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创业板的回顾与分析——兼谈对我国创建二板市场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晓飞[1](2020)在《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在一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文化兴则国家兴,产业强则国家盛,文化产业发展则社会可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参与环节。政府、企业、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增长。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稳定发展,金融行业的支持不可或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基础,也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反作用于金融业。文化金融将为国家金融支持产业发展提供的有效支持。近些年,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为38737亿元,较2004年增长了10.3倍;2005-2018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实现了年均增长18.9%,远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文化产业增加值也由2004年的2.15%提高到2018年的4.30%,在国民经济中文化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在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金融业的支持具有重要的作用,我国拥有充足的金融资源,随着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IPO注册制和互联网金融的相继启动,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增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然而,现在诸多因素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金融生态环境欠佳、文化产业本身高风险的特点、融资渠道单一、融资量严重不足而致的文化产业融资约束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如何发挥金融推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使文化产业的发展不再受到融资的困扰,已经成为学者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尝试构建符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探讨金融支持与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安全的互动机理,以便于为政策的制定提供微观基础,从而使政府政策的制定更为有效。文章从文化产业的基本涵义、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别从我国的财政文化支出、银行业、资本市场、债券融资、保险业、文化产业基金、担保机构及风险投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指出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在于现存的金融支持体系无法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探讨了金融支持对于文化产业的效应。包括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及对保护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在对文化产业发展效应分析中,将数据按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部分划分,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主成分回归模型,得出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建立文化产业的安全评价体系,通过因子分析法与熵权法分析了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安全效应。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金融业的支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及保护文化产业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设计合理的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是本文的重点和归宿,文章在借鉴其他国家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当前金融支持体系并不完善,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进而对该原因从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金融支持体系架构的不完善和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三方面记性分析。之后,探讨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成要素,提出构建包括政府、资本市场、商业银行及企业自身在内的涵盖宏观、中观、微观在内的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设计建立包括财政经费支持、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投资公司、资本市场及风险投资在内的一系列创新金融工具为支撑的文化金融体系。最后,本文分别从政府政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信用担保机制、社会化的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廖龙[2](2017)在《中国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创业板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对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中占据了重要的市场地位,因此在设立初期就被委以重任,承载着推动我国企业创新与成长、促进产业战略转型与升级的历史使命。然而,创业板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不断出现的“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集资金)现象,以及创业板上市公司频发的上市破发、业绩变脸、高管套现等一系列问题,让投资者信心受挫,社会各界对创业板设立的目标也产生了质疑,从而也诱发了人们对创业板与社会经济之间关系的深层次的思考。为了全面的分析我国创业板市场与宏观经济间的关系,科学的评价我国创业板的经济贡献,本文将尝试从新的角度、用新的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创业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尝试以创业板的资本市场功能为切入点,指出在当前中央大力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必须大力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提升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质量;而创业板作为中小企业获取融资的主要资本市场,研究创业板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贡献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机制,从而为最终促进经济增长服务,这就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标。本文共有8个章节,其主要的章节结构和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本文对国内外关于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对文章的研究框架和结构安排进行了详细地论述,明确了文章的主要研究思路及创新点,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从而全面展开了本文的研究序幕。随后,进入本章的主要理论环节,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创业板与经济增长间的内在机理,本文对经济增长进行了系统地理论阐述,对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对创业板与经济间的传导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造性的提出了从创新经济角度研究创业板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对我国创业板的发展历程和运行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对我国宏观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规范分析。之后,进入全文的重点研究环节,通过实证分析法检验我国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了后文能更好地通过使用科学的计量实证检验方法来检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对当前常用的三种计量分析方法:截面数据(Cross-Section Data)分析法、时间序列数据(Time Series Data)分析法和面板数据(Panel Data)分析法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出了选取以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为主要分析模型的分析思路,并创造性地结合了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微观研究方法,为下文进行实证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本文将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两个角度,通过对创业板市场和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选取创业板市场规模、创业板市场流动和创业板市场波动性作为创业板宏观层面的变量,选取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发展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四个方面建立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创业板微观层面的变量,通过使用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因子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创业板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指出创业板与经济增长存在着显着的因果关系,为了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文章最后对海外成功的创业板市场进行了分析,通过吸取海外创业板市场失败的教训,借鉴海外创业板市场成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市场的各项制度建设,推动我国创业板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以期达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目标。
