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规燃煤电厂完全能做到清洁燃烧(论文文献综述)
黄华[1](2019)在《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面对以“雾霾”为代表的严峻生态形势和环保压力,既能使被认为是主要污染源之一的煤电行业保持持续经营、保障国家用电安全,又能帮助煤电行业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妥善解决其负外部性问题是当前必须解决的紧迫问题,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故煤电行业清洁化转型是解决该矛盾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政府主导出台一系列包括规制约束-政策激励在内的各种政策,来严控污染物排放、保持煤电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所开展的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是指以产业视角,在论证燃煤发电不会被短期内取代的基础上,基于政府主导的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综合应用外部性、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理论工具,围绕“如何开展、怎么执行、效果如何、有何规律”等煤电行业清洁化关键问题,在以“机制-路径-成效-趋势”为核心内容的体系框架内展开的系统研究。本文主要进行五方面研究:特征分析——以发电行业核心数据为基础,从投资建设、电力生产、经营情况三方面系统梳理中国煤电行业发展脉络,并与其它类型电源、其它国家煤电情况进行对比,提炼中国煤电行业的特征和优势,回答燃煤发电是否有必要在中国继续存在的问题;机制研究——研究政策因素(规制约束和政策激励)、环保科技、执法监督对于煤电清洁化的驱动作用,探寻煤电清洁化机制,回答中国如何推动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问题;路径研究——分别构建、求解、分析以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和以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为理论基础的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在遵守排放标准、享有补贴政策情况下的环保投资决策模型,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最优路径是什么的问题;成效研究——从机组结构、环保设施、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四个方面分析中国煤电清洁化进程,并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同时研究单个燃煤电厂和单个煤电集团开展煤电清洁化情况,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是否已经取得显着成效的问题;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与火电行业、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领域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排放量的关系,探讨经济增长与环境诉求之间的平衡关系,回答中国煤电行业污染物排放有何规律的问题。本文得到主要研究结论有:(1)中国煤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均总量大、占比高,远超世界主要国家和经济体,短时间内没有一种或多种电源类型可弥补完全关停煤电带来的电力供给空缺,这是中国煤电行业必须开展清洁化的最主要因素;煤电当前还有投资规模最大、单位造价最低、利用小时数呈下降趋势、经营形势较差的阶段性特征;煤电行业主要由国有企业组成,长期半军事化的管理使其能够主动承担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也是煤电行业开展清洁化的重要客观条件。(2)中国煤电清洁化的机制:在以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为代表的规制约束和以环保补贴为代表的政策激励等政策因素共同作用下,传统煤电行业朝着清洁化方向快速发展;环保科技是技术基础,在煤电清洁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升级,为政府进一步提升环保标准、提高环保效率奠定基础;执法监督是实施保障,保证各项政策执行到位,同时反馈发现的政策问题,实现良性互动。(3)基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的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能够帮助燃煤电厂缓解初始投资巨大压力和后期运维成本,净现值要远大于基于传统环境成本内部化理论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的净现值,同时具有能使政府提供更少补贴、环保企业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优点,是理想的煤电行业清洁化路径。(4)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清洁煤电供应体系。在规制激励-政策约束作用下,煤电机组结构持续升级、环保设施全面普及、能耗水平显着提升、污染排放大幅降低,相对于非发电用煤工业、生活用煤等其它用煤领域,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及占比均已很低,下一步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应转向非发电用煤工业和“散煤”燃烧。(5)煤电清洁化机制效果显着,煤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已越过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峰值,而非发电用煤工业和生活用煤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并未越过高点;污染物排放水平随经济增长的拟合曲线都是阶段性变化趋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中“下降拐点”的出现是有条件,可根据政策条件、科技水平和执法监督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
