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装有电控喷射系统汽车的使用与检修(论文文献综述)
蒋晓君[1](2021)在《汽车电控发动机检测技术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汽车排放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如何控制汽车排放物环境破坏成为相关研发人员面临的重要工作。汽车发动机系统关系到汽车的质量,加强对发动机系统故障诊断,能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保证汽车发动机发生故障及时发出警告尽快检测,使汽车在国标规定下工作,减少对空气污染成为汽车故障诊断维修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阐述汽车发动机系统结构组成,分析汽车发动机工作中的故障,提出现代检测技术在汽车发动机故障维修中的应用。
顾卫东[2](2020)在《浅述现代汽车电控系统检修》文中提出现代新型汽车装备的发动机应用了很多电子控制技术,本人结合20多年的汽车维修经历,在维修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轿车燃油发动机电控喷射系统;轿车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ABS汽车刹车防抱死系统及自动变速器电控部分的维修经验,分享部分在这些方面的检修技巧。
周少璇[3](2020)在《某型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设计》文中认为为适应国家政策导向,满足行业、企业的用工需求,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维修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要配备有与企业技术水平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教学软硬件设备,特别是综合性实训教学台。利用实训台培养学生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的教学措施,如何设计实训台,以提升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人才的质量,成为了高职院校教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1.解决有关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相关课程中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内容;2.解决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化教学;3.解决还原发动机故障,使企业维修过程转化为教学过程。4.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完成了如下工作:(1)通过对国内外实训台的技术状况的分析,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2)通过对企业和高职院校的需求调查研究,总结了实训台的功能需求,并完成了实训台总体设计方案,经过对比分析,选择了主台架、示教版和软件系统三个组合的综合实训台设计方案。(3)完成了硬件系统组成设计、硬件系统故障设置设计、智能故障设置系统设计、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系统、考核系统和网络教学扩展系统的设计,并完成了仿真教学系统的设计。(4)制定了软件和硬件的制作计划,并通过团队合作共同制作了实训台。(5)对实训台系统的软件、硬件功能和关键数据进行了测试,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符合实训台的使用要求,能够满足高职院校教学需要。(6)最后,对本次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实训台教学的实施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意见。
毕燕泗[4](2020)在《B公司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改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汽车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越来越多的柴油发动机厂家将柴油机零部件的清洁度质量作为判定产品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对于高速发展中的B公司而言,高压连接杆一直是公司进军汽车零部件行业后的主打产品。然而,从近几年的质量数据统计分析,高压连接杆的清洁度质量问题已成为客户抱怨的首要问题;从内部的失效成本分析,清洁度也是位于内部失效成本的前列。因此,为降低内部成本,减少客户抱怨,提升客户满意度,亟待对高压连接杆进行清洁度质量改进。本课题结合自身从事质量管理的工作经验,以质量管理相关理论为基础,参照IATF16949质量体系以及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VDA19.1、VDA19.2标准要求,主要阐述了质量改进工具和质量方法在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改进项目中的应用。课题中质量及质量管理相关理论部分介绍了经典质量概念、质量管理大师的质量管理思想精要以及ISO9001质量体系和IATF16949质量体系概要,为质量改进提供理论依据。接下来介绍了高压连接杆产品应用的场合--高压共轨系统以及该产品当前的生产和质量管理现状,并使用鱼骨图对影响清洁度质量的“人、机、料、法、环、测”各生产要素进行分析,找出影响清洁度质量的主要问题,为清洁度质量改进做进一步的铺垫。