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高效电动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程湘裕[1](2020)在《混合动力渔船的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呈现衰退趋势,发展远洋渔业可以保持渔业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外交战略等具有重要意义。远洋渔船作为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装备,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渔船的设计、建造技术和捕捞技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全球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加剧的背景下,开发海洋渔业资源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国际相关组织和各国政府接连出台限制船舶废气污染物排放的法律法规。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方针,“十三五”规划制定了节能减排目标,2018年提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实施方案》,2019年扩展的排放控制区覆盖整个沿海和主要内河区域。为了保持渔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对渔船数量和柴油机功率提出严格限制要求,制定“双控”政策对渔船进行管理。以金枪鱼延绳钓船为研究对象,探索一种适合渔船捕捞作业工况、燃油经济性高、排放性好的方法,成为渔船节能技术研究的重点。为了提高渔船捕捞作业的综合燃油经济性和环保性能,提出一种金枪鱼延绳钓船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推进方案。相比于传统金枪鱼钓船柴油机推进系统,柴电混合动力系统具有柴油机和电动机两大动力源,不仅具有柴油机技术成熟、输出功率密度高的优点,还具有电动机技术转矩响应迅速、易调速、清洁高效的优点。柴电混合动力系统金枪鱼钓船,可以依据不同航行工况的需要,合理选择动力源输出,提高燃油综合利用率,降低污染性气体排放,实现节能减排。首先研究金枪鱼延绳钓船捕捞作业工况特点,分析应用于船舶混合动力系统的串联、并联式驱动结构形式,介绍4种并联式结构的运行模式,设计适用于金枪鱼钓船的并联式柴电混合动力推进系统。结合渔船柴油机型谱数据库,对渔船柴油机选型进行研究,根据渔船作业工况需求,选择混合动力系统的电动机和储能装置。针对渔船并联式柴电混合动力系统特点,确定动力分配控制目标,选择转矩为控制参数,选用模糊控制作为金枪鱼钓船的控制策略,并制定控制规则,设计模糊控制器。然后,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中建立混合动力系统各部分模型,通过子系统封装技术,搭建系统模型并仿真。基于仿真图,对混合动力系统渔船和传统柴油机动力渔船展开性能研究,混合动力系统完整捕捞作业周期内综合节约燃油20.1%,NOx、CO、HC三种污染性气体均可减排30%~35%,混合动力系统建造初始投资回报期短,渔船整个生命周期内节约燃油成本效果显着。最后,参考船舶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依据行业内限制性要求,结合渔船作业特点,运用现代评估方法,搭建渔船综合评价的指标阶梯层次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渔船评价指标的权重值,结合渔船工作特点,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的隶属度函数参数和评价矩阵,运用基于AHP-Fuzzy Method综合评价方法对混合动力金枪鱼钓船展开评价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柴电混合动力系统渔船的节能等级明显优于传统柴油机动力渔船,验证了综合评价的科学性,混合动力渔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2](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杜鹏[3](2019)在《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与信息化的发展,制造业竞争范围日益扩大和程度越来越激烈,电机制造业面临着来自科技创新技术、资源、规模等一系列挑战。中国电机制造企业需要综合考虑到内外部环境变化及自身发展需要,进一步开发、开拓电动机市场,不断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朝更好更高的目标发展。BF公司生产的永磁同步电动机克服了普通异步电动机缺点,具有轻型化、高性能化、高效节能和结构简单的性能特点,作为许多高新技术的基础,还可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舰船、航空航天、混合动力等领域,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发展潜力。BF公司已掌握永磁电机的核心技术和制造工艺,有必要抓住机遇,适应市场需求,为企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本文运用市场营销及开发管理等相关理论,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首先对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经营状况、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存在问题为:产品种类尚不能全覆盖、难以被成套设备厂家及用户接受、单项技术领先但整体技术需提升、市场管理混乱、市场进入策略单一等;其次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竞争环境三方面对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环境进行了系统阐述;再次通过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细分、目标市场确定,对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定位为:中、大电机市场为主,开辟高端市场,加强稀土市场合作,并对其划分出其市场区域布局;最后提出了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市场开发策略,具体包括战略联盟策略、市场拓展策略、市场营销策略、信息化建设策略及并购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拟对BF企业增强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竞争力、市场推广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意义。
