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傅思涵[1](2021)在《基于问卷调查探讨功能性便秘“病-证-体”立体化模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形式,对沈阳地区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和证型分类,以探讨功能性便秘(病)、中医证型(证)、中医体质(体)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生活因素可能对三者之间存在的影响,以期从“调体治疗”减少功能性便秘的发生、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复发率,做到“未病先防”,为“辨病-辨体-辨证”模式在功能性便秘诊治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调理体质干预治疗亚临床疾病提供相应参考。方法:本课题调查对象为2018.10--2019.12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中医院大学附属医院(辽宁省中医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对录入数据进行频率计算和描述性分析,应用SPSS25.0对录入数据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分析,以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从探讨生活因素、中医体质与功能性便秘各证型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该研究纳入的106例样本中,男性39例,女性67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7.74%、62.26%,男女比例为:1.0:1.72。2.参与此次问卷调查人员中,年龄最大者72岁,年龄最小者20岁;39~48年龄闭区间为功能性便秘高发时段,占总体32.08%;其次功能性便秘发病率较高的年龄区间为:49~58(25.47%)、29~38(18.87%)。3.在此次调研中,功能性便秘患者体质以气虚阴虚质最为常见(27%),按照降序排列的体质分别是阴虚质(24%)、阳虚质(10%)、气虚阳虚质(9%)、气虚质(7%)、阴虚气郁质(5%)、平和质(3%)、痰湿湿热质(3%)、气虚气郁质(2%)、湿热质(2%)、阳虚气郁质(2%)、其他体质(6%)。4.便秘病中医证型分布在此问卷调查中分布依次为热积便秘(47%)>阴虚便秘(19%)>阳虚便秘(17%)>气滞便秘(10%)>气虚便秘(7%)。5.中医体质中气虚阴虚质、气虚质的显着性均为0.000,小于0.05,即气虚阴虚质、气虚质的不同便秘类型之间有显着差异,而其余中医体质的不同便秘类型之间没有显着差异。6.在本次调研所列举的生活因素中,日水量<500ml、日盐量>6g、蔬果摄入不足、SI≥200、酗酒的显着性分别为0.003、0.0360.015、0.037、0.013,小于0.05,即日水量<500ml、日盐量>6g、蔬果摄入不足、SI≥200、酗酒的不同便秘类型之间有显着差异,而其余生活因素的不同便秘类型之间没有显着差异。结论:1.功能性便秘在女性群体中发病率较男性更高。2.39~48年龄闭区间为功能性便秘高发时段。3.功能性便秘常见舌象为红舌,常见舌苔为花剥苔。4.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伴随症状为排气。5.气虚秘为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中医证型。6.干燥气候对阴虚体质(含阴虚兼夹体质)的形成存在影响。7.气虚阴虚质和气虚质更容易成为功能性便秘的亲和体质。8.气虚阴虚体质与阴虚秘存在相关性,气虚体质与气虚秘存在相关性。9.日水量<500ml、蔬果摄入不足、SI≥200、酗酒与热积秘存在相关性。
王逗逗[2](2020)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通过对中医古代医籍和现代文献治疗糖尿病相关方剂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古今医家运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同时,通过《医方类聚》与《中华医典》对比研究,揭示《医方类聚》作为大型方剂学类书的临床价值。2.通过对现代临床医案进行数据挖掘,揭示赵进喜教授治疗2型糖尿病(T2D M)常用清热药种类与配伍规律,常用剂量及针对不同热证证候的常用方药,以期为临床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提供思路与借鉴。3.基于肠道菌群理论,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与技术,从生物分类学“属”水平探寻清热药降糖功效的微生物学靶点,以期揭示典型清热药黄连降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部分,古代文献研究,针对《医方类聚·消渴门》全篇及《中华医典》治疗消渴相关的方药进行整理。首先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古人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的配伍规律。现代文献研究,采用特定检索式,检索出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与中医药治疗T2DM相关的文献,按纳排标准筛选文献。采用频次分析方法对药物四气、五味、归经、方剂的剂型及高频药物进行统计,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对含清热药的方剂进行筛选,统计其中的全部清热药。采用关联规则、聚类分析方法,研究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配伍规律。并进一步研究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的常用剂量。2.临床研究部分,收集396份赵进喜教授诊治T2DM有效医案。首先对患者症状、舌象、脉象的表述进行标准化,对处方药物的名称进行规范化,并建立医案方剂数据库。继之对患者一般情况、处方中单味药物、药物四气、五味、归经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发的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ersion 2.5),以关联规则、复杂熵聚类分析及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法,并以具有清里热功效的药物为清热药纳入标准,挖掘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T2DM的组方配伍规律。并针对不同热证常用清热药的用药特色及用药剂量进行统计分析。3.实验研究部分,采用18只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模型小鼠(db/db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采用6只同窝非糖尿病小鼠(db/m小鼠)为正常组。其中黄连组与二甲双胍组分别给予黄连浸膏水溶液及二甲双胍水溶液,模型组与正常组给予纯净水,干预时间为8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小鼠血糖与体重的变化。于第8周处死前采集粪便样品,通过Illumina Miseq PE300测序平台,以silval32/16sb acteria为物种分类数据库,对样品菌落的16S rDNA V3-V4区进行DNA测序与聚类,深入分析肠道菌群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的组成结构、丰度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相关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肺经、胃经为主。剂型以汤剂、丸剂、散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麦冬、黄连、知母、生地黄、甘草、石膏、黄芩、地骨皮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黄芩、麦冬,地骨皮、麦冬,知母、黄连、麦冬,麦冬、黄芪、人参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人参。