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息化管理咨询第3阶段 管理模式再造与e化需求规划(论文文献综述)
吴雅威[1](2021)在《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作为决策咨询机构的智库,一直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一系列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与实施,更为智库的建设与发展指明了道路和方向。然而,由于缺少多源数据、智慧化技术手段和专业人才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智库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图书情报机构(以下简称图情机构)提供智慧数据服务以满足智库复杂需求。目前,大数据时代持续推动着图情机构服务模式发生重大变化,正在促使其由传统信息服务向智慧数据服务转型。因此,当前智库到底存在哪些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图情机构面向智库需求应该采取何种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以及如何提升智慧数据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已经成为目前图情机构亟需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数据管理理论、用户场景理论和质性研究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首先,分析并构建了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及其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对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详细阐述了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构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针对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给予相应对策及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6个方面:(1)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主要通过混合式研究方法分析了智库的数据资源管理现状与问题、智慧数据服务需求以及需求驱动因素。明确了智库的两个主要需求:多源数据服务需求(包括多源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创新发展环境服务需求(包括图情机构职能与服务及技术工具与人才等)。智库的数据需求、场景环境和应用过程的变化,对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提出了更高期望与要求。本章为后文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模式实现以及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奠定了需求基础和研究框架。(2)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及其特征。基于智库需求,通过文献调研、案例分析以及借鉴智慧数据服务相关实践经验,分析了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及其特征,阐述各要素在智慧数据服务中的定位和作用。明确了以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智能化技术方法、智慧化平台、服务环境为5大关键要素,以及服务场景化、技术智能化和数据多源化3大特征。引用生态系统及其相关发展理论构建模型来剖析服务主体、客体、环境间的能量流动及关系,最终以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通过分析其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及其服务要素与特征,验证前文所明确的关键要素,为后文研究奠定要素基础。(3)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基于智库需求,结合模式构建法提出了面向智库需求的两类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其一,个性化推荐模式,主要探讨图情机构通过感知智库需求,融合多源数据、专家智慧、智能技术及用户需求精准识别等资源与服务,通过智慧数据服务平台与新媒体技术,最终实现场景化、精准化与个性化推送;其二,嵌入式服务模式,主要探讨以图情机构为主体,通过分散、兼职和旋转门等途径嵌入智库内部及其活动过程,将智慧数据服务与智库的数据采集、综合处理、成果传播推广等环节相融合,精准定位智库需求,提供多源数据采集、融合处理、人才支持和影响力塑造等针对性服务。(4)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根据智库需求和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流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智库的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多源数据融合;智能化技术与工具融合与协同治理;基于专家系统的多源数据分析与应用;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以此来实现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体现了智慧数据服务的新路径与新思想。(5)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以智库需求、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和智慧数据服务内容为评价依据,初步构建了包括多源数据、智能化技术与工具、智慧数据服务人员三个维度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再利用专家调查法、灰色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完成指标优化和赋权,以验证指标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最终确定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最终以天津社科院图书馆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论证服务能力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应用性,以此为图情机构提升智慧数据服务能力与质量提供适当参考。(6)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以智慧数据服务要素、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为依据,考量涵盖智慧数据服务关键要素、优化智慧数据服务流程、改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等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特征,涵盖政策保障、数据保障、技术保障与人才保障等层次。其中,政策保障涵盖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等;数据保障涵盖完善多源数据建设、融合、安全与开放保障机制等;技术保障涵盖完备智能化数据管理技术、方法与工具集体系构建等;人才保障涵盖智慧数据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构建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可以优化智库活动流程,提升智库的课题研究能力、决策支持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还可保障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质量和水平,也为大数据时代下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研究体系提供理论启发与借鉴,拓展智慧数据服务的理论与应用范畴,推动智慧数据服务可持续性发展。此外,通过建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可以评价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帮助其更清楚的认识优势与缺陷,根据评价体系优化服务流程,更好的服务智库。同时,为图情机构系统认知大数据时代下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实现路径提供参考,继而有效引导图情机构从智库需求感知到服务模式构建再到服务能力评价的流程化视角来看待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工作。
