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论文文献综述)
毛远舟,刘庆[1](2012)在《两种浓度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两种浓度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的作用,为临床治疗上腹部顽固性疼痛提供依据。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A组),无水酒精(B组),0.33%阿霉素(C组),0.5%阿霉素(D组)。2天后,观察脊髓T6-9背根神经组织中阿霉素荧光表达。第8周末,制做胃痛模型,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和脊髓背角Fos样免疫反应神经元(Fos-like immunoreactive neuron,FLIN)阳性神经元含量分布变化。结果:C,D组背根神经节内显示阿霉素荧光表达,A,B组未见荧光。A组大鼠胃痛反应明显,B,C,D组都对胃痛有一定程度的抑制。A组FLIN神经元分布集中,区别于B,C,D组散在分布。A组脊髓背角FLIN阳性神经元出现率为33.43±6.52%,B组为23.30±7.82%,C组为27.80±10.02%,D组为23.27±6.99%,其中B,D组脊髓背角FLIN阳性神经元计数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能达到镇痛效果,0.33%的阿霉素副作用比0.5%的阿霉素小。
沈光建[2](2006)在《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发生的一些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有随访资料的伽玛刀治疗的非功能性颅内疾病365例。通过描述性统计,先确定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一些临床特征。然后采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从以下变量中确定脑水肿发生的影响因素:年龄、性别、KPS、靶周水肿情况、90%靶病灶容积的边缘剂量、靶病灶部位、靶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靶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 结果:伽玛刀治疗后一年内脑水肿总的发生率为22.2%,以胶质瘤、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较为多见,多在治疗后2~4月发生,近半数有症状。有症状者使用20%甘露醇加糖皮质激素比单纯使用甘露醇有更好的治疗反应。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与脑水肿发生显着相关的因素为病变部位、病灶的平均最大直径和病灶与正常脑组织的关系。 结论:脑水肿是伽玛刀治疗后的重要并发症,有其特有的临床特征。正常脑组织受照的范围是其发生的关键。
周立霞[3](2003)在《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的疗效观察及穹隆下器的变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随着伽玛刀、X-刀等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技术(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的临床应用,许多颅脑疾病的患者可以免受开颅的痛苦。胶质瘤是颅内最多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40%。SRS用于脑胶质瘤已有许多临床报道,疗效肯定,但是大多数患者治疗后会复发,并伴有较严重的放射反应,如细胞坏死和水肿等。而细胞凋亡不会造成严重的炎性水肿,伽玛刀治疗的疗效中是否有细胞凋亡,其时程变化如何,尚未见报道。因此了解胶质瘤SRS治疗后的增殖、凋亡和坏死的时程变化规律,有助于临床预防和治疗放射反应。 C6大鼠脑胶质瘤模型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动物模型.1992年Kondziolka首次用伽玛刀以不同剂量对C6胶质瘤大鼠进行照射,观察其生存期和病理学变化,肯定了SRS可以缩小肿瘤体积,延长患鼠生存期, 但伴有胶质瘤的坏死及水肿反应。水肿反应是SRS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时可造成颅高压甚至脑疝。一些文献认为,造成水肿反应的原因除射线的直接作用外,推测还有脑内免疫反应的因素。但是,SRS治疗后是否会造成的脑内和全身的免疫变化尚未见报道。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CVOs)是位于脑室壁上的几个微小器官,包括穹隆下器(subfornical organ, SFO)、正中隆起(median eminence,ME)、终板血管器(organum vasculosum of lamina terminalis,OVLT)、连合下器(subcommissural organ, SCO)、垂体后叶(posterior lobe of the pituitary gland)、最后区(area postrema, AP)、脉络丛(choroid plexus)等,这些部位的主要结构特征为缺乏血脑屏障。