基于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天花粉、麦冬、知母、黄芩、桑白皮、地骨皮、葛根、升麻、茯神、赤茯苓、生姜、竹叶、炙甘草,黄连、天花粉、王瓜根、牡蛎、苦参、鸡内金、铅丹等。现代文献研究结果显示,现代医家治疗T2DM的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为主。归经以脾经、肺经为主。剂型以汤剂、胶囊剂为主。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麦冬、玄参、知母、甘草、赤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生地黄、黄芪,丹参、黄芪,生地黄、丹参、黄芪等。核心药物组合为天花粉、黄连、麦冬、生地黄、黄芪、山药、葛根、丹参。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组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栀子、黄芩、黄芪、玄参、丹参,玄参、白术、茯苓、山茱萸、泽泻、牡丹皮等。2.现代临床医案分析结果显示,共纳入396份医案,含396首处方。症状统计由多到少依次为乏力、口干、不寐、口苦、腰酸等。证候以郁热证、阴虚证、气虚证最多,血瘀证、郁热证次之,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痰热证、湿热证、肝阳证、热毒证)占总证候的50.66%。用药方面,药物药性以寒性为主。药味以苦味、甘味为主。归经以肝经、脾经为主。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甘草、夏枯草、赤芍、生地黄、牛蒡子、知母等。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支持度及置信度均较高的规则有葛根、丹参,地骨皮、荔枝核,地骨皮、丹参、仙鹤草、荔枝核,葛根、丹参、柴胡、黄芩,陈皮、黄芩、半夏等。核心药物组合为葛根、丹参、柴胡、黄芩、白芍、黄连、地骨皮、鬼箭羽、荔枝核、仙鹤草。基于复杂熵聚类分析得到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如麦冬、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地骨皮、仙鹤草、荔枝核、蚕沙等。基于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获得4首潜在新处方配伍组合,如麦冬、莲子心、莲子、五味子、太子参,白芍、赤芍、甘草、三七、茺蔚子、密蒙花等。通过对热证及其密切相关证候用药统计,得到各证候常用清热药,如郁热证常用黄芩、夏枯草、赤芍;阴虚证常用地骨皮、生地黄、知母、玄参;热毒证常用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3.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黄连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黄连组)血糖指标显着下降,与给予纯净水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模型组)及给予二甲双胍的自发性基因缺陷型T2DM小鼠(二甲双胍组)相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33)。各组小鼠体重均较实验前增加,模型组、黄连组、二甲双胍组,三组小鼠体重与作为正常组的非糖尿病小鼠相较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均=0.000),三组小鼠组间数据则均无显着差异(P值均>0.05)。基于16S rDNA测序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较,黄连组小鼠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降低,在生物分类学“门”水平上,Bacteroidetes、Proteobacteria、Cyanobacteria、Verrucomicrobia 丰度增加,而 Fir micutes、Actinobacteria、Patescibacteria、Epsilonbacteraeota、Tenericutes、Deferribacter es丰度降低,提高了 Bacteroidetes/Firmicutes比值;在生物分类学“属”水平上,表现为 Akkermanisia 丰度增加,Alistipes、Blautia、Rosebur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 r、Ruminococcaceae丰度降低。肠道菌群对血糖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显示,Akkermansia与血糖呈负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26;Q=0.00866)。结论1.文献研究显示,古代医家治疗消渴多以清热药为主,常配伍补气药与补阴药。常用清热药为天花粉、黄连、知母等。与古代医家相较,现代医家治疗T2DM重视应用清热药的同时,常配伍活血化瘀药,常用清热药为生地黄、黄连、天花粉等。2.现代临床案例分析显示,T2DM常见热证为郁热证、阴虚证、结热证。赵进喜教授治疗T2DM常用清热药为黄芩、黄连、地骨皮、夏枯草等。常配合健脾益气、养阴生津、活血化瘀、疏肝理气、燥湿化痰等药物与清热药联用。3.实验研究显示,清热药的代表药黄连的降糖机制可能与其增加Akkermansia菌属丰度,降低 Alisipes、Blautia、Helicobacter、Papillibacter、Roseburia、Ruminococcac eae菌属丰度,从而改善肠道菌群组成结构,降低物种多样性有关。鉴于中药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清热药治疗T2DM的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4.传统医学在泰国的研究水平相对薄弱,进一步将中医药防治T2DM相关的研究成果推广到泰国,将有利于提高泰国中医诊治T2DM的临床水平。
梁俊杰[3](2018)在《解郁化湿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解郁化湿方治疗肝郁湿热型的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疗效,从而为开阔治疗本病思路、提高本病的疗效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年龄在3岁至12岁确诊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患儿病例60例,采用随机对照实验的方法,随机分配到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口服自拟“解郁化湿方”:苍术、姜厚朴、陈皮、甘草、防风、白芍、郁金、麸炒枳壳、柴胡、醋延胡索、火炭母、救必应。对照组: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两组的治疗时间为2周。治疗前后、疗程结束1月后各记录一次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表,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总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在治疗肝郁湿热型的小儿功能性腹痛均有一定疗效。(2)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患儿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口服自拟“解郁化湿方”疗效优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3)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患儿证候积分总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口服自拟“解郁化湿方”疗效优于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4)治疗后、疗程结束1月后,两组各项证候积分差值比较:在改善腹痛程度、腹痛持续时间、腹痛次数、面色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观察组患儿改善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情绪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儿的疗效相当。结论:解郁化湿方具有疏肝解郁、清热除湿、行气止痛的功效,治疗肝郁湿热型小儿功能性腹痛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运用以及推广。
