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1](2016)在《2014年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病原监测结果及疾病负担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情况,分析常见食源性病原菌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对食源性腹泻病产生的流行病学负担及经济负担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食源性腹泻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吉林省食源性腹泻病主动监测是由哨点医院接诊医师对符合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有关基本情况、可疑暴露史等的信息采集,并对病人的粪便或肛拭样本进行采集和送检,通过“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填报监测信息。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是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吉林省监测点共抽取6000名社区居民进行以人群为基础的入户面对面调查。利用Epidata 3.0和Excel 2007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数据库的建立,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率的比较,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均数比较,LSD法进行两两比较,秩和检验进行非参数估计,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吉林省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3824人,其中男性病例较多,占56.0%;5岁以下病例较多,占36.1%;病例主要集中在510月份,所占比例为82.3%;吉林省中部地区监测的病例较多,占39.6%;主要的可疑食物为蔬菜水果及制品,占25.0%;主要的可疑就餐场所为家中住所,占71.6%。2.监测病例粪便或肛拭子样本中共检出病原菌237株,总检出率为1.5%,诺如病毒检出率最高,为14.0%。不同性别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出率不同,男性的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8%,女性为1.7%,男性高于女性,男性的志贺氏菌未检出,女性的检出率为0.2%,女性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组的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检出率不同,其中4049岁年龄组、5岁以下年龄组和5059岁年龄组的检出率分别较高,为0.6%、19.8%和4.0%;不同月份的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检出率不同,其中45月份和6月份的检出率分别较高,为30.6%和4.8%;吉林省不同地区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检出率不同,东部地区的检出率较高,检出率为3.3%。3.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共有社区居民5906人,食源性腹泻病患者136人,月患病率为2.3%。食源性腹泻病的发生较多的集中在春季(OR=2.417)和夏季(OR=3.370),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09999元之间(OR=1.732)的居民食源性腹泻病患病风险较高。4.136例食源性腹泻病患者共产生经济负担5142.35元,其中直接经济负担4081.50元,间接经济负担1060.85元,直接经济负担较间接经济负担高。5.高中及以上(OR=0.100)文化程度的食源性腹泻病患者产生经济负担的可能性较小,患病持续11.99天(OR=9.915),22.99天(OR=9.329)和3天及以上(OR=59.187)的患者产生经济负担的可能性较大,且患病持续3天及以上的经济负担程度较高。结论:1.吉林省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男性病例较多,5岁以下病例较多,病例主要集中在510月份,吉林省中部地区监测的病例较多,主要的可疑食物为蔬菜水果及制品,主要的可疑就餐场所为家中住所。2.监测病例的粪便或肛拭子样本的病原学检测中,诺如病毒的检出率最高。不同性别的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检出率不同,不同年龄组的副溶血性弧菌、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检出率不同,不同月份的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检出率不同,吉林省不同地区的致泻大肠埃希氏菌属检出率不同。3.食源性腹泻病的发生较多的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09999元之间的居民食源性腹泻病患病风险较高。4.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的直接经济负担较间接经济负担高。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食源性腹泻病患者产生经济负担的可能性较小,患病持续1天及以上的患者产生经济负担的可能性较大,且患病持续3天及以上的经济负担程度较高。
袁相波[2](2016)在《区域视角下健康舟山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健康是民生的基础,是安身立命之本。健康问题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面对健康危害因素严峻形势,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理论不足以解决区域健康问题,亟待提出合理化对策和建议。“健康城市”是世界卫生组织(WHO)面对21世纪城市化问题给人类健康带来挑战而倡导的新的行动战略,其研究对象并未局限于“城市”或“建成区”,是一个特定区域或地区对健康追求的行动、过程和状态。其也没有明确的边界,几乎涵盖了所有和健康相关的领域。在发展进程中,需要适时地调整发展理念,不断修正对“健康城市”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健康城市”理论为研究和实践提供了策略性框架,强调促进健康必须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整合。随着“十三五”规划纲要建议的出台,“健康中国”等提法尤为炙热。“健康区域”则是在某特定区域或地区的具体研究和实践。本研究借鉴“健康城市”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设计了愿景调查问卷,丰富了该项研究的内容,构建了发展评价指标框架,弥补了指标的可能局限性,以期为打造“健康区域”提供参考。舟山的城市化发展水平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但岛际分隔,城乡分界不明显,其发展应坚持“区域一体、统筹发展”的理念。基于此,以“舟山群岛新区”这一特定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域发展和城市化发展水平,针对城乡居民的健康现状和健康影响因素,开展区域内健康水平差异分析和城乡健康诊断。全文以“区域一体、统筹发展”为视角,提出“区域一体健康路径选择、城乡统筹建设健康舟山”,把“健康”融入所有公共政策,建设辐射、覆盖到城乡岛群,岛际联动、一体发展,使舟山处处洋溢健康、具有浓郁海洋特色,促进舟山群岛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而提出了健康舟山发展的路径选择、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实施领域,提出了构建“三个”健康局面、实施“六大”建设任务、建设“五大”重点项目、培育“一批”健康细胞的行动策略,以及建设健康舟山的对策建议。