王德发[3](2012)在《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文中认为本文基于一个背景——二板市场成立与快速发展,一个现象——04到06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转而缩小,引出一个问题——中国二板市场发展是否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得到一个结论——二板市场发展缩小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提出两项建议——发展二板市场、推动落后地区实体经济转变提升。首先,本文回顾了中国二板市场成立以来的发展情况,发现有两个特点:是成长较快,上市公司数量从04年6月的10家上升至2012年1月的936家,市值从刚成立时的165亿元人民币上升至当前的近四万亿;二是上市公司分布不均衡,即行业分布和区域分布不均衡。而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在2004到06年间转而出现下降趋势。笔者对此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0.8之间。这引发笔者对两者关系进行研究。首先,笔者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边限协整检验和ARDL估计等实证方法对于二板市场发展是否存在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作用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二板市场市值每增加1%,各省GDP总量变异系数下降0.0399,二板市场市值每增加1亿元,各省人均GDP变异系数下降0.337E-5。从逻辑上讲,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必然是通过对经济增长有影响,且在各地区影响不同来实现。笔者分别考察了二板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的差异。ARDL模型结果显示,二板市场市值每增加1亿元,GDP大约增加1.2679亿元。随后,本文通过变系数面板模型发现,二板市场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对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从而二板市场的发展引起了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缩小。此后三章,笔者从区域经济结构差异的角度分析了这一机制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如何发生第四章从各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解释二板市场为何会对落后地区促进作用大而对发达地区促进作用小从而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通过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东部省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高,而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低,但相对于人均GDP差异来说,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要小。由于二板市场按照各省市中小企业发展水平配置资源而非按照人均GDP配置资源,因此,二板市场对落后地区的推动作用就相对更大。笔者通过理论分析证明了这一结论,当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比值小于某一个临界值时,二板市场发展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当大于临界值时会扩大差异。随后本文通过实证模型验证了这一结论。而从机制上来说,二板市场发展对落后地区的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使得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缩小,而中小企业本身即为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区域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缩小将意味着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缩小。第五章和第六章则分别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区域产业结构差异的角度来说,同第四章相似,理论上亦存在-个临界值,只有当区域产业结构差异小于临界值时,二板市场才会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实证模型支持这一结论,机制上,二板市场主要是通过推动产业转移来实现落后地区更快的产业升级,从而缩小产业结构差异、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从金融发展水平差异的角度来说,存在同样相似的临界值,实证模型亦支持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从机制上来说,二板市场是通过对落后地区融资的改善程度更大,从而对落后地区的投资推动作用更大来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全文最后,笔者认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促进二板市场发展,二是推动落后地区实体经济转变提升,缩小区域经济结构差异。
关艺锋[4](2011)在《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10月23日我国创业板的成立,10月30日首批28家企业上市。这对解决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完善我国资本市场体系、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改革有重大意义。纵观海外创业板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60年代到现在,先后成立过75家创业板,关闭的达到34家,关闭率超过了35%。存活下来的创业板市场中,成功的只有NASDAQ、KOSDAQ等寥寥几家,大部分发展缓慢。那么海外创业板发展为什么会失败,成功的创业板的经验是什么?我国经过十年酝酿之后建立了创业板,其推出后市场的表现如何,是否稳健,这些问题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截止到2011年3月底,我国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196家,这196家上市公司不仅表现出高成长性,还表现出高市盈率,所以我们要不仅要关注创业板的成长性,还有关注它的风险性。本文运用了历史比较法,对海外创业板的发展状况包括存活时间、市场表现上进行了对比,发现成功的创业板较少,关闭率较高。对我国创业板的整体状况进行了描述,包括我国创业板的制度设计,发现我国创业板制度设计相对海外来说较严格,并运用描述统计法对市场表现和中小板、主板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我国创业板目前总体表现不错,上市企业具有高成长性。本文还对海外主要创业板的成败经验进行了案例分析。选取了欧美的成功代表NASDAQ和亚洲成功的代表KOSDAQ,以及失败的典型代表德国新市场作为案例,从它们的市场表现,制度设计,及宏观经济背景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图表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了NASDAQ、KOSDAQ市场成功的一些关键性因素,以及德国新市场失败的经验启示。以往对海外创业板的研究都是针对表面的制度设计,没有深入到创业板市场内部,本文不但对全球状况进行了描述,还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我国创业板、中小板、海外的NASDAQ、KOSDAQ为主体,进行了制度设计的比较和市场表现的对比,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我国创业板的推出时机和建设状况是否较好,本文进一步深入的从市场内部进行了研究,选取波动性作为研究指标,运用金融市场波动性理论来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模型为ARMA(m, n)-EGARCH(p, q)-M-GED模型,选取的代表性指标为日收益率的对数,并选取NASDQ、KOSDAQ、我国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的波动性进行了对比研究。深入到市场内部,从波动性上来进行对比,以探寻创业板发展的成功经验,这也是本文的第三个创新之处。结果表明NASDAQ建设最为完善,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和抗冲击能力都很强,在许多方面都超过了其他国家的主板市场建设。KOSDAQ经历过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重新走向复苏,市值上也曾超过本国主板市场,在全球创业板的表现中仅次于NASDAQ,波动性稍微高于NASDAQ。而我国中小板的波动性程度次于NASDAQ,但是和KOSDAQ相差不大,这说明我国二板市场的建设程度和发展水平也越来越好,只是规模水平和容量较NASDAQ和KOSDAQ差了许多。而我国创业板由于推出较晚,仅仅从实证分析结果来看,波动性和NASDAQ差不多,甚至小于我国的中小板块和KOSDAQ市场,但由于成立时间较晚,所以市场建设完善程度还有待观察。最后对我国创业板推出时机的意义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创新之处。最后本文对我国创业板的建设提出了政策性建议,这也是本文的研究目的。认为发展我国创业板,需要注意的地方是监管制度要严格,保证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质量;创业板要具有独立性,只有具有独立性才是正确的选择;多发展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可以稳定市场;上市企业要具有多元化的行业结构,高成性的行业都应给予支持;制度设计要根据国情进行,避免简单的模仿。我国在二板市场建设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对国外的创业板成功吸取经验,并且我国经济发展迅速,上市资源丰富,坚信我国创业板会取得好的发展。
