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推荐学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分册)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推荐学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分册)

一、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华[1](2018)在《春季高考十八年发展探微——以北京、上海等地春季高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考"分流"的趋势方兴未艾,高考在追求公平与效率的路上越来越有方向感。恢复高考四十多年以来,中国大陆的高考以六、七月举行一次性的统考为主,局部地区、部分省市实行了高考命题立意、组织形式的实验与改革,比如"二次曝光"式的"二次高考",比如保送生制度、大学自主招生,这些考试方式对高考起补充、点缀作用,在微观层面产生了"蝴蝶效应"。与此同时,2000年以来,北京、上海两地先后率先探索了春季高考的发展模式,教育与经济发达的两地在改革路径、利弊得失、招生录取、初步实效等方面足以提供有益的借鉴,在某种程度上如同"杂交水稻",从试验田里可以折射宏观政策发展的总体趋势。

刘亮[2](2018)在《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我国高考命题变革为研究的核心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不仅对古今中外的“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历史进行了重点考察,还对命题方式变革下的命题内容变迁进行了阐述,也对高考命题的部分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若将绪论和结论包括在内,本研究共分为8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一章考察了从隋唐至明清的一千余年间的科举考试命题制度的变革历程,重点分析了犹如现代高考的科举考试在命题方式、考试科目、试题难度上的发展脉络。第二章梳理了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和命题内容的变革,以国、公立大学招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为主线,审视了不同命题方式下的考试科目及试卷设置形式的演变,以及命题技术、题型、命题立意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章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沿革情形,主要内容包括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本世纪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第四章探究了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境外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方式的变革情况,并重点考察了美国的SAT和ACT、日本的大学入学中心考试、台湾的大学联考等统一命题考试的科目和内容的变革。第五章展示了当前高考命题改革的现状,不仅包括分省命题和全国统一命题两种方式的实施情况,还包括与命题内容相关的科目、考纲、试卷、试题等的设置情况。第六章阐发了高考命题涉及的部分理论问题,运用有关的学科理论视角重点探讨了高考命题的高效性、公平性和科学性等基本原则。通过以上的系统研究,本研究得到几项关于我国高考命题变革的主要结论:一、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受到考试文化传统、国家结构形式、考试发展规律、高校办学要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二、高考命题从不分类的统一命题方式发展到分类命题方式符合世界范围内高校招考命题变革的一般趋势;三、统一高考与高校自主招生相结合的机制符合当代世界范围内通行的“统一命题考试+高校自主命题考核”的招生模式;四、不同的高校招考命题方式所对应的考试内容各有侧重点;五、实行不同命题方式的高校招生考试都能引发中学的应试教育现象。

黄真金[3](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周宓[4](2015)在《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纸笔测验为高考的主要形式,高考改革的精神与举措都要通过试题来表达。文章以语文高考试题为事实对象,通过尽量客观性地描述和分析,探求其在能力立意上的追求和表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每一次大的举措或成果,在语文高考试卷结构和具体试题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反映。尤其是在新时代,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重视能力培养逐渐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小学教育核心和基础课程的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人的问题上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能力培养,语文高考试题也随之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过程。将高考大纲对语文能力层级划分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常规划分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了不同能力要求标准的对应性。将语文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与考试内容联系起来,根据语文高考大纲对语文能力层级划分及考查的规定,按照现行语文高考卷中的不同题型,实例分析语文高考在试题命制思想、考试内容和设题形式等方面对高考大纲规定的能力层级考查实现的具体表现,论述了语文高考试题在内容上是如何实现国家提出的“能力立意”要求的。扣住部分高考分省命题省市语文试题的创新设计,着力分析语文高考如何通过试题创新更好地实现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创新包括试题材料创新、考试内容创新、题型创新和设题方式创新等方面,内容创新不仅是盯住某种题型或某道试题本身,而是立足于高考内容改革,从试题的考查目的、题型功能、设题形式等角度入手,突显能力立意,更加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语文高考试题命制中引入教育测量理论、运用测量技术的过程是增加数量化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层级和个性发展等进行数量化的测定。通过量、质及质量结合等方法分析评价语文高考试题,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规范语文高考的命题过程,促进语文高考的科学发展,而且也能用数据说话,有力地保障对能力立意的有效实现。最后从语文试题评分实际出发,在借鉴其他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与等级量表。这一评分模型的创设立足于改进传统的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评分模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上得分的可解释性,更好地区分不同学生在具体语文试题上的语文能力的不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并论证了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与等级量表的在语文考试中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语文高考试题更好地实现能力立意、区分学生能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思路。

