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命必需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论文文献综述)
王海伟[1](2021)在《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尿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尿液中的金属元素水平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揭示儿童急性白血病致病的危险因素,并通过监测这些元素含量的变化针对性地指导临床及预防因环境因素所导致的儿童白血病的发生。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血液科43例初发急性白血病患儿作为病例组,所有患儿均在14周岁以内并且排除遗传代谢及染色体异常疾病;选取同期就诊于沈阳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正常的儿童64例作为对照组,年龄、性别与病例组匹配且排除肿瘤及染色体异常等疾病。应用调查问卷形式记录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同时收集其新鲜晨尿(病例组尿液取化疗前),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检测标本中金属元素含量,应用Logistic模型对其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显示,其中患儿母亲孕期补铁,在病例组及对照组的构成比分别为17.2%(16/43);17.2%(11/6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47,P=0.0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例组及对照组含量(中位数)分别为铅为1.95、0.48(Wald X2=16.70,P<0.05),汞为0.76、0.87(Wald X2=1.12,P=0.18),钒为6.18、3.03(Wald X2=0.12,P<0.05),砷为50.96、35.36(Wald X2=16.61,P<0.05),铁为56.72、15.77(Wald X2=20.33,P<0.05),铬为3.32、2.77(Wald X2=0.11,P=0.002),锰为5.28、2.49(Wald X2=14.01,P<0.05),镍为3.46、5.04(Wald X2=0.05,P=0.48),钴为1.06、0.84(Wald X2=6.32,P=0.012),铜为64.21、9.81(Wald X2=4.55,P<0.05),其中两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元素分别为铅、钒、砷、铁、铬、锰、钴、铜。多因素回归分析,尿中铁元素含量升高可增加儿童急性白血病的发病风险(OR=1.012;95%CI=1.002-1.016)。结论尿液中铁元素与儿童急性白血病发病具有相关性,但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刘圣金,马瑜璐,房方,王瑞,单晨啸,卞勇,杨文国,严辉,张志杰,奥·乌力吉,段金廒[2](2021)在《矿物药青礞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青礞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痰热证模型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的影响。采用烟熏结合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方法复制AECOPD痰热证大鼠模型,给予青礞石干预后,利用ICP-OES、ICP-MS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利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各金属元素的变化等相关分析。结果青礞石可显着上调模型组大鼠血浆中铁(Fe)、铝(Al)、锰(Mn)、铜(Cu)、锌(Zn)、锡(Sn)(P<0.05),钒(V)、钴(Co)(P<0.01)及Cu/Zn(P<0.05)的含量,显着下调钛(Ti)(P<0.05)和铅(Pb)的含量(P<0.05);显着上调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铍(Be)含量(P<0.05),下调镁(Mg)、Ti、Al含量(P<0.01)。正常组、模型组和青礞石组血浆、肺组织样品元素轮廓能很好地分离;血浆、肺组织样品青礞石组与其他组可分为两大类。差异代谢物中以血浆中牛磺酸(taurine)及肺组织植物鞘氨醇(phytosphingosine)与差异金属元素关系最为密切。青礞石中Fe、Al、Mg、Be、Ti、V、Mn、Cu、Zn、Sn、Co等元素可能直接或间接参与了AECOPD大鼠的干预作用,该金属元素群可能是青礞石作用于AECOPD大鼠的物质基础,同时降低了体内的Cu/Zn。进一步证实了青礞石通过干预AECOPD大鼠血浆和尿液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taurine and hypotaurine metabolism)通路、肺组织鞘脂类代谢(sphingolipid metabolism)通路的效应机制。此外,该研究证实了长期吸烟可引起镉(Cd)在肺部的高度富集并损伤肺组织。
钟琦[3](2021)在《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肥胖及高血压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金属污染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环境中的多种金属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接触等途径被人体吸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同时暴露于多种金属,尤其是易受工农业污染地区的居民,体内金属水平可能更高。因此,本研究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探讨居民尿液中22种金属水平及其变化,以及多金属暴露与肥胖、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2014年9月~2015年6月开展皖江社区人群队列基线调查,共调查2625名成年居民。2019年5月~2019年11月进行随访调查,共随访2283名居民,失访341人,随访率为86.97%。本研究在基线和随访时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晨尿收集。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测量尿液中21种金属(铝,Aluminum,Al;砷,Arsenic,As;硼,Boron,B;钡,Barium,Ba;铋,Bismuth,Bi;钴,Cobalt,Co;铬,Chromium,Cr;铜,Copper,Cu;铁,Iron,Fe;汞,Mercury,Hg;锂,Lithium,Li;镁,Magnesium,Mg;锰,Manganese,Mn;钼,Molybdenum,Mo;镍,Nickel,Ni;铅,Lead,Pb;铷,Rubidium,Rb;硒,Selenium,Se;锶,Strontium,Sr;钛,Titanium,Ti;锌,Zinc,Zn)的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尿镉(Cadmium,Cd)含量。同时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尿液中肌酐浓度,用以校正居民尿液中金属浓度值。研究第一部分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皖江社区居民基线尿液中金属水平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时间金属浓度的变化情况。研究第二、三部分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探讨基线多金属暴露与居民肥胖和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并使用Quantile g-computation和贝叶斯核回归(Bayesian kernel machine regression,BKMR)模型探讨金属混合物的联合暴露对肥胖和高血压的作用。结果第一部分:皖江社区人群尿液中金属水平及其变化本部分研究共纳入2089名皖江社区成年居民,其中男性935人,女性1154人。男性及女性居民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9.26±16.67岁、49.30±16.81岁。尿液中金属As、B、Ba、Bi、Cd、Co、Cr、Cu、Fe、Li、Mg、Mn、Mo、Rb、Se、Sr、Zn浓度中位数分别为74.06μg/(g肌酐)、382.29μg/(g肌酐)、5.55μg/(g肌酐)、17.59μg/(g肌酐)、2.50μg/(g肌酐)、2.39μg/(g肌酐)、19.01μg/(g肌酐)、14.69μg/(g肌酐)、15.84μg/(g肌酐)、13.66μg/(g肌酐)、33.60mg/(g肌酐)、0.45μg/(g肌酐)、76.09μg/(g肌酐)、308.34μg/(g肌酐)、33.70μg/(g肌酐)、114.87μg/(g肌酐)及479.21μg/(g肌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居民尿液金属Ba、Cd、Co、Cr、Cu、Fe、Li、Mn、Sr及Zn浓度较高(P<0.05)。年龄与金属As、B、Cd、Fe、Li、Mg、Mn及Zn浓度有正向关联(P<0.05)。吸烟与金属Cd浓度正相关,与金属Mg及Mo呈负相关(P<0.05)。饮酒的居民体内金属As、Cd及Mo浓度较低(P<0.05)。金属变异性分析共纳入871名研究对象,与基线尿液金属比较,2019年随访所收集的尿液中金属As、Ba、Cd、Co、Cu及Zn含量较低(P<0.001),金属Cr、Fe、Li、Mg、Mn、Mo、Se及Sr含量较高(P<0.001)。第二部分: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肥胖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中的982名居民平均随访4.5年(4.0-5.3年),其中351名居民在随访期间发生肥胖(35.7%)。单金属模型结果发现有八种金属与肥胖存在负向关联(As,Ba,Cd,Co,Cr,Fe,Mn和Se),而金属Mo与肥胖存在正向关联(P趋势<0.05)。在多金属模型中,与最低分位的居民相比,位于金属As最高四分位的居民发生肥胖的风险比(Hazard ratios,HR)值为0.44[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29,0.65,P趋势<0.001],金属Fe的HR值为0.53(95%CI:0.32,0.85,P趋势=0.019)。位于金属Mo最高四分位数的居民与最低四分位居民相比,发生肥胖的HR值为1.70(95%CI:1.18,2.43,P趋势=0.002)。经FDR校正后,金属As和Mo的P趋势仍然具有统计学意义。限制性样条函数(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结果表明金属As和Mo与肥胖之间具有显着的非线性关联(非线性的P值分别为0.03和0.001)。Quantile g-computation结果显示当17种金属混合物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肥胖的发生风险为0.27(95%CI:0.15,0.47,P<0.05),其中金属As和Fe在与肥胖负向关联中的权重最大,Mo、Zn和Li在与肥胖的正向关联中权重最大。金属混合物的暴露主要与腹型肥胖有关,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腹型肥胖发生的风险为0.26(95%CI:0.14,0.47,P<0.05)。第三部分: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高血压的前瞻性研究本次研究共纳入分析1303名皖江社区人群队列中的成年居民,其中385人(29.6%)被诊断为新发高血压。