高压连接杆的清洁度质量改进遵循PDCA原则:项目计划阶段,建立质量改进团队、设计质量改进方案;项目实施阶段,对设计的改进方案进行实施;检查阶段,对改进效果进行评估,确认改进结果是否满足项目目标;处理阶段,对清洁度质量改进项目进行总结,识别出改进的关键点和薄弱点,并为下一步的质量改进方向进行规划。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实现了质量改进目标,减少了客户的质量抱怨,提高了客户满意度,也增强了员工的清洁度质量意识,积累了清洁度改进经验,为公司赢得更多有清洁度要求的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秀梅,振乾[5](2020)在《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概论》文中研究指明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已进入了电控共轨时代。高压共轨燃油系统被称为柴油机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里程碑。文章从发展历程、原理和组成、使用效果、国内应用等方面加以概述,力求为读者理清此项技术奠定基础。柴油机高压共轨作为节能减排、满足更高排放要求的支撑性技术,必将得到快速推广。
蒋乾[6](2020)在《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排放法规越来越严格,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相应的电子控制技术在船舶发动机中得到广泛应用。喷油器作为船舶柴油机燃油供给系统的关键部件之一,其电控化是船舶柴油发动机燃油喷射系统实现高压喷射、精准可调喷射定时,多次喷射等可变喷油规律等柔性喷射能力的前提。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研究水平相对落后且长期依赖国外进口,核心技术严重受制于国外专业供应商。论文依托工信部高技术船舶科研专项“船用低速机工程(一期)—燃油系统研制”科研项目,以自主研制的某型船用低速柴油机为应用对象,开展电控喷油器的自主开发与试验研究,力图摆脱电控喷油器等核心部件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本文以国家自主研发的某型船用低速机为应用对象,为了使其配套电控喷油燃油系统实现国产化,选取其关键部件之一的电控喷油器,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工作,完成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结论如下:1、设计了一种电控喷油器结构方案。借鉴中高速机喷油器设计经验,并结合船用低速机喷油器的使用特性指标要求,完成了电控喷油器的基本设计参数匹配设计。2、开展了电控喷油器性能仿真研究。运用AMEsim液压仿真平台搭建了电控喷油器的机、电、液、磁耦合模型,通过仿真计算分析了电控喷油器喷射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为全面地评价电控喷油器的喷射性能,在全工况范围内开展了常规喷射性能研究。考虑到船用低速机喷射重油时的高温工作环境,电控喷油器内电磁阀部件存在高温失效风险,利用ANSYS仿真软件平台搭建了电磁阀散热仿真模型,分析了重油使用环境下电磁阀的温度场分布,据此完成了喷油器中电磁阀冷却油道的优化设计。3、研制了船用大功率电控喷油器性能试验装置,可适用轻质柴油和重油喷射试验;在此试验装置上,对所研制的电控喷油器开展了相关性能验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制的电控喷油器的喷射响应速率快、喷射压力高,最大喷射压力可达120MPa;在不同工况负荷下循环间喷油量波动较小,波动范围均在10mm3之内,且在不同工况负荷下电控喷油器循环喷油量试验值与理论值误差在2.38%以内;在误差允许范围内近似认为循环喷油量试验值与理论值一致,满足电控喷油器基本喷射性能需求;重油密封结构密封良好且重油使用环境下电磁阀温升较小,表面温度约91℃,远低于电磁阀最高稳定工作限制温度180℃,满足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的重油喷射使用要求。
候宇凡[7](2019)在《电磁喷油器流量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试验》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开发性能优良的电磁喷油器,为电磁喷油器的调试、生产和维护提供有效的平台,本课题研究和开发了能够检测电磁喷油器流量特性的测试系统。测试系统包括燃油喷射系统、油量称重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处理系统。其中燃油喷射系统模拟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工作,油量称重系统将喷射的燃油进行称量,数据采集系统将数据保存并传输给上位机,数据处理系统对数据整理得到电磁喷油器流量特性曲线,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l)利用CATIA软件进行系统机械结构建模,零部件设计及总体装配;(2)应用Altium Designer软件对系统电路进行设计;(3)使用Labview软件编写数据采集与处理程序;(4)利用测试系统对桑塔纳2000型轿车车用电磁喷油器进行流量特性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喷油脉宽在l-1.5ms的范围下,喷油量随喷油脉宽增长斜率陡峭,喷油脉宽在1.5-l0ms的范围下喷油量随脉宽增长斜率变缓,趋势呈线形相关;电磁喷油器中的电磁阀的延迟效应对小脉宽范围下的喷油量影响较大;当脉宽增大到一定值后,延迟效应对喷油量的影响趋于稳定,流量特性恢复线性。使用该系统进行喷油器流量特性测试实验,操作过程简单,实验数据可靠。