彭博[2](2019)在《弱还原气氛条件下低挥发分煤燃烧过程官能团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低挥发分煤丰富,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燃煤电厂燃用低挥发分煤,在燃烧过程中存在燃烧不稳定、燃烧效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高严重等问题。为了实现煤的高效清洁燃烧,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煤在燃烧过程中物理化学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但针对燃烧过程中煤官能团和孔隙结构的变化以及低氧浓度对燃烧的影响研究较少。因此,本课题针对煤在弱还原性气氛条件燃烧过程中焦炭官能团和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基于全国不同地区低挥发分煤产量及火电机组燃煤现状,选取三种典型煤种对其进行燃料特性分析,采用热重分析方法,结合燃烧动力学分析,研究不同氧气浓度对煤种燃烧过程中着火、稳燃、燃尽等燃烧特性的影响;其次,在改造后的管式炉上制备不同氧气浓度、不同燃烧阶段的煤焦样品,借助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进行官能团结构分析,研究燃烧过程中煤焦官能团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氧浓度对官能团变化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N2吸附法和SEM扫描电镜对制得的煤焦样品进行孔隙结构分析和SEM表面形貌分析,研究燃烧过程中煤焦比表面积、孔隙结构和表面形貌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氧气浓度对煤焦孔隙结构变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O2浓度的降低,着火点温度着火指数均下降,着火更加困难,综合燃烧特性指数值、表观活化能也随之降低,不同煤种改变幅度不同;在官能团方面,随着燃烧过程的进行,煤焦颗粒官能团中羟基、脂肪族、芳香烃等官能团的相对含量减少,醚基团的相对含量增多,不同O2浓度下煤焦官能团燃烧过程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煤在燃烧过程中比表面积和孔容积都经历一个先增大后减少的过程;原煤表面光滑,孔结构较少,煤焦有较连续的孔结构,在燃烧过程中发生着相似的变化趋势:在燃烧初期中孔部分(2~20nm)波动较大,总的趋势是中、大孔增多。随着O2浓度的降低,比表面积、孔容积达到最大值所对应的温度适当延后,最大比表面积也随之减小。
张化冰[3](2018)在《环保:任重道远 不进则退——访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寅彪》文中认为环保工作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涉及到的是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国家大政方针面前,谁也没有退路,只能勇往直前、主动环保陈寅彪,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力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副会长,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电力工程设计、企业管理及科技研发和创新工作。负责主持、参与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大型燃煤电站近零排放控制关键技术及工程示范"等多项重大课题的技术实施,推动了我国
袁彩[4](2017)在《华鲁恒升480t/h煤粉炉烟气脱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家环保部门对锅炉烟气成分中氮氧化物NOx排放要求的不断提高,环保压力进一步加大,华鲁恒升公司1台新建480t/h煤粉锅炉尾气的低氮排放技术开发的实际意义更加突出。本文针对480 t/h煤粉锅炉的技术改造,开展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新建480 t/h煤粉炉的使用煤种,经过技术比选确定了锅炉的结构形式,为烟气低NOx排放提供技术配置方向。2、在分析原有260 t/h煤粉锅炉低NOx燃烧技术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建480 t/h煤粉炉的低氮燃烧技术开展研究,尝试等离子无油点火装置取代原燃油点火模式的可能性,以消除开车阶段烟囱冒黑烟现象。3、开展煤粉制备工艺研究,为锅炉低氮燃烧技术的应用创造条件。4、开展480 t/h煤粉炉SCR脱硝技术研究与应用,确保煤粉炉烟气达到排放标准。
付成果[5](2015)在《秸秆燃料特性及清洁燃烧设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耗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缺口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我国秸秆资源丰富,但每年约1.9亿t秸秆被焚烧或浪费掉,造成极大的污染。针对供热采暖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利用农业废弃物秸秆作为能源原料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由于秸秆中碱及碱金属、C1和N等有害元素含量高,在燃烧过程中,存在易结渣聚团和氮氧化合物排放含量较高等特点,同时我国针对秸秆燃料的生物质锅炉研发也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利用生物质锅炉的数值建模并进行锅炉结构及燃烧优化开展的不多。因此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DTG-DTA延时点火温度的确定方法。根据点火温度的热平衡理论和均相点火理论,通过对检测的延时确定,建立了新方法。选取了代表传统生物质燃料中的红松、棉秸秆、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甜高粱茎秆发酵后残渣5种燃料,对传统及新的点火温度确定方法进行了热平衡局限性分析和误差分析。新方法具有明确的热平衡物理意义和较高的稳定性(RSD为0.26%),整体平均误差为3.65%。