彭华[4](2019)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最早应溯及人们对重化工业产业体系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枯竭的反思。而随着新产业革命的兴起,新能源汽车替代传统的燃油车在技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并实现了商业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也因之渐行渐丰。身为港人,目睹祖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迭出、市场起伏,深感相关研究亟待深化。特别是,汽车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家庭大型消费品,已经成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宠,而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政策推动下蓬勃发展,在东部沿海多地形成高度集聚的生产基地。而与此同时,传统的燃油车既有技术成熟的市场信任,也有优势产能的留恋固守,那么,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究竟如何,其空间分布是否有章可循,是本文探讨的目标和出发点。已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问题的研究,可以大而分之为三个主要领域:其一,关于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二,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及其相关技术发展的研究;其三,关于政策激励与消费支撑等主要影响要素的研究;其四,关于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的特征的研究。总体而言,关于已有研究尚未将关注点放在空间分布的研究上,相关资料梳理多为数据整理而缺乏深入的总结。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至2008年的技术验证与科技示范期。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2年的“十城千辆”一期。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2015年“十城千辆”二期。第四个阶段是2016年至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阶段。2018年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已经达到了1256000辆,为2014年年销售量的16.80倍。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在2017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2.2%,为2011年的55倍。无论产销量还是市场份额都居世界首位。在动力电池、电动机、充电桩、整车技术等领域,中国也在迅速崛起,但仍然存在诸多技术难关亟待攻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过去传统燃油汽车生产基地的空间布局,但是又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东北地区仅有吉林省一家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同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呈现明显的集中趋势,集中在我国华东、中南以及西南地区。其中,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最多是华东地区,共有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89个,其中山东省以2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落户排名全国省份第一。中南地区为42家,主要集中在河南、湖北、广东等省份。西北地区的有12家,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等省份。西南地区有31家,其中四川14家。从省级层面看,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的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个省份;华中地区的湖北省;华南地区的广东省;西北地区的陕西省;西南地区的重庆。新能源汽车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要素,包括研发与制造基础、技术与知识溢出、政策与地区经济、消费市场接近性等四个方面。从研发和制造基础来看,原来具有传统燃油汽车的区域有较好的人力资本积累,有研发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产业支撑,且有着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利于企业自身供应链的把控和成本控制。从技术与知识溢出来看,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聚集起到了正向加强作用。新能源汽车对各种制造以及信息化技术要求更高,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企业管理人员之间的相互学习,当地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支撑,作用较为突出。从政策与地区经济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意味着前瞻性的产业政策引导必不可少;而其在特定地区的集聚,受当地政府在土地优惠、税收优惠、市场准入上的扶持政策影响甚大。从消费市场接近性来看,区域市场分割的现实使新能源汽车厂商主动选择主要消费市场所在区域,而这些地区主要是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地区,其地方财政有足够的资金对道路、充电桩等公共设施进行投资。此外,当地的气候与地形也会影响新能源汽车在该地区的销量。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东北与西部地区往往不具备集聚发展的区位优势。而通过计量分析,我们发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R&D经费、相关政策的数量均对新能源产业集聚有正向加强作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个数起到决定性作用;较高的人均汽车保有量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具有排斥作用。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看,本文从市场规模、政策走向、技术趋势等方面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论证。发现我国目前燃油政策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削弱了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性。预测2020年与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分别到达820万辆与3940万辆。