在90年代以前,人们对CVO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它们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方面,近十几年的研究发现CVOs有参与免疫调节的作用,如此处有多种免疫细胞因子的受体。90年代初期,Broadwell提出“脑开窗”的概念,认为CVOs是脑屏障上的漏点(leaky points)。但是,尽管脑屏障有CVOs 开窗,脑内的环境并未因此出现不稳定。接着,有学者认为CVOs处<WP=5>可能有小胶质细胞的富集现象,即CVOs部位可能有免疫屏障(immune barrier)的补偿。为什么脑屏障上要留有脑开窗?为解开这个谜,近十年来我室对CVOs进行了有关神经免疫方面的系列研究:其中的有些与神经免疫相关,如在大鼠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llergic encephalomyelitis, EAE) (人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中发现,在病程的不同阶段,随着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CVOs发生相应的形态学改变;在大鼠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免疫激发剂大肠杆菌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时,SFO处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表达增多,并且与剂量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在外周抗原引起全身免疫状态变化时,脑内CVOs部位也立即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合国外相关研究,我们提出假说:CVOs可能是血携免疫信息分子少量、优先入脑的位点之一。CVOs在脑胶质瘤引起的肿瘤免疫中是否也会出现病理性变化,在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脑内(包括CVOs)和全身的免疫状态是否会发生变化,CVOs的形态变化在脑内和全身的免疫反应中的意义如何?这些问题尚未见研究报道。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对大鼠脑胶质瘤进行伽玛刀治疗,观察肿瘤细胞增殖、凋亡及坏死的时程变化,确定肿瘤的坏死水肿发生阶段。然后观察CVOs在脑胶质瘤大鼠形态是否发生改变,在伽玛刀治疗后坏死水肿期其形态又如何变化。并通过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以及NOS的表达来反映脑内免疫状态。文献报道,CVOs在免疫反应中多发挥集体作用(collective roles),因此我们选择SFO为CVOs的代表,可能反映CVOs在肿瘤免疫中的变化。PCNA是一个36KD的DNA多聚酶辅助蛋白,于S期聚于胞核内。PCNA阳性率的高低,反映肿瘤细胞的增殖水平。因此,伽玛刀治疗后胶质瘤细胞的PCNA的阳性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伽玛刀的疗效,因此我们选择PCNA 免疫组化的方法,于伽玛刀治疗后来标记胶质瘤内的阳性细胞的变化。TNF-α是参与肿瘤免疫反应的重要细胞因子,在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前后脑内TNF-α的表达以及外周血TNF-α的含量,可以反映脑内和全身免疫状态的变化。与其它正常脑区相比,TNF-α在SFO表<WP=6>达量的增多可以反映其在脑内肿瘤免疫反应中的特殊地位。因此我们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测定脑内TNF-αmRNA的表达和分布情况,同时测定外周血TNF-α含量。 对比脑内和外周免疫状态是否有对应性变化,进一步揭示SFO在脑内外免疫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作用十分广泛的气体分子,已明确与机体免疫反应相关。既参与生理范围的免疫调节,也参与病理范围的免疫毒性反应。诱导生成NO的酶为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按作用类型可分为组构型NOS(constitutive NOS, cNOS )和诱生型NOS(inducible NOS, iNOS )。cNOS主要发挥生理作用,而iNOS主要发挥病理作用。还原型辅酶Ⅱ的黄递酶(NADPH-d)是二者共用的辅酶。以NADPH-d组织化学法,可同时标记这两种NOS阳性细胞。以iNOS免疫组织化学法可特异性标记iNOS阳性细胞。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1)大鼠脑胶质瘤伽?
