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卷径参数的卷染机自适应速度控制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宋月,王宽儒,展邦华,郭七胜[1](2017)在《微细合金丝收卷机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介绍微细合金丝挤压出丝生产过程。由于挤压过程中合金丝温度高、丝径细、抗拉强度低、且出丝速度不恒定,采用传统收卷机自动收卷时容易断丝,大部分生产厂家仍然使用人工收卷,因而造成效率低、成本高。针对微细合金丝挤压收卷生产要求,遵循微张力控制、速度平稳升降的原则设计出新的收卷设备,该设备配置张力摆杆机构,对张力进行闭环控制,采用伺服电机精确控制收线速度,跟踪速度可达1 m/s,满足生产要求。
刘娟娟[2](2017)在《棉制品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染色质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传统活性染料染色存在废水量大、染料固色率不理想以及电解质用量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染整行业的发展。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和相关政策的严厉把控,创新新型染整技术势在必行。这其中,绿色环保的硅基非水介质(十甲基环五硅氧烷,以下简称D5)由于具有代替水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染整中的运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研究发现即使在不加电解质情况下,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高染色速率易造成染色不匀的现象,从而影响了织物的染色质量。为解决这一突出的问题,本文从棉制品表面性质出发,研究棉制品的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染色速率和染色质量的影响,探究棉制品的润湿性与匀染性的相关关系,同时研究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染色机理,为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染色提供更系统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是将活性染料、碱剂溶解在极少量的水中,利用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乳化作用制备活性染料/D5反相微乳染色体系。活性染料/D5反相微乳液染色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活性红3BS和活性蓝KN-R在浓度为2%(o.w.f)、浴比为1:20条件下的最佳工艺为:含水量150%(o.w.f),碳酸钠60 g/L(相对于水),AEO-330 g/L(相对于D5),正辛醇30 g/L(相对于D5),固色温度80 oC;固色时间30 min。本文首先通过不同的前处理工艺制备了五种不同润湿性能的棉制品(全棉机织物和全棉纱线),随后分别采取传统水浴染色法和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法进行染色,并详细探究棉制品润湿性能与上染速率、固色速率以及染色质量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棉制品润湿性的提高,活性蓝KN-R和活性红3BS在D5介质染色时的上染速率均增大,而固色速率几乎无影响,匀染性随着润湿性的提高呈现先增大后有减小趋势。两种染料在D5介质中的固色率均高于传统水浴中染色,但匀染性比传统水浴染色较差。最后利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吸附动力学进行拟合,发现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的染色动力学符合准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在D5介质染色中,随着棉制品润湿性的提高,染色速率常数而增大,染色平衡量几乎无影响,且明显高于传统水浴染色,半染时间明显随着棉制品润湿性的提高而缩小。另外,随着染色温度的提高,吸附速率、吸附平衡均增大。而在传统水浴中,棉制品润湿性对上染速率、染色平衡常数和半染时间都基本不变。当活性红3BS和活性蓝KN-R的染料总用量为2%(o.w.f)时,随着配比中活性红3BS比例的增加,染色样品L*、a*、b*值均逐渐增加。在相同复配比例下,D5介质染色的样品比传统水浴更大的a*和更小的b*值。在复配比例为5:5时,随着固色温度升高,L*、b*值先减小后增大,a*先增大后减小。利用荧光染料处理棉纤维,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染色后纤维横截面和纵表面的实验结果表明D5介质不能溶胀纤维,只能吸附在棉纤维表面。棉纤维表面吸附一层D5膜时可以减缓水向纤维表面的扩散速度;当纤维表面吸附一层水膜时,D5介质的机械力并不能让已被棉纤维吸附的水分子脱离纤维表面。