单金属模型结果发现有5种金属与高血压呈显着性相关(Cd、Cu、Mg、Mo和Zn,P趋势<0.05)。将5种金属同时纳入多金属模型中,发现金属Cd和Zn与高血压的关联仍然显着,位于金属Cd最高四分位的居民发生高血压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1.49(95%CI:1.01,2.21,P趋势=0.05),金属Zn的OR值为1.60(95%CI:1.08,2.38,P趋势=0.023)。RCS分析结果表明金属Cd和Zn与高血压之间具有显着的线性关联(非线性的P值分别为0.50和0.19)。Quantile g-computation结果显示当17种金属的混合物每增加一个四分位数时,高血压的发生风险的OR值为1.62(95%CI:0.85,3.09,P=0.141),其中金属Ba和Rb在与高血压负向关联中的权重最大,Cu、Cd和Li在与高血压的正向关联中权重最大。BKMR模型结果显示金属混合物的暴露与高血压发病风险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在Cd和Zn的交互作用分析中,结果发现两种金属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影响具有交互作用(P-Interaction=0.022),相对于Cd和Zn含量位于较低水平的居民,较高含量的Cd和Zn暴露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ORint为1.41(95%CI:1.05,1.89),S值为4.01(1.41,11.40)。结论皖江地区居民尿液金属Ba、Cd、Co、Cr、Cu、Fe、Li、Mn、Sr及Zn浓度与性别或年龄有关,文化程度、肥胖、吸烟等因素也与一些金属水平有关。皖江地区居民体内重金属(As和Cd)及Ba、Co、Cu含量有所降低,其他必需金属含量升高。同时本研究采用Quantile g-computation和BKMR模型评估居民尿液中多金属的混合暴露与肥胖及高血压之间的关系,发现当所有金属增加一个四分位数时,17种金属的混合暴露会对肥胖产生负向效应,对高血压产生正向效应。此外,还发现金属Cd和Zn对高血压发病风险的交互作用。考虑到皖江地区居民体内较高的金属浓度及金属暴露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队列研究来探讨金属混合物暴露与肥胖及高血压关联的生物学机制。
李争显,李伟,LEI Jiajun,LI Qianyu,刘林涛,周廉[4](2020)在《常见金属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危害》文中认为金属元素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金属的应用推动了人类生活的发展,同时也给人体带来一些副作用。金属元素中有的是人体必需元素,有的则是非必需元素,必需元素在人体内的平衡被打破(缺失、过量),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而非必需元素,特别是一些重金属元素往往对人体有毒性,甚至会产生致癌作用。综述了铅、汞、镉、铬、铝、铜、镍、锌、铁、钴、钛、钡、锰13种金属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介绍了金属元素的来源和人类摄入金属元素的方式。进一步阐述了金属元素的毒性机制,如刺激细胞氧化应激、抑制DNA表达、诱发突变导致癌细胞的产生和增殖等,旨在通过阐明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加强人类对金属元素的自我防范意识。
谢海芳[5](2020)在《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对Fe3+与Cu2+的识别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设计合成新型荧光探针,并对其结构进行表征,考察探针的光谱性能及其对Fe3+和Cu2+的选择性识别性能,并应用于水环境体系中Fe3+和Cu2+的选择性识别和检测,为进一步开发应用这类荧光探针提供一些基础实验研究数据。方法:通过1H NMR和13C NMR等方法对探针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考察了含芘氧杂杯[3]芳烃荧光探针1与Fe3+的相互作用、抗干扰检测、p H的适用范围及其对水样(桶装饮用水、自来水、人工湖)中Fe3+的检测;采用荧光光谱、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考察了含蒽硫杂杯[4]芳烃荧光探针2与Fe3+的相互作用、抗干扰检测、p H的适用范围及其对水样(桶装饮用水、自来水、人工湖)中Fe3+的检测;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考察了基于四苯基乙烯官能化的水杨醛席夫碱荧光探针TPE-An-Py与Cu2+的相互作用、抗干扰检测、p H的适用范围及其对水样(桶装饮用水、自来水、人工湖)中Cu2+的检测。结果:1.合成了三个荧光探针,分别为含芘氧杂杯[3]芳烃荧光探针1、含蒽硫杂杯[4]芳烃荧光探针2和基于四苯基乙烯官能化的水杨醛席夫碱荧光探针TPE-An-Py。以四氢呋喃/水(V四氢呋喃/V水=7/3,2.00×10-3mol/LTris-HCl缓冲液,p H=7.00)作为检测体系,Fe3+导致了探针1在482 nm处的荧光强度显着降低,其它金属离子和阴离子均对探针1的荧光光谱几乎没有影响且均对探针1检测Fe3+时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Fe3+的浓度在4.00×10-6~2.00×10-4mol/L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Fe3+的浓度呈现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为0.9947,检出限LOD为2.09×10-7mol/L,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Ka为2.68×102mol/L;在p H2.00~11.00条件下,Fe3+均导致了荧光探针1在482nm处的荧光强度降低且下降幅度几乎一致;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探针1可瞬间检测到水溶液中Fe3+,且对桶装饮用水、自来水和人工湖中Fe3+的回收率分别为99.75~102.51%、99.06~101.27%、99.28~103.15%。2.在体积比为4:1的四氢呋喃/Tris-HCl缓冲溶液(2.00×10-3mol/L,p H=7.00)中,Fe3+导致了探针2在418nm处的荧光强度下降,而其他金属阳离子和阴离子对探针2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影响且对探针2识别Fe3+时的荧光强度影响较小;Fe3+的浓度在5.00×10-6~5.00×10-4mol/L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Fe3+的浓度呈现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为0.9956,LOD为7.68×10-7mol/L,结合常数Ka为7.85×102mol/L;p H值在2.00~11.00范围内,探针2均可有效地检测Fe3+;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探针2可瞬间检测到水溶液中Fe3+,且对桶装饮用水、自来水和人工湖中Fe3+的回收率分别为98.22~100.05%,87.71~105.62%和94.00~117.37%。3.在体积比为4:1的四氢呋喃和水溶液(2.00×10-3mol/L Tris-HCl缓冲液,p H=7.00)中,Cu2+导致了探针TPE-An-Py在598 nm处的荧光强度下降和439 nm处的吸收峰增强,而其它金属阳离子均对探针TPE-An-Py的荧光光谱影响很小(除Fe3+外对其稍有影响外),且对探针TPE-An-Py检测Cu2+时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当加入10倍探针量的Cu2+时,其荧光猝灭率能达到91.66%;探针TPE-An-Py与Cu2+两者之间的结合比为1:2,Ka=3.34×103mol/L;Cu2+浓度在5.00×10-6~1.20×10-4mol/L范围内,体系的荧光强度与Cu2+浓度呈现线性相关,R2=0.9929,LOD=2.36×10-7mol/L;p H值为3.00~7.00时,对探针TPE-An-Py检测Cu2+时的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而p H值为8.00~11.00时,体系的荧光强度稍有下降但幅度较小;在选定的实验条件下,探针TPE-An-Py对桶装饮用水、自来水和人工湖中Cu2+的回收率分别为99.92~101.77%,96.79~107.50%,106.72~111.19%。结论:1.在体积比为7:3的THF/Tris-HCl缓冲溶液(2.00×10-3mol/L,p H=7.00)中,探针1可瞬时识别Fe3+,抗干扰能力较好,专一性较强;在Fe3+的浓度为4.00×10-6~2.00×10-4mol/L范围内,探针1可定量地检测Fe3+的含量,LOD=2.09×10-7mol/L;在较宽的p H范围内,仍可有效地检测Fe3+;探针1可检测水样中的Fe3+,回收率为99.06~103.15%。2.在体积比为4:1的四氢呋喃/Tris-HCl缓冲溶液(2.00×10-3mol/L,p H=7.00)中,探针2可瞬时识别Fe3+,其抗干扰能力较好,专一性较强,对Fe3+的检出限为7.68×10-7mol/L;在不同酸碱条件下,探针2仍可识别Fe3+;探针2对水样中Fe3+的回收率为87.71~117.37%。3.以体积比为4:1的四氢呋喃/Tris-HCl缓冲溶液(2.00×10-3mol/L,p H=7.00)作为检测体系,探针TPE-An-Py可选择性识别Cu2+,专一性较强,不易受金属离子和阴离子的影响,抗干扰能力较强;在Cu2+浓度为5.00×10-6~1.20×10-4mol/L之间,探针TPE-An-Py可定量检测Cu2+,LOD=2.36×10-7mol/L;探针TPE-An-Py与Cu2+可形成摩尔比1:2的配合物;当p H值为8.00~11.00,探针TPE-An-Py对Cu2+的检测更为灵敏且对水样中Cu2+的加标回收率为96.79~111.19%。
孙境蔚[6](2020)在《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全球有20多亿人饮茶。长期饮用金属污染物超标的茶叶将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选择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和茶树为研究对象,开展铁观音茶叶受金属(Li、V、Cr、Co、Ni、Cu、Zn、Sr、Mo、Cd、Sb、Ba、Tl、Pb)污染的调查研究,分析土壤—茶树体系的金属总量、生物有效性并进行评价;研究茶树在典型金属胁迫条件下,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分布及茶叶品质的变化;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元统计分析法,研究土壤—茶树体系中的金属来源,为铁观音种植区的金属污染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铁观音茶园土壤酸化严重;土壤总有机碳在大部分采样点为优良水平;茶园土壤中Cd、Pb、Tl为主要污染因子,Cd具有极大的生态风险,湖头镇和剑斗镇的3个采样点(HT1、HT2、JD1)及2个垂直剖面(HTp、JDp)的污染严重;金属含量在垂直剖面土壤中的变化无明显规律;根中的Cu和Zn,茎中的Mo、Cd、Sb,新叶中的Cr、Sr、Cd、Ba具有极强变异;茶树新叶从土壤中富集金属的能力较弱。(2)茶园土壤金属赋存形态的研究表明:Cd、Pb、Cr、Zn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土壤酸性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金属的生物活性越强;金属总量对金属活性态的影响不显着。(3)Pb、Cd、Zn的胁迫实验结果表明:Pb、Cd主要富集在根部,当基质中Pb、Cd的含量较高时,叶片的累积也不容忽视;根吸收的低含量的Zn主要累积在茎,当Zn浓度增加时,叶片的累积超过茎;当金属胁迫浓度较高时,茶叶中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均迅速下降,影响茶叶品质。(4)茶叶的浸泡实验表明:泡茶用水的水质影响茶汤中金属的浓度。茶园土壤和茶汤的健康风险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不会出现非致癌和致癌的健康风险;饮用茶汤不存在致癌风险,金属Tl存在一定的非致癌风险。(5)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主要为母质层和工农业生产;垂直剖面土壤金属均以母质层来源为主;工业生产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沉降在根;农业生产对茎的影响最大;新叶则受母质层的影响最大;各因子的空间分布与安溪县的工业布局有关。(6)Pb、Sr同位素示踪及同位素混合模型的研究表明:表层土壤的铅锶同位素比值落在母质层和燃煤范围内,母质层的平均贡献率为88%;垂直剖面土壤主要受到母质层的影响,贡献率在90%以上;茶树各部位的金属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其中根主要受母质层和燃煤影响,茎和老叶受燃煤、农业源、钢铁厂飞灰的影响,新叶则主要受工业源与交通源影响。