王阅微[5](2011)在《深港金融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以后,香港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深圳与香港的联系更加密切,随着深港两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两地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深港两地如何在取长补短中发挥各自的优势加深深港金融合作,推动深港金融都市圈的形成就成为重大的现实问题。为此,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署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诞生,2010年香港又和广东省签署了《粤港合作框架协议》。在珠三角金融合作中,深圳是中国南方的金融之都,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肩负着先行先试的历史重任;而香港则是亚太乃至国际金融中心。因此,泛珠三角地区金融合作主要以深圳和香港的金融合作为关键。为了深入研究深港两地金融合作问题,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区域金融、金融合作以及合作金融等几个基本概念进行界定,从而逻辑地提出了深港金融合作这个核心概念,然后分别介绍香港以及深圳两地金融各自发展情况、发展过程、基本特点等,重点从两地金融交流制度化、两地金融交流多样化、金融业务范围日益扩大化等多维视角去总结1997年以来深港两地金融合作规模、合作状况等,指出深港金融合作具有发展性、特殊性、互补性以及一体性等特征。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深港金融合作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对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金融合作具体做法进行了总结,从而指出,深港两地的金融合作应当凝聚两地政府金融合作共识,充实深港两地合作会议内涵,深化两地金融市场合作,加强深港跨境金融基础设施特别是金融支付体系、金融法律法规、公司治理、会计标准、征信体系、反洗钱体系,以及由审慎金融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投资者保护制度等构成的金融安全网等方面的合作,加强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促进深港两地金融业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
吴怀军[6](2010)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将成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多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尤其是最近几年,我国宏观经济呈良好发展势头,同时中国资本市场也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创业板的推出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层次与结构、拓展资本市场深度与广度的重要举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将我国的创业板市场与做市商制度联系起来加以系统分析。本文从多方面多角度对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做市商制度进行了详细研究。首先对我国证券市场与创业板发展的历史进程做了回顾,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与教训,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期望。接着对创业板与做市商制度做了详细的介绍,总结国际上创业板和做市商制度的成功实践经验,并且对各国及地区的发展情况做了多方位的比较分析。然后进行了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从经济学供求分析和做市商制度的独特优势角度说明了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的主要原因。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实证与理论研究,主要通过微观的实证模型即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与宏观层面的理论分析即制度经济学分析,说明目前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基本可行,并且论述了引入做市商制度后的运行效果和风险防范,以及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模式与流程设计主要是在借鉴国内外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分析说明在我国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具体做法,对相关的制度设计和监管体系提出了参考意见。文章最后对本文做了一定的总结,对我国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以促进做市商制度在我国创业板的早日施行。
李健[7](2007)在《中国企业在深圳、香港和美国三地创业板IPO的国际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旨在对深圳中小企业板、香港创业板和美国纳斯达克三地创业板资本市场上中国企业IPO历史概况与特点作出详细阐述和比较分析。论文主要分两大部分四个层次逐渐展开对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IPO的市场环境情况、企业融资特点的全面分析与探讨。首先,第一大部分概述了创业板的概念及作用、三地创业板的设立背景及发展概况;继而又比较性地介绍了包括与主板的关系、上市条件、运行模式、上市程序、交易制度、监管要求、退市制度及费用安排等内容。其次,第二大部分又从三地创业板市场上现有的中国企业IPO的历史概况及有关财务数据出发进行实证研究。对比分析了中国企业在各板块的融资情况、发行市盈率情况并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得到各板块关注中国企业特点的不同点,以及中国企业的哪些优势特点适合在哪个创业板块上市融资的论点。最后,对中国企业未来在该三地创业板IPO融资发展的情况结合本文论点发表了展望性的观点。
邢振荣[8](2005)在《创业板市场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券市场是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筹资、产权复合与重组、资金导向与资源配置等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高新技术与新经济的出现、中小企业的发展都呼唤建立相应的证券市场,由此,创业板市场就应运而生了。 创业板市场,又称第二板市场,即是在主板市场(第一板市场)之外专为中小企业和新兴公司提供筹资途径的新市场,它是资本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风险资本重要的退出途径。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创业板市场的特点主要有:具有前瞻性、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上市标准低、监管严格、没有统一的交易场所、交易机制灵活、市场创新能力强等。 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着手设立了创业板市场,到了九十年代,创业板市场的发展速度加快,众多资本市场都设立了主要针对中小企业的创业板市场。回顾我国主板证券市场的发展步伐,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同样要充分借鉴海外创业板市场的成功经验,在纵观各国创业板市场的现状与经验教训之后,我们可以看到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的设计,是创业板市场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文首先回顾了创业板市场的兴起与发展,然后深入细致地分析了海外创业板市场的运作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海外创业板市场发展的一些经验教训。随后本文重点分析了现今创业板市场两种主要的交易制度——指令驱动制度和做市商制度,并对两种交易制度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混合模式”是我国创业板市场交易机制最佳选择的结论。最后根据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优势与障碍,笔者就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作市商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