在不同升温速率时试验显示,升温速率小于(或者等于)10K/min时,DTG固定失重速率法是确定点火温度的首选方法,平均误差1.07%;反之,DTG-DTA延时法是最好的确定方法,平均误差3.50%。在多样品燃料性能计算时,应选取不同的点火温度确定方法,为生物质燃料提供准确的性能计算。并对常用甜高粱茎秆发酵后残渣的燃烧特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其各项燃烧性能都是最差。(2)基于清洁燃烧角度出发,开展了甜高梁茎秆发酵后残渣作为燃料可能性的试验。主要包括甜高粱茎秆发酵后残渣的多相燃烧规律、NOx排放规律试验及水洗预处理改善燃料性能的试验研究。试验证实,需通过严格的燃烧措施,才能保证NOx排放达到相关标准要求;水洗有助于脱除燃料灰分,提高低位热值,大幅降低原料中的C1、N的元素含量,减轻燃料结渣现象。常温下,采用水洗固液比1:30搅拌30min进行预处理,能确保燃料中C1、N元素同时满足清洁燃烧需求,结渣程度减缓,能量损失最小。采用自然晾晒和水循环处理可完全节约脱硝费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3)针对生物质燃料特性,并从燃料物理性质出发,通过炉排选择及计算,燃烧产物计算,热平衡及炉膛结构等计算,开展1T生物质链条锅炉的设计及自动上料系统及锅炉的二级除尘系统设计。(4)通过基本流体方程,结合生物质燃烧的子过程,确定了料床燃烧模型,并与炉膛燃烧进行耦合,构建了生物质锅炉的数值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冷态下的炉膛模拟,确定了后拱覆盖率为60%的炉拱结构和配风调整所需燃烧优化方案;基于NOx最小排放浓度的计算结果显示,4:3:3的配风时NOx排放浓度最小,116.93mg/Nm.;烟气在二次空间的未完全燃烧同样不利于NOx的减排。(5)开展生物质锅炉运行试验,进行了热工性能测试和污染物排放测试,生物质锅炉的平均热效率超过80%,大气污染物排放低于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达到相应的设计目标,为生物质燃烧设备的下一步开发提供了相关依据。
彭源长,徐瑶,曾帆[6](2014)在《“电煤不是问题,散烧煤才是问题”》文中指出记者:您认为雾霾天气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志轩:形成持续性、频发的雾霾天气原因很复杂,从人为影响来看,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加上不科学的煤炭利用方式,所形成的煤烟型污染。二是以机动车为主要特征的城市生活型污染,尤其是城市机动车大量?
王旭东[7](2014)在《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综合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护地球环境逐渐成为能源发展的主题,在这一背景下,天然气冷热电联供作为重要的第二代能源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的综合效益为研究对象,从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财务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突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综合效益,促进其在我国的发展。首先,从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成本收益及特殊性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投资效益的影响因素,构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投资收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促进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发展,降低其运行风险,本文对影响该系统经济性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调查问卷对各类风险因素进行调查,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关键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得出电力外送风险、天然气价格风险、上网电价补贴风险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关键风险源。其次,对我国电源市场进行分析比较,从环境保护角度出发,与常规燃煤电站在大气污染物排放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并引进美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收费标准和罚款制度,结合中国国情对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环保效益进行了评价;通过模型计算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环保效益,并对减排产生的环保效益进行分析。然后,为实现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综合效益,构建了包含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AHP-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的综合评价模型,以期全面科学地反映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的综合效益。最后,以某天然气冷热电联供建设项目的实例对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得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项目具有较好的财务效益及优越的综合效益,为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朱同斌[8](2012)在《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调整产业结构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基本上还是粗放型的资源依赖式推动,产业结构也基本上根据地区资源特点来决定。