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搏定联合抗肿瘤药物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生长抑制的增效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袁倩[1](2018)在《姜黄素联合5-FU对MEC-1细胞凋亡及NF-κB、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姜黄素与5-FU联合使用对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的凋亡效应及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为姜黄素与5-FU联合使用对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上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组分为姜黄素组、5-FU组、联合组,对照组为含有0.1%DMSO的PBS组。将MEC-1细胞置于含10%胎牛血清及1%双抗的RPMI-1640培养液,37℃、5%CO2培养箱中培养,并进行传代,待肿瘤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时备用。(1)不同浓度姜黄素(0、20、40、60、80、120μmol//L)孵育MEC-1细胞不同时间(24、48、72h)后,用CCΚ-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2)同样,不同浓度5-FU(0、20、40、60、80、120μmol/L)孵育MEC-1细胞24h后,用CCΚ-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通过实验结果计算出姜黄素、5-FU 24h的IC50值用于后续各项实验。(3)姜黄素和5-FU单独及联合作用于粘液表皮样癌MEC-1细胞24h,CCΚ-8法检测肿瘤细胞体外增殖抑制情况。(4)加入不同浓度(20、40、60μmol/L)的姜黄素、5-FU、姜黄素+5-FU孵育MEC-1细胞,培养12、24h后用流式细胞仪进行凋亡的检测。(5)加入34.79μmol/L浓度的姜黄素和104.6μmol/L浓度的5-FU单独及联合作用于MEC-1细胞24h后,Western bolt测定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变化。结果:(1)不同的浓度作用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对MEC-1细胞增殖作用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间=719.378,P组间<0.01)。随着作用时间增加,姜黄素对MEC-1的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F时间=203.286,P时间<0.01);姜黄素不同浓度组与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交互=12.650,P交互<0.01),即在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的姜黄素均对MEC-1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2)随着5-FU浓度升高,对MEC-1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增强。(3)联合用药组与34.79μmol/L姜黄素、联合用药组与104.6μmol/L 5-FU之间对MEC-1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MEC-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更强。(4)各实验组药物均能诱导MEC-1细胞凋亡。随着浓度升高,各药物组诱导MEC-1细胞凋亡作用增强。联合用药组与姜黄素组之间、联合用药组与5-FU组之间对MEC-1细胞诱导凋亡作用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用药组诱导MEC-1细胞凋亡作用更强。(5)姜黄素与5-FU均能下调NF-κB及上调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联合用药组下调NF-κB,上调Caspase-3蛋白能力高于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1)不同浓度的姜黄素、5-FU均能有效抑制MEC-1细胞的增殖和诱导MEC-1细胞的凋亡,联合用药比单独用药对MEC-1细胞生长抑制及诱导凋亡作用更强。(2)姜黄素与5-FU联合使用能够有效的抑制MEC-1细胞的增殖,促进MEC-1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抑制NF-κB活性,上调caspase-3表达有关。
段培和,杨文继[2](2014)在《抗血管生成药联合紫杉醇治疗在涎液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口腔领面部恶性肿瘤占全身肿瘤的比例较大,因领面部肿瘤位于消化呼吸道的开端,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影响明显,且相对于身体其它部位的肿瘤,发病后给患者带来的心理压力巨大。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对于中晚期和因各种原因不能采用其他治疗方式的病者。目前实体瘤的化疗大多依赖于临床经验,缺少客观的用药指导和评价。并且临床医师选择化疗药物时感到成熟的方案不多,找寻具有高选择性的新药和增强现有抗肿瘤药物的抗瘤作用,而不增加其
徐小方[3](2013)在《黄芩苷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抑瘤作用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MEC)是人涎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文献报道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占所有涎腺肿瘤的5%到10%。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分级,MEC可以分为高分化型、中分化型及低分化型三种。高中分化型患者常规手术治疗后预后很好,但是低分化患者易出现早期转移,术后临床预后很差,转移癌患者一般仅存活两至三年。目前化疗仍是治疗转移癌的主要方案,但对低分化MEC患者而言,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低分化表型及多药耐药特性,导致化疗药物的不敏感性。因此,探讨黏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筛选开发对黏液表皮样癌具有选择性抑瘤作用的药物对于低分化MEC患者具有重要意义。【目的】(1)利用我科前期建立的高转移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系,建立稳定的耐药细胞系MEC/5-FU,并探索其可能的耐药机制。(2)利用MC3细胞和MEC/5-FU细胞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探索移植瘤生物学特性并确定动物模型的耐药特性,为探索黏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及筛选敏感药物建立动物模型。(3)研究中药单一成分黄芩苷对MC3细胞及其移植瘤的抑瘤作用。检测黄芩苷对MC3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初步探索可能的抑瘤机制。(4)研究黄芩苷对多药耐药MEC/5-FU细胞株及其裸鼠移植瘤的抑瘤作用。