新能源汽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将会带动充电桩、光伏、风电产业迎来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结合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判断,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新能源汽车政策将会倾向于优化产业结构,保证产业高质量发展;单一技术路径被多种路径并行发展模式取代;补贴政策继续实行“退坡机制”,并在一段时间以后补贴政策或全面退出。最后,本文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充满必要性与机遇性,不仅能够促进我国汽车工业转型升级还能为我国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为了更好实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第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第三,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第四,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第五,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黄博中[5](2019)在《湘电集团低压电机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国家调控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造船等行业的产能过剩,对高压电机增长影响较大,预计未来行业增长和向高端升级的方向主要在低压电机领域。长期以来,湘电集团低压电机业务在发展定位上一直处于从属地位,总体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不强。为此,从战略层面对低压电机业务重新定位,发展好低压电机,对公司做大做强电机业务、支撑公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湘电集团低压电机为研究对象,结合竞争战略相关理论,主要遵循选题意义、理论支撑、环境和资源分析、战略选择与制定、保障措施等研究框架,从四个方面对低压电机业务竞争战略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战略管理和低压电机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以及相关研究方法;其次介绍了湘电集团现状以及低压电机业务发展历程与现状,通过系统运用了PEST分析、SWOT分析、STP模型等工具分析了低压电机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行业发展环境,剖析了自身拥有的资源、能力以及存在的优劣势等;再次以前两章节为基础,创新性的设计了市场细分框架模型,提出了战略定位、展愿景和目标、以及战略相关具体内容;最后从实施的原则与思路,以及在市场、技术、人才、投资和融资等方面保障措施论述了竞争战略的落地。本文具有较大的实用和理论推广价值。在实用价值方面,通过对湘电集团电机业务的梳理,结合竞争战略的理论支撑,推动公司业务转型升级,以战略引领系统解决制约公司低压电机业务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加快将其打造成为新的产业增长极。在理论价值方面,根据低压电机业务的市场竞争特征,推动公司低压电机业务单元加快引入外部投资者、民营资本,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制造性混改企业通过战略定位与战略选择,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张蔚然[6](2019)在《J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机电企业的发展压力巨大,对机电企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针对JD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取战略管理工具分析法,通过运用战略管理理论战略分析模型对JD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通过环境分析可知机电产品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必须做好长期应对准备;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结构调整阵痛显现,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行业竞争异常激烈;JD公司同时面临人才缺乏、销售不足、制度建设不足等等问题,但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市场份额,公司在发展战略的制定方面应从优势出发,完善管理不足。
卢旺[7](2017)在《倾转旋翼无人机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无人作战系统的飞速发展,无人机已经成为世界军事和民用高科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目前已经研发出众多形态、性能和功能各异的无人机,其中倾转旋翼无人机融合直升机垂直起降能力和固定翼无人机长航时的优势,成为无人机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从提高倾转旋翼无人机航时与效率的角度出发,综合比较了多种无人机动力系统及动力配置方案,设计和实现了具有混合性优势的高效油电混合动力系统。针对混合动力布局、动力部件选型、机桨匹配等关键技术,系统开展了油电混合动力配置、测试及匹配等研究。本文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油电协同的新型并联分布式动力配置方案系统分析了油电混合基本结构的特点,同时比较活塞发动机、无刷直流电动机在推重比、控制难易度和能源特性上的差异。针对倾转旋翼无人机分布式动力布局特征,提出了一种油电协同的新型并联分布式结构,该结构既具有并联式混合结构重量低、效率高和推进灵活等优势,又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倾转旋翼无人机,进而在结构配置层面上完成高效、长航时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2)不同模态的动力需求分析及系统部件选型针对倾转旋翼无人机多模态飞行特点,系统分析了在不同模态下的动力需求。从平台参数和性能指标出发,详细计算了在垂直起降和固定翼巡航模态下油电混合动力部件需要提供的功率,通过广泛调研市场上现有的动力装置,分析比较后完成动力部件选型,在动力部件层面上使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满足不同模态下的动力要求。(3)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匹配及验证为开展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匹配优化和验证工作,首先建立精确可靠的螺旋桨综合测试系统,用以测量电动机负载螺旋桨时的多项指标;在此基础上,完成螺旋桨动力学建模以及电动机-螺旋桨匹配研究,充分掌握螺旋桨电动推进系统的性能,进而实现符合要求的高效电动推进子系统。在获知油动系统部件性能的条件下,分析发动机负载螺旋桨时的推力和油耗特性,并为油动子系统划分出燃油高效利用工作区。最后,从动力需求、组成重量、航时、飞行速度等方面,验证了所设计的倾转旋翼无人机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可行性。
