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人才值多少钱?(论文文献综述)
张于喆,张铭慎,郑腾飞[1](2021)在《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若干思考》文中认为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重构科技创新领域的治理机制,是攻克"卡脖子"等科技难关、实现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目标的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既要提升市场增进能力,以弹性的方式满足不断增长的创新发展需求,又要提升控制动员能力,以创新的方式获得跨域解决方案,并实现效率的优化和竞争能力的提升。围绕建立组织更灵活、协调更顺畅、管理更高效、决策更科学的体系架构这一主线,按照"建构—协调—管理—评估"流程式逻辑,对组织模式、协调模式、管理流程和评价标准做出适当改变,推动广泛的网络接入、普遍的资源共享、快速可测量的评估标准,实现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安全性的增强,适应不断快速变化的外在环境。
王晓丽[2](2020)在《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文中提出家庭农场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生产主体,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家庭农场从生成到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不同的金融工具手段在家庭农场运行机制的组成及其各组成部分在整个系统中的作用与功能具有差异性。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金融工具在资金融通、信用构建、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一步支持与优化。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家庭农场缺少合格的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生产所需的各类资金,使得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困境,有效抵押品缺乏和担保制度不健全使得家庭农场贷款可得性降低,严重阻碍了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家庭农场经营所面临的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政策工具和灾后救助等途径化解。因此,加快建立符合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金融制度体系,创新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最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是当前决策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借鉴生产效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农业金融支持等理论,揭示了家庭农场发展在生产投资、金融需求、风险规避、信用构建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并从供给端的角度对组合性金融工具影响家庭农场发展的理论机理进行合理论证,从家庭农场融资约束、金融机构金融供给、政策部门金融政策支持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分析框架。基于此,本文通过实地调研了解山东省济南市、青岛市和淄博市等17个主要城市中的120多个区、县、镇、乡、村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金融资源获取情况,并以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了291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微观数据。最后,本文通过设计多元线性模型、截面门槛模型、工具变量分位数模型定量分析农业信贷、农业保险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设计了适应家庭农场金融需求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这对于家庭农场发展而言,具有丰富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具体的研究结论为:第一,家庭农场为了进一步扩大经营面积和投资规模,对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和抵押担保融资等金融服务存在迫切需求,而选择通过民间金融组织和网络平台借款获取资金的意愿并不强烈。从家庭农场投资绩效来看,大多数家庭农场的投资规模并未达到最优水平,投资决策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其绩效提升的主要原因,家庭农场投资规模和投资绩效还有进一步的提升空间。此外,家庭农场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家庭农场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农业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风险补贴不足使经营欠佳是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主要原因。第二,家庭农场由于缺乏抵押物而面临着较为严重的供给型融资约束,如果能够为家庭农场引入相应的抵押物,则越有利于提高家庭农场金融资源可得性,进而有利于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信贷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信贷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三,农业保险能够对家庭农场生产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是保障家庭农场发展的有力金融工具,加大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的支持力度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当农业保险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即农业保险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减,后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四,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了有利的融资途径,能够为商业银行和家庭农场搭建了有效的信用体系,增加了家庭农场农业信贷供给,有助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同时,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低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大;当抵押担保贷款供给水平较高时,其对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效应较小,即抵押担保贷款对家庭农场发展存在“先递增,后递减”的非线性影响效应。