左婵娟[2](2021)在《华企科技公司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文中提出1999年华为开启集成产品开发(IPD)变革,IPD的引入使得华为公司有理论依据去改进现有流程管理体系,使其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保证在产品开发进度、投入成本、质量控制、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市场机遇这几方面管理得当,从发展初期的仅依赖优秀员工个人能力演变为建立清晰的管理制度来规范研发工作流程使得华为能大规模的开发出优秀的产品。华为公司对IPD的成功实践,证明了IPD是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的最佳实践理论之一。华企科技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经营企业管理培训在线教育产品,研发出的产品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目前华企科技整体产品研发流程存在跨部门沟通困难、流程低效不闭环、缺乏业务决策评审等问题,对公司的发展形成了制约。本文以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为研究对象,结合集成产品开发和业务流程改进理论探究其优化方案。首先通过对公司领导、研发部门负责人、研发骨干的面对面访谈调研,梳理出目前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的现状,找出研发流程反馈最多的几个问题。然后参考IPD流程分阶段对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进行分析,对现有研发流程中的概念阶段、计划阶段、开发与验证阶段、发布与生命周期阶段中的主要活动项进行分析,以IPD流程标准活动清单为改进目标,再结合华企科技现有流程特点,运用ECRSI方法对各阶段流程活动项进行取消、合并、重排、简化、增加后,给出优化后的流程设计结果。最后提出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的实施计划以及相应的保障策略。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改进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提升公司各业务线产品的成功率,为公司节省成本、赢得客户、增加利润。同时还可以给类似的互联网IT企业产品研发流程优化变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巫超[3](2020)在《R集团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消费需求多元化的推动下,许多大型企业集团快速规模扩张,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带来了部门组织臃肿、高额人工成本、效率下降等问题,而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的解决方案较好地针对了上述问题。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将不同地区的相关人力资源信息汇总至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共享服务模式对业务流程统一管理,进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业务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目的。在云计算平台推动下,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在数据储存、计算分析、服务范围、信息安全上使得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效能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本文以R集团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为研究对象,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介绍了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及国外对该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趋势;随后以R集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为实例,介绍该公司人力资源体系的现状,分析出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人力资源配置与业务流程处理效率两个方面,阐述该公司设计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必要性与目的。此外,介绍R集团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设计过程,并详细描述R集团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可行性分析与方案设计,以及实施后的保障性措施。最后,根据R集团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实践经验,提出我国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展望。
姚望[4](2020)在《HEX公司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HEX公司是一家以风力发电机组中大型金属零部件产品为主的制造型企业。由于公司属于OEM按订单生产的企业,客户订单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并且产品生产工序多,流程长,所以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在整个生产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随着企业新建设备设施陆续投产,生产系统内部工序与组织日趋复杂,同时订单需求也快速增长,导致HEX公司在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开始凸显,例如客户订单交付延迟,生产单位产能浪费,在制品库存积压,原辅物料管理混乱等,直接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如何对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方面的管理进行优化升级,从而更加准时高效且经济地将订单完成,已经成为HEX公司必须尽快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改善HEX公司的产品准时交货率、提高生产效率和库存周转效率为目标,对当前国内外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领域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结合HEX公司生产与物料管理的现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公司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环节的优化思路和具体方案。优化方案包括:对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转型升级;对生产计划中的订单评审、瓶颈识别、主生产计划的编制与分解、生产进度控制等一系列过程,进行流程再造与优化;对物料控制中不同物料的ABC分类,不同的需求规划策略的应用等一系列过程,进行了重新设计与优化。之后通过对关键数据的对比分析,评估了优化方案的实施效果。本文通过企业经营的实践,论证了在组织结构上引入独立PMC部门作为订单交付和库存控制的主导和中枢所具有的价值,论证了在生产控制中围绕系统瓶颈,采用“推拉结合”方式编制生产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论证了在物料控制中围绕物料属性“二八定律”灵活采用不同订货策略的管理效益,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制造企业对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PMC进行转型升级,能够显着提高其运营管理水平,也为类似企业提供参考。
方举[5](2020)在《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信息化招投标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部分,正逐步取代传统的招投标形式,有效提高了政府招投标工作的效率,但政府招投标全过程具有流程长、专业强、复杂性高等特点,距离完全实现政府招投标信息化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招投标信息化系统和相关政务系统兼容性差、系统运行不顺畅、部分环节离不开线下操作等方面。以上问题导致政府信息化招投标成本高、效率低。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规划、构建更加先进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就显得十分必要。IDE创新理论是基于ID(工业设计)和IE(工业工程)融合的创新理论,该理论将ID理念引入IE的方法应用过程,用IE方法分析ID的流程、功能、结构等,能有效解决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产品和市场、用户脱离及开发流程固化等问题。行之有效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能加快政府招投标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并有效提高政府招投标信息化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质量。文章在充分分析IDE创新理论应用于政府招投标信息化建设的可行性及理论优势基础上,将其应用于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的指导过程,旨在优化政府招投标信息化流程,为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改革提出优化的方向和措施,解决和弥补当前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流程设计中与需求相脱离、运行效率低、成本高、互联互通性差等局限性问题。该研究依据IDE创新理论将政府招投标信息化系统设计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结构展开、流程优化、技术替代、工程应用等阶段,继而对政府招投标信息化系统进行整体布局与局部优化,对政府招投标功能、结构等信息化集成要素进行逐级分解优化,改变流程相互关系,加强流程与技术整合设计,提高政府招投标信息化与政府招投标需求的结合程度,同时设计运用新技术替换进一步优化政府招投标全流程过程,完善政府招投标全生命周期过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构建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新路径。