大型发电集团主要以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并以煤电为主支撑国民经济对能源的需求,这种能源生产与消费模式,很难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能源二次加工、以提供高效、稳定能源供给为目的的大型发电集团,如何根据国家宏观战略建立企业微观部署是一个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是在这种背景和形势下,针对发电企业所面临的严峻的国际环境压力、国家能源安全、电力行业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进行了发电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路径的探索及研究。根据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对电力生产领域内发电企业与相关企业和外部环境在转变发展方式及调整结构时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规律进行分析,深入研究发电企业的经济增长点与增长规律,探讨适应国家总体战略的电源结构与电源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电力产业链构成和供应链的研究,分析了发电企业与上下游行业间的纵向组织关系,研究了当前发电企业的市场结构与绩效,探讨了发电行业向上下游延伸的可能性;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了煤电的纵向关系,分析了四种典型的煤电生产和交易模式,得出煤电企业应采取合作的方式;通过对电力供应链的研究探寻发电企业的运作管理业务流程以及优化方法,将生命周期评价和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用于发电企业经营生产活动的环境和经济影响分析,作为一种辅助的评估与决策手段。2)通过对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对未来关键发电能源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从技术现状、发电成本和环境影响几个方面比较了目前我国利用较多的几种可发电能源。并根据以上分析及我国能源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即优先发展洁净煤技术、大力发展水电技术、努力发展核电及新能源发电技术,以此来推进我国可发电能源的可持续发展。3)从宏观、系统的角度出发寻找解决电力多元化和电力结构优化的可行办法,在综合考虑电力生产所涉及的包括经济社会、环境、能源等多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用目标规划法,通过假设情景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和电源自身情况等多角度对电源结构进行优化处理,建立电源结构优化和综合评价模型,并经由算例来证实模型的可行性,得到对当前发电企业进行电源结构优化有用的结论和建议。4)通过对分布式发电的布局与效益分析,系统地介绍了分布式发电的概念、几种不同类型的分布式发电形式,并基于电力系统产业链和发输配售及用户端层面分析了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以及这种发电方式和能源综合利用方式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用电方式,产生了新的投资导向。分布式发电由于是分散的、小型的发电形式,所以其布局规划着重在于区域电源规划,建立了基于Benders分解技术的区域分布式电源规划模型,并给出了算例分析,虽然运行结果并不理想,这是由于选用的数据具有特殊性,同时DG不能上网售电,导致其经济价值没有充分体现。随着国家对分布式发电鼓励性政策的出台,技术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和取代,成本的降低,分布式发电必然会以更加显着的优势在常规能源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比例将会越来越大,它也必将成为发电企业调结构、转变方式过程中的重要发展方向。5)通过对国内外煤炭资源现状进行分析,从国家政策、世界煤炭格局、运输状况等几个角度探讨了进口煤炭的可行性,介绍了几个可以进口煤炭的国家,确立了以煤炭期货市场为主体的采购手段,对国际煤炭期货市场进行了介绍并设计了以动力煤为参考的期货合约形式。其次考虑自架输电线路从国外直接购电,对国际电力贸易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几个可以进口电力的国家,并给出购电所需的输电服务费用的计算方法。然后考虑了对国外煤炭或电力企业进行投资,介绍了国家政策和两种投资方式,并分析了可能存在的风险。最后比较了几种国际化战略方式的优缺点,作者认为:直接进口煤炭是一个缓解资源紧缺的好方法,可以适当进行投资;直接进口电力也可以在边境地区进行试验;投资国外煤炭企业可以作为短期发展战略;投资国外电力企业可以作为中长期发展战略。
李铮[9](2011)在《燃煤电厂清洁生产模式认识》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节约型社会的建立和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燃煤发电厂需要一种更先进的模式来指导生产—燃煤电厂清洁生产模式。本文在清洁生产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了燃煤电厂清洁生产的特点。其中,清洁煤发电技术在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讨论了多种清洁煤发电技术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及其技术特点,这些技术包括有煤炭选洗加工、先进燃烧器、加脱硫脱硝装置(SPB+FGD)的超临界机组、流化床燃烧技术和多联产技术、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根据以上内容,从电厂本身出发提出了火力发电厂的清洁生产模式,并给出了具体事例。
韩丹丹,丁卉[10](2011)在《浅谈电厂用煤的清洁燃烧》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国家对能源的需求也在持续增涨,虽然各种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越来越深入,但由于受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可以预见的是:电厂燃煤发电在21世纪前二十年都仍将是我国电力供应的主力。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电厂用煤清洁燃烧技术现状的分析,针对我国国情对燃煤电厂环保技术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二、常规燃煤电厂完全能做到清洁燃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规燃煤电厂完全能做到清洁燃烧(论文提纲范文)
