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安盼盼[1](2020)在《慢性脑动脉闭塞供血区脑皮层灰质及深部白质的血流CT灌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 探讨慢性脑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致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的不同缺血特征。方法 回顾性收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院区自2014年4月至2018年4月间,经CTA和/或MRA和/或DSA检查确诊的单侧脑动脉重度狭窄(CTA、DSA或MRA示脑动脉狭窄≥75%)或闭塞,对侧脑动脉显影正常,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显影正常,且常规CT和/或MRI检查显示脑组织无责任梗塞灶或其他颅脑疾病的患者30例,共有68条重度狭窄或闭塞脑动脉供血区脑皮层灰质和白质纳入研究。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 CT,受检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全脑,采用低剂量动态容积CT灌注扫描,所有患者均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右肘正中静脉团注对比剂(碘普胺,含碘300 mg/ml,德国拜耳公司),按0.6 ml/kg体重计算注射总量,后推注生理盐水40 ml,对比剂及生理盐水注射流率为5.0 ml/s,注药5 s后开始扫描,采用设备自带工作站进行数据处理。感兴趣区选择侧脑室顶层面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皮层灰质和深部脑白质为测量部位,患侧和健侧深部脑白质采用镜像方法对称测量CBF、CBV、MTT、TTP及TTD值,患侧和健侧脑皮层灰质采用手动画法选取基本对称的位置测量 CBF、CBV、MTT、TTP 及 TTD 值。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患侧与健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之间、同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之间灌注参数值进行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患侧和健侧脑皮层灰质与同侧深部脑白质灌注参数比较显示,患侧及健侧脑皮层灰质CBF、CBV平均值均大于同侧深部脑白质(P<0.01),患侧及健侧脑皮层灰质MTT、TTP、TTD平均值均小于同侧深部脑白质(P<0.01)。患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与健侧镜像区灌注参数比较显示,患侧脑皮层灰质CBF平均值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深部脑白质CBF平均值较健侧减小(P<0.01);患侧脑皮层灰质CBV平均值较健侧增大(P<0.01),深部脑白质CBV平均值较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侧脑皮层灰质及深部脑白质MTT、TTP、TTD平均值均较健侧相应区域延长(P<0.01)。结论1.脑皮层灰质血流灌注高于同一供血区脑白质;2.慢性重度狭窄或闭塞脑动脉供血区脑皮层灰质与深部脑白质灌注改变程度不完全一致,脑皮层灰质灌注减低程度略轻于深部脑白质。CTP能够对慢性脑缺血程度量化评价,为临床治疗及疗效评估提供定量诊断依据。
曾强[2](2019)在《影像解剖形态学及功能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 胃癌术前T分期影像形态学比较研究胃癌一直是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尤其是东北亚地区,发病率最高。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现胃癌发病率排第5名,排在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前列腺癌后面,死亡率高居第3,仅次于肺癌及结直肠癌。胃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排第3名,占10.6%,死亡率排第2名,占13.6%。目前,胃癌治疗手段个体方案呈多样化,但外科手术仍然是胃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术前通过影像手段进行精准肿瘤-淋巴结-远处转移(tumornodemetastasis,TNM)分期,可以为临床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情况,延长患者生命。近些年来,临床上常用超声胃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和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进行胃癌术前分期。超声胃镜检查过度依赖操作医师,计算机断层成像又有电离辐射,软组织分辨率不高。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无辐射,近年快速成像技术发展迅速,使得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于胃部肿瘤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本研究方案让每个胃癌患者全部完成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胃镜检查三项检查的报道罕见。目的:为精准治疗提供精准诊断依据,对比研究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胃镜三种方法进行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度,分析磁共振成像、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胃镜检查的影响因素,从而找到胃癌术前分期合理的检查方案。方法: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所有纳入研究对象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从2016年8月到2018年10月,共计126例经内镜胃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均完成超声胃镜、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三项检查,最终96名患者进入研究对象。超声胃镜检查、计算机断层成像及磁共振成像均由专业的医师或技师操作,由2位18年以上经验的腹部放射医师对工作站重建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分期诊断,分期参考标准是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第八版胃癌TNM分期指南、分期征象及拟定的MRI分期征象;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将MRI、CT、EUS分期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一致性Kappa检验;不同病理分期MRI、CT、EUS分期准确率进行卡方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临床因素与MRI、CT、EUS分期准确率的关系及组内差异。结果:1纳入MRI、CT、EUS三项成像检查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研究对象共计96名患者,男性69名,女性27名,平均年龄达60岁;发生在胃窦34名,胃底贲门29名,胃体33名;高分化为2名,中分化为41名,低分化53名:腺癌为66名,印戒细胞癌21名,粘液腺癌8名,管状腺癌1名;病理T1期有19名,T2期有15名,T3期有10名,T4a期有46名,T4b期有6名;2三项成像手段分期的准确率及对比情况EUS总体准确率51.04%,CT总体准确率70.84%,MRI总体准确率83.33%;与病理T分期比较,Kappa值分别为0.3,0.57,0.77,磁共振成像具有高度一致性诊断价值;MRI在T1期、T2期准确率73.68%、66.67%,明显高于CT及EUS分期准确率。T4a、T4b期MRI、CT准确率分别高达89.13%、91.30%,100%、100%。