检测黄芩苷对MEC/5-FU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对耐药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索黄芩苷对黏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是否具有逆转耐药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1)采用大剂量冲击联合递增维持浓度的方法,利用5-FU诱导高转移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建立稳定的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耐药细胞株(MEC/5-FU)。采用MTT法分别检测5-氟尿嘧啶、阿霉素、表阿霉素、平阳霉素、博莱霉素、阿糖胞苷、顺铂、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紫杉醇等对对MC3细胞和MEC/5-FU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计算耐药指数。(2)将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MEC/5-FU细胞接种于裸鼠表皮下,待肿瘤成瘤后,按15mg/kg剂量腹腔注射5-FU进行体内诱导2周,建立稳定的黏液表皮样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取移植瘤原代培养细胞进行耐药性检测。(3)采用MTT法检测黄芩苷对MC3细胞和MEC/5-FU细胞的抗增殖作用,通过倒置显微镜、HE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及超微结构的改变;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率;用RT-PCR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相关基因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情况;初步探讨黄芩苷对MC3细胞和MEC/5-FU细胞的抑瘤机制。(4)构建高转移MC3细胞和多药耐药MEC/5-FU细胞的裸鼠移植瘤模型。肿瘤细胞接种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肿瘤长短径,计算肿瘤体积,待肿瘤生长至约300mm3后,对荷瘤裸鼠进行随机分组,采用不同浓度的黄芩苷模拟临床用药,观察裸鼠生长情况,计算各组用药抑瘤率。通过病理组织学及电镜扫描观察瘤组织超微结构。(5)采用Agilent人类全基因4*44K芯片检测比对MC3细胞和MEC/5-FU细胞基因表达差异情况,结果选用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NIAID), NIH提供的DAVID Bioinformatics Resources软件进行分析,对丰度计分(Enrichment Score ES)大于1的进行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类。RT-PRC验证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罗丹明123蓄积试验检测耐药细胞株ABC转运蛋白超家族(ATP-binding cassette,ABC)药泵作用。(6) MiRNAs芯片检测比较MC3细胞与MEC/5-FU细胞间miRNAs表达差异情况,以及黄芩苷作用前后MEC/5-FU细胞中miRNAs表达改变情况。筛选分析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多药耐药性相关的miRNAs差异表达并采用Realtime-PCR进行验证,初步探索miRNAs分子在黏液表皮样癌耐药分子事件中的作用。【结果】(1)经过14次的大剂量冲击及逐渐提高维持剂量,成功建立稳定的耐药细胞系MEC/5-FU。该细胞能在含有1μg/ml5-FU的血清培养液中稳定生长和传代,对5-FU的耐药倍数达到36.11,并且对其它多种抑瘤机制不一样的化疗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多次冻融复苏后耐药性能稳定,该细胞在形态学和生长特性方面与亲本细胞MEC细胞系比较未见明显改变。(2) MEC/5-FU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约14天后,肿瘤体积长到约300mm3,继续腹腔注射15mg/kg的5-FU进行体内诱导,连续注射两周后取移植瘤进行原代培养获得移植瘤MEC/5-FU/NU原代细胞,MTT检测原代MEC/5-FU/NU细胞的耐药性,明确建立稳定的黏液表皮样癌耐药动物模型。HE结果表明原代培养的MEC/5-FU/NU细胞与体外培养细胞组织学结构类似,对5-FU的耐药指数为27.82。RT-PCR显示耐药相关基因ABCB1、ABCB11、GSTA1耐药相关基因在MEC/5-FU/NU细胞中明显高表达。免疫荧光显示多药耐药蛋白MDR-1在MEC/5-FU/NU细胞中高表达。(3) MTT药敏实验结果显示黄芩苷能显着抑制MC3细胞增殖,72小时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40μg/ml。100μg/mL和320μg/mL的作用72h后的MC3细胞抑制率分别为75.42±4.36%和91.58±2.14%。细胞周期分析显示,与对照组比较,40μg/ml黄芩苷作用72h后细胞被阻滞于G0/G1期,比率由57.28%上升到68.94%,而S期细胞比率由40.54%降低到24.10%,P=0.0023。AnnexinV FITC/PI法检测到凋亡细胞,且细胞凋亡率呈浓度依赖性,40μg/ml作用72h后MC3细胞的凋亡率由2.80%升高到14.47%,P=0.0004。Hoechst33342染色显示黄芩苷作用组细胞出现细胞核浓缩、DNA碎片等典型凋亡特征。(4)黄芩苷可抑制裸鼠MC3细胞皮下移植瘤的生长,呈剂量依赖性。200mg/kg黄芩苷组用药两周后肿瘤平均体积为1233.02mm3,阴性对照组平均体积为2682.67mm3,抑瘤率为54.04%。瘤组织病理组织学和透射电镜检查结果显示:黄芩苷用药组肿瘤坏死和细胞凋亡现象较阴性对照组多见。(5)黄芩苷对MEC/5-FU细胞及其裸鼠移植瘤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黄芩苷对耐药细胞的72h半数抑制浓度(IC50)约为68.75μg/ml。200mg/kg黄芩苷组用药两周后肿瘤平均体积为1682.0mm3,阴性对照组肿瘤平均体积为3259.0mm3,抑瘤率为44.66%。RT-PCR结果显示黄芩苷作用MEC/5-FU细胞后,ABCB1、和ABCC1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未见降低,MEC/5-FU细胞对荧光染料罗丹明123的泵出率也未见显着下降。(6)基因芯片结果显示,与亲本细胞MC3细胞比较,耐药细胞MEC/5-FU有7516个基因表达出现上调(比率大于2.0),7275个基因表达出现下调(比率小于0.5)。上调基因多属于生长因子类、细胞外基质等基因,下调基因多属于细胞周期蛋白类、DNA合成和修复、细胞凋亡相关及细胞受体相关基因。挑选出ABCA2、ABCB1、ABCB11、 ABCC1、 ABCC4(MRP4)、 GST T1、GSTA1、TOP2A、TOP2B、CASP3等10个与耐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RT-PCR验证。与其亲本细胞MC3相比,MEC/5-FU细胞中ABCB1、ABCB11、ABCC4和GSTA1等耐药相关基因的mRNAs表达上调表达显着上调,而ABCA2、ABCC1、CASP3、GSTT1、TOP2A、TOP2B、等耐药相关基因mRNAs表达未见显着差异。罗丹明123蓄积实验显示MEC/5-FU细胞内荧光信号强度显着降低,表明耐药细胞胞浆内罗丹明123蓄积量显着下降。(7)基因芯片结果和RT-PCR结果显示ABCC1(MRP1)在两种细胞中表达量恒定,但是免疫细胞化学结果显示在MEC/5-FU细胞中出现特异性和定位。采用RNAi技术降低MRP1表达后细胞耐药性显着下降,且RNAi技术主要降低MEC/5-FU细胞核内的MRP1的表达。(8) MicroRNA芯片结果显示与亲本MC3细胞比较,共有19个miRNAs表达出现上调,11个miRNAs出现表达下调。对于MEC/5-FU细胞,黄芩苷处理组与未处理组比较共有162个miRNAs表达出现上调,13个miRNAs出现表达下调。我们选取与miR-34、miR-107、miR-125a和miR-202进行Realtime-PCR验证,却未检出显着差异表达。