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期交易套期保值会计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嘉钰[1](2019)在《新准则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M公司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08年,在处于世界金融中心地位的美国华尔街发生了次级贷款危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使得金融危机迅速席卷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在此背景下,规避和管理自身经营风险成为许多企业在日常经营中的追寻目标。伴随着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完善和发展,更多的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功能投入了关注,开始尝试运用套期保值业务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经营风险。为了与我国企业进行套期保值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现状相适应,于2006年我国财政部颁布了《CAS24一套期保值》。我国首部套期保值准则在经过企业应用实践十几年来进行检验的过程,发现该准则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准则适用范围过窄、套期有效性的量化要求不合理、“净风险敞口”管理模式的套期关系难以指定、套期企业存在操纵利润空间等诸多问题。在旧CAS24套期保值准则存在诸多漏洞的情况下,同时现阶段我国会计准则正处于与国际趋同的重要进程中,新CAS24套期会计准则的颁布施行是必然的。但在颁布之前出于谨慎性的考虑,我国先是在2015年发布了《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暂行规定》。在征询了各方意见并在暂行规定取得一定成效之后,我国财政部于2017年3月31日颁布了《CAS24—套期会计》这一项新套期会计准则。本文采用专题研究法,客观描述了2008年至2017年我国在深、沪主板上市的公司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的情况和套期保值准则运用的现状,重点分析了新CAS24套期会计准则对旧准则在实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所做的改进,深入分析新CAS24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指明其颁布施行的必然性。同时也指出其在应用过程中的面临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加以分析。之后用M公司在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中对套期会计准则的应用情况加以佐证,证实了问题存在的客观性。最后在对准则应用问题及原因明晰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及建议,例如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品期货市场;加大对套期保值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对新准则的理解;提升估值技术,完善准则应用环境;以及加强业财融合和套期保值管控平台体系建设以期推动我国旧准则向新准则的平稳过渡,以及新套期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中的顺利运用。
吴徐[2](2018)在《套期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基于套期会计准则的国际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套期会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自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相关会计准则数十年来,套期会计方法在实践运用中遇到很多问题。2018年1月1日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对原准则做出颇多改进。然而,新套期准则是否能完全解决企业套期会计实践存在的问题尚有待论证。本文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先对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套期会计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通过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典型案例分析,说明我国新套期会计准则实施后还将继续存在的问题有:套期会计准则忽略风险管理本质、套期会计政策披露内容分散、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缺失等。近年来,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结合会计实务对套期会计披露内容、披露形式及有效性评价等方面都做了一些修订。通过对美国最新套期会计准则框架进行比较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套期会计准则重视风险管理实质、披露内容详细、有效性评价方法明确等优点值得我国借鉴。也有部分美国经验并不适用于我国,例如,美国套期会计方法终止使用随意性较大以及动态风险管理策略成本较高。除此之外,两国准则也存在套期会计列示的规范缺失、不适用于经济对冲等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国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套期会计准则加以完善。准则的完善对于指导实务、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套期保值业务的良性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基于对美国最新套期会计准则修订经验的分析,本文认为我国应从强调套期会计的风险管理本质,鼓励企业披露风险敞口并进行详细分析、规范我国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严格限制套期关系再平衡的使用、明确区分现金流量套期与公允价值套期、规范套期会计列示、完善套期会计披露内容与形式共六个方面进行完善。