本文基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论,从抵押担保、风险补偿、金融服务三个方面提出了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第一,健全抵押担保机制,加强与农业发展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积极建立财政、银行、担保公司风险分摊比例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补贴、农业信贷和抵押担保的协调效应。第二,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建立贷款损失风险补偿基金和保险风险补偿金,协助家庭农场分摊生产成本和风险。第三,强化金融服务机制,加强金融信息科技工程建设,探索建立“三农”资源资产权属管理中心,设立农业经营资产价值评估机构,建立农业风险资产收处管理中心,促进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风险化解、产权处置及土地经营权的再流转,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尝试引入“农业贷款+抵押担保+风险补贴+农业贷款再保险”“农业保险+巨灾债券+风险基金”“农村电商+农业信贷+互联网金融”构建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来促进家庭农场发展。
江山[3](2020)在《我国乡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实践》文中指出近年来,全球经济发展速度放缓,逆全球化开始抬头,我国出口受到影响,需要通过扩大内需来保障经济,而国内最大的新兴市场是乡村,所以努力发展乡村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国家振兴乡村背后的经济逻辑;在社会稳定方面,我国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为了保障社会稳定、打造纺锤形的社会结构,提出了全面脱贫的目标,而我国绝大部分贫困人口在乡村,所以努力发展乡村有利于保障社会稳定,缩小城乡二元结构差别,这是国家发展乡村的政治逻辑。在这两个逻辑之下,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政府、资本等外部力量在此背景下积极参与乡村建设,在推进乡村的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社会问题,影响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来源于外部力量主导下的乡村建设自身的局限性。为了弥补这一局限性,实现乡村的更好发展,本文对乡村建设相关文献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国内外提出的内生式发展从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但国外的内生发展理论尚不成熟,且内生发展实践案例与国内政治、经济背景差异过大,所以本文尝试寻找、总结国内的内生发展案例,从中总结出我国乡村建设实践中利用内生动力的一些经验,尝试分析内生动力在乡村建设中的运行机制、探讨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建设可能的一种模式,探讨在内生动力参与下,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规划者角色的转变,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有益经验。在这一目标下,本文从内生发展视角出发,将内生动力激发下的乡村建设实践案例做作为研究对象,以制度经济学理论作为工具进行分析。文章主要分为问题分析、案例规律总结、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实践模式探索四个部分:一是问题分析部分。主要由第一、二章构成,包含研究目的及意义、乡村建设背景、内生发展的理论、对原有乡村建设模式的局限性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将原有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总结为三个方面:较大的交易成本、较低的制度收益、陷于集体行动的困境。二是案例规律总结部分。主要由第三章构成,梳理了众多国内知名内生式发展案例的发展脉络,尝试探索其背后的发展规律,同时重点研究了三个案例,这三个案例分别从乡村公共产品建设、乡村住宅建设、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三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利用内生动力进行乡村建设、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实现乡村的进一步发展,证明了内生动力对乡村规划建设的独特促进作用。三是理论分析与经验总结部分。主要由第三章结尾、第四章共同构成,引入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外部力量主导下的乡村建设局限性及成因,然后以制度经济学分析利用内生动力能弥补这一局限性的原因,内生动力主导下的乡村建设实践能够成立的原因。研究发现其理论支撑是以制度经济学角度来看释放了制度红利:激发内生动力减小了交易成本、减少了制度内耗、消减了集体行动的困境。然后在此基础之上,总结经验与理论,研究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的源头与运行机制,即“主体蕴含内生动力——契机下内生动力激发——通过内生组织维护内生动力——通过资源利用支撑内生动力——以乡村治理促进内生动力”。四是实践模式探索部分。主要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尝试探讨内生动力下乡村建设实践的一种可能模式,即“资源摸底,明确发展目标——乡村治理,激发村内各主体内生动力——制度建设,建立内生式组织——内生主导,进行内外联动——内生主导,进行乡村建设——内生主导,实现永续发展”。同时探讨在内生动力参与下,我国乡村规划建设与规划者角色的转变。最后结合前文,探讨我国进行内生式乡村建设的独特优势,为我国乡村建设实践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综上,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本文结合国内内生式乡村建设案例,从交易成本、制度收益、集体行动三个方面探讨了现有外部力量下乡村建设的局限性与内生动力下乡村建设的合理性,探讨了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的运行机制,探讨了我国内生动力下的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更进一步研究了在新模式下,乡村规划建设与规划者角色的转变,也提出了我国进行内生式乡村建设具有的独特优势,为我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
陈斌先[4](2020)在《憩园》文中研究表明子1别墅群就在鞍子山下面,由一条柏油路连接到国道,到市区也就二十分钟的车程。鞍子山坳处有潭水。莫先生说,鞍子山实乃砚山,砚山有墨,汪着灵气。莫先生还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砚山有名无名都是好去处。文璟住进别墅常请莫先生到家喝酒,莫先生进门喜蹚慢步,晃过客厅,才疾步奔向洗漱间。到了洗漱间门前方停下,笑吟吟说,去去风尘,稍候,稍候。莫先生说的去风尘,实际就是洗手净面,多数时候莫先生去风尘时间很久,文璟候在外面不放