【结论】(1)经过反复冲击并缓慢提高维持浓度,以及反复冻融复苏,最终成功建立了稳定的黏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细胞系MEC/5-FU,该细胞能在1μg/ml的5-FU培养液中稳定生长和传代,对5-FU的耐药倍数达到36.11,对多种抑瘤机制不同的化疗药物表现不同程度的交叉耐药性。并利用该耐药细胞模型成功建立多药耐药的裸鼠移植瘤模型。(2)黄芩苷可通过将细胞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高转移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增殖。动物实验结果表明并能显着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诱导瘤组织中MC3细胞的凋亡。(3)黄芩苷能显着诱导MEC/5-FU细胞凋亡,并对其裸鼠移植瘤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黄芩苷与5-FU联用具有协同抑制MEC/5-FU细胞裸鼠异种移植瘤生长的作用。(4) ABC转运蛋白超家族中的ABCB1(MDR1)在MEC/5-FU耐药细胞中显着高表达,并能将罗丹明荧光染料主动运输出胞外,在MEC/5-FU细胞耐药机制中起主要作用。(5)黄芩苷作用对MEC/5-FU细胞中ABCB1、ABCC1等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无影响。药物蓄积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作用前后MEC/5-FU细胞对罗丹明123染料的蓄积量无显着差异,提示黄芩苷对耐药细胞中ABC转运蛋白超家族药泵作用无影响。(6)首次发现MRP1在MEC/5-FU细胞中整体表达量不变的情况下出现了细胞核转移现象。RNAi技术可以显着降低MEC/5-FU细胞核中高表达的MRP1,降低耐药细胞对5-FU的耐药性。据此我们推测MRP1可能在细胞核内以调控分子的形式参与了黏液表皮样癌的耐药。具体调控通路有待进一步研究。(7) MicroRNAs芯片结果提示与亲本亲本细胞MC3细胞相比,MEC/5-FU耐药细胞系中多种miRNAs出现表达异常。提示miRNAs异常表达可能参与了黏液表皮样癌的耐药调控。选择表达差异显着的miR-202*(差异倍数3.179)、miR-125a(差异倍数0.0013)进行Realtime PCR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在两组细胞间的表达无明显改变。它们在黏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中是否存在差异表达及是否参与调控耐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8) MicroRNAs芯片结果提示黄芩苷处理前后, MEC/5-FU细胞系中多种miRNAs出现表达异常。其中miR-34a*和miR-107差异表达明显,其ratio值分别为3.8891048和0.0009556。但是Realtime-PCR验证结果表明二者在两组细胞间的表达无明显改变。它们在黄芩苷抑制MEC/5-FU细胞增殖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缪叶[4](2013)在《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人类口腔以及喉部分泌唾液的腺体来源的一种癌症,是人类涎腺恶性肿瘤当中一个很常见的类型。根据以往的报道,此恶性肿瘤占所有涎腺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占颌面部所有肿瘤的5%到10%。而临床上对于此种肿瘤的治疗方法还是以外科手术为主。化疗对于此种肿瘤的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主要障碍主要在于用药之后产生的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解决了多药耐药的问题,可以为治疗这种恶性肿瘤提供一个新的有效的治疗途径。MDR是指由于使用一种药物而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性,降低了临床抗肿瘤药物的有效性。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耐药机制是细胞将药物泵出的膜转运蛋白。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是与耐药相关的两个主要蛋白。细胞的生物学功能大部分是通过信号通路实现,根据对于信号通路的研究,可以反过来揭示细胞的生物学特性。通过阻断这些和疾病相关的信号通路,可以达到研究和治疗的目的。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建立了MC3/5-FU的耐药细胞系,可以和MC3细胞系进行对照。设计多条shRNA片段构建表达载体DNA,对体外培养的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MC3/5-FU进行稳定转染,检测转染效率、检测细胞MDRl基因的mRNA的表达,筛选出更加有效的shRNA片段进行后续研究。检测RNA干扰后细胞耐药逆转率。检测MC3/5-FU和MC3之间信号通路活性差异,寻找耐药相关通路。抑制各通路活性后检测耐药逆转率以及生物学特性。通过抑制各通路活性后检测MDR1表达,并且RNAi沉默MDR1后检测各通路活性,从而推导各耐药相关通路与MDR1之间关系。检测RNAi与抑制各通路表达的抑制剂共同干预MC3/5-FU后耐药逆转率。RNAi沉默MRP1后检测MDR1以及信号通路表达,推测MRP1参与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第一部分RNAi逆转MC3/5-FU耐药性用MTT法检测MC3/5-FU耐药倍数,对于诱导药物5-FU耐药倍数为16.7达到高度耐药。针对MDR1基因根据siRNA设计原则设计3条shRNA并分别用脂质体转染MC3/5-FU细胞,real time-PCR检测,片段1沉默效果最佳,并筛选出片段1的稳定转染细胞株,RT-PCR检测细胞细胞MDR1基因表达,测定转染后细胞株耐药倍数及耐药逆转率。转染后细胞株MDR1基因表达量下降,MC3/5-FU细胞对5-FU、BLM、VCR和VBL耐药逆转率分别为达到70.6%、40.8%、48.6%和58.8%。第二部分抑制信号通路逆转MC3/5-FU耐药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找出MC3/5-FU细胞和MC3细胞之间差异的耐药相关细胞信号蛋白,MC3/5-FU细胞中NF-κB、Nrf2-ARE、MAPK/ERK活性明显高于MC3细胞。用抑制剂抑制NF-κB、Nrf2-ARE和MAPK/ERK后MC3/5-FU细胞对5-FU的耐药逆转率分别为67.7%、43.4%和54.3%。。用MTT法测定抑制后MC3/5-FU生长曲线,软琼脂克隆实验计算各种干预后细胞克隆数,可见各种干预后Nrf2-ARE组生长最快,NF-κB和MAPK/ERK组最慢。第三部分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在粘液表皮样癌中与MDR1基因之间的关系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在粘液表皮样癌中与MDR1基因之间的关系。 NF-κB、Nrf2-ARE和MAPK/ERK通路活性被抑制后MC3/5-FU细胞MDR1mRNA表达降低,NF-κB通路效果最明显。RNAi沉默MC3/5-FU中MDR1的表达后可见各通路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抑制剂与RNAi共同作用后检测耐药逆转率与RNAi组无明显差异。第四部分MRP1基因引起耐药的机制用免疫组化实验检测MEC临床手术标本发现MRP1基因在MEC中表达,且与MDR1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用RNAi沉默MRP1基因后RT-PCR检测发现MDR1基因表达被抑制。沉默MRP1基因后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rf2-ARE通路的活性被明显抑制。结论:1MDR1基因的表达是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产生多药耐药的一个重要因素。2用RNAi的方法沉默MDR1基因可以有效逆转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耐药性。3NF-κB、Nrf2-ARE、MAPK/ERK参与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耐药过程,通过抑制这些通路可以逆转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的耐药性。4NF-κB通路在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与MDR1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5推测在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中,MRP1可以激活Nrf2-ARE从而促进MDR1基因表达,导致细胞耐药。而不是传统认为的膜蛋白药泵作用。