唐家艺[3](2016)在《新套期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预期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衍生金融工具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企业越来越多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活动。作为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途径,套期保值活动有助于企业实现规避风险、稳定经营状况和降低风险成本的目标。为了有效的反映套期活动对企业的影响,套期会计应运而生。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现行套期会计准则IAS39的适用性受到广泛的质疑。以规则为导向的IAS39套期会计准则应用条件过严,难以反映企业风险管理的真实效果。为此,IASB展开对准则的修订工作,最终于2014年7月正式颁布了新国际会计准则IFRS9《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标志着以原则为导向、应用更为简化的一般套期会计准则的正式形成。作为IASB的成员国,我国现行套期会计准则CAS24《套期会计》采用的是国际趋同的方式。而我国上市银行作为套期保值领域的排头兵,其金融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率较大,IFRS9的颁布和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预期必将对我国上市银行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通过分析现行套期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银行套期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结合IFRS9在套期会计方面的改革,研究新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预期影响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通过梳理国内外套期会计准则的研究过程和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对套期会计准则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对套期保值和套期会计的概念进行界定,阐述了现行套期保值会计的处理流程;第三章是现行套期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结合我国16家上市银行套期保值业务的基本情况,对现行套期会计准则下我国上市银行套期会计应用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并分别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新准则的改革内容与预期影响研究,结合IFRS9套期会计的改革内容,分别从积极影响和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两方面分析IFRS9对我国上市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的预期影响;第五章是结论与建议,针对IFRS9预期产生的影响,分析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应对措施,并提出我国上市银行如何更好地利用IFRS9的新规定开展套期保值业务和应用套期会计的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通过结合IFRS9的颁布背景,系统的梳理了新套期会计准则的改革内容,对IFRS9预期对我国上市银行套期会计应用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并在结论与建议中提出了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应对措施。
盛治河[4](2016)在《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兴起,衍生金融工具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企业由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已经越来越多的利用各种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套期保值业务,套期保值会计(以下简称套期会计)随之诞生。套期会计采用特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损益进行对冲,进而合理反映企业的套期保值活动成果。2008年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套期会计又成为会计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逐渐意识到套期会计准则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种种问题,其应用受到极大限制而无法全面反应企业风险管理的效果,因此备受批评。之后,IASB和FASB积极行动,力图对现有的套期会计准则作出全面的修订。2013年11月,IASB针对套期会计发布了最新的套期指引,套期会计准则的修订取得阶段性成果。2006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颁布,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以下简称CAS24)主要参考了IAS39,实现了我国套期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套期会计在应用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使得我国套期会计准则面临改革的压力。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针对我国套期保值业务的现状,探讨了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及其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以期为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套期会计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方法和结构;第二章主要介绍了套期会计的相关概念和我国的套期会计准则的主要内容;第三章,针对我国沪深两市金融业和采矿业上市公司套期会计使用情况的统计分析,阐述我国套期会计的使用现状、准则及准则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章,结合第三章的问题分析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修订,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我国套期准则以及准则应用的建议。包括适度扩大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范围,简化有效性评价标准等,完善套期会计信息披露,加强企业的外部支持等。本文的创新之处是使用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套期会计的使用情况,发现并总结了套期保值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此为我国套期会计改革以及企业如何应对套期保值会计修订等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当然,本文也存在许多不足,仅选择了两个行业的上市公司,可能无法覆盖套期会计的整体使用情况。而且,由于金融工具的复杂性,也没有针对某些具体套期工具的特殊会计处理进行研究。