石月萍[4](2017)在《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s的影响及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文献研究部份:基于古今文献研究,总结古今冠心病(“胸痹心痛”)的病机及证治源流,探讨当今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从脾论治的源流及治法。实验研究部分:基于脾虚痰浊证动脉硬化巴马猪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及其调节激素的改变,从脾主运化水湿角度探讨脾虚痰浊证动脉硬化巴马猪水液代谢失常机制及以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的作用。材料与方法:文献研究部分:收集了自秦汉至明清时期有关胸痹心痛论述的代表性古代典籍47部及以胸痹心痛为检索词近现代文献500篇,总结了古今冠心病(胸痹心痛)病因病机及证候及治法的演变,梳理了痰瘀互结证胸痹的发展源流,分析了痰、饮、湿内涵的不同与联系,痰湿为瘀血的前期病理变化,脾虚是痰湿证形成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说明了痰瘀互结证是当今冠心病主要证候之一,从脾虚痰瘀论治是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主要治法之一。说明了痰、饮、湿的停聚与水通道蛋白关系密切,因此,水通道蛋白是冠心病痰瘀互结证湿聚成痰的微观指标之一。提出了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变化可能是脾虚痰瘀动脉硬化模型的湿郁(痰、饮、湿)指标,并提出了从脾主运化水湿角度论治脾虚痰瘀互结动脉硬化证与肾组织水通道及其调节有关。实验研究部分:将20头巴马小型猪称重后随机分组,正常组、模型组(脾虚痰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益气健脾组、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各5头。以高脂饮食喂饲加跑步劳倦结合冠脉球囊拉伤建立脾虚痰浊动脉硬化模型。正常组巴马小型猪喂正常饲料,模型组球囊冠脉拉伤后给予高脂饲料饲喂结合跑步过劳法制备脾虚痰浊动脉硬化模型。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在模型组处理基础上,于高脂饲料中添加益气健脾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中药。观察48周后各组巴马小猪的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的含量,ElISA法测定血清水液代谢调节激素醛固酮(ALD)、心房利钠肽(ANP)、精氨酸加压素(AVP)、神经降压素(NT)变化,肾组织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s)1、2、3表达情况,免疫印迹方法观察肾组织钠钾ATP酶蛋白(Na+-K+-ATPase)表达、水通道蛋白(AQP)1、2、3及磷酸化蛋白激酶A(p-PKA)、磷酸化cAMP反应原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变化。结果:1.文献研究表明痰瘀互结证为当今冠心病(“胸痹心痛”)的主要证候,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为主要治法。脾虚痰瘀互结证候存在的痰湿证候与肾组织水通道蛋白联系密切,肾组织水通道蛋白与体内的水盐代谢及其调节激素相关,从脾虚痰瘀论治脾虚痰浊冠心病模型可能与调节水盐代谢及肾组织水通道蛋白机制相关。2.实验研究结果2.1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血清离子钾、钠、氯水平无变化(P>0.05),模型组血清尿素氮、肌酐水平也没有变化(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血清钾、钠、氯、尿素氮、肌酐水平无变化(P>0.05)。2.2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水盐代谢调节激素水平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水盐代谢调节激素ANP、AVP、NT上调(P<0.05),ALD有上调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ANP下调、NT下调(P<0.05),与益气健脾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下调ANP、NT优于益气健脾组(P<0.05)。2.3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正常组肾小球结构清晰,肾小囊、肾小管腔隙明显,肾小球无肿胀,肾小管细胞排列整齐,无肿胀。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病理形态学可见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肿胀,肾小囊、肾小管腔隙变窄,肾小管细胞肿胀,排列紊乱,集合管中可见管型。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肾小囊、肾小管可见腔隙增大,但较正常组变窄,肾小球肿胀较模型组有减轻,但肾小管的排列紊乱没有减轻,肾小管腔隙增宽,但肾小管损伤明显,并有炎症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肾小囊、肾小管可见腔隙增大,但较正常组变窄,肾小球肿胀及肾小管的排列紊乱减轻,无炎症细胞浸润。与益气健脾组比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肾小球及肾小管腔隙比较清晰,肾小管细胞肿胀减轻,无炎细胞浸润。2.4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钠钾ATP酶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巴马小型猪钠钾ATP酶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肾组织钠钾ATP酶上调(P<0.05)。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肾组织钠钾ATP酶无上调(P>0.05)。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相比,益气健脾组上调钠钾ATP酶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P<0.05)。2.5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1、2、3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AQP1、2、3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均可上调肾组织AQP1、2、3(P<0.05)。益气健脾组上调肾组织AQP1、2作用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肾组织AQP3作用优于益气健脾组。免疫印迹法观察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巴马猪肾组织AQP1、2、3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可上调肾组织AQP1、2、3(P<0.05)。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可上调巴马猪肾组织AQP3(P<0.05),上调AQP1、AQP2。益气健脾组上调肾组织AQP1、AQP2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肾组织AQP3作用优于益气健脾组。