最后将其应用于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建设过程,取得了良好成效,验证了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新路径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政府招投标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陆海瞧[6](2020)在《S互联网物流集团财务共享重构研究》文中提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这成为了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在企业信息化建设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以及集团型公司改善自身财务管控的需求,使得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成为现代集团企业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主要采用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以及理论研究的研究方法,对S互联网集团型物流企业财务共享应用情况进行案例分析。首先,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从S集团基本情况、整体经营情况、财务管理现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情况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S集团在落实财务共享服务过程中的具体情况,阐述了该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组织架构和信息系统架构,发现该集团采用的是双中心的财务共享模式并基于大数据、图像识别等新型信息技术开展相关信息系统的构建工作。其次,本文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对S集团应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效果进行定性、定量评价,针对S集团相关财务指标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以下特点:(1)全面提升财务管理能力。(2)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3)提高信息实时传递速度。(4)存在较多发展升级空间。再次,本文也通过案例分析了目前S集团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一些定制化需求较难普遍满足,标准化系统的现实与定制化需求冲突不断升级,影响集团绩效整体性提升。(2)信息系统使用层次较低,使用者未全面利用海量数据进行经营管理分析,缺乏框架性认知,影响效率提升落地。(3)跨系统信息较低协同性,信息系统间数据融合程度不高,难以科学有效利用零散数据。(4)现有系统可持续性不足,比较缺乏前瞻性和统筹性规划思维,影响相关系统的使用周期。最后,基于前文研究本文给出以下优化建议:(1)平衡普适性和定制化需求,协调多方需求。(2)加强系统用户内部培训,提高管理效率。(3)整合现有系统间信息传递,加强系统整合利用效率。(4)制订全面可持续系统方案,保障业务中长期快速增长,希望能为S集团在建设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中添砖加瓦,也希望能为我国其他物流企业搭建财务共享提供一定的理论和策略支撑,推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互联网集团型物流企业中逐步落地。
宋泽雅[7](2020)在《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电力物资管理强调全业务链条高度协同,对物资的时效性、可靠性、经济性具有较高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电网企业的经营环境与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变革,电力物资管理作为电网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一环,也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近年来,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其生产流程和管理流程进行监管和控制已成为其经营管理的中国要趋势,同时也为电力物资管理实现集中管控、协同运作、快速响应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如何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电力物资管理水平已成为当前电网公司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此背景下,本文围绕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首先梳理并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电力物资管理和数字化管理的研究动态。其次,在查阅大量文献和征询业内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仓库管理、物资配送、合约签署、物资结算等八个方面的业务分析并初步选取了 14个需要实现的场景,概括了当前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行业现状。在此基础上,本文以ERP场景搭建为基础,综合八大业务环节与公司物资管理系统,对现有的数字化管理进行优化和创新。然后,选取了国家电网公司下属的某电力公司,对其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践进行了介绍,并构建了基于DEMETAL-ANP和Vague集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实践价值。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本文从输入信息来源、处理过程描述、输出信息列举和实施步骤等方面搭建了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场景,最终建立起了一套科学完整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为电网企业提升电力物资管理水平提供了新的方法。
李晶[8](2020)在《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演进,信息社会的到来不仅极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而且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乃至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然而,信息技术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又诱发了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传统的政府管理理念、治理结构和政策行为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使政府的各项工作面临新的环境。面对如此情境,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所谓政府网络公关,是政府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管理和服务职能,将网络沟通传播方式引入政府公共关系活动,利用互联网信息平台收集和传播信息,与公众进行双向互动交流,以争取公众的信任、支持与合作,从而实现政府公共关系目标,塑造与维护政府良好形象的公关理念与行为。政府网络公关不仅涉及网络信息技术,而且涉及了一种以网络媒介为手段的崭新政府治理模式,其实质为政府与公众之间借助网络媒介进行双向互动与沟通,建立一种互利互信的理想公共关系状态。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始于1999年启动的政府上网工程。2000年后开始“三网一库”工程建设,即大力推进政府办公业务网、业务资源网、政府公众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和完善,促进了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实现了网络化、协同化办公,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政府网络公关得以快速发展。自2011年起,各级政府机关和部门又纷纷开设政务微博,将其作为获取社情民意、公开政务信息、推行网络问政、塑造政府形象的重要平台。近几年,以政务APP为代表的移动客户端快速成长起来,与政务微博一起成为政府网络公关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沟通媒介,其巨大的媒介优势和信息沟通效果,使政府网络公关展现出新的形态、新的活力。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如今正朝着一个以公众为中心、政府网络公关媒介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迈进。但是,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是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公众,所涉及的事务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技术又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网络谣言、舆论压力、信息安全等问题对政府网络公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如何借助新兴网络媒介的优势,利用有效的公关手段,制定和实施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网络公关策略,使其职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现阶段政府必须着重思考的问题。以职能为主线分析我国政府网络公关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能够全面、清晰地了解当前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实际状况,帮助我们探寻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策略。