胡丽华[7](2020)在《血浆金属元素(钙、镁、铜)与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 ——一项基于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与目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首位死亡原因。尽管目前针对已知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脑卒中的发病率,但是仍然存在着极大的残余风险。因此,在控制传统的危险因素之外,迫切需要确定新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以便更精准地指导脑卒中的一级预防。近年来,金属元素钙(Calcium,Ca)、镁(Magnesium,Mg)、铜(Copper,Cu)暴露与脑卒中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然而既往相关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且我国人群相关研究甚少;其次,大多相关研究仅局限于单个金属元素,缺乏多个金属元素联合作用的探讨。因此,本研究揭示我国高血压人群血浆Ca、Mg、Cu及联合作用与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为高血压人群脑卒中的精准营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一项多中心、前瞻性、社区观察性的中国高血压注册登记研究(China Hypertension Registry Study,CHRS)设计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共筛查山东荣成115337例高血压人群,并收集基线一般信息和血样。截止2018年12月31日,根据身份证号码匹配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CDC)历年(2013-2018年)脑卒中发病数据,确定新发脑卒中组,再根据年龄(±1岁)、同性别及同地区(乡镇)在未发生脑卒中人群中按1:1匹配对照组,最终选取病例对照1255对纳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教育等),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等),疾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和药物使用(降压药物、降糖药物、降脂药物、降血小板药物等)情况。体格检查包括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脉率等的测量。采用全自动临床分析仪(Beckman Coulter公司AU680仪器)检测研究对象基线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生化指标。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spectrometry,ICP-MS)检测了基线血浆中3种金属元素水平(Ca、Mg、Cu)。由于血浆总Ca值受血清白蛋白浓度影响,因此使用白蛋白校正Ca进行分析。白蛋白校正Ca(mg/dL)=血Ca(mg/dL)+0.8×[4.0-白蛋白(g/dL)]。利用SPSS 20.0、R 3.5.2和Python语言等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平滑拟合曲线和弹性网模型评估3种血浆金属元素与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比较model 1(传统危险因素)和model 2(传统危险因素+3种金属元素)诊断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的能力。结果:1.共纳入2510人,随访时间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为17.97(10.00-20.50)月。平均年龄为70.75(±8.06)岁,49.48%是男性,有2016人(80.32%)患高血压。1255人为首发脑卒中,其中1079人是首发缺血性脑卒中,171人是首发出血性脑卒中,5人未分类。血浆Ca、血浆Mg和血浆Cu总体平均水平分别为9.49(±0.63)mg/dL、19.88(±1.90)mg/L和1.01(±0.17)μg/mL。与美国梅奥诊所营养素参考值相比,本研究有1781人(70.96%)血浆Ca水平正常,仅384人(15.30%)血浆Ca水平低下,345人(13.74%)血浆Ca水平偏高;2253人(89.76%)血浆Mg水平正常,仅130人(5.18%)表现为低Mg血症,127人(5.06%)表现为高Mg血症;2366人(94.26%)血浆Cu水平正常,仅113人(4.5%)血浆Cu水平不足,31人(1.24%)血浆Cu水平偏高。2.运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金属元素与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当调整年龄、性别、地区、BMI、基线SBP、DBP、吸烟饮酒状况、血糖、血脂、疾病史和用药情况等重要混杂因素后,(1)白蛋白校正Ca每变化一个标准差均未明显增加首发脑卒中、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和首发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首发脑卒中:OR(95%CI)=0.99(0.91-1.09),P=0.858;首发缺血性脑卒中:OR(95%CI)=0.99(0.90-1.09),P=0.846;首发出血性脑卒中:OR(95%CI)=0.93(0.69-1.26),P=0.656]。进一步将白蛋白校正Ca按照三分位处理。与白蛋白校正Ca T2组(8.66-9.14 mg/dL)相比,T1(<8.66 mg/dL)和T3组(≥9.14 mg/dL)均可明显增加首发脑卒中[T1:OR(95%CI)=1.37(1.10-1.70),P=0.005;T3:OR(95%CI)=1.30(1.04-1.62),P=0.020;Ptrend=0.626]和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T1:OR(95%CI)=1.41(1.11-1.79),P=0.005;T3:OR(95%CI)=1.34(1.05-1.71),P=0.017;Ptrend=0.653],但T1和T3组均未明显增加首发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平滑拟合曲线结果进一步表明血浆Ca与首发脑卒中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呈U型曲线关系。(2)血浆Mg每变化一个标准差均未增加首发脑卒中、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和首发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首发脑卒中:OR(95%CI)=0.99(0.90-1.08),P=0.796;首发缺血性脑卒中:OR(95%CI)=1.00(0.91-1.11),P=0.969;首发出血性脑卒中:OR(95%CI)=1.04(0.79-1.37),P=0.776]。进一步将血浆Mg按照三分组处理。结果表明,与血浆Mg T2组(19.14-20.66 mg/L)相比,T1(<19.14mg/L)和T3组(≥20.66 mg/L)均可明显增加首发脑卒中发病风险[T1:OR(95%CI)=1.37(1.10-1.70),P=0.005;T3:OR(95%CI)=1.28(1.03-1.60),P=0.028;Ptrend=0.533]和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T1:OR(95%CI)=1.36(1.07-1.72),P=0.011;T3:OR(95%CI)=1.31(1.03-1.67),P=0.03;Ptrend=0.689],但均未明显增加首发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平滑拟合曲线进一步证实血浆Mg与首发脑卒中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呈U型关系。(3)血浆Cu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首发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7%(OR=1.17,P<0.001),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7%(OR=1.17,P=0.001),首发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7%,但无统计学差异(P=0.242)。进一步将血浆Cu按照四分组处理。与血浆Cu Q1组相比,Q2-Q4组均可明显增加首发脑卒中和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且发病风险随着血浆Cu水平的增加而增加(首发脑卒中:ORQ2=1.02;ORQ3=1.17;ORQ4=1.46;Ptrend=0.002;首发缺血性脑卒中:ORQ2=1.05;ORQ3=1.19;ORQ4=1.44;Ptrend=0.005)。虽然与Q1组(<0.90μg/mL)相比,Q2-Q4组首发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但均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trend>0.05)。研究结果还发现首发脑卒中和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线性趋势检验(P for trend)统计学差异,表明血浆Cu与首发脑卒中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是线性关系。平滑曲线进一步证实血浆Cu与首发脑卒中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呈线性关系。3.采用Python语言将3种金属元素(Ca、Mg、Cu)纳入弹性网模型以建立预测血浆金属分数,以分析多种血浆金属元素暴露与脑卒中的关系。结果表明,预测血浆金属分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首发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7%(OR=1.17,P<0.001),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7%(OR=1.17,P=0.002),首发出血性脑卒中发生风险增加16%,但无统计学差异(P=0.279)。进一步将预测血浆金属分数进行三分位处理。