2.6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cAMP/PKA通路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cAMP、p-PKA、p-CREB均下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均能上调cAMP、p-PKA,益气健脾组上调cAMP、p-PKA,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p-CREB无上调。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cAMP、p-PKA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比较,益气健脾组上调cAMP、p-PKA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文献研究提出痰瘀互结证是当今冠心病的主要证候之一,脾虚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痰湿证候的产生可能与肾组织水通道蛋白与体内的水盐代谢及其调节激素密切联系,从脾虚痰瘀论治脾虚痰浊冠心病模型可能与调节水盐代谢及肾组织水通道蛋白机制相关。2.实验研究表明脾虚痰浊冠心病模型猪存在肾组织水通道蛋白的下调及水液代谢激素的改变,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可以恢复以上指标。2.1脾虚痰浊AS巴马猪模型虽未见明显的离子紊乱,未见血清尿素氮、血清肌酐水平的升高,但模型组调节水盐代谢的激素ANP、AVP、ALD、NT出现升高(ANP、AVP、NT有统计学意义)。而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可以恢复水盐代谢激素的异常(益气健脾组未见有明显恢复作用,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恢复作用优于益气健脾法)。2.2.脾虚痰浊AS模型组可见肾组织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肿胀,益气健脾法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均有恢复作用,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恢复肾组织病理损伤优于益气健脾法。2.3.脾虚痰浊AS模型组肾组织AQP1、2、3表达下调,钠钾ATP酶下调,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能够上调肾组织AQP1、2、3蛋白表达,益气健脾法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益气健脾组能够上调肾组织钠钾ATP酶。2.4.脾虚痰浊AS模型组肾组织cAMP/PKA通路下调,而AQP受cAMP/PKA调节,说明脾虚痰浊AS巴马猪模型肾组织AQP1、2、3下调可能与cAMP/PKA通路有关。益气健脾组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组上调脾虚痰浊AS模型肾脏cAMP/PKA通路及肾组织AQP1、2、3,说明益气健脾法及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肾组织AQP1、2、3的调节与cAMP/PKA通路有关。2.5.脾虚痰浊AS巴马猪模型出现血液中ANP、AVP、NT升高,肾组织cAMP/PKA下调,肾组织AQP1、2、3下调,钠钾ATP酶下调,说明脾虚痰浊动脉硬化模型已经出现了水液代谢调节激素ANP、AVP、NT及调节水盐代谢的相关蛋白AQPs和信号调节通路cAMP/PKA的改变。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调节水盐代谢激素及改善模型猪肾小球及肾小管细胞肿胀方面优于益气健脾法,在调节cAMP/PKA/AQP通路方面益气健脾法优于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
王祖蕊,陈莉[5](2016)在《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利易停煎剂用于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我院治疗的74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根据其用药情况将这74例病例分为中药利易停煎剂治疗组38例和匹维溴铵对照组36例。治疗组利易停用药每次1包,1d2次;对照组匹维溴铵50mg/次,1d3次。3周作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分别为:92.11%、44.74%,对照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22.22%;治疗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利易停煎剂治疗疗效较好。
梁艺枫[6](2016)在《劳绍贤教授学术理论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劳绍贤教授作为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届毕业生,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至今从事临床工作已逾六旬。其临床辨治疾病极具岭南地方特色及丰富理论依据,研究中医基础理论方面大胆创新、为中医现代化作出重要贡献。除了写下大量理论着作、其八十岁高龄目前仍出诊于我附院门诊,其辨治的大量医案仍等待后进学者的挖掘与提炼。为响应国家及我省大力发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工作的方针,本次研究首次以学位论文形式对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思想作探索性研究、总结,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后进学者领悟劳绍贤教授深厚的中医底蕴、指导临床辨治、用药及研究等,为今后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继承作铺垫。方法首先,整理劳绍贤教授的着述、参考其学生的跟师体会等资料,结合对劳绍贤教授的访谈,概述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渊源与临床诊治经验,发现其临床善治疾病病种,针对病种拟定跟诊、记录病案计划。其次,通过门诊跟诊及查阅论着,搜集劳绍贤教授的验案,选取部分能体现其辨治、遣方用药特色的验案录入电脑,并引述相关古籍文献、分析其辨治理论依据,更充分认识劳绍贤教授的临床经验。最后,将上述两步所得提炼、初步尝试归纳出劳绍贤教授学术思想特点,并请劳绍贤教授亲自阐释、解惑,尽可能完善及印证其学术思想。成果先通过和劳绍贤教授的深入交流,全面认识劳绍贤教授的学习、工作经历,从中总结其厚积薄发的从医道路。在通过门诊跟诊及查阅既往资料,搜集、整理并将劳绍贤教授的经典临床验案录入电脑,并从医案分析中更深入学习其临床诊治经验。然后认识并归纳其学术思想上的发展与创新。最后结合医案分析,尝试总结其学术思想特点,为继续深入研究劳绍贤教授的经验作铺垫,为培养新时代名老中医传承人作出尝试。结论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两大部分:(1)临床经验:辨病辨证讲求“证为本、病为枢、症为标”,即辨证为本质、证型指导治法治则,辨病指导用药、根据疾病发展规律认识辨治的主要矛盾,在此基础上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急须诊治之情况,遵张仲景之训“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受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影响,辨证时重视舌诊对人体气机、邪正关系的反映。对于岭南地区湿热并重之气候,其人易脾虚、易湿热,顾护胃气当从健脾益气为本,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多用党参、石斛益气养阴而不碍湿,仙鹤草、五指毛桃补气强筋以抗虚劳,灵活运用岭南草药救必应、肿节风、白花蛇舌草等清热祛湿解毒等等,“祛湿以理脾、清热以防变”。针对不同西医病种、统括病机,“异病同治”,更以“调脾胃以安五脏”及“安五脏以调脾胃”指导思想辨治不同系统之疾,调畅气机、中西结合,务求用药简便、撮要,有主有次,尤其善用对药以提高疗效。(2)临床研究:从中医基础理论出发,从细微处着手,逐步探究变量、注意联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务求在认识人身整体的基础上再作局部、微观、多层次的量化研究,大胆推敲、细心求证,甘于反复验证、潜心积累。