裴金浩[3](2014)在《舟山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文中指出自从我国施行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与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当今社会公民随着温饱、交通、住宿等基本问题解决后,人民逐渐开始关注自己的健康。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公民对各项权利的关注也逐渐提升,而对于自身健康权利的思考和意识也渐渐被唤醒。人们对于政府的责任与义务也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就包括为社会全体公民提供相应的公共卫生服务。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于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保障每个公民都有权利享受到全面的公共卫生服务。也正是因为政府任重而道远的责任与义务,所以也将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政府将各级别的公共卫生单位和第三方医疗机构相互合作,扩大公共卫生的服务平台与领域,力争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需求。在经历了医疗改革后,我国在公共卫生服务领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增加与体系的不断完善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很多基层来讲,情况往往不容乐观。仍然有许多的社区没有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所依然缺乏必须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医护人员,更有许多基层疾控中心形同虚设。伴随着舟山群岛新区的成立,将会对舟山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变化。必定会将舟山新区的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随着大量人口的进入,舟山新区的发展必定会进入一个崭新的征程。但是,舟山目前的公共卫生条件将无法满足将来众多人口的卫生需求,也就对舟山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文章主要分析了舟山新区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不足和尚可完善之处,并根据研究所得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够对舟山新区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将主要研究舟山群岛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完善措施。作者根据国内外关于公共卫生研究现状,对公共卫生以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含义、功能、特点等进行了叙述;并收集和归纳了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体系的发展情况,找寻其对于我市发展与完善公共卫生事业道路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刘春朝[4](2013)在《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终身学习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追求。城市社区人口结构的多元化和居民教育需求的多样化,迫切需要方便灵活、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服务。立足社区、服务社区的社区学院很好地满足了这种需求。同时,在我国作为终身学习和社区教育重要载体的社区学院,正肩负着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重任以及加快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日益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被赋予更多的期望和责任。社区学院在我国尚处于萌芽和起步阶段,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社区学院相比,我国社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存在着较多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问题。以终身学习视角系统研究我国社区学院的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本课题利用质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个维度对我国社区学院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社区学院研究文献,并在明晰相关概念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界定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内涵:我国社区学院是以专科教育为主,集高等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于一体,具有职业性、社区性和综合性的高等教育机构;剖析了目前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现状和价值诉求,在对比国外社区学院发展历程和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社区学院的外部定位、内部定位及其定位的指导思想。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焦点团体讨论等实证研究,提炼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构建了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作为社区学院研究的结论和对策建议,提出了政府宏观引导、社区具体推动、社会团体积极参与、企业倾力支持和学院自主建设的社区学院发展的“五元驱动”思路,构建了以动力机制、运行机制、整合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大机制”为核心支撑的社区学院发展模式。
方朕[5](2011)在《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更为关注,对自己疾病的治愈预期也有了很大提升。但是,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疗卫生改革的不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不健全,产生了人民日益增长的身心健康需要同落后的医疗制度之间的矛盾,其中医患矛盾恰恰成了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近年来医患关系不断紧张,医患冲突不断加剧,由医患冲突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也越来越多。本文根据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给出了由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定义,总结了由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一系列此类群体性事件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着重通过对南平“医闹”群体性事件的本质揭示和深度反思,探究此类群体性事件共有的原因、特征和演变机理。