张宁[5](2016)在《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东凌粮油套期保值会计业务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套期保值来对冲价格风险、进行风险管理,防止利润产生较大幅度的波动。在运用套期工具的同时,企业也需要套期会计语言来记录、计量并向报表使用者去报告套保成果。另一方面,我国企业运用套期会计的时间较短、起步较晚,并且在套期会计的发展上经历了很长一段空白时期。本文希望通过对最新国际准则的解读以及对套期会计应用现状和典型案例的深入分析,为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完善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本研究在借鉴前人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简述了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内容,并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关于套期保值会计的修订部分进行了解读,归纳了国际会计准则的最新变化,有助于我国套期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其次,对我国10家采用现金流量套期保值策略的上市公司应用套期保值会计的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分别从套期要素、套期有效性以及套期会计信息披露程度三个方面展开。总结出我国企业在套期保值会计运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随后以东陵粮油套期保值业务为例,对其运用套期保值会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该公司套期业务的开展和套期会计的运用总体上有助于东凌粮油进行风险管理、稳定经营利润,也对其在运用套期会计时所存在的实务问题进行了归纳总结。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完善的具体建议,认为我国套期会计准则改进工作可以从完善套期对应关系认定标准、简化有效性评价标准以及完善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规定三个部分展开。本文在进行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从实践处理角度出发,使用典型案例研究的形式,对套期保值业务中的会计处理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和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磊[6](2015)在《塑料期货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7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了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货合约,为广大现货企业提供了有效工具,以帮助其转移生产经营中产生的价格风险。数年来,套期保值会计随着套期保值业务的发展逐步成熟。但在我国塑料行业中,企业对于套期保值业务和会计处理的运用并不积极。2014年7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发布了《IFRS9:金融工具》,全面取代之前发布的IAS39,自2018年1月1日起生效。该规定在金融工具分类和计量、金融资产减值、套期保值会计有效性等方面做出了修改,使其更加适应现今企业的需求。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套期保值会计业务处理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然后对塑料制造业上市公司应用套期保值会计的情况进行研究,结合我国塑料行业实际情况,分析北京海杰通商贸有限公司的套期保值业务流程和风险控制,应用我国规定和IFRS9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对套期保值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和分析,对比不同套期保值会计处理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指出我国现行套期保值会计处理准则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几点不足:有效性测试难以达成、有操纵利润的空间、预期交易规定不严谨、会计信息披露不完善、会计处理过程繁杂。最后分别在会计准则制定和企业应用两方面对上述问题给出建议。本文对塑料制造业上市公司应用套期保值会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研究,可以对其他行业的研究做出抛砖引玉的作用;对不同会计处理方法的会计核算和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作出了对比,可以帮助塑料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会计处理方法;最后本文根据研究,建议企业在套期保值会计政策变更时采用追溯调整法,可以更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致性。
孙畅[7](2015)在《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 ——基于IASB套期会计改革最新动态》文中指出随着金融自由化和创新的发展,套期保值活动伴随金融市场上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和企业对套期保值活动的日益需求而出现。IASB和FASB分别出台了IAS39和FAS133准则来规范企业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然而,IAS39在被各国应用于套期保值会计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金融市场的风险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套期保值会计的实用性以及实施后对企业业绩波动的影响效果都受到了更大的关注。现行国际会计准则IAS39因此迎来了一轮大规模的改革。与国际套期会计准则相同,我国现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套期关系的确认标准过于严苛、太过以规则为导向,准则的实施与应用极为复杂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国企业套期保值活动的实施以及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运用形成了一定阻碍,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利用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与控制的积极性和效果。