当坚持做对临床有实际意义,对教学中所提出、遇到问题有帮助的研究,务求将科研与临床、教学有机统一。将研究的结论结合经典知识运用到现实的诊疗过程中,用临床来检验研究的实际价值。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中医特点,设计研究、研发新药,为中药新药现代化研究指明方向。通过整理并分析劳绍贤教授的经典验案,可以体现其辨治脾胃消化疾病及其它内科疾病各证型的独到认识与遣方用药特点。在辨治虚证时,考虑岭南湿热气候,其人易脾虚生湿、亦易湿热内耗、气阴两伤,故师承邓老、重用五指毛桃,灵活搭配石斛养阴、仙鹤草固肾强筋。辨治湿热证时,根据温病医家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采取“分利湿热”之法,重用化湿、燥湿及利湿之法先祛湿,自拟“清浊安中汤”专治脾胃消化疾病中的湿热证候。治疗腑证遵“腑气以通(降)为顺”之义,针对不同病机灵活调整疏肝、理气、通腑等对药,务求顾护胃气津液同时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发挥“安五脏以调脾胃”之指导思想。针对肝病、肿瘤、现代医学诊察手段发现炎症性病变的局部病灶,劳绍贤教授认为改善血循、微循环可以起到辨病用药之效,在健脾和胃之余,活用清热化瘀之品如莪术配半枝莲、田七末渺)配阿胶‘炒’等。多年临床经验积累、劳绍贤教授不断学习,从各名老医家、各家学说中融汇治疗其它内科疾病如咳嗽、失眠、淋证及痹证等的治则,“异病同治”,中西结合把握各病病机,重用岭南草药、对药相伍,以“调脾胃以安五脏”之思想统括治法,如疏风宣肺或兼养肺健脾、利水消肿以治咳,疏肝和胃配合除烦安神以助眠等。诚如《温病条辨》所言,治当“如将如相,如羽、如衡、如权”。
邓芳[7](2014)在《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80例西医诊断为慢性功能性腹泻,中医诊断为脾虚湿热型泄泻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予健脾化湿止泻汤,2周为1疗程;对照组40例予西药丽珠肠乐(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生产)2粒(每粒0.35g,含青春型双歧杆菌活菌0.5亿)、1日2次,谷维素30mg(天津太平洋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296)、1日3次,维生素B120mg、1日3次,2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根据患者症状改善的积分,并对各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治疗组近期临床疗效80.0%,对照组70.0%,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远期临床疗效为95.0%,对照组67.5%,两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2.治疗组近期中医证候疗效80.0%,对照组70.0%,两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远期中医证候疗效90.0%,对照组80.0%,两组比较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健脾化湿止泻汤和西药组均能改善脾虚湿热型患者慢性功能性腹泻的症状。在近期中医症候疗效、远期疗效、整体疗效改善等方面健脾化湿止泻汤优于西药组。说明健脾化湿止泻汤在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患者方面确有一定疗效。
何中鑫[8](2014)在《益气健脾通便法及代表方对慢传输型便秘相关胃肠激素水平的调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主要以通过应用自拟益气健脾通便方观察其对慢传输型便秘(STC)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胃动素(MTL)、β-内啡肽(β-EP)的影响,并与应用红霉素片口服组进行对照,观察健脾益气通便方对STC的影响。研究方法:将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及住院6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以健脾益气通便方治疗;对照组以红霉素片口服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血清胃动素和β-内啡肽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治疗3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显着好转,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显着(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浆MTL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第4周血浆MTL经统计处理P<0.05;两组患者β-EP治疗后比治疗前逐步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β-EP变化对比,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健脾益气通便方具有益气健脾,润肠通便之效,治疗慢传输型便秘疗效显着,无毒副作用,是治疗便秘的有效方。
高征,张翠月,高静彦[9](2011)在《理肝扶脾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理肝扶脾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3例患者采取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理肝扶脾止泻汤治疗,每天1剂,分早、晚2次内服;对照组31例予以西药匹维溴铵片口服,每次50mg,每天3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远期随访疗效。结果:治愈率治疗组43.75%,对照组22.58%;总有效率治疗组93.75%,对照组70.97%。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自拟理肝扶脾止泻汤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显着。
张旭[10](2011)在《木香生用理气煨熟止泻原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木香是菊科植物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其性辛、苦、温,归脾、胃、大肠、三焦、胆经。《本草纲目》曰:云木香“凡入理气药只生用,不见火,若实大肠,宜面煨熟用”。生木香气芳香而辛散温通,擅长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多用于脘腹胀痛、泻痢后重、食积不消、不思饮食。“煨熟可止泻痢,因木香气味俱厚,且熟则无走散之性,惟觉香燥而守,故能实大肠,凡治泄泻恒用之”。由此可知,木香生用理气煨熟止泻作用在古代就有认识和临床应用,但其炮制原理尚无人进行深入研究。故本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全面系统地考察木香生品、麸煨品、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对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结合麸煨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研究,寻求药效作用物质基础,探讨木香生用理气煨熟止泻的作用机制,解析木香炮制原理,从而规范木香炮制工艺,科学地指导临床用药。材料与方法:1.材料木香药材购自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农科所,经辽宁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翟延君教授鉴定为木香Aucklandia lappa Decne.的干燥根。木香烃内酯对照品(批号:111524-200503,纯度≥98%)、去氢木香内酯对照品(批号:111525-200706,纯度≥98%)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2.方法(1)采用HPLC法测定木香生品和麸煨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两个指标性成分含量。