杨文继[5](2013)在《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及腺样囊性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探讨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抑瘤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涎腺恶性肿瘤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1.通过细胞培养技术,在实验室环境中,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ACC、黏液表皮样癌细胞MEC及其正常舌成纤维细胞TF(对照组)中的VEGF表达量;2.采用四甲基偶氮噢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紫杉醇组(60μg/L、120μg/L,250μg/L)、不同浓度贝伐单抗组(2.5mg/L、7.5mg/L、10mg/L、15mg/L)及紫杉醇联合贝伐单抗组对涎腺腺样囊性癌ACC、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EC、正常舌成纤维细胞TF(对照组)的生长抑制作用;3.用ELISA技术检测紫杉醇分别对ACC、MEC作用48小时后VEGF表达量;4.通过流式细胞技术(FCM)定量研究其凋亡诱导作用,评价紫杉醇及其贝伐单抗对MEC、ACC的作用。研究结果:1.通过ELISA技术检测ACC和MEC中VEGF表达量与TF(对照组)中的VEGF表达量显着增高,ACC(640.33±43.53pg/ml)、MEC (411.50±45.87pg/ml)、TF (318.59±36.54pg/m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MTT法检测紫杉醇对ACC和MEC细胞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ACC细胞抑制率为6.10%、10.08%、15.43%、17.44%;MEC细胞抑制率为23.01%、20.09%、28.11%、26.03%;TF细胞抑制率为6.29%、5.07%、1.52%、0.19%。贝伐单抗对ACC和MEC细胞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ACC细胞抑制率为7.99%、30.15%、30.53%、37.13%;MEC细胞抑制率为4.96%、7.69%、19.49%、19.23%;TF细胞抑制率为1.01%、1.54%、7.65%、15.27%。紫杉醇联合贝伐单抗组对ACC和MEC细胞抑制作用呈现出协同作用,联合组对ACC细胞抑制率为57.26%、联合组对MEC细胞抑制率为45.32%。单药组与TF(对照组)相比单药组对ACC和MEC细胞的抑制率有所增高,联合用药组较单药组明显增高,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紫杉醇分别对ACC、MEC作用48小时后VEGF表达量与不加紫杉醇ACC、MEC进行对照,其加药后的细胞中VEGF表达量均下降,ACC(50.31±4.56pg/ml)、 MEC(31.95±3.37pg/ml),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TF加药后有凋亡,但是凋亡不多,ACC细胞凋亡增加22.44%,MEC细胞凋亡增加11.37%,显示加入抗VEGF抗体和紫杉醇后,对AC、MEC癌细胞有抑制作用,而TF细胞对药物不敏感,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可以通过自分泌方式分泌VEGF,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舌成纤维细胞。2贝伐单抗或紫杉均能抑制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二者联合作用后能明显提高抑制率。3紫杉醇能下调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中VEFG表达量;贝伐单抗与紫杉醇联合运用能起到明显的抗肿瘤协同作用。
张桃莉[6](2011)在《九节龙皂苷Ⅰ诱导口腔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凋亡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九节龙皂苷Ⅰ(ardipusilloside I,ADS I)对口腔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Mc3的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讨ADS I可能的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的ADS I作用于口腔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采用MTT法观察ADS I对口腔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增殖的影响;采用Hoechest 33342染色法和透射电镜(TEM)观察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PI单色标记法检测Mc3细胞周期的改变;采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凋亡特异性梯状DNA;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抗凋亡蛋白Bcl-2及促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的变化。结果:ADS I作用于Mc3细胞后,小剂量对细胞杀伤作用较轻,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 ADS I能显着抑制Mc3细胞增殖而且呈明显的浓度、时间依赖关系,作用于Mc3细胞48h的IC50值为9.98ug/ml。Hoechest 33342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到细胞形态学上的变化,包括细胞皱缩,微绒毛消失,染色质固缩集聚至核膜周边呈新月形。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药物作用的细胞凋亡率为11.63±0.16%,2.5、5、10ug/ml ADS I作用24后的凋亡率为15.57±0.07%,25.63±0.18%,86.27±0.04%;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0ug/ml ADS I作用于Mc3细胞24后,可见凋亡细胞典型的梯状DNA条带,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量增高,Bcl-2蛋白表达量降低。结论:1. ADS I具有抑制口腔粘液表皮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进程的作用,其抑制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性。2. ADS I有诱导Mc3细胞凋亡作用。3. ADS I诱导细胞凋亡作用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DNA受损,上调caspase-3和Bax蛋白表达和下调Bcl-2蛋白表达而达到的。