政府网络公关具有政府形象塑造、公共危机治理、公共政策传播和信息服务等四项基本职能。政府网络公关的首要职能是政府形象塑造,其能够借助多元化网络公关媒介的优势,帮助政府树立沟通型、互动型、创新型等良好的政府形象。不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需要不断提升政府自身能力与素质,强化对公众的正确引导,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和应用,从而使政府网络公关的政府形象塑造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其次,公共危机治理是当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政府网络公关的重要职能。政府网络公关在帮助政府获取准确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修复政府形象、提升政府危机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政府网络公关意识和专门网络公关部门的欠缺,政府与公众间出现信息沟通不畅,影响了公共危机的有效治理。通过强化政府的网络危机意识、培养公众的责任意识、完善政府网络公关系统,能够有效提升政府的公共危机治理效能。再次,政府网络公关重新定义了公共政策的传播模式,畅通了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政策信息沟通渠道,有利于政策传播优化和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然而,公共政策传播的封闭性、公共政策传播反馈渠道受阻,以及公共政策传播的舆论场分离,严重阻碍了公共政策传播效果的实现。为此,应借助政府网络公关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创新公共政策传播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实现公共政策传播的优化。最后,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有显着的正向效应,让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得到充分实现,让政府信息服务的效能大幅提升。但是,目前仍然存在政府在线信息服务能力不足、公众对信息服务参与度不高、政府信息服务不平衡以及政府与公众沟通不深入等问题。为此,应当充分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通过整合政府信息资源、提升政府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强公众的参与能力、升级政府信息服务平台、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来让尽可能多的公众享受到优质的政府信息服务。中国已经迈进了新时代,明确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我国的政府网络公关也必须与时俱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双向-主动-引导”是未来的发现方向,其既强调了政府网络公关在主客体间信息沟通的互动性,又能明确公关态度上的主动性,还体现了公关手段上的引导性,是未来政府网络公关模式的理想状态。
杨小林[9](2019)在《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互联网平台战略被推进到国家战略层面,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智能化、数据化、互联化深入企业运营管理各个层面。外部客户需求由性价比转向个性化,企业业务流程在新的技术背景下表现了新的特征,需要新一轮的重组来实现与工业互联网信息技术系统的的匹配打造以客户价值为中心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对可控因素进行剖析,提高“3C”环境下业务流程重组能更好地适配企业运营状况,实现IT与OT整合的优化。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背景下,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综述、专家访谈的方式构建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人员因素、信息技术、内部资源、外部协助八个维度的业务流程影响因素的模型,再以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对业务流程重组实施情景、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影响因素直接影响关系进行问卷调查,经过整理共收到有效问卷301份,再通过SPSS、AMOS等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主要采用的方法有信度与效度分析、描述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路径分析、验证分析。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得出结论:(1)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主要业务流程影响性因素重视程度顺序为人员因素、企业战略、业务流程、内部资源、企业文化、组织结构、外部协助、信息技术。(2)八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层次关系为,以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人员因素为第四层的业务流程重组的基础因素,以第三层内部资源为重组对象,在第二层外部协助的引导下,达到第一层信息技术与业务流程的匹配。(3)业务流程重组执行方式要以解决企业问题或最大直接效益表现为导向。
罗卫[10](2019)在《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正在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参与的协同供给格局,信息技术也逐步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践,但“互联网+”和“智慧文化”建设思维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应用不深: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无法同日益增长的用户需求相匹配,所供非所需,供给滞后于需求并且需求发掘能力缺失;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低,资源闲置与浪费的问题普遍存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机制未能实现与信息化的有效融合。这些问题都亟待通过深入研究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来取得突破。智慧城市是复杂的巨系统,通过系统分析方法将其抽象为由理念、技术、人、组织和治理五要素构成的整体,五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产生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须遵循“真、善、和、美”的发展理念;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在智慧城市技术支持下能显着提高对公共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效率、信息共享与跨领域整合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主动性、精准性和科学性;人的微观需求及变化会引导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进行调整;智慧城市的组织变革也促使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相关组织单位需要进行诸如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的内部的革新与进步;智慧城市的治理之道为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的功能弱化和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新动能。基于现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存在的不足和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提出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该模式依系统分析方法设计出由需求端和供给侧为主要构成的结构模型。需求侧主要从需求主体、需求表达渠道、需求分析、需求形成四部分展开研究,分析了需求侧的系统构成、运行逻辑和工作产出。供给侧主要从供给主体功能规划、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供给过程优化三方面展开研究,提出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应用新兴技术、创新体制机制,使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作为一项理论方案要运用于实践,必须遵循一定的实施路径。首先是建设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其过程表现为由“风险管理→方案设计→平台建设→用户反馈”组成的螺旋模型。进而提出以整体性治理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策略包括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激励与约束并存机制、以信息技术推动数据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建设。最后落脚到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实施项目的分类建设上来,包括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建设策略。