刘正恩[8](2016)在《工业领域在用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压缩空气因为多种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钢铁行业、石油行业、化工行业和食品行业等行业。压缩空气主要有三种用途:作为动力源,用于气动控制和作为工艺的一部分。空压机系统在许多企业中是耗能大户,空压机系统的耗能甚至高达企业总能耗的30%。因此降低空压机系统的能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淘汰落后耗能设备、实现技术转型的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电能平衡过程建模,统计企业用电设备的基本参数和实际运行电能平衡情况,特别是在用空压机及其配套电机的电能平衡,梳理企业的淘汰用电设备的信息。对上海市空压机使用现状研究分析和涉及空压机节能技改项目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用高效电机替代空压机原配套的普通效率电机的可行性。在空压机不同负载率下,对比测试普通效率电机和高效电机的运行效率和功率,预测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后的节能潜力。根据实际案例的节能效果对比理论测试数据,证明了空压机替换高效电机能达到预定的节能效果。
李健辉[9](2015)在《ABB电机公司高效节能新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动机是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一种设备,低压三相异步电动机应用行业非常广泛,几乎覆盖所有设备制造行业。电动机的用电量在总用电量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其用电量约占工业用电量的75%左右,占总用电量的64%左右。提到节能减排,工业节能中的电动机节能就是工作的首要方向。作为中国电机制造的领导企业,ABB电机公司始终坚持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水平的能效标准,一直把推广高效节能电动机作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ABB自2007开始引进M3系列高效过程自动化系列电动机,2013年又开始引进M2系列高效率、高可靠性的普通工业用途电动机,2014年将全面启动此新品的市场推广和销售工作。本文主要按照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的思路,结合ABB电机公司的新品如何成功推入市场的目标,运用市场调研的方法进行研究,最终提出ABB电机公司M2系列高效节能新品的推广策略。首先,提出问题。ABB电机公司M2系列电机已经设计完成,需要尽快制定新品推广策略并展开实施。其次,分析问题,分析国内电机市场并运用PEST理论、波特五力模型、市场细分和定位理论对ABB电机公司的经营环境、产品定位以及产品结构进行分析。再次,运用市场调研方法,对电机主要应用不同行业进行分析,确定M2系列电机的主要推广行业。最后,针对不同行业运用"4Ps-4Cs-4Rs"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提出主要细分行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并建立推广计划能顺利执行的保障措施。
张清泉[10](2012)在《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的制造业中,中小型企业占有很大的比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就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一些行业中,几乎都是有中小型企业组成,没有能够对整个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企业。在这样的行业中,企业间的竞争表现出自发性和无序性,导致整个行业的盈利水平很低,阻碍行业的发展。加之,随着我国改革开发政策不断深入,外国跨国公司大量进入中国,对我国一些传统的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本文选择中小型电动机行业,以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竞争战略理论为指导。运用五力分析模型,详细分析了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分析了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所拥有的资源。并运用SWOT工具研究了公司的核心资源同市场态势的符合程度,据此提出河北电机在未来3-5年的总体战略思路。在研究过程中,从公司战略的角度讨论企业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的趋势,结合自身的资源,扬长避短,制定符合公司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以确保公司在未来能够顺应市场需求,把握发展方向,以立于不败之地。
二、中国高效电动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高效电动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混合动力渔船的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渔船节能减排研究 |
2.1 我国渔业与渔船现状 |
2.2 金枪鱼延绳钓船介绍 |
2.3 新能源船舶动力技术 |
2.4 渔船节能技术 |
2.5 船舶混合动力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2.5.1 国内研究现状 |
2.5.2 国外研究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渔船混合动力系统选型与控制策略 |
3.1 混合动力船舶推进系统概述 |
3.2 金枪鱼延绳钓船柴电混合动力系统 |
3.2.1 混合动力装置 |
3.2.2 金枪鱼延绳钓船工况分析 |
3.3 混合动力渔船推进系统设备选型 |
3.3.1 渔船柴油机选型 |
3.3.2 电动机选型 |
3.3.3 储能装置选型 |
3.3.4 其他设备选型 |
3.4 运行规则及控制策略 |
3.4.1 控制策略介绍 |
3.4.2 混合动力系统模糊控制器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渔船混合动力系统建模仿真与性能分析 |
4.1 混合动力系统各模块仿真模型 |
4.1.1 柴油机模型 |
4.1.2 电动机模型 |
4.1.3 储能装置模型 |
4.2 混合动力系统仿真与分析 |
4.3 经济性能分析 |
4.3.1 燃油经济性分析 |
4.3.2 设备投资、保养费用分析 |
4.4 环保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柴电混合动力渔船推进系统综合评估 |
