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椒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伟[1](2021)在《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苦荞(Tartary buckwheat)是一种着名的食药两用特色杂粮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西南高寒边远山区。由健康种子萌发生长而成的苦荞芽苗是一种新型芽苗类蔬菜,其质地脆嫩、风味独特、营养丰富,且富含生物黄酮等多种活性功能成分,深受消费者青睐,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目前市售苦荞芽苗菜主要以田间种植方式生产而得,其产量和品质易受天气、温度和虫害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影响了苦荞芽苗菜产业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种植技术是现代芽苗类蔬菜业发展的新趋势,该种方式可有效突破土壤条件和耕地资源的制约,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升芽苗菜的品质。本研究以西荞1号为原料,重点研究了沙土法各因素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筛选优化了水培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最后对不同培养方式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功能品质进行了分析评价,以期为高品质苦荞芽苗菜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依据,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养瓶-沙土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采用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了沙土基质配比范围为4:0~4:3、覆土深度范围为5~7 cm、种植密度范围为2100~3500粒/m2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筛选优化发现影响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关键因素为沙土基质比例,其次为种植密度,最后为覆土深度,同时确定了其最佳培养条件:种植密度为2100粒/m2,沙土基质质量比(m/m)为4:0,覆土深度为7 cm。在该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84.6%,茎长为8.1 cm,叶片数可达530片/100株,叶面积达449.8 cm2/100片,鲜重高达35.7 g/100株。2、培养瓶-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于苦荞芽苗菜生长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浓度配比;同时采用正交试验进一步确定了氮肥最佳浓度为0.3 g/L、磷肥为0.4 g/L、钾肥为0.3 g/L。在该最优配比条件下培养18 d后,所得苦荞芽苗菜的茎长为9.3 cm,叶片数达560片/100株,叶面积达480.2 cm2/100片,干重达9.89 g/100株,鲜重达39.6 g/100株。3、发芽盘-水培法方式中苦荞芽苗菜培育条件的筛选优化。首先初步研究了4种商品化复合肥对对苦荞芽苗菜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肥F4较其他3种肥料更有利于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当其供试浓度为0.75 g/L时,苦荞芽苗菜的发芽率为90.1%,茎长为7.56 cm,干重达7..89 g/100株,鲜重可达35.33 g/100株。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通过系列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确定了氮肥、磷肥、钾肥的最佳浓度配比分别为:氮肥为0.30 g/L、磷肥为0.2 g/L、钾肥为0.30 g/L。在该条件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成苗率可达94.8%,叶片数可达620片/100株,叶面积达495.2 cm2/100片,茎长为6.78 cm,干重达11.45 g/100株,鲜重达41.1 g/100株。进一步采用系统评分法对培养周期内所得的苦荞芽苗菜的感官指标进行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其适宜采摘期为15~18 d,该时段内所得苦荞芽苗菜叶色鲜绿且富有光泽、口感微甜、汁液多、质地脆嫩,其品质较佳。4、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通过测定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酚酸类等主要营养功能成分,综合评定6种不同方式培养下所得苦荞芽苗菜的品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较高,叶绿素总含量高达13.08 mg/100g,在整体上要比大田培养而得的苦荞芽芽苗菜高41.41%;该种培养方式对于苦荞芽苗菜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的合成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与对照大田种植相比分别提高了57.34%和90.33%;采用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氨基酸总含量高达31.9g/100g,总黄酮含量为87.49 mg/g;对于芦丁、牡荆素、异牡荆素和槲皮素等酚酸类成分而言,以发芽盘水培法培育的苦荞芽苗菜中的含量较高,其分别为1.33 mg/g、2.16 mg/g、6.84 mg/g、11.01 mg/g、45.85 mg/g和11.56 mg/g,相较于对照大田种植的苦荞芽苗菜分别提高了74.35%、115.7%、110.62%、72.62%、35.05%和42.78%。