刘小华[5](2014)在《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文中研究指明教育关乎国民素质的高下,决定国家各项事业的兴衰及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任何怀有希望的民族,都必须重视教育发展。作为教育顶级阶段的高等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论文选取湖南省为个案研究对象,该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可视为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典型代表。本文试图运用历史文献法、调查访谈法、图表统计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深层次解读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为探析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作必要的铺垫;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社会流动的内在关联;将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行纵向比较;将湖南高等教育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从而凝炼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评析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总结其历史经验,展望其未来发展,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为条件类似的其他省区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借鉴。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该部分重点在于介绍相关研究现状并对其进行客观评论。正文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首先,论文从历史根基、社会氛围、人才压力及政策保障等四个层面阐述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在此背景下,详细考察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遵循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论文将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分为拨乱反正(1978—1984)、探索改革(1985—1991)、深化改革(1992—1998)及“弯道超车”(1999至今)等四个历史阶段。第二章主要探讨湖南高校的办学定位问题。文章以办学定位为视角,论述了湖南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抽样选取湖南18所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文本,探析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存在的问题;在详细剖析存在问题的前提下,探寻湖南高校办学定位的路径选择。第三章探究了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与湖湘文化的双向互动。研究得出: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有着极强的正相关性;长沙“堕落街”与“岳麓山大学科技园”是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密切关联的典型案例;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之间交互耦合,共生共存。第四章主要探究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联。论文首先介绍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接着,论文从宏观角度研究,指出:在“精英”时代,高等教育是实现社会向上流动的最佳途径,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大为减弱。最后,文章以湖南理工学院三个时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微观剖析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之关联。第五章探析了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文章介绍了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理论;从高等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三方面对湖南高等教育的不公进行现状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湖南高等教育公平之路径。第六章主要运用比较分析法,从教育属性、人才培养、战略地位、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及投资方式等方面纵向比较改革开放前、后的湖南高等教育;进而将其与邻近的湖北、江西两省的高等教育进行横向比较;以此为基础,凝练出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个性特征。第七章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绩效问题。首先,论文从宏观层面解析了湖南高等教育所获得的辉煌业绩;接着,以吉首大学为例,从微观层面探析湖南高等教育所取得的绩效;最后,对湖南高校所取得的骄人成绩进行一番客观评价。结语部分主要总结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强调指出:高等教育不能成为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高校办学要科学定位;高等教育要稳步发展、“本土化”发展;并探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湖南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向。

夏莲[6](2014)在《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高考是反映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窗口。数学高考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真正从知识、能力和个性品质这三个方面测查了学生,是否实现了良好的选拔功能,是否对中学数学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这些问题都需要对高考命题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因此,对数学高考试题命题的研究就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具有现实的意义。该项研究主要探讨三个问题: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梳理数学高考命题的历史发展。第二,通过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文献分析和理论探讨,提出数学高考试卷命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第三,以案例研究为基础,对高中数学有效教学提出建议。这项研究将以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测量理论、学习风格理论和有效教学理论为指导,分析、评价新课程标准出台以来数学高考全国卷,从考试说明、试题内容、题型特点等方面,总结数学高考命题的趋势。研究通过调查高考对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高中数学教学,尤其是高三数学教学的现状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高考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研究希望将高考试题的命题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促进数学新课程的有效实施。通过对近四年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理科卷的分析,得出数学高考试题呈现出如下特点:在知识点的考查上,重视对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关注知识交汇点以及对新增内容的考查充分;在能力的考查上,重视核心思想和通性通法,重视应用意识以及突现几何直观。由此,也提出了高中数学教学的一些建议: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法引领学法,促进学习方式改革;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高考与教学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高考命题与数学教学研究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在研究中仍然有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希望能够得到有关专家和一线教师的批评指正和建议。