5.1 渔船推进系统指标阶梯层次模型 |
5.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5.1.2 渔船节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内涵介绍 |
5.2 渔船节能评价模型与计算方法 |
5.2.1 基于AHP-Fuzzy Method的评价模型 |
5.2.2 评价模型数据分类 |
5.3 柴电混合动力渔船评估算例 |
5.3.1 金枪鱼延绳钓船参数介绍 |
5.3.2 评价过程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3)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研究理论综述 |
2.1 市场开发策略的相关概念及内涵 |
2.1.1 市场及市场开发的概念 |
2.1.2 市场开发策略的内涵 |
2.2 市场开发策略的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3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现状 |
3.1 BF公司及永磁同步电动机简况 |
3.1.1 BF公司简介 |
3.1.2 永磁同步电动机简介 |
3.2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经营状况 |
3.2.1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规模 |
3.2.2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财务状况 |
3.2.3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状况 |
3.3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SWOT分析 |
3.3.1 竞争优势分析 |
3.3.2 竞争劣势分析 |
3.3.3 竞争威胁分析 |
3.3.4 竞争机遇分析 |
3.3.5 SWOT矩阵分析 |
4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环境分析 |
4.1 宏观环境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行业环境分析 |
4.2.1 永磁电动机产业链环境 |
4.2.2 永磁同步电动机行业发展环境 |
4.3 竞争环境分析 |
4.3.1 竞争者分析 |
4.3.2 潜在进入者分析 |
4.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4.3.4 买方的议价能力 |
4.3.5 替代品分析 |
4.4 BF电机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存在的问题 |
4.4.1 永磁电机产品种类尚不能全覆盖 |
4.4.2 难以被成套设备厂家及用户接受 |
4.4.3 单项技术领先,整体技术需提升 |
4.4.4 市场管理混乱,市场进入策略单一 |
5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定位及开发策略 |
5.1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定位路径 |
5.1.1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细分 |
5.1.2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目标市场选择 |
5.1.3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市场定位 |
5.1.4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的区域布局 |
5.2 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市场开发策略 |
5.2.1 战略联盟策略 |
5.2.2 市场拓展策略 |
5.2.3 市场营销策略 |
5.2.4 信息化建设策略 |
5.3 BF公司开发策略的保障措施 |
5.3.1 加大资源投入 |
5.3.2 重视国际人才培养 |
5.3.3 加强外部沟通并扩大公司资源整合能力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新能源汽车与可持续发展 |
1.2.2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与技术进步 |
1.2.3 政策激励效果研究 |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结构安排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
2.1.1 能源危机的预见性 |
2.1.2 减少排放的紧迫性 |
2.1.3 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升级 |
2.1.4 可持续发展与需求变化 |
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相关理论 |
2.3 产业空间集聚相关理论 |
第3章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
3.1 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介绍 |
3.1.1 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概况 |
3.1.2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
3.2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现状与对比 |
3.2.1 国内外新能汽车整车技术现状 |
3.2.2 国内外动力电池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3.2.3 国内外电动机技术发展现状 |
3.2.4 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技术对比分析 |
第4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 |
4.1 中国汽车产业空间分布情况 |
4.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情况 |
4.2.1 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布局情况 |
4.2.2 新能源汽车销地分布情况 |
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
4.3.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现状总览 |
4.3.2 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发展现状 |
第5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要素 |
5.1 研发与制造基础 |
5.2 技术与知识溢出 |
5.3 当地政策的引导 |
5.4 消费市场接近性 |
5.5 中国新能源汽车集聚因素的实证研究 |
5.5.1 数据的获取与指标的建立 |