本研究结果为温室大棚规模化种植生产高品质苦荞芽苗菜奠定了重要基础,有助于促进我国苦荞芽苗菜生产加工技术的提升,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苦荞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陈亚云,康玉凡[2](2016)在《LED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文中研究表明芽苗菜因其品质柔嫩、生长周期短、不受季节等因素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LED采用一种物理调控手段,可以有效改善芽苗菜的营养品质。本文就芽苗菜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影响芽苗菜生长和品质主要的因素及研究趋势、LED灯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进行了分析。
刘洪敏[3](2015)在《农闲人不闲 收入不间断》文中研究说明所谓的农闲指的就是那些农事较少的日子,而现在,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其实已经没有绝对的农闲了,要非得说农闲,倒茬轮作的间隙、养猪喂羊之余可以算得上农闲,再有就是留守农村没有种养项目的闲散劳动力可以有农闲的享受。在早些年的东北农村,大部分地区只有大田生产,致富项目相对较少,一旦秋收结束,那就迎来
谢宗鹏[4](2013)在《椒芽菜软包装产品技术试验示范》文中认为椒芽菜具有营养丰富,麻香清爽,芳香健胃、祛风除湿、温中散寒等食疗保健作用,但用传统方法栽植,难以形成大批量的商品供应市场。作者通过利用软包装加工技术,解决了椒芽菜工厂化生产的问题。
汤治国,丁志诚[5](2013)在《铜陵市芽苗菜生产现状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阐述了铜陵地区近几年芽苗菜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何开展芽苗菜生产的相关对策。
陈训[6](2010)在《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花椒”是花椒属植物的统称,顶坛花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var. dintanensis Yu-Lin Tu是花椒属Zanthoxylum L.植物中竹叶椒Zanthoxylum planispinum Sieb. et Zucc的一个变种,是贵州喀斯特地区特有的,生态、经济价值很高的香料植物。在贵州喀斯特典型地区的花江,顶坛花椒已种植了10多年,但只是停留在传统和习惯的种植,研究工作做得少,它在生长及生产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一直在困扰着人们,如播种出苗率不高、生长势较弱(叶片发黄)、产量不高、应用途径单一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对项坛花椒从培育的生理生态特性方面进行研究,以揭示影响项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生态的特性及规律,优化顶坛花椒的培育。利用目前相关生态学和生理学的方法,主要探讨了以下问题(1)培育的生理特性方面:种子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种子萌发生理、幼苗水分胁迫、微量元素锌对干旱胁迫的影响、施肥对生长的影响、微量元素锌对生殖生理的影响;(2)培育的生态特性方面:苗期生长规律、海拔高度对果实生长的影响、幼茎营养成份分析、挥发油研究。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1)培育的生理特性方面:①顶坛花椒种子富含油脂,外种皮含蜡质,内种皮为坚硬的厚角质,厚度占种皮的一半以上;顶坛花椒种子内部胚乳残存,子叶还没有完全吸收胚乳中所含全部营养;有12%的种子具双胚现象;这些因素均不利于项坛花椒种子萌发。②立秋至白露中期为顶坛花椒种子采种的最佳时期;碱水处理是理想的项坛花椒种子脱脂处理方法;项坛花椒种子宜采用撒播的播种方式;磷肥作苗床底肥对种子萌发率有极显着影响,是提高顶坛花椒种子萌发率的一项有效措施。③顶坛花椒对水分胁迫的敏感性较强;幼苗随着水分胁迫加剧,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明显下降,丙二醛含量增加,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显示出项坛花椒具有一定程度的耐旱性,这也是项坛花椒能够在喀斯特地区生长的生理特性。④当ZnSO4浓度为0.06%-0.09%,顶坛花椒花粉活力和花粉寿命均能大幅度提高;当ZnSO4浓度为0.08%时,顶坛花椒种群开花率可达到最大值;ZnSO4浓度为0.09%时,顶坛花椒种群结果率达到最大值。当项坛花椒处于5-9a时它的生殖力出现峰值;在海拔为600m左右的地段,顶坛花椒具有最大的生殖力。⑤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判,适宜浓度的微量元素Zn对顶坛花椒抗旱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当ZnSO1预处理浓度为0.06%~0.12%时,能加强顶坛花椒对干旱的适应性和提高抗旱生产力。