缪叶[7](2009)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Mc3/5-FU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文中提出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ecinoma,MEC)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低分化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侵袭和转移能力强,5年的存活率不超过43%。肿瘤的多药耐药是肿瘤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指肿瘤细胞对一种抗肿瘤药产生耐药性后,对结构与作用机制不同的抗肿瘤药产生交叉耐药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诱导产生的。导致肿瘤产生MDR现象的原因很多,如使肿瘤细胞内化疗药物浓度降低,谷胱甘肽依赖性解毒酶系统活性增加,细胞内DNA损伤耐受性或修复机制增加,DNA拓扑异构酶量或活性的降低,癌基因激活异常表达等。目前认为其共同的生物学基础是MDR-1基因产物P-糖蛋白(P-gp)过量表达,与肿瘤内药物结合或直接从细胞膜上排除抗肿瘤药物,从而降低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毒性所致。本研究中,我们建立了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系Mc3/5-FU,并检测了Mc3/5-FU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检测Mc3细胞和Mc3/5-FU细胞中MDR-1基因表达差异。构建MDR-1-ShRNA载体,稳定转染Mc3/5-FU细胞,阻断其MDR-1表达。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系Mc3/5-FU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针对高转移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c3采用裸鼠体内成瘤加药诱导然后在体外用恒定浓度间歇法持续加药,经过共6个月的体内、体外诱导,细胞在含有1mg·L -1的5-FU中生长增殖稳定,基本保持4d传代一次,诱导后的细胞命名为Mc3/5-FU细胞系。应用显微镜和电镜观察法、细胞计数法、MTT法,RT-PCR、免疫荧光等方法观察了细胞形态和超微结构,检测了细胞的耐药性,多药耐药基因MDR-1及其产物P-gp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Mc3细胞和Mc3/5-FU细胞形态及超微结构差异不显着,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60h和55h。Mc3/5-FU细胞对5-FU、BLM、VCR、VBL、CDDP的耐药指数分别为13.3、4.2、6.4、6.9和0.72。Mc3/5-FU细胞稳定表达MDR-1基因和P-gp蛋白, Mc3则不表达MDR-1基因和P-gp蛋白。MRP-1基因和MRP蛋白在Mc3/5-FU中表达较强,在Mc3细胞中表达较弱。2 MDR-1-ShRNA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建立按照siRNA设计原则,设计针对MDR-1基因的shRNA,构建pRNAT-U-6.1-MDR-1真核表达载体。应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c3/5-FU细胞,600μg/ml G418筛选3周。用RT-PCR证实稳定转染MDR-1-shRNA后MDR-1,mRNA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结论:1. Mc3/5-FU具有多药耐药性。2. MDR-1基因和P-gp蛋白以及MRP-1基因和MRP蛋白在Mc3/5-FU中高表达。MRP-1基因和MRP蛋白在Mc3/5-FU中表达较强,在Mc3细胞中表达较弱。3.体内,体外联合诱导是建立耐药细胞系的一种有效方法。4. MDR-1-shRNA能有效抑制Mc3/5-FU中MDR-1表达。
温德升[8](2008)在《趋化因子受体4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文中指出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ecinoma,MEC)是涎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0%,尽管有时表现像良性病变,生长比较慢,但是该肿瘤有时是高度恶性而且预后很差。低分化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侵袭和转移能力强,5年的存活率不超过43%。趋化因子属于小分子趋化性细胞因子超家族成员,可通过与G蛋白耦联的受体相互作用,诱导细胞骨架重建、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和定向性迁移。趋化因子受体4(Chemokine receptor 4, CXCR4)是一种7次跨膜趋化因子受体,其重要配体是(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 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 SDF-1)。CXCR4和SDF-1形成CXCR4/SDF-1生物反应轴,在乳腺癌、前列腺癌、恶性胶质瘤、喉癌、非小细胞肺癌和胰腺癌等多种肿瘤的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 RNAi)作用机制在于应用小的双链RNA引发序列特异性的基因表达的“沉默”或“敲除”。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这种双链RNA可以是短发夹结构RNA (Small hairpin RNA,shRNA);也可以是3’-端带有游离碱基的简单的二聚体(Small interference RNA, siRNA)。转染合成的siRNA所得到的靶基因抑制效果往往时间比较短,而且局限于容易转染的细胞系。与siRNA相比,应用shRNA获得长期稳定的基因干扰更为有效。最近,已有研究报道应用siRNA沉默乳腺癌中CXCR4。至今为止,尚未见CXCR4/SDF-1生物反应轴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增殖和转移有调控作用的相关报道。我们推测CXCR4也可能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增殖和转移有关。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了同一来源的两种不同增殖和转移能力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细胞系和其高转移分离株Mc3细胞系,检测了两种细胞系CXCR4的差异表达以及SDF-1α的表达情况,成功构建CXCR4-shRNA表达载体,稳定转染Mc3细胞,阻断其CXCR4的表达。并通过一系列体外、体内试验检测Mc3细胞增殖、转移生物学特性,探讨CXCR4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可能存在的生物学效应。主要研究方法和结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CXCR4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人类基因组分类芯片(BioStarH-I)筛选MEC-1细胞及Mc3细胞差异表达基因,选定靶基因CXCR4,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进一步检测CXCR4在MEC-1细胞和Mc3细胞中的差异表达。结果显示CXCR4在Mc3细胞中高表达,而在两种细胞中均发现SDF-1α的表达,二者无显着性差异。2. CXCR4-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按照siRNA设计原则,设计针对CXCR4基因的shRNA,构建pWH1- CXCR4真核表达载体,应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Mc3细胞,600μg/ml G418筛选3周,300μg/ml G418继续筛选1周。