套期保值会计的缺陷导致改革的必要性,在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大前提下,研究套期保值会计国际改革相关问题及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对于发展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拟通过规范研究的方法,对于历时五年的最新一轮国际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动态及其影响进行跟踪研究。本文通过对国际套期会计准则逐步变迁的梳理,评述原有套期会计准则存在的问题,从而归纳出此轮改革的重心所在——简化套期会计处理,增强套期会计准则适用性;文章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应用套期会计的实践案例进行研究,以发现我国现行套期会计准则在实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套期会计最新改革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此次套期会计改革可能引发的新问题;并具体分析了新准则的实施对准则制定机构、企业风险管理行为、审计行为以及监管部门和金融市场带来的影响,为我国趋同借鉴套期会计改革成果提出建议,并为其他相关机构适应此次套期会计改革提出适应性的决策。本文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安排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对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梳理了套期会计准则相关的文献,阐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讨论了文章的创新之处与不足。第二部分,套期保值会计的研究基础。具体阐述套期保值活动和套期保值会计的相关理论,对套期活动目标的不同理论进行阐释,阐述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理论,从套期动机和目标出发对套期会计改革的方向及原则进行总结。第三部分,现行套期会计准则存在问题及改革原因分析。本部分重点分析了现行套期会计准则存在的缺陷及其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影响,结合案例深入挖掘套期会计准则改革的原因及必要性。第四部分,IASB的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动态。全面梳理套期会计准则国际改革进程,重点分析IFRS9相对于IAS39所发生的新变化,同时比较国际最新套期会计准则相对于我国现行套期会计准则的改进之处,从而为借鉴套期会计国际改革最新理论、解决上述我国现行套期会计存在问题奠定基础。第五部分,对于套期会计改革的评价及预期影响分析。通过研究我国上市公司套期会计案例,按照IFRS9最新套期会计准则对其进行确认、计量,并与现行套期会计准则下的计量结果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套期会计改革对我国会计实务以及其他方面的预期影响,进而从正反两个方面评价此轮国际套期会计准则的改革。第六部分,对我国套期会计实务的启示与展望。从我国实际出发,考虑IFRS9在我国的适用性,探讨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制定和改进,并从会计实务的角度出发讨论其他相关机构针对此次套期会计改革应采取的有关行动,为完善我国的套期会计实务提出建议。
马珊[8](2014)在《套期保值会计在我国钢铁行业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其健康稳定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但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钢铁行业中的相关企业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实现企业经营风险有效规避,达到保证企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是这些企业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随着期货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套期保值应运而生,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成为企业转移风险和规避风险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要面临诸多的不可预测的经营风险,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应当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进入钢铁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从而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本文首先在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国内外套期保值会计研究现状,接着展示了套期保值的基本理论,然后依据来自2009年至2013年4月中旬钢铁行业中34家上市公司的年报,定性和定量地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套期保值业务及套期保值会计的的应用现状,指出了套期保值会计应用存在信息披露不规范、套期保值会计核算主观性较高,以及缺乏人才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钢铁企业需要构建套期保值会计框架体系的建议,并界定该体系应包括套期保值的设计方案和套期保值会计的应用。本文还结合具体数据案例对套期保值会计在钢铁企业的应用进行了分析说明,表明了套期保值对钢铁企业规避风险的应用价值。最后本文针对钢铁企业套期保值会计体系的应用,提出了要强化套期保值参与意识、提升套期保值业务水平、丰富套期保值品种以及细化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刘浩,李灏,金晶,孙铮[9](2013)在《套期保值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颁布,规范了中国企业套期保值业务的会计处理,但准则留下的较大职业判断空间为其合理使用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研究了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准则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利用2008-2011年上市公司的样本,我们发现:当使用套期保值会计之后,(1)公司的会计稳健性下降,将套期工具的未实现亏损计入资本公积是形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2)公司的盈余更趋于平滑.本文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随着中国企业使用套期保值业务的增多,套期保值会计的较大自由裁量空间可能影响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中国应该重视并积极参与IASB对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修订。