并且指出了当前我国在解决处理由医患冲突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而后,根据由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和演变机理,提出针对此类群体性事件,首先要建立应急管理机制——应急管理流程,通过有效集成社会各方的相关资源,对群体性事件进行预防、响应、控制和恢复,以此达到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价平息群体性事件的效果,使该类事件对社会的危害和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还要完善此类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体制,解决此类群体性事件背后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只有保证应急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双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妥善处理解决好此类群体性事件,甚至避免由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王芳[6](2007)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文中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面对的难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政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政府失灵的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往往存在低效现象,为此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进行研究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本文从浙江省这—特定省份出发,研究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方面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现状和特点,建立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该体系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评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结果的绩效评估,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可获得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的评估结论。接着,本文使用这—评估体系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进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在全国并不处于优势地位,需进一步改进。另—方面,本文尝试研究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的影响因素。通过建立理论假设,本文构建了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理论模型。接着,利用浙江省县级无公害农产品的数据和县级社会经济和农业生产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进行验证。由此得出结论: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自身的经济因素、政府管辖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政府管辖地区的资源禀赋、政府对安全农产品的财政投入和政府管辖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这五大类。全文包括7章,第1章是导言,包括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研究创新和不足等:第2章综述了前人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和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相关研究;第3章是研究的理论设计,提出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理论体系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第4章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状况的回顾,包括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政策和实施,以及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政策和行动两方面;第5章是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设、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监测结果这三个方面对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省级政府监管绩效进行评估,得出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结果:第6章是对浙江省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的研究,先对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对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第7章通过对前文的总结,得出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结果和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结论,并在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胡国忠[7](2004)在《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钟金群,黄奕标[8](2004)在《清远市2000~2003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文中提出目的 了解清远市近年来食物中毒情况 ,为食物中毒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 2 0 0 0~ 2 0 0 3年食物中毒报告材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0 0 0~ 2 0 0 3年清远市共发生食物中毒 2 0起 ,中毒人数 5 71人 ,死亡 9人。其中 2 0 0 0年发生食物中毒 4起 ,占 2 0 0 % ;2 0 0 1年发生食物中毒 6起 ,占 3 0 0 % ;2 0 0 2年发生食物中毒 5起 ,占 2 5 0 % ;2 0 0 3年发生食物中毒 5起 ,占总发生数的 2 5 0 %。按中毒原因分类 ,细菌性食物中毒 5起 ,占 2 5 0 % ;化学性食物中毒 10起 ,占 5 0 0 % ;植物性食物中毒 4起 ,占 2 0 0 % ;不明原因食物中毒 1起 ,占 5 0 %。按中毒场所分类 ,食堂 7起 ,占 3 5 0 % ;家庭 10起 ,占 5 0 0 % ;工矿工地 3起 ,占 15 0 %。结论 清远市每年均发生食物中毒 ,必须针对食物中毒的特点 ,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控制。