田东霞[9](2005)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既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课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经济繁荣时期,还是经济萧条时期,中小企业都活跃在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中小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自改革开放后,中小企业得到空前的发展,他们与国有大中型企业一起,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就业机会,活跃地区市场,方便群众生活,推动技术创新,增加出口创汇,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国家确定和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借此历史机遇,改变观念,勇于创新,呈现出了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但是,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仍然相对缓慢,大部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与大企业相比,它们在获得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方面都存在着制约和障碍,加之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规范,技术开发水平低,产品竞争能力弱等因素,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作为弱势地区的弱势群体,西部中小企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共同扶持。 中小企业由于其灵活的机制,适宜的规模,较低的管理成本,较强的应变能力等特点,因而更能适应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对培育西部地区市场主体,推动西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国家以及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的保护和扶持措施,以引导、鼓励、规范和促进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这己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当务之急。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虽然不一定都是由法律问题引起的,也可能不是仅有法律就能解决的,但是其中确有不少法律问题,或者这些问题最终只有借助于法律才能得以解决。因此,从法律保障角度提出并研究解决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文选题最主要的目的和动机。 我们过去对市场经济法制的研究,多着眼于如何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和对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和改组,而忽视了对中小企业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建设的研究,一直未能借助经济立法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较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本论文的选题,即是适应这种需要,定位于促进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研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制定专门的中小企业法或小企业法,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我们应借鉴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经验,建立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目前对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有许多视角,但大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中小企业的产业政策、融资政策、技术进步、规范管理、提升竞争力、改革和发展等方面问题,见诸报刊的文章大都强调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或者呼吁在某些方面对中小企业从政策措施上给予扶持;而从法律学角度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进行系统研究者很少,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机制的系统研究,更为少见。本论文最大的特点,是从法律学角度出发,系统有机地结合国内外中小企业发展的经济学方面研究成果,来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以期在中小企业法律保障机制这一新的经济法研究领域做一些有益的探讨,并使其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本论文分别从中小企业理论概述、国外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政策借鉴、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概述、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法律制度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问题研究,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法律保障等十一个方面研究了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律保障问题,较全面地对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中涉及到的法律方面问题及其内在关系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论文在对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相关的现行法律政策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针对西部中小企业发展法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分别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为制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相配套的法规政策文件提供借鉴和思路。尤其是对当前经济和法律学界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利用二板市场,融资的信用担保,现行的法人治理结构等热点问题作了重点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法律保障
戴志敏[10](2004)在《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风险投资已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国内外成功经验表明,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的有效形式。一批高技术企业在风险资本的支持下脱颖而出,不少高技术企业成功地进入了国内或海外的资本市场,实现了风险投资的完整流程。 值得注意的是,九十年代以来,国外一些风险资本正悄然进入中国的风险投资领域,他们已经成为引进外资中的一种独特而新出现的投资行为,其发展势头和影响不可小视。今后几年将是我国高科技产业继续蓬勃并走向健康发展的关键年份,经历了波折的中国高技术风险投资业将会以全新的投资环境、人才市场、项目质量来迎接更多的资金。网络股的降温使得国际风险投资家变得理性,但它们并没有因为遇到挫折而退缩。国内外的风险投资者都必然看好这个市场并大施手脚。 对于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理论界和实际界已开始进行初步的研究。但鉴于国际风险资本的特殊性,国内目前对于这种有别于一般合资模式的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行业、运作方式以及对我国经济所可能产生的影响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特别是由于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不畅通使得国际风险资本疑虑重重。这就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地调查分析、研究探讨。本文通过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指出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规模、特征、原因及对中国可能产生的影响,着重探讨了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投资所存在的退出障碍,在评价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退出渠道后,对于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设立的必要性进行了具体制度设计,并提出应建立相应的制度环境。 论文主要内容如下: 一、对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的运作特征作总体描述(第1-3章)。 论文在从理论上分析了风险投资的基本原理和运作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后。论文指出了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总体规模、投资的行业与企业发展阶段特征、投资区域特征。分析和比较了国际风险资本选择项目的依据及评价项目的定性和定量方法。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也有其特殊性,论文对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也进行了分析。 二、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第4章)。 国际风险资本既然已进入中国,那么它们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等方面必然会有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本论文分析了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作用与影
二、香港创业板的回顾与分析——兼谈对我国创建二板市场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创业板的回顾与分析——兼谈对我国创建二板市场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本文的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文化的涵义及其层次 |
2.1.2 文化产业的内涵 |
2.1.3 文化产业的分类 |
2.1.4 文化产业的融资约束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金融发展理论 |
2.2.2 产业发展理论 |
2.2.3 产业安全理论 |
2.3 相关研究综述 |
2.3.1 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
2.3.2 文化产业安全的研究综述 |
2.3.3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研究综述 |
3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 |
3.1.1 我国文化产业现状分析 |
3.1.2 我国文化产业的国际比较 |
3.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现状分析 |
3.2.1 文化产业的政府财政支持现状分析 |
3.2.2 文化产业的社会资本支持现状分析 |
3.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中存在的问题 |