⑥顶坛花椒幼苗子叶属于木兰型Magnolia Type;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交替生长,田间管理要适时供应水分和养分;用模式方程Y=a+bX拟合了顶坛花椒幼苗的苗高、地径、主根长和根干重生长关系,可用拟合的模式方程和苗高、地径、主根长和根干重中任一指标估测该时期另三个生长指标。(2)培育生态特性方面:①在开花期到盛花期以沼肥做底肥,能促进新梢生长;以施用20 kg·株-1增产效果最为明显。顶坛花椒的最佳混料肥料配比为mN:mP:mK= (0.3981-0.4134):(0.2981~0.3134):(0.2864~0.2891)。②顶坛花椒果实发育生长呈“S”型生长曲线;花椒产量与品质在试验区有随着海拔降低而明显增加的趋势,花江峡谷的中低海拔地区(海拔<850m)属于南亚热带河谷气候,是种植顶坛花椒的优势地区。③顶坛花椒幼苗期叶的生物量占整个植株生物量的55.00%;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含量高;膳食纤维含量为10种其他常见蔬菜嫩茎、叶的2~10倍;VB2含量为所有新鲜植物食品VB2含量之最;7种必需矿质元素Ca、Mg、Fe、K、Se、Cu、Mn含量均明显高于参与比较的蔬菜,顶坛花椒幼嫩茎可作优良蔬菜。④鉴定了贵州顶坛花椒和四川茂县大红袍的挥发油化学成分,顶坛花椒有29个化合物,茂县大红袍有38个化合物;其中顶坛花椒相对含量组分占挥发油总质量的99.417%,茂县大红袍占97.68%。顶坛花椒挥发性成分中的芳樟醇(Linalool L)含量尤其高,达到茂县大红袍的4.56倍,说明顶坛花椒香味好。本论文的创新点是:(1)从顶坛花椒的种子形态结构与生理学特性、种子萌发生理、幼苗水分胁迫和苗期生长规律方面进行研究,揭示了顶坛花椒种子萌发及苗期生长的特性、对其影响顶坛花椒出苗低、生长慢的原因进行了探索。(2)从微量元素锌对顶坛花椒生殖及水分胁迫的影响,提出了微量元素锌对顶坛花椒种群开花结果率有显着的影响;指出了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顶坛花椒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判,适宜浓度的微量元素Zn对顶坛花椒抗旱能力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为顶坛花椒在培育方面使用微量元素的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3)从施肥对顶坛花椒的影响及海拔高度对顶坛花椒的影响,提出了施肥效果好的配方。说明了海拔变化对顶坛花椒产量影响的重要性。(4)对顶坛花椒幼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及果实挥发油的分析,给顶坛花椒的新用途提供了科学基础。
彭惠蓉,陈训[7](2009)在《花椒幼嫩茎叶营养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为掌握花椒幼嫩茎叶的营养价值。[方法]参照《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中10种常见嫩茎、叶类蔬菜及其他食物成分,测定了贵州顶坛花椒幼嫩茎叶所含的水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氨基酸等成分。[结果]与10种常见嫩茎、叶类蔬菜及其他食物的成分相比,顶坛花椒幼嫩茎叶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的含量最高,富含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氨基酸组成合理,VB2含量突出。[结论]花椒幼嫩茎叶为较高营养价值的理想蔬菜。
李扬[8](2009)在《西兰花芽苗菜中莱菔硫烷的分离纯化及抗癌活性的测定》文中提出莱菔硫烷(Sulforaphane,简称SF)又称“萝卜硫素”,是硫代葡萄糖苷经黑芥子酶酶解或酸水解产生的一类异硫代氰酸盐,莱菔硫烷是迄今为止在蔬菜中发现的抗癌活力最强的活性物质之一,相对分子质量为177.29,分子式为C6H11S2NO。有研究表明它对人乳腺癌细胞、结肠癌细胞、人膀胱癌细胞等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癌细胞凋亡。硫代葡萄糖苷(硫苷)广泛存在于十字花科蔬菜中,尤其是西兰花芽苗菜,硫苷的含量是其成熟时期的40100倍,这些硫苷经体内的黑芥子酶酶解成莱菔硫烷。本课题以西兰花芽苗菜为原料,通过对其种植条件的研究,确定了适合西兰花芽苗菜的种植条件为:温度25℃;相对湿度60;上架时间2.5d;浇水频率4次/天;见光时间为芽高34cm。通过对西兰花芽苗菜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莱菔硫烷含量的变化趋势的研究,确定了最佳的提取时间为生长到第7天的芽苗菜。通过对提取工艺技术的摸索,找到了超声波法提取莱菔硫烷的技术参数;通过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实验设计对硫苷酶解条件的优化,确定了提取莱菔硫烷的实验方案为:将生长至第七天的新鲜的西兰花芽苗菜,经鼓风低温烘干后粉碎,过100目筛。称取10g,加入0.0189mg/g的Vc水溶液并用盐酸调pH到5.34,加入0.1g硫化钠,料液比1:3,振荡酶解, 8h+40min(28℃、180r)。冷冻干燥得粉末,粉末中加入二氯甲烷,设定超声温度设定为40℃,超声功率为320W,超声频率设定为70KHz,超声时间45 min,进行超声波处理,抽虑收集滤液。滤渣再用二氯甲烷浸提,超声条件相同,进行超声波处理。合并两次提取液,滤纸过滤,旋转蒸发浓缩后,冷冻干燥得莱菔硫烷的粗品。通过对于莱菔硫烷粗品的分离纯化的研究,首先用硅胶柱层析初步分离,然后再用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纯化粗样,采用L9(33)正交实验对流速、填料高度及进样浓度这三个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分离条件为:流速为30 s/滴、填料高度为70 cm、进样浓度为40 mg/mL。