张焱[5](2020)在《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经济运行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稳定与国家安全的重要物质保证。能源的短缺是社会动荡的开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接连爆发了两次石油危机,石油输出组织(简称“欧佩克”)因不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中东政策,对西方国家采取石油禁运的措施,这导致了石油的价格从几美元一桶迅速提高到30多美元一桶。进而导致缺油国家的工业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出现了因为石油短缺而导致经济衰退的现象。中国是少油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石油基本依靠国外进口,在石油主导权被中东以及西方国家掌控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发展犹如悬着一把利剑。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正是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煤炭是中国主要的消费能源,但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煤炭消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突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矛盾问题,并将该问题定位为中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在经济发展、能源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发展绿色能源势在必行。本文以中国绿色能源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由九个章节组成,每个章节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并提出了研究框架,最后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章:首先对绿色能源和产业政策两个关键词的内涵和概念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的关系。然后对本文的理论基础做了介绍,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市场失灵理论、产业管制理论与产业组织理论。其次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文献综述:一是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二是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研究综述;三是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四是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第三章:本章阐述了以水能、风能、太阳能和核能为代表的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梳理了中国近年来发布的所有与绿色能源产业相关的政策文本,然后从文本数量、颁发部门等方面对政策文本进行了统计,最后从财政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价格补贴政策三个方面对所有的政策进行了归类分析。第四章:本章对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发达国家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以及支持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进行了梳理。经过梳理与比较后发现,为推动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发达国家通常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技术与研发激励等政策工具。最后阐述了国外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第五章:本章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了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同时提出了促进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政府导向和市场导向两个方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成长路径进行了分析。第六章:本章首先在第五章的基础上阐述了绿色能源企业的成长路径,然后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七章:本章通过“民众能源问题政策倾向调查”的数据研究发现,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除此之外,本章通过实证还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第八章: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先来测定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对二者之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判断。然后加入城镇化、产业结构等因素通过构建ECM模型对我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做出进一步分析。第九章:本章首先对全文进行了概括总结,得出了五个结论。然后从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联系四个方面进行政策建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的特征是宏观规划类文本过多,微观执行类文本过少;税收优惠政策数量过少。(2)企业获得的财政补贴对企业效益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企业投资、研发支持与劳动力投入对企业效益呈正向的影响关系。通过企业经营类别异质性分析发现,财政补贴对太阳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风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企业融资对风能企业呈正向影响,而对太阳能企业影响作用不明显。(3)中国民众对绿色能源的支持度较高,对电价问题比较关心。大多数民众的社会责任感也比较强,为了保护环境,降低环境污染,宁愿多承担部分用电成本也支持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发展。(4)人口统计学特征、教育水平及能源知识、环境意识等因素对民众支付意愿的影响随着能源类型的不同而产生了差异性。