结果表明,与T1组相比,预测血浆金属分数T2和T3组均可明显增加首发脑卒中和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且发病风险随着预测血浆金属分数的增加而增加(首发脑卒中:ORT2=1.34;ORT3=1.40;Ptrend=0.002;首发缺血性脑卒中:ORT2=1.29;ORT3=1.39;Ptrend=0.005)。无论预测血浆金属分数作为连续变量还是分类变量,均未观察到预测血浆金属分数与首发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相关(P>0.05)。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亚组,预测血浆金属分数与首发脑卒中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依然呈正相关关系,且在目前吸烟者和无高血压病两种人群中,预测血浆金属分数与首发脑卒中[目前不吸烟者:OR=1.10,95%CI=1.00-1.21;目前吸烟者:OR=1.41,95%CI=1.16-1.73,P for interaction=0.011;无高血压人群:OR=1.39,95%CI=1.14-1.71;高血压人群:OR=1.12,95%CI=1.02-1.23,P for interaction=0.047]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不吸烟者:OR=1.19,95%CI=0.98-1.21;目前吸烟者:OR=1.45,95%CI=1.16-1.81,P for interaction=0.009;无高血压人群:OR=1.42,95%CI=1.14-1.76;高血压人群:OR=1.11,95%CI=1.00-1.23,P for interaction=0.043]的关系更显着。4.ROC结果表明,model 2总体首发脑卒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明显高于model 1(0.669 vs.0.656,P=0.003);同时,model 2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也明显高于model 1(0.679 vs.0.667,P=0.007);然而,两模型在诊断首发出血性脑卒中方面无明显差异(0.684 vs.0.671,P>0.05)。表明在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基础上联合3种血浆金属元素(Ca、Mg、Cu)可提高脑卒中及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测能力。结论:在我国中老年社区高血压人群中,血浆Ca和Mg均与首发脑卒中及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呈现U型关系,血浆Ca和Mg水平过高或过低均可增加首发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就脑卒中而言,血浆Ca和血浆Mg的安全范围分别为8.66-9.14 mg/dL和19.14-20.66 mg/L。而血浆Cu,尽管大部分都在正常范围内,但与首发脑卒中和首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显着正相关。联合3种金属元素可以提高脑卒中的诊断预测能力。
王涛[8](2019)在《珠三角工业园区大气中溴代阻燃剂、有机磷系阻燃剂及金属元素的污染及来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溴代阻燃剂(BFRs)和有机磷系阻燃剂(OPFRs)由于优良的阻燃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商品,然而,这些阻燃剂多以物理结合的方式添加在商品中,在商品的生产、使用和弃置过程中容易释放到环境,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因此,这些产品添加剂在环境中被广泛检出,是一类无处不在的污染物。大气是污染物的重要载体,对环境中污染物的赋存、传输、界面交换以及人体暴露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针对大气BFRs、OPFRs等阻燃剂污染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些区域中它们的污染特征、大气传输、沉降等。工业活动往往是大气中污染物的重要来源,然而,目前对相关工业活动造成的BFRs和OPFRs污染特征、排放和人群暴露的研究很少。认识工业排放BFRs和OPFRs等污染物,对认识其来源、传输、人体健康危害、进行相关行业的管控以更好履行POPs国际公约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珠三角城市地区和电子垃圾回收区的多个工业园周边采集了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P)、细颗粒物(PM2.5)和气相样品。探究了BFRs、OPFRs等有机污染物在这些潜在排放源周边大气的污染浓度、组成及空间分布特征,并运用模型估算了不同工业园的污染物排放量,分析了排放能力的行业和地区特点。通过分析污染物和多环芳烃(PAHs)、有机碳(OC)、元素碳(EC)来源指示性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探究了BFRs和OPFRs的排放机制。同时,对各工业/商业活动周边大气颗粒物中的多种金属元素、水溶性离子也进行了分析。运用细胞暴露实验对颗粒物A549细胞簇的细胞毒性进行了探究,并对金属元素的人体致癌风险进行了评估。整体看来,城市地区工业园大气中BFRs的浓度要低于电子垃圾回收区,PBDEs和DBDPE是两地不同类型工业/商业活动周边大气中浓度最高的BFRs。城市地区22处采样点大气TSP中PBDEs和DBDPE的中值浓度分别为184和414 pg/m3,而PM2.5中分别为40.2和63.4 pg/m3。各类BFRs在气相中的含量较低,仅有部分低溴代PBDEs(中值浓度为5.72 pg/m3)检出。城市地区大气中PBDEs的浓度高值多出现在机械制造、电子产品和装饰材料生产、汽车制造类行业周边,而DBDPE的浓度高值多出现在机械制造和电子产品生产行业周边。电子垃圾回收区4处采样点大气TSP中PBDEs和DBDPE中值浓度分别为411和193 pg/m3;PM2.5中两者的中值浓度分别为201和93.2 pg/m3;气态样品也仅有部分低溴代PBDEs检出,但中值浓度高于城市地区,为42.4 pg/m3。整体看来,城市地区大气中DBDPE浓度高于PBDEs,而电子垃圾回收区的结果恰恰相反。BTBPE在城市地区TSP和PM2.5的中值浓度分别为9.54和2.78 pg/m3,而且浓度波动较小。电子垃圾回收区大气中的BTBPE浓度波动较大,4处TSP和PM2.5中的浓度均值分别为8.63–345和9.30–279 pg/m3。两地大气中占比最高的PBDEs单体均为BDE209,但是,在电子垃圾回收区大气颗粒物中的BDE209可能发生了较大程度的降解。城市地区低溴代BDEs的单体组成相对稳定,电子垃圾回收区波动较大,说明电子垃圾回收行业可能仍会向空气中直接排放低溴代BDEs。通过Junge-Pankow模型,发现城市地区各工业园大气中PBDEs可能主要吸收在颗粒物中的有机相,电子垃圾回收区PBDEs则主要吸附在颗粒物表面。城市地区各处工业点源PBDEs的排放能力(中值为1555 g/yr)要低于DBDPE(5819 g/yr),而电子垃圾回收区PBDEs的排放水平(7350 g/yr)高于DBDPE(2656 g/yr)。BTBPE在城市地区可能主要来自面源污染,但在电子垃圾回收区有较大程度的点源排放。电子垃圾回收区各处工业园BTBPE的排放能力为233g/yr。城市地区工业园大气颗粒物中BDE209和DBDPE具有很好的显着相关性,说明来自工业过程的PBDEs和DBDPE直接排放。城市地区PM2.5中BDE209与BTBPE无显着相关线性,但TSP中BDE209与BTBPE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来自城市地区工业园DBDPE和BDE209可能主要存在于细颗粒物(PM2.5)中。城市地区各类BFRs与PAHs、OC、EC的相关性都不高,工业生产过程的燃烧或者热过程可能对BFRs排放的影响较小。电子垃圾回收区各类BFRs与PAHs、OC、EC都有很好的显着相关性,说明电子垃圾的燃烧或者热解过程有较多BFRs的直接排放。城市地区和电子垃圾回收区工业园大气PM2.5中OPFRs的浓度整体相当。城市地区各采样点OPFRs的浓度变化较大,为519–62747 pg/m3,中值为2854pg/m3。OPFRs的浓度高值多出现在电子产品生产、塑料加工制造、废物回收、电镀化工类行业周边,而OPFRs的浓度低值则出现在机械制造、造纸、衣物和家具生产加工类行业周边。城市地区各工业园PM2.5中主要的OPFRs单体为TCIPP和TMPP(平均分别占12种OPFRs的35.7%和19.6%),但TPHP在机械和制衣(32.3–54.1%)、TNBP在家居产品和家具生产(16.7–88.0%)、EHDPP在正规的废旧物资回收和皮革生产(11.2–31.8%)工业活动周边大气PM2.5中也表现出较高的占比。电子垃圾回收区大气PM2.5中OPFRs的浓度为775–13823pg/m3,中值为3321 pg/m3。TPHP、TCIPP和TMPP是当地PM2.5中最主要的OPFRs,平均分别占12种OPFRs的41.4%、25.9%和16.5%。城市地区PM2.5中各工业点源的OPFRs排放能力中值为73 kg/yr(8.8–546 kg/yr),大于BFRs的排放能力。电子垃圾回收活动的OPFRs排放能力小于城市地区,中值为33 kg/yr(27–45kg/yr)。城市地区各工业园大气中OPFRs整体的相关性较弱,可能是工业过程使用的OPFRs种类不同或OPFRs经过了不同的大气过程。两地氯代OPFRs与TNBP都有很好显着相关性,氯代OPFRs可能主要来自两地工业园的直接排放。城市和电子垃圾回收区工业园大气中大部分OPFRs与PAHs、OC、EC都没有显着相关性,可能由于不同的排放机制或大气过程,但EHDPP和TEHP与PAHs、OC、EC都发现了显着相关性,说明这两种OPFRs单体受到工业燃烧或者热过程的影响较大。城市地区工业园大气颗粒物中主要的痕量金属为Ni、Cu、Mo、Mn、Pb和Ti;TSP中这些主要的痕量金属浓度中值为94.3–326 ng/m3,PM2.5中则为31.8–70.6 ng/m3。Ni、Pb和Mn是有毒的高浓度痕量金属,它们的浓度高值分别出现在电子产品生产销售、皮革生产和电子产品生产类行业周边。电子垃圾回收区颗粒物中含量最高的痕量金属为Cu、Pb和Ti;在TSP中的浓度中值分别为235、113和16.3 ng/m3,PM2.5中的浓度中值分别为104、88.1和11.4 ng/m3。城市地区各工业园大气颗粒物中主要的水溶性离子浓度水平依次为NO3-、SO42-、NH4+和Cl-,NH4+可能主要与SO42-结合存在于大气颗粒物中;电子垃圾回收区大气颗粒物中主要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则表现为NO3->NH4+>SO42->Cl-,但NH4+可能倾向于与NO3-结合。城市地区不同粒径的可吸入大气颗粒物具有相似的A549细胞毒性,但较粗粒径(5.8–10μm)的颗粒物毒性较大。机械制造、皮革生产行业和垃圾火力发电厂周边的大气颗粒物具有较高的A549细胞毒性;大气颗粒物中BFRs、大部分OPFRs和金属元素对A549细胞的直接毒性作用可能较弱,但颗粒物中的水溶性离子、PAHs和EC有较显着的毒性效应。城市地区大气PM2.5中人体呼吸暴露量最大的有害金属元素为Pb、Mn和Ni,电子垃圾回收地区仅Pb的呼吸暴露量较突出。Cr(VI)在两地的呼吸暴露量也很高,但Cr(VI)在城市和电子垃圾地区的检出率不高,分别为68.2%和25%。Cr(VI)和As是两地大气PM2.5中人体致癌风险商最高的两种有害金属,城市地区Cr(VI)和As的致癌风险商中值分别为2.27×10-5和1.47×10-6,电子垃圾回收区分别为1.99×10-5和1.89×10-6;Cr(VI)和As的致癌风险商均超出了美国EPA设定的安全阈值(10-6)。