陈璐露[3](2016)在《基于TMS320F2812的纺织印染中心卷绕功能自适应同步控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中国制造2025”大时代背景下,对制造业的设备进行升级和改造越来越有必要,也越来越紧迫,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责任。纺织印染设备卷染机决定着布匹印染的质量,传统的印染设备陈旧,自动化水平不高,逐渐不能被市场所接受,由于印染过程中不能保证卷染机电机运转线速度始终保持恒定。所以,研究自动化水平较高的印染设备迫在眉睫,而技术关键就在电机的同步控制上。本文首先介绍了卷染机同步控制相关的技术背景,阐述了在当今“中国制造2025”大时代背景下,对纺织设备进行改进和升级,逐渐向智能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通过对卷染机设备的进行物理建模,搭建了整体的硬件结构框架,通过对卷染电机收卷和放卷进行数学建模,建立了自适应控制的理论基础,明确了系统重要的参数,决定了采集数据的手段和控制手段。接着,根据前面建立的理论基础,分别介绍了系统硬件各模块核心的电路设计和系统上位机及其控制器DSP的下位机软件的开发,电路部分包括各个采集模块、报警模块和控制模块等等,软件部分包括上位机VB系统、安卓系统和下位机软件的逻辑框架介绍。最后,对系统工作进行了总结,该系统通过自适应算法成功达到了卷染机的同步控制,使得印染过程中线速度保持恒定,布匹的张力保持恒定,产品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文贝[4](2016)在《双变频卷染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提出印染是纺织物加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布料、服装等的经济价值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虽是纺织大国,每年出厂的印染产品都位居世界前列,但在布匹的质量、档次方面落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商品,仍要大量进口各类高端面料来满足国内需求。主要原因还是我国印染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落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加剧,印染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设备的信息自动化水平,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本文首先介绍了整个印染工业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当今国内外卷染机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简要概述了卷染机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提出了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主要是实现对恒线速度、恒张力和智能化温度的调控。详细的对整个硬件系统做了分析和介绍,包括:整个机械传动控制系统、电源线路设计、变频器、触摸屏、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各种传感器等模块的选型和设计。然后介绍了整个软件系统的设计,包含:系统控制的主程序、各个环节的子程序编写,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等。文中对卷染过程中恒线速度、恒张力的实现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利用双变频器分别对两个电动机进行速度和转矩的控制,并提出了积分分离PID算法对织物的速度进行调节,建立了系统的速度控制模型,对其进行了仿真运行。将结果和传统PID算法控制相比对,结果表明,采用积分分离PID算法对速度调节时,系统响应速度更快,有效的减小了超调量,能够更快的使速度趋于稳定,保证了染色的效果。针对张力控制系统的时变、非线性特征设定了双环张力控制系统,通过控制卷辊速度最终实现张力的恒定。采用比例控制和PID算法控制相结合对染缸的温度进行智能化的调节,满足染色需求。
李继顺[5](2014)在《数字成像技术在子午胎带束层定中和定长控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轮胎作为汽车的重要零部件,是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随着轮胎使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轮胎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全、舒适、高速、耐用、节能和环保等。这使得轮胎制造厂商需要从轮胎的材料配方、加工工艺和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不断改进,以满足市场需求。轮胎成型工序是子午线轮胎整个制造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成型工序质量极其明显地关系到成品的内外质量和使用性能。成型工艺对各半部件的长度和对正度有严格的要求,本论文将CCD数字成像技术应用于带束层的贴合,保证在生产过程中机器能按照工艺要求正确定中与定长带束层,出现偏差能及时的进行纠正。山东玲珑轮胎公司在进行半钢子午线轮胎的生产过程中,带束层的定中与定长存在问题,需要操作工手动调整,降低了生产效率,提高了劳动强度,针对此问题,本论文对带束层输送与贴合的整个过程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CCD数字成像技术的带束层自动定中与定长控制系统。