(1)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煤电被认为是大气污染主要成因 |
1.1.2 煤电是中国不可替代的基础电源 |
1.1.3 煤电清洁化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技术路线和研究内容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工具 |
2.1 主要理论工具 |
2.1.1 规制约束相关研究 |
2.1.2 政策激励相关研究 |
2.1.3 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相关研究 |
2.1.4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相关研究 |
2.2 煤电清洁化相关研究 |
2.2.1 不可替代性——煤电生存基础 |
2.2.2 可能性——煤电清洁技术路线 |
2.2.3 经济性——清洁煤电可负担 |
2.2.4 前瞻性——煤电清洁发展 |
2.3 文献研究综评 |
3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煤电行业发展现状 |
3.1.1 煤电行业投资建设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2 煤电行业电力生产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1.3 煤电行业经营状况及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 与世界主要国家及区域电源结构对比分析 |
3.2.1 世界煤电领域电力生产情况对比分析 |
3.2.2 其它电源结构产能情况对比分析 |
3.3 中国主要煤电集团状况 |
3.4 中国煤电行业特征及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制研究——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 |
4.1 政策因素 |
4.1.1 煤电清洁化相关规制约束-政策激励的演化 |
4.1.2 环境约束:燃煤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
4.1.3 政策激励:燃煤电厂环保补贴 |
4.2 环保科技 |
4.2.1 煤电烟气污染物典型控制技术分析 |
4.2.2 煤电烟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创新与发展 |
4.3 执法监督 |
4.3.1 地方政府的执法检查 |
4.3.2 中央政府的环保督察 |
4.4 中国煤电清洁化驱动因素关联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路径研究之一——环境成本内部化:自身投资运维模式 |
5.1 政府、燃煤电厂和环保企业的路径选择 |
5.1.1 政府——补贴路径选择 |
5.1.2 燃煤电厂——投资路径选择 |
5.1.3 环保企业——盈利路径选择 |
5.1.4 清洁化综合路径类型 |
5.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发展状况 |
5.2.1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演化 |
5.2.2 燃煤电厂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现状分析 |
5.3 自身投资运维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5.3.1 模型假设条件 |
5.3.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5.4 不同政策条件下自身投资运维模式建模分析 |
5.4.1 无补贴政策 |
5.4.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5.4.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5.4.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5.5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5.5.1 参数取值 |
5.5.2 计算结果 |
5.5.3 分析结论 |
5.6 本章小结 |
6 路径研究之二——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第三方治理模式 |
6.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发展状况 |
6.1.1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演化 |
6.1.2 燃煤电厂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现状分析 |
6.2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相关假设及参变量定义 |
6.2.1 模型假设条件 |
6.2.2 模型参变量定义 |
6.3 不同政策条件下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建模分析 |
6.3.1 无补贴政策 |
6.3.2 仅有环保补贴电量政策 |
6.3.3 仅有环保补贴电价政策 |
6.3.4 兼有环保补贴电量和补贴电价政策 |
6.4 算例分析和结果讨论 |
6.4.1 参数取值 |
6.4.2 计算结果 |
6.5 环境成本内部化与供应链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比较分析 |
6.5.1 对比分析 |
6.5.2 政策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7 成效研究——煤电与其它用煤人为污染源清洁化效果对比 |
7.1 中国煤电清洁化进展 |
7.1.1 机组结构持续升级 |
7.1.2 环保设施全面普及 |
7.1.3 能耗水平显着提升 |
7.1.4 污染排放大幅降低 |
7.2 与其它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比分析 |
