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形杀手——室内空气污染(论文文献综述)
周孟博,杨碧玉[1](2021)在《关注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营造绿色低碳家居环境》文中认为国民健康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作出了"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将维护人民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空气污染是人类健康面临的最大环境威胁之一,
翟浩[2](2020)在《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文中指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害气体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离子体凭借高能活性基团和氧化粒子不仅可以有效分解甲醛、TVOC等主要空气污染物,而且能够杀灭细菌和病毒。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去除空气污染物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电场仿真、流体模拟与放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大气压下形成稳定辉光放电的条件,设计了辉光放电极、阵列式放电模块、初效过滤模块、涵道装置、尾气处理层与交流电源。初步研制了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对于推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与空气净化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结合单侧介质阻挡放电与非均匀电场分布机理,设计了空心桶型碳纤维螺旋式与双侧金属片式两种构型的放电极,为净化器实现稳定的大气压辉光放电提供了设备支持。通过Maxwell软件搭建电极模型,进行空间电场与电场线矢量分布仿真;在相同电压下,双侧金属电极的气体击穿场强(E≥3×106V/m)区域半径,较碳纤维螺旋式电极增大了35.5%,形成的弥散状等离子体体积扩大了约1.83倍。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去除污染物的效率,设计了基于两种电极的多排阵列式放电模块,具有良好的辉光放电特性。其次,设计了配备ISO Coarse 70%级别滤芯的折叠式初效过滤模块,能够有效去除PM2.5及更大的固体颗粒物;经过与放电模块的调配测试,设计了参数为输出最高电压6k V、最高频率20k Hz的等离子体交流电源。通过GAMBIT和FLUENT流体软件分析了单根螺旋、双侧金属片与百叶窗三种阵列式放电模块在直通式风道内对空气流动的影响;模拟了气流在两侧进风型与扩口型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气流的流通路径与配合交错式放电模块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测试了单根螺旋式电极在60分钟内不同电压下的臭氧排放,结果均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并设计了以Mn O2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的尾气处理层,用于吸附分解辉光放电形成的臭氧。最后,对16根铜柱与14根镀镍铜丝两种螺旋式电极模块进行了放电测试,均可以形成大面积辉光放电,产生均匀性良好的等离子体。通过3m3实验净化舱与HTV型甲醛检测仪,测量甲醛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自然衰减,50分钟内甲醛浓度降低了大约1.85%,衰减曲线斜率约为0.0007。将三排放电模块组装为单个净化层,共含有21根辉光放电极,并在净化舱中测试对甲醛的初步去除效果;15次的数据记录表明,甲醛浓度降幅为30.53%,约为自衰减的16.5倍,而搭载120至135根电极的净化器样机理论上的甲醛去除率可达90%以上。
李志鑫[3](2020)在《以树形分子为模板的VOCs气敏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研究工作按照研究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合成新型气敏材料为目标,材料制备成功后再探究此材料的气敏性能;另一种是以目标气体的检测为目的,即先确定需要检测的气体种类,然后去设计并合成符合此目标气体检测要求的气敏材料,并做对目标气体进行验证性气敏性能测试。两者所聚焦的问题和目的不同,但是主要的工作基本类似,即需要进行材料的制备和气敏性能的测试。本文的研究工作聚焦于经典的半导体气敏材料─氧化锡,研究内容共分三章。第一章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基于纳米粒子自组装的氧化锡微球半导体气敏材料(简称NSM-SnO2),着重探究了这种材料的生长行为和气敏性能,在研究工作分类上属于以材料合成为目的。第二章聚焦于室内空气污染头号杀手─甲醛气体的检测,因国家标准中要求对极低浓度的甲醛气体实现检测,故设计合成了在理论上灵敏度很高的氧化锡量子点材料,从而实现极低浓度甲醛气体的检测,在研究工作分类上属于以目标气体检测为目的。除此之外,在半导体气体传感器领域中,其复杂的气敏机理一直未得到全部的揭示和普遍的认可,而机理工作一直是重要且广受关注的。