3.3.1 财政税收投入的有限性与文化产业的资金需求量大的矛盾 |
3.3.2 政府制度的制约机制与文化产业的高风险性的矛盾 |
3.3.3 商业银行的风险规避性使得中小文化企业难以获得贷款支持 |
3.3.4 风险投资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
3.3.5 资本市场对文化企业融资存在诸多限制 |
4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的效应分析 |
4.1 金融支持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效应分析 |
4.1.1 我国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的实证分析 |
4.1.2 基于区域差异性的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
4.1.3 我国金融支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 |
4.2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效应分析 |
4.2.1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效应的理论分析 |
4.2.2 文化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
4.2.3 综合评价方法选取与数据采集 |
4.2.4 文化产业安全的实证评价分析 |
4.2.5 金融支持对文化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
5 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撑:基于部分国家的经验与借鉴 |
5.1 美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5.1.1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保证文化产业的融资需求 |
5.1.2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
5.1.3 美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
5.2 日本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5.2.1 日本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资本支持 |
5.2.2 社会多渠道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 |
5.2.3 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 |
5.2.4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文化企业提供直接融资 |
5.3 韩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
5.3.1 政府通过制定政策促进金融业支持文化企业 |
5.3.2 金融业增加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扶持 |
5.3.3 社会资本通过多渠道支持韩国文化产业 |
5.4 启示与借鉴 |
5.4.1 政府在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 |
5.4.2 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投资渠道的多样化 |
5.4.3 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
5.4.4 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
6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
6.1 我国金融支撑文化产业作用不足的原因分析 |
6.1.1 金融支持体系组成要素及其职能界定的模糊 |
6.1.2 金融支持体系运行架构的不完善 |
6.1.3 金融支持政策与监管架构的不完善 |
6.2 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构成要素 |
6.2.1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交易主体 |
6.2.2 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中的组成要素 |
6.3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体系的设计 |
6.3.1 商业银行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3.2 保险业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3.3 资本市场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3.4 风险投资支持文化产业的运行架构设计 |
6.4 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政策与监管架构设计 |
6.4.1 货币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
6.4.2 金融监管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
6.4.3 财政政策支持文化产业的架构设计 |
6.4.4 构建连接各项文化金融各项政策的协调和信息反馈机制 |
7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我国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国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关于经济增长的概念界定 |
1.3.2 创业板与股票市场的功能界定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论文基本框架与主要内容 |
1.5.1 论文基本框架 |
1.5.2 主要内容 |
1.6 主要创新点及研究难点 |
1.6.1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 |
1.6.2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关于经济增长原因和机制的研究 |
2.1.2 关于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1.3 关于创业板的研究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关于中国创业板的争论 |
2.2.2 创业板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机理研究 |
3.1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 |
3.1.1 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 |
3.1.2 凯恩斯的现代宏观经济学说 |
3.1.3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 |
3.1.4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
3.1.5 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
3.2 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
3.2.1 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机制与经济增长 |
3.2.2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与经济增长 |
3.2.3 股票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 |
3.2.4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与经济增长 |
3.2.5 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效应与经济增长 |
3.2.6 股票市场的信息披露与经济增长 |
3.3 创业板与经济的传导机制研究 |
3.3.1 股票市场的传导机制研究 |
3.3.2 基于创新经济的创业板传导机制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创业板和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4.1 中国创业板市场综述 |
4.1.1 中国创业板的发展历程 |
4.1.2 中国创业板现状分析 |
4.1.3 创业板在中国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
4.2 中国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
4.2.1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分析 |
4.2.2 中国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
4.2.3 中国经济结构特征 |
4.2.4 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特征 |
4.3 创业板和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分析 |
4.3.1 创业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
4.3.2 创业板推动经济增长的实现途径 |
4.3.3 我国创业板市场和经济增长关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宏观层面的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
5.1 实证研究方法 |
5.1.1 基于截面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 |
5.1.2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 |
5.1.3 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 |
5.1.4 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方法 |
5.2 基于宏观层面模型构建 |
5.2.1 宏观计量模型的选择 |
5.2.2 向量自回归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
5.2.3 宏观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基于宏观层面的实证分析 |
5.3.1 宏观变量处理思路 |
5.3.2 实证研究思路 |
5.3.3 关于创业板与经济增长的宏观实证分析 |
5.3.4 实证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微观层面的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