舒国通[9](2004)在《以不同人群为基础的传染病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某些传染病的复燃和一些新的传染病如艾滋病等的出现,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有了明显的回升。传染病的全球化流行和蔓延趋势以及传染病死亡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再次向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敲响了警钟,传染病仍然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传染病防制工作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仍是我国卫生防疫工作的重点。 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三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大量的研究表明,各种传染病病原体基因的改变,常导致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其中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是导致微生物基因型改变的主要原因。三个环节的连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过程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包括人类的一切活动,如人们的生活习惯、卫生条件、医疗卫生状况、生活条件、居住环境、人口流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动荡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人口流动的加速,传染病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 本次研究以杭州市拱墅区和舟山市人群为基础,应用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开展传染病影响因素调查,在此基础上,对调查中发现的传染病病例以年龄、性别、户籍为匹配因素,按1:4的匹配比例进行对照匹配,对不同户籍人群进行传染病影响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户籍人群传染病影响因素的不同之处,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本次研究确定的现场为舟山市的定海区、普陀区、岱山县、嵊泗县四县区和杭州市的拱墅区的祥符、康桥、半山、上塘四镇。研究对象包括本地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两者的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调查比例约为1:1。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每个调查现场随机抽取3一5个街道(乡镇)为研究场所,然后从该街道或乡镇随机抽取3一5个社区,再从被抽中的社区内随机抽取研究对象。 采用统一编制并经过预调查的调查表,由经过调查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上门面对面询问调查,并当场填写调查表。本次调查主要的研究内容分为家庭综合状况、个人基本情况、传染病患病情况等调查项目。 调查中传染病病例的确定采取医院诊断和根据被调查者提供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述,由调查人员根据专业知识诊断。 全部调查表经统一编码后,由专门人员用Ep 1 Data3.0软件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经校验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资料的分析过程包括描述性研究、1:4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和病例一病例研究。描述性研究采用x’检验和非参数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显着性水平小于等于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变量的选择采用向后剔除法(backward一LR),用0R值判断模型中各因素作用大小。对调查中发现的传染病按不同户籍分为本地人口病例组和外来人口病例组,以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为分层因素,分析各影响因素在不同户籍病例的分布情况。全部统计分析均在SPSS12.O和SASS.2软件中进行 结果1.描述性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居住于杭州市拱墅区和舟山市各县区内的实际人口,包括本地常住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实际调查3305户,调查总人数为5314人,平均每户1.61人。其中调查本地常住人口1534户2687人,占50.56%,平均每户1.75人;调查外来流动人口1771户2627人,占49.44%,平均每户1.48人。拱墅区调查2765人,舟山市调查2549人。 常住人口与外来人口的年龄结构存在显着性差异(22=732.047只0.001),外来流动人口在巧40岁年龄段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本地人口,而本地人口年龄在4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要高于外来流动人口。 调查一年内传染病患病情况,共发现14种131例传染病。其中本地人口发现13种70例传染病,外来流动人口发现11种61例传染病,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将发现的传染病分为肠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源性传播传染病和虫媒及其他传染病四类,本地人口与外 2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来流动人口之间的传染病构成无显着性差异(x’一18 .340,介0.245)。2.病例对照研究 单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户0.10为单因素进入多因素模型的标准,本地人口与外来流动人口中进入多因素模型的因素有: 本地人口:住房采光差,居室卫生差,居室内或居室外夏季蚊子中有很多,平时健康状况中的一般和较差,家庭成员患有慢性传染病,生活、工作或有密切接触的人员患有慢性传染病、家庭饲养宠物等因素与传染病患病关系密切,能增加传染病患病的危险性。就业状况中的其他,职业中的农业人员和临时工,平时从不饮生水,饮酒以及每日饮酒量大于90克/日,同室居住人数在6人以上等因素能降低传染病患病的危险性。 外来流动人口:居住房屋类型?
安同江[10](2013)在《中国海岛旅游标准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的旅游开发进程中,海岛旅游作为一种独具魅力的专项旅游产品受到大众的青睐,逐渐成为旅游开发的热点。我国海岛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迅速。我国海岛以其独特的地质地貌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海洋人文资源等特征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海岛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新的希望。但我们也要认识到,海岛面积小,分散且封闭的属性性,造成海岛生态环境及其脆弱,且破坏后难以恢复。目前我国海岛旅游在理论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与不足,相应的法律、标准规范的缺乏,给海岛旅游的规范、可持续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为保护海岛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独特的人文环境,为促进我国海岛旅游健康、有序发展,在对我国现有的旅游标准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在新的旅游发展形势下探讨海岛旅游标准的制定,并粗略提出海岛旅游标准的体系结构,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能够有效的指导、规范我国海岛旅游开发活动,推动我国海岛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的海岛分布在南北跨越38个纬度带、东西跨越17个经度带广阔洋面上,我国海岛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发展海岛旅游业的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海洋人文旅游资源条件与区位条件。