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序列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阳飞[1](2021)在《多层螺旋C 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MSC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42例,均给予MSCT、1.5T MRI及心血管造影检查。以心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效能,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其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比较MSCT、1.5T MRI检查结果与心血管造影结果的一致性;比较MSCT、1.5T MRI对血管分支受累、破口、溃疡、主动脉钙化、假腔附壁血栓的检出率及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MSCT检查结果与心血管造影结果的一致性(Kappa=0.851)大于1.5T MRI(Kappa=0.685);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准确率高于1.5T MRI(P<0.05);MSCT对血管分支受累支数的检出率高于1.5T MRI(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经ROC曲线分析得,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AUC大于1.5T MRI(P<0.05)。结论 MSCT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准确率及对血管分支受累支数的检出率高于1.5T MRI,且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高于1.5T MRI,但两者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对比无明显差异。
侯鹏春[2](2021)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MR)血管成像(3D CE MRA)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临床价值及准确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疑似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对所有入选患者分别进行3D CE MRA检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3D CE MRA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性,同时分析2种方法对夹层血栓形成等的检出率。结果 72例患者DSA诊断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出50例,真阳性例数45例,真阴性例数11例;3D CEMRA检查诊断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4例,真阳性例数52例,真阴性例数14例;3D CE MRA检查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特异度、灵敏度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3D CE MRA检查对夹层血栓形成、动脉壁钙化、主动脉破口数、累及分支血管数目检查情况均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0.05)。结论 3D CE MRA应用于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且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
张金辉[3](2020)在《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和急危重症,治疗或处理不当,48h内死亡率可高达36%—71%,2周内的死亡率高达75%。随着微创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已经成为治疗 Stanford B 型主动脉夹层(Stanfor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TBAD)的主流手术方式。目前AD的腔内治疗三个问题尚存在争议或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其一,对于特定的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Uncomplicated Type B Aortic Dissection,UTBAD)患者以及TEVAR术后远端残留的夹层,因缺少有效的疾病风险评估方法,是否进行手术或何时进行干预还存在争议。其二,对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部病变,常规诊疗手段难以快速、准确地掌握复杂病变的解剖特点,常规腔内治疗存在困难。其三,对于近端锚定区(Proximal Landing Zone,PLZ)不足且无法通过开放手术或杂交手术得到治疗的复杂高危TBAD患者,临床缺少能够在完全微创条件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对主动脉弓病变进行腔内治疗,并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Supra-Aortic Branches,SAB)血流的方法。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原理和方法,探索建立AD的三维几何模型的方法,为解剖复杂的AD的术前评估和手术方案制定提供快速、准确的解剖学依据;数值模拟并量化分析AD发生后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探讨不同血流动力学表现和行为对AD疾病进展的影响,为UTBAD和TEVAR术后远端残留夹层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结合CFD数值模拟的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探索CFD在腔内治疗TBAD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完全腔内重建SAB血流的方法。