3三项成像手段分期的准确性的影响因素CT分期在不同发病部位准确率有差别(p<0.05),MRI在不同组织学分型分期准确率有差别(p<0.05),CT、EUS在不同病理T分期的准确率有差异(p<0.05);MRI及CT在上部胃癌分期准确率达86.2%、89.66%,中、下部胃癌MRI分期准确率分别为78.79%、85.29%,明显高于CT的准确率63.63%、61.76%及EUS的准确书48.48%、55.88%;分化程变越高,MRI准确率越高,中高分化达89.47%,不同分化程度组内MRI准确率高于CT及EUS准确率;T1期准确率73.70%,明显优于CT、EUS,进展期T4a和T4b的MRI准确率和CT准确率差不多高,达90%以上;MRI对于粘液腺癌分期准确率高达100%,高于对其它组织学分型分期准确率。结论:EUS对早期T1和T2的检查准确率较低,存在较明显的高估分期,到T3和T4a分期准确率有所上升;CT成像对早期T1和T2的检查准确率不高,在T3期准确率出现提升,对T4a和T4b期准确率较高,超过90%;MRI成像在早期胃癌T1期和T2期达到73.68%、66.67%,明显优于CT、EUS准确率。对于进展晚期T3期、T4a期、T4b期准确率90%、89.10%、100%;MRI成像对上、中、下部胃癌准确率明显优于CT、EUS,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6.21%、78.79%、85.29%;MRI成像在不同分化度分期准确率明显优于CT、EUS;MRI对于不同组织学分型胃癌分期敏感,粘液腺癌分期准确率高达100%,印戒细胞癌分期准确率为71.40%,均明显优于CT、EUS。第二部分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胃癌术前分期、预后定量研究功能磁共振成像临床应用已有20多年,大家对它的临床价值有了共识。扩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单指数模型功能成像,能够提供总体水分子弥散信息。而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是双指数模型功能成像,可以得到3个结果参数,可以更好的获得肿瘤组织水分子单纯弥散信息及灌注信息等。近几年开始应用腹部脏器的研究,但是应用胃部肿瘤的研究报道鲜见。目的:通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定量研究在胃癌术前T、N分期及分化程度中的价值,确定侵犯浆膜结构、淋巴转移及分化程度的IVIM参数的诊断阈值。定量研究IVIM参数与胃癌预后因子(HER-2、Ki67)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和批准,所有纳入研究对象检查前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从2016年10月到2018年8月共计130名经内镜胃活检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并完成IVIM序列成像,最终98名患者进入研究对象。将IVIM序列数据导入软件针对肿瘤ROI区域进行后处理,生成参数f值、D值、D*值;对不同T分期、N分期的IVIM参数f、D、D*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侵犯浆膜、淋巴转移、分化程度、HER2阳性表达等二分类数据进行ROC分析、两样本t检验;IVIM参数f、D、D*值与Ki67相关性分析。结果:1.纳入MRI、CT、EUS三项成像检查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特征纳入研究对象为98名患者,男性65名,女性33名,平均年龄达61.9岁;中高分化有30名,低分化有68名;病理T分期中T1期有14名,T2期有14名,T3期有10名,T4a+b期有60名。病理N分期中N0期有37名,N1期有19名,N2期有18名,N3期有24名。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评分为0分有44名,评分为1分为19名,评分为2分为15名,评分为3分为7名。有85个病灶进行ki67免疫蛋白标志。2.IVIM参数D值在不同病理T分期胃癌病灶有统计学意义,T4期D值与T2期、T3期、T4期D值均有统计学意义,T1期-T4期均值分别为1.432× 10-3mm2/s,1.225×10-3mm2/s,1.154×10-3mm2/s,0.9468× 10-3mm2/s。T 分期越高,D 值越小。参数D值判断侵犯浆膜有统计学意义,诊断阈值1.1074×10-3mm2/s;IVIM参数f值在不同病理N分期胃癌病灶有统计学意义,IVIM的参数D值判断淋巴转移有统计学意义,诊断阈值1.1739×10-3mm2/s;3.IVIM参数D*值鉴别分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低分化参数D*值更高,诊断阈值0.0152mm2/s;IVIM参数D*值在HER2不同级别评分有统计学意义,评分级别越低,D*值越高;参数D值与Ki67蛋白表达率呈明显负相关;结论:IVIM参数D值可以定量分析胃癌术前T分期等级;D值对于鉴别胃癌是否侵犯浆膜有临床价值,D值<1.1074×10-3mm2/s时,可以诊断为侵犯浆膜,准确率为85.71%;不同N分期的f值也不同。D值<1.1739×10-3mm2/s时可以诊断淋巴转移;不同分化度的D*值有差异,分化越低,D*值越高,D*>0.01516时可用于诊断低分化胃癌;HER-2不同评分级别D*值有差异,HER-2阳性的癌灶D*值更低,D*值<1.516×10-2mm2/s时可以诊断HER-2阳性;D值与Ki67表达呈负相关;IVIM参数定量分期可以成为胃癌术前分期替代方法。
伍杰[3](2014)在《应用脑血容量软件评估降血压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与临床表现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临床上在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arotid-cavernous Sinus Fistula, CCF)、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等脑血管疾病,有时需要闭塞病灶同时闭塞颈内动脉才能治愈。此时必需考虑到颈内动脉的血流被临时或永久阻断有可能引起脑供血不足,甚至残废和死亡。因此在阻断前需要判定脑对阻断颈动脉的耐受性,避免不可逆的脑损伤发生,并且对不能耐受的病人做出相应的处理。如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压迫训练等方法,增加大脑对血流阻断的耐受,然后视结果做出选择性决断。所以行之有效的耐受性判断方法对临床的指导作用和特殊意义是显而易见的。目前临床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辅助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是球囊闭塞试验,球囊闭塞试验(Balloon Occlusion Test, BOT)常用于在术前评估患者对血管闭塞的耐受性。然而,临床判断为BOT阴性的患者在永久闭塞ICA后仍有部分病人会发生缺血并发症,轻者致残,重者发生大面积脑梗塞而致死。Cloughesy TF报道有5%-20%的脑梗死发生率,还有资料表明颈内动脉或颈总动脉结扎的患者结扎侧甚至对侧的缺血性中风发生率为14%-20%,此数值是正常人的25倍,此外,还有一部分患者BOT显示代偿不良,但因某种原因永久性闭塞颈内动脉后却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可见BOT常规方法仅仅从临床表现来判断,尚不够准确。我院马廉亭治疗528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其中21%需同时闭塞颈内动脉,由于严格坚持了降血压BOT(平均动脉压降至70mmHg左右,高血压病人降至其原血压的2/3水平),其中仅2例出现轻度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治疗后恢复),全部治愈。无死亡和残废发生。因而,我们将降血压BOT作为评价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降血压BOT作为金标准主要从临床表现判断,缺乏客观的定量或半定量客观依据评价。目前,随着装备平板探测器的血管造影系统的普及。以平板CT (flat panel detector computer tomography, FDCT)为代表的高级功能在临床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这一技术,我们可以在导管室内获得脑实质CT样图像。这对医师术中判断脑出血并发症,术后评估支架形态带来了很大的帮助。随着技术的进步,利用FDCT已经可以获得全脑的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此方法的应用价值已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并在国内外少数中心开始临床研究。