邱勇[4](2002)在《直线加速器半脑照射后大鼠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早期反应—Fos和S-100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文中认为肿瘤的放射治疗与手术治疗一样,是一种局部治疗手段,其目的是将放射线最大限度地集中到靶区内,以便摧毁病变组织,并有效地保留周围正常的组织和器官。在常用的治疗设备中,直线加速器主要是利用电子线和X射线照射靶区来达到治病的目的。经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的积累和技术的改进,放射治疗已经成为颅脑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但迄今对于电离辐射神经放射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尚不足,尤其对于照射后靶区及其周围组织早期或急性期的损伤程度及时程变化缺乏系统的动物实验研究,本实验目的即在于此。本研究主要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照射后大鼠脑内靶区及其周围脑组织内神经元与胶质细胞数量和形态的变化进行了观察。首先,利用即刻早期基因Fos的表达,做了同一照射剂量(20Gy)照射大鼠半脑后不同存活期间(1d,7d,14d,2ld,28d)大鼠全脑神经元动态变化的观察,发现:受照射后1d、7d大鼠脑内各部位Fos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少,随着时间的延长,其Fos免疫反应性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照射后28d,延髓、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脑桥内 hs免疫阳性细胞数量恢复并超过正常对照组水平,但中脑、间脑 及端脑内未恢复到正常对照组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中等剂量辐射后早期, 脑内许多核团的神经细胞功能活动可能受到抑制,并且越高级的中枢受到 的抑制影响越明显。在此基础上,又做了同一照射剂量(20Gy)照射大鼠 半脑后不同存活期间(id,7d;14d,Zld,28d)大鼠全脑S-100动态变化 的观察,发现其规律如下:在上述时间点大鼠脑内各部位卜刁m蛋白免疫 反应细胞数量进行性增加,伴有 S-100免疫阳性细胞的胞体逐渐增大和交 起增多,与正常对照组具有明显的差异。以上结果表明 S-100蛋白作为脑 内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其表达的显着增加,提示脑内呈形 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大鼠脑辐射损伤病理过程或神经-体液反应过程。
李金声[5](2001)在《+Gz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及其对+Gz致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高性能战斗机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其在飞行中产生的正加速度高达+9Gz,G增长率可达6G/s以上,作用时间长(可持续45s),并可反复出现,超过人体耐受限度。+Gz致意识丧失(+Gz-induced loss ofconsciousness,G-LOC)的发生率显着增加,成为威胁飞行安全的主要因素。安全飞行是当今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G-LOC机理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是为解决G-LOC的防护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故受到航空医学界的高度重视。 +Gz暴露可对大鼠脑产生类似缺血再灌注的作用(Glaister,1988),反复+Gz暴露可对大鼠脑产生类似缺血预刺激的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反复低G值暴露对再暴露于高G值有保护作用。事实上反复离心机训练,对于增强飞行员的+Gz耐力极有价值。研究资料表明,相对失能期的长短与飞行员以往是否有过离心机G-LOC体验和飞行中G-LOC的经历有关。经历过多次G-LOC的受训者比初次经历者,具有较强感知和识别G-LOC各种症状的能力,可较早恢复意识和定向能力,使失能时间缩短(Whinnery,1988)。为此,Gillingham等(1987)曾建议将G-LOC的体验列为飞行员高G生理训练的内容之一。但由于目前对反复高G暴露是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否会带来严重危害尚不清楚,故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在高G训练时体 验G-LOC的科学性与安全性还存在异议。反复发生G-LOC是否会对飞行 员的健康带来危害?是否产生累积效应?阐明这些问题对指导飞行训练、保 障飞行安全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采用兔疫组织化学、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及病理组织切片、电镜 技术等,观察不同AIZ暴露后脑HSP70蛋白和HSP70InRNA表达和分布 的变化规律,同时观察高G值持续性oZ暴露对脑的病理影响,进而揭 示HSP70表达水平与---e致脑损伤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探讨低G重复暴 露后是否对再暴露于高G的脑有保护作用,以期阐明AIZ致脑损伤的分 子机制。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及意义如下: 1.不同+Gi暴露可明显诱导大鼠脑HSP70表达,其表达强度、范围 随G值的大小而异 正常脑组织很少或无HSP70免疫阳性神经元。在不 同G值暴露中,HSP70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强(P<0刀5),其中+4GZ 和+6Gi诱导HSP70表达最强,+ZGZ次之,+10GZ较弱。+ZGZ~-.--6GZ 暴露后HSP70的表达在分布上无明显变化,而只是强度上的差异,而 门 暴露后HSP70的表达除强度较弱外,其表达范围也较局限。随着 lz暴露强度的增加,顶叶皮层 HSP70表达逐渐减弱或消失(+10Gi)。 在海马,CAI较CAZ、CA3表达弱,持续时间短,在+10Gi作用下CAI 几乎无表达,而CAZ和CA3有较弱表达。从表达时程看,HSP70表达在 id最强(P<0刀5),其次为 10h和 Zd,4d明显减弱,6d恢复正常。