[方 法]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基于TBAD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结果,即医学数字影像通信标准格式(Digital Image and Communication on Medicine,DICOM)存储的医学图像原始数据,利用医学影像逆向工程建模的原理和方法,建立AD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对三维模型进行优化和网格划分,进一步用于后续的CFD数值模拟;另一方面通过观察复杂病变的解剖结构,测量相关手术数据,帮助快速掌握病变的解剖特点,必要时进行3D打印,直接或间接地辅助手术治疗,为腔内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在第一部分建立的三维几何模型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对AD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及其内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流动进行大规模数值计算和分析,了解夹层发生后的速度场、压力场、壁面切应力等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参数变化,为AD术前评估、疾病风险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对DSA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和CTA病情变化进行观察和随访,验证CFD数值模拟的有效性以及将CFD结果和方法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根据病变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探索个性化的腔内治疗方案,降低AD进展风险。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的应用研究。对于无法通过传统开胸手术、分支支架、杂交手术、“烟囱”技术、开窗技术等现有方法得到治疗的复杂型AD,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CFD数值模拟,根据解剖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探索一种完全微创的腔内治疗方法,在不影响SAB血流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常规器材,拓展PLZ,在腔内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同时,保护和重建SAB血流,并使其血流动力学行为尽可能的符合正常解剖状态下的血流动力学表现。[结果]成功建立了 7例具有不同代表性的TBAD典型病例的三维几何模型,其中UTBAD 1 例,逆撕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Retrograd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RAAD)1例,主动脉壁间血肿并穿透性溃疡(Penetrating Aortic Ulcers,PAU)1例,病变仅局限于降主动脉的TBAD 1例,以及复杂型TBAD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夹层1例,近端破口位于LSA起始部的复杂型RAAD 1例,慢性TBAD合并升主动脉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1例。其中两例患者的胸主动脉病变解剖较为复杂,通过构建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进行解剖结构观察、精细地测量,以及3D打印辅助手术,成功地实施了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在有效修复胸主动脉病变的同时,保证了 SAB的良好血流。手术效果满意,随访至今患者预后良好;同时另外两例患者的三维几何模型经优化后,被成功用于进一步的CFD数值模拟。成功对一例UTBAD患者和一例RAAD患者主动脉内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及其内RBC的大规模数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1)近端破口处的壁面切应力明显高于远端破口和主动脉其他部位,提示积极修复近端病变能够降低AD进展风险;(2)假腔近心端的血流情况复杂,具有旋涡、RBC运动轨迹缠绕等血流动力学行为,提示有利于促进假腔近心端的血栓化形成;(3)远端破口和假腔的持续存在,使真假两腔之间存在持续低速的血液流动,影响血液的有效运输,主动脉远端发生灌注不良的风险高;(4)远端假腔内存在向近心端的逆向血流,提示不利于假腔内血栓化和术后重构,远端夹层具有进展风险。通过对术后血流动力学表现的观察和CTA病情变化的随访,发现CFD数值模拟结果和DSA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通过对远端夹层的随访,根据解剖特点和血流动力学表现,进行个性化的腔内治疗,对高危患者早期进行干预,能够降低远端夹层进展风险。成功通过右肱动脉逆行入路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了 14例主动脉弓部病变的患者,男性10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2.86±14.46(27岁-79岁)。其中TBAD 8例,PAU 1例,RAAD 1例,胸主动脉瘤(ThoracicAorticAneurysm,TAA)2例,胸主动脉假性动脉瘤(thoracicaortic Pseudoaneurysm,PSA)2例。14条LCCA和1条IA被成功重建。平均随访时间为9.77±6.64月(0-24个月)。随访期间,除1例死亡外,其余13例患者均存活,随访CTA显示,弓上分支动脉内植入的支架(包括:1例IA支架,13例LCCA支架和5例LSA支架)位置形态良好,无支架移位、变形、断裂、受压狭窄和血栓形成,主动脉弓部病变修复良好,假腔内或动脉瘤内未见造影剂显影,支架内及其近远端管腔通畅,血流良好。[结论]1.主动脉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的方法和结果,可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有助于主动脉夹层诊疗水平的提高。2.基于主动脉夹层患者的CTA影像,使用逆向工程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一方面用于解剖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辅助,另一方面用于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3.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数值模拟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为主动脉夹层的风险评估、术前评估和腔内治疗提供重要的解剖学和血流动力学依据。4.成襻“烟囱”技术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是重建弓上分支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造影显示出接近正常解剖和生理状态的良好血流动力学表现。术后短-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长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随访。