杜婷婷[7](2013)在《从教育公平角度研究上海高校本科自主招生》文中研究说明招生制度改革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高校自主招生试点是与统一高考协调并行的招生模式,是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人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就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从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学校的扩展轨迹来看,上海市与江苏省可以说是率先实践这种考试改革的先行者,并且在许多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全国其他省份积累了不少经验。回顾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我们发现上海市高校在自主招生改革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表率作用,因而研究上海市高校本科自主招生对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所有新制度出台时一样,自主招生制度也遇到不少的疑难问题,使招生制度改革和发展无法达到预期的成效,尤其在教育公平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如城乡校际间的差异、自主招生制度运行机制不健全、自主选拔录取制度不够规范、公正性亟待加强等,这些问题都会使自主招生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本文基于教育公平的视角,主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访谈法,以上海市高校本科自主招生制度为研究对象,回顾了上海市高校本科自主招生制度改革的历程,探讨目前上海高校本科自主招生制度的主要特点以及在起点、过程、结果中出现的不公平问题,并对上海市E大学进行了个案研究,分析其实施自主招生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原因,最后讨论了今后从公平方面改进和完善自主招生制度的对策。

朱姝[8](2011)在《美国SAT考试与中国统一高考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招生包括考试和录取两个环节,高校招生考试自身的科学性以及与本国高等教育的契合度是高校招生的重点。大规模考试是高校招生考试的一种类型,美国SAT考试与中国统一高考都属于大规模考试。美国与中国的高校数量和学生数量都很庞大,均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大国”,两国高校在招生中都采用了大规模考试。本研究从历史、教育测量学以及用途的角度比较SAT考试和统一高考,论证了大规模考试是“高等教育大国”招生的必然选择,大规模考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招生需求。在阐明当前对大规模考试争议的基础上,明确了比较研究SAT考试和统一高考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切入点。在历史比较部分,首先详细梳理了SAT考试和统一高考形成与发展各个阶段的高等教育背景和表现形式,然后比较两者发展轨迹的异同点,揭示大规模考试的发展规律。在现状比较部分,运用教育测量学原理,比较了现行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科目设置、考试内容和考试命题,探讨如何提高大规模考试的科学性。在用途比较部分,首先选取两国高校的具体实例,对美国和中国高校的录取标准进行概述和比较,在探讨出高校录取标准需要多元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比较两国不同类型高校如何使用大规模考试成绩,论证了大规模考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高校的招生需求。研究认为,大规模招生考试具有快速、有效为高校招生服务的优势,能够满足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背景下考生多、高校多的高校招生需求,“高等教育大国”的高校招生必然采用大规模考试;大规模考试的目的是为高校招生服务,所以考试的各个环节都应该直接指向高校招生的需要,在考试各环节上运用教育测量学的原理,可以提高考试的科学性;随着高校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高校招生应该从选拔优秀生源转为选择合适生源,在高校录取标准多元化的基础上,还应该让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身需要合理使用大规模考试成绩。

孙崇文[9](2007)在《回眸与展望: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文中指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始终领先全国,上海率先推出的高中会考、"春季考试,春季招生"和"综合能力测试"等多项改革措施影响深远。客观地看,上海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高校入学考试体系的改革探索、对高校招生自主权的确认与扩大、对学生升学意愿的尊重等方面影响颇大。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推进,上海开始建构新的高校招生考试体系,并注意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我们也应看到,上海在高校招生考试制度建设方面还有许多路要走,可以说任重而道远。

吴根洲[10](2007)在《高考效度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效度是评价考试科学性的核心指标。论文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即高考的效度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对高考效度的描述为基础展开研究。通过SPSS统计软件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计算得出各专业的效度系数,利用测验理论对计算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总结高考效度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有关高考效度的基本问题。在高考辨析、效度介绍、高考职能与功能区分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高考效度问题的重要性和研究的切入点。在定量研究部分,首先对设计做出必要的交代,并探讨了效标的选择问题;然后以学业总成绩为效标度量了高考的效度,对高考效度的总体特征做出描述;比较了学业总成绩、公共课成绩、专业课成绩分别为效标时高考效度系数的异同;在总体把握高考效度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群体的效度、高考各科目成绩与大学学业成绩的相关状况、高考英语与高考数学的效度、负相关问题和录取标准的科学性问题也进行了定量探讨。在定量研究基础之上,对高考的效度的解释与提高、影响高考效度的因素、提高高考效度的途径、高考效度提高的实践条件等高考效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认为,高考在恢复初期为研究型院校选择合适生源的有效性远远好于为其它类型院校选择合适生源的有效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考为各类型院校选才有效性的差异明显缩小,体现了由“精英”到“大众”转变的特征;基于应用背景,高考总体上能够为高校选择合适的生源;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高录取率与高考选才的趋中化使得分类型考试改革成为高考效度提高的必要途径;考试理论与技术的应用和相关群体利益的调整是制约高考实施分类型考试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论文提纲范文)