二、信息化管理咨询第3阶段 管理模式再造与e化需求规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息化管理咨询第3阶段 管理模式再造与e化需求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图情机构智慧化资源管理与服务转型 |
1.2.2 图情机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 |
1.2.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及其评价 |
1.2.4 评述与分析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库 |
2.1.2 智慧服务 |
2.1.3 智慧数据服务 |
2.1.4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据管理理论 |
2.2.2 扎根理论 |
2.2.3 用户场景理论 |
2.2.4 灰色系统理论 |
第3章 我国智库的智慧数据服务需求分析 |
3.1 基于问卷调查的智库数据资源管理分析 |
3.1.1 调查问卷设计 |
3.1.2 调查对象与数据收集 |
3.1.3 结果分析 |
3.2 基于扎根理论的智库服务需求分析 |
3.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收集 |
3.2.2 范畴编码与检验 |
3.2.3 模型构建及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与特征 |
4.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 |
4.1.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4.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过程分析 |
4.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要素 |
4.2.1 图情机构主体 |
4.2.2 智慧数据 |
4.2.3 智慧化技术工具与方法 |
4.2.4 智慧数据服务平台 |
4.2.5 智慧数据服务环境 |
4.2.6 智慧数据服务要素之间关系 |
4.3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特征 |
4.3.1 数据多源性 |
4.3.2 技术智能性 |
4.3.3 服务场景化 |
4.4 案例分析 |
4.4.1 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展现状 |
4.4.2 南师大图书馆智慧数据服务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概念和类型 |
5.1.1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概念 |
5.1.2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的类型 |
5.2 面向智库需求的个性化推荐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2.1 智库活动过程分析 |
5.2.2 智库需求感知 |
5.2.3 资源融合及服务集成 |
5.2.4 智能化推荐 |
5.2.5 案例分析 |
5.3 面向智库需求的嵌入式智慧数据服务模式 |
5.3.1 智库活动层 |
5.3.2 嵌入层 |
5.3.3 融合层 |
5.3.4 服务层 |
5.3.5 案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实现 |
6.1 智库特征识别与需求确定 |
6.1.1 智库特征识别 |
6.1.2 智库需求确定 |
6.2 基于Data Commons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构建 |
6.2.1 Data Commons平台的概念和特点 |
6.2.2 Data Commons平台的目标与功能 |
6.2.3 Data Commons平台的架构设计 |
6.3 多源数据融合 |
6.3.1 多源数据融合架构 |
6.3.2 多源数据融合方法 |
6.4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 |
6.4.1 智能化技术融合与协同治理模式 |
6.4.2 基于协同治理的智能化技术融合过程 |
6.5 基于专家系统的智能情报分析 |
6.5.1 专家数据管理模块 |
6.5.2 专家在线咨询模块 |
6.5.3 专家智能推荐流程 |
6.6 基于向量空间模型的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1 场景化服务 |
6.6.2 场景化服务接受效用 |
6.6.3 场景化服务推荐模型 |
6.6.4 场景化服务推荐实验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7.1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问题的提出 |
7.2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依据 |
7.3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选取与修正 |
7.4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阐释 |
7.5 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指标的优化与赋权 |
7.5.1 样本选择及问卷描述 |
7.5.2 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易获得性计算 |
7.5.3 评价指标优化 |
7.5.4 评价指标赋权 |
7.6 实证研究 |
7.6.1 研究方法 |
7.6.2 数据分析 |
7.6.3 结果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保障策略 |
8.1 政府政策保障方面 |
8.2 图书情报机构服务主体保障方面 |
8.2.1 强化服务意识并挖掘智库需求 |
8.2.2 优化图情机构的智慧数据服务架构 |
8.2.3 建立并完善智慧数据服务能力评价体系 |
8.3 多源数据保障方面 |
8.3.1 加强智慧数据体系建设 |
8.3.2 建立一体化多源数据联动与反馈机制 |
8.4 智能化技术方法与工具保障方面 |
8.4.1 加强现代化数据技术的融合和应用 |
8.4.2 完善智慧数据服务平台功能和服务 |
8.5 智慧数据服务人才保障方面 |
8.5.1 完善我国图情机构学科馆员制度 |
8.5.2 提升智慧数据服务人员的创新服务能力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9.2.1 研究局限 |
9.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成果 |
致谢 |
(2)华企科技公司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集成产品开发理论 |
2.2 业务流程改进理论 |
2.3 研发管理理论 |
第三章 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现状及问题 |
3.1 公司概况 |
3.2 产品研发流程现状 |
3.3 产品研发流程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分析 |
4.1 产品研发流程分析目标及对象 |
4.2 产品研发流程分析 |
4.2.1 概念阶段流程分析 |
4.2.2 计划阶段流程分析 |
4.2.3 开发与验证阶段流程分析 |
4.2.4 发布与生命周期阶段流程分析 |
第五章 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设计 |
5.1 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思路与原则 |
5.2 产品研发流程优化设计 |
5.2.1 概念阶段流程设计 |
5.2.2 计划阶段流程设计 |
5.2.3 开发与验证阶段流程设计 |
5.2.4 发布与生命周期阶段流程设计 |
第六章 华企科技产品研发流程优化方案实施及保障 |
6.1 实施步骤与计划 |
6.1.1 方案实施步骤 |
6.1.2 方案实施计划 |
6.2 实施保障策略 |
6.2.1 组织保障 |
6.2.2 制度保障 |
6.2.3 信息化保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设计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R集团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1 共享服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2 云计算平台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4.3 云计算平台与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1.5 理论基础 |
1.5.1 规模经济理论 |
1.5.2 流程再造理论 |
1.5.3 扁平化管理理论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R集团人力资源体系现状 |
2.1 R集团企业概况 |
2.1.1 R集团介绍 |
2.1.2 行业发展现状 |
2.1.3 R集团组织架构 |
2.2 R集团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2.3 R集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优化动因 |
3.1 R集团人力资源共享服务面临的问题 |
3.1.1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运营调研 |
3.1.2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面临问题 |
3.1.3 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优化需求 |
3.2 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优化动因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设计 |
4.1 设计原则 |
4.1.1 数据标准化 |