5.5.2 模型的建立 |
5.5.3 模型结果分析 |
第6章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前瞻 |
6.1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预测 |
6.1.1 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影响因素的灰度分析 |
6.1.2 基于Bass模型的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保有量预测 |
6.2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走向 |
6.3 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判 |
6.4 小结 |
第7章 政策建议 |
7.1 中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
7.1.1 发展规划政策 |
7.1.2 技术与能源限制性政策 |
7.1.3 配套基础设施政策 |
7.1.4 推广与补助政策 |
7.2 国外新能源汽车政策 |
7.2.1 美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
7.2.2 日本新能源汽车政策 |
7.2.3 德国新能源汽车政策 |
7.3 国际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对比分析 |
7.4 关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
7.4.1 创新推广新能源汽车方式提升市场购买需求 |
7.4.2 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
7.4.3 加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 |
7.4.4 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
7.4.5 完善配套产业建设与售后保障固废回收机制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湘电集团低压电机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战略管理理论产生及其类型 |
1.2.2 竞争战略理论及研究现状 |
1.2.3 战略分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湘电低压电机的战略环境分析 |
2.1 公司概述 |
2.1.1 公司简介 |
2.1.2 低压电机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
2.2 外部环境分析 |
2.2.1 国际环境分析 |
2.2.2 国内环境分析 |
2.2.3 行业竞争结构 |
2.2.4 公司面临的发展机遇与风险 |
2.3 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
2.3.1 公司低压电机资源 |
2.3.2 公司低压电机能力 |
2.3.3 公司存在的优势和劣势 |
第3章 湘电低压电机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制定 |
3.1 战略定位分析 |
3.1.1 低压电机SWOT分析 |
3.1.2 战略发展方向 |
3.1.3 战略定位与选择 |
3.2 战略目标规划 |
3.2.1 公司愿景与使命 |
3.2.2 低压电机战略目标 |
3.3 竞争战略的具体内容 |
3.3.1 总成本领先战略 |
3.3.2 差异化竞争战略 |
3.3.3 聚焦竞争战略 |
第4章 湘电集团低压电机竞争战略的实施与保障 |
4.1 实施原则 |
4.1.1 整体推进原则 |
4.1.2 系统协调原则 |
4.1.3 评估改进原则 |
4.2 实施步骤 |
4.3 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4.3.1 市场保障 |
4.3.2 技术保障 |
4.3.3 人力资源保障 |
4.3.4 投资与融资保障 |
4.3.5 组织与文化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J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 |
第一章 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战略管理理论 |
一、早期战略思想 |
二、传统战略理论 |
三、竞争战略理论 |
四、动态竞争战略理论 |
第二节 战略分析的基本工具 |
一、五力模型分析法 |
二、SWOT分析法 |
三、PEST分析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JD公司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JD公司的现状 |
一、公司经营情况 |
二、人力资源概况 |
三、公司产品情况 |
第二节 JD公司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公司运营能力低 |
二、营销政策有效性差 |
三、质量问题突出 |
四、信息化建设滞后 |
五、产品满足市场能力不足 |
六、制度建设落后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JD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
一、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
二、经济环境分析 |
三、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四、技术环境分析 |
第二节 产业环境分析 |
一、现有的竞争者 |
二、客户议价能力 |
三、供应商议价能力 |
四、潜在竞争者分析 |
五、替代品威胁分析 |
第三节 内部环境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SWOT分析矩阵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JD公司战略的制定 |
第一节 JD公司战略目标 |
一、总体发展目标 |
二、具体发展目标 |
第二节 JD公司发展战略的规划 |
一、产品调整 |
二、科技体系构建规划 |
三、公司治理机构规划 |
四、公司销售拓展规划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JD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 |
第一节 科技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
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
二、加强科技人才引进与培养 |
三、加强技术引进与吸收 |
四、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 |
第二节 企业文化建设保障措施 |
一、思想建设措施 |
二、企业文化建设措施 |
第三节 治理机构建设保障措施 |
一、完善管理机制 |
二、加快信息化建设 |
三、完善供应商管理机制 |
第四节 质量体系建设保障措施 |
一、完善质量体系建设 |
二、加强质量意识教育 |
三、加强标准体系建设 |