黄晓[9](2019)在《钙补充拮抗膳食镉暴露致骨毒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镉(cadmium,Cd)污染涉及全人群,对肾脏、骨骼、肺、生殖系统等均有损害作用。膳食是一般人群(非污染区、非职业、非吸烟人群)镉暴露的主要途径。有研究预测,一般人群镉暴露量在未来几十年呈增加趋势。相关领域专家指出,中国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防控与风险评估的研究重点,应该集中于镉的健康风险。镉接触最关键有害效应的认定,是风险评估的首要关键步骤。目前食品中镉限量标准,是以肾损伤作为镉接触最关键有害效应制定的。最近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研究和动物研究表明,在引起肾损伤水平以下的低剂量镉暴露,能增加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风险。有学者认为应以骨损伤,作为镉接触的最关键有害效应,修改并降低食品中镉限量标准。钙(calcium,Ca)摄入不足也是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一般人群中膳食镉暴露和低钙摄入往往同时存在,人群研究中可能因钙摄入不足,造成对镉致骨毒作用高估。在现有关于肾损伤水平以下的低镉暴露增加低骨密度、骨质疏松症和骨折风险的人群研究中,仅2篇报告了钙的摄入量,且钙的摄入量在902-1081mg间,低于美国医学科学院对50岁以上女性人群钙摄入量的建议值(1000-1200mg)。因此,由于膳食钙摄入不足的混杂,人群研究中肾损伤水平以下低镉暴露与骨骼损伤的关系仍不确定。高钙摄入是人体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生命早期足够钙摄入能获得最佳骨峰值,并降低生命后期骨折的风险。但过量摄入钙也可能产生不良作用,如增加肾结石的相对危险性,影响钙及其它金属元素吸收。因此,在增加钙摄入拮抗镉毒作用时,需注意钙摄入过高可能的健康风险。此外,一般人群中存在少部分个体钙摄入量,接近或超过钙的可耐受最高摄入量(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而膳食是镉暴露和钙摄入的主要途径,且肾也是镉、钙毒作用的主要靶器官,两者进入机体后可能毒作用相加,但目前尚无整体动物水平相关毒理学资料。一般人群因饮食习惯、膳食结构等原因,膳食镉暴露水平不一。目前在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钙补充是否对镉致骨损伤有保护效应,以及对哪个水平镉暴露人群有保护效应和效应大小尚无研究报道。此外,以往大多数研究表明钙补充能拮抗镉吸收,但膳食钙摄入与镉吸收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在不同镉暴露剂量下,随钙摄入量的不同可能减少、不影响甚至增加镉吸收。目前在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能否在安全的钙补充范围内通过增加钙摄入减少镉吸收也不明确。鉴于以上研究的不足、人群研究中技术及伦理学等方面的限制,和上述问题亟待研究的现实意义,本论文通过动物模型,模拟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和钙摄入水平,以明确钙补充是否对一般人群膳食镉致骨损伤有保护效应,更准确地估计肾损伤水平以下膳食低镉暴露与骨骼损伤的关系,及了解钙补充对镉骨毒作用的保护效应。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参考《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采用大鼠饲料添加镉建立动物模型,模拟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进行90天经口毒性试验,除观察一般毒理学指标外,还观察了不同剂量钙补充对钙、铁、锌、铜吸收的影响,获得大鼠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钙补充的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the 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然后通过检测大鼠镉吸收相关指标(镉表观吸收率,肝肾镉浓度),探讨在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能否通过钙补充减少镉吸收;并对小肠和肾脏钙转运关键蛋白基因表达进行检测,以解释钙补充对镉吸收影响的可能机制。研究结果将为人群钙补充的风险-收益评估提供相关资料。随后进一步通过建立一般人群和污染区人群不同水平膳食镉暴露动物模型,观察钙补充后不同水平膳食镉暴露的骨效应指标变化,以了解钙补充对哪个水平镉暴露人群有保护效应及效应大小。镉暴露动物模型大鼠钙摄入量正常,可以排除因钙摄入不足而高估镉暴露致骨损伤的可能性,再给予钙补充干预,可以排除高钙摄入可能的保护作用,更准确地估计低镉暴露与镉致骨骼损伤的定量关系。随后进一步从FGF23/Klotho轴出发,探讨钙补充对镉致骨毒作用的潜在保护机制。研究结果不仅为镉的风险评估提供相关毒理学资料,也为理解钙对镉骨毒作用的保护效应及机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第一章一般人群膳食镉剂量下不同剂量钙补充的大鼠亚慢性毒性研究本研究参考《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和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断乳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5组,分别将氯化镉和碳酸钙掺入钙含量适宜饲料(AIN-93G,含0.5%Ca,为大鼠钙适宜摄入量),连续喂饲90天。既往研究已经证实,以饲料添加1mg/kg镉的方式,给大鼠染毒可以模拟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各组每公斤饲料中加入量(以镉钙计)分别为:0+0(对照组);1mg Cd/kg+0(镉暴露组);1mg Cd/kg+0.15%Ca(低钙补充组);1mg Cd/kg+0.4%Ca(中钙补充组);1mg Cd/kg+0.6%Ca(高钙补充组)。通过对钙毒作用的靶器官肾进行病理学检查,和氮素氮等生化、血液指标检查,以了解不同水平钙补充的钙毒作用;通过对血清钙、铁、锌、铜,钙、铁、锌、铜表观吸收率,肝肾铁、锌、铜浓度和骨钙含量的检测,以观察不同剂量钙补充对钙、铁、锌、铜吸收的影响,从而确定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大鼠钙补充的LOAEL。与对照组比较,(1)钙补充各组动物活动、生长正常,实验末体重、总进食量、总食物利用率,以及脏器绝对重量、脏体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高剂量钙补充组尿素氮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钙补充组尿素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低、中、高剂量钙补充组间呈剂量-效应关系;(3)低剂量钙补充组病理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但在中、高剂量钙补充组肾小管上皮细胞钙化等级和发生率升高,钙补充各组间呈剂量-效应关系,结果与血尿素氮结果一致。(4)低、中剂量钙补充组血常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钙补充组白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的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低、中剂量钙补充组肝、肾组织铁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钙补充组肝、肾铁浓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镉暴露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中钙补充组的肾病理改变和血清尿素氮高于正常组,且各钙补充剂量组之间呈剂量-效应关系,本研究确定对暴露于1mg Cd/kg饲料,雌性大鼠钙补充的LOAEL,低于中钙补充组钙含量(即每公斤饲料+0.4%Ca),低于文献报道钙单独摄入时的LOAEL值(即每公斤饲料+0.6%Ca)。第二章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不同剂量钙补充对大鼠镉吸收的影响通过对上述动物模型镉吸收相关指标(镉表观吸收率,肝肾组织镉浓度)的检测,及对小肠和肾脏钙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检测,以明确在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能否在安全的钙补充范围内,通过钙补充减少镉吸收及可能机制。各钙补充组与镉暴露组比较,低剂量钙补充组肾镉浓度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中、高剂量钙补充组肾镉浓度与镉暴露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小肠钙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量与肾镉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低钙补充组钙结合蛋白基因表达高于镉暴露组(p<0.05),中、高钙补充组小肠钙结合蛋白基因表达与镉暴露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中、高剂量钙补充并不减少大鼠的镉吸收;且低剂量钙补充能增加镉吸收,小肠钙结合蛋白可能参与了其过程。第三章钙补充对大鼠镉致骨毒作用的干预效应研究建立一般人群和污染区人群膳食镉暴露动物模型,以第一部分实验获得的大鼠钙补充LOAEL(+0.4%Ca含量)为钙干预剂量,进行干预实验,以了解钙补充对哪个水平镉暴露人群骨损伤有保护作用及效应大小。选用雌性断乳后SD大鼠70只,按体重随机分为7组,分别将氯化镉和碳酸钙掺入AIN-93G饲料连续喂饲90天。各组每公斤饲料中加入量(以镉钙计)分别为:0+0(对照组);1mg Cd/kg+0(低镉暴露组);1mg Cd/kg+0.4%Ca(低镉暴露钙干预组);5mg Cd/kg+0(中镉暴露组);5mg Cd/kg+0.4%Ca(中镉暴露钙干预组);50mg Cd/kg+0(高镉暴露组);50mg Cd/kg+0.4%Ca(高镉暴露钙干预组)。在镉暴露指标上,除大鼠平均每日膳食镉摄入量外,还通过原子吸收法检测肾脏,肝脏和股骨中镉含量,以准确估计大鼠镉体内暴露量。在骨效应指标上,除骨量指标外,还从宏观敏感指标骨生物力学,病理学骨微结构、血清骨代谢生物标志物及骨代谢OPG/RANKL通路进行观察,以评估钙补充干预的保护效应。对中、高镉暴露组大鼠,钙补充干预后,股骨弹性模量和抗弯最大应力分别增加25.32%32.8%,9.9%11.2%,血清PINP(骨形成标志物)增加、骨微结构(骨小梁数量和皮质厚度)增加,骨代谢OPG/RANKL通路中OPG基因(成骨相关)和蛋白表达增加(p<0.05)。但对低镉暴露组大鼠,钙补充除增加骨代谢OPG/RANKL通路中成骨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外,对上述指标没有影响。钙补充对大鼠镉致骨骼损伤有保护效应,特别是对中、高剂量膳食镉暴露大鼠效应显着。但对低剂量镉暴露组大鼠,钙补充除增加骨代谢OPG/RANKL通路中OPG基因和蛋白表达外,对宏观敏感指标骨生物力学没有影响。第四章钙补充对镉致骨毒作用的干预机制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上述动物模型血清1,25-二羟基维生素D3,血清Klotho蛋白和FGF23蛋白,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肾组织Klotho基因和蛋白表达;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股骨FGF23基因和蛋白表达,及Wnt/β-catenin通路,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相关基因和蛋白,从FGF23/Klotho轴,探讨钙补充对镉致骨毒作用的潜在保护机制。钙补充干预后血清Klotho蛋白、肾Klotho基因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肾钠依赖性磷酸盐协同转运蛋白(Napi2a)基因表达低于干预前(p<0.05);肾1,25-(OH)2D3合成的线粒体Cyp27b1酶基因表达干预后高于干预前(p<0.05)。钙补充干预后,大鼠股骨FGF23基因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干预后高镉暴露组骨Wnt/β-catenin通路Wnt靶基因Tcf1和Axin2基因表达增加(p<0.05);Wnt通路下游与增殖相关的C-myc蛋白表达增加(p<0.05)。