6.1 基于微观层面实证模型研究设计 |
6.1.1 微观指标选择 |
6.1.2 微观实证研究思路分析 |
6.1.3 因子分析模型研究 |
6.2 创业板上市公司成长能力分析 |
6.2.1 KMO和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 |
6.2.2 微观变量的共同度分析 |
6.2.3 关于公因子的解释总方差 |
6.2.4 因子旋转分析 |
6.2.5 基于回归法的因子得分 |
6.3 创业板上市公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
6.3.1 基于描述性分析的企业成长能力研究 |
6.3.2 上市企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
6.3.3 上市企业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海外创业板发展现状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 |
7.1 海外创业板发展情况分析 |
7.1.1 海外创业板发展历程回顾 |
7.1.2 海外主要创业板发展现状分析 |
7.2 海外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分析 |
7.3 海外创业板存在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
7.4 本章小节 |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与展望 |
8.1.1 基本结论 |
8.1.2 研究展望 |
8.2 完善我国创业板制度建设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3)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
三、主要创新和不足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 |
第二节 二板市场与主板市场的比较分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存在性检验 |
第一节 二板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考察 |
第三节 二板市场发展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存在性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二板市场缩小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机理分析 |
第一节 二板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第二节 二板市场发展对各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 |
第三节 二板市场上市公司的分布比较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四章 缩小区域增长差异的条件分析:中小企业视角 |
第一节 地区间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 |
第二节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实证检验 |
第四节 地区中小企业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传导机制 |
本章小结 |
本章附录 |
第五章 缩小区域增长差异的条件分析:产业视角 |
第一节 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 |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实证检验 |
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传导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缩小区域增长差异的条件分析:金融发展水平视角 |
第一节 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差异 |
第二节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理论分析 |
第三节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实证检验 |
第四节 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差异下二板市场的作用:传导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全文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相关政策建议 |
第三节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课题的来源、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 国外文献综述 |
2. 国内文献综述 |
(三)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案和准备采取的措施 |
一、创业板的相关理论 |
(一) 啄食顺序理论 |
(二) 熊彼特经济周期理论和创新经济理论 |
(三) 创业板对中小企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理论 |
1. 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功能 |
2. 对创业企业家的培育和甄别功能 |
二、海外创业板的状况 |
(一) 创业板市场的相关背景 |
1. 创业板市场的涵义 |
2. 创业板市场的特征 |
(二) 海外创业板的状况 |
1. 设立方式和运行模式 |
2. 市值规模 |
3. 交易状况 |
4. 存活状况 |
5. 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少 |
三、海外主要创业板成败经验、教训的案例分析 |
(一) 纳斯达克市场成功经验分析 |
1. 纳斯达克市场的基本状况 |
2. 纳斯达克成功的市场原因 |
3. 纳斯达克的运作机制分析 |
(二) 科斯达克市场的成功经验 |
1. 科斯达克市场简介 |
2. 纳斯达克的成功表现 |
3. KOSDAQ成功的市场原因 |
4. KOSDAQ市场从低谷走向成功的其他原因 |
(三) 德国新市场失败的原因分析 |
1. 德国新市场的衰败 |
2. 德国新市场失败的原因分析 |
四、我国创业板和海外创业板的制度比较 |
(一) 制度建设比较 |
1. 设立模式比较 |
2. 上市制度比较 |
3. 保荐人制度比较 |
4. 退市制度比较 |
5. 行业分布比较 |
(二) 我国创业板的市场情况表现 |
1. 上市公司数量 |
2. 新股发行情况 |
3. 市场表现情况 |
4. 创业板公司的成长性 |
五、我国创业板和NASDAQ、KOSDAQ波动性比较的实证研究 |
(一) 金融市场波动性概述 |
1. 成熟市场的波动性特征 |
2. 我国股市的波动性特征 |
3. 本文的实证方法 |
(二) GARCH模型的建立 |
1. GARCH族模型的介绍 |
2. 本文建立的模型 |
(三) 数据选取和实证研究 |
1. 数据来源 |
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3. 平稳性检验 |
4. 模型的参数估计 |
5. 实证结果分析 |
六、创业板推出时机的比较 |
(一) 我国创业板的建设历程回顾 |
(二) 海外创业板和我国创业板推出时机比较 |
(三)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创业板推出的意义 |
1. 促进中小企业的融资 |
2. 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立 |
3. 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 |
4. 创业板推出时机对宏观经济的意义 |
七、海外创业板的经验借鉴 |
(一) 海外创业板的经验借鉴 |
1. 市场建设制度启示 |
2. 市场发展方面启示 |
(二) 我国创业板的前景展望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5)深港金融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深港金融合作研究导论 |
第一节 深港金融合作概念界定 |
一、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 |
二、金融合作与合作金融 |
三、深港金融合作 |
第二节 深港金融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
一、区域金融文献研究综述 |
二、区域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
三、深港金融合作研究综述 |
第三节 主要研究思路 |
一、基本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三、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深港金融业发展历程概述 |
第一节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
一、二战前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
二、二战后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
三、回归后的香港金融业 |
第二节 深圳金融业的发展 |
一、深圳金融业的产生 |
二、深圳金融业的初步发展 |
三、深圳金融业的转型与变革 |
四、深圳金融业深化改革与发展 第三章 深港金融合作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深港金融合作现状 |
一、深港金融合作逐渐制度化 |
二、深港金融机构交流多样化 |
三、深港人民币离岸金融合作全面化 |
四、创建深港金融后台服务区 |
五、开展深港金融人才合作 |
第二节 深港金融合作的特点 |
一、深港金融合作具有拓展性 |
二、深港两地金融合作具有特殊性 |
三、深港金融合作具有互补性 |
四、深港金融合作具有一体性 第四章 深港金融合作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深港金融合作存在的问题 |
一、深港两地政府间的交流合作不足 |
二、深港两城市的总部经济规模不平衡 |
三、深港两地金融机构合作规模偏小 |
四、深港两地资本市场整合偏低 |
五、深圳的金融生态环境不够完善 |
六、深港两地金融人才合作少 |
第二节 深港金融合作存在问题的主观原因分析 |
一、深圳自身的定位不足与理念缺失 |
二、香港对深圳金融业的片面认识 |
第三节 深港金融合作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分析 |
一、深港两地的基本制度不同 |
二、深港两地的管辖权不一致 |
三、深港两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市场发育程度不一致 |
四、深港两地金融机制不协调 第五章 欧美金融合作的经验及启示 |
第一节 伦敦金融合作及其借鉴 |
一、伦敦金融城发展状况 |
二、伦敦金融城带给我们的启示 |
第二节 纽约金融市场及其借鉴 |