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讲,女性支持的概率较高,而对于核能则男性支持概率更高;年龄对两种能源的影响作用一致,随着民众年龄的上升,民众支持绿色能源的概率是下降的;收入因素对于两种能源的影响结果也是一致的,随着收入的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和核能的支持概率都会上升;受教育程度与能源知识均对民众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是受教育程度因素对核能支付意愿的影响并不显着;拥有环保意识会提高民众对可再生能源的支付意愿,而对于核能来说这一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5)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向右上倾斜的“N”字型,且没有拐点,表明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加入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等因素进一步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水平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双向影响关系,即绿色能源的消费量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总量的扩大和发展质量的提升都会促进绿色能源的发展;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作用,但在短期内影响力度较小,在长期内影响力度逐渐增大。本文创新点有三:(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在宏观、企业微观与民众个体微观三个层面对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2)数据开发的创新。本文中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个体微观数据是通过问卷调查的途径来获得的,这具有独一无二性。在对数据进行整理之后,首先针对民众对绿色能源政策的态度倾向、民众对绿色能源的偏好等问题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形成了一个有关能源公共政策的调查报告。其次,使用probit计量模型,对影响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3)对绿色能源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创新性论证。本文通过时间序列模型对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后得出,绿色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会像煤炭能源会出现“增长极限”的问题,绿色能源消费量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可持续的。
谢舒,张旭[6](2017)在《邓锋 精英创精英》文中指出从清华学霸到硅谷最成功华人企业家,再到中国顶尖投资人,"标准精英"邓锋的公益之路不离精英思维。单纯的捐款让他无感,他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为未来世界培育领袖精英8月底,北极光创投创始人邓锋给公司CFO(首席财务官)打了个电话,让他把自己持有的兆易创新股票卖掉,执行捐赠手续。"你确定吗?"对方很惊讶。"确定。怎么了?""你知道(那些)股票现在值多少钱吗?"有着"清华血统"的芯片业公司兆易创新去年8月18日在上交所上市,发行价格为23.26元。截至
丁雪峰[7](2010)在《你值多少钱?》文中提出年薪3万与年薪300万的差别在于个人创造的价值不同,如何让自己从刚入职的2000元身价增值到千万?让自己更值钱是件很难的事,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有深刻的认识,扬长避短,苦心经营,证明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水平,提升自己的职位。还要有好的运气,才有可能乌鸡变凤凰,实现从普通员工到总裁的跨越。
马薇[8](2010)在《风险投资收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金融理论、实物期权理论、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以及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结合,风险投资的组合理论已成为金融学界研究的一个前沿方向之一。同时,金融投资服务业的专业定位化趋势使独立风险投资机构逐渐成为一类重要的投资管理机构,也使得风险投资的风险与收益状况管理越来越获得业界与学界的极大关注。此研究旨在衡量中国大陆风险投资企业的创业企业组合之收益与风险状况,对投资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对风险投资创业企业组合理论作出补充。本文主要以风险投资产业所特有的风险收益机制为理论支撑,同时以全球风险投资收益的相关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以及我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特性为基础,进行了调研问卷的设计与覆盖中国大陆样本的问卷调研。对40份有效问卷所获得数据进行的实证结果如下:(1)对风险投资机构内部收益率的均值分析表明,内部收益率指标基本上保持在风险投资机构的期望收益率和创业企业家的承诺收益率之间,且三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这表明我国本土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率状况比较稳定。(2)人力资本层面变量回归结果表明:风险投资家受教育年限、对创业企业的投入工作时间以及创业企业间的交流合作这三个变量均对风险投资内部收益率具有显着正效应,而风险投资经验对内部收益率具有正效应但并不显着。此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的人力资本情况是投资收益率的重要正面影响因素。(3)机构特性层面变量回归结果表明:政府参股对内部收益率具有显着负效应,也就是说,政府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某些产业快速发展等方面的目的会使风险投资机构以利益为出发点的投资动机受到干扰,从而抑制投资收益率;资本规模对内部收益率具有显着正效应,这表明有能力管理大量风险资金的机构代表了良好的声誉,并能以此吸引大量优秀管理人才,进而提高投资绩效。(4)风险控制层面变量回归结果表明:控股比例、联合投资牵头人的角色对内部收益率具有显着正效应,而联合投资情况对内部收益率效应为正,但统计结果不够显着。此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所采用的风险控制策略是其投资收益率的重要影响因素。(5)投资组合层面变量回归结果表明:由于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企业具有较高的隐含收益波动率,因此投资种子期项目对内部收益率具有显着负效应;同时,对同一产业的关联企业进行投资对内部收益率具有负效应,但统计结果不显着。另外,创业企业间的联合研发以及风险投资机构对领跑/跟随企业同时进行投资,这两种策略对内部收益率均具有显着正效应。此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机构从产业组织策略视角构建投资组合,会对投资收益率产生重要的正面影响。