4.1.2 虚拟化和无纸化 |
4.1.3 外包化和众包化 |
4.1.4 共享服务平台化 |
4.2 方案设计 |
4.2.1 服务模式设计 |
4.2.2 服务流程设计 |
4.2.3 云计算平台搭建 |
4.2.4 云计算平台应用 |
4.3 运行效果 |
4.3.1 人力资源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提升 |
4.3.2 人力资源配置方案优化 |
4.3.3 企业综合管理成本下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保障性措施 |
5.1 云数据安全保障措施 |
5.2 共享服务人才提升措施 |
5.3 共享服务模式转型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回顾与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HEX公司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PMC价值与体系的研究现状 |
1.2.2 PMC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3.3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生产计划与物料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制造资源计划(MRP Ⅱ) |
2.1.1 MRP Ⅱ概念与原理 |
2.1.2 MRP Ⅱ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 |
2.1.3 MRP Ⅱ优势与不足 |
2.2 准时制生产(JIT) |
2.2.1 JIT起源与概念 |
2.2.2 JIT体系构造与主要内容 |
2.2.3 JIT优势与不足 |
2.3 约束理论(TOC) |
2.3.1 TOC起源与概念 |
2.3.2 TOC基本原则与实施步骤 |
2.3.3 TOC的DBR生产计划系统 |
2.3.4 TOC优势与不足 |
2.4 MRPⅡ、JIT、TOC对比研究 |
第3章 HEX公司PMC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
3.1 HEX公司概况 |
3.1.1 公司介绍 |
3.1.2 公司组织结构 |
3.1.3 公司主要产品与工艺流程 |
3.2 HEX公司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的管理现状 |
3.2.1 生产计划管理现状 |
3.2.2 物料控制管理现状 |
3.3 HEX公司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的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
3.3.1 客户订单延期交付的问题及分析 |
3.3.2 生产单位效能损失的问题及分析 |
3.3.3 在制品库存积压的问题及分析 |
3.3.4 原辅物料管理混乱的问题及分析 |
第4章 HEX公司PMC管理体系重构 |
4.1 PMC优化的整体思路 |
4.2 新组织结构的构建 |
4.3 PMC部门的使命与角色 |
4.4 PMC部门内部职责分工 |
4.5 PMC作业流程 |
4.6 PMC评价标准 |
第5章 HEX公司PMC生产计划模块流程再造 |
5.1 生产计划模块再造的整体思路和运作流程 |
5.2 整合信息沟通渠道 |
5.3 重置订单评审程序 |
5.4 分解识别产能瓶颈 |
5.5 推拉结合的方式排产 |
5.6 生产进度的动态控制 |
第6章 HEX公司PMC物料控制模块流程再造 |
6.1 物料控制模块再造的整体思路和运作流程 |
6.2 物料的编码与分类 |
6.3 建立A类物料的MRP订购策略 |
6.4 建立B类物料的定期订购策略 |
6.5 建立C类物料的分权管理制度 |
6.6 建立对物料和产成品的动态控制 |
第7章 HEX公司PMC优化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
7.1 优化前后准时交货率的变化分析 |
7.2 优化前后生产效率的变化分析 |
7.3 优化前后库存总量和周转效率的变化分析 |
7.4 优化前后产品和物料呆滞风险的变化分析 |
7.5 优化后的管理效益评价 |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电子政务建设研究现状 |
1.2.2 招投标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 |
1.2.3 创新路径构建研究现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工业设计(ID) |
2.2 工业工程(IE) |
2.3 基于ID与 IE融合的IDE创新理论 |
2.3.1 ID与IE融合原理 |
2.3.2 IDE创新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3 IDE创新理论在政府招投标信息化系统建设中的应用 |
3.1 政府招投标信息化建设分析 |
3.1.1 招投标过程分析 |
3.1.2 招投标信息化流程分析 |
3.2 IDE创新理论应用于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3.2.1 方法应用可行性 |
3.2.2 流程设计可行性 |
3.3 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优化方法应用与流程分析 |
3.3.1 应用基础 |
3.3.2 应用过程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实证研究 |
4.1 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现状和特点分析 |
4.2 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流程 |
4.3 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优化设计 |
4.3.1 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需求分析 |
4.3.2 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功能设计与结构展开 |
4.3.3 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流程优化与替代 |
4.3.4 滑县政府招投标信息化系统建设 |
4.4 方案实施结果调研反馈 |
4.4.1 调研方案 |
4.4.2 调研结果 |
4.4.3 存在问题 |
4.4.4 实施总结 |
4.5 应用意义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6)S互联网物流集团财务共享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财务共享服务理论形成与完善 |
1.2.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与实践 |
1.2.3 评述 |
1.3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财务共享服务 |
2.1.2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
2.2 基本理论 |
2.2.1 规模经济理论 |
2.2.2 流程再造 |
2.2.3 PDCA循环式品质管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集团应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 |
3.1 S集团基本概况 |
3.1.1 S集团组织架构模型 |
3.1.2 S集团特点分析 |
3.2 S集团财务管理现状 |
3.2.1 S集团财务组织架构 |
3.2.2 S集团财务发展状况 |
3.3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状 |
3.3.1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实施概况 |
3.3.2 S集团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指标分析 |
3.4 S集团应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效果评价 |
3.4.1 全面提升财务管理能力 |
3.4.2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
3.4.3 提高信息实时传递速度 |
3.4.4 存在较多发展升级空间 |
3.5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存问题 |
3.5.1 定制化需求较难普遍满足,影响绩效提升 |
3.5.2 信息系统的使用层次较低,影响增效幅度 |
3.5.3 跨系统信息较低的协同性,影响使用效率 |
3.5.4 现有系统的可持续性不足,影响使用周期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构方案 |
4.1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构必要性 |
4.1.1 提升财务服务质量与效率 |
4.1.2 降低财务核算管理的成本 |
4.1.3 实现财务数据即时的共享 |
4.1.4 提升业务战略的支持能力 |
4.1.5 加强总部的监督管理效能 |
4.2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构思路 |
4.2.1 重构方案设计目标 |
4.2.2 重构方案设计思路 |
4.3 S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构体系 |
4.3.1 核心要素 |
4.3.2 流程再造 |
4.3.3 组织机构设置 |
4.3.4 部门职能划分 |
4.3.5 绩效管理体系 |
4.3.6 系统平台架构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集团应用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重构实施建议 |
5.1 平衡普适性和定制化需求,综合配置资源 |
5.2 加强系统用户的内部培训,提升使用层次 |
5.3 整合现有系统间信息传递,加强系统集成 |
5.4 制订全面可持续系统方案,稳步升级改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电力物资管理模式研究动态 |