李文龙[8](2019)在《汽油/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燃气系统匹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石油资源的日趋匮乏及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不断恶化,储量充分且价格低廉的天然气作为清洁替代能源已陆续应用于各种车型,天然气作为代用燃料不仅可降低使用成本,同时也符合国家能源政策导向。本文针对合作客户提供的某款汽油车,通过对燃气系统的匹配,改装为汽油/压缩天然气(Compressed Natural Gas,简称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并通过标定匹配,使其各项指标达到客户要求。本文首先对天然气和汽油的理化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对发动机现有的几种燃烧技术进行了对比,确定了CNG燃料运行工况采用当量燃烧的方案。根据客户要求,制定了整体开发流程,并明确了整车开发目标。在标定匹配前,先是对汽油发动机进行改装,使其实现两用燃料的功能,同时对整车进行燃气系统软、硬件的选型、匹配及安装,使整车状态达到燃气改装车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发动机及整车进行标定来达到综合性能指标。为验证标定匹配后的整车性能是否满足开发目标,首先在试验台架上进行了发动机性能验证试验,得出发动机在天然气模式下最大修正功率、最大修正扭矩分别为64.2kW、123.85N?m,相较于汽油模式下最大修正功率、最大修正扭矩分别下降了13.67%、9.97%,符合动力性下降15%以内的开发目标;发动机最小气耗率范围约为230g/(kW?h),该范围扭矩整体在100N?m至120N?m之间,比较接近其最大扭矩,符合发动机对大扭矩工况的需求,同时也有较好的燃油经济适应性。通过对整车道路及排放验证试验,得出了整车驾驶性能达到开发目标及整车排放性能满足客户国六排放标准要求的结论。其中测试排放污染物HC、CO及NOx分别为46mg/km、204mg/km及16mg/km,按照国六b阶段排放标准,劣化后分别占比77.5%、42.4%及62.0%。最后通过整车极限工况驾驶性能试验,验证了其在极限工况下的可靠性。
程新[9](2018)在《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的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汽车行业专业人才的专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以前的乘用车发动机培训平台已不能满足教育需求。针对目前国内电控发动机实训平台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探讨了电控发动机实训平台的智能化系统,研究开发了新型汽车发动机电控实训平台。目前,汽车发动机在控制技术上的发展和应用非常迅速,电控发动机的故障不再仅仅是油路、电路、机械等的故障,还包括传感器、ECU、执行器或电路的故障部分,特别是汽车燃油喷射的电子点火系统,该系统作为整个发动机电控部分的中心,这些问题对许多汽车维修工作者和高职院校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和困难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进行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的开发也能发挥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教学价值,适合相应的科研和培训。本文在分析各类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结构的基础上,提出发动机的汽车发动机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常见故障。通过对发动机的结构特点的分析,对电控试验台进行了总体设计和布置。并对电子电路以及诊断终端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培训控制台控制面板。采用模块化的思维方案,建立智能化测试设备。使用AT89C51单片机控制继电器完成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点火电路、起动电路、喷油器回路、油泵回路、主继电器电路、怠速控制回路、各种断路器进行问题的设定,也可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故障设定。完成了基于AT89C51单片机的解码器、液晶显示器和键盘控制器电路控制方案,用WINCC实现人机交互功能。通过对发动机电控试验台的怠速试验、加速试验和启动试验,进行了原机试验和故障定型试验,验证了智能故障计划的可行性,达到了预期效果。本文结合发动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开发,主要内容如下:(1)论述了研制电气控制系统故障仿真实训车辆试验台的必要性,从分析汽车维修专业的现状和汽车专业培训教育的现状,了解国内外当前培训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开发和利用电气控制实训台汽车发动机的意义。(2)通过对发动机电控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发动机常见故障产生的原因及诊断方法,为电子控制系统常见故障的模拟提供了理论探讨的依据。(3)提出了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故障模拟方法。采用故障模拟电路和开关控制故障模拟方法,开发和控制发动机电控系统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单元ECU和电子电路的故障模拟电路,如损坏、短路、断路、接触不良、信号缺失或信号偏差等。