通过验证实验,HPLC分析纯度,得出莱菔硫烷的纯度为90.4%,已经达到了预期的实验效果。通过MTT体外抗癌实验,测定制备莱菔硫烷样品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生长的抑制以及诱导其凋亡的作用。测定对照组和加药组的OD值得出在添加24μg/mL剂量的莱菔硫烷的条件下,人前列腺癌细胞生长至第五天受到较为明显的抑制,根据生长抑制率计算公式求得细胞在第五天的生长抑制率达到62.30%,抑制作用明显。本研究为对西兰花芽苗菜中硫苷酶解成莱菔硫烷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成功得到了高纯度的莱菔硫烷样品,为大规模从西兰花芽苗菜中提取分离莱菔硫烷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进一步开发抗癌新药提供了科学依据。
王港[9](2008)在《花椒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花椒属于芸香科花椒属植物,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是我国重要的调料和药用树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椒用作调料品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再加上花椒新的利用途径的开发,如花椒芽菜、花椒香水、花椒精油、利用花椒生产杀虫剂、提取生物材油等,使得价格不断上涨,2006年优质花椒的市场价格达到了56元/kg。近年来,花椒的栽培规模不断扩大,产量大幅度提高,其带来的经济效益让许多农民富裕起来,在有的地方,花椒产业甚至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花椒育种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发展的要求。本文对现有的花椒种质资源进行了调查和收集,为今后育种工作的开展准备好材料;研究花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以改进花椒育种落后、单一的手段;研究微型扦插技术,为良种的繁育和推广做好技术准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种质资源的收集经过两年的调查和收集工作,对我国北方花椒的分布,各地栽培规模以及主要栽培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和常见野生野生变异类型的情况有了详细的了解;对各主产区的主要栽培品种,早期栽培品种以及常见野生变异类型的生物学特性、经济价值和育种价值等方面做了细致研究,为今后花椒研究积累了有价值的材料。比较系统、全面的收集了我国北方花椒主要栽培区的花椒种质资源44个,包括主要栽培种质资源26个,早期栽培品种7个、常见野生变异类型11个、优树1株。采用完全随机区组5次重复试验设计,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苗圃为建立花椒种质资源库进行了育苗,所搜集的种质资源都获得了一定数量的苗子。为进行花椒种质资源的分类、评价和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条件,同时对花椒资源遗传多样性的保护,花椒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以及开发也具有重要的价值。2.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以凤椒的嫩茎、嫩叶和韧皮部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浓度的细胞分裂素(TDZ、ZT和6—BA)和生长素(IBA和NAA)组合对花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各个环节的影响,建立了完整的花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嫩叶是诱导花椒愈伤组织较好的材料;MS+0.5mg/L2,4-D+0.5 mg/L BA能成功诱导嫩叶产生愈伤组织,诱导率达90%,且愈伤组织生长良好;MS+0.03 mg/L TDZ+0.1 mg/L BA能成功的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正常的不定芽,诱导率达70%,不同光照强度、不同材料诱导的愈伤组织以及不同继代次数的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有明显差异;最适的芽增殖培养基为MS+0.4 mg/L 6-BA+ 0.3mg/L IBA,增殖系数为6.2;1/4MS+0.4 mg/L IBA能成功诱导健壮的无根苗生根,生根率达90%以上。花椒试管苗瓶外扦插试验结果表明,珍珠岩:河沙=1:1是试管苗瓶外扦插的理想基质;100~500ppmIBA浓度变化对扦插效果影响不明显,以300ppm略优;基质消毒和扦插保湿对花椒微型扦插有着重要的影响。愈伤组织再生体系的建立,为今后花椒育种中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铺平了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3.扦插技术研究研究了不同基质、不同浓度IBA溶液及其不同处理时间对花椒一年生枝条微型扦插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对花椒扦插生根率和生根数量都有显着影响,以珍珠岩:河沙=1:1做花椒扦插的基质最好,其效果优于含水量更高的蛭石基质;不同浓度IBA处理对生根有着显着影响,以100ppm浓度处理效果最好,高于150ppm的IBA处理容易导致插穂产生愈伤组织;不同处理时间对生根率影响较大,以24小时处理为最佳时间,时间过长则因插条叶片失水导致生根率大大降低。在基质消毒充分前提下,采用珍珠岩:河沙=1:1做基质,插穗用100ppmIBA处理24小时,扦插后浇透水、用地膜覆盖,生根率可达100%,平均生根条数为6~8条。