但该检查方法目前尚未广泛应用,其检查的准确性尚待临床研究证实。平板CT脑血容量灌注(FDCT-CBV)是一种新的血流动力学评价技术,通过西门子公司为其双C臂大平板DSA机开发的脑血容量灌注后处理软件获得,能在导管室内实现对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实时监测。其基本原理是造影剂通过脑组织时将引起CT密度的变化,利用动态扫描方式获得造影剂首次通过脑组织时的时间一密度曲线,根据一定的数学模型计算即可获得CBV, CBV作为测量脑血容量的指标,反映的是机体代偿的血流动力学变化,CBV下降往往提示局部脑组织微循环障碍。也有学者认为,CBV绝对值变化是反映脑梗死最为准确的参数。Schramm等研究认为,CBV变化与CT平扫相结合可以用以区分缺血半暗带和梗死的核心坏死区。如果CBV损害范围非常明显,同时CT平扫已经可见低密度病灶,我们则可以推断该区域的脑组织已经不可修复。Syngo Dyna PBV Neuro作为可在造影机上完成CBV参数测量的灌注成像软件,极具前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内外学者通过动物及临床研究已证明FDCT-CBV与传统的PCT-CBV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两种方法所得CBV结果的差异非常小。因此,我们认为在血管造影机上完成CBV的检查,虽然不能反应出脑灌注的全面信息,但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而言,已经可以帮助医师判断出梗死的情况。考虑FDCT-CBV最大的优势是可在造影机上完成,因此其有望成为制定临床治疗方案及评价疗效的一种重要的影像学参考指标。在此基础上,为了给降血压BOT这一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找一个客观指标,我们将应用脑血容量软件在降血压前后完成CBV测定,并计算相对血容量(rCBV),比较降血压BOT前后rCBV的变化,将其变化与临床表现、体征变化的进行对比,分析其是否具有一致性。[目的]探讨应用脑血容量软件在降血压前后完成CBV测定,并计算相对血容量(rCBV),比较降血压BOT前后rCBV的变化,将其变化与临床表现、体征变化的进行对比,分析其是否具有一致性,为降血压BOT这一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金标准找一个客观指标。[方法]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科通过全脑(六条血管)全程(动脉期-毛细血管期-静脉期-静脉窦期)血管造影明确诊断为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具体纳入标准为:年龄大于18周岁;需行球囊闭塞试验评估能否行永久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①无法手术夹闭或血管内介人治疗的难治性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必须闭塞载瘤动脉主干;②颅底手术或介人治疗中可能引起ICA或基底动脉破裂,需阻断动脉主干;③头颈部肿瘤手术,病变累及或包绕主要脑动脉;④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中可能影响ICA;⑤外伤、感染和肿瘤引起的动脉出血;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完善术前准备后,病人仰卧于DSA造影机床上,常规双侧股动脉部消毒、铺巾,经皮双侧股动脉穿刺,右侧置入8F导管鞘,左侧置入5F导管鞘。行降血压BOT前CBV的采集:经肘静脉注射60ml碘普罗胺注射液(370mgI/ml)并通过双平板血管造影系统进行两次旋转扫描,数据采集时间8s;曝光参数为70kV;使用30×40cm平板;总共旋转200度,0.5度/帧;剂量0.36mGy/帧。数据使用脑血容量后处理软件获得CBV图像。(2)、随后进行降血压BOT:经左侧5F导管鞘插入5F造影管,分别选择插入左、右颈内动脉和椎动脉,明确诊断后,经右侧8F导管鞘将8F导引管置于患侧颈内动脉,经8F导引管将Magic-B2不可脱球囊导管送入患侧颈内动脉颈段,将球囊充盈,并经导引管注入造影剂证实确实将颈内动脉血流暂时阻断,开始记录时间,阻断颈内动脉后,将左侧5F造影管先后送入健侧颈内动脉及任一椎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wills环侧枝循环情况,并同时开始降血压(一般病人把平均动脉压降至70mmHg左右,高血压病人降至其原血压的2/3水平),降压15分钟后运用上述同样方法采集降血压BOT后CBV图像(如为BOT阳性患者,出现症状后,立即排空球囊,血流再通5分钟后即刻采集CBV图像),持续30分钟。观察病人有无脑缺血表现,闭塞试验结束前再经8F导引管注入造影剂,证实患侧颈内动脉仍在闭塞状态。如病人能耐受将血压BOT,造影又证实病人颅内侧支循环良好,则BOT阴性;如不能耐受,则BOT阳性。(3)将获得的降血压BOT前后CBV图像分别选择额叶、顶叶、基底节区三个轴位相同层面进行CBV的测量。从每个层面选择两个面积为2cm2相对应的感兴趣区域,分别计算rCBV(CBV闭塞侧/CBV健侧)。并计算每个层面的平均rCBV=(rCBV1+rCBV2)/2(图1),将降血压BOT前后rCBV变化与临床表现变化进行对比。[结果]本课题纳入的10例病人,均顺利进行了颈内动脉闭塞前和闭塞后的灌注图像采集,无一例并发症发生。10例患者闭塞前有很好的灌注对称性,其平均rCBV在顶叶层面的平均值为0.98-/+0.03,额叶层面的平均rCBV为1.03-/+0.07,基底节层面的平均rCBV为1.01-/+0.08。10例病人经降血压BOT前后相对脑血容量(rCBV)的变化,与临床症状变化进行比较;临床无脑缺血症状8例,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6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1例,降血压BOT前平均rCBV为:0.96±0.05;降血压BOT后平均rCBV为1.02±0.06,具有很好的灌注对称性;1例行永久性颈内动脉闭塞,术后患者恢复好,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7例行病灶栓塞,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术后恢复好。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病人不能耐受降血压BOT,病人出现意识障碍,对侧肢体偏瘫,平均rCBV分别降低了24%和21%,呈脑血容量低灌注,与不能耐受降血压BOT临床表现一致,具有相关性,2例均行病灶栓塞,保持颈内动脉通畅,术后恢复好。[结论]降血压BOT前后临床表现、体征变化,与rCBV变化一致,具有相关性,rCBV可以作为评价降血压BOT能否闭塞颈内动脉金标准的一个客观参考指标。
胡瑞婷,秦超,叶子明,闵志刚,曾自三[4](2012)在《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21例,在行狭窄血管支架植入术前后用16排螺旋CT进行灌注成像检查,对术前、术后相对灌注值(rCBFr、CBVr、TTP)进行比较。结果狭窄血管供血区术后rTTP比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狭窄血管非供血区术前、术后r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血管供血区和非供血区rCBF、rCBV指标在术前和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能显着改善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rTTP可作为反映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敏感指标。