陈艳艳[10](2013)在《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研究的重点是燃料油套期保值的会计应用。在新一轮商品价格大涨的背景下,原油价格剧烈波动,我国也筹划推出原油期货,为实体企业提供套期保值避险服务。燃料油作为石油产品之一,其发展路径对原油期货的推出具有借鉴意义。首先,文章对现行的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了概述。从燃料油合约的确认与计量方法入手,并且举例说明,接着对燃料油套期保值的会计核算方法进行了介绍,并且列举出燃料油套期保值的会计账户设置。然后对现行的套期保值会计制度进行了总体评述,指出了当前会计制度在燃料油套期保值方面的不足之处。其次,文章根据中国的燃料油行业和相关会计制度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应不断完善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制度,从计量准则、信息披露方式等方面入手,找出中国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制度。再次,文章结合实际,揭示了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在实际套期保值中所遇到的会计风险,并且举例说明可以通过报表来说明燃料油套期保值的会计盈亏状况。最后,文章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和我国要推出石油期货的背景下,我国在继续提升燃料油期货定价的话语权的同时,还应当进一步完善燃料油期货套期保值核算制度。
二、预期交易套期保值会计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期交易套期保值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准则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M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意义 |
1.1.3 研究的实践意义 |
1.2 国外及国内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相关概念 |
2.1.1 衍生金融工具 |
2.1.2 商品期货 |
2.1.3 套期保值 |
2.1.4 套期会计 |
2.2 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 |
2.3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发展历程 |
3 我国上市公司在套期保值活动中运用套期会计准则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
3.1 我国上市公司开展套期保值活动及运用套期会计现状 |
3.1.1 上市公司总体开展套期保值活动现状 |
3.1.2 有色金属业开展套期保值活动及运用套期会计现状 |
3.2 新准则较旧准则所做改进及其影响 |
3.2.1 增加套期工具的范围及被套期项目 |
3.2.2 改进套期有效性评估——从“定量”到“定性” |
3.2.3 引入“再平衡机制” |
3.2.4 披露和列报 |
3.3 套期会计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3.3.1 开展套期保值业务的企业对套期会计准则使用度不够 |
3.3.2 套期会计公允价值披露照搬准则原文、缺乏可靠性 |
3.3.3 企业业务处理障碍重重 |
4 M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会计准则应用情况分析 |
4.1 M公司及其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简介 |
4.1.1 公司简介 |
4.1.2 公司套期保值风险分析 |
4.1.3 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保值策略 |
4.1.4 公司针对期货套期保值设置的管理机构及业务流程 |
4.2 M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保值具体业务实例会计处理 |
4.2.1 公司商品期货套期保值政策及业务实例简介 |
4.2.2 新准则下会计处理 |
4.2.3 旧准则下会计处理 |
4.3 M公司套期保值业务处理问题探析 |
4.4 信息披露情况 |
5 对策与建议 |
5.1 促进衍生金融工具发展,进一步完善商品期货市场 |
5.2 加大对套期保值活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 |
5.3 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深化对新准则的理解 |
5.4 提升估值技术,完善准则应用环境 |
5.5 业财融合,加强套期保值管控平台体系建设 |
6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套期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基于套期会计准则的国际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论文主要结论、创新及不足 |
1.3.1 论文主要结论 |
1.3.2 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
2 套期会计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套期保值与套期会计 |
2.1.1 套期保值 |
2.1.2 套期会计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内外套期会计准则制定进程比较 |
2.2.2 国外套期会计准则的研究 |
2.2.3 国内套期会计准则的研究 |
2.2.4 文献述评 |
3 我国套期会计应用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套期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现状 |
3.2 套期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问题 |
3.3 我国套期会计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套期会计忽略风险管理实质 |
3.3.2 套期会计政策披露内容分散 |
3.3.3 套期会计列示未明确规范 |