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工作:介绍了子午线轮胎的基本知识包括轮胎的构造分类及功能,介绍了VMI成型机的工艺流程,明确了成型环节中对带束层贴合的工艺要求;介绍了带束层定中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建立了其数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对带束层的定长控制进行了运动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安装调试了LED光源和CCD传感器,对采集的图像进行了处理,提取出了带束层边缘,计算出了带束层的偏移值;将带束层位置信息利用OPC技术上传到上位机,在PLC中进行软件编程,计算出偏差及初始位置,利用PID控制算法控制执行机构及时准确的进行调整,实现带束层正确贴合到带束层胎面鼓。最后,将该改造成果应用于轮胎生产,结果表明此次改造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和综合性能。
杨骁[6](2014)在《基于自适应PID算法的轧染机恒张力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设计介绍了现今印染行业发展的背景,轧染设备的状况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产品质量的要素。在印染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卷取单元是轧染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和影响生产效率。因此研究卷绕单元的速度与张力控制,是为了确保轧染系统具有更好的性能。本文具体介绍了轧染机的结构、工作原理,详细分析了控制系统的组成,确定了轧染机轧染系统的控制目标。然后对轧染机的总体控制方案进行了设计,设计了速度张力传动控制,确保轧染过程中,织物所受的张力保持在恒定的范围。硬件设计包括传动控制、触摸屏设计、电源模块设计。详细叙述了基于触摸屏的人机界面的设计。设计了登录界面、监控界面、参数设定界面、报警界面等,并给出了界面模拟运行结果。详细研究了卷取过程中和张力控制紧密相连的典型环节。介绍了卷绕单元控制系统中导致张力波动的因素,推导出卷径的精确计算方法以及动态转矩补偿。本设计还建立了卷绕单元三环反馈的数学模型,而且进行了常规PID控制的设计,考虑到轧染机械模型具有时变、非线性的特点,所以对模型参考自适应PID控制进行了较为理论上的研究并且采用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理论的模型参考自适应PID控制方法,设计自适应控制器与自适应控制规率,使卷绕单元能够实时的更新修正控制器的参数,进而实现恒张力恒线速度控制。最后将两种控制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仿真结果表明当系统正常运行时,随着卷径不断增大或者存在外界扰动时,模型参考自适应PID控制器比常规PID控制器具有更好的适应性,能够及时地修改控制器参数以适应外界的干扰,能够更快的达到稳定状态,确保系统的稳定性,以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
张德强[7](2013)在《切割钢丝用收线机的研制》文中认为针对切割钢丝在收线过程中随卷径增大出现的张力波动问题,以及排线的恒间距要求,研制出双变频控制收线、伺服器控制排线的收线机。该收线机由张力摆杆装置、排线装置、收卷装置及电气控制系统组成,说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及原理,给出整机结构示意图、控制系统框图。收线采用具有卷径计算功能的台达变频器驱动,排线采用台达ASDA-AB伺服器控制,实现了排线间距恒定、收线张力恒定,解决了切割钢丝在收卷过程中张力稳定和排线平整问题。
陈金佳[8](2013)在《恒张力恒线速卷绕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传统的电力拖动领域,恒张力同步传动是经典的控制环节,同步控制广泛的应用于纺织、印染、造纸等诸多行业,纺织行业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行业,随着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企业不断提高纺织机械的机电一体化水平,纬纱设备成为纺织机械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前纬纱设备基本上是采用开环控制,导致纱线的张力控制不一,因而使得所卷纱线紧实度不一,外径不一致,致使卷绕后的产品在使用时由于米数不一,浪费较为严重,因此引入纱线卷排的恒张力控制是解决的该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尽可能的保证收卷后成品的米数误差在较小的范围内。本文以纬纱机为原型,研究了纱束在卷取过程中张力变化的规律,讲述了纬纱机控制系统的构成以及控制方式,建立了纱线收卷过程中纱线收卷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论证了在保证托架的行走速度稳定的情况下,纱线的线速度和收卷半径是张力变化的主要干扰,讨论了PID控制基本算法的理论及各参数作用,为了保证恒张力控制,则纱束卷的收卷角速度应随着卷径的变化而变化。本文以单片机为主控芯片实现整机的模拟量采集、数字量输入输出控制、通信和显示等系统的控制,FPGA为协助芯片完成PID算法实现了恒张力的控制。系统采用张力传感器来进行张力检测,检测信号经过单片机采集并处理后传送给FPGA进行运算,运算后的结果经转换后控制变频器,由变频器来改变收卷电机的角速度实现了恒张力的控制。