依照海岛自然分布的区域,我国逐渐形成了四个海岛旅游大区—渤海岛屿区、黄海岛屿区、东海岛屿区与南海岛屿区,海岛旅游发展迅速,在促进海岛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资源保护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有关海岛旅游法律法规、标准的建设滞后于海岛旅游的发展,这使的我国海岛旅游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对海岛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文文化商业化发展等,影响我国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我国海岛健康、秩序、可持续的发展需要完善的海岛标准体系的支撑。文章分析了国家、各省份颁布的有关海岛法律法规、旅游规划与标准规范,对已经颁布实施的或者即将颁布实施的标准进行分析,得出我国海岛标准建设有了初步的发展,但是建设速度、规模、水平等仍然滞后于海岛旅游发展速度的结论。现有的海岛标准分散性、重复性建设等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对我国现有的海岛旅游标准进行整合,制定适合我国海岛发展的旅游标准体系。在对国外海岛相应的旅游标准、法律法规,国内各省市、地区颁布的有关海岛旅游的标准、法律进行整理分析的前提下,结合我国海岛旅游发展的现实状况,构建出一套适合我国海岛旅游发展的标准体系。按照海岛不同的分类形式,海岛旅游标准体系可以划分为以下几大部分:按照标准综合程度,可以分为综合海岛综合旅游标准、海岛专项旅游标准;按照行政体系,可以分为国家海岛旅游标准、省级海岛旅游标准与地区海岛旅游标准;按照有无居民可以分为有居民海岛旅游标准与无居民海岛旅游标准;其他类型的海岛旅游标准。以综合旅游标准体系为核心,结合国家、地方颁布的有关海岛的旅游法律法规、标准规范、海岛旅游规划等共同构成海岛旅游标准体系框架,以期能够有效的引导、规范我国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我国海岛旅游标准体系制定要遵循的几大原则,创新性、现实性、适度超前、规范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在目前海岛旅游发展的形势下,将我国海岛综合旅游标准结构分为:海岛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海岛旅游设施模块、海岛旅游经营、海岛旅游服务、海岛旅游安全卫生、海岛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海岛社区教育与培训与海岛旅游监测与评价等。在综合旅游标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海岛旅游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标准的制定要遵循国家与上一级部门制定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的要求,制定出适合当地海岛旅游发展的标准体系,促进当地海岛旅游业的发展。
二、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014年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病原监测结果及疾病负担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食源性腹泻病的研究背景 |
1.1.1 腹泻病与食源性腹泻病 |
1.1.2 食源性腹泻病的致病因素 |
1.1.3 食源性腹泻病的流行及危害 |
1.2 食源性腹泻病监测工作进展 |
1.2.1 食源性腹泻病监测的常规系统 |
1.2.2 食源性腹泻病监测的新方法 |
1.3 食源性腹泻病的负担研究现状 |
1.3.1 全球食源性腹泻病的负担研究现状 |
1.3.2 食源性腹泻病的负担研究方法 |
1.3.3 我国食源性腹泻病负担研究面临的挑战与展望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对象 |
2.1.2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方法 |
2.2.2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3.1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内容 |
2.3.2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内容 |
2.4 相关病例定义及计算指标 |
2.4.1 监测病例 |
2.4.2 食源性腹泻病病例 |
2.4.3 主要计算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5.1 食源性腹泻病主动监测质量控制 |
2.5.2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质量控制 |
2.6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吉林省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结果 |
3.1.1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的基本情况 |
3.1.2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的暴露情况 |
3.1.3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的病原菌检出情况 |
3.1.4 不同性别病原菌检出情况 |
3.1.5 不同年龄组病原菌检出情况 |
3.1.6 不同监测月份病原菌检出情况 |
3.1.7 不同地区病原菌检出情况 |
3.2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流行病学负担分析 |
3.2.1 食源性腹泻病负担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
3.2.2 食源性腹泻病月患病率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2.3 食源性腹泻病月患病率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3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分析 |
3.3.1 食源性腹泻病直接经济负担情况 |
3.3.2 食源性腹泻病间接经济负担情况 |
3.3.3 食源性腹泻病总体经济负担情况 |
3.4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
3.4.1 不同性别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2 不同年龄组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3 不同民族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4 不同文化程度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5 不同职业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6 不同居住地性质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7 不同家庭年人均收入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29 |
3.4.8 过去4周内发生不同次数腹泻症状的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9 不同患病持续天数食源性腹泻病患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 |
3.4.10 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产生情况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5 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经济负担程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情况 |