3.3.4 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缺失 |
4 套期会计准则的国际借鉴——基于美国套期会计准则修订经验 |
4.1 美国套期会计准则框架 |
4.1.1 套期会计确认标准 |
4.1.2 套期会计计量和后续计量 |
4.1.3 套期会计终止 |
4.1.4 套期会计披露 |
4.1.5 套期有效性评价 |
4.2 美国套期会计准则的进展和反思 |
4.2.1 美国套期会计准则的进展 |
4.2.2 美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反思 |
4.3 美国套期会计准则借鉴 |
5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改进建议 |
5.1 强调风险管理本质 |
5.2 明确区分现金流量套期与公允价值套期 |
5.3 完善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 |
5.4 规范套期有效性评价方法 |
5.5 严格限制套期关系再平衡的使用 |
5.6 规范套期会计列示 |
6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套期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预期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的创新 |
1.4.2 研究的不足 |
2 套期保值会计的基本理论 |
2.1 套期保值与套期会计的概念界定 |
2.1.1 套期保值的定义 |
2.1.2 套期会计的定义 |
2.2 套期保值会计的处理流程 |
2.2.1 套期关系的确认 |
2.2.2 套期有效性评价标准 |
2.2.3 套期会计的分类与核算 |
2.2.4 套期会计的信息披露要求 |
3 我国上市银行套期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3.1 应用现状 |
3.2 套期会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3.2.1 纳入套期会计核算范围的比率较低 |
3.2.2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单一有限 |
3.2.3 套期会计后续计量方法导致利润波动 |
3.2.4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
3.3 原因分析 |
3.3.1 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标准过于严格 |
3.3.2 套期关系的确认与否具有主观性 |
3.3.3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范围界定限制 |
3.3.4 套期会计准则对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不足 |
4 IFRS9套期会计的主要改革及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预期影响 |
4.1 IFRS9套期会计的主要改革内容 |
4.1.1 套期会计初始适用范围的放宽 |
4.1.2 后续套期会计计量方法的平滑处理 |
4.1.3 相关信息披露要求强调风险导向 |
4.1.4 IFRS9改革前后的差异比较 |
4.2 预期的积极影响 |
4.2.1 简化套期会计的适用条件 |
4.2.2 套期有效性评价标准的变化 |
4.2.3 提升我国上市银行信息披露的质量 |
4.2.4 强化银行后台监督核算职能与前台交易的协同 |
4.2.5 降低了银行损益的波动性 |
4.3 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 |
4.3.1 套期会计应用依赖管理层意图 |
4.3.2 增加的自由选择权降低财务报表可比性 |
4.3.3 人力成本和信息披露成本增加 |
5 主要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准则层面的建议 |
5.2.1 坚持以原则为导向,完善相关配套会计准则 |
5.2.2 放宽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标准 |
5.2.3 改进现金流量套期和远期合约的处理方法 |
5.2.4 提高套期保值的信息披露要求 |
5.2.5 扩大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的适用范围 |
5.3 其他建议 |
5.3.1 加强企业风险管理能力,建立内部监督机制 |
5.3.2.完善银行套期会计处理流程 |
附录 2010年我国上市银行套期会计应用情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2.3 对现有文献的评价 |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
2 套期保值会计相关概念和准则 |
2.1 套期保值会计相关概念 |
2.1.1 套期保值的概念 |
2.1.2 套期保值会计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概念 |
2.1.3 金融工具、衍生工具、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工具的概念 |
2.2 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相关准则的内容 |
2.2.1 套期关系指定 |
2.2.2 套期会计核算 |
2.2.3 套期会计的信息披露 |
3 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的现状和问题 |
3.1 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的现状——以我国A股金融业、采矿业上市公司为例 |
3.1.1 套期类型的运用现状 |
3.1.2 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以及套期风险情况 |
3.1.3 现金流量套期与公允价值套期的特定披露与列报情况 |
3.2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1 准则对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的界定过严,人为限制了套期会计的应用 |
3.2.2 套期有效性的评价标准不合理 |
3.2.3 准则对套期类型分类不严谨 |
3.3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1 套期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 |
3.3.2 套期会计的使用主观判断程度较高,存在操纵报表的风险 |
3.3.3 套期会计使用度不高,缺乏对比 |
4 完善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的建议 |
4.1 完善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
4.1.1 适度扩大套期工具范围 |
4.1.2 适度扩大被套期项目的范围 |
4.1.3 取消对套期关系必须“高度有效”的要求 |
4.1.4 简化有效性的持续评价标准 |
4.1.5 明确区分公允价值套期和现金流量套期 |