因此,第三章工作聚焦于传感机理的探究,从催化角度出发,以化学氧吸附反应为切入点,探讨了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气敏机理,并对所得结果做了适当延伸,浅显的探讨了污染气体催化治理的相关问题。整个详细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如下:1.纳米粒子自组装氧化锡微球(NSM-SnO2)的合成、生长行为探究及其在极限工作温度下的气敏性能测试。采用中等极性非质子溶剂四氢呋喃以溶剂热法制备了纳米粒子(Φ≈5nm)自组装氧化锡微球(Φ≈2μm),通过控制合成反应的温度和时间顺利的观察到此种氧化锡微球的生长行为。因材料的气敏性能,特别是材料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很大程度上受到其工作温度的影响,因此不同于常见的测试,我们选取了两个极限工作温度(极低/极高)来测试NSM-SnO2的气敏性能,经测试发现,在50℃的工作温度下材料对0.1ppmH2S气体拥有良好的气敏性能;在350℃的工作温度下对1ppmH2、20ppmCH4和80ppmCO气体拥有良好的气敏性能。2.以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AMAM)为模板合成了单分散氧化锡量子点,并将其作为甲醛气体传感器的敏感材料进行了研究。以乙二胺及丙烯酸甲酯为原料经过反复的迈克尔加成和末端酰胺化反应制得PAMAM,利用PAMAM内部多空腔、分子大小可控以及分子骨架中拥有众多金属离子配位点的特性,采用微波辅助溶剂热法制得了单分散的氧化锡量子点(Φ≈3nm)。合成过程中PAMAM模板剂所起得作用为:分子骨架中众多配位基团与Sn4+配位,使得Sn4+水解的成核点相对分散,同时PAMAM球体分子内部存在的大量空腔及微弱粘度会阻碍分解产物的长大与聚集,进而制得粒径小(Φ≈3nm),无团聚的单分散氧化锡量子点。由于量子点材料存在较大的界面能与比表面积,有助于增加材料对甲醛气体的灵敏度。气敏测试结果显示,这种材料在工作温度为90℃时,对0.1ppm甲醛气体的响应值(Ra/Rg)是其余常见VOCs气体的30~40倍。除此之外,探究了PAMAM模板重复使用的可能性,发现4.5代的PAMAM可重复使用3次,体现了这一合成方法的经济性。3.以化学氧吸附反应为基础的气体催化反应机理探究。本章工作以典型的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氧化锡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在固体催化剂表面发生的以化学氧吸附反应为基础的还原性气体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因素,通过综合考虑温度(活化能)、氧气浓度、气体的扩散、还原性气体浓度等影响因素,并结合实验结果,推导出这一化学反应的数学模型。从这一数学模型出发,揭示了气体传感器选择性、灵敏度、响应时间、最佳工作温度的影响因素,可为将来气体传感器敏感材料的设计与工业(汽车)废气的催化处理提供理论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局限于本文作者的知识水平与认知上的不足,这一模型只是众多敏感机理理论的一个分支,其出发点为化学氧吸附反应产生的氧负离子对材料电阻的影响,如果此理论解释与某些未知事实或者其它机理解释存在相悖之处亦属自然,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王珺[4](2020)在《严寒地区住宅厨房冬季甲醛与VOCs污染特征及补风优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室内空气品质。厨房是居住建筑中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居民的烹饪习惯和通风量都会对厨房甲醛、VOCs的浓度产生影响。有效的排除厨房内甲醛与VOCs等污染物,改进厨房补风,优化居民烹饪习惯,对于缓解严寒地区厨房甲醛、VOCs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厨房的污染问题与居民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本文采用入户测试的方式探究严寒地区住宅厨房冬季的甲醛与VOCs污染现状,分析各个污染物的来源,研究甲醛与VOCs污染的影响因素,同时基于补风量实验数据与问卷调查信息结合CFD模拟对厨房补风方式进行优化。本文选取严寒地区3个城市(沈阳、营口和抚顺)的33户住宅厨房,分别使用GC-MS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酚试剂分光光度计法、DNPH(2,4-二硝基苯肼)采样分析法测试了烹饪前密闭工况、烹饪初始工况以及烹饪期间的甲醛、VOCs的污染浓度,使用Ikair在线集成传感器和PPBRAE专业VOCs气体检测仪跟踪测试烹饪期间甲醛、VOCs浓度变化情况,记录居民厨房装修情况、食用油种类等相关信息。由于严寒地区厨房内VOCs污染较其他功能区严重,在厨房密闭工况下、天然气空燃烧、天然气释放和烹饪期间四种工况下测试VOCs浓度,追踪污染物来源。利用测试得到的数据使用综合指数法对烹饪前密闭工况与烹饪期间厨房空气质量进行客观评价,同时分析厨房温湿度与污染物浓度的相关性,采用美国环保署提出的方法对厨房甲醛与VOCs进行健康风险计算。通过分析结果推测厨房内严重的VOCs污染是由于天然气不完全燃烧、天然气泄露以及烹饪过程产生的。采取CO2示踪气体法测试了日常烹饪习惯下厨房的换气次数与不同窗户开度下(15°、30°、45°)开启油烟机时厨房的补风量。并发放网络调查问卷,调查当前严寒地区住宅厨房使用现状,同时对比南北方住宅厨房使用习惯的差异。根据调研结果进行厨房渗透工况和不同尺度开窗工况下的CFD模拟与测试结果比较分析。同时为探究自然压差下最适宜严寒地区冬季厨房的吊顶补风形式,设计四种补风口形式,利用CFD模拟各形式下的温度场和污染物浓度场,为改善严寒地区住宅厨房合理的气流组织和营造适合厨房人员的热舒适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烹饪前密闭工况下厨房甲醛超标率为5.3%,超标并不严重。