干预后骨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Runx2蛋白上调,反映成骨细胞终末分化水平的Ⅰ型胶原(Col1a1)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在血清蛋白、肾基因和蛋白表达层面,钙补充干预后Klotho表达均下调,骨FGF23基因和蛋白上调,推测钙补充可能通过FGF23/Klotho轴发挥其对镉骨毒作用的保护效应。基于肾组织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推测这一生物学效应可能与Klotho和FGF23形成特异性受体复合物,间接影响肾脏中的影响维生素D合成、钙的重吸收和肾磷酸盐转运有关;基于骨组织基因和蛋白表达结果,推测其与FGF23/Klotho轴调控成骨细胞中Wnt/β-catenin通路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有关。综上所述,对暴露于1mg Cd/kg饲料雌性大鼠,钙补充的LOAEL值低于文献报道钙单独摄入时的LOAEL值,结果提示人群中少部分钙摄入量接近或超过UL者,不能忽视膳食镉暴露的毒作用。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中剂量钙补充,并不减少低镉暴露大鼠的镉吸收,提示减少镉吸收可能不是钙拮抗镉骨毒作用的机制;且低剂量钙补充能增加镉吸收,提示在人群钙补充的风险-收益评估时,需关注钙补充增加镉吸收的潜在不良作用。钙补充对大鼠镉致骨骼损伤有保护效应,提示在镉的风险评估中,需考虑高钙摄入对镉致骨毒作用的保护效应;而对低剂量组大鼠,钙补充除增加骨代谢OPG/RANKL通路中OPG基因和蛋白表达外,对宏观敏感指标骨生物力学没有影响,提示钙补充对镉骨毒作用的保护效应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剂量选择性。钙补充对镉致骨毒作用的保护机制涉及FGF23/Klotho轴,还直接影响骨代谢OPG/RANKL信号通路。
李清秀[10](2019)在《我国汉族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组学研究》文中认为健康与长寿是人类追求的目标,一直以来都是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与难点。衰老过程受遗传、环境、饮食和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健康与长寿的相关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其中各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代谢过程及其内稳态与人类健康长寿的复杂关系正日益受到重视。然而现阶段绝大多数人群相关的研究工作仅侧重于部分元素与长寿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不同元素之间复杂且动态变化的关系与长寿的重要关联。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采集生活在“长寿之乡”永福县的九十岁以上老人(长寿组)及其无血缘关系家庭成员(对照组)的一百多份尿液样品,开展了离子组检测,并基于统计和网络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研究。首先,我们发现了十多个在不同组中浓度有显着差异的元素,绝大多数差异元素在长寿组尿液中的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增高,且部分元素(如铜和铬)可用来很好地区分不同组别样本。通过对不同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长寿组与对照组都存在一些共同的或特异性的显着相关元素对。我们进一步根据不同年龄段将长寿组与对照组分为几个亚组,构建出每个亚组的元素相关性网络,发现不同亚组中都存在特异性显着相关或相关性发生显着变化的元素对,说明这些元素在人的一生中都存在着复杂且高度动态变化的相互作用。通过开发新的离子组比较算法,我们发现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谱与中年人(四十到六十岁)的更为相似。本研究揭示了人类长寿与尿液离子之间的新关系,有助于深入认识矿物质的稳态平衡对人类健康与长寿的潜在作用。
二、生命必需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命必需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尿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综述 白血病患儿体内微量元素的变化规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三、致谢 |
四、个人简介 |
(2)矿物药青礞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2 方法 |
2.1 动物模型的复制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给药样品制备 |
2.4 实验样品采集及处理 |
2.5 检测条件 |
2.5.1 ICP-OES分析 |
2.5.2 ICP-MS分析 |
2.6 方法学考察 |
2.6.1 线性范围 |
2.6.2 检出限 |
2.6.3 精密度 |
2.6.4 重复性 |
2.6.5 加样回收率 |
2.6.6 内标回收率 |
2.7 数据处理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方法学验证 |
3.2 大鼠血浆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
3.3 大鼠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变化 |
3.4 多元统计分析 |
3.5 元素相关性分析 |
3.6 青礞石干预AECOPD大鼠差异金属元素(含Cu/Zn)与其血浆、肺组织、尿液差异代谢物关联性分析 |
4 讨论 |
4.1 ICP-MS分析参数的获得 |
4.2 内标及测定模式的选择 |
4.3 青礞石干预AECOPD大鼠可能的物质基础 |
4.4 模型组肺组织中Cd的高含量 |
4.5 相关性分析方法与作用机制及效应物质基础研究 |
(3)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肥胖及高血压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皖江社区人群尿液中金属水平及其变化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肥胖的前瞻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部分 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高血压的前瞻性研究 |
1 研究背景 |
2 材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本研究的优点 |
7 本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环境污染物与高血压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常见金属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危害(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人类摄入金属的主要途径 |
3 13种常见金属元素的危害及毒性机制 |
3.1 铅 |
3.2 汞 |
3.3 镉 |
3.4 铬 |
3.5 铝 |
3.6 铜 |
3.7 镍 |
3.8 锌 |
3.9 铁 |
3.10 钴 |
3.11 钛 |
3.12 钡 |
3.13 锰 |
4 结 语 |
(5)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对Fe3+与Cu2+的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引言 |
1. 微量元素铁、铜与人体健康 |
2. 水体中铁离子、铜离子的检测方法 |
3. 荧光探针技术 |
第二章 含芘氧杂杯[3]芳烃荧光探针1的合成及其对Fe~(3+)的识别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第三章 含蒽硫杂杯[4]芳烃荧光探针2的合成及其对Fe~(3+)的识别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四苯基乙烯官能化的水杨醛席夫碱的Cu~(2+)荧光探针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与讨论 |
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荧光分子探针在食品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土壤中金属的含量分布及评价方法 |
1.2.2 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1.2.3 茶树中金属元素的含量 |
1.2.4 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及迁移 |
1.2.5 茶叶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1.2.6 土壤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
1.2.7 植物中金属的来源解析技术 |
1.2.8 土壤—茶树体系中的同位素示踪研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2章 区域概况与分析方法 |
2.1 区域概况 |
2.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
2.2.1 样品采集 |
2.2.2 样品预处理 |
2.3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4 分析方法 |
2.4.1 土壤pH值的测定 |
2.4.2 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
2.4.3 金属全量的提取及测定 |
2.4.4 土壤中金属赋存形态的提取及测定 |
2.4.5 茶汤中金属含量的测定 |
2.4.6 茶树盆栽实验 |
2.4.7 茶叶品质的测定 |
2.4.8 同位素组成的分离提取及测定 |
2.5 实验质量控制 |
2.5.1 实验器具的质量控制 |
2.5.2 金属全量分析的质量控制 |
2.5.3 金属赋存形态分析的质量控制 |
2.5.4 铅、锶同位素分析的质量控制 |
2.6 数据处理及作图 |
第3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
3.1 前言 |
3.2 铁观音茶园土壤的理化性质 |
3.2.1 pH值 |
3.2.2 总有机碳 |
3.3 铁观音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
3.4 铁观音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总量的分布特征 |
3.5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特征 |
3.6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
3.6.1 评价标准及背景值 |
3.6.2 土壤中金属的污染评价 |
3.7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分布研究 |
3.7.1 茶树与表层土壤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
3.7.2 生物富集系数法 |
3.7.3 转移系数法 |
3.7.4 胁迫控制实验法 |
3.7.5 讨论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
4.2.1 表层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