7.2.1 非发电用煤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2 生活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状况 |
7.2.3 各用煤领域大气污染物排放对比分析 |
7.3 煤电清洁化案例研究 |
7.3.1 典型燃煤电厂清洁化案例 |
7.3.2 典型煤电集团清洁化案例 |
7.4 本章小结 |
8 趋势研究——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
8.1 中国经济发展情况与环境承载力情况 |
8.1.1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8.1.2 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已近上限 |
8.2 经济增长与不同用煤人为污染源排放量关系建模分析 |
8.2.1 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
8.2.2 模型构建和曲线拟合 |
8.2.3 分析与讨论 |
8.3 结论及政策启示 |
8.4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弱还原气氛条件下低挥发分煤燃烧过程官能团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煤燃烧机理 |
1.3.1 煤的燃烧过程 |
1.3.2 低挥发分煤燃烧特点及稳燃技术 |
1.4 煤分子结构的研究方法 |
1.4.1 煤焦颗粒表面官能团的研究 |
1.4.2 煤焦颗粒表面官能团的测试方法 |
1.4.3 煤焦颗粒物理结构的研究 |
1.4.4 煤焦颗粒物理结构的测试方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典型煤种煤质特性分析及煤焦样制备 |
2.1 煤样的选取与煤焦样的制备 |
2.1.1 煤样的选取 |
2.1.2 煤焦样品制取系统 |
2.1.3 制取煤焦样品 |
2.2 煤样的煤质特性分析 |
2.2.1 煤样的工业分析及发热量测量 |
2.2.2 煤样的元素分析 |
2.3 煤样的燃烧特性分析 |
2.3.1 热重分析方法 |
2.3.2 实验结果分析 |
2.3.3 气氛条件对煤燃烧特性影响 |
2.3.4 气氛条件对煤燃烧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燃烧过程煤焦表面官能团的演变 |
3.1 官能团分析方法 |
3.1.1 FTIR的原理和应用 |
3.1.2 红外数据处理 |
3.2 煤及焦样的FTIR分析 |
3.2.1 原煤的红外光谱分析 |
3.2.2 煤焦官能团在燃烧过程中的演变分析 |
3.2.3 不同氧气浓度中燃烧时煤焦官能团的演变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燃烧过程中煤焦孔隙结构演变分析 |
4.1 比表面积分析 |
4.2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回线形态分析 |
4.2.1 原煤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分析 |
4.2.2 燃烧过程中煤焦孔结构的变化分析 |
4.3 孔径分布分析 |
4.4 原煤及焦样的SEM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3)环保:任重道远 不进则退——访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寅彪(论文提纲范文)
任重道远舍我其谁勇做绿色发电践行者 |
不进则退建章立制全面升级生态文明标准体系 |
(4)华鲁恒升480t/h煤粉炉烟气脱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超低排放的概念 |
1.2 低氮燃烧器技术 |
1.3 低氮燃烧器配套等离子点火技术 |
1.3.1 常规燃油点火技术 |
1.3.2 等离子无油点火技术 |
1.4 低氮燃烧器配套煤粉制备技术 |
1.4.1 制粉系统类型 |
1.4.2 制粉系统性能比较 |
1.5 烟气还原法脱硝技术 |
1.5.1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NCR工艺 |
1.5.2 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CR工艺 |
1.6 论文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1.7 课题研究内容 |
第二章 480t/h煤粉炉的选型与工艺配置方案 |
2.1 新建锅炉的建设背景 |
2.2 新建480t/h煤粉炉的选型、配置 |
2.2.1 锅炉基本工作参数 |
2.2.2 煤质资料 |
2.2.3 炉型热力核算 |
2.2.4 锅炉设计特点 |
2.3 新建480t/h煤粉炉的低氮燃烧配置方法 |
2.3.1 低氮燃烧技术选择 |
2.3.2 烟气脱硝工艺选择 |
2.3.3 锅炉辅助设备配置 |
2.3.4 锅炉配置特点及主要经济技术数据表 |
第三章 480t/h煤粉炉低氮燃烧技术研究与设计 |
3.1 原260t/h煤粉炉采用的燃烧器技术分析 |
3.2 原260t/h煤粉炉低氮技术改造 |
3.3 新建480t/h煤粉炉的低氮燃烧技术研究 |
3.4 低氮燃烧器的布置及安装 |
3.4.1 低氮燃烧器的四角切圆布置 |
3.4.2 燃烧器安装 |
3.5 配套等离子点火装置 |
第四章 480t/h锅炉配套煤粉制备工艺设计 |
4.1 煤粉制备系统工艺选择 |
4.1.1 制粉系统的选择依据 |
4.1.2 中速磨煤机特点 |
4.2 原260t/h煤粉炉煤粉制备工艺及存在的问题 |
4.2.1 260t/h煤粉炉煤粉制备工艺 |
4.2.2 钢球磨煤机的特点 |
4.2.3 中间储仓式制粉系统存在的问题 |
4.3 新建480t/h煤粉炉制粉系统工艺研究 |
第五章 480t/h粉煤锅炉烟气脱硝SCR技术设计 |
5.1 480t/h煤粉炉尾部烟气脱硝技术的设计 |
5.1.1 480t/h煤粉炉SCR脱硝工艺设计参数 |
5.1.2 480t/h煤粉炉SCR脱硝还原剂和催化剂 |
5.2 480t/h煤粉炉SCR脱硝布置图 |
第六章 燃煤锅炉烟气脱硝技术改造效果分析 |
6.1 低氮燃烧器的空气动力场试验 |
6.2 试验过程 |
6.2.1 试验方法及具体内容 |
6.2.2 试验数据分析 |
6.3 低氮燃烧器的运行分析 |
6.4 低氮燃烧+SCR脱硝实际运行效果监测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表 |
(5)秸秆燃料特性及清洁燃烧设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秸秆燃料燃烧特性 |
2.1 引言 |
2.2 点火温度确定方法研究 |
2.3 燃烧特性计算 |