高垚[5](2011)在《320CT一站式扫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320CT一站式扫描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局部缺血脑组织损害程度的评价,探讨一站式扫描CT血管成像与CT灌注成像的联合应用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本研究以2009年11月-2011年2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一科住院的临床确诊为TIA及脑梗死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临床表现均为颈内动脉系统症状的20例TIA患者纳入TIA组、40例脑梗死患者纳入脑梗死组,所有患者全部进行320CT一站式检查。对CT灌注成像获得的各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均数的显着性检验采用t检验。结果:研究显示:TIA组患者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的rCBF、rCBV、MTT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患侧与健侧的TTP比较p值小于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脑梗死组中,缺血不可逆组的rCBF与可逆组的rCBF比较p值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而缺血不可逆组的rCBV与可逆组的rCBV比较p值小于0.01,有显着统计学差异。脑梗死组中,处于脑梗死影像学Ⅱ期、Ⅲ期患者基底节区的rCBF、rCBV、MTT、TTP患侧与健侧的各参数比值比较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差异;处于脑梗死影像学Ⅱ期、Ⅲ期患者皮层区的rCBF、rCBV、MTT、TTP患侧与健侧的各参数比值比较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320CT灌注成像中,TTP图像较CBF、CBV及MTT图像可以更加敏感的发现TIA患者脑组织中的异常灌注区,对明确低灌注区的范围有重要价值。2.320CT一站式扫描可以根据rCBF、rCBV的关系判定脑梗死患者局部脑组织的缺血程度,对判定缺血脑组织是否具有可逆性有一定的意义。3.320CT一站式扫描CTA与CTPI的联合应用对伴有血管狭窄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李晖[6](2011)在《椎—基底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灌注多参数MR成像》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后循环活体解剖学研究目的:应用3.0 T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技术对后循环形态结构进行活体观察和测量。方法:对108例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检查,男58例,女50例,年龄(463)岁。观察指标:颅内段椎-基底动脉形态分型;两侧大脑后动脉P1段及后交通动脉粗细;两侧小脑上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发出的位置、数量、与基底动脉的角度及信号;测量基底动脉长度及管腔直径;源图像与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图像对小脑前下动脉的显示情况;两侧颅内段椎动脉的形态及信号特点。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常见类型依次为ⅠⅠ型、ⅡRⅢ型、ⅡRⅠ型或ⅡLⅠ型。大脑后动脉P1段大多数较粗,亦有未显影者。后交通动脉大部分未显影,其余有的较粗或稍细。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与其同侧后交通动脉粗细相关(右侧:相关系数rk=0.44,P<0.01;左侧:相关系数rk=0.50,P<0.01)。绝大部分小脑上动脉均发自基底动脉,且信号强,数量可以为1条或2条。两侧小脑上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P=0.23>0.05)。约3/4的小脑前下动脉显影,信号较强者占多数,但是部分信号稍弱或较弱,数量为1条或2条。两侧小脑前下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角度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1.13,P=0.26>0.05)。基底动脉平均直线长度(2.35±0.30)cm,男性比女性基底动脉直线长度长(t=4.19,P<0.0001)。基底动脉直线长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k=0.28,P=0.0038<0.05)。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长度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长(t= 2.96,P=0.004<0.05)。51例基底动脉发生侧弯,除1例为双侧弯曲外,余均为单侧弯曲。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0.26±0.05)cm。基底动脉上、中、下三段管腔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3,P=0.21>0.05 )。男性比女性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宽( t=3.03 ,P=0.003<0.05)。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宽(t=4.09,P<0.01)。右椎动脉优势16例,左椎动脉优势33例,两侧椎动脉均势59例。结论:3.0 T MRA可以对后循环正常解剖及变异进行无创性在体测量和研究,得到基底动脉分型图及相关参数,为解剖学、医学影像学及外科学的研究提供重要资料。第二部分:3.0T MR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序列测量非搏动稳态流体模型流速目的:通过建立稳态流体模型,验证3.0T MR快速电影相位对比(Fast CINE phase contrast, Fast CINE PC)序列进行血流动力学测量的准确性,并对成像参数进行优化。方法:将直径为3.0 mm的医用塑料管固定在水模中,将塑料管内充满液体并排空气泡。塑料管的一端连接高压注射器,高压注射器以不同流速向管腔内注射生理盐水,管的另一端连入量筒,用于回收生理盐水。将流体模型中心置于头部8通道线圈中心,平行放置的医用塑料管与磁体长轴一致。应用3.0T高场强MR扫描仪进行Fast CINE PC序列扫描,扫描层面垂直于所测管腔长轴。在不同流速编码(Velocity Encoding, VENC)、不同流速编码方向、不同流速、不同流动方向、不同倾斜角度、不同感兴趣区大小、不同层面及管腔内不同点对流速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测定感兴趣区一个心动周期内30个时相的流速,将其平均流速作为流速进行研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管流速编码方向如何选择,相位图均能正确显示液体流动方向,不同流速编码方向时测得的流速与实际流速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9>0.05)。当流速编码小于液体实际流速时,则会出现混淆伪影,随着流速编码的增大,混淆伪影逐渐减小直至消失,测量速度与流速编码之间无相关性(P=0.94>0.05)。测量速度与实际速度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99,P<0.0001)。液体流动方向与流速编码方向相同、相反测得的流速与实际流速两两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51,P=0.0581>0.05)。不管管腔在各个方向有无角度,测得的流速与实际流速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9>0.05)。不同大小感兴趣区测得的流速与感兴趣区大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99(P<0.0001)。不同大小感兴趣区测得的流量与感兴趣区大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98(P<0.0001)。不同层面流速与实际流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7,P=0.36>0.05)。结论:3.0T Fast Cine PC法可以准确测量稳态流体模型流速,为人体血流动力学检测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依据。