1.2.2 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动态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1 电力物资概述 |
2.1.1 电力物资管理的历程 |
2.1.2 电力物资管理的特点 |
2.1.3 电力物资管理的内容 |
2.2 数字化管理概述 |
2.2.1 数字化基本概念 |
2.2.2 数字化管理的工具 |
2.3 电力物资传统管理与数字化管理模式对比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现状分析 |
3.1 电力物资管理场景分类 |
3.2 仓库管理现状分析 |
3.2.1 实物ID仓储作业移动应用 |
3.2.2 仓储作业无纸化办公 |
3.2.3 物流运输及包装标准化 |
3.2.4 全量库存资源可视化 |
3.2.5 库存物资智能平衡利库 |
3.3 物资配送现状分析 |
3.4 废旧物资现状分析 |
3.5 合约签署现状分析 |
3.6 供给规划现状分析 |
3.6.1 供需对接线上协同 |
3.6.2 项目进度与物资供应匹配度分析 |
3.7 合约履行现状分析 |
3.8 物资领料现状分析 |
3.9 物资结算现状分析 |
3.9.1 结算单据电子化处理 |
3.9.2 物资结算一体化协同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构建 |
4.1 仓库管理模式构建 |
4.1.1 实物ID仓储作业移动应用 |
4.1.2 仓储作业无纸化办公 |
4.1.3 物流运输及包装标准化 |
4.1.4 全量库存资源可视化 |
4.1.5 库存物资智能平衡利库 |
4.2 物资配送管理模式构建 |
4.3 废旧物资管理模式构建 |
4.4 合约签署管理模式构建 |
4.5 供给规划管理模式构建 |
4.5.1 供需对接线上协同 |
4.5.2 项目进度与物资供应匹配度分析 |
4.6 合约履行管理模式构建 |
4.7 物资领料管理模式构建 |
4.8 物资结算管理模式构建 |
4.8.1 结算单据电子化处理 |
4.8.2 物资结算一体化协同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实证分析 |
5.1 A公司原有物资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
5.1.1 物资流转与匹配及时性有待提升 |
5.1.2 物资采购的质量与成本管控不足 |
5.1.3 物资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 |
5.2 A公司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的构建过程 |
5.2.1 业务流程的规范与优化 |
5.2.2 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
5.2.3 规章制度的更新与完善 |
5.3 数字化管理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5.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5.3.2 基于DEMETAL-ANP的指标权重确定 |
5.3.3 基于Vague集的模糊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政府网络公关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内涵解析 |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涵义 |
二、政府网络公关的基本要素 |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特征 |
四、政府网络公关的比较性优势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形式 |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综合公关 |
二、电子邮件的针对性公关 |
三、政府网络论坛的引导公关 |
四、“两微一端”的“微时代”实时公关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的主要职能 |
一、政府形象塑造 |
二、公共危机治理 |
三、公共政策传播 |
四、政府信息服务 |
第四节 政府网络公关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政府再造理论 |
二、风险社会理论 |
三、分众传播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二章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兴起与发展 |
第一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兴起的背景 |
一、信息社会的来临 |
二、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临的机遇 |
一、政府网络公关基础夯实 |
二、政府网络公关动力增强 |
三、政府网络公关能力提升 |
四、发达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 |
第三节 信息社会我国政府网络公关面对的挑战 |
一、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难度加大 |
二、信息传播速度提升,致使政府网络公关的反应时间减少 |
三、传受角色模糊,致使政府网络公关针对性不足 |
四、把关人角色弱化,致使政府网络公关信息传播失真 |
第四节 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历程 |
一、政府网络公关之萌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立 |
二、政府网络公关之成长:“三网一库”工程”的建设 |
三、政府网络公关之强化:“政务微博”的实时互动 |
四、政府网络公关之新形态:新兴媒介的开发应用 |
第三章 政府形象塑造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信息社会对政府形象塑造的影响 |
一、政府形象与政府形象塑造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紧迫性 |
三、信息社会政府形象塑造的新导向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实效 |
一、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积极作用 |
二、政府网络公关在政府形象塑造中的困境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塑造政府形象的策略 |
一、提升政府自身素质与能力,夯实政府形象塑造的基础 |
二、增进与公众的信息沟通,营造良好的政府形象塑造环境 |
三、加强对网络媒介的管理与应用,完善政府形象塑造机制 |
第四章 公共危机治理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信息社会公共危机治理的新趋势 |
一、要求政府第一时间争夺话语权 |
二、要求信息沟通公开透明 |
三、要求多元主体协同参与 |
四、要求重视日常危机预警和处置预案的建设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于公共危机治理的突出作用 |
一、沟通信息与引导舆论,塑造应对公共危机的良好环境 |
二、动员社会力量,实现公共危机的多元共治 |
三、修复与优化政府形象,提高公共危机治理效能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应用于我国公共危机治理的困境 |
一、政府网络公关的意识狭隘、能力欠缺 |
二、缺少专门的政府网络公关部门和统一的制度规划 |
三、政府网络公关的信息沟通不畅 |
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不足制约政府网络公关 |
第四节 公共危机治理中政府网络公关的完善 |
一、提升政府的网络公关能力 |
二、培养合格的“网络公民” |
三、优化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交流 |
第五章 公共政策传播优化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 |
一、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传播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公共政策传播的新态势 |
三、当前我国公共政策传播的现实困境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机理 |
一、两者的建构理论相同 |
二、两者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性能相同 |
三、两者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
第三节 政府网络公关促进公共政策传播优化的策略 |
一、以“共治共享”理念为引领,创新政策传播思维 |
二、以人性化为原则,创新政策传播内容 |
三、以多元化为方向,创新政策传播方式 |
四、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政策传播媒介与手段 |
第六章 政府信息服务与政府网络公关 |
第一节 我国政府信息服务的现状 |
一、政府信息与政府信息服务的内涵 |
二、信息社会政府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
三、目前我国政府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
四、我国政府信息服务问题的成因 |
第二节 政府网络公关对完善政府信息服务的正向效应 |
一、实现政府信息服务的价值目标 |
二、创新政府信息服务的实现方式 |
三、提升政府信息服务的整体效能 |
第三节 基于政府网络公关考量的政府信息服务完善对策 |
一、发挥政府网络公关主体的作用 |
二、完善政府信息服务制度 |
三、创新政府信息服务模式 |
四、提高公众参与政府信息服务的能力 |
结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发展趋势 |
一、变单向为双向:强化政府与公众的网络互动 |
二、变被动为主动:提升政府网络公关的主动性 |
三、变牵制为引导:强化对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9)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工业互联网概述 |
2.1.1 工业互联网的定义 |