宋雨杰[4](2019)在《主动脉血管医学建模及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文中指出本文基于内蒙古民族大学附属医院临床提供的几组CT数据,利用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 17.0重构三维几何模型,其过程包括:CT原始数据处理、图像序列生成、血管模型分层重构以及血管实体模型打印。在利用血管分割算法过程中,利用阈值法提取出人体血管轮廓特征,通过灰度分离法对轮廓区内进行处理,最后利用区域增长法将模糊边界进行手动选取以生成与真实血管相符的三维模型。选取健康人体主动脉血管、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血管的三维结构模型,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分别对重建后的几组主动脉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并对比健康主动脉血管与发生疾病主动脉血管内血液流动状况的不同,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主动脉血管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特性间的关系,从而研究血流动力学因素对主动脉血管相关疾病的产生、发展的影响。对比人体健康主动脉血管结构模型的数值结果后发现:1由于主动脉弓的异常形态,致使该处的血流动力学环境较复杂,极易发生夹层类疾病。而血管内侧血液流动出现的涡流、紊流现象,恰是致使主动脉夹层进一步延伸、剥离的诱因。夹层区域的低切应力同样导致血细胞及血液中脂肪粒的沉积,使血管壁失去弹性;2主动脉发生异常弯曲、异常扭曲等形变的同时伴有二次流的存在,且高速、涡旋的二次流现象会对血管壁造成不可缓解的冲击,从而导致动脉瘤的产生,并使动脉瘤的直径逐渐增大。同时瘤体内部高压力集中区会导致血管壁面不断变薄,从而增加破裂风险。通过对主动脉夹层及腹主动脉瘤疾病的血流动力学数值计算,探究异常形变(弯曲、扭曲等)主动脉血管内血流动力学特性对夹层及动脉瘤的产生及发展的重要影响,有利于对该类疾病的预防及控制,同时也为临床有效实施介入治疗提供血流动力学理论指导。
刘金芝,熊敏超,程志刚[5](2018)在《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特征及诊断敏感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诊断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成像特征及诊断敏感性,以分析其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在本院诊治的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41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来院就诊的非夹层动脉瘤的肿瘤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以CT血管造影检查(CTA)作为金标准,采用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检测分析MR成像特征及诊断敏感性。结果: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研究组患者采用MR检测后存在子囊、管腔密度不均、心包积液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存在管腔密度不均和胸腔积液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MR成像显示管腔密度不均、主动脉管径增宽、假腔内存在血栓的发生率均较高(70.73%、78.05%、92.68%),累及左侧髂总动脉的发生率最高(68.29%),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诊断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为100%。结论: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诊断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具有明显的成像特征及较高的诊断敏感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陈果,付兵,杨大兴[6](2017)在《FIESTA和FRFSE FATSAT T2WI序列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目的评价磁共振非对比增强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序列(FIESTA)和快速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2加权抑脂成像序列(FRFSE FATSAT T2WI)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的优劣性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期间临床确诊为AD患者24例,应用1.5T磁共振FIESTA序列和FRFSE FATSAT T2WI序列扫描,分析两种序列对AD内膜及其破口的显示情况,评价AD真、假腔内信号变化及血栓显示情况。结果 24例AD患者,两种序列显示内膜片及破口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IESTA序列显示假腔内血栓优于FRFSE FATSAT T2WI序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ESTA序列显示真腔附壁血栓与FRFSE FATSAT T2WI序列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11例假腔内无血栓AD真、假腔内信号对比分析可知,FRFSE FATSAT T2WI序列在判断AD真假腔时可提供较大的帮助。结论 FIESTA和FRFSE FATSAT T2WI序列在评价AD时各有优缺点且优势互补,联合应用两种序列可对AD进行全面评价。