4.1.6 完善终止使用套期会计的条件 |
4.2 完善我国套期会计应用的建议 |
4.2.1 提高套期会计信息披露针对性 |
4.2.2 统一套期工具的披露位置和格式 |
4.2.3 加强套期会计外部技术支持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东凌粮油套期保值会计业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5 本文特色及创新 |
2 套期保值相关理论及会计准则的内容 |
2.1 套期保值相关理论 |
2.1.1 套期保值的定义及特点 |
2.1.2 套期保值的策略方法 |
2.2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的主要内容 |
2.2.1 套期工具和被套期项目 |
2.2.2 套期会计的应用条件 |
2.2.3 套期有效性 |
2.2.4 套期会计的确认与计量 |
2.2.5 套期的信息披露 |
2.3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 9(2014))的最新变化 |
2.3.1 套期工具与被套期项目 |
2.3.2 套期有效性 |
2.3.3 修改和终止套期关系 |
2.3.4 套期会计信息的披露 |
3 套期保值会计的关键问题 |
3.1 套期保值会计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应用现状分析 |
3.1.1 上市公司套期保值要素 |
3.1.2 上市公司套期保值有效性 |
3.1.3 上市公司套期保值会计信息披露程度 |
3.2 套期保值对应关系问题 |
3.3 套期保值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
3.3.1 有效性评价标准过高 |
3.3.2 有效性持续评价成本高 |
3.4 套期保值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
4 东凌粮油套期保值案例分析 |
4.1 东凌粮油公司介绍 |
4.1.1 基本情况 |
4.1.2 大豆采购业务流程 |
4.2 东凌粮油所属行业——压榨行业经营特点 |
4.3 套期保值会计分析 |
4.3.1 套期保值策略 |
4.3.2 套期保值对应关系 |
4.3.3 套期保值有效性 |
4.3.4 套期保值信息披露 |
4.4 案例小结 |
5 完善我国套期保值会计准则的建议 |
5.1 完善套期对应关系认定标准 |
5.1.1 扩大被套期项目范围 |
5.1.2 充分考虑特殊套期的会计适用条件 |
5.2 简化有效性评价标准 |
5.2.1 取消有效性评价中 80%至 125%的量化指标 |
5.2.2 简化有效性持续评价标准 |
5.3 完善套期会计信息披露规定 |
5.3.1 详细披露套期保值的定性信息 |
5.3.2 增加套期保值定量信息披露表格 |
6 研究结论、局限性与未来发展方向 |
6.1 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及未来发展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 |
(6)塑料期货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套期保值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套期保值会计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期货的概念 |
2.1.2 套期保值的概念 |
2.1.3 套期保值会计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3 套期保值会计在塑料企业中的现状和应用 |
3.1 塑料行业现状分析 |
3.2 塑料企业应用套期保值会计现状分析 |
3.3 塑料期货合约的确认与计量 |
3.3.1 塑料期货合约的确认 |
3.3.2 塑料期货合约的计量 |
3.4 套期保值会计的运用条件 |
3.5 套期保值会计的科目设置和核算方法 |
3.5.1 套期保值会计的科目设置 |
3.5.2 套期保值会计的核算方法 |
4 案例分析 |
4.1 企业简介 |
4.2 企业套期保值策略 |
4.3 企业套期保值流程 |
4.4 企业套期保值风险 |
4.4.1 来源于期货市场的风险 |
4.4.2 企业自身风险 |
4.5 实例会计处理 |
4.5.1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下的会计处理 |
4.5.2 在 IFRS9 规定下的会计处理 |
4.6 两种会计准则规定下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
4.6.1 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下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
4.6.2 在 IFRS9 规定下对会计报表的影响 |
4.7 会计政策变更方法的选择 |
4.8 存在的问题 |
4.9 建议 |
5 结论与不足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 ——基于IASB套期会计改革最新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现行套期会计存在问题 |
1.2.2 套期会计改革进程 |
1.2.3 对套期会计改革的支持与质疑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2 套期会计的研究基础 |
2.1 套期活动相关理论 |
2.1.1 套期活动概述 |
2.1.2 套期目标的理论解释 |
2.1.3 小结 |
2.2 套期会计的相关理论 |
2.2.1 套期会计基本原理 |
2.2.2 套期关系及其有效性评价 |
2.2.3 套期活动的分类与确认 |
2.3 套期会计准则变迁过程 |
2.3.1 套期会计准则的国际变迁 |
2.3.2 我国套期会计准则的变迁 |
2.4 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现行套期会计准则存在问题及改革原因分析 |
3.1 套期会计的初始确认问题 |
3.1.1 问题综述 |
3.1.2 案例分析——罗平锌电套期有效性问题 |
3.1.3 评价与总结 |
3.2 后续计量存在不合理性 |
3.2.1 问题综述 |
3.2.2 案例分析——东方航空燃油套保问题 |
3.2.3 评价与总结 |
3.3 本章小结 |
4 IASB的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动态 |
4.1 改革背景 |
4.1.1 美国套期会计准则的运行和发展 |
4.1.2 国际套期会计准则改革背景与运行现状 |
4.2 改革进程 |
4.2.1 初始适用范围的全面改进 |
4.2.2 后续会计计量的平滑处理 |
4.2.3 相关信息披露的全面要求 |
4.3 改革前、后差异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套期会计改革的预期影响分析及评价 |
5.1 对我国套期会计实务的预期影响 |
5.1.1 套期有效性确认标准变化 |
5.1.2 期权时间价值处理改进使计量结果更合理 |
5.2 套期会计改革的其他预期影响 |
5.2.1 对企业风险管理活动的影响 |
5.2.2 对会计准则制定及监管机构的影响 |
5.2.3 对相关市场的影响 |
5.3 对套期会计改革的评价 |
5.3.1 套期会计改革的积极意义 |
5.3.2 套期会计改革带来的新问题 |