VOCs平均浓度为1.269mg/m3,高于住宅其他功能空间且高于其他气候区。烹饪期间的VOCs浓度均处于超标状态,主要特征为甲苯、柠檬烯和丁烷等物质浓度高,且存在醛酮类物质污染。烹饪期间甲醛与VOCs浓度变化主要与居民烹饪方式有关,炸和炒的烹饪方式比蒸和煮产生的污染物更多。烹饪前密闭工况下空气质量较好,大部分处于清洁和未污染状态,个别处于轻污染,而烹饪期间厨房污染严重,大部分处于轻污染和中污染等级,个别厨房处于重污染。相关性分析显示污染物浓度与补风量存在弱相关关系,湿度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更大。经计算,甲醛与苯的终生致癌风险分别为5.4×10-6、1.01×10-6,均大于美国环保署规定的国际致癌风险标准值1.0×10-6,风险度尚可接受,但已超过了安全限值。实验研究主要用于探究厨房补风现状和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实验和数值模拟,厨房变尺度开窗通风时的换气次数远大于仅靠门窗渗透通风时的换气次数,通风可提高污染物和热量的排放。开窗30°时即可满足严寒地区冬季厨房的补风需求。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居民烹饪习惯与通风习惯是导致厨房污染的重要因素。通过对补风形式的模拟结果分析,渗透情况下厨房处于令人不舒适的负压状态,开窗时尽管污染物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室内温度低,气流组织差,而加设补风后气流组织合理,厨房静压在-19.66Pa上下波动,不会出现串味现象,室内CO2浓度在443ppm上下波动,是一种适合严寒地区经济适用的补风方式。
赵蕊[5](2020)在《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文中提出从大量纷繁复杂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当代建筑表皮的体化现象和趋势已十分明显。本文以体化建筑表皮为研究对象,搭建起一个对其现象发生阐释、内在构成逻辑、深层审美内核为主要体系的独立研究框架。并分别从本体的生态关联及组织逻辑视角,提出体化建筑表皮的内在机制;从创作者的审美意象及接受者的审美感知视角,构建出深化的审美理论。据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分析可见,高速更迭的信息时代下,广泛的信息共享及交互促进了多领域的科技进步。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显现着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以及人们对建筑表皮生态功能的需求和关注。复杂性科学、数字化构建、参数化生成等技术理论的辅佐,加剧了时代文化观念的嬗变,也引发人们对建筑表皮的媒介性、交互性、信息性等方面提出更多要求。这些共同赋予了体化建筑表皮充分的生存语境。以生态视域为建筑创作逻辑基础的时代导向下,生态属性关联是建筑表皮体化现象的内在动因,其本质亦是基于生态功能承载需求所衍生出的一种形式改变。在承载控制自身能耗、整合外部资源、改善周边环境等生态目的的驱动下,形式探索也反映了当前建筑创作对环境问题的思辨。同时,复杂的体化建筑表皮形态蕴含着内在的组织逻辑,本文将其拆解为三种全新的形式语言:强调层级配合的分层属性、强调拆解整合的体块属性、强调维度扩展的机理属性。多元化的组织方式印证了发生于当前建筑创作领域中的形式语言逻辑重构,打破了原有的平衡机制和秩序法则,重塑了以往人们对事物非单一化模式的审美认知。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以创作者和接受者的视角,构建出体化建筑表皮的深化审美理论层级。当前,作为创作主体的建筑师信息涉猎广度不断增加,视角随之扩大,更多外部因素赋予了创作时审美意象生成的来源。它们显现出符号化提炼、加工的特质,且最终的形式表现受制于意象生成机制的影响。以意象美学为理论指引解读体化建筑表皮,实质上梳理了从诱发灵感到实体再现的过程,其内在反映出当前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核及环境重塑性关注的本质。对于作为接受客体的大众,本文以感知美学为理论基础,分析阐释了该视角下对体化建筑表皮从感知呈现到触发记忆,再到引发关注转向的递进过程。大众的感知记忆及感知思考,解读了发生于当下的集体关注转向,人们愈发注重建筑表皮在媒介、交互、信息方面的属性和作用。因而,体化建筑表皮亦是时代审美趋向的物质载体,并扩展为以大众需求为基础,衍化、生成契合该需求的审美形式表现。它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单一化形式的反叛,展现了对创新性和复杂化审美维度的认同。对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及审美感知研究,亦是对其自身价值及未来建筑表皮创作趋向的深入剖析和研究。