一、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
二、美国金融危机及其金融合作 |
三、美国金融合作的启示 第六章 推进深港金融合作的对策 |
第一节 加强对深港金融合作的政策支持 |
一、深港两地政府必须高度重视金融合作 |
二、增进两地政府间的广泛交流 |
三、积极争取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 |
第二节 全面拓展两地金融合作的领域 |
一、加强深港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
二、推动两地金融机构间的合作 |
三、加强深港资本市场的合作 |
四.建立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 |
五、发展深港总部经济 |
第三节 完善深港金融合作的保障体系 |
一、加强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 |
二、加强深港金融监管合作 |
三、加强金融领域内的知识产权保护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
(6)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四节 文章的创新点 |
1 我国证券市场与创业板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未来展望 |
1.1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和未来展望 |
1.2 我国创业板市场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
2 国内外创业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的比较分析 |
2.1 做市商制度与创业板简介 |
2.2 国际创业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发展的成功实践 |
2.3 国内外创业板市场及做市商制度的比较研究 |
3 创业板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
3.1 在我国创业板市场实行做市商制度的必要性—经济学视角解释 |
3.2 实行做市商制度必要性的体现—做市商制度的独特优势 |
4 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实证与理论研究 |
4.1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微观实证分析 |
4.2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制度经济学宏观理论分析 |
4.3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市场效果和风险防范 |
4.4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障碍和配套政策措施 |
5 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模式与流程设计 |
5.1 创业板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总体设计思路 |
5.2 对创业板做市商制度组织和运行模式的设置 |
5.3 对做市商制度监管体系的设置 |
6 结论和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中国企业在深圳、香港和美国三地创业板IPO的国际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文章结构 |
1.5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
第2章 创业板市场概述 |
2.1 何谓创业板市场 |
2.2 创业板的作用 |
2.3 创业板市场的独立性特点 |
2.4 三地创业板市场的形成背景与基本概况 |
2.4.1 深圳中小企业板市场 |
2.4.2 香港创业板市场 |
2.4.3 美国纳斯达克市场 |
第3章 三地创业板市场运行机制比较 |
3.1 创业板与其对应主板市场的比较 |
3.1.1 深圳中小企业板与深圳证券交易所 |
3.1.2 香港创业板与香港主板 |
3.1.3 美国纳斯达克与美国证券市场 |
3.2 上市条件的比较 |
3.3 运行模式的比较 |
3.4 发行上市程序的比较 |
3.4.1 深圳中小企业板的上市程序 |
3.4.2 香港创业板的上市程序 |
3.4.3 美国纳斯达克的上市程序 |
3.5 上市交易制度的比较 |
3.6 上市企业监管制度的比较 |
3.6.1 深圳中小企业板的监管 |
3.6.2 香港创业板的监管 |
3.6.3 美国纳斯达克的监管 |
3.7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的比较 |
3.7.1 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
3.7.2 香港创业板市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
3.7.3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要求 |
3.8 退市制度的比较 |
3.8.1 深圳中小企业板的退市制度 |
3.8.2 香港创业板的退市制度 |
3.8.3 美国纳斯达克的退市制度 |
3.9 发行上市的成本比较 |
3.9.1 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成本 |
3.9.2 香港创业板上市成本 |
3.9.3 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本 |
3.9.4 小结 |
第4章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历史情况比较 |
4.1 本文中“中国企业”的定义 |
4.2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的数量比较 |
4.3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的行业分布比较 |
4.3.1 中国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的行业分布特点 |
4.3.2 中国企业在香港创业板的行业分布特点 |
4.3.3 中国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的行业分布特点 |
4.3.4 三地创业板行业特点综合比较 |
4.4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的融资额及融资费用比较 |
4.4.1 深圳中小企业板融资总额及融资费用情况分析 |
4.4.2 香港创业板融资总额及融资费用情况分析 |
4.4.3 美国纳斯达克融资总额及融资费用情况分析 |
4.4.4 三地创业板融资额及融资费用综合比较 |
4.5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比较 |
4.5.1 深圳中小企业板IP0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 |
4.5.2 香港创业板IPO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 |
4.5.3 美国纳斯达克IPO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 |
第5章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的特点比较 |
5.1 因子分析法基本原理 |
5.2 财务指标的选择及数据处理 |
5.3 三地创业板上市企业实证研究 |
5.3.1 实证研究思路 |
5.3.2 实证研究过程 |
5.3.3 实证研究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中国企业在三地创业板 IPO情况回顾 |
6.2 深圳中小企业板──中国中小企业成长的摇篮 |
6.3 香港创业板──中国企业摸索海外上市的跳板 |
6.4 美国纳斯达克──中国企业辉煌崛起的助推器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1 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 IPO融资概况 |
附录 A-2 香港创业板中国企业 IPO融资概况 |
附录 A-3 美国纳斯达克中国企业 IPO融资概况 |
附录 B-1 深圳中小企业板企业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 |
附录 B-2 香港创业板中国企业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 |
附录 B-3 美国纳斯达克中国企业发行价与发行市盈率 |
附录 C-1 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财务数据 |
附录 C-2 香港创业板中国上市企业财务数据 |
附录 C-3 美国纳斯达克中国上市企业财务数据 |
附录 D-1 fl因子得分前50名排序表 |
附录 D-2 f2因子得分前50名排序表 |
附录 D-3 f3因子得分前50名排序表 |
附录 D-4 f4因子得分前50名排序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己发表论文: |
(8)创业板市场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的涵义和特征 |
一、创业板市场的主要模式 |
二、创业板市场的主要特征 |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 |
一、指令驱动制度与做市商制度 |
二、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的选择 |
第一章 创业板市场概述 |
第一节 创业板市场之兴起与发展 |
一、创业板市场的兴起 |
二、创业板市场的发展 |
第二节 创业板市场的定位 |
一、创业板市场的功能 |
二、创业板与主板的关系 |
第二章 海外创业板市场现状及经验 |
第一节 美国纳斯达克证券市场 |
一、美国NASDAQ的概况 |
二、美国NASDAQ的经验 |
第二节 英国另项投资市场(AIM) |
一、英国AIM概述 |
二、英国AIM的经验 |
第三节 香港创业板市场 |
一、香港创业板市场概述 |
二、香港创业板市场的现状 |
第四节 日本JESDAQ市场 |
一、日本JASDAQ市场概述 |
二、日本创业板市场的主要特点 |
第五节 欧洲小盘股 |
一、市场因素 |
二、风险投资体系不发达 |
三、高新技术产业落后 |
第六节 全球创业板市场的经验 |
一、高新技术产业一样具有产业周期 |
二、全球创业板经历了一次定位调整 |
第三章 创业板市场的交易制度 |
第一节 证券市场的交易组织方式 |
一、指令驱动制度 |
二、做市商制度 |
第二节 指令驱动制度与做市商制度的比较 |
一、市场的效率 |
二、市场的流动性和波动性 |
三、交易成本 |
第三节 创业板市场交易制度的未来趋势 |
一、创业板和主板的交易机制具有很大的延续性 |
二、促进市场流动性的主体的地位 |
三、单一的做市商制度暴露出成本过高的缺陷 |
第四章 创建我国的做市商制度 |
第一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益处 |
一、提高交易效率 |
二、增强配置效率 |
三、优化风险处置 |
第二节 我国创业板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障碍 |
一、证券法规方面的障碍 |