第三部分:正常国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相关定量指标的系列研究目的:应用快速电影相位对比(Fast CINE phase contrast, Fast CINE PC)及流动敏感交互式反转恢复(flow-sensitive alternating inversion recovery, FAIR)序列对正常成年国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测量,了解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正常参数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不同年龄段正常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年龄(2369)岁。采用3.0T高场强MR扫描仪,应用标准头部8通道线圈,行颅脑MRI、MRA、Fast CINE PC及FAIR检查。测量上、中、下三个层面基底动脉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底动脉上层与中层流速及流量间无差异,其与基底动脉下层流速及流量有差异(P<0.05)。20年龄组与40、60年龄组间基底动脉平均流速有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基底动脉峰值流速及流量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峰值流速均位于心脏的收缩期内。收缩期流速均高于舒张期流速。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动脉血流量与后循环脑组织FAIR值呈正相关(rk=0.23,P=0.018<0.05)。结论:联合应用Fast CINE PC及FAIR序列可以准确测量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血流动力学情况,并为临床疾病的检测提供可靠依据。基底动脉血流量与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值呈正相关。第四部分:基底动脉病变血流动力学研究实验一:基底动脉迂曲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对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经MRA检查发现基底动脉走行迂曲者及正常志愿者各3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Fast CINE PC(扫描基底动脉中间层面)及FAIR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底动脉迂曲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比正常对照组低(平均流速:t=-5.55,P<0.0001;峰值流速:t=-5.33,P<0.0001;血流量:t=-2.29,P=0.025<0.05);基底动脉迂曲组延髓、脑桥、小脑、枕叶FAIR值及其总和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可以引起基底动脉流速及流量的下降,但在一定范围内其供血区脑组织灌注值无改变。实验二:基底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时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经MRA检查发现基底动脉狭窄者16例,基底动脉闭塞者3例。正常志愿者16例。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Fast CINE PC(扫描基底动脉狭窄程度最重的层面及狭窄以远管腔相对正常的层面)及FAIR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狭窄处与对照组之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有差异,狭窄处以远与对照组之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有差异,狭窄处与狭窄处以远之间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无差异(P<0.05)。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较对照组低(t=-2.24,P=0.03<0.05)。狭窄处基底动脉血流量与血管狭窄程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39(P=0.03<0.05)结论:基底动脉狭窄会引起血液流速及流量的减低;基底动脉血流量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基底动脉狭窄闭塞者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减低,但与基底动脉狭窄程度不相关。实验三:后循环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后循环脑梗死时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经MRI检查发现后循环脑梗死者39例,正常志愿者39例。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Fast CINE PC(基底动脉无狭窄者扫描基底动脉中间层面,狭窄者扫描狭窄处流速)及FAIR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后循环梗死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较对照组减低(平均流速:χ2=16.02,P<0.0001;峰值流速:χ2=15.07,P=0.0001<0.05;血流量:χ2=21.09,P<0.0001)。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较对照组低(χ2=-2.24,P=0.03<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时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减低。后循环梗死患者后循环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减低。实验四: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研究目的:探讨眩晕患者基底动脉及其供血区脑组织血流动力学情况。方法:临床表现为眩晕者及正常志愿者各50例。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Fast CINE PC(扫描基底动脉中间层面)及FAIR序列检查,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流速并计算出流量。测量两侧枕叶、小脑、脑桥、延髓FAIR值。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组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均较对照组低(平均流速:t=-5.79,P<0.0001;峰值流速:t =-5.71,P<0.0001;血流量:t =-4.92,P<0.0001)。MR扫描脑实质及血管均无明显异常者基底动脉平均流速、峰值流速及血流量亦较对照组低(平均流速:t=-2.72,P=0.0086<0.05;峰值流速:t =-3.12,P=0.0027<0.05;血流量:t =-3.53,P=0.0008<0.05)。眩晕组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灌注总值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6,P=0.38>0.05)。结论:无论脑实质及脑血管有无缺血性病变,眩晕患者基底动脉血液流速及流量均减低。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区脑组织的灌注值无明显改变。第五部分:基底动脉管壁和管腔多参数MR成像实验一:正常国人基底动脉管壁和管腔多参数MR成像目的:应用双反转恢复(double inversion recovery, DIR)序列对正常成年国人基底动脉管壁及管腔进行在体观察和测量,了解正常参数值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不同年龄段正常志愿者50例,男25例,女25例。采用3.0TMR扫描仪,行颅脑MRI、MRA及DIR序列检查。在DIR序列图像上测量基底动脉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可间接得到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管壁面积以及管壁标准化指数;在MRA正位像上测量与DIR序列检查层面相对应的基底动脉管腔直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基底动脉管壁及管腔诸参数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MRA上所测得的基底动脉直径与DIR序列所测的直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8,P=0.63>0.05)。