(2)采用GC/MS法对木香生品和麸煨品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测定分析。(3)建立利血平所致大鼠小鼠脾虚模型,考察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胃排空、小肠推进、D-木糖小肠吸收、胃蛋白酶活性等胃肠功能的影响。(4)建立番泻叶和蓖麻油致小鼠腹泻模型,考察木香生品和麸煨品抗小鼠腹泻作用;采用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筛选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抗腹泻配比范围。(5)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脾虚大鼠胃肠激素水平和脾虚小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和IL-10表达水平。(6)考察木香生品和麸煨品以及木香烃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对正常大鼠和脾虚大鼠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的影响。(7)采用western-blot实验测定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对利血平脾虚小鼠肠平滑肌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水平的影响。(8)采用正交设计配合药效指标综合筛选木香饮片切制工艺和麸煨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木香饮片稳定性。结果:1.木香生品和麸煨品中去氢木香内酯含量高于木香烃内酯含量,经麸煨后这两个指标性成分含量均降低,木香烃内酯含量下降幅度大于去氢木香内酯,从而导致两者的比例明显降低(P<0.01)。2.木香生品挥发油含量及油中主要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均高于麸煨品,麸煨前后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均高于木香烃内酯含量。生品挥发油共分离76个峰,鉴定了34个化合物;麸煨品挥发油共分离63个峰,鉴定了22个化合物。另外,有12个低沸点成分在麸煨木香挥发油中未能检出,还有三种含量较高的化合物尚未鉴定,其相对含量经麸煨后均明显增加。3.①正常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正常小鼠胃排空无明显影响(P>0.05);木香生品的中、高剂量对小肠推进均有促进作用。利血平脾虚小鼠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结果显示:木香麸煨品低、中剂量可明显促进脾虚小鼠胃排空;木香生品低、中、高三个剂量明显促进脾虚小鼠小肠推进。②正常大鼠D-木糖小肠吸收和胃蛋白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麸煨品低剂量对小肠吸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可提高胃液中胃蛋白酶活力。4.①抗小鼠腹泻实验腹泻指数结果表明:麸煨品止泻效果强于纸煨品和生品,且木香抗番泻叶腹泻作用比抗蓖麻油腹泻效果好。②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法筛选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两者的比例在0.43-1.00范围内具有良好的抗腹泻作用。5.ELISA法测定胃肠激素和细胞因子结果显示:①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脾虚大鼠胃动素下降均有抑制作用,其中木香生品的中剂量对胃动素调节能力最强。木香生品的中、高剂量,木香麸煨品高剂量均能显着提高血清胃泌素浓度,降低血浆血管活性肠肽浓度,而各组血浆生长抑素浓度无明显差异。②木香烃内酯高剂量可以有效地提高脾虚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浓度,而降低白介素IL-10浓度,而去氢木香内酯对这两种细胞因子调节作用不明显。6.离体肠管实验结果:①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正常大鼠自然状态的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均呈现先轻度抑制后较强兴奋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木香生品兴奋作用强于麸煨品。②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脾虚大鼠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均有先抑制后兴奋作用,总体表现为兴奋作用,生品作用强于麸煨品。③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由阿托品、心得安、高钙和低钙溶液所引起的肠管收缩异常均有调节作用,而生品对肠管收缩调节作用均强于麸煨品。④木香烃内酯对正常大鼠自然状态的离体肠管和脾虚大鼠离体肠管表现为兴奋作用,而去氢木香内酯对正常大鼠自然状态的离体肠管和脾虚大鼠离体肠管表现了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关系。7.Western-blot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木香烃内酯可显着提高脾虚小鼠肠平滑肌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水平,而去氢木香内酯作用较弱。8.炮制工艺研究结果:①木香最佳切制工艺参数:木香药材加入0.3倍量水,浸润10小时后切成1~2mm薄片。②最佳麸煨工艺参数:100 kg药材加30 kg麦麸,在110~120℃下煨制10 min。③不同厚度的木香饮片指标性含量均随放置时间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结论:1.木香麸煨后,化学成分既发生了质变也发生了量变。麸煨后,两指标性成分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发生了明显降低,可认为是木香煨熟止泻作用增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木香生品和麸煨品挥发油中三种未鉴定的化合物也可能与木香煨熟止泻作用增强相关,还有待于以后进一步深入研究。2.木香生用理气作用机制:木香生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较大,木香烃内酯促进肠蠕动作用明显,而去氢木香内酯对肠蠕动的抑制作用较弱,两者在生品中的协同作用整体表现为促进胃排空和小肠推进作用较强,有效地促进胃动素、胃泌素的分泌,降低血管活性肠肽分泌,增加胃肠平滑肌收缩频率,促进胃的血液循环,帮助消化吸收;并通过调节血清细胞因子TNF-α和IL-10含量而调节Th1/Th2细胞网络恢复至平衡状态,调节脾虚小鼠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肠平滑肌组织肌球蛋白轻链激酶表达水平而促进肠蠕动,调节了脾胃气机失调。3.木香煨熟止泻作用机制:木香麸煨品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与生品相比明显下降,即麸煨后木香烃内酯含量下降幅度大,而去氢木香内酯的含量下降幅度小,相对于木香烃内酯来说有所增加,因而导致两者的协同作用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对小肠蠕动促进作用降低,对小肠吸收促进作用增强。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在一定的配比范围内协同治疗小鼠大肠性腹泻效果良好。4.木香生品和麸煨品对离体肠管收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5.考察工艺参数时,应配合药效指标来综合衡量。木香适宜现用现切片,且切薄片有效成分易于溶出,这与古籍记载木香“捣碎,薄切”符合。6.木香生用理气煨熟止泻的原理之一:木香生品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比值较大,理气作用强;麸煨后,其两者含量比值降低,止泻作用增强。