同时为了保证设备能够可靠的工作,在软、硬件的设计过程中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抗干扰问题,从软件上尤其是数据采集过程中采用数值滤波法来抑制干扰,从硬件上尤其是电源部分开关电源和独立功能块单独供电的方法来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王宽儒[9](2012)在《钢丝表面处理生产线恒线速恒张力控制》文中认为钢丝表面处理生产线主要由放线机、清洗槽、张力机构和收线机组成,根据工艺要求,生产过程必须保证线速度和张力恒定。该生产线控制系统主要由汇川MD320变频器、光洋TRD-2T1000BF编码器、兰宝LR30CN15LIM位移传感器、NPN型接近开关组成。分述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说明生产线线速度和张力恒定的控制过程以及实现方法,线速度控制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张力机构定轮的编码器检测的线速度与给定的线速度比较运算后实现,张力控制主要是通过安装在张力机构的位移传感器检测张力杆的位置,控制放线机的运行速度实现张力控制。给出生产线示意图、控制系统控制框图、变频器的参数设定。运行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实用性强。
陈新[10](2012)在《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工艺,逐渐在纺织、印染、粘接、清洗等行业中得到了推广和应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纺织化纤品、高分子塑料、柔性电路板等产业对大面积薄膜材料表面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从低温等离子体表面处理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来看,目前该技术的应用主要停留在实验室研究与小规模生产的范围内。本课题根据用户委托项目“R2R型大面积薄膜材料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系统”,通过研究,较好的解决了项目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并最终设计了一台样机,经用户使用,反应其关键技术指标均能较好的满足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要求。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⑴针对大宽幅大卷径薄膜材料的等离子体处理要求,课题首先对处理系统进行了方案设计,通过分析比较和优化设计,确定了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系统的整体方案。同时对等离子体的放电系统、真空系统、气路系统、电控系统等进行了设计研究,均采取与优选方案相匹配的方式,较好的保证了系统的稳定可靠。⑵针对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均匀性问题,采用放电均匀性较好的管状电极来代替传统的平板电极进行等离子体辉光放电,并利用其作为布气管道。根据流体力学理论,通过对布气系统结构参数的研究,构建了数学模型,并对布气系统结构进行了设计与计算,较好的解决了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均匀性问题。为了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利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了模拟仿真实验。⑶通过对卷绕传送系统张力与速度的研究,构建了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传送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采取双电机双变频器的闭环矢量工作模式,满足了薄膜的恒张力、恒线速度传送要求。⑷为了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设计了一台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系统,选用太阳能电池背板用PVDF薄膜、碱性二次电池隔膜用丙纶无纺布对其分别进行低温等离子体表面改性的研究,并重点对处理程度的均匀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实验表明本课题所设计研究的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系统能够较好的实现表面改性。课题主要创新点:⑴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系统的方案,并对其相关系统进行了设计与研究。⑵采用变孔径布气圆管电极替代平板电极,较好的解决了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均匀性问题,并利用流体分析软件Fluent对其进行了模拟仿真。⑶将矢量控制理论引入到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系统中,实现了薄膜材料的恒张力、恒线速度卷绕传送。
二、基于卷径参数的卷染机自适应速度控制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卷径参数的卷染机自适应速度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微细合金丝收卷机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微细合金丝收卷存在的问题 |
2 微细合金丝收卷机的设计 |
2.1 收卷原理 |
2.2 主传动部分的设计 |