用RT-PCR、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证实稳定转染CXCR4-shRNA后CXCR4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3. CXCR4-shRNA抑制Mc3细胞增殖相关特性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细胞周期检测、裸鼠颌下腺原位移植瘤等方法,发现转染CXCR4-shRNA的Mc3细胞体外和裸鼠体内生长受到抑制。实验组、空载体组、对照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26.5 hr,20.6hr和20.4 hr。CXCR4-shRNA转染对Mc3细胞软琼脂克隆形成抑制率为33.9%;流式细胞仪结果显示转染CXCR4-shRNA的Mc3细胞S期和G2期细胞比例下降;裸鼠颌下腺原位移植瘤抑制率为17.1%。4. CXCR4-shRNA抑制Mc3细胞侵袭和转移相关特性转染CXCR4-shRNA的Mc3细胞在Matrigel人工重构基底膜上30 min的粘附抑制率21.4%;趋化率和侵袭率分别降低至对照组的43.8%和52.7%;裸鼠肺结节转移抑制率为47.6%。5. CXCR4-shRNA对Mc3细胞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染CXCR4-shRNA的Mc3细胞VEGF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结论:1. CXCR4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系Mc3中高表达。2. CXCR4基因沉默可导致Mc3细胞增殖能力、体外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并能有效抑制Mc3细胞的肺转移,提示CXCR4与Mc3细胞的增殖及高转移性有关。3. CXCR4可以调控Mc3细胞血管VEGF的表达,提示可能调控该肿瘤的血管生成和微循环的建立。4. CXCR4有可能作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恶性度和转移性的表型;预后评估的参考;也可能成为其治疗的靶基因。
王静[9](2006)在《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ecinoma,MEC)来源于涎腺导管上皮,是口腔颌面部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低分化的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侵袭和转移能力强,而肿瘤转移往往是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治疗目前仍主要以传统的手术、放疗和化疗为主,但疗效欠佳,尤其是低分化型粘液表皮样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因此探索新的疗法,尤其是如何抑制肿瘤的转移尤为重要,以期提高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疗效。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特异基因表达沉默的强有力手段之一,广泛存在于从真菌到植物,从无脊椎动物到哺乳动物的多种生物体中。自1998年Fire命名RNA干扰以来,RNAi研究进展很快,成为分子生物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RNAi技术在肿瘤、病毒感染性疾病和某些功能获得性遗传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RNAi用于肿瘤治疗较之先前的肿瘤基因治疗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高效率,存在放大效应,作用广泛并可遗传的特点。因此针对癌基因在肿瘤细胞中引发RNAi效应,将有可能开辟肿瘤基因治疗的新途径。 本研究以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Ms细胞为研究对象,首次探讨利用RNAi技术沉默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β1)基因后对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首先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低转移细胞的差异表达基因,发现TGF-β1在Ms细胞中高表达。TGF-β1是TGF-β家族最重要的成员之一,可刺激肿瘤组
申莉丽[10](2005)在《温阳活血药伍用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敏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提高肿瘤对化学药物的敏感性是减少化学药物用量、降低毒副反应和提高化疗疗效的关键。化疗增敏剂是当前肿瘤化疗研究的热点。由于某些现有的化疗增敏剂本身就有某些毒副作用,如异搏定(VRP)、环孢菌素、三氟拉嗪等有心血管及肾脏毒性,从而使化疗增敏剂的临床应用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临床实践证明,中医中药在提高肿瘤化疗疗效和减低化疗毒副作用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许多临床经验,并获得大量实验数据,证实了中医药与化疗结合运用,具有较明显的增敏、减毒进而增效的作用。 既往研究发现恶性肿瘤的形成与阳气不足、寒凝淤滞有关。从临床化疗中的症候分析看,化疗往往更易耗伤人体阳气,加重体内“寒凝淤滞”的病理状况,影响气血流畅,降低化疗疗效。因此,我们认为“寒凝淤滞”是影响肿瘤化疗疗效的症结所在,故以“温阳药”为主体开展化疗增敏剂的筛选和研究工作。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桂皮醛作为主要研究药物,同时,根据肿瘤化疗中常见的兼证病机特点,选择活血化瘀中药单体川芎嗪配伍组合。实验采用MTT比色法,选择人肺腺癌细胞A549为靶细胞,观察桂皮醛、川芎嗪及桂皮醛与川芎嗪配伍的细胞毒作用与增敏效应。通过实验研究首次发现桂皮醛具有增加顺铂对A549细胞的杀伤活性的作用,CDDP与20 ug/ml、13 ug/ml CA联用后,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与合用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与6.5 ug/ml CA联用后,生长抑制率增高,但与合用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提示,20 ug/ml与13 ug/ml CA对CDDP有增敏作用。同时,4 ug/mlCDDP与200 ug/ml TMP联用后,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增高,与合用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200 ug/mlTMP对CDDP有一定的增敏作用。本次实验选取单一浓度CA(13ug/ml)与TMP(100ug/ml)按1:1配伍,与CDDP联用,发现三药合用后对A549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增高,尤其是与4ug/mlCDDP合用后,抑制率明显增高,与4ug/mlCDDP联合TMP(100ug/ml)组、4ug/mlCDDP联合CA(13ug/ml)组、4ug/mlCDDP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1)。表明,CA与TMP配伍后对CDDP有一定的增敏作用,某些浓度时增敏作用比单独CA或TMP对CDDP的增敏作用明显,但所表现出来的增敏效应可能主要是桂皮醛的增敏作用所致。由于本次实验仅选用了CA与TMP单一浓度,所选浓度范围较小,两者配伍比例单一,尚未能较全面研究CA与TMP配伍对化疗药物的增敏效应,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二、异搏定联合抗肿瘤药物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生长抑制的增效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搏定联合抗肿瘤药物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生长抑制的增效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姜黄素联合5-FU对MEC-1细胞凋亡及NF-κB、caspase-3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姜黄素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抗血管生成药联合紫杉醇治疗在涎液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抗血管生成及紫杉醇治疗抗肿瘤原理 |