4.2.2 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赋存形态 |
4.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生物有效性评价 |
4.3.1 风险评价编码法 |
4.3.2 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 |
4.3.3 讨论 |
4.4 铁观音茶园土壤理化性质、生物有效性与茶树中金属含量的相关分析 |
4.4.1 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 |
4.4.2 土壤金属总量的相关性 |
4.4.3 茶树根、茎、老叶、新叶的相关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胁迫条件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及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金属胁迫下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分布 |
5.2.1 Cd胁迫 |
5.2.2 Pb胁迫 |
5.2.3 Zn胁迫 |
5.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
5.3.1 茶多酚 |
5.3.2 咖啡碱 |
5.3.3 金属胁迫对铁观音茶叶品质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铁观音茶园土壤及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
6.1 前言 |
6.2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
6.2.1 暴露评估 |
6.2.2 风险表征 |
6.2.3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6.3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研究 |
6.3.1 铁观音茶汤中金属的浓度 |
6.3.2 泡茶方式对金属浓度的影响 |
6.3.3 茶汤中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 |
6.4 铁观音茶汤中的金属Tl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基于多元统计分析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
7.1 前言 |
7.2 主成分分析法 |
7.2.1 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
7.2.2 铁观音茶树中金属的主成分分析 |
7.3 聚类分析法 |
7.4 APCS-MLR法 |
7.4.1 表层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
7.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
7.4.3 茶树中各金属来源的贡献率 |
7.5 基于GIS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
7.5.1 表层土壤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
7.5.2 茶树中金属来源的空间分布 |
7.6 讨论 |
7.6.1 研究方法 |
7.6.2 需进一步讨论的金属(Tl、Cd)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基于铅锶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解析 |
8.1 前言 |
8.2 潜在源的Pb、Sr含量及同位素组成特征 |
8.2.1 潜在源的Pb、Sr含量 |
8.2.2 潜在源的Pb、Sr同位素组成 |
8.3 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的Pb、Sr同位素组成 |
8.3.1 茶园表层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
8.3.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的Pb、Sr同位素组成 |
8.3.3 茶树各部位Pb、Sr同位素组成 |
8.4 基于Pb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Pb来源解析 |
8.4.1 茶园表层土壤中Pb来源解析 |
8.4.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Pb来源解析 |
8.4.3 茶树中Pb来源解析 |
8.5 基于Sr同位素示踪的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Sr来源解析 |
8.5.1 茶园表层土壤中Sr来源解析 |
8.5.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Sr来源解析 |
8.5.3 茶树中Sr来源解析 |
8.6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来源 |
8.6.1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表层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
8.6.2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金属的来源 |
8.6.3 Pb、Sr同位素联合示踪茶树中金属的来源 |
8.7 基于同位素混合模型的各潜在源贡献率 |
8.7.1 茶园表层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
8.7.2 茶园垂直剖面土壤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
8.7.3 茶树中各潜在源的贡献率 |
8.8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血浆金属元素(钙、镁、铜)与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 ——一项基于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脑卒中的流行病学概况 |
1.1.2 脑卒中发病的可能危险因素 |
1.1.3 金属元素的来源及分布情况 |
1.1.4 金属元素Ca、Mg、Cu与脑卒中的研究现状 |
1.1.4.1 Ca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
1.1.4.2 Mg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
1.1.4.3 Cu与脑卒中的相关研究 |
1.2 科学问题及研究目的 |
1.2.1 科学问题 |
1.2.2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2.1 研究意义 |
1.2.2.2 研究目的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与研究对象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2.1 问卷调查 |
2.2.2 体格检查 |
2.2.3 血样标本的采集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首发脑卒中的定义 |
2.5 血浆金属元素的测定 |
2.5.1 主要试剂 |
2.5.2 溶液配制方法 |
2.5.3 血浆金属元素Ca、Mg、Cu的质量控制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研究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 研究对象血浆金属元素的分布情况 |
3.3 血浆金属元素与首发脑卒中的关联分析 |
3.3.1 血浆Ca与首发脑卒中的关系 |
3.3.2 血浆Mg与首发脑卒中的关系 |
3.3.3 血浆Cu与首发脑卒中的关系 |
3.3.4 联合3 种血浆金属元素预测脑卒中发生的能力 |
第4章 讨论 |
4.1 血浆金属元素Ca、Mg、Cu的分布情况 |
4.2 血浆金属元素Ca、Mg、Cu与首发脑卒中的关系 |
4.2.1 血浆Ca与首发脑卒中 |
4.2.2 血浆Mg与首发脑卒中 |
4.2.3 血浆Cu与首发脑卒中 |
4.3 联合3种金属元素预测脑卒中发生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第6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
6.1 研究的主要创新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8)珠三角工业园区大气中溴代阻燃剂、有机磷系阻燃剂及金属元素的污染及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溴代阻燃剂(BFRs) |
1.1.1 BFRs概述 |
1.1.2 大气环境中的BFRs |
1.2 有机磷系阻燃剂(OPFRs) |
1.2.1 OPFRs概述 |
1.2.2 大气环境中的OPFRs |
1.3 大气环境 |
1.3.1 大气污染的概念和类型 |
1.3.1.1 气态污染物 |
1.3.1.2 颗粒态污染物 |
1.3.2 大气颗粒物(PM) |
1.3.2.1 大气颗粒物的分类及控制标准 |
1.3.2.2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和毒性 |
1.3.3 大气颗粒物中的组分 |
1.3.3.1 金属元素概述和毒性 |
1.3.3.2 水溶性离子概述和毒性 |
1.3.3.3 OC、EC概述及毒性 |
1.4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2章 样品采集和分析流程 |
2.1 采样点介绍 |
2.1.1 城市地区 |
2.1.2 电子垃圾回收区 |
2.2 样品采集 |
2.2.1 采样介质的清理与净化 |
2.2.2 城市地区TSP、PM_(2.5)、气态及粒径分级样品 |
2.2.3 电子垃圾回收区TSP、PM_(2.5)和气态样品 |
2.3 样品前处理 |
2.3.1 试剂与仪器 |
2.3.1.1 有机目标物标准物质 |
2.3.1.2 其他试剂与实验装置 |
2.3.2 样品的前处理方法 |
2.4 仪器分析 |
2.5 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方法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 |
2.6 细胞毒性实验 |
2.6.1 A549 细胞簇的培养及暴露方法 |
2.6.2 A549 细胞簇活性检测 |
2.7 数据分析 |
第3章 珠三角地区工业园大气中的BFRs |
3.1 TSP、PM_(2.5)及气相中的PBDEs |
3.1.1 浓度与空间分布 |
3.1.2 气固相分配 |
3.1.3 组成 |
3.1.4 年排放量与空间分布 |
3.2 TSP、PM_(2.5)及气相中的DBDPE和 BTBPE |
3.2.1 浓度及空间分布 |
3.2.2 年排放量及空间分布 |
3.3 OC、EC和 PAHs对 BFRs的指示性 |
3.3.1 OC、EC和 PAHs的浓度 |
3.3.2 BFRs、OC、EC和 PAHs的相关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珠三角地区工业园大气中的OPFRs |
4.1 PM_(2.5)中OPFRs的浓度、空间分布及组成 |
4.2 PM_(2.5)中OPFRs年排放量及空间分布 |
4.3 OC、EC、PAHs对 OPFRs的指示性 |
4.4 BFRs与 OPFRs的污染特征、排放能力和排放机制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珠三角地区工业园大气中的金属元素及其他无机组分 |
5.1 TSP和 PM_(2.5)的浓度 |
5.2 城市地区大气颗粒物的组成 |
5.2.1 常量和痕量金属元素 |