刘桂云[10](2006)在《花椒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工艺》文中研究说明
二、花椒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椒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芽苗菜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
1.1.1 芽苗菜简介 |
1.1.2 芽苗菜的营养与功能 |
1.1.3 芽苗菜的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
1.1.4 我国主要芽苗菜产品及生产企业 |
1.2 苦荞芽苗菜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1.2.1 苦荞麦芽苗菜简介 |
1.2.2 苦荞芽苗菜的营养与功能 |
1.2.3 苦荞芽苗菜的生产工艺流程 |
1.2.4 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 |
1.2.5 苦荞芽苗菜优质产品开发 |
1.3 论文设计 |
1.3.1 立题依据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分析 |
2.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2.2.1 培养瓶-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优化 |
2.2.2 不同复合肥的筛选及优化对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影响 |
2.2.3 发芽盘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
2.3 不同培养方式下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
2.3.1 原料和设备 |
2.3.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3.1.1 沙土基质配比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
3.1.2 种植密度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
3.1.3 不同基质深度对苦荞芽苗菜生长影响的确定 |
3.1.4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3.2.1 培养瓶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
3.2.2 不同复合肥的筛选及优化对苦荞芽苗菜的生长影响 |
3.2.3 发芽盘培育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优化 |
3.3 不同培养条件下苦荞芽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
3.3.1 苦荞芽苗菜脂肪含量 |
3.3.2 苦荞芽苗菜可溶性蛋白的含量 |
3.3.3 苦荞芽苗菜可溶性糖含量 |
3.3.4 苦荞芽苗菜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含量 |
3.3.5 苦荞芽苗菜总黄酮含量 |
3.3.6 总酚的含量 |
3.3.7 酚酸类物质含量 |
3.3.8 苦荞芽苗菜氨基酸含量 |
4 讨论 |
4.1 沙土法培育苦荞芽苗菜的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4.2 水培法对苦荞芽苗菜生长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4.3 不同培养条件下苦荞苗菜的营养品质分析及评价 |
4.4 苦荞芽苗菜的经济分析 |
5 创新点和展望 |
5.1 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LED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芽苗菜的研究现状 |
1.1 国内芽苗菜的研究现状 |
1.1.1 种子特性 |
1.1.2 栽培条件 |
1.1.3 化学处理 |
1.2 国外芽苗菜的研究现状 |
2 影响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主要因素及研究趋势 |
2.1 影响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主要因素 |
2.2 影响芽苗菜生长和品质的研究趋势 |
3 LED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 |
3.1 LED在芽苗菜上的应用 |
3.2 应用前景 |
(4)椒芽菜软包装产品技术试验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1 项目的立项背景 |
2 项目简介 |
3 该项目主要技术创新点 |
4 项目的技术内容 |
4.1 项目主要技术路线 |
4.2 鲜椒芽软包装产品工艺流程 |
4.2.1 执行标准 |
4.2.2 采收 |
4.2.3 盐渍方法 |
4.2.4 复绿技术研究 |
4.2.5 汤汁配料 |
4.2.6 分装 |
4.2.7 封口 |
4.2.8 灭菌 |
4.2.9 保温 |
5 项目的技术方案及应用情况 |
5.1 关键工艺控制点确定 |
5.2 生产设备选型配套 |