李峰[6](2019)在《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些年生活水平的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对室内空气质量的描述,需要获取室内污染物浓度,然后进行评价。针对目前存在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当监测点多且分布范围广时,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监测;评价时受到主观的影响较大,难以得到综合的客观评价。在此本文设计了更加智能的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实现了大规模监测并能科学的评价,其主要内容如下:对室内常用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空气质量指数、模糊数学、人工神经网络、模糊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选择模糊神经网络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室内监测点的数量与分布范围等特点,比对几种通信技术:ZigBee、WIFI、GPRS、LoRa和NB-IoT,选择NB-IoT作为监测系统的数据交互的载体;对比本地服务器和云服务器并进行分析,选择更加合适的云服务器。最后得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并对系统可行性进行了分析。为了描述多污染因子对评价等级的非线性影响,使用T-S模糊神经网络构建评价模型,并使用天牛须搜索算法优化了T-S模糊神经网络使用随机值作为初始化参数的情况,构建出了更加客观的评价模型。对于室内空气质量没有明确的等级评价方法与标准,本设计根据国家室内空气质量标准构建标准评价表,并对构建的模型进行训练,通过对仿真结果客观分析人工神经网络、T-S模糊神经网络和天牛须优化的T-S模糊神经网络,得出天牛须优化的T-S模糊神经网络能更好的对室内质量空气进行评价,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设计完成了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的硬件与软件设计,硬件部分包括:嵌入式微处理器的最小系统,各传感器接口,NB-IoT模块电路,天线和必要的外设电路,以及系统电源电路;软件部分包括:微处理器处理传感器数据,NBIoT向服务端传输数据,在云服务器上进行构建基于Linux系统的Socket服务器端软件,对数据进行存储的MySQL数据,HTML5网页客户端可视化页面开发。以成都理工大学某实验室为实际监测与评价对象,选取2018年12月连续四天中10.00-20.00和2019年3月连续2天的10.00-20.00各污染物浓度进行评价,并得出结果,表明系统设计的可行性。
王剑峰[7](2019)在《基于个体暴露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的验证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可用于个体暴露精准测量,验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多种验证方法对待验证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的颗粒物测量效果进行了验证。首先在实验室进行仪器颗粒物检测性能的测试及校准;其次,通过与超级站和国控点自动监测结果以及重量法对不同环境和个体暴露的监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仪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最后,以保定为现场,用重量法对仪器颗粒物的现场监测的稳定性和结果进行验证,并应用仪器进行个体暴露跟踪测量,评估不同职业人群个体暴露于PM2.5产生的健康风险,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待验证仪器对不同浓度梯度的颗粒物检测性能和响应效果良好。PM2.5和PM10示数和标准质量浓度仪示数间线性拟合R2均在0.95以上;在0500μg/m3的量程内,待验证仪器PM2.5和PM10的校准系数分别在1.52.8和1.32.1之间。(2)待验证仪器经校准后监测PM2.5和PM10质量浓度的稳定性和效果较为理想。与超级站和国控点对比,PM2.5和PM10监测结果经线性回归拟合,k、b、r分别为(0.790.87、6.9010.81、0.960.96)、(0.830.86、5.528.49、0.950.96)和(0.810.89、5.8210.58、0.940.95)、(1.021.03、57.4860.03、0.930.93);除PM10与国控点拟合的截距b误差较大外,其余指标均符合验证要求,且监测结果经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差异均不显着(P>0.05);与重量法相比,不同环境90%以上PM2.5和PM10监测结果的相对误差范围为0.46%24.00%,均小于验证要求的25%。验证结果表明待验证仪器性能稳定且监测结果准确。(3)研究期间,保定市不同场所PM2.5和PM10污染水平较高,且监测对象的平均暴露水平和暴露量呈现空间、年龄和职业差异。不同场所PM2.5和PM10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14μg/m3和253μg/m3,且不同场所颗粒物浓度无明显差别;个体PM2.5暴露水平和暴露量分别为93.52μg/m3和0.01 mg/(kg·d),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监测对象的PM2.5暴露水平和暴露量均呈现为室外>室内>睡眠环境;年龄≥60岁监测对象和小学生的PM2.5暴露水平和暴露量均较高。(4)研究期间,不同人群个体平均暴露和室外环境中PM2.5存在潜在的非致癌健康风险,风险指数分别为2.43和1.49,室内环境和睡眠环境风险可以忽略,风险指数分别为0.48和0.32;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人群PM2.5风险指数均呈现为室外>室内>睡眠环境。结果表明,待验证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经校准后测量颗粒物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较为理想,可推广应用于大规模的空气污染个体暴露精准测量工作中,为我国开展并实现精准空气污染风险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任正伟,徐淼升,黄海军,吴永杭[8](2018)在《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法治保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量级"隐形杀手",多数市民对室内污染的来源和控制方法的认知尚存在较大局限性,缺少防护意识,其健康危害不容忽视。本文拟从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角度浅谈室内空气污染防治,阐述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推进污染治理法治保障研究。