以上 结果表明,oZ暴露可明显诱导大鼠脑HSP70表达,其表达强度、范围 随G值的不同而异。而高G暴露(+10GZ)部分脑区HSP70的表达受到 抑制。 二.不同+Gi暴露可明显诱导大鼠脑 HSP70 mRNA表达,其表达强度、 互且 v 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范围随 G值的大小而异 正常脑组织很少或无 HSP70 mRNA的表达。不 同AIZ(+2~+10Gi)暴露后 HSP70 InRNA的表达主要位于皮层、海马、 丘脑和丘脑下部、梨状皮层等部位,其表达时程在 10h最强,其次为 sh 和 id,Zd明显减弱,4d恢复正常。在不同 G值暴露中,+4GZ和+6GZ诱 导 HSP70InRNA表达最强,其次是+ZGZ,+10GZ诱导的较弱。+ZGZ-+6GZ 暴露后HSP70InRNA的表达在分布上无明显变化,而只是强度上的差异 (+4Gi~ +6Gi>+ZGz)。+10Gi暴露后 HSP70mRNA的表达在顶叶皮层强 度较弱,只有锥体细胞层的神经元有轻度的 HSP70mRNA阳性反应,id 后基本消失。在海马HSP70InRNA阳性反应亦较弱,其阳性反应主要见 于锥体细胞层和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层,锥体细胞层的反应由强到弱依次为 海马CA3区,CAZ区和CAI区。以上结果表明:lz暴露后HSP70mRNA 的表达在分布上与蛋白水平的表达极为相近,但其表达高峰早门 oh),持 续时间短(Zd)。+10GZ暴露后HSP70在顶叶皮层和海马几乎
饶志仁,吴声伶,王小仲[6](2000)在《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文中研究说明
宿长军[7](2000)在《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正常或模拟失重状态下对血压变化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态学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 已知孤束核(NTS)、延髓腹外侧区(VLM)、A5区、结合臂旁核(PB)、兰斑(LC)、中脑导水管中央灰质(PAG)、下丘脑室旁核(PVN)、视上核(SON)、杏仁中央核(Ce)以及边缘皮质等结构参与心血管调节,但哪些结构对血压变化反应敏锐,在高、低血压对有何不同,哪些结构参与压力感受器反射报道不一。抗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是目前常用的机能形态学方法之一,用以了解与某机能相关的神经元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分布。 星形胶质细胞(AS)被认为是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和保护功能,但随着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AS并非惰性细胞,而是与周围神经元之间存在双向通讯,可通过改变细胞外空间神经活性物质的浓度或通过控制神经元的微环境来调制神经元的活动。 本研究利用静脉注射硝普钠或苯肾上腺素制作瞬间低血压和高血压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系统观察了大鼠脑内Fos蛋白表达的情况,以及与TH阳性神经元的关系,从整体水平了解中枢参与血压反射性调控部位的全貌;同时观察GFAP表达的变化,并结合与抗Fos和抗酪氨酸羟化酶(TH)三
饶志仁,吴声伶,邱建勇,徐欣,段晓勤,鞠躬[8](2000)在《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 γ-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 3个月 ,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内 Fos的表达和变化及与剂量的关系。 方法 分别用 10 Gy至 10 0 Gy10个级别剂量照射大鼠一侧尾壳核 ,3个月后 ,用 ABC法对延髓中尾段切片进行抗 Fos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反应。 结果 在延髓内脏带、三叉神经尾侧亚核、三叉神经间质核、延髓背侧网状核和下橄榄核等处出现多少不等的 Fos阳性胞核 ,随着剂量的增加 Fos阳性胞核的数量增加 ,范围扩大。在高剂量组的延髓腹外侧区出现 3种 Fos阳性细胞 :胞核阳性、胞浆阴性 ;胞浆阳性、胞核阴性 ;胞核胞浆均为阳性。 结论 γ-刀照射前脑一个局部 ,在远离靶区的延髓中尾段出现 Fos阳性反应 ,并与剂量成正相关。
饶志仁,吴声伶,刘惠玲,付湘平,扬婷,鞠躬[9](1999)在《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研究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本研究用γ刀从10 Gy 至100 Gy 十个不同剂量级照射一侧尾壳核,3 个月后,进行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结果证明:在延髓中尾段的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表现出如下反应:(1) 阳性反应细胞增加,肥大型细胞明显增多;(2) 从低剂量至高剂量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反应也从延髓周边向深部扩展;(3) “延髓内脏带”内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反应尤为明显;(4) 舌下神经核等处的抗胶质细胞原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出现较迟。以上所见提示:γ刀照射一个局部可产生广泛的反应,远离靶区的延髓的反应与照射剂量成正相关。
