原料 |
2.2.2 溶液法制备接枝共聚物(NR-g-MAH) |
2.2.3 分析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FTIR 分析 |
2.3.2 ~(13)C-NMR 与1H-NMR 分析 |
2.3.3 DSC 分析 |
2.3.4 NR 与 MAH 接枝共聚反应机理讨论 |
2.4 接枝产物接枝率和凝胶率影响因素探讨 |
2.5 接枝共聚物的形态 |
2.6 加入共聚单体苯乙烯(St)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混炼法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原料和设备 |
3.2.2 混炼法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 |
3.2.3 分析与表征 |
3.2.4 NR/NR-g-MAH 共混胶的制备 |
3.3 马来酸酐接枝天然橡胶的反应机理探讨及反应产物的表征 |
3.3.1 反应机理探讨 |
3.3.2 FTIR 分析 |
3.3.3 ~(13)C-NMR 分析 |
3.4 接枝反应影响因素讨论 |
3.4.1 MAH 单体投料量 |
3.4.2 引发剂 DCP 投料量的影响 |
3.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4.4 流变仪转子转速的影响 |
3.4.5 反应时间的影响 |
3.4.6 五个影响因素与产物接枝率以及接枝效率的关联度分析 |
3.4.7 五个影响因素对接枝产物凝胶率的影响 |
3.5 热分析法研究天然橡胶接枝马来酸酐的反应动力学 |
3.5.1 动力学方程 |
3.5.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3.6 NR/NR-g-MAH 混炼胶的性能研究 |
3.6.1 核磁法研究 NR/NR-g-MAH 混炼胶的交联密度 |
3.6.2 NR/NR-g-MAH 共混胶的硫化时间和力学性能 |
3.6.3 NR/NR-g-MAH 共混胶扫描电镜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R-g-MAH 在 NR/SF 复合材料体系中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原材料 |
4.2.2 主要设备 |
4.2.3 试样制备 |
4.2.4 分析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NR-g-MAH 在 NR/SF 复合材料体系中的作用机理探讨 |
4.3.2 NR/SF 复合材料红外光谱表征 |
4.3.3 NR/SF 混炼胶加工性能研究 |
4.3.4 NR/SF 复合材料拉伸应力应变行为研究 |
4.3.5 NR/SF 复合材料的溶胀性能研究 |
4.3.6 NR/SF 复合材料吸湿性研究 |
4.3.7 NR/SF 复合材料的交联密度研究 |
4.3.8 NR/SF 复合材料的 DSC 与 TGA 分析 |
4.3.9 NR/SF 复合材料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和扫描电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NR-g-MAH 在 NR/CB/SF 复合材料体系中的应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主要原材料 |
5.2.2 主要设备 |
5.2.3 试样制备 |
5.2.4 分析测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NR/CB/SF 混炼胶的硫化特性研究 |
5.3.2 NR/CB/SF 硫化胶溶胀性能研究 |
5.3.3 NR/SF 复合材料吸湿性研究 |
5.3.4 NR/CB/SF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 |
5.3.5 NR/CB/SF 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分析(DMA) |
5.3.6 NR/CB/SF 的 DSC 与 TGA 分析 |
5.3.7 NR/CB/SF 复合材料扫描电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NR-g-MAH 在 NR/CaCO3复合材料体系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主要原材料 |
6.2.2 主要设备 |
6.2.3 试样制备 |
6.2.4 NR/CaCO3复合材料的表征与测试 |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3.1 反应机理探讨 |
6.3.2 NR/CaCO3混炼胶加工性能研究 |
6.3.3 NR/CaCO3硫化胶的溶胀性能研究 |
6.3.4 NR/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
6.3.5 NR/CaCO3复合材料的应力-应变行为 |
6.3.6 NR/CaCO3复合材料的应力软化效应 |
6.3.7 NR/CaCO3复合材料的应力松弛分析 |
6.3.8 NR/CaCO3复合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 |
6.3.9 NR/CaCO3复合材料的 DSC 与 TGA 分析 |
6.3.10 NR/ CaCO3复合材料扫描电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废旧轮胎短纤维改性及其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合成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
1.2.1 合成短纤维的组成与分类 |
1.2.2 合成短纤维的预处理 |
1.2.3 短纤维在橡胶中的混合分散 |
1.2.4 短纤维在橡胶中的取向及其表征 |
1.2.5 短纤维与橡胶的界面粘合 |
1.2.6 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 |
1.3 SWF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1 SWF的研究背景 |
1.3.2 SWF的结构与特点 |
1.3.3 国内外SWF再生利用研究现状 |
1.3.4 SWF应用的发展方向 |
1.4 CNSL在橡胶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CNSL的组成 |
1.4.2 CNSL在橡胶中的应用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3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原料及试剂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基本配方 |
2.4 SWF预处理 |
2.5 试样制备 |
2.6 分析测试方法 |
2.7 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SWF分析与表征 |
3.1.1 SWF形貌分析 |
3.1.2 SWF的长径比测定 |
3.1.3 SWF的成分分析 |
3.2 CNSL预处理SWF对SFRC性能的影响 |
3.2.1 SWF用量及取向对SFRC力学性能的影响 |
3.2.2 CNSL预处理SWF对SFRC性能的影响 |
3.2.3 CNSL预处理SWF对SFRC的分散与粘合效果影响 |