樊纲[9](2005)在《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文中认为目前国企改革要研究的并不是要不要改,而是怎么改的问题。其中涉及到怎样看待资产重组、资产定价和资产流失问题。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着力要解决的是怎么有进有退、怎么做决策、谁来做决策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有正确认识。要解放思想,进一步为国企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改革创造条件。
刘静,吴健[10](2004)在《走出品牌误区 重振上海名牌》文中指出 一、品牌建设中的误区 品牌这东西,无论对于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乏魅力:一件价值30元的运动衫只要贴上“耐克”的标志就可以卖100元,一个男人打上金利来领带、带上劳力士手表、开上皇冠汽车就足以展示财富和身份。尽管中国企业近几年已经开始注重品牌建设,并加快品牌扩张的步伐,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缺乏经验,加上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品牌建设成为
二、管理人才值多少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管理人才值多少钱?(论文提纲范文)
(1)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全面加强科技创新部署的应有之义 |
(一)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
(二)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统筹科技创新资源的迫切需要 |
二、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需做好两方面的协调 |
(一)提升市场主体内生发展的市场增进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
(二)提升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控制动员能力,有效形成部门的协同合力、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合作生态,提升动员效率,扩大动员潜力 |
三、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的战略思路 |
(一)建构高弹性组织 |
1.营造有利于新型举国体制落地和公私伙伴关系发展的环境,通过促进政府、行业和学术界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协作,增加合作伙伴数量,联合创建协作标准和最佳实践,为新型举国体制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
2.重点任务、重大项目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载体,是整合共享和高效利用行业内各类资源、打造“政产学研资”高效协作生态的重要平台,是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
3.做好智力准备将是一项持久要求,其本质是人的选择和培养 |
4.最大限度地保证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吸引优秀人才,建立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更加紧密合作,有效合理分配义务,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实现投入效果的价值最大化 |
(二)加强一致性协调 |
1.开展结构化对话,在需求和供给、研究和应用之间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
2.重视协调合作载体的建设,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所应当具备的访问和操作权 |
(三)促进合规性管理 |
1.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 |
2.通过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学术界和合作伙伴的对话与交流,倡导一套流程准则 |
(四)开展经济性评价 |
1.针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的资源和优先级给予评价 |
2.对重点任务、重大项目绩效给予有效评价,以确保让公共资源创造更显着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终形成对项目管理行为的反馈和改进,实现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
(五)保障措施 |
1.进一步提升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的任务统筹能力 |
2.在技术、规范和标准制定方面进行广泛、持续的外交接触和合作 |
(2)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2.1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限制因素研究 |
1.2.2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适用性研究 |
1.2.3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效果研究 |
1.2.4 关于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制度政策研究 |
1.2.5 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
1.4.1 研究对象 |
1.4.2 数据获取 |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2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理论研究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家庭农场 |
2.1.2 金融支持 |
2.1.3 金融工具 |
2.2 理论借鉴 |
2.2.1 生产效率理论 |
2.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3 交易费用理论 |
2.2.4 农业金融支持理论 |
2.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及其作用原理 |
2.3.1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工具选择依据 |
2.3.2 农业信贷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3.3 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3.4 抵押担保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作用原理 |
2.4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工具支持理论机制与分析框架 |
2.4.1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4.2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4.3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理论机制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山东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供需调查方案 |