结论:MR高分辨DIR成像为非侵袭性地对基底动脉形态特点进行成像、评估和测量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MRA上所测得的基底动脉直径与DIR序列所测的直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实验二:基底动脉纤细及狭窄管壁和管腔多参数MR成像目的:探讨DIR序列对基底动脉纤细及狭窄闭塞患者诊断的精确性,以对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发展做出预测。方法:经MRA检查发现基底动脉纤细者9例,基底动脉狭窄、闭塞者17例作为病例组。正常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行颅脑MRI、MRA及DIR序列检查。在DIR序列图像上测量基底动脉管壁厚度、管腔内径。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前壁厚度:纤细组、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6.02,P=0.049>0.05);后壁、左侧壁、右侧壁厚度:纤细组与对照组无差别,纤细组与狭窄闭塞组有差别,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有差别(后壁:χ2=17.42,P=0.0002<0.05;左侧壁:χ2=10.46,P=0.0054<0.05;右侧壁:χ2=15.67,P=0.0004<0.05)。左右径:纤细组、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P<0.0001)。血管总面积:纤细组与对照组有差别,纤细组与狭窄闭塞组有差别,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无差别(χ2=10.99,P=0.0041<0.05)。管腔面积:纤细组、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两两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1.17,P<0.0001)。管壁面积:纤细组与对照组无差别,纤细组与狭窄闭塞组有差别,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有差别(χ2=16.04,P=0.0003<0.05)。管壁标准化指数:纤细组与狭窄闭塞组无差别,纤细组与对照组有差别,狭窄闭塞组与对照组有差别(F=17.02,P<0.0001)。结论:不能简单地以动脉管腔粗细作为判定管腔狭窄的标准,管壁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可以评价动脉粥样斑块负荷。
王胜益,钱鹰[7](2010)在《基于功能CT成像对比剂团注方法的优化与仿真》文中指出背景:功能CT技术的出现使得在传统CT设备上实现同时同台的形态及功能成像成为了可能。目的:从对比剂团注方法着手,寻找一种在临床上比较合理的最优化功能CT成像的方法。方法: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从医院临床上得到的功能CT图像数据集进行仿真实验,研究对比剂的团注方法,单脉冲和多脉冲团注法与功能成像之间的关系,对仿真结果进行统计误差分析,从而找出在临床上可实用的最佳的对比剂团注方法。结果与结论:使用对脉冲团注对比剂比使用单脉冲团注对比剂对减低血流参数,毛细血管表面渗透参数和平均通过时间参数的不确定性有帮助;实验结果显示,多脉冲团注主要是双脉冲和三脉冲团注,其中使用双脉冲团注,相对参照值,血流参数和毛细血管表面渗透参数分别得到了36.9%和30.0%的改善,使用三脉冲团注相对双脉冲团注在个别生理参数上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其改善不是特别的明显。因此在临床实践中,使用双脉冲团注即可。
王菁[8](2010)在《降低时间分辨率对急性脑缺血疾病CT灌注参数值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不同时间分辨率下急性脑缺血患者灌注CT扫描时间-密度曲线、伪彩功能图及各灌注参数的观察,评价降低时间分辨率对急性脑缺血疾病CT灌注结果精确性的影响程度。方法采用GE公司LightSpeed 64层螺旋CT扫描仪,对24例有急性脑缺血症状患者的头颅CT灌注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行头颅CT平扫,再行头颅CT灌注扫描。以4.0ml/S的注射流率团注300mgI/ml欧乃派克45ml,延迟5S后行颅脑横断面快速动态扫描,扫描范围以基底节为中心,共扫描8层,连续扫描50S,共获取图像792帧。获得的灌注成像资料分别以1帧/0.5S的时间分辨率(标准方法),及1帧/1.0S、1帧/1.5S、1帧/2.0S、1帧/2.5S、1帧/3.0S、1帧/4.0S、1帧/5.0S、1帧/6.0S的时间分辨率选取图像数据,采用CT perfusion 3软件包中的Brain stock协议进行灌注成像后处理。将不同时间分辨率的时间-密度曲线进行比较,对灌注伪彩色功能图进行视觉评分,并在不同时间分辨率的CTP图像上选取相同部位的ROI进行灌注参数(CBF、CBV、MTT)的测量,对所得灌注参数值进行Friedman test、Kendall’s W test和Wilcoxon test统计学分析。结果随着时间分辨率的下降,时间-密度曲线的形状变得越来越陡直、不圆滑。各灌注参数(CBF、CBV、和MTT)图像质量视觉评分逐渐下降,以CBF和MTT图像质量下降更明显。对24例脑缺血患者按不同时间分辨率分组后的灌注参数进行检验:(1)对所有感兴趣区:当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s时,即已对灌注参数CBF和MTT绝对值的测量产生了显着影响,而CBV直到时间分辨率下降到1帧/5.0S时,才有显着影响。(2)对健侧大脑半球:时间分辨率的下降对CBV绝对值的测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当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s时,即已对灌注参数CBF、MTT绝对值的测量产生了显着影响。(3)对缺血侧大脑半球:当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s时,即已对灌注参数CBF、MTT绝对值的测量产生了显着影响,而对CBV绝对值直至时间分辨率降至1帧/5.0S才产生显着影响。(4)对缺血侧大脑半球/健侧大脑半球的灌注参数值的比值:时间分辨率的下降对CBV和CBF的相对值的测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当时间分辨率降为1帧/5.0S时,MTT的相对值与标准组之间才出现显着性差异。(5)对皮质、髄质及基底节区:当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1.0s时,即已对灌注参数CBF、MTT绝对值的测量产生显着影响了。到时间分辨率下降至1帧/4.0s时,对髄质的CBV测量才出现显着性影响。结论随着时间分辨率的降低,T-DC曲线的形态会有所改变;灌注伪彩功能图的质量逐渐降低。若要获得精确定量的CT灌注参数,我们仍推荐使用时间分辨率为1帧/0.5S的电影扫描模式。时间分辨率的降低对灌注参数相对值的影响较绝对值的影响要小,时间分辨率可以降低至1帧/4S。在三个参数绝对值中,时间分辨率的降低对于CBV绝对值的影响最小。
雷静,高培毅,林燕[9](2008)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为椎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和后循环脑组织的动态CT灌注成像等检查。测定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造影剂达峰时间(TTP)定量数据,并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脑梗死前期分期。结果入选者DSA显示椎动脉中、重度狭窄率为60%~100%,头颅CT平扫均未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病灶,而CT脑灌注成像有13例患者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低灌注区。共检出16个低灌注区,其中2例患者整个后循环供血区较同层面前循环供血区TTP明显延迟,1例双侧小脑半球可见2个局部低灌注区。16个低灌注区进行脑梗死前期的分期,Ⅰ2期:15个,Ⅱ1期:1个。结论后循环脑组织CT灌注成像技术可以辅助定性及定量评估椎基底动脉TIA患者是否处于脑梗死前期,并根据定量分析了解后循环供血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态。