完成了发动机外台架电控系统常见故障的仿真和演示。(4)开发了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模拟试验台。根据模拟电路和开关控制式故障模式重合方法,只需通过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即可完成故障设置,并可直接在面板上测试各传感器、执行器和发动机控制单元管脚的电信号,从而完成故障的分析、检测和清洗,完成故障检测和诊断的培训。(5)对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模拟试验台进行了试验测试。利用该训练平台对发动机电控系统典型故障进行了模拟诊断,试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训练平台能够可靠地模拟和演示预期的故障,原理清晰,直观性强,安全可靠,对发动机故障检测诊断训练具有实用意义。
王尚军[10](2012)在《带CAN电控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当代汽车为了提高其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减少排放污染、增强舒适性等原因,采用电子控制技术已成为大势所趋,而且技术日益成熟。由于电子化程度高,这就要求从事汽车维修的技术人员除了具备必须的汽车结构和电子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外,还必须了解汽车电脑及局域网控制系统(CAN)的工作原理。带CAN电控发动机故障模拟系统就是为了适应现代汽车技术教学培训和实习而研制,它将汽车上的电控发动机(丰田卡罗拉1ZR-FE发动机),电控发动机控制系统及线束,单片机控制板,状态指示灯,上位机(手提电脑)等组合成一个系统。配备的上位机及单片机控制器能随时进行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的模拟插入、故障码的同步显示、传感器信号的数字显示、各传感器的波形检测等操作。能满足各院校、培训班对带CAN系统电控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故障诊断的教学和实习需要。本文中故障模拟系统首先对带CAN系统电控发动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对单片机控制电路进行了设计,硬件电路部分主要采用了ATMEL公司的ATmega16A微处理控制芯片、上位机通讯MAX232芯片、光电耦合器SN75176B芯片、继电器、LED显示器、上位机输入与显示等部分。其次,软件设计部分分别采用VB编程和汇编编程,编程通过后结合硬件电路调试,然后将故障模拟控制电路和电控发动机控制电路连接,一共可对电控发动机插入16种故障,再将故障模拟控制电路与手提电脑通过串口线连接。电路连接完成后,针对带CAN电控发动机的CAN通讯线路和主要传感器和执行器,对CAN信号线、空气流量计、曲轴位置传感器CKP、凸轮轴位置传感器CMP、节气门位置传感器TPS、水温传感器CTS、爆震传感器等传感器电路及点火控制器、喷油器、怠速电机等各执行器电路等进行了故障模拟,并用示波器对各种故障产生后ECU的控制信号进行检测,用理论知识分析了为什么传感器信号丢失后会出现该故障现象,及其出现故障后对实际行车的影响。
二、装有电控喷射系统汽车的使用与检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装有电控喷射系统汽车的使用与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1)汽车电控发动机检测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汽车电控发动机系统结构 |
2 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检修技术发展 |
3 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 |
4 汽车电控发动机故障检修技术应用 |
5 结语 |
(2)浅述现代汽车电控系统检修(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汽车发动机电控检修技巧 |
2 车辆燃油电子喷射系统诊断维修注意事项 |
3 汽车发动机电子点火系统的检修 |
4 轿车自动变速器检修注意事项 |
5 车辆ABS电控防抱死系统检修技巧 |
(3)某型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实训台技术现状 |
1.2.1 国外实训台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实训台技术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本章小结 |
2 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总体设计 |
2.1 企业人才需求、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
2.2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课程教学内容分析 |
2.3 实训台功能分析 |
2.3.1 动态运行功能 |
2.3.2 实时显示功能 |
2.3.3 检测功能 |
2.3.4 信号模拟功能 |
2.3.5 自诊断功能 |
2.3.6 电路图功能 |
2.3.7 软件系统功能 |
2.4 实训台软硬件总体架构设计 |
2.4.1 实训台总体设计方案一 |
2.4.2 实训台总体设计方案二 |
2.5 设计方案对比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实训台硬件设计 |
3.1 实训台发动机选型分析 |
3.2 发动机技术参数分析 |
3.3 实训台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
3.4 实训台发动机电控燃油喷射系统设计 |
3.4.1 空气供给系统 |