4.1.1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例特征 |
4.1.2 食源性腹泻病哨点医院主动监测病原菌检出情况 |
4.2 食源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负担情况 |
4.3 食源性腹泻病的经济负担情况 |
4.4 研究中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区域视角下健康舟山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结构框架 |
1.3.4 创新之处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
1.4.2 健康区域及特征 |
1.4.3 健康战略和计划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
2.1 研究进展 |
2.1.1 境外研究发展动态 |
2.1.2 国内研究发展动态 |
2.1.3 健康区域研究趋势 |
2.2 发展比较 |
2.2.1 发展模式 |
2.2.2 发展经验 |
2.3 健康区域标准和评价指标 |
2.3.1 健康区域标准 |
2.3.2 健康区域评价指标 |
2.4 我国健康区域发展特点和主要问题 |
第三章 舟山区域健康状况和存在问题分析 |
3.1 研究对象介绍 |
3.2 舟山城乡居民健康状况 |
3.2.1 传染病流行情况 |
3.2.2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情况 |
3.2.3 食源性疾病情况 |
3.2.4 城乡居民健康素养调查 |
3.3 城乡卫生资源与卫生服务状况 |
3.4 区域内健康发展水平评价分析 |
3.4.1 区域内健康发展水平评价 |
3.4.2 区域内健康发展水平差异分析 |
3.5 城乡健康诊断——存在问题分析 |
3.5.1 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严峻,人群疾病负担日益加重 |
3.5.2 区域内城乡健康资源配置不均,健康公平绩效有待提高 |
3.5.3 深化医改任务艰巨,体制机制矛盾有待破解 |
3.5.4 健康产业发展不够发达,多元办医格局没有形成 |
3.5.5 居民健康素养整体不高,健康教育与促进亟待加强 |
3.5.6 国民健康政策仍不完善,齐抓共管机制有待健全 |
第四章 健康舟山的提出与愿景调查分析 |
4.1 健康舟山的提出 |
4.2 实施健康舟山的重大意义和现实基础 |
4.2.1 重大意义 |
4.2.2 现实基础 |
4.3 健康舟山愿景调查分析 |
4.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
4.3.2 调查结果分析 |
4.3.3 调查讨论 |
4.3.4 调查结论 |
第五章 健康舟山发展路径选择与发展评价 |
5.1 健康舟山发展的路径思路 |
5.1.1 启动健康舟山建设并持续推进 |
5.1.2 政府承诺是建设健康舟山的关键 |
5.1.3 健康舟山是一个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
5.1.4 海洋健康城市是舟山建设发展的追求目标 |
5.2 实施健康舟山的基本原则 |
5.2.1 健康为本,注重实效 |
5.2.2 区域一体,岛际联动 |
5.2.3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
5.2.4 政府主导,引领社会 |
5.2.5 注重宣传、广泛参与 |
5.3 健康舟山的主要目标和实施领域 |
5.3.1 主要目标 |
5.3.2 实施领域 |
5.4 健康舟山发展评价指标框架构建 |
第六章 建设健康舟山的对策措施 |
6.1 建设健康舟山的行动策略 |
6.1.1 构建“三个”健康局面 |
6.1.2 实施“六大”建设任务 |
6.1.3 建设“五大”重点项目 |
6.1.4 培育“一批”健康细胞 |
6.2 健康舟山建设过程中的保障措施 |
6.2.1 加强领导,建立机制 |
6.2.2 强化政策,加强评估 |
6.2.3 加大投入,注重绩效 |
6.2.4 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
6.2.5 加强交流,促进提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健康舟山愿景调查问卷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3)舟山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1 国外研究现状 |
1.1.2 国内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前期准备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与理论工具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公共卫生 |
2.2 公共卫生服务 |
2.3 公共卫生服务的特点 |
2.4 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 |
2.5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基本介绍 |
2.5.1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构成 |
2.5.2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筹资 |
2.5.3 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 |
2.6 西方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
2.6.1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共卫生服务模式 |
2.6.2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借鉴之处 |
第三章 舟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舟山市基本情况介绍 |
3.2 舟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现状介绍 |
3.2.1 机构设置情况 |
3.2.2 卫生投入情况 |
3.2.3 卫生人力资源情况 |
3.3 公共卫生工作情况 |
3.3.1 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3.3.2 卫生监督 |
3.3.3 社区卫生服务 |
3.3.4 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
第四章 舟山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管理模式落后 |
4.2 公共卫生服务部门分散 |
4.3 职位悬空 |
4.4 考核问责制度的缺乏 |
4.5 危机预警机制的不健全和对防御体系的偏重 |
4.6 公共卫生人才的缺乏且不合理的结构 |
4.7 政府的财政投入不足 |
第五章 完善舟山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相关建议 |
5.1 在公共卫生管理中充分发挥政府作用 |
5.1.1 政府在公共卫生事业领域内的职责 |
5.1.2 合理划分机构权限 |
5.2 医疗诊治与疾病预防控制的整合 |
5.2.1 医防整合制度 |
5.2.2 加快医改,加强监督 |
5.3 协调卫生机制与管理改革 |
5.3.1 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 |
5.3.2 基础服务的投资是政府首要职责 |
5.3.3 机制完善举措 |
5.4 考核机制的完善 |
5.5 应急处置原则与要求 |
5.6 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 |
5.6.1 坚持多种方式继续教育 |
5.6.2 引进卫生技术人才 |
5.7 加强财政保证与完善转移支付 |
5.7.1 公共卫生领域的财政体系的完善 |
5.7.2 财政投入准则 |
5.7.3 加强财政保障与完善转移支付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6 概念界定 |
1.7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
1.8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终身学习理念的传播和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的现实需要 |