3.1.1 调查目的与调查对象 |
3.1.2 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
3.1.3 有效样本分析 |
3.2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
3.2.1 山东家庭农场资产状况与经营效果分析 |
3.2.2 山东家庭农场投入要素与投资绩效分析 |
3.2.3 山东家庭农场金融需求与金融资源获取分析 |
3.3 山东金融机构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1 山东商业银行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2 山东农业保险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3.3 山东担保公司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的现状分析 |
3.4 家庭农场发展的融资约束与经营困境分析 |
3.4.1 资金规模较小导致生产要素匮乏 |
3.4.2 金融政策缺位造成资金融通困难 |
3.4.3 缺乏有效抵押品使得投融资不畅 |
3.4.4 保险有效供给不足引致经营风险 |
3.4.5 风险补贴不足致使经营效果欠佳 |
3.5 本章小结 |
4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研究 |
4.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
4.1.1 实证模型设计 |
4.1.2 变量选取说明 |
4.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4.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4.2.1 研究方法选择 |
4.2.2 指标选取特色 |
4.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4.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4.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信贷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4.4 本章小结 |
5 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研究 |
5.1 研究方法选择与实证模型设计 |
5.1.1 实证模型设计 |
5.1.2 变量选取说明 |
5.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5.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5.2.1 研究方法选择 |
5.2.2 指标选取特色 |
5.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5.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5.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农业保险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结 |
6 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研究 |
6.1 实证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说明 |
6.1.1 实证模型设计 |
6.1.2 变量选取说明 |
6.1.3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
6.2 研究方法选择与指标选取特色 |
6.2.1 研究方法选择 |
6.2.2 指标选取特色 |
6.3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6.3.1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实证结果与解析 |
6.3.2 山东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抵押担保支持效应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7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
7.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的理论依据 |
7.1.1 金融共生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1.2 资源整合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1.3 协同理论与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 |
7.2 家庭农场发展主要环节的金融需求分析 |
7.2.1 家庭农场投资环节的资金融通需求分析 |
7.2.2 家庭农场生产环节的风险规避需求分析 |
7.2.3 家庭农场融资环节的抵押担保需求分析 |
7.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设计 |
7.3.1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抵押担保机制设计 |
7.3.2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风险补偿机制设计 |
7.3.3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服务机制设计 |
7.4 家庭农场发展的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可行性分析 |
7.4.1 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符合国家支农政策的基本导向 |
7.4.2 农业良好的经济环境推动组合性金融支持机制运行 |
7.4.3 新型金融产品试点为组合性金融工具提供经验支撑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A |
附录二 :家庭农场示范场评估调查问卷B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我国乡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传统乡村建设模式存在局限性,需要内生转型 |
1.1.2 新时代背景下,乡村建设的内生转型出现契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思路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主要着眼点 |
1.5.1 以新制度经济学解释激发内生动力的乡村建设成功的理论基础 |
1.5.2 结合案例分析我国内生动力下的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的方式 |
1.5.3 探讨内生动力下的乡村建设实践模式 |
1.5.4 探讨新模式下,乡村规划建设与规划者角色的转变 |
2 研究综述 |
2.1 视角:内生式发展 |
2.1.1 国外内生式发展模式起源与发展 |
2.1.2 我国生式发展模式研究发展延伸 |
2.2 对象:乡村建设实践 |