(1)春季高考十八年发展探微——以北京、上海等地春季高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春季高考的肇始:公平效率, 内容形式
二、春季高考的发展:继承传统, 创新形式
三、春季高考的实效:利弊得失, 参考借鉴
四、春季高考未来:公平效率, 无问西东

(2)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问题、概况与意义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科举考试命题的演进
    第一节 隋唐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宋代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明清科举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时期高校招生考试命题的演变
    第一节 大学自主招考命题阶段
    第二节 国家统一招考命题阶段
    第三节 多种招考命题方式并存阶段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沿革
    第一节 高考命题方式的统分变革
    第二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调整与演变
    第三节 高校自主招生命题的实施与进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境外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一节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二节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第三节 台湾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命题变革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考命题改革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高考分省命题方式的实施情况
    第二节 高考全国统一命题方式的实施现状
    第三节 高考命题内容的设置情况——以科目、考纲、试卷、试题为视角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高考命题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高考命题公平性的理论探讨
    第三节 高考命题科学性的理论探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4)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基本范畴
    三、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演进
    第一节 重知识掌握时代的语文高考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语文学科发展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二、语文教学复苏与语文高考的恢复
        三、“语文是工具”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第二节 重能力培养时代的语文高考的进步
        一、语文高考试题“标准化”改革尝试
        二、语文高考试题的“分省命题”时代
        三、语文高考向“为学习的评价”发展
第二章 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高考试题的目标追求
    第一节 语文高考大纲规定了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
        一、高考大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
        二、语文能力的考查要求在不断提高
        三、语文高考能力层级的划分
    第二节 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高考划分能力层级的关系
        一、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高考能力层级的关系
    第三节 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划分与阐释
        一、语文高考试题实现能力立意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的划分
        三、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的阐释
第三章 强化能力考查的尝试:语文高考试题的题型改进
    第一节“文章赏析”题从考查目的上实现了创新
        一、反拨语文教学题海战术
        二、读写结合落实能力立意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题在设题方式上创新
        一、设题方式从分散走向综合
        二、设题切入更为深刻和巧妙
    第三节 选做题在题型功能上实现创新
        一、提供选择,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
        二、注重个性,强化应用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答案开放,鼓励考生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第四节 写作题在材料的情境创设上创新
        一、向生活取材,创设自然真实的情境
        二、变换情境,实现情境设置的多样化
        三、传递积极价值,增强情境创设内涵
第四章 注重能力的分析评价: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保障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高考属性
        一、能力的可测性
        二、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第二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量与质的分析评价
        一、从量的方面分析评价能力立意的语文试题
        二、从质的方面分析评价能力立意的语文试题
    第三节 语文高考试题质与量分析评价的结合
        一、有利于确保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落实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凸显能力的评分模型: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完善
    第一节 开放性试题评分等级量表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一、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Solo评分等级量表
        二、PTA量表与PISA问题解决能力量表
        三、语文高考作文评阅评分等级量表
        四、上海语文高考开放性试题评分量表
    第二节 细化能力区分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构建
        一、主观题传统评分方法对学生能力区分不足
        二、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评价能力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设计
        一、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的设计步骤
        二、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的实例操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5)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选题研究时限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现状及述评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生态
        一、根基:改革开放前湖南高教发展的历史概况
        二、氛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社会生态的确立
        三、压力:改革开放初湖南人才缺乏的严峻事实
        四、保障:制定多方位推进高教发展的法律法规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湖南高教的拨乱反正时期(1978—1984)
        二、湖南高教的探索改革时期(1985—1991)
        三、湖南高教的深化改革时期(1992—1998)
        四、湖南高教的“弯道超车”时期(1999—至今)
第二章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探究——兼论特色人才之培养
    第一节 办学定位:湖南高校发展之“瓶颈”
        一、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丛生
        二、办学定位: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瓶颈”