四、建设企业诚信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倾转旋翼无人机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无人机平台研究现状 |
1.2.1 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研究现状 |
1.2.2 油电混合动力无人机研究现状 |
1.3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研究现状 |
1.3.1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建模 |
1.3.2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结构配置 |
1.3.3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匹配 |
1.4 本文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结构配置研究 |
2.1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研究对象 |
2.1.1 倾转旋翼无人机系统剖析 |
2.1.2 倾转旋翼无人机特性及性能需求 |
2.2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基本结构分析 |
2.2.1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基本结构 |
2.2.2 油电混合基本结构优劣分析 |
2.3 油电混合结构配置方案设计 |
2.3.1 串联分布式油电混合结构 |
2.3.2 并联分布式油电混合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部件分析设计 |
3.1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关键部件 |
3.1.1 发动机 |
3.1.2 电动机 |
3.1.3 发电机 |
3.1.4 空气螺旋桨 |
3.1.5 动力电池 |
3.2 倾转旋翼无人机动力需求计算 |
3.2.1 垂直起降模态功率需求计算 |
3.2.2 固定翼模态功率需求计算 |
3.3 油电混合动力部件调研及选型 |
3.3.1 油电混合动力部件调研及选型 |
3.3.2 油电混合动力部件重量校核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测试、匹配及验证 |
4.1 螺旋桨综合测试系统设计 |
4.1.1 机械系统结构 |
4.1.2 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 |
4.2 螺旋桨电动推进系统匹配研究 |
4.2.1 螺旋桨负载性能测试实验 |
4.2.2 螺旋桨动力学模型研究 |
4.2.3 电动机螺旋桨匹配研究 |
4.3 螺旋桨油动推进系统性能分析 |
4.3.1 发动机驱动螺旋桨性能分析 |
4.3.2 油电混合动力系统性能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8)工业领域在用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压缩空气的应用 |
1.2 压缩空气系统 |
1.2.1 空气压缩机的分类 |
1.2.2 压缩空气系统组成 |
1.2.3 压缩空气系统附件 |
1.3 提高空压机系统效率的方式 |
1.3.1 采用高效率空压机技术 |
1.3.2 高效电机替换技术 |
1.3.3 传动方式优化技术 |
1.3.4 空压机集中控制系统技术 |
1.3.5 压力流量控制技术 |
1.3.6 空压机采用变频技术 |
1.3.7 压缩空气干燥工艺改进技术 |
1.3.8 压缩空气系统管路优化技术 |
1.3.9 空压机热回收技术 |
1.4 我国能源现状及压缩空气系统的能源消耗概述 |
1.5 压缩空气系统高效电机替换节能研究的现状 |
1.5.1 压缩空气系统总体研究现状 |
1.5.2 空压机本体节能研究现状 |
1.5.3 压缩空气系统节能研究现状 |
1.5.4 高效电机的总体研究状况 |
1.5.5 高效电机的应用研究状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上海市工业领域在用空压机使用状况的分析 |
2.1 国内电机系统总体状况 |
2.2 上海市空压机系统总体状况 |
2.2.1 用电情况建模 |
2.2.2 软件应用 |
2.3 100家企业在用空压机状况分析 |
2.3.1 100家企业空压机使用现状 |
2.3.2 空压机原配电机情况 |
2.4 上海市空压机节能技术改造研究 |
2.4.1 上海市空压机系统节能技改项目分析 |
2.4.2 浦东新区空压机节能技改项目分析 |
2.5 空压机高效电机替代 |
2.5.1 空压机运行特性 |
2.5.2 空压机高效电机替代前景 |
2.6 本章总结 |
第3章 高效电机的能效分析及增效措施研究 |
3.1 国内外高效电机标准制修订情况 |
3.1.1 国外高效电机标准制定及修订状况 |
3.1.2 国内高效电机标准制修订状况 |
3.2 国内外高效电机的推广和应用 |
3.2.1 国外高效电机的推广和应用 |
3.2.2 国内高效电机的推广和应用 |
3.3 国内电机的发展 |
3.3.1 电机应用概况 |
3.3.2 电动机技术进步概况 |
3.3.3 电机设计中提高效率的措施 |
3.3.4 电动机的性能和负载特性 |
3.3.5 高效电动机的性能和负载特性 |
3.4 高效电机特点 |
3.4.1 三相异步电动机高效电机的特点 |
3.4.2 永磁高效电机的特点 |
3.5 常用电动机主要特征及用途 |
3.6 空压机组高效电机替换的可行性分析 |
3.6.1 空压机组高效电机替换的技术可行性 |
3.6.2 高效电机替换的预期节能效果 |
3.6.3 高效电机替换经济可行性 |
3.7 空压机系统高效电机替换推进途径 |
3.7.1 政府层面 |
3.7.2 企业层面 |
3.7.3 企业所在行业协会或高效电机相关技术支撑部门 |
3.8 本章总结 |
第4章 高效电机替换路线研究及案例分析 |
4.1 我国高效电机的发展 |
4.1.1 国内高效电机标准的发展 |
4.1.2 高效电机应用现状 |
4.2 上海市高效电机替换存量电机的进展 |
4.3 上海市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节能潜力分析 |
4.4 高效电机替换项目节能分析 |
4.4.1 上海某化纤公司高效电机替代节能改造项目 |
4.4.2 上海某洁具公司高效电机替代节能改造项目 |
4.5 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的理论研究 |
4.6 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的实施 |
4.6.1 上海某企业空压系统现状 |
4.6.2 项目实施前用电测试 |
4.6.3 项目方案设计 |
4.6.4 项目实施后验证 |
4.6.5 测试结果分析 |
4.6.6 结论 |
4.7 本章总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 |
致谢 |
(9)ABB电机公司高效节能新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研究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评估竞争环境理论工具 |
2.1.1 PEST宏观分析理论 |
2.1.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2 市场选择理论(Market Market choice theory) |