2.2.1 国外乡村建设实践概述 |
2.2.2 我国乡村建设实践研究现状 |
2.3 工具:新制度经济学 |
2.3.1 新制度经济学三种理论 |
2.4 分析:缺乏内生动力的乡村建设存在的局限性与成因 |
2.4.1 较大的交易成本 |
2.4.2 现有制度收益较低 |
2.4.3 集体行动的困境 |
2.5 本章小结 |
3 内生动力激发下的乡村建设案例研究 |
3.1 案例选取 |
3.1.1 案例选取规则 |
3.1.2 内生动力下乡村建设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
3.2 柏木村——内生动力下的乡村公共产品建设 |
3.2.1 概况及发展契机 |
3.2.2 发展要素分析 |
3.2.3 该模式成立的理论基础——消减了集体行动的困境 |
3.2.4 柏木村小结 |
3.3 杨柳村——内生动力下的乡村住宅建设 |
3.3.1 概况及发展契机 |
3.3.2 发展要素分析 |
3.3.3 该模式成立的理论基础——减少了制度的内耗 |
3.3.4 杨柳村小结 |
3.4 石垭村——内生动力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
3.4.1 概况及发展契机 |
3.4.2 发展要素分析 |
3.4.3 该模式成立的理论基础——减少了交易成本 |
3.4.4 石垭村小结 |
3.5 三种模式利用内生动力的共性与差异 |
3.5.1 共性——释放了制度红利、实现了人居环境建设 |
3.5.2 差异——激发内生动力的不同方式 |
3.6 本章小结 |
4 乡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机制归纳 |
4.1 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的源头 |
4.1.1 内部主体诉求蕴含内生动力 |
4.1.2 内生动力激发需要契机 |
4.2 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运行机制 |
4.2.1 在契机下内生动力被激发 |
4.2.2 通过内生组织维护内生动力 |
4.2.3 通过资源利用支撑内生动力 |
4.2.4 以乡村治理促进内生动力 |
4.2.5 乡村建设中内生动力的运行 |
4.3 本章小结 |
5 内生式乡村建设模式运行路径的设计探讨 |
5.1 内生动力下的乡村建设实践模式 |
5.1.1 资源摸底,明确发展目标 |
5.1.2 激发内生动力,改善人居环境 |
5.1.3 制度建设,建立内生组织 |
5.1.4 内生主导,进行内外力量整合 |
5.1.5 内生主导,实现永续发展 |
5.1.6 内生式乡村建设实践模式总结 |
5.2 新模式下,乡村规划建设与规划者角色的转变 |
5.2.1 乡村规划建设可能出现的转变 |
5.2.2 规划者角色的转变 |
5.3 本章小结 |
6 我国进行内生式乡村建设具有独特优势 |
6.1 农村基层党组织带来内生发展制度优势 |
6.1.1 村民发动 |
6.1.2 乡村经济发展 |
6.1.3 乡村文化建设 |
6.1.4 乡村治理 |
6.2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是天然的内生组织 |
6.2.1 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定义及作用 |
6.2.2 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内生发展上的优势 |
6.3 独有的乡土伦理成为内生发展动力来源 |
6.3.1 村内内生主体存在自发合作 |
6.3.2 村内内生主体自发合作的内在逻辑 |
6.3.3 村内内生主体自发合作的根本原因 |
6.3.4 新时期下乡土伦理对于内生发展的促进作用 |
6.4 独有的生态文明语境扩展内生发展内涵 |
6.4.1 土地资源利用向空间资源利用的扩展 |
6.4.2 乡村康养、乡村旅游等依托生态环境的业态逐渐发展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与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4)憩园(论文提纲范文)
子 |
后记 |
(5)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绿色能源 |
2.1.2 产业政策 |
2.1.3 绿色能源与产业政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产业组织理论 |
2.2.4 产业规制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3.1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综述 |
2.3.2 绿色能源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
2.3.3 民众对绿色能源支付意愿的研究 |
2.3.4 绿色能源消费与宏观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2.4 本章小结 |
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1 中国水能发电产业 |
3.1.2 中国核电产业 |
3.1.3 中国风电产业 |
3.1.4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 |
3.2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梳理 |
3.3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分析 |
3.3.1 财政政策 |
3.3.2 税收优惠政策 |
3.3.3 电价补贴政策 |
3.4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政策特征 |
3.5 本章小结 |
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借鉴 |
4.1 美国 |
4.1.1 美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1.2 美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2 日本 |
4.2.1 日本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2.2 日本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3 德国 |
4.3.1 德国绿色能源发展现状 |
4.3.2 德国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相关政策 |
4.4 国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
4.4.1 加强立法工作 |
4.4.2 重点运用税收优惠政策 |
4.4.3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 |
4.4.4 有效的财政补贴政策 |
4.5 本章小结 |
5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动力机制与路径 |
5.1 相关概念 |
5.1.1 动力机制 |
5.1.2 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
5.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分析 |
5.2.1 产业成长与成长动力 |
5.2.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5.3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动力因素 |