    第二节 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
        一、办学定位:一种历史的动态系统
        二、典型案例:湖南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
    第三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中的问题表征——基于18所本科院校发展规划文本的分析
        一、发展规模上“求大、求全”
        二、发展目标上“求高、求综”
        三、学科发展上“大干、快上”
        四、专业设置上“模仿、趋同”
    第四节 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路径选择
        一、基本要求:精准适中
        二、湖南高校办学定位之可行路径
第三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湖湘文化互动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互动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联
        二、湖南高校资源地理分布的描述
        三、经济视域下湖南高校存在问题及其归因
        四、“两型社会”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径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的交互耦合
        一、湖湘文化及其内涵
        二、湖湘文化与湖南高等教育的交互耦合
第四章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探究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相关理论阐释
        一、社会流动的概念
        二、社会流动的类型
        三、社会流动的功能
    第二节 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宏观解析
        一、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关系
        二、建国以来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关系的历史变迁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与社会流动的微观探析——以湖南理工学院(岳阳师专)为例
        一、确定调查对象的依据
        二、三个典型案例分析
第五章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探析
    第一节 公平及高等教育公平的涵义
        一、公平的涵义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意蕴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不公平的现状考察
        一、高等教育不公平之表征
        二、湖南高等教育的起点不公
        三、湖南高等教育的过程不公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公平路径之构建
        一、国家政策层面
        二、民众自身层面
第六章 湖南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后湖南高教发展之比较
        一、教育属性:从“政治属性”转为“多重属性”
        二、人才培养:从“专才”转向“通才”
        三、战略地位:从“从属地位”转为“战略地位”
        四、管理体制:从“高度集中”转向“自主办学”
        五、发展模式:从“粗放式”转向“内涵式”
        六、投资方式:从“统收统支”转向“成本分担”
    第二节 湘鄂赣高等教育之比较分析:若干指标的对比
        一、湘鄂赣三地比较之缘由
        二、湘鄂赣高等教育若干指标之比较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特征
        一、起步晚,发展快,高校数量多,教育总量大
        二、民办高校创办最早,发展迅速,影响全国
        三、湖南女性高等教育颇具特色,走在全国前列
        四、湖南高等教育与湖湘文化良性互动
        五、湖南高等教育与湖南经济发展稳步协调
第七章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的绩效探析
    第一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宏观成效之表征
        一、形成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学科体系
        二、高校地理布局日趋合理,与经济发展基本协调
        三、高等教育各项改革齐头并进,有序推进
        四、师资队伍不断壮大,教师素质显着擢升
        五、高校创新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双提升
    第二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绩效的微观解析——以吉首大学为例
        一、选择吉首大学的理由阐释
        二、吉首大学办学绩效之描述
    第三节 湖南高等教育发展成效评价
        一、湖南高等教育发展之整体评估
        二、湖南高等教育取得辉煌业绩之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高考制度改革的需要
        1.1.2 考试的内容与形式改革的需要
        1.1.3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发展的需要
    1.2 核心概念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计划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途径
    2.2 数学高考命题概论
        2.2.1 数学高考形式的发展变化
        2.2.2 数学高考内容的发展变化
    2.3 数学高考命题已有研究的综述
        2.3.1 数学高考命题的理论研究
        2.3.2 数学高考命题的技术研究
        2.3.3 数学高考命题的实证研究
    2.4 研究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工具的选取
        3.2.1 教师问卷
        3.2.2 教师访谈
        3.2.3 对研究工具的说明
    3.3 研究的理论基础
        3.3.1 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
        3.3.2 教育测量评价理论
        3.3.3 学习风格理论
        3.3.4 有效教学理论
    3.4 研究的方法
    3.5 研究的伦理
    3.6 小结
第4章 数学高考命题的调查研究
    4.1 调查目的
    4.2 问卷设计的思路
    4.3 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4.3.1 调查样本的个人基本情况
        4.3.2 处理数据
        4.3.3 调查数据分析
    4.4 调查的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试题研究
    5.1 数学高考考试说明分析
        5.1.1 数学高考考核目标与要求分析
        5.1.2 数学高考考试范围与要求分析
    5.2 数学高考内容分析
        5.2.1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知识点分析
        5.2.2 数学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的分值分析
    5.3 数学高考试题题型变化
        5.3.1 各类题型的特点及功能
        5.3.2 历年题型比例对比分析
    5.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特点
        5.4.1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知识的特点
        5.4.4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考查能力的特点
    5.5 小结
第6章 讨论一:对数学高考命题的讨论
    6.1 数学高考的命题理论的探讨
        6.1.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
        6.1.2 数学高考试题的基本要求
        6.1.3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基本程序
        6.1.4 数学高考的命题的双向细目表举例
    6.2 数学高考的命题趋势的探讨
        6.2.1 数学高考命题的原则与理念
        6.2.2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变化
        6.2.3 数学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命题趋势
    6.3 数学高考试题命题若干建议
        6.3.1 数学高考命题宏观建议
        6.3.2 数学高考命题中观建议