5.3 项目应用情况 |
6 项目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
(5)铜陵市芽苗菜生产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芽苗菜生产现状 |
1.1 我国芽苗菜生产现状 |
1.2 铜陵市芽苗菜生产现状 |
1.3 市民消费理念和认知程度存在偏差 |
2 对策 |
2.1 开展科技示范带动生产辐射 |
2.2 各方通力合作, 强民生、保供给 |
2.3 正确引导市民消费, 提高市民认知程度 |
(6)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花椒的利用研究 |
1.1.1 花椒的利用历史 |
1.1.2 花椒的食用价值 |
1.1.3 花椒的药用价值 |
1.1.4 花椒的生态功能 |
1.2 国内外花椒育苗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花椒育苗研究情况 |
1.2.2 国外花椒育苗研究情况 |
1.3 花椒的栽培研究 |
1.4 花椒的病虫害及冻害防治研究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顶坛花椒种子形态结构与生理特点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地概况 |
2.1.2 果实及种子来源 |
2.1.3 果实及种子形态、结构的观测 |
2.1.4 果实及种子部分物理指标的测定 |
2.1.5 种子吸水曲线的绘制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果实及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 |
2.2.2 种子的各项物理指标 |
2.2.3 种子的吸水特性 |
3 种子萌发生理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不同采种时间 |
3.2.2 不同种子脱脂方法 |
3.2.3 不同播种方式 |
3.2.4 不同苗床底肥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技术措施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3.3.2 不同技术措施对种子萌发影响的方差分析 |
4 幼苗水分胁迫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分析测定 |
4.2.1 顶坛花椒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4.2.2 顶坛花椒叶片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4.2.3 顶坛花椒叶片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水分胁迫下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4.3.2 水分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4.3.3 水分胁迫下叶片丙二醛含量变化 |
4.4 小结 |
4.4.1 水分胁迫对顶坛花椒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4.2 水分胁迫对顶坛花椒幼苗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4.4.3 水分胁迫对顶坛花椒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 锌对顶坛花椒干旱胁迫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干旱胁迫下顶坛花椒相对含水量(RWC)对Zn的响应 |
5.2.2 干旱胁迫下顶坛花椒丙二醛(MDA)含量对Zn的响应 |
5.2.3 干旱胁迫下顶坛花椒脯氨酸(Pro)含量对Zn的响应 |
5.2.4 干旱胁迫下顶坛花椒细胞膜透性变化对Zn的响应 |
5.2.5 干旱胁迫下顶坛花椒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对Zn的响应 |
5.2.6 顶坛花椒幼苗抗旱性的综合评定 |
5.3 讨论 |
6 施肥对顶坛花椒生长的影响 |
6.1 沼肥施肥研究 |
6.1.1 材料和方法 |
6.1.2 结果与分析 |
6.1.3 小结 |
6.2 复合肥试验 |
6.2.1 材料和方法 |
6.2.2 结果与分析 |
6.2.3 产量的方差分析及回归方程的建立 |
6.2.4 氮磷钾最佳配合点的确定 |
6.2.5 小结 |
7 锌对顶坛花椒生殖生理的影响 |
7.1 材料和方法 |
7.1.1 试验设计与材料 |
7.1.2 顶坛花椒生殖力测定 |
7.1.3 花粉活力检测 |
7.1.4 开花结果率测定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顶坛花椒生殖力研究 |
7.2.2 顶坛花椒花粉活力对Zn的响应 |
7.2.3 顶坛花椒种群开花结果率刘Zn的响应 |
7.3 讨论 |
7.3.1 顶坛花椒生殖力研究 |
7.3.2 顶坛花椒花粉活力及其对Zn的响应 |
7.3.3 顶坛花椒种群开花结果率对Zn的响应 |
8 苗期生长规律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苗高、地茎的观测 |
8.1.2 地下部分生长情况及生物量测定 |
8.2 结果与分析 |
8.2.1 幼苗形态 |
8.2.2 幼苗生长过程 |
8.2.3 苗高、地径、主根长与根干重的相关性分析 |
9 海拔高度对果实生长的影响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地概况 |
9.1.2 材料 |
9.2 结果与分析 |
9.2.1 顶坛花椒果实膨大生长规律 |
9.2.2 方差分析 |