5.3.1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内部动力 |
5.3.2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的外部动力 |
5.4 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1 政府政策的传递过程 |
5.4.2 政府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3 市场导向绿色能源产业成长路径 |
5.4.4 政府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协调 |
5.5 本章小结 |
6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企业层面 |
6.1 绿色能源企业成长分析框架 |
6.2 模型与数据 |
6.2.1 面板数据模型 |
6.2.2 变量定义 |
6.2.3 数据来源 |
6.3 实证结果分析 |
6.3.1 实证结果 |
6.3.2 结果分析 |
6.3.3 基于实证结果的评价 |
6.4 异质性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7 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基于民众层面 |
7.1 相关研究回顾 |
7.1.1 国外研究 |
7.1.2 国内研究 |
7.2 调查问卷设计、内容及框架 |
7.3 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数据整理与分析 |
7.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7.4.1 基本情况 |
7.4.2 调查问题 |
7.5 中国民众对可再生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7.5.1 理论基础和假说 |
7.5.2 数据及变量描述 |
7.5.3 中国民众绿色能源态度影响因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中国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预测 |
8.1 理论基础 |
8.1.1 经济增长理论 |
8.1.2 增长极限理论 |
8.1.3 峰值理论 |
8.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2 文献研究 |
8.3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库兹涅茨曲线的测定 |
8.3.1 指标的选取 |
8.3.2 模型的选择 |
8.3.3 实证分析 |
8.3.4 研究结论 |
8.4 绿色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等多因素长期均衡分析 |
8.4.1 数据来源及变量描述 |
8.4.2 模型分析 |
8.4.3 研究结论 |
8.5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绿色能源产业财税政策 |
9.2.2 改进绿色能源定价制度 |
9.2.3 加强绿色能源产业研发 |
9.2.4 强化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联系 |
9.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8)风险投资收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框架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4.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风险投资概念界定及特点概述 |
2.2 风险投资收益研究概述 |
2.2.1 风险投资收益率基本情况研究 |
2.2.2 风险投资收益率与共同基金上市公司收益率的比较研究 |
2.2.3 风险投资机构成立年代对投资收益情况影响研究 |
2.3 专业型金融中介—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
2.3.1 基于知识的企业理论 |
2.3.2 专业化水平与品牌重要性 |
2.4 风险投资之风险收益机制 |
2.4.1 “高风险”及风险控制机制 |
2.4.2 风险投资之收益机制 第三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及变量设定动机 |
3.1 因变量设定动机 |
3.1.1 内部收益率的定义 |
3.1.2 内部收益率的特点 |
3.2 相关假设提出及自变量设定动机 |
3.2.1 人力资本层面 |
3.2.2 机构特性层面 |
3.2.3 风险控制层面 |
3.2.4 投资组合层面 第四章 风险投资收益影响因素之实证研究 |
4.1 数据来源与构成 |
4.1.1 问卷设计 |
4.1.2 数据来源与收集 |
4.1.3 数据潜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
4.2 数据变量的解释与统计描述 |
4.2.1 因变量设定 |
4.2.2 自变量设定 |
4.2.3 变量统计特征 |
4.3 实证研究与分析 |
4.3.1 投资收益率均值检验 |
4.3.2 回归分析结果与解释 |
4.4 研究局限 |
4.4.1 内部收益率的应用缺陷 |
4.4.2 样本数据局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风险投资调研问卷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走出品牌误区 重振上海名牌(论文提纲范文)
一、品牌建设中的误区 |
1、品牌认知扭曲 |
2、品牌营销误区 |
3、品牌维护误区 |
二、世界名牌炼就的经验借鉴 |
1、品牌策略与整体业务战略保持一致 |
2、要有一个设计合理的品牌结构 |
3、公司对品牌要有一个360°的视角 |
4、简洁地表达企业核心价值观和承诺 |
5、伟大的品牌是由内而外打造出来的 |
三、上海名牌的重振 |
四、管理人才值多少钱?(论文参考文献)
- [1]构建新型科技创新举国体制若干思考[J]. 张于喆,张铭慎,郑腾飞. 开放导报, 2021(03)
- [2]家庭农场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工具选择与组合性设计 ——山东省为例[D]. 王晓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8)
- [3]我国乡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机制与实践[D]. 江山. 重庆大学, 2020
- [4]憩园[J]. 陈斌先.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20(03)
- [5]中国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研究 ——基于企业、民众和宏观三个层面的实证分析[D]. 张焱.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6]邓锋 精英创精英[J]. 谢舒,张旭. 中国慈善家, 2017(11)
- [7]你值多少钱?[J]. 丁雪峰. 职业, 2010(28)
- [8]风险投资收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 马薇.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9]国企改革与国有资产管理体系改革[J]. 樊纲. 长白学刊, 2005(04)
- [10]走出品牌误区 重振上海名牌[J]. 刘静,吴健. 上海综合经济, 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