谭仲伦[7](2016)在《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主动脉成像的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时间分辨随机轨迹显像技术(Time-resolved angiography with interleaved stochastic trajectories,TWIST)MRA 在主动脉成像的可行性。材料及方法:1.临床资料选取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2010年1月~2015年10月间临床拟诊断主动脉病变患者51例。男38例,女13例,年龄29~81岁,中位数为60岁。以突发性胸腹部疼痛来诊38例,胸闷不适9例,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后随访1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守治疗随访3例。2.检查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在磁共振室进行主动脉MRA检查,采用设备为西门子1.5T磁共振扫描仪(Avanto,Siemens,Germany),全景矩阵成像系统,配有18个射频接收通道。受检者取仰卧位头先进,以剑突下缘为中心点放置表面线圈,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耻骨联合水平,先行胸腹部冠状、横断及矢状面的真性稳态进动二维(two-dimensional true fast imaging with steady-state precession,TFI 2D)T2WI采集,获得胸腹部大血管及主要脏器的大体影像表现,并作为CE-MRA的定位图像。TWIST技术扫描参数:并行加速因子为2,TR-2.61ms,TE-0.94ms,反转角度25°,视野460×345mm,层厚1.40mm,A区15%采集、B区25%采集,空间分辨率为1.4×1.4×1.4mm3,时间分辨率为2.77s,扫描与对比剂注射同时进行,患者无需屏气,62秒内共采集20期数据;对比剂为钆喷酸葡胺注射液(Gd-DTPA,广州康臣药业),剂量采用0.2mmol/kg。NEOTO双桶高压注射器(SHOTX;MEMOTOKYORINDO;JAPAN),A 管内注入 30mlGd-DTPA,B管内注入15 ml生理盐水。通过肘静脉团注法注射,注射速率为3.0ml/s。3.图像后处理后处理工作站为西门子syngo MR Workplace。机器自动与蒙片减影,每一个时相获得原始和减影两组图像,扫描所得到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采用TWIST syngo新沟通4D血管成像软件包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reconstruction,MPR)处理,获取所需的主动脉的血管图像。4.图像质量评价及标准由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进行双盲法独立阅片,根据图片是否存在伪影、显示结构细节能力和动脉强化效果3方面综合评价图像等级,采用3分值评分法进行评价:3分,图像质量好,无运动或阶梯伪影;2分,图像质量尚可,稍有模糊但仍可评价;1分,图像质量差,图像明显模糊或解剖结构边缘出现重影,无法评价。评分为3分和2分的图像认为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9.0(SPSS,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Cohen’sk-test对两名阅片者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k=0.21~0.4为一致性差,k=0.41~0.6为一致性中等,k=0.61~0.8为一致性良好,k=0.81~1.0为一致性优秀)。结果:1.51例成功完成检查,成功率100%,患者无不良反应。2.所有患者各获得13~15个动脉时相图像,两名医师独立分析各时相图像后综合评价图像质量,平均得分为2.96分和2.94分。两名医师对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性良好(Kappa值=0.70)。所有图像质量均为2分以上,满足临床诊断要求。3.51例患者通过手术和/或综合检查对比,诊断符合率为100%。主动脉未见异常16例;主动脉夹层18例;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主动脉穿透性溃疡2例;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硬化4例;主动脉狭窄1例。1例Standford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复查和3例Stand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保守治疗随访。结论1.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主动脉成像可行,得益于时间分辨率的提高,扫描成像快,检查时患者无需屏气,检查操作者无需估算扫描时间,降低了检查的技术要求。2.一次扫描可以获得13~15个动脉时相图像,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3.磁共振检查无辐射危害,适合在需要定期随访的主动脉疾病患者中推广应用。第二部分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1.5T磁共振时间分辨随机轨迹显像技术(Time-resolved angiography with interleaved stochastic trajectories,TWIST)MRA 在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材料及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2010年12月~2016年1月间临床拟诊断主动脉夹层36例,按照检查的先后顺序,随机分配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例。2.检查方法两组检查设备、扫描体位、增强前平扫、对比剂用量和注射方式以及实验组增强MRA(CE-MRA)扫描参数如第一部分所述。对照组18例CE-MRA采用冠状面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扫描,扫描参数: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并行加速因子为 2,TR-2.90ms,TE-1.00ms,FA25°,FOV390×330mm,层厚1.30 mm,无间隔采集,一次屏气采集时间21s,采用MR实时成像法确定扫描延迟时间。