2.1 终身学习理念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
2.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价值诉求 |
2.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2.4 小结 |
3 中外社区学院发展的比较分析 |
3.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历程与现状 |
3.2 我国社区学院建立的主要类型 |
3.3 主要发达国家社区学院发展情况 |
3.4 经验和启示 |
3.5 小结 |
4 终身学习视角下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1 我国社区学院定位存在的问题 |
4.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 |
4.3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依据与原则 |
4.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定位构想 |
4.5 小结 |
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的影响因素确定与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1 访谈主要目的 |
5.2 访谈方案设计 |
5.3 访谈资料分析 |
5.4 测量量表的设计与测试 |
5.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影响路径模型构建 |
5.6 小结 |
6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1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提出的思路 |
6.2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模式的构建 |
6.3 小结 |
7 案例剖析 |
7.1 HZXS 社区学院分析 |
7.2 SHCN 社区学院分析 |
7.3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论文的创新点 |
8.3 论文的局限性 |
8.4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我国社区学院分布 |
附录2. 预试访谈提纲 |
附录3. 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4.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预试问卷 |
附录5. 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正式问卷 |
附录6.访谈记录整理 |
附录7.HZXS 社区学院章程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节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 |
一、突发事件的定义 |
二、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三、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对医患冲突的研究 |
二、国内对医患冲突的研究 |
第二章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趋势 |
第二节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趋势 |
第三章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一节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及初步分析 |
一、相关案例回顾 |
二、初步分析 |
第二节 南平“医闹”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回放 |
第三节 南平“医闹”群体性事件的案例分析 |
一、社会背景 |
二、事件分析 |
三、本质揭示 |
四、深度反思 |
第四章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特征与演变机理 |
第一节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二节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演变机理 |
一、背景(情景分析) |
二、内部动力(要素分析) |
三、外部引爆(事件分析) |
四、关系结构(原、次生事件关系分析) |
五、功能(动态演变) |
第五章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中的应急管理 |
第一节 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机制方面 |
二、体制方面 |
第二节 应急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建立 |
一、应急管理的定义 |
二、应急管理流程的建立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内容 |
1.2.3 论文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数据来源 |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
2.1.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
2.1.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相关研究 |
2.2 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 |
2.2.1 国内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 |
2.2.2 国外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相关研究 |
2.3 简要评述 |
3 研究的理论设计 |
3.1 研究思路 |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的理论体系 |
3.2.1 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 |
3.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的理论依据 |
3.3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 |
4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状况回顾 |
4.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的主要政策及实施 |
4.2 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政策和行动 |
4.3 小结 |
5 浙江省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 |
5.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 |
5.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评估体系构建 |
5.1.2 资料与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
5.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体系建设的绩效评估 |
5.3 安全农产品生产发展的绩效评估 |
5.3.1 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发展 |
5.3.2 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 |
5.3.3 有机食品的生产发展 |
5.4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结果的绩效评估 |