2.2.1 技术参数 |
2.2.2 减速机的选用 |
2.2.3 电机的选用 |
2.3 张力控制 |
3 结语 |
(2)棉制品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染色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案设计 |
第二章 棉织物前处理和织物润湿性关系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材料与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氢氧化钠浓度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2 双氧水浓度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3 渗透剂浓度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4 稳定剂浓度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5 练漂时间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 |
2.2.6 精练温度对前处理效果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硅基非水介质染色体系工艺参数优化 |
3.1 实验部分 |
3.1.1 材料与仪器 |
3.1.2 实验方法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含水量对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性能的影响 |
3.2.2 碳酸钠浓度对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性能的影响 |
3.2.3 表面活性剂浓度对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性能的影响 |
3.2.4 固色温度对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性能的影响 |
3.2.5 固色时间对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性能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棉机织物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染色动力学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材料与仪器 |
4.1.2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标准工作曲线 |
4.2.2 棉机织物润湿性对上染速率的影响 |
4.2.3 准一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4.2.4 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的拟合 |
4.2.5 棉机织物润湿性对固色速率的影响 |
4.2.6 棉机织物润湿性对匀染性的影响 |
4.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棉纱线硅基非水介质染色动力学研究 |
5.1 实验部分 |
5.1.1 材料与试剂 |
5.1.2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棉纱线前处理工艺及其润湿性能 |
5.2.2 棉纱线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5.2.3 染色温度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吸附动力学的影响 |
5.2.4 棉纱线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匀染性的影响 |
5.2.5 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固色速率的研究 |
5.2.6 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提升力的研究 |
5.2.7 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拼色的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硅基非水介质染色机理研究 |
6.1 实验部分 |
6.1.1 材料与试剂 |
6.1.2 实验方法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硅基非水介质对棉纤维溶胀性研究 |
6.2.2 硅基非水介质对棉纤维吸附水研究 |
6.2.3 硅基非水介质对棉纤维透染性研究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基于TMS320F2812的纺织印染中心卷绕功能自适应同步控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论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基于卷染机的研究内容、技术关键和创新点 |
2.1 基于卷染机的研究内容及其理论基础 |
2.1.1 印染设备卷染机的物理模型 |
2.1.2 自适应速度控制模型 |
2.1.3 基于TMS320F2812的电机控制器研究 |
2.2 技术关键 |
2.2.1 恒张力控制 |