9.2.3 海拔对顶坛花椒出皮率及千粒重的影响 |
9.3 小结 |
10 幼茎叶营养成分分析 |
10.1 材料与方法 |
10.1.1 材料 |
10.1.2 测试方法 |
10.1.3 评价方法 |
10.2 结果与分析 |
10.2.1 主要成分含量分析 |
10.2.2 维生素含量分析 |
10.2.3 必需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10.2.4 氨基酸含量分析 |
11 挥发油研究 |
11.1 材料与方法 |
11.1.1 试验仪器及条件 |
11.1.2 试验材料及挥发油提取 |
11.2 结果与分析 |
11.2.1 挥发油成分鉴定 |
11.2.2 挥发油成分分析 |
11.3 小结 |
12 结论与认识 |
12.1 主要结论 |
12.1.1 顶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特性方 |
12.1.2 顶坛花椒培育的生态学特性方面 |
12.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12.2.1 存在问题 |
12.2.2 展望 |
12.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花椒幼嫩茎叶营养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测试方法 |
1.3 评价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主要成分含量分析 |
2.2 维生素含量分析 |
2.3 必需矿质元素含量分析 |
2.4 氨基酸含量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3.1 主要成分齐全, 营养成分含量高 |
3.2 富含VB2 |
3.3 必需矿质元素含量高 |
3.4 氨基酸组成合理 |
(8)西兰花芽苗菜中莱菔硫烷的分离纯化及抗癌活性的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西兰花芽苗菜概述 |
1.2 莱菔硫烷的概述 |
1.3 莱菔硫烷的抗癌作用 |
1.4 莱菔硫烷提取分离纯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西兰花芽苗菜种植条件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分析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声波提取莱菔硫烷的工艺研究及其技术参数优化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
3.3 莱菔硫烷粗品的制备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莱菔硫烷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及技术参数的优化 |
4.1 实验材料 |
4.2 莱菔硫烷的初分离 |
4.3 莱菔硫烷的纯化 |
4.4 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制莱菔硫烷样品体外抗癌活性的测定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步骤 |
5.3 结果分析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花椒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花椒的栽培和应用历史 |
1.2 我国北方花椒生产概况 |
1.2.1 陕西韩城花椒生产概况 |
1.2.2 陕西凤县花椒生产概况 |
1.2.3 甘肃秦安花椒生产概况 |
1.2.4 甘肃武都花椒生产概况 |
1.2.5 甘肃临夏花椒生产概况 |
1.2.6 河北涉县花椒生产概况 |
1.2.7 河北平山花椒生产概况 |
1.2.8 青海循化花椒生产概况 |
1.3 花椒研究概况 |
1.3.1 国内研究 |
1.3.1.1 育种方面的研究 |
1.3.1.2 栽培管理方面的研究 |
1.3.1.3 生态效益研究 |
1.3.1.4 开发利用方面的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2.1 日本花椒研究现状 |
1.3.2.2 韩国花椒研究现状 |
1.4 林木再生体系研究进展 |
1.4.1 影响木林木再生体系建立的主要因素 |
1.4.2 植株再生中的基因表达与调控 |
1.4.2.1 胚性蛋白质和有关酶的形成 |
1.4.2.2 基因表达的调控 |
1.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花椒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2.1 调查方法 |
2.2.2 收集方法 |
2.2.3 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
2.2.3.1 不同处理方法对花椒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
2.2.3.2 种质资源圃的建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各主产区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1 陕西韩城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2 陕西凤县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3 甘肃秦安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4 甘肃武都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5 甘肃临夏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6 河北涉县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7 河北平山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1.8 青海循化主栽品种、早期栽培品种及常见野生品种性状调查 |