二、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问卷调查探讨功能性便秘“病-证-体”立体化模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调查对象及数据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功能性便秘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便秘病的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与剔除 |
3.1 纳入标准 |
3.2 剔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评分标准 |
4.2 数据采集结果 |
4.3 数据分析 |
结果 |
1 一般结果 |
1.1 性别与功能性便秘的关系 |
1.2 年龄因素 |
1.3 功能性便秘人群的中医体质分布 |
1.4 功能型便秘舌苔脉象分布 |
1.4.1 舌象分布 |
1.4.2 舌苔分布 |
1.4.3 脉象分布 |
1.5 中医证型分布 |
1.6 伴随症状分布 |
2 相关性分析 |
2.1 性别与功能性便秘各证型的相关性分布 |
2.2 伴随症状的相关性分布 |
2.3 中医体质与便秘证型的相关性分布 |
2.4 生活因素与便秘证型的相关性分布 |
讨论 |
1 基本结果讨论 |
2 四诊资料与功能性便秘结果讨论 |
2.1 望诊结果讨论 |
2.2 问诊结果讨论 |
2.3 切诊及中医证型结果讨论 |
3 中医体质调查结果讨论 |
4 相关性结果讨论 |
4.1 中医体质与功能性便秘 |
4.2 中医体质和便秘证型 |
4.3 生活因素和便秘证型 |
5 “病-证-体”立体化模式 |
6 其他 |
结论 |
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知情同意书 |
综述 功能性便秘的中西医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科研成绩 |
致谢 |
(2)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古今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相关文献综述 |
1 古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消渴相关文献综述 |
2 现代医家应用清热法治疗糖尿病的文献综述 |
3 泰国传统医学治疗糖尿病的现状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2型糖尿病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组成结构与功能 |
2 糖尿病与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
3 肠道菌群诱发糖尿病的机制 |
4 治疗糖尿病常用清热药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5 黄连治疗糖尿病的现代研究进展 |
6 泰国传统草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7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文献研究: 基于古今文献数据挖掘的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古代医籍应用清热药治疗消渴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医家应用清热药治疗糖尿病相关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临床研究 赵进喜教授应用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实验研究 基于肠道菌群的黄连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机制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1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泰语版) |
附录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本虚标实证候诊断标准》(汉语版)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解郁化湿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其治疗的认识 |
1.1.1 病因病机 |
1.1.2 古代文献对本病的治疗的认识 |
1.2 现代中医文献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病因病机的研究 |
1.2.1 感受外邪 |
1.2.2 乳食积滞 |
1.2.3 脾胃未全 |
1.2.4 气滞血瘀 |
1.2.5 情志失畅、肝脾不调 |
1.2.6 肝胃不和 |
1.2.7 湿阻内侵 |
1.2.8 先天不足 |
1.2.9 气机失常 |
1.3 .现代中医文献对本病治疗的研究 |
1.3.1 辨证论治 |
1.3.2 内治法 |
1.3.3 外治法 |
1.4 西医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
1.4.1 发病机制 |
1.4.2 现代医学对治疗的研究 |
1.5 导师运用解郁化湿法治疗本病的前期研究 |
1.6 评论与展望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收集来源 |
2.1.2 病例选择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分析 |
2.2.4 技术路线 |
2.3 结果 |
2.3.1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
2.3.2 两组患儿总体疗效比较 |
2.3.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2.3.5 不良事件分析 |
第三章 讨论 |
3.1 理论分析 |
3.2 方药分析 |
3.2.1 单味药分析 |
3.2.2 组方分析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3.3.1 腹痛项目改善情况 |
3.3.2 面色改善情况 |
3.3.3 情绪改善情况 |
3.3.4 不足与展望 |
3.4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4)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s的影响及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的文献研究 |
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文献研究方法 |
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文献研究 |
1.“胸痹”、“心痛”病名沿革 |
1.1 秦汉时期“胸痹”、“心痛”的证因脉治的提出 |
1.2 晋隋唐宋时期“心痛”病名的丰富与分类 |
1.3 现代“胸痹心痛”病名的确立及诊断标准的制定 |
2.“胸痹”、“心痛”病因病机认识 |
2.1 外邪客于心脉致胸痹心痛 |
2.2 内伤七情致胸痹心痛 |
2.3 积损正衰,脏腑亏虚致胸痹心痛 |
2.4 胸痹痰、瘀病机认识与源流 |
2.4.1 痰饮水湿与胸痹心痛 |
2.4.2 痰浊、瘀血与胸痹 |
3.胸痹心痛古今证候演变 |
3.1 胸痹心痛本虚标实证共识 |
3.2 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胸痹心痛)诊断标准的确立 |
4.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胸痹心痛)的主要治法研究 |
4.1 从痰瘀病理因素论治 |
4.2 从五脏论治 |
5.从脾虚痰瘀论治冠心病的临床实践及生物学基础 |
6.水通道蛋白与脾虚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关系 |
6.1 痰饮水湿与水通道蛋白的关 |
6.2 水通道蛋白与脾虚证的关系 |
6.3 水通道蛋白与脾虚痰瘀互结证冠心病的关系 |
小结 |
论文二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马猪肾组织AQP的影响及机制 |
实验一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马猪水盐代谢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动脉硬化巴马猪肾组织AQP的调节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