2.4 甜高粱茎秆发酵后残渣的多相燃烧及NO_x排放特性试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洗预处理改善甜高粱茎秆发酵后残渣燃料性能的试验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 清洁燃烧与经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生物质锅炉设计 |
4.1 引言 |
4.2 生物质锅炉炉排系统 |
4.3 锅炉参数 |
4.4 炉膛热力计算 |
4.5 炉拱计算 |
4.6 生物质锅炉燃料及除尘系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生物质锅炉的数值建模及炉拱结构和配风优化 |
5.1 引言 |
5.2 基本流体方程 |
5.3 生物质颗粒燃烧过程 |
5.4 炉膛燃烧模型 |
5.5 炉膛与床层的耦合 |
5.6 炉拱结构确定与配风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物质锅炉运行试验 |
6.1 引言 |
6.2 燃烧试验 |
6.3 大气污染物排放检测 |
6.4 低热值燃料适应性试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综合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
1.1.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1.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研究现状 |
1.2.1 经济效益研究现状 |
1.2.2 环境效益研究现状 |
1.2.3 综合效益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章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财务效益及风险分析 |
2.1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概述 |
2.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财务效益 |
2.2.1 财务效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2 财务效益的评价指标 |
2.3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投资风险评价 |
2.3.1 投资风险因素识别 |
2.3.2 投资风险因素分析 |
2.3.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投资关键风险因素的识别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环境效益分析 |
3.1 环境价值及环境效益概述 |
3.1.1 环境价值的内涵 |
3.1.2 环境价值的构成 |
3.1.3 环境价值及环境效益的核算范围 |
3.2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环境效益分析 |
3.2.1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2.2 环境效益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天然气冷热电联供系统综合效益分析 |
4.1 综合效益评价内容 |
4.2 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
4.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环境效益评价指标 |
4.2.3 经济效益评价指标 |
4.2.4 社会效益评价指标 |
4.3 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与方法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灰色三角白化权函数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某天然气冷热电联供项目效益分析 |
5.1 工程概况 |
5.2 财务效益分析 |
5.2.1 项目经济评价的参数设定及分析 |
5.2.2 财务效益评价结果 |
5.2.3 敏感性分析 |
5.3 综合效益的评价分析 |
5.3.1 综合效益评价的原始数据 |
5.3.2 确定评价的灰类 |
5.3.3 确定指标权重 |
5.3.4 建立三角白化权函数 |
5.3.5 计算综合聚类系数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2.1 传统发电企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1.2.2 传统发电企业产业组织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产业链与产业关联理论 |
2.1.1 产业链的基本概念 |
2.1.2 产业关联分析 |
2.2 产业组织理论 |
2.2.1 市场结构 |
2.2.2 市场行为 |
2.2.3 市场绩效 |
2.3 交易成本理论 |
2.4 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
第3章 电力生产产业链与供应链分析 |
3.1 电力产业链与国民经济的关系研究 |
3.1.1 电力产业链的定义与构成 |
3.1.2 国民经济与电力需求的影响关系分析 |
3.2 发电行业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
3.2.1 发电行业市场结构分析 |
3.2.2 发电行业市场绩效研究 |
3.2.3 发电行业的生产效率、规模经济和技术变化的研究 |
3.3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煤电纵向关系研究 |
3.3.1 煤电企业交易方式研究 |
3.3.2 煤电交易的契约分析 |
3.4 节能减排背景下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分析 |
3.4.1 应对环境变化的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
3.4.2 火电废弃物与副产品的资源化利用 |
3.5 电力供应链运行管理研究 |
3.5.1 电力供应链的构成与管理模式 |
3.5.2 发电企业的生命周期资源综合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可发电能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
4.1 电力技术经济基本概念与评价原则 |