朱晓军,侯国强,任书平,思敏,李清新,王庆祥,李海东[9](2017)在《医院室内空气品质控制》文中提出作为改善建筑环境的重要因素——建筑环境空气品质(Building Environment Air Quality)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何提供高质量的洁净空气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命科学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健康建筑对室内空气品质的要求,常用空气净化技术在室内空气品质中的应用以及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控制的成本分析等角度对医院建筑室内空气品质控制要点进行了论述。
刘国伟[10](2016)在《世卫组织:室内空气污染每年致430万人死亡 千万别住在“病房子”里》文中认为世界卫生组织今年5月发布的一项报告称,全球每年有370万人死于室外空气污染,而死于室内空气污染的有430万人。在国人高度关注雾霾的当下,这项报告让人意识到防范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性。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最新发布的《首次环境与健康素养调查报告》也显示,国内大多数受调查者低估了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那么,室内空气污染都有哪些类型?该如何防护?本期"聚焦·环境与健康"栏目为您一探究竟。
二、无形杀手——室内空气污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形杀手——室内空气污染(论文提纲范文)
(1)关注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营造绿色低碳家居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城市室内环境污染现状 |
二、室内环境污染主要原因分析 |
三、我国城市建筑室内环境污染解决方案 |
(2)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室内环境空气现状 |
1.1.2 当前室内空气治理技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 |
2.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 |
2.2 大气压环境下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机理分析 |
2.3.1 等离子体去除甲醛机理 |
2.3.2 等离子体去除其他污染物机理 |
2.4 其他空气净化技术比较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净化装置中电极模块的设计与放电特性研究 |
3.1 单侧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分析 |
3.2 非均匀电场下介质阻挡放电极的设计 |
3.2.1 碳纤维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
3.2.2 绝缘层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3.2.3 碳纤维螺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
3.3 双侧金属片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
3.4 阵列式电极模块的放电特性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净化器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
4.1 净化器的构成及设计思路 |
4.2 初效过滤模块及等离子体电源设计 |
4.3 净化器的风道设计与流体仿真研究 |
4.3.1 不同放电模块在风道中的流体模拟分析 |
4.3.2 不同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与流体分析 |
4.4 尾气处理层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空气净化器性能检测 |
5.1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5.1.1 空气净化实验舱 |
5.1.2 甲醛及臭氧检测仪 |
5.1.3 气体污染物发生装置 |
5.2 实验步骤及安排 |
5.3 检测结果与分析 |
5.3.1 放电模块的放电效果检测与分析 |
5.3.2 甲醛自然衰减检测与分析 |