2.2.2 恒线速度控制 |
2.3 基于卷染机的研究中的创新点 |
2.3.1 系统采用自适应控制算法 |
2.3.2 系统对织物伸长进行补偿 |
2.4 本章小结 |
3 自适应控制策略及实现 |
3.1 收卷线速度控制策略 |
3.2 放卷张力控制策略 |
3.3 改善系统动态性能的策略 |
3.4 同步控制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TMS320F2812的硬件系统研究 |
4.1 电机的选型 |
4.1.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原理 |
4.2 硬件设计框图 |
4.3 芯片介绍 |
4.3.1 芯片选型 |
4.3.2 DSP芯片TMS320F2812概述 |
4.3.3 TMS320F2812的EV资源 |
4.4 控制器硬件电路设计 |
4.4.1 最小系统 |
4.4.2 系统功能电路模块 |
4.5 电机控制模块 |
4.6 本章小结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VB程序设计 |
5.1.1 Visual Basic上位机软件设计 |
5.1.2 Visual Basic串口通信技术 |
5.1.3 Visual Basic人机交互技术核心 |
5.2 Android程序设计 |
5.2.1 Android开发基础介绍 |
5.2.2 基于Android手持设备人机交互APP设计 |
5.3 硬件语言程序设计 |
5.3.0 DSP开发环境的搭建 |
5.3.1 基于DSP的程序设计逻辑框图 |
5.3.2 DSP看门狗的使用 |
5.3.3 DSP定时器配置解析 |
5.3.4 速度采集和控制程序框图 |
5.4 系统仿真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I 本人在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与获奖 |
(4)双变频卷染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系统整体构架的设计 |
2.1 卷染机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控制系统的概况 |
2.2.1 系统组成 |
2.2.2 技术参数 |
2.2.3 控制目标 |
2.3 控制方式和策略 |
2.3.1 可编程控制器的设计及选型 |
2.3.2 触摸屏的选型 |
2.3.3 变频器的选型 |
2.3.4 编码器的选型 |
第三章 卷染机控制系统的数学分析 |
3.1 可逆卷染机构的调节特性 |
3.2 张力的形成 |
3.3 运动状态的分析 |
3.4 变频调速系统 |
3.4.1 变频调速原理 |
3.4.2 变频调速的几种方式 |
3.5 恒线速度的实现方式 |
3.6 恒张力的实现方式 |
3.7 控制算法建模仿真 |
3.7.1 速度控制系统建模 |
3.7.2 积分分离PID算法的实现 |
3.7.3 速度控制系统的仿真 |
第四章 卷染机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线路设计 |
4.1.1 主电源回路的设计 |
4.1.2 控制回路电源线路的设计 |
4.2 传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4.3 触摸屏硬件设计 |
4.4 PLC硬件系统设计 |
4.5 温度控制 |
4.5.1 管道系统 |
4.5.2 温度测量元件 |
4.5.3 温度模块 |
第五章 软件设计及调试 |
5.1 主程序设计 |
5.2 串行通信子程序的设计 |
5.3 计圈子程序的设计 |
5.4 织物厚度计算子程序 |
5.5 传动控制系统子程序 |
5.6 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 |
5.7 系统调试 |
5.7.1 可编程控制器的调试 |
5.7.2 速度、张力以及温度的调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数字成像技术在子午胎带束层定中和定长控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成型机的发展现状 |
1.3 定中与定长的检测技术现状 |
1.4 主要工作内容 |
第2章 子午线轮胎结构与制造工艺流程 |
2.1 子午线轮胎 |
2.1.1 功能 |
2.1.2 分类 |
2.1.3 结构 |
2.2 工艺流程与工艺要求 |
2.2.1 轮胎成型的工艺流程 |
2.2.2 带束层贴合的工艺要求 |
2.3 带束层的贴合过程 |
2.3.1 导开系统 |
2.3.2 传送系统 |
2.3.3 裁切系统 |
2.3.4 贴合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定中与定长的控制方案与算法 |
3.1 带束层定中控制系统 |
3.1.1 系统组成与工作原理 |
3.1.2 定中算法研究 |
3.2 控制策略 |
3.2.1 数学模型 |
3.2.2 参数整定的方法 |
3.2.3 带死区的PID算法 |
3.2.4 带死区的分段控制策略 |
3.3 定长控制与运动规划 |
3.3.1 定长原理 |
3.3.2 定长精度 |
3.3.3 运动规划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带束层与数字图像采集处理 |
4.1 带束层 |
4.1.1 带束层构成 |
4.1.2 常见问题及影响 |
4.2 CCD传感器 |
4.2.1 分类及特性 |
4.2.2 测距原理 |
4.2.3 安装调试 |
4.2.4 标定 |
4.3 图象边缘检测 |
4.3.1 梯度算子 |
4.3.2 高斯拉普拉斯(Lo G)算子 |
4.3.3 Canny算子 |