5.4.1 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结果 |
5.4.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结果 |
5.5 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整体评估 |
6 浙江省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
6.1 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及其影响因素模型 |
6.1.1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6.1.2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变量选择 |
6.1.3 数据来源及几点说明 |
6.1.4 实证分析的统计方法说明 |
6.2 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描述性分析 |
6.2.1 县级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总体分析 |
6.2.2 县级安全农产品的分类分析 |
6.3 安全农产品生产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6.3.1 县级样本数据描述 |
6.3.2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3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面积的影响因素分析 |
6.4 小结 |
7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浙江省2001—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相关文件 |
致谢 |
(7)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食物中毒基本情况 |
2.2 食物中毒分布特点 |
2.2.1 季节分布 |
2.2.2 食物中毒场所分布 |
2.2.3 中毒类型或食物 |
3 讨论 |
(8)清远市2000~2003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按年份归类 |
2.2 按中毒原因分类 |
2.3 按中毒场所分类 |
3 讨论 |
(9)以不同人群为基础的传染病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以不同人群为基础的传染病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形势和策略(综述) |
一、 当前传染病的疫情形势 |
二、 当前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危险因素 |
三、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传染病影响因素调查表 |
附录Ⅱ. 调查数据录入计算机数据编码规则 |
附录Ⅲ. 《传染病影响因素调查表》填写要求及有关指标的解释 |
附录Ⅳ.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
致谢 |
(10)中国海岛旅游标准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与实践述评 |
1.4.1 国内外旅游标准研究综述 |
1.4.2 国内外海岛标准研究综述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海岛及海岛分类 |
2.1.2 海洋旅游与海岛旅游 |
2.1.3 标准 |
2.1.4 旅游标准 |
2.1.5 海岛旅游标准界定及特征 |
2.2 相关理论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国家标准体系 |
2.2.3 环境伦理理论 |
3 中国海岛旅游发展现状 |
3.1 海岛分布与特征 |
3.2 海岛旅游发展资源条件 |
3.2.1 丰富的海洋自然旅游资源 |
3.2.2 多样化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 |
3.2.3 优越的区位条件 |
3.3 取得的成果 |
3.3.1 海岛旅游经济的发展 |
3.3.2 海岛旅游发展格局 |
3.3.3 海岛旅游资源开发与设施建设 |
3.4 海岛旅游发展面临问题 |
3.4.1 海岛旅游开发活动无法可依 |
3.4.2 海岛设施建设滞后 |
3.4.3 人才缺乏 |
4 海岛旅游标准体系制定必要性分析 |
4.1 海岛旅游标准制定必要性 |
4.1.1 维护国家海洋与领土权益 |
4.1.2 保护海岛生态多样性 |
4.1.3 维护海岛社会文化原真性 |
4.1.4 规范海岛旅游经济秩序 |
4.2 海岛旅游标准体系制定必要性 |
4.2.1 岛屿类型的多样性 |
4.2.2 海岛旅游产品的多样性 |
4.2.3 对现有的海岛旅游标准进行整合 |
4.2.4 为海岛旅游标准的制定提供指导并奠定基础 |
5 我国海岛旅游标准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 |
5.1 我国海岛旅游标准发展历程 |
5.2 现有海岛旅游标准存在的问题 |
5.2.1 数量不足 |
5.2.2 不能满足海岛旅游产品多样性的需求 |
5.2.3 缺乏针对性 |
5.3 海岛旅游标准制定存在的问题 |
5.3.1 管理体制混乱 |
5.3.2 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
5.3.3 标准制定模式单一 |
5.3.4 法律、法规的缺乏 |
5.3.5 海岛军事管制 |
6 海岛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 |
6.1 新的旅游发展形势下对海岛旅游标准制定的要求 |
6.2 海岛旅游标准体系构建原则分析 |
6.2.1 创新性原则 |
6.2.2 现实性原则 |
6.2.3 适度超前的原则 |
6.2.4 规范性原则 |
6.2.5 循序渐进原则 |
6.3 海岛旅游标准制定总体要求 |
6.4 海岛旅游标准体系层次 |
6.4.1 海岛旅游的法律、规章制度 |
6.4.2 海岛旅游标准、规范 |
6.4.3 有关海岛旅游的规划 |
6.4.4 海岛综合旅游标准 |
6.5 海岛旅游标准体系的构建 |
6.5.1 海岛综合旅游标准 |
6.5.2 海岛专项旅游产品标准 |
6.5.3 有居民海岛旅游标准 |
6.5.4 无居民海岛旅游标准 |
6.5.5 依据国家行政体系进行划分的海岛旅游标准 |
7 完善海岛旅游标准体系的建议 |
7.1 不断完善我国海岛旅游标准体系 |
7.2 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
7.3 完善对旅游的监督管理 |
7.4 符合海岛本身的发展阶段的要求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14年吉林省监测点食源性腹泻病病原监测结果及疾病负担分析[D]. 刘璐. 吉林大学, 2016(12)
- [2]区域视角下健康舟山发展研究[D]. 袁相波. 浙江海洋大学, 2016(03)
- [3]舟山新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D]. 裴金浩. 浙江海洋学院, 2014(07)
- [4]终身学习视角下的我国社区学院发展研究[D]. 刘春朝. 中国矿业大学, 2013(12)
- [5]医患冲突引起群体性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 方朕.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6]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绩效 ——基于浙江省的实证分析[D]. 王芳. 浙江大学, 2007(02)
- [7]岱山县1997~2002年食物中毒情况分析[J]. 胡国忠. 职业与健康, 2004(01)
- [8]清远市2000~2003年食物中毒调查分析[J]. 钟金群,黄奕标. 职业与健康, 2004(08)
- [9]以不同人群为基础的传染病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研究[D]. 舒国通. 浙江大学, 2004(03)
- [10]中国海岛旅游标准体系构建研究[D]. 安同江.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