3.图像后处理扫描所得到的原始数据传送至西门子工作站(syngo MR Workplace),采用TWIST syngo新沟通4D血管成像软件包进行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处理,获取所需的胸腹主动脉的血管图像。4.评价项目及诊断标准由2名具有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医师进行双盲法独立阅片。评价以下内容:(1)实验组与对照组图像质量:根据图片是否存在伪影、显示结构细节能力和动脉强化效果3方面综合评价图像等级,采用3分值评分法进行评价:3分,图像质量好,无运动或阶梯伪影;2分,图像质量尚可,稍有模糊但仍可评价;1分,图像质量差,图像明显模糊或解剖结构边缘出现重影,无法评价。评分为3分和2分的图像认为是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2)AD分型。按照Stanford分型法分为2型,A型:内膜撕裂可位于升主动脉、主动脉弓或近段降主动脉,扩展可累及升主动脉、弓部,也可延及降主动脉甚至腹主动脉。B型:内膜撕裂口常位于主动脉峡部,扩展仅累及降主动脉或延伸至腹主动脉,但不累及升主动脉。(3)初始破裂口位置、大小;再入口位置;有无多发破裂口。(4)真假腔及内膜片形态、走行。(5)主动脉分支(包括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双侧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受累情况。(6)假腔有无血栓形成。(7)对比MPR、MIP两种后处理方式对显示病变细节的优劣。(8)实验组以真假腔内对比剂信号强度变化,分别记录真假腔开始充盈时间(Ts)、对比剂达峰时间(Tp)、对比剂消退时间(Td),记录血流动力学变化。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Chicago,IL,USA)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采用Cohen’s k-test对两名阅片者评价图像质量的一致性进行对比分析(k=0.21~0.4为一致性差,k=0.41~0.6为一致性中等,k=0.61~0.8为一致性良好,k=0.81~1.0为一致性优秀)。结果:1.临床基本资料实验组:男15例(83.3%),女3例(16.7%),平均年龄(63.8±12.5)岁;对照组:男13例(72.2%),女5例(27.8%),平均年龄(64.0±13.9)岁,两组患者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病程3小时至5年不等,急性(发病2周内)25例,慢性(发病超过2周以上)11例。29例(80.6%)有突发胸腹部剧烈撕裂样疼痛,并向胸背部、左上肢或腹部放射,6例(16.7%)胸闷不适,1例(2.7%)无明显自觉症状。有高血压病 32 例(90%),Ⅰ 级(BP 141~159mmHg)8 例;Ⅱ 级(BP 160~179mmHg)12 例;Ⅲ 级(BP>180mmHg)12 例。2.图像质量对比两名医师对两组患者主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均为2分以上,满足诊断要求,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图像质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医师对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价结果一致性达到良好和优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Kappa值分别为 0.77 和 0.82)。3.主动脉夹层分型实验组,Standford A型3例,B型15例;对照组A型2例,B型16例。实验组1例Standford A型夹层手术治疗,6例Standford B型通过DSA或CTA检查证实,7例的诊断正确率为100%(7/7)。4.破裂口部位及数目实验组18例能清晰显示初始破裂口及对比剂进入假腔,破口位于升主动脉2例,位于主动脉弓部1例,位于主动脉弓部与降部交界处10例,位于胸主动脉中下段2例,位于腹主动脉3例,破裂口宽3mm~10mm;再入口位于髂动脉7例,腹主动脉9例,胸主动脉1例,升主动脉1例。对照组中15例能清晰显示初始破裂口,3例未能明确初始破裂口位置,其中初始破裂口位于升主动脉中部2例,位于主动脉弓部与降部交界处8例,位于腹主动脉5例,破裂口宽3~8mm;再入口位于髂动脉5例,腹主动脉6例,降主动脉1例,其余6例由于假腔内对比剂浓度偏低而未能明确再入口位置。5.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形态36例均能清晰显示撕裂内膜片,表现为血管腔内线状低信号影,以MPR显示为清楚。真假腔可相对平行或螺旋状走行,亦可假腔盘旋缠绕真腔。真腔往往较假腔小,呈半圆形或卵圆形;假腔较大,呈半圆形或新月形。6.真假腔血流动力学变化实验组连续多时相成像,真腔Ts=(23.7±4.4)s;Tp=(30.6±5.0)s;Td=(36.8±4.8)s。假腔 Ts=(26.7±4.5)s;Tp=(36.1±5.3)s;Td=(42.4±5.9)s。显示真腔充盈显影及对比剂消退均早于假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单期扫描,无法评价真假两腔血流动力学改变。7.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实验组3例A型夹层中,1例无名动脉受累,1例左锁骨下动脉受累;15例B型夹层中,腹腔干动脉受累1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2例,肾动脉受累3例(左侧1例,右侧2例),髂总动脉受累3例(左侧1例,右侧2例)。对照组16例B型夹层中,腹腔干动脉受累1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1例,肾动脉受累2例(左侧1例,右侧1例),髂总动脉受累2例(左侧1例,右侧1例)。实验组可利用多个时相图像清晰显示受累分支血管的细节并可相互印证,避免评价不全。8.假腔内血栓30例假腔内无明显血栓形成,6例假腔内见血栓形成,其中实验组3例,对照组3例。9.两种后处理技术显示能力的比较MPR对显示夹层破裂口、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形态的能力明显优于MIP(P<0.05),MIP多角度旋转更能直观显示主动脉整体情况。结论: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保证图像质量前提下,降低对患者及检查操作者的要求。一次扫描获得多个时相图像,通过对有诊断意义的时相图像后处理不仅能显示主动脉夹层形态学改变,而且能提供额外的血流动力学信息。有望取代常规序列(如超快速三维梯度回波序列),成为诊断主动脉夹层的首选检查序列。