5.3.3 净化层去除甲醛性能检测与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以树形分子为模板的VOCs气敏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研究概况 |
1.3.1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发展 |
1.3.2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1.3.3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性能评估 |
1.3.4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1.4 氧化锡量子点的研究进展 |
1.5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介绍 |
1.6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纳米粒子自组装氧化锡微球的合成、生长行为及其气敏性能 |
2.1 引言 |
2.2 实验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2.2 材料的制备 |
2.2.3 材料的表征 |
2.2.4 气敏元件的制作与性能测试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合成与表征 |
2.3.2 气敏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聚酰胺-胺树形分子(PAMAM)模板法合成氧化锡量子点及其作为甲醛气体传感器敏感材料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3.2.2 材料的制备 |
3.2.3 材料的表征 |
3.2.4 气敏元件的制备与性能测试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合成与表征 |
3.3.2 气敏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氧吸附气敏机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介绍 |
4.2.1 n型半导体气敏材料介绍 |
4.2.2 化学氧吸附反应介绍 |
4.2.3 目标气体被氧化(以甲醛为例) |
4.2.4 阿伦尼乌斯公式 |
4.3 实验 |
4.3.1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3.2 测试方法介绍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材料电阻随温度和气氛的变化 |
4.4.2 数学模型推导 |
4.4.3 模型所得结论与解释 |
4.4.4 应用领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专利 |
致谢 |
(4)严寒地区住宅厨房冬季甲醛与VOCs污染特征及补风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厨房环境研究现状 |
1.2.2 厨房通风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厨房甲醛与VOCs的检测及数据分析方法 |
2.1 住户信息 |
2.2 测试方案 |
2.3 入户测试 |
2.3.1 甲醛入户测试方法 |
2.3.2 VOCs测试方法 |
2.3.3 换气次数测试方法 |
2.4 测试误差 |
2.5 数据分析方法 |
2.6 主观调查问卷 |
2.7 本章小结 |
3 厨房入户测试结果分析与风险评价 |
3.1 厨房温度与湿度监测结果分析 |
3.2 厨房换气次数测试结果分析 |
3.3 甲醛入户测试结果分析 |
3.4 VOCs入户测试结果分析 |
3.5 污染物浓度影响因素分析 |
3.6 综合指数法评价厨房空气品质 |
3.7 健康风险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4 厨房补风实验与模拟的比较分析 |
4.1 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4.1.1 住宅厨房基本信息 |
4.1.2 厨房使用习惯 |
4.1.3 居民主观感觉 |
4.1.4 南北方厨房使用情况对比 |
4.2 CFD数值模拟分析 |
4.2.1 模型建立 |
4.2.2 空气流动模型 |
4.2.3 实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的对比分析 |
4.2.4 渗透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2.5 开窗工况下的模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厨房补风形式模拟优化 |
5.1 设计模拟工况 |
5.2 数值模拟基本概念 |
5.3 厨房补风优化模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综述 |
1.2.1 关于建筑表皮的研究现状 |
1.2.2 建筑美学及相关美学理论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相关概念界定 |
1.3.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理论建构 |
2.1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演进趋向 |
2.1.1 地位从属阶段 |
2.1.2 自我独立阶段 |
2.1.3 主动表达阶段 |
2.2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存语境 |