高文[10](1998)在《静注垂体后叶素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的反应及边缘结构调控作用的形态和生理学研究》文中提出延髓被认为是心血管、呼吸、胃肠等基本生命活动的初级整合中枢。但对延髓生命中枢的具体位置、组成核团及功能、与中枢神经系统其他核团有哪些联系等,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1990年饶志仁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开始对延髓生命中枢进行系统的形态学研究。发现在大鼠、人胎儿和猴的延髓内都存在一条位于中、尾段的弧形带状区。在大鼠该区从闩尾侧约1.0mm平面至闩吻侧约0.8mm平面,吻尾长约1.8mm,宽约0.6-1.3mm。在猴吻尾长约8mm,宽约0.9-2.5mm。因NTS、NDMX和Amb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核团在该区,故提出了“延髓内脏带(MVZ)”的概念。该带内许多神经活性物质(包括神经递质,受体和转运体)呈现背内侧部(DMM),腹外侧部(VLM)及两者之间的网状结构(RF)三位一体的弧形带状分布;该带有共同的传入、传出纤维联系;在内脏器官(胃,心脏)及躯体(前肢)受到伤害性刺激后,FOS蛋白表达阳性的神经元也分布在该带状区内,提示MVZ参与对内脏、躯体性伤害性刺激的介导和整合过程。 本研究在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动物模型上,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了大鼠MVZ内应激蛋白FOS的表达情况;感受伤害性刺激信息的受体SPR的分布与变化;FOS、SPR与延髓内主要的功能性神经元——儿茶酚胺能神经元(以酪氨酸羟化酶——TH为标志物)的共存关系;采用PHA-L顺行追踪结合免疫组织化学的三重标记方法,观察了来自中央杏仁核(Ce)的神经纤维与延髓内FOS蛋白表达阳性的TH神经元的相互关系;采用电生理学方法,观察了电刺激Ce时,NTS内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试图为Ce参与MVZ中介的心血管活动的调控提供直接的形态学及电生理学依据。 结果发现,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①MVZ和Ce均对该刺激起反应,表现为这些区域FOS蛋白表达阳性,而在MVZ以外的区域及Ce以外的杏仁核其他核团均为阴性,延髓内FOS蛋白表达以背内侧的孤束核(NTS)和腹外侧延髓(VLM)较为密集,50%以上的TH阳性神经元为FOS/TH双标记神经元,提示MVZ中半数左右的TH阳性神经元与心血管活动信息的传
二、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浓度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大鼠的行为学, 形态学观察结果 |
2. 阿霉素逆轴浆靶向运输效果观察 |
3. 阿霉素镇痛效果观察 |
讨论 |
(2)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 |
序言 |
第一部分 伽玛刀治疗后脑水肿的临床特征和影响因素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PQ4在大鼠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大鼠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模型的建立及组织形态特点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大鼠伽玛刀照射后AQP4的表达及其在脑水肿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大鼠伽玛刀照射后AQP4 mRNA与PKC活性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 |
文献综述一 |
文献综述二 |
文献综述三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
(3)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的疗效观察及穹隆下器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细胞增殖、凋亡和坏死的时程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二部分 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前后穹隆下器的形态学变化和细胞凋亡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三部分 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TNF-α在SFO的表达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第四部分 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后NOS在SFO的表达变化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结论 |
综述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直线加速器半脑照射后大鼠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早期反应—Fos和S-100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缩略词表 |
二 摘要 |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三 文献回顾 |
1. 引言 |
2. 放射性脑损伤实验研究之近况 |
3. 参考文献 |
四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中等剂量(20Gy)辐照对大鼠脑内c-fos表达的早期影响 |
引言 |
英文摘要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及说明 |
实验(二) 中等剂量(20Gy)辐照后早期大鼠脑内S-100免疫反应胶质细胞的动态变化 |
引言 |
英文摘要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图片及说明 |
总结 |
在读期间发表或待发表文章 |
致谢 |
(5)+Gz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及其对+Gz致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IRACT |
正文部分 |
一、 前言 |
二、 正加速度致脑损伤机理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
三、 HSP70与脑缺血耐受(文献综述) |
四、 不同+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HSP70表达及分布变化的研究 |
五、 不同+Gz暴露后大鼠脑组织HSP70mRNA表达及分布变化的研究 |
六、 不同+Gz暴露后大鼠脑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的研究 |
七、 低G重复暴露后对大鼠脑HSP70表达水平影响的研究 |
八、 低G重复暴露后对高G致大鼠脑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影响的研究 |