3.4.2 燃油供给系统 |
3.4.3 电子控制喷射系统 |
3.5 实训台发动机电控点火系统设计 |
3.6 实训台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设计 |
3.6.1 电控发动机故障原因分析 |
3.6.2 实训台故障设置与传感器信号模拟 |
3.7 主要传感器电路故障设计 |
3.7.1 曲轴位置传感器 |
3.7.2 霍尔传感器 |
3.7.3 爆震传感器 |
3.7.4 冷却液温度传感器 |
3.7.5 氧传感器 |
3.7.6 节气门控制单元 |
3.7.7 进气温度传感器 |
3.7.8 空气流量计 |
3.8 主要执行器电路故障设计 |
3.8.1 点火线圈 |
3.8.2 喷油器 |
3.9 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路故障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4 实训台软件系统设计 |
4.1 智能故障设置系统 |
4.2 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系统 |
4.2.1 平台系统模块 |
4.2.2 教学模块课程设计 |
4.2.3 仿真教学课程系统 |
4.2.4 仿真教学系统主要特点 |
4.2.5 基于Unity3D仿真系统的优点 |
4.3 考核系统 |
4.4 网络教学扩展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训台软硬件制作 |
5.1 实训台软硬件制作分工 |
5.2 实训台硬件制作 |
5.2.1 实训台硬件制作材料和参数 |
5.2.2 实训台主台架与示教台硬件制作 |
5.2.3 软件系统配套硬件制作 |
5.3 实训台软件制作 |
5.3.1 智能故障设置系统制作 |
5.3.2 多媒体综合教学管理平台系统制作 |
5.3.3 考核系统制作 |
5.3.4 网络教学扩展系统系统制作 |
5.3.5 仿真教学课程系统制作 |
5.4 本章小结 |
6 实训台测试 |
6.1 实训台硬件测试 |
6.1.1 主要传感器测试 |
6.1.2 主要执行器测试 |
6.1.3 实训台动态测试 |
6.2 实训台软件测试 |
6.2.1 测试项目和方法 |
6.2.2 测试结果 |
6.2.3 软件系统调试 |
6.3 本章小结 |
7 实训台测试数据分析 |
7.1 实训台硬件测试数据分析 |
7.1.1 曲轴位置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
7.1.2 霍尔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
7.1.3 水温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
7.1.4 氧传感器测量数据分析 |
7.2 实训台硬件测试数据分析结果 |
7.3 实训台软件系统测试数据分析 |
7.3.1 软件系统测试对象与方法 |
7.3.2 软件系统测试考核方式 |
7.3.3 软件系统教学对比数据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智能故障设置系统程序代码 |
附录B 仿真教学课程系统部分程序代码 |
(4)B公司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产品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
1.2.2 清洁度质量管理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质量概述 |
2.1.1 质量的概念 |
2.1.2 质量的意义 |
2.2 质量管理概述 |
2.2.1 质量管理的定义 |
2.2.2 质量管理体系介绍 |
2.3 常用质量工具介绍 |
第3章 B公司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现状分析 |
3.1 B公司简介 |
3.2 B公司高压连接杆及其生产工艺 |
3.2.1 高压连接杆及高压共轨系统简介 |
3.2.2 高压连接杆生产工艺介绍 |
3.2.3 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要求 |
3.3 高压连接杆产品生产及清洁度质量现状 |
3.3.1 高压连接杆生产现状 |
3.3.2 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管理现状 |
3.3.3 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分析 |
3.4 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主要问题 |
3.4.1 清洁度质量不良原因分析 |
3.4.2 员工清洁度质量意识不足 |
3.4.3 清洗过程能力不足 |
3.4.4 物流及工位器具污染 |
3.4.5 清洁度检测能力不足 |
第4章 B公司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改进方案设计与实施 |
4.1 清洁度质量改进小组及职能分工 |
4.1.1 质量改进小组架构 |
4.1.2 质量改进小组成员职责 |
4.2 清洁度质量改进方案设计 |
4.2.1 员工清洁度质量意识提升 |
4.2.2 清洗工艺改进 |
4.2.3 物流及工位器具改进 |
4.2.4 清洁度检测能力改进 |
4.3 清洁度质量改进方案实施及评价 |
4.3.1 质量改进方案实施 |
4.3.2 质量改进方案效果评价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概论(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历程 |
1.1 三座里程碑 |
1.2 研发竞赛 |
1.3 技术形成过程 |
1.4 产业化道路 |
2 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原理和组成 |