2.2.1 主动式生态观的介入 |
2.2.2 媒介价值观的转向 |
2.2.3 非线性科学观的加持 |
2.3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理论 |
2.3.1 生态美学 |
2.3.2 构成美学 |
2.3.3 意象美学 |
2.3.4 感知美学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关联 |
3.1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策略拆解 |
3.1.1 针对性功能策略 |
3.1.2 复合性功能策略 |
3.2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叙事语言 |
3.2.1 仿生叙事语言 |
3.2.2 自然叙事语言 |
3.2.3 可持续叙事语言 |
3.3 体化建筑表皮的生态构建原则 |
3.3.1 适应性原则 |
3.3.2 高效原则 |
3.3.3 生态审美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组织逻辑 |
4.1 体化建筑表皮的形式语言 |
4.1.1 分层构建 |
4.1.2 体块穿插 |
4.1.3 肌理塑造 |
4.2 体化建筑表皮的平衡机制 |
4.2.1 构成元素的组织平衡 |
4.2.2 形态的动势平衡 |
4.2.3 光影的情感平衡 |
4.3 体化建筑表皮的秩序建立 |
4.3.1 中心消隐秩序 |
4.3.2 逆抽象秩序 |
4.3.3 无序的有序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意象 |
5.1 审美意象的灵感诱发 |
5.1.1 人文为根 |
5.1.2 艺术为邻 |
5.1.3 自然为居 |
5.2 审美意象的符号转换 |
5.2.1 源自生活的物象对照 |
5.2.2 源自联想的隐喻创造 |
5.2.3 源自族群的认知轮廓 |
5.3 审美意象的生成机制 |
5.3.1 相似性机制 |
5.3.2 聚合性机制 |
5.3.3 延续性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当代体化建筑表皮的审美感知 |
6.1 审美感知系统的拓展 |
6.1.1 改变知觉单一结构 |
6.1.2 打破表意直白属性 |
6.1.3 拓展视角转换机制 |
6.2 审美感知记忆的触发 |
6.2.1 强调差异化凸显 |
6.2.2 注重认知度逆转 |
6.2.3 实现动态性转换 |
6.3 审美感知关注的转向 |
6.3.1 关注信息和影像 |
6.3.2 强化交流和互动 |
6.3.3 参与消费和娱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总体结构 |
2.1 系统设计要求 |
2.2 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选择 |
2.2.1 空气质量指数评价法 |
2.2.2 模糊数学评价方法 |
2.2.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方法 |
2.2.4 模糊神经网络评价方法 |
2.3 无线通信技术的选择 |
2.3.1 常见无线通信技术 |
2.3.2 NB-IoT无线通信技术 |
2.3.3 无线通信技术对比选择 |
2.4 服务器选择 |
2.5 总体设计方案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室内空气质量等级评价模型 |
3.1 构建标准评价表 |
3.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分级标准 |
3.1.2 生成等级分级表 |
3.2 T-S模糊神经网络 |
3.3 优化的T-S模糊神经网络 |
3.3.1 BAS算法 |
3.3.2 BAS优化的T-S模糊神经网络 |
3.4 模型仿真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整体电路设计 |
4.2 核心控制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2.1 供电电路设计 |
4.2.2 微处理器电路设计 |
4.2.3 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
4.2.4 下载调试接口电路设计 |
4.2.5 按键与指示灯电路设计 |
4.3 NB-IoT通信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4.3.1 供电与复位电路设计 |
4.3.2 M5310-A模组电路设计 |
4.3.3 天线接口电路设计 |
4.3.4 SIM接口电路设计 |
4.4 系统硬件电路的PCB设计 |
4.4.1 核心控制模块PCB制作 |
4.4.2 NB-IoT模块PCB制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软件设计 |
5.1 系统的整体软件设计 |
5.2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5.2.1 微处理器工作流程 |
5.2.2 微处理器的低功耗 |
5.2.3 传感器数据的采集 |
5.3 数据传输软件设计 |
5.3.1 NB-IoT模块 |
5.3.2 数据传输帧格式 |
5.4 数据处理显示软件设计 |
5.4.1 Socket服务器 |
5.4.2 MySQL数据库 |
5.4.3 建立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模型 |
5.4.4 HTML5 网页客户端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室内实际空气质量监测 |