4.1.1 电力技术经济概念 |
4.1.2 电力技术经济分析基本原则 |
4.2 不可再生能源发电 |
4.2.1 煤炭发电 |
4.2.2 石油天然气发电 |
4.2.3 核能发电 |
4.3 可再生能源发电 |
4.3.1 风能发电 |
4.3.2 太阳能发电 |
4.3.3 水能发电 |
4.3.4 生物质能发电 |
4.3.5 地热能发电 |
4.4 未来关键发电能源的技术经济分析 |
4.4.1 电力生产的主要环境问题 |
4.4.2 主要能源品种的技术现状 |
4.4.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分析 |
4.5 相关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源多元化与电源结构优化 |
5.1 电源结构分析 |
5.1.1 中外电源结构对比及差异研究 |
5.1.2 我国电源结构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
5.1.3 电源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5.2 电源结构优化 |
5.2.1 电源结构优化理论基础与模型 |
5.2.2 基于目标规划的电源结构优化模型 |
5.2.3 计算结果与排放情景 |
5.3 电源结构综合评价 |
5.3.1 基于模糊识别的电源结构综合评价 |
5.3.2 电源结构评价的指标体系 |
5.3.3 算例与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分布式发电的布局与效益分析 |
6.1 分布式发电概述 |
6.1.1 分布式发电的概念 |
6.1.2 分布式发电类型 |
6.1.3 国内外分布式发电现状及应用前景 |
6.1.4 我国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意义 |
6.2 分布式发电(DG)对电力系统影响分析 |
6.2.1 分布式发电对电力系统产业链的影响 |
6.2.2 分布式发电对电力技术层面的影响 |
6.2.3 分布式发电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
6.3 分布式发电的布局规划 |
6.3.1 含分布式电源的区域能源规划 |
6.3.2 基于Benders分解技术的区域分布式电源规划模型 |
6.3.3 算例分析 |
6.4 分布式发电的效益分析 |
6.4.1 可再生能源效益 |
6.4.2 冷热电三联供效益 |
6.4.3 分布式发电的系统效益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资源采购与电力购买 |
7.1 资源购买 |
7.1.1 国内外煤炭资源环境简述 |
7.1.2 煤炭进口可行性分析 |
7.1.3 煤炭期货市场简介 |
7.1.4 煤炭期货交易合同设计 |
7.2 电力购买 |
7.2.1 国际电力贸易现状 |
7.2.2 电力进口可行性分析 |
7.2.3 输电成本计算 |
7.3 合资与并购 |
7.3.1 中国对外投资政策 |
7.3.2 国际合资经营企业 |
7.3.3 跨国并购 |
7.3.4 对外投资风险分析 |
7.4 投资方式比较分析 |
7.4.1 短期合同 |
7.4.2 中长期合同与纵向一体化 |
7.4.3 横向一体化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2 政策建议 |
8.3 思考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学术成果 |
致谢 |
附录 |
(9)燃煤电厂清洁生产模式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洁生产理论 |
1.1 清洁生产的认识 |
1.2 清洁生产的内容 |
2. 燃煤电厂清洁生产特点 |
2.1 清洁生产在燃煤电厂中的定位 |
2.2 燃煤电厂清洁生产特点 |
3. 洁净煤发电技术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
3.1 煤炭选洗加工 |
3.2 先进燃烧器 |
3.3 加脱硫脱硝装置 (SPB+FGD) 的超 (超) 临界机组 |
3.4 流化床燃烧技术和多联产技术 |
3.5 煤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 |
3.6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
4. 火力发电厂清洁生产模式 |
5. 火力发电厂清洁生产事例 |
6. 结束语 |
(10)浅谈电厂用煤的清洁燃烧(论文提纲范文)
一、电厂用煤清洁燃烧的主要技术工艺 |
(一) CO2处理技术 |
(二) 除尘技术 |
(三) 脱氮技术 |
(四) 脱硫技术 |
二、我国燃煤电厂清洁燃烧技术发展现状 |
三、结论与建议 |
四、常规燃煤电厂完全能做到清洁燃烧(论文参考文献)
- [1]规制约束—政策激励下中国煤电行业清洁化研究[D]. 黄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2]弱还原气氛条件下低挥发分煤燃烧过程官能团及孔隙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D]. 彭博.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3]环保:任重道远 不进则退——访国家能源集团国华电力公司总工程师陈寅彪[J]. 张化冰. 电力设备管理, 2018(06)
- [4]华鲁恒升480t/h煤粉炉烟气脱氮技术研究[D]. 袁彩. 北京化工大学, 2017(02)
- [5]秸秆燃料特性及清洁燃烧设备研究[D]. 付成果.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8)
- [6]“电煤不是问题,散烧煤才是问题”[N]. 彭源长,徐瑶,曾帆. 中国电力报, 2014
- [7]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综合效益分析[D]. 王旭东. 华北电力大学, 2014(02)
- [8]传统发电企业产业升级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研究[D]. 朱同斌. 武汉大学, 2012(12)
- [9]燃煤电厂清洁生产模式认识[J]. 李铮. 科技信息, 2011(24)
- [10]浅谈电厂用煤的清洁燃烧[J]. 韩丹丹,丁卉. 科技风, 2011(09)
标签: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论文; 分布式能源系统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分布式电源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