2.1 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原理 |
2.2 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的组成 |
2.2.1 控制系统 |
2.2.2 燃油供给系统 |
3 使用效果 |
3.1 动力强劲 |
3.2 经济性好 |
3.3 排放清洁 |
4 国内应用概况 |
(6)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船用低速机电控燃油系统发展概述 |
1.2.1 国外船用低速机燃油系统发展现状 |
1.2.1.1 MAN diesel & Turbo 公司 ME、G 系列增压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 |
1.2.1.2 Win GD公司RT-flex系列电控共轨燃油系统 |
1.2.1.3 三菱重工的UE-ECO增压式燃油喷射系统 |
1.2.2 国内船用低速机燃油系统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究进展 |
1.3.1 国外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发展现状 |
1.3.1.1 L'Orange共轨式电控喷油器 |
1.3.1.2 OMT共轨喷油器和Bosch电控喷油器 |
1.3.1.3 MAN FBIV增压式电控喷油器 |
1.3.2 国内船用低速机电控喷油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电控喷油器设计 |
2.1 电控喷油器需求分析 |
2.2 电控喷油器结构设计 |
2.2.1 电控喷油器体设计 |
2.2.2 重油密封结构设计 |
2.2.3 针阀偶件设计 |
2.2.4 控制阀偶件设计 |
2.2.5 电磁控制机构设计 |
2.3 电控喷油器工作原理 |
2.4 电控喷油器主要参数设计 |
2.4.1 针阀偶件参数设计 |
2.4.1.1 喷孔流通面积 |
2.4.1.2 针阀参数设计 |
2.4.2 针阀调压弹簧参数设计 |
2.4.2.1 弹簧预紧力 |
2.4.2.2 弹簧校核估算 |
2.4.3 控制活塞参数设计计算 |
2.4.3.1 双量孔参数计算 |
2.4.3.2 控制容积计算 |
2.4.3.3 控制阀升程计算 |
2.4.3.4 控制阀预紧力 |
2.4.4 电磁阀参数设计计算 |
2.4.4.1 电磁阀弹簧校核估算 |
2.4.4.2 高速电磁阀电磁力估算 |
2.4.5 紧帽参数设计计算 |
2.4.5.1 喷嘴紧帽 |
2.4.5.2 器体紧帽 |
2.5 电控喷油器结构参数匹配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控喷油器性能数值仿真研究 |
3.1 AMESim 软件简介 |
3.2 电控喷油器数学模型建立 |
3.2.1 电-磁能量转换机构数学模型 |
3.2.2 机械运动数学模型 |
3.2.3 流体运动数学模型 |
3.3 电控喷油器一维仿真模型的建立 |
3.3.1 模型的假设及简化 |
3.3.2 电磁驱动组件模型建立 |
3.3.2.1 电磁驱动组件的电磁力MAP图 |
3.3.2.2 电磁驱动组件液力模型 |
3.3.2.3 燃油喷射组件液力模型建立 |
3.3.2.4 喷油器整体模型 |
3.4 关键结构参数对喷油器性能的影响分析 |
3.4.1 进/出油量孔直径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
3.4.2 控制活塞直径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
3.4.3 针阀弹簧预紧力对喷射性能的影响 |
3.4.4 关键结构参数对喷油器性能影响度量化分析 |
3.5 电控喷油器喷射特性仿真研究 |
3.5.1 基本喷射性能研究 |
3.5.2 循环喷油量一致性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控喷油器重油适用性研究 |
4.1 ANSYS Workbench 仿真软件平台介绍 |
4.2 电磁阀散热仿真模型简化 |
4.3 计算网格划分 |
4.4 边界条件及流动模型选择 |
4.4.1 边界条件 |
4.4.2 流动模型及求解设置 |
4.5 散热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4.5.1 温度分布 |
4.5.2 冷却油流速分布 |
4.5.3 热量分布 |
4.5.4 出口流量统计 |
4.5.5 初步散热仿真结论 |
4.6 电磁阀冷却结构优化设计 |
4.7 模型优化后的散热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
4.7.1 温度分布 |
4.7.2 冷却油流速分布 |
4.7.3 热量分布 |
4.7.4 出口流量统计 |
4.7.5 散热仿真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控喷油器试验装置研制与试验验证 |
5.1 总体方案设计 |
5.2 试验装置研制 |
5.2.1 低压燃油系统研制 |
5.2.2 高压燃油系统研制 |
5.2.3 润滑油供给系统研制 |
5.2.3.1 润滑油系统 |
5.2.3.2 伺服油系统 |
5.2.4 喷油量测量系统研制 |
5.2.5 冷却水系统研制 |
5.2.6 测控系统开发 |
5.2.6.1 上下位机硬件设计 |
5.2.6.2 PLC程序设计 |
5.2.6.3 上位机Lab VIEW程序设计 |
5.2.6.4 Lab VIEW与 PLC通信 |
5.2.7 试验装置软硬件集成与调试 |
5.3 电控喷油器性能试验研究 |
5.3.1 性能仿真模型验证试验 |
5.3.2 密封性验证试验 |
5.3.3 循环喷射量验证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7)电磁喷油器流量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介绍 |
1.2.1 燃油喷射系统发展介绍 |
1.2.2 电控喷油系统结构与原理 |