刘文[8](2016)在《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期动态重建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内膜搏动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光子CT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结合多种低剂量技术(比如管电流调制技术、低管电压技术、care dose技术),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多期相重建,探讨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期重建动态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内膜搏动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5年9月期间前瞻性收集怀疑主动脉夹层患者47例,所有患者行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扫描,其中真性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受累者30例。对30例患者每隔5%心动周期进行重建,从0-95%分别重建0%、5%、10%15%……90%、95%共20期图像,重建范围从腹腔干水平至双肾动脉水平。分别测量每个患者20期图像中CT(腹腔干)、SMA(肠系膜上动脉)、RRA(右肾动脉)、LRA(左肾动脉)根部水平真腔的短轴直径和相应水平腹主动脉的短轴直径,并计算两者的比值(d-TL/d-AA)。找出d-TL/d-AA(真腔/腹主动脉)的最大值、最小值和位于70%R-R间期时的比值;经统计检验符合正态分布后,比较三者之间有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两之间有无统计学意义,间接判断夹层内膜的搏动情况。记录患者剂量长度容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ffective Dose,ED)。结果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受累的30例患者中,在CT(腹腔干)、SMA(肠系膜上动脉)、RRA(右肾动脉)、LRA(左肾动脉)四个不同层面,d-TL/d-AA的最大值、最小值、70%R-R间期的比值三者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在这三个期相(70%R-R间期、d-TL/d-AA的最大值期相、d-TL/d-AA最小值的期相)之间内膜搏动幅度大、频率快;在CT(腹腔干)、SMA(肠系膜上动脉)水平层面,d-TL/d-AA的最大值、最小值及70%R-R间期时,d-TL/d-AA两两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两个期相之间(d-TL/d-AA的最大值期相与最小值期相、70%R-R间期与d-TL/d-AA的最大值期相、70%R-R间期与d-TL/d-AA的最小值期相)内膜的搏动幅度大;在RRA(右肾动脉)、LRA(左肾动脉)两个水平层面,d-T/d-AA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有统计学意义,在d-T/d-AA最大值期相与最小值期相之间内膜搏动幅度大;但d-T/d-AA的最大值与70%R-R间期的比值、最小值与70%R-R间期的比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70%R-R间期与d-TL/d-AA的最大值期相之间、70%R-R间期与d-TL/d-AA的最小值期相之间内膜搏动幅度弱,无明显变化。本研究的平均DLP为1150±156.4(8261380)m Gy.cm,平均ED为16.1±2.19(11.619.3)mSv。结论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在未增加辐射剂量的情况下,对腹主动脉夹层进行多期重建,较单期图像能更准确的判断和分析腹主动脉夹层内膜搏动的情况。
黄龙全,许梅海,申炜,李耀波[9](2015)在《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True FISP)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True FISP及3D CE-MRA扫描检查图像资料,将检查结果与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30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中,手术或介入治疗确诊为主动脉夹层20例,主动脉瘤8例,假性动脉瘤2例;True FISP诊断主动脉夹层21例,将1例主动脉瘤误诊为主动脉夹层,1例主动脉瘤误诊为假性动脉瘤,其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90%;3D CE-MRA诊断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假性动脉瘤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其诊断主动脉夹层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True FISP及3D CE-MRA屏气扫描检查均可明确主动脉夹层类型、范围、内膜片及真假腔。结论 True FISP与3D CE-MRA能准确、快速、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对主动脉夹层诊断有重要价值。
刘崎,陆建平,王飞,王莉[10](2013)在《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925例主动脉瘤患者行3D CE-MRA检查,工作站上三维重建,探讨图像在制定治疗方案中的作用。结果 925例主动脉瘤中,真性动脉瘤479例(胸段138例,胸腹段29例,腹段312例),主动脉夹层407例(Stanford A型84例,B型232例,主动脉壁内血肿91例),假性动脉瘤39例(胸段21例,腹段18例)。3D CE-MRA立体显示各种动脉瘤类型、形态、部位、病变细节及其与邻近动脉分支的关系,与行腔内隔绝术的DSA比较,3D CE-MRA所测参数与DSA高度一致(P>0.05),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925例中,352例行腔内隔绝术(真性动脉瘤195例,主动脉夹层126例,假性动脉瘤31例),115例行手术治疗(真性动脉瘤47例,主动脉夹层63例,假性动脉瘤5例)。结论 3D CEMRA能无创、快速、有效诊断主动脉瘤,为手术或腔内隔绝术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可作为主动脉瘤患者,尤其是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的首选诊断方法。