4.4 带束层图像处理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带束层的定中与定长 |
5.1 控制系统的硬件 |
5.1.1 Allen-Bradley PLC |
5.1.2 伺服驱动器 |
5.1.3 伺服电机 |
5.2 人机界面与通讯协议 |
5.2.1 人机界面HMI |
5.2.2 OPC技术 |
5.2.3 SERCOS通讯 |
5.3 硬件组态 |
5.4 软件编程 |
5.4.1 定长控制 |
5.4.2 定中控制 |
5.5 参数调整 |
5.5.1 K_p的整定 |
5.5.2 K_I的整定 |
5.5.3 K_D的整定 |
5.5.4 微调 |
5.5.5 结果对比 |
5.6 生产检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自适应PID算法的轧染机恒张力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引言 |
1.1.2 印染工业的发展 |
1.2 张力控制系统概述 |
1.3 张力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1.4 控制方式和控制策略 |
1.5 本课题所做的工作及论文章节安排 |
2 轧染机同步控制系统设计基本理论 |
2.1 同步控制基本原理 |
2.2 轧染机的工艺特点 |
2.2.1 轧染机的组成 |
2.2.2 卷绕系统张力的形成 |
2.2.3 松紧架装置的种类 |
2.3 交流电动机变频调速原理 |
2.3.1 异步电机变频调速原理 |
2.3.2 变频调速的控制方式及选定 |
2.4 本章小结 |
3 轧染机械系统的设计 |
3.1 轧染机控制系统的分析 |
3.1.1 多单元同步传动控制系统 |
3.1.2 系统构成分析和主要控制目标 |
3.2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3.2.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选用 |
3.2.2 触摸屏的选用 |
3.2.3 变频器的选用 |
3.2.4 编码器的选用 |
3.3 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 |
3.3.1 电源管理设计 |
3.3.2 传动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3.3 触摸屏硬件设计 |
3.4 PLC 硬件系统设计 |
3.5 软件设计 |
3.5.1 主程序的设计 |
3.5.2 串行通信子程序的设计 |
3.5.3 计圈子程序设计 |
3.5.4 布厚计算子程序设计 |
3.5.5 速度处理程序设计 |
3.5.6 传动系统程序设计 |
3.6 触摸屏的设计 |
3.6.1 登陆界面 |
3.6.2 监控界面 |
3.6.3 系统的参数画面 |
3.6.4 报警画面 |
3.7 本章小结 |
4 张力控制系统研究 |
4.1 卷曲张力控制系统分析 |
4.1.1 卷筒张力控制 |
4.1.2 卷筒速度控制 |
4.2 卷取机动态转矩补偿 |
4.2.1 张力转矩的计算 |
4.2.2 加/减速转矩的计算 |
4.2.3 弯曲转矩的计算 |
4.2.4 机械损耗转矩的计算 |
4.2.5 卷筒转矩给定的计算 |
4.3 卷绕单元的卷径计算 |
4.3.1 卷径修正值法 |
4.3.2 带材直径实时数值的输出 |
4.4 张力控制系统建模 |
4.4.1 电流调节器的设计 |
4.4.2 转速调节器的设计 |
4.4.3 张力调节器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模型参考自适应卷曲张力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 |
5.1 自适应控制系统概述 |
5.1.1 自适应控制原理 |
5.1.2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应用 |
5.1.3 自适应控制系统的分类 |
5.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 |
5.2.1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技术基本结构 |
5.2.2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 |
5.3 模型参考自适应 PID 设计 |
5.3.1 放卷段恒张力控制的 PID 控制策略 |
5.3.2 卷绕单元恒张力控制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策略 |
5.5 模型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切割钢丝用收线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制目的 |
2 设备研制 |
2.1 设备组成 |
2.2 控制原理 |
2.2.1 张力控制 |
2.2.2 排线控制 |
3 使用效果 |
(8)恒张力恒线速卷绕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张力控制技术研究的现状 |
1.2 对现有的卷绕系统研究 |
1.3 工程背景与意义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恒张力纬纱机控制系统分析 |
2.1 纬纱机控制系统工艺简介 |
2.2 纬纱机控制系统工作过程 |
第3章 恒张力纬纱机控制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3.1 张力产生的原理 |
3.2 卷绕过程中张力变化的主要因素 |
3.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3.1 张力检测装置 |