2.3.2 种质资源收集结果 |
2.3.3 种质资源的保存 |
2.3.3.1 不同处理方法对花椒发芽率的影响 |
2.3.3.2 不同品种/品系出苗状况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2.1 外植体灭菌 |
3.1.2.2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及最适激素种类和浓度的研究 |
3.1.2.3 愈伤组织增殖及继代培养基研究 |
3.1.2.4 愈伤组织分化芽的研究 |
3.1.2.5 不定芽复壮及芽增殖培养基优化研究 |
3.1.2.6 花椒无根试管苗在不同培养基及不同浓度IBA 中生根研究 |
3.1.2.7 移栽 |
3.1.2.8 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灭菌时间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
3.2.2 不同材料诱导愈伤组织及最适激素种类和浓度的研究 |
3.2.2.1 不同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效果比较 |
3.2.2.2 不同生长素种类和浓度诱导叶片愈伤组织效果比较 |
3.2.3 愈伤组织增殖及继代培养基研究 |
3.2.4 愈伤组织分化芽的研究 |
3.2.4.1 不同种类细胞分裂素对花椒愈伤组织分化芽效果比较 |
3.2.4.2 不同浓度TDZ 和IBA 对花椒愈伤组织分化芽效果比较 |
3.2.4.3 不同种类生长素对花椒愈伤组织分化芽效果比较 |
3.2.4.4 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能力比较 |
3.2.4.5 不同光照强度对愈伤组织分化芽效果比较 |
3.2.4.6 不同继代次数的愈伤组织分化芽能力比较 |
3.2.5 不定芽复壮及芽增殖培养基优化研究 |
3.2.5.1 不定芽复壮 |
3.2.5.2 芽增殖培养基优化研究 |
3.2.6 最适生根培养基研究 |
3.2.7 花椒试管苗移栽不同炼苗方式的研究 |
3.2.9 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 |
3.2.9.1 无根试管苗瓶外生根技术研究 |
3.2.9.2 瓶外生根苗与瓶内生根苗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花椒微型扦插育苗技术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1.2.1 试验设计 |
4.1.2.2 不同时间移栽效果研究 |
4.1.2.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扦插后不同时间根的发育情况 |
4.2.2 不同处理方式生根情况比较 |
4.2.2.1 不同基质扦插效果比较 |
4.2.2.2 不同浓度IBA 处理插穗生根效果比较 |
4.2.2.3 处理不同时间生根情况比较 |
4.2.3 不同移栽时间移栽效果比较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讨论与建议 |
5.2.1 讨论 |
5.2.1.1 关于种质资源调查与收集 |
5.2.1.2 关于花椒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5.2.1.3 关于花椒微型扦插技术研究 |
5.2.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花椒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苦荞芽苗菜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品质分析[D]. 吴志伟. 成都大学, 2021(07)
- [2]LED在芽苗菜生产中的应用及前景展望[J]. 陈亚云,康玉凡.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6(08)
- [3]农闲人不闲 收入不间断[J]. 刘洪敏. 新农业, 2015(20)
- [4]椒芽菜软包装产品技术试验示范[J]. 谢宗鹏.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3(05)
- [5]铜陵市芽苗菜生产现状与对策[J]. 汤治国,丁志诚.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3)
- [6]喀斯特地区顶坛花椒培育的生理生态特性研究[D]. 陈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09)
- [7]花椒幼嫩茎叶营养成分研究[J]. 彭惠蓉,陈训.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2)
- [8]西兰花芽苗菜中莱菔硫烷的分离纯化及抗癌活性的测定[D]. 李扬.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09(S2)
- [9]花椒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及组织培养再生体系建立[D]. 王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2)
- [10]花椒芽苗菜工厂化生产工艺[J]. 刘桂云. 当代蔬菜,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