2.2.1 市场细分理论(Market Segmentation) |
2.2.2 目标市场选择理论(Targeting) |
2.2.3 市场定位理论(Positioning) |
2.2.4 营销组合理论(Marketing mix) |
第3章 高效节能电机的现状分析和ABB电机公司面临的问题 |
3.1 电机市场概况 |
3.1.1 市场规模 |
3.1.2 竞争格局 |
3.1.3 我国中小型电机市场介绍 |
3.1.4 中小型电机及效率介绍 |
3.2 ABB电机公司概况及其面临的问题 |
3.2.1 ABB电机公司介绍 |
3.2.2 国家电动机能效政策新动向 |
3.2.3 国家高效电机推广新动向 |
3.2.4 ABB电机公司M2系列新品推广工作 |
第4章 低压三相异步电机市场分析及ABB电机公司M2产品分析 |
4.1 低压三相异步电机市场分析 |
4.1.1 电动机市场宏观环境分析 |
4.1.2 电动机行业竞争分析 |
4.1.3 国内电动机市场分析 |
4.2 ABB电机公司M2系列新产品分析 |
4.2.1 产品定位分析 |
4.2.2 产品竞争力分析 |
第5章 ABB高效电动机市场调查方案设计 |
5.1 调查问卷设计 |
5.2 问卷调查 |
5.3 问卷描述和结果分析 |
5.3.1 客户基本情况样本描述 |
5.3.2 结果分析 |
第6章 M2系列新产品的市场策略和保障措施 |
6.1 M2系列新品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
6.1.1 从OEM行业来研究 |
6.1.2 从项目行业来研究 |
6.2 M2系列电机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的保障措施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和贡献 |
7.2 本文局限性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10)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概述 |
1.1 选题的背景、目标及意义 |
1.1.1 背景 |
1.1.2 研究的目标 |
1.1.3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的方法和思路及创新点 |
1.3.2 论文的结构 |
2 相关理论 |
2.1 企业战略 |
2.2 企业战略管理 |
2.3 迈克尔·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简述 |
2.3.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2.3.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2.3.3 新进入者的威胁 |
2.3.4 替代品的威胁 |
2.3.5 行业中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
2.3.6 波特五力分析的有效性 |
3 研究企业的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2 中小型电机行业环境分析 |
3.3 中小型电机行业五力分析 |
3.3.1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3 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 |
3.3.4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3.3.5 替代品的威胁 |
3.4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3.4.1 公司基本情况 |
3.4.2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4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与选择 |
4.1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
4.1.1 优势(Strengths) |
4.1.2 劣势(Weaknesses) |
4.1.3 机会(Opportunities) |
4.1.4 威胁(Threats) |
4.1.5 组合战略分析 |
4.2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4.2.1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目标 |
4.2.2 战略模式的选择 |
4.2.3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要点 |
5 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的竞争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构建企业文化,形成发展合力 |
5.2 降低成本是运营管理的中心任务 |
5.3 调整经营方式,获取稳固市场 |
5.4 把握电动机的发展趋势,确立技术优势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中国高效电动机市场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动力渔船的节能技术研究[D]. 程湘裕. 上海海洋大学, 2020(03)
- [2]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3]BF公司永磁同步电动机市场开发策略研究[D]. 杜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4]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空间布局研究[D]. 彭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5]湘电集团低压电机竞争战略研究[D]. 黄博中. 湖南大学, 2019(01)
- [6]J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蔚然.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7]倾转旋翼无人机油电混合动力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卢旺.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8]工业领域在用空压机高效电机替换研究[D]. 刘正恩.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8)
- [9]ABB电机公司高效节能新品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D]. 李健辉.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10]河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张清泉. 北京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新能源论文; 新能源汽车论文; 油电混合动力汽车论文; 永磁同步电动机论文; 新能源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