二、市场机制方面的障碍 |
三、市场主体方面的障碍 |
四、载体方面的障碍 |
五、人才方面的障碍 |
第三节 创建我国的做市商制度的具体举措 |
一、发展专业经纪人是可行的明智之举 |
二、指令驱动模式与做市商制度相结合 |
三、积极推进同时要稳步发展 |
四、制订相关的法规以加强监督管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声明 |
致谢 |
(9)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中小企业理论概述 |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
二、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
三、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
四、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第二章 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政策借鉴 |
一、国外中小企业的立法模式和特点 |
二、国外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法律措施 |
三、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中小企业法律保障体系 |
第三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状况 |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
二、西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三、促进西部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
四、构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四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研究 |
一、企业设立法制概述 |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一般条件和基本程序 |
三、西部各种类型中小企业设立的主要法律依据 |
四、完善西部地区中小企业设立的法律制度 |
第五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研究 |
一、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概述 |
二、我国法人治理结构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问题及对策 |
第六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制度研究 |
一、信用担保的法制概述 |
二、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三、我国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探索 |
四、健全西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的法律保障体系 |
第七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风险投资的法律问题研究 |
一、风险投资概述 |
二、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经验 |
三、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探析 |
四、构筑西部地区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
第八章 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问题研究 |
一、“二板市场”的产生及其交易机制 |
二、“二板市场”的共性特征 |
三、“二板市场”是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器” |
四、我国“创业板”市场创立探析 |
五、构建我国及西部中小企业利用“二板市场”的法律制度 |
第九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障 |
一、技术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 |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政策 |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与问题 |
四、健全西部地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法律体系 |
第十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法律保障 |
一、加入WTO为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
二、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状及问题。 |
三、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利用外资的现行政策法规体系 |
四、完善西部中小企业吸引外资法律制度的对策建议 |
第十一章 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的法律保障 |
一、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
二、扶持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国际经验借鉴 |
三、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主要问题 |
四、构建西部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法律保障体系 |
参考文献 |
(10)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与基本内容 |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
2.风险投资的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关于风险投资及其作用研究 |
2.2 风险投资中的信息经济学与委托-代理理论 |
2.3 关于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研究 |
2.4 关于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行为研究 |
2.5 关于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
2.6 关于风险投资项目评估的定量化方法分析 |
2.7 关于风险投资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研究 |
3.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运作特征分析 |
3.1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投资概况 |
3.2 国际风险资本在我国投资的行业与阶段特征 |
3.3 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的区域特征 |
3.4 国际风险资本的项目选择特征 |
3.5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组织形式与投资策略 |
3.6 近年来国际风险资本的动向 |
4.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与成因 |
4.1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影响 |
4.2 国际风险资本进入中国的成因 |
4.3 双重整合优势互动投资模型 |
5.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问题分析 |
5.1 风险投资退出的作用 |
5.2 风险资本退出方式决策的理论模型 |
5.3 国际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选择 |
5.4 国际风险资本在中国的退出障碍 |
6.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构建 |
6.1 风险投资的退出特征决定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必要性 |
6.2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理论分析—基于分工理论的研究 |
6.3 海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风险资本退出 |
6.4 多层次资本市场对于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制度安排 |
7.国际风险资本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环境的完善 |
7.1 从制度上完善我国风险投资体系 |
7.2 正确引导国际风险资本的行为,加强监管与风险控制。 |
7.3 完善国际风险资本退出的法律体系 |
8.结论 |
附录 |
附录1 表3.1进入中国的部分国际风险资本一览表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工作和发表的论着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香港创业板的回顾与分析——兼谈对我国创建二板市场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D]. 刘晓飞.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2]中国创业板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D]. 廖龙. 辽宁大学, 2017(06)
- [3]中国二板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D]. 王德发. 复旦大学, 2012(03)
- [4]中外创业板的比较研究[D]. 关艺锋. 广西师范大学, 2011(05)
- [5]深港金融合作研究[D]. 王阅微. 吉林大学, 2011(08)
- [6]我国创业板市场做市商制度研究[D]. 吴怀军. 复旦大学, 2010(03)
- [7]中国企业在深圳、香港和美国三地创业板IPO的国际比较研究[D]. 李健. 同济大学, 2007(06)
- [8]创业板市场法律问题研究[D]. 邢振荣. 四川大学, 2005(04)
- [9]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保障研究[D]. 田东霞. 中央民族大学, 2005(04)
- [10]国际风险资本运作、退出与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研究[D]. 戴志敏. 浙江大学,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