雷静,高培毅,刘明勇[10](2007)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CT灌注成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5%CO2吸入CT灌注成像研究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缺血患者MCA分布区脑血管储备能力。资料与方法临床诊断为症状性MCA缺血且无心、肺疾病患者20例,基础态CT灌注成像TTP参数图显示有MCA供血区TTP延长。首先进行常规脑灌注CT检查(基础态);20min后,面罩吸入5%CO2,持续吸入2min后再次行脑灌注CT检查(激发态)。感兴趣层面选择基底节层面和放射冠层面,层厚10mm。计算机后处理获得脑血流量(CBF)参数图后,于MCA分布区皮层多点手绘感兴趣区,分别计算双侧皮层CBF,计算双侧CBF变化率r=(CBF激发态-CBF基础态)/CBF基础态×100%;比较双侧激发后CBF改变,分析患侧MCA分布区脑血管储备能力。结果患侧MCA分布区皮层CBF明显低于健侧。健侧MCA分布区基础态和激发态CBF可见不同程度的改变升高17例,降低3例。对17例激发后升高的患者进行分析,根据计算将患侧CO2激发反应分为Ⅰ型,激发后CBF升高;Ⅱ型,激发后CBF变化不明显;Ⅲ型,激发后CBF降低。结论5%CO2吸入CT灌注成像激发试验可以评估脑血管储备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二、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脑动脉闭塞供血区脑皮层灰质及深部白质的血流CT灌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慢性脑缺血的影像研究进展 |
一、SPECT、PET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
二、CT灌注成像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
三、磁共振灌注成像在慢性脑缺血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影像解剖形态学及功能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胃癌术前T分期影像解剖形态学比较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超声内镜成像检查 |
2.1 超声内镜检查设备及器材 |
2.2 超声内镜检查方法及步骤 |
2.3 超声内镜成像诊断参考标准 |
2.3.1 正常胃壁在EUS下显示五层结构 |
2.3.2 胃癌超声内镜(EUS)分期征象 |
3 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 |
3.1 计算机断层成像检查设备及器材 |
3.2 计算机断层成像(CT)检查方法及步骤 |
3.3 计算机断层成像(CT)设备扫描原理及图像处理 |
3.4 计算机断层成像胃癌分期征象(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
4 磁共振成像检查 |
4.1 磁共振成像检查设备及器材 |
4.2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 |
4.2.1 MRI成像检查前准备 |
4.2.2 MRI成像检查序列参数 |
4.2.2.1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 |
4.2.2.2 脂肪抑制序列(Dixon) |
4.2.2.3 弥散加权成像(DWI) |
4.2.2.4 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3D-flash,VIBE) |
4.2.2.5 动态增强方法 |
4.3 磁共振成像胃癌分期征象(参考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
5 病理分期诊断标准 |
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
2 超声内镜成像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 |
3 计算机断层成像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 |
4 磁共振成像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 |
5 EUS、CT、MRI三种成像方法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的比较结果 |
5.1 三项成像检查方法一致性检验结果 |
5.2 不同病理分期下三项成像检查方法比较分析结果 |
6 EUS成像、CT成像及MRI成像检查方法T分期的影响因素 |
7 结论 |
第四章 讨论 |
1 EUS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结果探讨 |
2 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探讨 |
3 磁共振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探讨 |
4 MRI成像、CT成像、EUS成像技术胃癌术前分期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定量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磁共振成像检查 |
2.1 磁共振成像检查设备及器材 |
2.2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方法及步骤 |
2.2.1 MRI成像检查前准备 |
2.2.2 MRI成像检査方法及序列参数 |
2.2.2.1 半傅里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STE) |
2.2.2.2 脂肪抑制序列(Dixon) |
2.2.2.3 弥散加权成像(DWI) |
2.2.2.4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 |
2.2.2.5 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3D-flash,VIBE) |
2.2.2.6 3D-VIBE动态增强方法 |
3 磁共振成像胃癌分期征象(参考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
4 图像后处理 |
5 病理诊断标准 |
5.1 HER-2诊断标准 |
5.2 胃癌组织KI-67结果评价 |
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1 研究对象临床资料 |
2 胃癌不同的T分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结果 |
3 胃癌不同的N分期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结果 |
4 胃癌不同的病理分化程度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 |
5 胃癌HER-2不同评分级别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定量研究 |
6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与胃癌Ki67蛋白表达相关性 |
7 MRI分期与IVIM参数D值定量分期准确性比较结果 |
8 结论 |
第四章 讨论 |
1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原理 |
2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T、N分期的应用 |
3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病理分级探讨 |
4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在胃癌预后相关研究探讨 |
5 T4期的磁共振分期与IVIM参数D值定量分期准确率的探讨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应用脑血容量软件评估降血压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与临床表现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 |