1.2.3 喷油器电磁阀的滞后效应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试验系统工作原理与机械结构设计 |
2.1 试验系统工作原理 |
2.2 供油系统设计 |
2.2.1 电子燃油泵 |
2.2.2 压力调节器 |
2.2.3 燃油分配管 |
2.3 称重系统升降结构设计 |
2.3.1 丝杠螺母机构 |
2.3.2 光轴滑块机构 |
2.4 本章小结 |
3 试验系统控制系统设计 |
3.1 电控喷油控制系统总体结构 |
3.2 供油系统控制设计 |
3.2.1 电子燃油泵控制 |
3.2.2 电磁喷油器控制 |
3.3 称重系统位置调节部分设计 |
3.3.1 位置调节部分结构组成 |
3.3.2 位置调节工作原理 |
3.4 油量自动称重系统设计 |
3.4.1 自动称重部分结构组成 |
3.4.2 称重部分工作原理 |
3.5 电控喷油器主控系统设计 |
3.5.1 系统基本功能 |
3.5.2 喷油参数配置数据包格式设计 |
3.5.3 主控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5.4 电控喷油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
3.6 本章小结 |
4 电控喷油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1 电控喷油硬件驱动程序设计 |
4.2 硬件系统驱动程序工作流程 |
4.3 PC机端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4.3.1 软件界面及基本功能设计 |
4.3.2 主要功能模块程序设计 |
5 电磁喷油器流量特性试验 |
5.1 电磁喷油器的流量特性试验原理 |
5.2 试验 |
5.2.1 试验准备 |
5.2.2 试验过程 |
5.3 试验数据与流量特性曲线 |
5.4 试验数据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汽油/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燃气系统匹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
1.1.2 替代能源 |
1.1.3 排放法规 |
1.2 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替代燃料的特点 |
1.2.1 天然气的理化特性 |
1.2.2 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燃料的优点 |
1.2.3 天然气作为车用发动机燃料的缺点 |
1.3 天然气发动机的分类及发展现状 |
1.3.1 天然气发动机的分类 |
1.3.2 国内外天然气发动机技术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2.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开发设计 |
2.1 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开发设计流程 |
2.2 样车及样机主要参数 |
2.3 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开发目标 |
2.3.1 排放目标 |
2.3.2 动力性开发目标 |
2.3.3 驾驶性开发目标 |
2.4 本章小结 |
3 燃气系统匹配 |
3.1 燃气系统部件总体配置 |
3.2 软件系统匹配 |
3.3 各燃气系统部件匹配及安装 |
3.4 本章小结 |
4 发动机台架试验 |
4.1 试验台架的搭建 |
4.2 发动机台架试验标定匹配研究 |
4.2.1 进气系统匹配 |
4.2.2 喷射系统匹配 |
4.2.3 点火系统匹配 |
4.2.4 扭矩模型标定匹配 |
4.2.5 发动机性能匹配 |
4.3 本章小结 |
5 整车标定试验 |
5.1 起动性能 |
5.1.1 起动控制 |
5.1.2 起动性能评价试验 |
5.2 怠速稳定性 |
5.2.1 怠速控制 |
5.2.2 怠速稳定性评价试验 |
5.3 燃料切换平顺性 |
5.4 不同挡位驾驶舒适性 |
5.5 极限工况驾驶性 |
5.6 排放性能 |
5.6.1 排放标定 |
5.6.2 排放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控发动机培训平台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
1.3 研究开发培训平台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子控制引擎的工作原理 |
2.1 电子控制发动机的开发 |
2.2 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
2.2.1 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2.2.2 电气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
2.2.3 传感器 |
2.2.4 电控单元ECM |
2.2.5 执行器 |
2.2.6 电子控制系统工作原理 |
2.3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和参数确定 |
3.1 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
3.2 电控发动机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故障 |
3.3 发动机电控系统的控制策略 |
3.3.1 空燃比控制策略 |
3.3.2 点火控制策略 |
3.3.3 怠速控制策略 |
3.4 电控系统脉图谱的实验研究 |
3.4.1 喷油脉图谱 |
3.4.2 点火脉图谱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动机电控系统故障诊断实训台的设计 |