6.2 室内空气质量等级评价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7)基于个体暴露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的验证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空气污染个体暴露评价的研究现状 |
1.3 可穿戴个体暴露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 |
1.3.1 仪器介绍 |
1.3.2 仪器发展及应用 |
1.3.3 仪器验证 |
1.4 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仪器性能测试及校准 |
2.2.2 仪器验证 |
2.2.3 仪器应用 |
第三章 仪器校准及验证 |
3.1 仪器测试及校准结果 |
3.2 超级站验证结果 |
3.2.1 PM_(2.5)监测结果验证 |
3.2.2 PM_(10)监测结果验证 |
3.3 小结 |
第四章 重量法对比验证 |
4.1 颗粒物监测结果验证 |
4.1.1 室外空气中颗粒物监测结果验证 |
4.1.2 室内空气中颗粒物监测结果验证 |
4.1.3 个体颗粒物暴露监测结果验证 |
4.2 小结 |
第五章 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的现场验证及应用 |
5.1 固定点监测 |
5.1.1 固定点颗粒物监测结果验证 |
5.1.2 固定点颗粒物监测结果 |
5.2 监测对象暴露参数 |
5.2.1 基本情况 |
5.2.2 生理参数 |
5.2.3 时间-活动模式参数 |
5.2.4 呼吸量 |
5.3 监测对象PM_(2.5)健康风险评价 |
5.3.1 监测对象不同环境PM_(2.5)暴露水平 |
5.3.2 监测对象不同环境PM_(2.5)暴露量 |
5.3.3 监测对象不同环境PM_(2.5)非致癌健康风险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一、学术成果 |
二、参与课题 |
致谢 |
(8)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法治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室内空气污染定义及危害 |
2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存在问题 |
2.1 污染来源多样 |
2.1.1 化学污染 |
2.1.2 物理污染 |
2.1.3 生物污染 |
2.1.4 放射性污染 |
2.2 规范标准多样 |
2.3 法律法规界定模糊 |
3 室内空气污染防治对策建议: |
3.1 进行课题研究, 寻找科学对策 |
3.2 制定统一的室内空气污染防治法 |
3.3 制定统一的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
(9)医院室内空气品质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与绿色建筑一样, 健康建筑将成为新趋势 |
1.1《“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下发, 标志着国民健康已成为国家战略 |
1.2 空气污染是无形杀手 |
1.3 室内空气品质比室外更重要 |
1.4“健康建筑”已成为一种趋势 |
2 医院常用空调系统及净化技术 |
2.1 常用空气净化技术的有效性及其对室内人员健康的影响 |
2.2 医院常用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及设备 |
2.3 空气过滤器的性能 |
3 高品质的室内空气质量需要持续的维护保养投入 |
四、无形杀手——室内空气污染(论文参考文献)
- [1]关注室内空气污染问题 营造绿色低碳家居环境[J]. 周孟博,杨碧玉. 中国经贸导刊, 2021(22)
- [2]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D]. 翟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以树形分子为模板的VOCs气敏材料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 李志鑫. 上海大学, 2020(03)
- [4]严寒地区住宅厨房冬季甲醛与VOCs污染特征及补风优化分析[D]. 王珺.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当代体化建筑表皮审美研究[D]. 赵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6]室内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李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7]基于个体暴露可穿戴空气污染物测量仪器的验证及应用[D]. 王剑峰. 兰州大学, 2019(08)
- [8]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法治保障研究[J]. 任正伟,徐淼升,黄海军,吴永杭. 环境与发展, 2018(09)
- [9]医院室内空气品质控制[J]. 朱晓军,侯国强,任书平,思敏,李清新,王庆祥,李海东. 现代物业(中旬刊), 2017(01)
- [10]世卫组织:室内空气污染每年致430万人死亡 千万别住在“病房子”里[J]. 刘国伟. 环境与生活, 2016(12)
标签:空气污染论文;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论文; 质量浓度论文; 室内空气检测论文; 甲醛治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