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序列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多层螺旋C 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MSCT、1.5T MRI检查结果与心血管造影结果的一致性比较 |
2.2 两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效能比较 |
2.3 MSCT及1.5TMRI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特征的检出率比较 |
2.4 两种检查方法对De Ba Key分型的诊断准确率比较 |
2.5 两种检查方法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
3 讨论 |
(2)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1.2.2 3D CE MRA检查: |
1.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DS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对比: |
2.2 3D CE MRA检查与DSA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结果对比: |
2.3 3D CE MRA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性能: |
2.4 3D CE MRA检查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各项指标的检出率对比: |
3 讨论 |
(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主动脉夹层 |
1.1.1 概念及流行病学 |
1.1.2 临床特点和危害 |
1.1.3 分型 |
1.1.4 诊断 |
1.1.5 治疗 |
1.2 主动脉夹层的腔内治疗 |
1.2.1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概况 |
1.2.2 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存在的问题 |
1.3 腔内治疗重建弓上分支 |
1.4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和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
1.4.1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 |
1.4.2 生物力学 |
1.4.3 血流动力学 |
1.4.4 计算流体力学分析 |
1.4.5 三维几何模型 |
1.4.6 血液的构成和流体属性 |
1.4.7 血管壁的结构和材料属性 |
1.4.8 流固耦合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一部分 计算机三维模型构建及其在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胸主动脉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资料来源 |
2.2.2 试剂、软件和设备 |
2.2.2.1 试剂 |
2.2.2.2 检查设备 |
2.2.2.3 计算机工作站 |
2.2.2.4 软件 |
2.2.3 三维几何模型构建方法 |
2.2.3.1 图像导入 |
2.2.3.2 阈值分割 |
2.2.3.3 建立和编辑蒙版 |
2.2.3.4 生成三维模型 |
2.2.3.5 三维模型的面的优化 |
2.2.3.6 内膜破口的处理 |
2.2.3.7 血流区域模型的构建 |
2.2.3.8 血管壁区域模型的构建 |
2.2.3.9 血流三维模型的导出 |
2.2.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主动脉复杂病变 |
2.3 结果 |
2.3.1 构建结果 |
2.3.2 网格优化后的模型结果 |
2.3.3 网格结果 |
2.3.4 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辅助腔内治疗解剖复杂的主动脉病变的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二部分 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资料来源 |
3.2.2 软件和设备 |
3.2.2.1 大型计算机 |
3.2.2.2 软件 |
3.2.3 几何模型的计算前处理 |
3.2.4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
3.2.4.1 主动脉夹层的血流动力学分析 |
3.2.4.2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
3.2.5 计算方法和边界条件 |
3.2.6 据CFD数值模拟结果决定是否行腔内治疗 |
3.2.7 远端残留夹层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 |
3.3 结果 |
3.3.1 主动脉夹层整体速度场分析 |
3.3.2 主动脉夹层不同层面的力学表现分析 |
3.3.3 主动脉夹层红细胞流动大规模数值模拟 |
3.3.4 CFD在腔内治疗非复杂型Stanford B型夹层应用研究的结果 |
3.3.5 远端破口及假腔的血流动力学观察及处理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三部分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重建主动脉弓上分支血流中的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资料来源 |
4.2.2 研究方法和手术方法 |
4.2.3 随访 |
4.2.4 统计学分析 |
4.2.5 知情同意及伦理许可 |
4.3 结果 |
4.3.1 复杂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结果 |
4.3.2 手术相关的结果 |
4.3.3 围手术期结果 |
4.3.4 短-中期随访结果 |
4.4 讨论 |
4.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主动脉夹层计算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主动脉血管医学建模及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病例 |
1.3.1 主动脉夹层 |