1. 抗血管生成治疗抗肿瘤原理: |
2. 紫杉醇治疗抗肿瘤原理: |
二、血管生成抑制剂及紫杉醇应用于涎液腺肿瘤的进展 |
1. 紫杉醇对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研究: |
2. 血管生成抑制剂粘液表皮样癌相关研究: |
3. 贝伐单联合紫杉醇治疗肿瘤的优势: |
三、前景和展望 |
(3)黄芩苷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抑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现状回顾 |
2. 黏液表皮样癌化疗与耐药的研究进展 |
3. MIRNAS对肿瘤耐药的影响 |
4. 黄芩苷抗肿瘤作用研究 |
第一部分:黏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系及其裸鼠耐药移植瘤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MC3 细胞培养与生长曲线测定 |
2.2 耐药诱导过程 |
2.3 MEC/5FU 细胞药物敏感性及交叉耐药性测定 |
2.4 MC3 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制备 |
2.5 MEC/5FU 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制备 |
3 结果 |
3.1 耐药 MEC/5FU 细胞的建立 |
3.2 MC3 细胞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3 MEC/5FU 细胞裸鼠耐药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
3.4 耐药移植瘤原代细胞耐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黄芩苷对 MC3 细胞及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MTT 比色法测定 MC3 细胞增殖 |
2.2 流式细胞术检测 MC3 细胞周期 |
2.3 流式细胞术检测 MC3 细胞凋亡 |
2.4 Hoechst33342 染色观察 MC3 细胞凋亡 |
2.5 荷瘤裸鼠模型测定黄芩苷体内抑瘤作用 |
3 结果 |
3.1 黄芩苷对 MC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黄芩苷对 MC3 细胞周期的影响 |
3.3 黄芩苷诱导 MC3 细胞凋亡 |
3.4 黄芩苷对 MC3 细胞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及其移植瘤的抑制作用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
2.2 RTPCR 检测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 MDR1 表达的影响 |
2.3 罗丹明 123 染色检测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药泵作用 |
2.4 裸鼠实验检测黄芩苷对 MEC/5FU 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3 结果 |
3.1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的抑瘤作用 |
3.2 黄芩苷诱导 MEC/5FU 细胞凋亡 |
3.3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
3.4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药泵的影响 |
3.5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系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MEC/5FU 耐药细胞系的耐药机制探讨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总 RNA 提取、纯化和质量检测: |
2.3 基因芯片检测 MEC/5FU 细胞的基因表达 |
2.4 RTPCR 验证部分芯片结果 |
2.5 免疫荧光验证相关耐药基因的表达 |
2.6 罗丹明 123 蓄积实验检测 MEC/5FU 细胞药泵功能 |
2.7 miRNA 芯片检测耐药细胞中差异表达的 miRNAs |
2.8 realtimeRTPCR 验证部分差异表达 miRNAs |
3 结果 |
3.1 耐药细胞系的基因表达谱 |
3.2 MEC/5FU 细胞中耐药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
3.3 MDR1 在 MEC/5FU 细胞中的表达 |
3.4 MRP1 在 MEC/5FU 细胞中特异性核定位 |
3.5 MEC/5FU 细胞中药泵作用 |
3.6 MEC/5FU 细胞中 miRNAs 差异表达 |
3.7 miR202 和 miR125a 在 MEC/5FU 细胞中的表达 |
3.8 黄芩苷作用后 MEC/5FU 细胞中 miRNAs 差异表达 |
3.9 黄芩苷对 MEC/5FU 细胞 miR107 和 miR34a 的影响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 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
二 多药耐药基因 MDR 1 和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基因 MRP113 |
三 耐药相关信号转导通路 |
第一部分 RNAI逆转 MC3/5-FU 耐药性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耐药相关信号通路对粘液表皮样癌多药耐药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粘液表皮样癌中耐药相关信号通路与 MDR1 基因的关系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四部分 MRP1 与信号通路参与 MC3/5-FU 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创新点 |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及腺样囊性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一 VEGF的研究进展 |
二 紫杉醇的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 |
致谢 |
(6)九节龙皂苷Ⅰ诱导口腔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凋亡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口腔粘液表皮样癌的研究概况 |
第二部分 九节龙研究近况 |
第三部分 细胞凋亡与肿瘤 |
实验一 九节龙皂苷Ⅰ对MC3 细胞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样品制备 |