2.1.2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 |
2.1.3 工业互联网基本框架 |
2.1.4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核心功能 |
2.1.5 工业互联网评价 |
2.1.6 现行主要工业互联网框架示例 |
2.2 业务流程重组(BPR)理论综述 |
2.2.1 业务流程、业务流程重组的概念 |
2.2.2 BPR实施的动因 |
2.2.3 BPR的实施与管理 |
2.2.4 BPR评价体系 |
2.2.5 BPR实施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框架 |
3.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业务流程重组的影响因素 |
3.1 工业互联网背景下BPR项目关系图 |
3.2 工业互联网背景BPR主要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
3.3 业务流程重组(BPR)主要影响因素作用机理与假设 |
3.3.1 .组织结构与BPR |
3.3.2 .企业战略与BPR |
3.3.3 .企业文化与BPR |
3.3.4 .人员因素与BPR |
3.3.5 .业务流程及其管理与BPR |
3.3.6 .内部资源与BPR |
3.3.7 .外部协助与BPR |
3.3.8 .信息技术与BPR |
4.工业互联网情景下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1 问卷设计 |
4.2 问卷发放与收集 |
4.3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 基本情况描述性分析 |
4.4.1 .企业行业 |
4.4.2 .企业规模 |
4.4.3 信息技术状态 |
4.4.4 企业的经营状态 |
4.4.5 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实施情况 |
4.5 .执行方式分析 |
4.5.1 .信息水平与执行方式 |
4.5.2 经营状态与执行方式 |
4.5.3 .执行方式与评价的相关性 |
4.6 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重要程度分析 |
4.6.1 单因素均数分析 |
4.6.2 不同情景下影响因素重要性及重组结果评估 |
4.6.3 模型校正因子分析 |
4.6.4 项数简化 |
4.7 影响因素与评价结构模型验证 |
4.7.1 模型结构与模型验证 |
4.7.2 模型可识别与拟合度 |
4.7.3 路径系数与相关性 |
4.8 影响因素层次性关系研究 |
4.8.1 影响因素直接关系 |
4.8.2 ISM影响因素层次性结构模型分析 |
4.9 管理启示 |
5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10)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述评 |
1.3.1 智慧城市基本内涵与应用的研究综述 |
1.3.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研究综述 |
1.3.3 智慧城市与公共文化服务交叉研究综述 |
1.3.4 研究趋势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5.1 研究内容 |
1.5.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依据 |
2.1 智慧城市内涵及其建设 |
2.1.1 智慧城市的缘起 |
2.1.2 智慧城市的内涵 |
2.1.3 智慧城市建设原则 |
2.1.4 智慧城市建设实践 |
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内涵 |
2.2.1 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 |
2.2.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内涵 |
2.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理论依据 |
2.3.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2 整体性治理理论 |
2.3.3 政务流程再造理论 |
第3章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1 智慧城市的要素 |
3.1.1 智慧城市要素的选取 |
3.1.2 智慧城市要素的组成 |
3.2 智慧城市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1 智慧城市理念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2 智慧城市技术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3 智慧城市人的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4 智慧城市组织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3.2.5 智慧城市治理要素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影响 |
第4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构建 |
4.1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提出 |
4.1.1 国内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基本情况 |
4.1.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优势 |
4.1.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的总体架构 |
4.2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需求侧分析 |
4.2.1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主体 |
4.2.2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表达渠道 |
4.2.3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分析 |
4.2.4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内容 |
4.3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供给侧分析 |
4.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功能规划 |
4.3.2 公共文化资源分类与整合 |
4.3.3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优化 |
第5章 智慧城市视角下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实施路径 |
5.1 加强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发展 |
5.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实质 |
5.1.2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平台迭代的螺旋模型 |
5.2 推进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整体性治理 |
5.2.1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实施意义 |
5.2.2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基本内涵 |
5.2.3 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整体性治理的推进策略 |
5.3 探索智慧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分类建设道路 |
5.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建设的基本布局 |
5.3.2 自上而下推动国家级工程项目落地实施 |
5.3.3 立足特色推进区域性民族民俗文化建设 |
5.3.4 综合创新实现高水平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四、信息化管理咨询第3阶段 管理模式再造与e化需求规划(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智库需求的智慧数据服务模式及服务能力评价研究[D]. 吴雅威. 吉林大学, 2021(01)
- [2]华企科技公司产品研发流程优化研究[D]. 左婵娟. 兰州大学, 2021(12)
- [3]R集团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人力资源共享服务研究与设计[D]. 巫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HEX公司生产计划和物料控制优化研究[D]. 姚望. 扬州大学, 2020(05)
- [5]基于IDE创新理论的政府招投标信息化路径构建研究[D]. 方举. 郑州大学, 2020(02)
- [6]S互联网物流集团财务共享重构研究[D]. 陆海瞧.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7]电力物资数字化管理模式研究[D]. 宋泽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信息社会场域中我国政府网络公关的职能研究[D]. 李晶.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7)
- [9]工业互联网背景下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影响因素研究[D]. 杨小林.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10]智慧城市视角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研究[D]. 罗卫. 湘潭大学, 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