3.2.4 CNSL预处理SWF对SFRC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 |
3.3 CNSL/XSBR预处理SWF对SFRC性能的影响 |
3.3.1 CNSL/XSBR预处理SWF对SFRC硫化特性的影响 |
3.3.2 CNSL/XSBR预处理SWF对SFRC力学性能的影响 |
3.3.3 CNSL/XSBR预处理SWF对界面粘合性能的影响 |
3.3.4 CNSL/XSBR预处理SWF机理探讨 |
3.4 相容剂对SWF/EPDM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
3.4.1 相容剂种类和用量对SFRC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2 相容剂用量对SFRC热空气老化性能的影响 |
3.4.3 相容剂对SFRC的分散与粘合效果影响 |
3.5 几种短纤维对复合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3.5.1 短纤维种类及用量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
3.5.2 短纤维在橡胶基质中的分散与粘合效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聚苯胺/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短纤维的种类及SFRC的增强特性 |
1.2 短纤维的预处理 |
1.3 SFRC的制备 |
1.4 SFRC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前景 |
1.5 聚苯胺/橡胶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
1.6 课题的提出 |
2 实验部分 |
2.1 主要实验原料及设备 |
2.2 实验样片的制备 |
2.3 测试表征方法 |
3 短玻璃纤维增强天然橡胶性能研究 |
3.1 测试表征与结果讨论 |
3.2 本章小结 |
4 短尼龙纤维增强天然橡胶性能研究 |
4.1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参考文献 |
(9)短纤维种类和用量对短纤维/EPDM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主要设备与仪器 |
1.3 基本配方 |
1.4 试样制备 |
1.4.1 混炼胶 |
1.4.2 硫化胶 |
1.5 测试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短纤维种类和用量对SFRC物理性能的影响 |
2.2 拉伸断面的SEM分析 |
3 结论 |
(10)微—纳米短纤维增强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项目名称 |
1.2 文献综述部分 |
1.2.1 短纤维增强橡胶复合材料(SFRC) |
1.2.2 汽车用传动带 |
1.2.3 针状硅酸盐(FS)简介及应用 |
1.2.4 前人的研究成果 |
1.3 论文选题的立论、目的和意义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研究思路 |
1.6 预期的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
1.6.1 创新点 |
1.6.2 预期的研究成果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
2.1.1 原材料 |
2.1.2 基本配方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FS的表面改性 |
2.3.2 复合材料的制备 |
2.4 性能测试 |
2.4.1 硫化性能测试 |
2.4.2 硬度 |
2.4.3 拉伸性能测试 |
2.4.4 撕裂性能测试 |
2.4.5 压缩性能测试 |
2.4.6 吸水性能测试 |
2.4.7 Payne效应测试 |
2.4.8 各向异性的表征 |
2.4.9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
2.4.10 微观结构表征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三元乙丙橡胶(EPDM)/纤维状硅酸盐(FS)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3.1.1 未改性FS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1.2 FS中水分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1.3 偶联剂KH570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1.4 改性FS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2 三元乙丙橡胶(EPDM)/纤维状硅酸盐(FS)/尼龙短纤维(PA-66)复合材料性能研究 |
3.2.1 改性FS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2.2 等体积改性FS替代PA-66短纤维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2.3 PA-66短纤维用量对复合材料的影响 |
3.3 等体积改性FS替代炭黑增强EPDM复合材料 |
3.3.1 硫化性能 |
3.3.2 力学性能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四、锦纶短纤维的新预处理方法及其对SFRC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键官能化的尼龙66短纤维原位硫化增强天然橡胶的研究[D]. 郝智. 贵州大学, 2019(05)
- [2]天然短纤维/白炭黑填充改性NR的研究[D]. 鲁学峰. 贵州大学, 2017(03)
- [3]耐热多楔带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夏锋. 武汉工程大学, 2017(01)
- [4]天然短纤维/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进展[J]. 鲁学峰,郝智,罗筑,洪波. 化工新型材料, 2016(11)
- [5]合成纤维界面改性研究进展[J]. 夏忠林,罗筑,杨诗润,娄金分,吴晓宇. 化工新型材料, 2013(06)
- [6]马来酸酐接枝改性天然橡胶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 董智贤.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7]废旧轮胎短纤维改性及其增强橡胶复合材料的应用研究[D]. 邱贤亮. 广东工业大学, 2012(09)
- [8]聚苯胺/短纤维增强天然橡胶性能研究[D]. 韩林林. 山东科技大学, 2011(06)
- [9]短纤维种类和用量对短纤维/EPDM复合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J]. 李福强,陈福林,岑兰,周彦豪. 橡胶工业, 2011(03)
- [10]微—纳米短纤维增强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D]. 苏丽丽. 北京化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