1.3.2 腹主动脉瘤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2 医学模型三维重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 |
2.2 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技术 |
2.2.1 图像预处理 |
2.2.2 三维模型后处理 |
2.3 医学模型3D打印 |
2.4 本章小结 |
3 数值计算 |
3.1 数值求解 |
3.1.1 计算方法和控制方程 |
3.1.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3.1.3 网格划分 |
3.2 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
3.3 腹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 |
3.4 计算结果与分析 |
3.4.1 主动脉夹层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 |
3.4.2 腹主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 |
3.5 结果讨论 |
4 结论 |
4.1 医学影像三维重建作用 |
4.2 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作用 |
4.3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特征及诊断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CT血管造影检查 (CTA) 诊断 |
1.2.2 MR检测 |
1.2.3 评价内容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患者情况 |
2.2 MR检测形态学特征 |
2.3 MR成像特征 |
2.4 MR检测敏感性分析 |
3 讨论 |
(6)FIESTA和FRFSE FATSAT T2WI序列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AD真、假腔内信号判断标准 |
1.4 影像分析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4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结构显示比较 |
2.2 假腔内无血栓AD真、假腔内信号比较 |
3 讨论 |
3.1 FIESTA序列诊断AD的优缺点 |
3.2 FRFSE FATSAT T2WI序列诊断AD的优缺点 |
3.3 小结 |
(7)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主动脉成像的可行性研究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应用价值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论文 |
致谢 |
(8)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期动态重建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内膜搏动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2.1 诊断结果 |
2.2 主动脉夹层在True FISP与3D CE-MRA的MRI表现 |
3 讨论 |
3.1 True FISP与3D CE-MRA成像技术的要求 |
3.2 图像后处理方法 |
3.3 临床应用 |
(10)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2 结果 |
2.1 主动脉真性动脉瘤 |
2.2 主动脉夹层 |
2.2.1 真假腔及内膜片 |
2.2.2 初始破裂口 |
2.2.3 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 |
2.2.4 假腔内血栓及主动脉壁内血肿 |
2.3 主动脉假性动脉瘤 |
3 讨论 |
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MR序列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层螺旋C T与1.5T MRI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观察[J]. 阳飞.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1(07)
- [2]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准确性研究[J]. 侯鹏春.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21(02)
- [3]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计算流体力学分析及其在腔内治疗中的应用研究[D]. 张金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主动脉血管医学建模及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D]. 宋雨杰.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19(01)
- [5]大范围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脉搏门控非增强快速MR成像特征及诊断敏感性[J]. 刘金芝,熊敏超,程志刚. 现代医学, 2018(03)
- [6]FIESTA和FRFSE FATSAT T2WI序列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效果比较[J]. 陈果,付兵,杨大兴. 海南医学, 2017(12)
- [7]1.5T磁共振TWIST技术MRA在主动脉夹层的应用研究[D]. 谭仲伦.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4)
- [8]光子CT低剂量回顾性心电门控多期动态重建显示腹主动脉夹层内膜搏动的应用价值[D]. 刘文. 泰山医学院, 2016(06)
- [9]真实稳态快速梯度回波系列与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价值[J]. 黄龙全,许梅海,申炜,李耀波. 广西医学, 2015(12)
- [10]三维增强MR血管成像在主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价值[J]. 刘崎,陆建平,王飞,王莉. 磁共振成像,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