2.3 MTT 法检测ADSⅠ抑制Mc3 细胞体外生长作用 |
2.4 FACS 检测细胞周期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ADSⅠ对Mc3 细胞的体外生长抑制作用 |
3.2 ADSⅠ对Mc3 细胞周期的阻滞 |
4 讨论 |
实验二 九节龙皂苷Ⅰ诱导MC3 细胞凋亡及其机制的研究 |
1 材料 |
1.1 细胞系 |
1.2 化学及生物试剂 |
1.3 主要试剂配制 |
1.4 主要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细胞培养 |
2.2 样品的制备 |
2.3 Mc3 细胞凋亡的检测 |
2.4 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验 |
2.5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Mc3 细胞凋亡检测结果 |
3.2 Western blot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Mc3/5-FU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高转移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系Mc3/5-FU 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MDR-1-ShRNA 载体构建以及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建立 |
实验一 MDR-1-ShRNA 载体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MDR-1-ShRNA 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趋化因子受体4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 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 |
二 趋化因子受体4 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三 RNA 干扰与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XCR4 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实验一 应用基因芯片对MEC-1 和Mc3 细胞系中的差异表达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MEC-1 和Mc3 细胞系中CXCR4 的差异表达分析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CXCR4-shRNA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实验一 CXCR4-shRNA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实验二 CXCR4-shRNA 真核表达载体稳定转染细胞株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CXCR4-shRNA 对Mc3 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CXCR4 基因沉默对Mc3 细胞在裸鼠颌下腺成瘤的影响 |
讨论 |
第四部分 CXCR4-shRNA 对Mc3 细胞转移相关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CXCR4 基因沉默对Mc3 细胞体内转移的抑制作用 |
讨论 |
第五部分 CXCR4-shRNA 对Mc3 细胞VEGF 蛋白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一 转化生长因子β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文献回顾二 RNA干扰与肿瘤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TGF-β1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低转移细胞系中的表达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TGF-β1 shRN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TGF-β1 shRNA对Ms细胞形态和增殖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四部分 TGF-β1 shRNA对Ms细胞侵袭和转移特性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五部分 TGF-β1 shRNA对Ms细胞Ki-67、VEGF和uPA蛋白表达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温阳活血药伍用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1:现代医学对肿瘤化疗增敏剂的研究 |
文献综述2:中医药对肿瘤化疗增敏作用研究现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异搏定联合抗肿瘤药物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生长抑制的增效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姜黄素联合5-FU对MEC-1细胞凋亡及NF-κB、caspase-3表达的影响[D]. 袁倩. 遵义医学院, 2018(01)
- [2]抗血管生成药联合紫杉醇治疗在涎液腺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 段培和,杨文继. 云南医药, 2014(05)
- [3]黄芩苷对人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及其耐药细胞的抑瘤作用研究[D]. 徐小方.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1)
- [4]粘液表皮样癌耐药机制的研究[D]. 缪叶.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5]贝伐单抗联合紫杉醇对黏液表皮样癌细胞及腺样囊性癌细胞体外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研究[D]. 杨文继.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6]九节龙皂苷Ⅰ诱导口腔粘液表皮样癌高转移细胞株凋亡作用的研究[D]. 张桃莉.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4)
- [7]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耐药细胞Mc3/5-FU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D]. 缪叶. 第四军医大学, 2009(12)
- [8]趋化因子受体4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c3细胞增殖和转移的抑制作用[D]. 温德升. 第四军医大学, 2008(02)
- [9]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沉默对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s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D]. 王静. 第四军医大学, 2006(12)
- [10]温阳活血药伍用抗癌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敏效应研究[D]. 申莉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