4 临床病例 |
4.1 病例1 |
4.2 病例2 |
4.3 病例3 |
5 讨论 |
5.1 临床评估颈内动脉能否闭塞有以下方法,但各有利弊且存在假阴性 |
5.2 传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 |
5.3 降血压前后rCBV作为评价颈内动脉能否闭塞的可靠性 |
5.4 临床应用前景 |
5.5 不足之处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4)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及处理 |
1.2.1 支架植入方法以及围手术期处理: |
1.2.2 CT灌注检查方法: |
1.2.3 图像后处理: |
1.2.4 灌注参数相对值的计算及血管狭窄程度测量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血管狭窄处狭窄率的变化 |
2.2 术前及术后CT灌注成像灌注值分析及统计 |
3 讨 论 |
(5)320CT一站式扫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入选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1.3 分组 |
2.2 检查设备 |
2.3 检查方法 |
2.4 图像处理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 果 |
3.1 TIA 组患者患侧与健侧大脑半球CTPI 各参数比较 |
3.2 脑梗死组rCBF、rCBV 与局部脑缺血损害程度的关系 |
3.3 脑梗死组脑组织缺血区患侧与健侧CTPI 各参数比值的比较 |
3.3.1 脑梗死影像学II 期、III 期患者基底节区患侧与健侧CTPI 各参数比值的比较 |
3.3.2 脑梗死影像学II 期、III 期患者皮层区患侧与健侧CTPI 各参数比值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320CT 灌注图像TTP 在TIA 中的敏感性分析 |
4.1.1 TIA 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必要性 |
4.1.2 TIA 发病机制及CT 灌注表现 |
4.1.3 CT 灌注成像中TTP 在TIA 中的敏感性 |
4.2 320CT 一站式扫描对脑梗死患者局部脑缺血程度的评定 |
4.2.1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
4.2.2 脑梗死分期及相应的CT 灌注表现 |
4.2.3 CTA 与CTPI 联合应用对脑梗死患者局部脑缺血程度的评定 |
4.3 320CT 一站式扫描对脑梗死患者治疗的指导意义 |
4.4 局限和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椎—基底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灌注多参数MR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后循环活体解剖学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3.0 T MR 快速电影相位对比序列测量非搏动稳态流体模型流速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正常国人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及相关定量指标的系列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基底动脉病变血流动力学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基底动脉迂曲血流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底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后循环脑梗死血流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五部分 基底动脉管壁和管腔多参数MR 成像 |
前言 |
实验一 正常国人基底动脉管壁和管腔多参数MR 成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基底动脉纤细及狭窄管壁和管腔多参数MR 成像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结论 |
综述一 MR 相位对比序列基本原理及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R 相位对比序列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基于功能CT成像对比剂团注方法的优化与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兔子切片资料 |
1.2 实验方法仿真实验流程图如图2所示。 |
2 结果 |
2.1 求患者函数 |
2.2 求生理参数 |
2.3 参数优化 |
3 讨论 |
3.1 结果评估 |
3.2 统计分析 |
(8)降低时间分辨率对急性脑缺血疾病CT灌注参数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1.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脑梗死前期的影像学分期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入选患者的小脑平面CT灌注成像 |
2.2 入选患者的DSA成像 |
2.3 CT灌注成像中低灌注区与正常对照区参数比较 |
2.4 脑梗死前期的影像学分期 |
3 讨 论 |
(10)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CT灌注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5% CO2血管扩张激发预试验 |
1.2 5% CO2血管扩张CT脑灌注激发试验 |
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2 结果 |
2.1 5% CO2血管扩张激发预试验 |
2.2 5% CO2血管扩张CT脑灌注激发试验 |
3 讨论 |
四、微机辅助CT脑灌注成像以及定量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脑动脉闭塞供血区脑皮层灰质及深部白质的血流CT灌注分析[D]. 安盼盼. 山东大学, 2020(02)
- [2]影像解剖形态学及功能成像在胃癌术前分期及预后的临床应用[D]. 曾强. 厦门大学, 2019(08)
- [3]应用脑血容量软件评估降血压球囊闭塞试验前后脑血容量与临床表现对比研究[D]. 伍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4]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支架植入术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J]. 胡瑞婷,秦超,叶子明,闵志刚,曾自三. 广西医学, 2012(01)
- [5]320CT一站式扫描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D]. 高垚. 吉林大学, 2011(09)
- [6]椎—基底动脉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及灌注多参数MR成像[D]. 李晖.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7]基于功能CT成像对比剂团注方法的优化与仿真[J]. 王胜益,钱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30)
- [8]降低时间分辨率对急性脑缺血疾病CT灌注参数值的影响[D]. 王菁.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1)
- [9]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后循环CT灌注研究[J]. 雷静,高培毅,林燕.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03)
- [10]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CT灌注成像研究[J]. 雷静,高培毅,刘明勇.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