        6.3.3 数学高考命题微观建议
    6.4 小结
第7章 讨论二:对高中数学教学的讨论
    7.1 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7.2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与分析
        7.2.1 反思借鉴案例
        7.2.2 新授课案例
        7.2.3 复习课案例
    7.3 教学改革建议
        7.3.1 专研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指导教学
        7.3.2 探索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7.3.3 教法引领学法,进行学习方式改革
        7.3.4 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
    7.4 数学高考复习建议
    7.5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思考
    8.1 研究的结论
    8.2 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
    8.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数学高考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
附录 C 描述性统计量
附录 D 卡方检验
附录 E 部分数学课堂教学照片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从教育公平角度研究上海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论文研究的缘起
        (二) 论文研究的意义
    二、核心概念解析
        (一) 公平
        (二) 高等教育公平
        (三) 高校自主招生制度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的理论研究
        (二) 关于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的实践研究
        (三) 关于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公平问题的比较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二章 上海高校本科招生制度改革历史回顾
    一、上海统一招生制度改革
        (一) 酝酿试点阶段(1985年—1987年)
        (二) 制度建设阶段(1988年—1990年)
        (三) 调整完善阶段(1991年—2000年)
    二、上海高校自主招生制度改革
        (一) 酝酿阶段(1992年以前)
        (二) 试点阶段(1993年)
        (三) 推广普及阶段(1994年以后)
第三章 公平视野下上海高校本科自主招生问题探讨
    一、上海市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起点中的不公平
        (一) 申请条件不合理造成自主招生的不公平
        (二) 不同地区、城乡、中学的考生间存在不公平
    二、上海市高校本科自主招生过程中的不公平
        (一) 自主招生面试的标准不合理、不透明导致不公平
        (二) 文理科考生之间参加自主招生录取时存在不公平
    三、上海市高校本科自主招生结果中的不公平
第四章 公平视野下上海高校本科自主招生的个案研究
    一、调查目的与内容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三、调查内容分析
        (一) 对自主招生制度的关注及了解度存在差异
        (二) 高校自主招生的资格审查无法体现教育公平
        (三) 家庭资本对自主招生的公平性有一定的影响
        (四) 面试决定自主招生结果的录取依据有损教育公平
        (五) 自主招生监督保障不完善难以保证教育公平
    四、影响上海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公平性的原因分析
        (一) 地域、城乡、校际间不公制约自主招生公平
        (二) “家庭资本”、“人情关”阻碍自主招生公平
        (三) 程序缺乏公开透明,监督机制不健全破坏自主招生公平
第五章 公平视野下自主招生进一步改革方向
    一、拓宽选拔范围,政策向不发达地区、弱势群体倾斜
    二、完善人才选拔机制,引导农村中学开展素质教育
    三、招生过程公开、透明化,完善监督机制
    四、完善自主招生相关的法律保障,保障其规范性与有效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8)美国SAT考试与中国统一高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美国SAT考试与中国统一高考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现状
第2章 美国与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
    2.1 美国的高校招生制度
        2.1.1 高校招生政策
        2.1.2 高校录取标准
        2.1.3 高校招生形式
    2.2 中国的高校招生制度
        2.2.1 统一高考制度
        2.2.2 自主招生制度
        2.2.3 保送生制度
        2.2.4 其他的招生制度
第3章 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形成与发展
    3.1 SAT考试的形成与发展
        3.1.1 SAT考试出现之前的美国招生考试
        3.1.2 SAT考试的形成
        3.1.3 SAT考试的重组
        3.1.4 新SAT考试改革
    3.2 统一高考的形成与发展
        3.2.1 民国时期的单独招考和联合招考
        3.2.2 统一高考的建立
        3.2.3 统一高考的废除、恢复和改革
        3.2.4 高校扩招后的统一高考改革
    3.3 SAT考试和统一高考的历史比较
        3.3.1 两者的相同之处
        3.3.2 两者的不同之处
第4章 现行的SAT考试与统一高考
    4.1 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科目设置
        4.1.1 SAT考试的科目设置
        4.1.2 统—高考的科目设置
        4.1.3 科目设置的比较
    4.2 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考试内容
        4.2.1 SAT考试的考试内容
        4.2.2 统一高考的考试内容
        4.2.3 考试内容的比较
    4.3 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命题
        4.3.1 命题权归属的比较
        4.3.2 命题立意的比较
        4.3.3 命题范围的比较
第5章 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用途
    5.1 美国与中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
        5.1.1 美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
        5.1.2 中国高校的招生录取标准
    5.2 SAT考试与统一高考的成绩使用
        5.2.1 SAT考试成绩的使用
        5.2.2 统一高考成绩的使用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回眸与展望: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历程
    (一) 以高中会考制度建设为核心的高考制度改革和探索期 (1985-1992年)
    (二) 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探索和扩大期 (1993-2000年)
    (三) “大众化”背景下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整体建构期 (2000年至今)
        1. 给予考生多次选择机会, 实施“春季考试, 春季招生”
        2. 尊重高校办学主体, 探索高校自主招生新模式
        3. 调整考试科目, 开设“综合能力测试”
        4. 打破招生瓶颈, 架构升学立交桥
        5. 缓解应试教育高压, 实施高校招生工作社会化改革
二、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评价
    (一) 改革取得了显着的成绩
        1. 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的新塑
        2. 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的落实与扩大
        3. 考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彰显
        4. 原有招生考试机构职能的转变
    (二) 改革依旧任重道远
    (三) 改革建议
        1. 改革考试内容, 加强学能测试研究与试验
        2. 发挥高校招生积极性, 进一步深化高校自主招生改革
        3. 扩大“春季招生, 春季考试”改革试点范围, 增加考生自主选择的机会
        4. 严格管理, 加强考试立法