6 对我国套期会计实务的启示与展望 |
6.1 准则制定与改进 |
6.1.1 扩大套期会计适用范围 |
6.1.2 改进部分套期会计处理方法 |
6.1.3 改进套期活动的信息披露 |
6.2 各相关机构的适应性准则联动机制 |
6.2.1 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和过渡流程 |
6.2.2 套期会计审计工作的改进 |
6.2.3 提升估值技术,完善准则应用环境 |
6.2.4 加强对套期保值活动的监管和指导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套期保值会计在我国钢铁行业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套期保值的相关基本理论分析 |
2.1 套期保值的概念 |
2.2 套期保值会计的概念 |
2.3 套期保值策略的概念 |
2.4 风险管理理论的概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钢铁行业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钢铁行业应用套期保值会计的必要性 |
3.2 套保业务及套保会计准则应用现状 |
3.2.1 钢铁企业套期保值业务应用现状 |
3.2.2 大部分钢铁企业未采用套期保值会计准则 |
3.2.3 钢铁行业没有规范披露保值套期会计信息 |
3.3 套期保值会计应用存在问题 |
3.3.1 套期保值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
3.3.2 套期保值有效性评价问题 |
3.3.3 套期保值会计核算问题 |
3.3.4 套期保值会计人才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铁行业套期保值会计体系的构建 |
4.1 设计套期保值方案 |
4.1.1 套期保值方案设计原则 |
4.1.2 套期保值方案设计程序 |
4.1.3 套期保值风险识别与控制 |
4.1.4 套期保值策略选择 |
4.2 应用套期保值会计 |
4.2.1 执行套期保值会计准则 |
4.2.2 确定套期保值会计分类 |
4.2.3 遵守套期保值确认要求 |
4.2.4 确保套期保值的有效性 |
4.2.5 开展套期保值会计处理 |
4.2.6 套期保值会计信息的披露 |
4.3 案例分析 |
4.3.1 公允价值套期案例分析 |
4.3.2 现金流量套期案例分析 |
4.3.3 境外经营净投资套期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钢铁行业套期保值会计体系应用建议 |
5.1 强化套期保值参与意识 |
5.2 提升套期保值业务水平 |
5.3 丰富套期保值期货品种 |
5.4 细化套期保值会计准则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 研究局限 |
2 研究展望 |
3 样本选取 |
4 模型建立 |
5 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套期保值会计国外文献研究 |
2.2 套期保值会计国内发展 |
2.3 文献小结 |
第3章 燃料油期货套期保值会计处理方法 |
3.1 燃料油期货套期保值合约确认与计量 |
3.1.1 现行套期保值会计简介 |
3.1.2 燃料油期货会计处理规则 |
3.1.3 燃料油期货合约套期保值计量举例 |
3.2 燃料油期货套期保值会计核算 |
3.2.1 套期会计核算方法介绍 |
3.2.2 燃料油期货套期保值会计账户设置 |
3.3 现行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处理评述 |
3.3.1 现行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体系总体评述 |
3.3.2 现行套期会计体系的缺陷 |
第4章 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应用体系再建设 |
4.1 完善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计量准则 |
4.2 改进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
4.3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制度 |
第5章 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实际应用分析 |
5.1 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应用风险分析 |
5.2 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核算应用案例分析 |
5.2.1 公司简介 |
5.2.2 燃料油期货合约套期保值及套期简化会计处理 |
5.2.3 遵照 24 号准则套期保值会计处理 |
5.3 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盈亏的报表体现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文章主要结论及相关建议 |
6.2 文章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预期交易套期保值会计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准则下商品期货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M公司为例[D]. 赵嘉钰. 东华大学, 2019(03)
- [2]套期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基于套期会计准则的国际借鉴[D]. 吴徐. 云南大学, 2018(01)
- [3]新套期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银行的预期影响研究[D]. 唐家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3)
- [4]我国套期保值会计研究[D]. 盛治河.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16(02)
- [5]套期保值会计问题研究 ——以东凌粮油套期保值会计业务为例[D]. 张宁.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6]塑料期货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D]. 徐磊. 河北经贸大学, 2015(07)
- [7]套期会计准则改革对会计实务的影响研究 ——基于IASB套期会计改革最新动态[D]. 孙畅. 东北财经大学, 2015(12)
- [8]套期保值会计在我国钢铁行业的应用研究[D]. 马珊.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
- [9]套期保值准则与会计信息质量——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刘浩,李灏,金晶,孙铮. 中国会计评论, 2013(02)
- [10]燃料油套期保值会计应用研究[D]. 陈艳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