九、 +Gz重复暴露对星形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表达影响的研究 |
十、 结束语 |
十一、 致 谢 |
十二、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缩略词表 |
2. 作者学习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7)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正常或模拟失重状态下对血压变化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心血管调节中枢 |
第二部分 航天飞行后心血管功能失调的中枢机制 |
第三部分 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的关系 |
实验一 大鼠脑内参与血压调节的部位—Fos机能形态学方法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图片说明 |
实验二 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对低血压刺激的反应及与神经元的关系——Fos、TH和GFAP三重标记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图片说明 |
实验三 模拟失重状态下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及与神经元的关系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图片说明 |
实验四 模拟失重大鼠延髓内脏带向下丘脑室旁核投射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表达Fos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图片说明 |
实验五 4周模拟失重大鼠延髓Fos蛋白表达及脊髓侧角神经元大小的变化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图片说明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在读期间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
(8)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组 |
1.1 γ-刀照射: |
1.2 组织材料的处理: |
1.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 对照组和对照实验 |
2.1 正常对照组: |
2.2 对照实验: |
2.3 替代实验: |
结果 |
1.正常对照组和对照实验 |
2.实验组 |
讨论 |
1.关于γ刀照射大鼠脑部模型的建立 |
2.关于Fos蛋白的表达及其意义 |
2.1 Fos蛋白表达显示技术的优缺点 |
2.2γ-刀照射后脑内Fos阳性表达及其意义 |
(10)静注垂体后叶素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的反应及边缘结构调控作用的形态和生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回顾 |
研究目的 |
第一篇 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诱发大鼠延髓内脏带内儿茶酚胺能神经元的FOS蛋白表达 |
第二篇 Distribution of SPR-Like immunoreactivity in the medullary visceral zone of the rat and changes following 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 induced byintravenous injection of vasopressin |
第三篇 大鼠中央杏仁核投射至延髓内脏带并与心血管应激反应有关的儿茶酚胺能神经元接触 |
第四篇 电刺激中央杏仁核和静脉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放电频率的变化 |
附: |
第五篇 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布及其形态学特征 |
第六篇 垂体后叶素诱发急性心肌缺血时大鼠延髓内脏带内SP受体的分布及形态学变化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浓度阿霉素靶向治疗大鼠顽固性腹腔神经痛的实验研究[J]. 毛远舟,刘庆.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2(06)
- [2]伽玛刀照射后脑水肿的临床实验研究[D]. 沈光建. 重庆医科大学, 2006(02)
- [3]大鼠脑胶质瘤伽玛刀治疗的疗效观察及穹隆下器的变化研究[D]. 周立霞. 河北医科大学, 2003(01)
- [4]直线加速器半脑照射后大鼠脑内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的早期反应—Fos和S-100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 邱勇. 第四军医大学, 2002(02)
- [5]+Gz诱导热休克蛋白表达及其对+Gz致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李金声. 第四军医大学, 2001(01)
- [6]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J]. 饶志仁,吴声伶,王小仲.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0(08)
- [7]大鼠脑内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在正常或模拟失重状态下对血压变化的反应及其相互关系的形态学研究[D]. 宿长军. 第四军医大学, 2000(02)
- [8]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一侧尾壳核后延髓内Fos蛋白的表达及变化[J]. 饶志仁,吴声伶,邱建勇,徐欣,段晓勤,鞠躬. 解剖学报, 2000(01)
- [9]伽玛刀不同剂量照射正常大鼠尾壳核后延髓星形胶质细胞的变化[J]. 饶志仁,吴声伶,刘惠玲,付湘平,扬婷,鞠躬. 神经解剖学杂志, 1999(03)
- [10]静注垂体后叶素后延髓内脏带内神经元的反应及边缘结构调控作用的形态和生理学研究[D]. 高文. 第四军医大学, 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