3.3.2 系统主控装置 |
3.3.3 执行装置 |
第4章 恒张力纬纱机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引言 |
4.2 纬纱机系统总体设计 |
4.3 纬纱机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电路设计 |
4.3.1 MCU 模块的选择和基本电路 |
4.3.2 FPGA 算法单元 |
4.3.3 电源模块 |
4.3.4 张力信号的检测和处理 |
第5章 恒张力纬纱机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系统主程序 |
5.2 A/D 转换子程序 |
5.3 PID 算法控制程序 |
5.4 D/A 转换程序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后续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钢丝表面处理生产线恒线速恒张力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钢丝表面处理生产线 |
2 电气控制 |
2.1 系统组成 |
2.2 恒线速控制 |
2.3 恒张力控制 |
2.4 变频器参数设定 |
3 结语 |
(10)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等离子体处理设备相关现状 |
1.2.2 等离子体处理均匀性相关现状 |
1.2.3 卷绕传送系统相关现状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方案设计 |
2.1 放电模型的建立 |
2.1.1 等离子体放电类型选择 |
2.1.2 射频电源功率模型 |
2.2 结构方案设计 |
2.2.1 初始方案模型 |
2.2.2 改进方案模型 |
2.2.3 拟定方案模型 |
2.3 其他主要结构的设计 |
2.3.1 真空系统的设计 |
2.3.2 气路系统的设计 |
2.3.3 电控系统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学建模与仿真 |
3.1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3.1.1 研究内容 |
3.1.2 研究方法 |
3.2 数学建模 |
3.2.1 流体基本状态的判定 |
3.2.2 管道流体的基本模型 |
3.2.3 布气模型的建立 |
3.2.4 布气系统尺寸的确定 |
3.3 流体理论与软件简介 |
3.3.1 CFD 基本模型 |
3.3.2 Fluent 软件简介 |
3.3.3 网格的生成 |
3.4 流体仿真 |
3.4.1 流体模型 |
3.4.2 网格划分 |
3.4.3 边界条件确定 |
3.5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5.1 等孔径流场分布云图 |
3.5.2 变孔径流场分布云图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卷绕传送设计与控制 |
4.1 技术要求和总体方案 |
4.1.1 卷绕传送的技术要求 |
4.1.2 卷绕传送系统的总体方案 |
4.2 弯辊的工作原理与展平能力 |
4.2.1 弯辊的作用机理 |
4.2.2 弯辊的数学模型 |
4.2.3 弯辊对薄膜的扩展量 |
4.3 卷绕传送的控制 |
4.3.1 控制的意义及方法的选择 |
4.3.2 恒张力控制的数学模型 |
4.3.3 恒线速度控制的数学模型 |
4.3.4 控制器件的选择及控制系统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研究与验证 |
5.1 实验目的与实验方法 |
5.1.1 实验目的 |
5.1.2 实验方法 |
5.2 PVDF 薄膜的等离子体改性处理 |
5.2.1 PVDF 薄膜改性目的 |
5.2.2 PVDF 薄膜实验工具与测试方法 |
5.2.3 PVDF 薄膜处理结果与分析 |
5.3 丙纶隔膜的等离子体改性处理 |
5.3.1 丙纶隔膜改性目的 |
5.3.2 丙纶隔膜实验工具与测试方法 |
5.3.3 丙纶隔膜处理结果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
致谢 |
四、基于卷径参数的卷染机自适应速度控制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细合金丝收卷机的设计[J]. 宋月,王宽儒,展邦华,郭七胜. 金属制品, 2017(03)
- [2]棉制品润湿性对活性染料在硅基非水介质中染色质量的影响[D]. 刘娟娟. 浙江理工大学, 2017(07)
- [3]基于TMS320F2812的纺织印染中心卷绕功能自适应同步控制的研究[D]. 陈璐露. 武汉纺织大学, 2016(08)
- [4]双变频卷染机控制系统的设计[D]. 文贝. 浙江理工大学, 2016(07)
- [5]数字成像技术在子午胎带束层定中和定长控制中的应用[D]. 李继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3)
- [6]基于自适应PID算法的轧染机恒张力控制系统研究[D]. 杨骁. 辽宁工业大学, 2014(07)
- [7]切割钢丝用收线机的研制[J]. 张德强. 金属制品, 2013(02)
- [8]恒张力恒线速卷绕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陈金佳. 华侨大学, 2013(05)
- [9]钢丝表面处理生产线恒线速恒张力控制[J]. 王宽儒. 金属制品, 2012(06)
- [10]大面积薄膜材料等离子体处理关键技术的研究[D]. 陈新. 苏州大学, 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