纳入标准[5] |
治疗方法 |
疗效标准 |
统计学方法 |
治疗结果 |
治疗疗效比较 |
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分析 |
讨论 |
(6)劳绍贤教授学术理论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研究目的及意义 |
2.硏究内容 |
3.研究方法 |
4.研究路线图 |
第一章 学术渊源概述 |
1.1 生平简介 |
1.2 学习、工作经历 |
1.3 发展与创新 |
1.3.1 临床辨治思维 |
1.3.2 科研成果反馈 |
第二章 学术思想研究 |
2.1 共性概括 |
2.1.1 临证思维核心 |
2.1.2 岭南特色理论 |
2.1.3 中西结合用药 |
2.2 验案分析 |
2.2.1 脾胃消化疾病 |
2.2.2 其它病种 |
结语 |
4.1 劳绍贤教授的临床经验总结 |
4.2 劳绍贤教授的学术思想特点 |
4.3 问题与收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7)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选择标准 |
1.3 病例来源和分组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2.3 观察方法和指标 |
2.4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总疗效在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评价 |
3.2 安全性评价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脾虚湿热型泄泻的认识 |
2. 导师对本病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及治疗的认识 |
2.2 健脾止泄汤的方解 |
2.3 现代药理研究 |
3.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思考 |
第三部分 全文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1 |
附件2 |
个人简介 |
(8)益气健脾通便法及代表方对慢传输型便秘相关胃肠激素水平的调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中医历代医家对便秘的认识 |
2 现代对中医便秘的认识 |
3 现代医学对慢传输型便秘的认识 |
4 MTL、β-EP 与中药及红霉素治疗相关性的提出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一般资料 |
3 治疗及观察方法 |
4 实验结果 |
第三章 治疗方药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9)理肝扶脾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治疗组 |
2.2 对照组 |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
3.1 疗效标准 |
3.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3.3 不良反应观察 |
4 讨论 |
(10)木香生用理气煨熟止泻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
木香炮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木香麸煨前后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炮制对木香饮片中木香烃内酯和去氢木香内酯含量的影响 |
第二节 木香生品、麸煨品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木香生品、麸煨品及两个活性单体对实验动物胃肠运动作用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木香生品、麸煨品对整体动物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二节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脾虚大鼠胃肠激素水平 |
第三节 木香生品、麸煨品对大鼠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四节 木香活性单体对整体动物胃肠动力作用的影响 |
第五节 木香活性单体对大鼠离体肠管平滑肌收缩影响 |
第六节 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脾虚小 鼠血清中细胞因子 TNF-α和 IL-10 表达水平 |
第七节 Western-blot 法测定脾虚小鼠肠平滑肌组织肌球 蛋白轻链激酶表达水平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木香生品、麸煨品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木香炮制工艺研究 |
第一节 正交法配合药效指标综合筛选木香饮片切制工艺 |
第二节 正交法配合小鼠腹泻指数综合筛选木香麸煨工艺 |
第三节 木香饮片稳定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分析讨论 |
第一部分 木香麸煨前后化学成分研究 |
第二部分 木香生品、麸煨品及两个活性单体对实验动物胃肠运动作用 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 |
第三部分 木香生品、麸煨品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第四部分 木香炮制工艺研究 |
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问卷调查探讨功能性便秘“病-证-体”立体化模式相关性研究[D]. 傅思涵.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清热药治疗2型糖尿病用药规律及其对调节肠道菌群作用机制研究[D]. 王逗逗.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解郁化湿方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肝郁湿热型)的临床研究[D]. 梁俊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
- [4]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对脾虚痰浊AS巴马猪肾组织AQPs的影响及机制[D]. 石月萍.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7(04)
- [5]利易停煎剂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J]. 王祖蕊,陈莉. 陕西中医, 2016(06)
- [6]劳绍贤教授学术理论初步研究[D]. 梁艺枫.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02)
- [7]健脾化湿止泻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慢性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研究[D]. 邓芳.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09)
- [8]益气健脾通便法及代表方对慢传输型便秘相关胃肠激素水平的调控机理研究[D]. 何中鑫.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4(12)
- [9]理肝扶脾止泻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32例疗效观察[J]. 高征,张翠月,高静彦. 新中医, 2011(09)
- [10]木香生用理气煨熟止泻原理研究[D]. 张旭.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1(12)
标签:脾胃虚弱论文; 木香的作用与功效论文; 胸痹心痛论文; 肠燥症论文; 人参健脾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