(10)高考效度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什么
    二、已有研究
    三、如何研究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高考与效度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高考辨析
        一、考试辨析
        二、如何理解高考
    第二节 效度概论
        一、测验与效度
        二、效度凭证的分类与效度的测算
        三、相关分析与效度的验证
第二章 高考效度的定量研究(上)
    第一节 研究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处理
        二、效标选择
    第二节 以大学学业总成绩为效标度量高考的效度
        一、2002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二、1993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三、1984年高考的效度分析
        四、比较研究
    第三节 以三种学业成绩分别为效标时效度的比较
        一、以专业课成绩为效标时的效度状况
        二、以公共课成绩为效标时的效度状况
        三、三种效标度量效度的一致性分析
        四、公共课与专业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第三章 高考效度的定量研究(下)
    第一节 不同群体的高考效度
        一、各学科门类的比较
        二、同类专业的校际比较
        三、文理兼招专业不同科类的比较
        四、小结
    第二节 高考各科目成绩与大学学业成绩的相关分析
        一、2002年的分析
        二、1993年的分析
        三、1984年的分析
        四、结论
    第三节 高考英语与高考数学的效度
        一、高考英语的效度
        二、高考数学的效度
    第四节 负相关问题与录取标准科学性问题初探
        一、负相关问题初探
        二、不同录取标准科学性问题初探
第四章 高考效度的解释与提高
    第一节 高考效度的解释
        一、对效度系数的解释
        二、高考效度的再评价
    第二节 高考效度的提高
        一、效度系数与效标关联效度的关系
        二、命题的维度
        三、施考、阅卷与分数解释的维度
        四、效标的维度
第五章 高考效度提高的实践条件
    第一节 直接条件
        一、考试理论与技术
        二、考试模式
        三、考试成本
    第二节 间接条件
        一、招生录取制度及相关制度
        二、舆论环境
        三、利益的调整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反思
    三、改革设想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卷)(论文参考文献)

  • [1]春季高考十八年发展探微——以北京、上海等地春季高考为例[J]. 郭建华. 湖北招生考试, 2018(03)
  • [2]高考命题的历史与理论研究[D]. 刘亮. 厦门大学, 2018(07)
  • [3]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4]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D]. 周宓.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5]改革开放以来湖南高等教育发展研究(1978-) ——基于若干重要问题的探析[D]. 刘小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6]课程标准下数学高考命题的研究[D]. 夏莲.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7]从教育公平角度研究上海高校本科自主招生[D]. 杜婷婷.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8]美国SAT考试与中国统一高考的比较研究[D]. 朱姝. 南昌大学, 2011(07)
  • [9]回眸与展望:上海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J]. 孙崇文. 教育发展研究, 2007(Z1)
  • [10]高考效度问题研究[D]. 吴根洲. 厦门大学, 2007(02)

标签:;  ;  ;  ;  ;  

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推荐学生综合能力测试(上海分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