4.1 故障诊断培训平台的设计要求 |
4.2 电控发动机支撑架的设计 |
4.3 智能故障设置装置的开发与设计 |
4.4 智能化故障设置系统 |
4.4.1 软件设置 |
4.4.2 故障设置的可行性分析 |
4.4.3 智能化故障设置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故障仿真体系总体方案剖析与设计 |
5.1 系统整体解析 |
5.2 硬件系统设计 |
5.3 故障模拟系统软件设计 |
5.3.1 软件开发环境 |
5.3.2 开发工具及语言 |
5.3.3 显示模块的实现及其算法 |
5.3.4 输入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
5.3.5 电压输出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
5.3.6 通道选择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
5.3.7 方波模块的实现及算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故障模拟系统仿真与实验 |
6.1 仿真电路 |
6.2 仿真实验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带CAN电控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电脑控制汽油发动机汽车的发展简介 |
1.1.2 目前国内外电控汽油发动机汽车的发展方向 |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和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内容 |
1.2.3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丰田卡罗拉电控发动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1 带 CAN 系统电控发动机概述 |
2.1.1 带 CAN 汽油电控发动机的基本概念 |
2.1.2 汽油电控发动机的分类 |
2.1.3 电控汽油发动机的特点 |
2.2 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
2.2.1 电子控制燃油喷射系统原理 |
2.2.2 点火系统的控制 |
2.2.3 发动机怠速控制 |
2.2.4 电动燃油泵的控制 |
2.2.5 发动机 EGR 控制 |
2.2.6 故障自诊断控制 |
2.3 发动机传感器与执行器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1 传感器 |
2.3.2 执行器 |
2.4 丰田卡罗拉电控发动机 CAN 系统 |
2.4.1 CAN 总线技术简介 |
2.4.2 丰田卡罗拉发动机 CAN 系统结构与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故障模拟系统原理与硬件设计 |
3.1 故障模拟系统的设计 |
3.2 故障模拟系统原理 |
3.3 各传感器、开关信号的性质及故障模拟方法 |
3.4 芯片的选择及硬件电路设计 |
3.4.1 单片机的选型 |
3.4.2 其他芯片的选择及介绍 |
3.4.3 硬件电路设计及连接图 |
3.4.4 硬件的抗干扰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原则 |
4.2 程序设计说明和流程图 |
4.2.1 下位机程序设计及流程图 |
4.2.2 上位机程序设计与流程图 |
4.2.3 系统程序整体功能说明 |
4.3 程序调试 |
4.3.1 上位机软件调试 |
4.3.2 下位机软件调试 |
4.3.3 联机调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与数据分析 |
5.1 故障自诊断系统 |
5.2 主要传感器、执行器故障模拟试验 |
5.2.1 油门踏板位置传感器信号试验 |
5.2.2 曲轴位置传感器信号试验 |
5.2.3 氧传感器信号试验 |
5.2.4 空气流量传感器信号试验 |
5.2.5 发动机冷却液温度传感器信号试验 |
5.2.6 进气、排气凸轮轴位置传感器信号试验 |
5.2.7 点火模块 IGT 和 IGF 信号电路试验 |
5.2.8 喷油器控制信号电路试验 |
5.2.9 油泵控制信号试验 |
5.2.10 节气门电机控制信号试验 |
5.2.11 CAN 控制信号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装有电控喷射系统汽车的使用与检修(论文参考文献)
- [1]汽车电控发动机检测技术探讨[J]. 蒋晓君. 时代汽车, 2021(09)
- [2]浅述现代汽车电控系统检修[J]. 顾卫东. 内燃机与配件, 2020(20)
- [3]某型电控发动机综合实训台设计[D]. 周少璇. 西华大学, 2020(01)
- [4]B公司高压连接杆清洁度质量改进研究[D]. 毕燕泗. 吉林大学, 2020(08)
- [5]柴油机电控高压共轨燃油系统概论[J]. 张秀梅,振乾.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0(04)
- [6]船用低速柴油机电控喷油器研制与试验研究[D]. 蒋乾.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7]电磁喷油器流量特性测试系统的设计与试验[D]. 候宇凡.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8]汽油/CNG准单一气体燃料汽车燃气系统匹配研究[D]. 李文龙. 西华大学, 2019(02)
- [9]汽车发动机故障诊断实训台的设计[D]. 程新.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10]带CAN电控汽油发动机故障诊断模拟系统的研究与试验分析[D]. 王尚军.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