5.2.2 水溶性离子 |
5.3 电子垃圾回收区大气颗粒物的组成 |
5.3.1 常量和痕量金属元素 |
5.3.2 水溶性离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珠三角工业园大气颗粒物的综合毒性和人体健康风险 |
6.1 城市地区工业园可吸入大气颗粒物的A549 细胞毒性 |
6.2 城市和电子垃圾地区工业园大气中有害金属人体呼吸暴露及风险评估 |
6.2.1 城市地区 |
6.2.2 电子垃圾地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本研究的不足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钙补充拮抗膳食镉暴露致骨毒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大鼠钙补充的最小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研究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试剂与仪器 |
1.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1.2.3 钙补充剂量选择及给予方式 |
1.2.4 一般临床观察,体重和食物消耗 |
1.2.5 钙吸收代谢实验 |
1.2.6 血液学检查 |
1.2.7 血生化检查 |
1.2.8 脏器重量、脏体比 |
1.2.9 肾病理学检查 |
1.2.10 生物样品中钙、铁、锌、铜检测 |
1.2.11 统计分析 |
1.3 结果 |
1.3.1 大鼠一般状况、体重和进食量 |
1.3.2 大鼠食物利用率和膳食镉暴露量 |
1.3.3 血液学结果 |
1.3.4 血生化结果 |
1.3.5 脏器重量和脏器指数 |
1.3.6 肾病理学结果 |
1.3.7 钙补充对血清钙、磷、铁、锌、铜的影响 |
1.3.8 钙补充对钙、铁、锌、铜表观吸收率的影响 |
1.3.9 钙补充对大鼠肝、肾组织中铁、锌、铜含量的影响 |
1.3.10 钙补充对大鼠股骨干重和骨钙含量的影响 |
1.4 讨论 |
第二章 一般人群膳食镉暴露剂量下不同剂量钙补充对大鼠镉吸收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剂与仪器 |
2.2.2 实验动物、分组及染毒 |
2.2.3 镉吸收代谢实验 |
2.2.4 饲料钙、镉含量测定和肝、肾组织镉含量测定 |
2.2.5 CaBP、CaT1和DMT1 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2.2.6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大鼠饲料镉钙含量 |
2.3.2 大鼠膳食每日镉摄入情况 |
2.3.3 钙补充对大鼠镉表观吸收率的影响 |
2.3.4 钙补充对大鼠肝、肾组织镉浓度的影响 |
2.3.6 钙补充对大鼠小肠CaBP基因表达的影响 |
2.3.7 钙补充对大鼠肾脏CaBP、CaT1、DMT1基因表达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三章 钙补充对不同剂量膳食镉暴露致大鼠骨毒作用的干预效应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仪器与试剂 |
3.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3.2.3 剂量选择及给予方式 |
3.2.4 体重、摄食量及一般情况观察 |
3.2.5 三点弯曲试验测试大鼠股骨生物力学特性 |
3.2.6 原子吸收法测定大鼠骨钙含量和肝、肾、骨组织镉含量 |
3.2.7 大鼠胫骨组织病理学检查 |
3.2.8 大鼠血清骨代谢标志物PINP、β-CTX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3.2.9 大鼠股骨骨代谢通路OPG和 RANKL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
3.2.10 大鼠股骨骨代谢通路OPG和 RANKL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3.2.11 大鼠胫骨骨代谢通路OPG和 RANKL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3.2.12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大鼠体重情况 |
3.3.2 大鼠膳食镉摄入情况 |
3.3.3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肾皮质,肝脏和股骨镉浓度的影响 |
3.3.4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股骨重量和骨钙含量的影响 |
3.3.5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血清骨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影响 |
3.3.6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股骨生物力学指标的影响 |
3.3.7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胫骨病理学的影响 |
3.3.8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血清骨代谢OPG/RANKL通路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的影响 |
3.3.9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股骨OPG/RANKL通路基因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的影响. |
3.3.10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股骨OPG/RANKL通路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的影响 |
3.3.11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胫骨OPG/RANKL通路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
3.4 讨论 |
第四章 基于FGF23/Klotho轴探讨钙对镉致骨毒作用的保护机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与仪器 |
4.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
4.2.3 实验方法及样本收集 |
4.2.4 血清1,25-(OH)2D3,Klotho蛋白,全段FGF23,C端 FCF23 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4.2.5 肾组织Klotho基因、FGF受体基因、VD代谢基因及磷转运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6 骨FGF23、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 |
4.2.7 肾Klotho蛋白和胫骨FGF23、Wnt/β-catenin、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相关蛋白免疫组化检测 |
4.2.8 骨组织蛋白提取和骨组织Col1a1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检测 |
4.2.9 骨组织FGF23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Western blotting) |
4.2.10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血清1,25-(OH)2D3的影响 |
4.3.2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血清Klotho蛋白、全段FGF23 蛋白和C端 FGF23 蛋白的影响 |
4.3.3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肾Klotho、FGF受体基因、VD代谢基因及磷转运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4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肾组织中Klotho蛋白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检测结果的影响 |
4.3.5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肾组织中Klotho蛋白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的影响 |
4.3.6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股骨FGF23基因与蛋白的影响 |
4.3.7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股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影响 |
4.3.8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成骨细胞分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3.9 钙补充干预对大鼠成骨细胞分化相关蛋白的影响 |
4.4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研究不足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镉毒性损害的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我国汉族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长寿及影响因素 |
1.1.1 遗传因素 |
1.1.2 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 |
1.1.3 医疗条件与生活方式 |
1.2 我国长寿老人研究现状 |
1.3 微量元素与长寿 |
1.3.1 铁 |
1.3.2 锌 |
1.3.3 锰 |
1.3.4 铜 |
1.3.5 硒 |
1.4 离子组学的研究进展 |
1.4.1 离子组学简介 |
1.4.2 离子组学研究流程 |
1.4.3 离子组学数据分析方法 |
1.4.4 离子组学的应用 |
1.4.5 我国关于长寿与离子组学的研究 |
1.5 本实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对象与方法 |
2.1 对象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尿样采集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设备 |
2.3 尿液样本处理流程 |
2.3.1 样品预处理 |
2.3.2 样品中各种元素的测定 |
2.3.3 注意事项 |
2.4 离子组学分析 |
2.4.1 统计分析 |
2.4.2 元素相关性分析 |
2.4.3 不同亚组之间尿液离子组的比较 |
第3章 结果 |
3.1 尿液离子组的一般分析 |
3.2 聚类分析 |
3.3 元素相关性分析 |
3.4 不同亚组间尿液离子组的比较 |
第4章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生命必需金属元素与人体健康(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急性白血病与尿重金属元素的相关性分析[D]. 王海伟. 沈阳医学院, 2021(09)
- [2]矿物药青礞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大鼠血浆及肺组织中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 刘圣金,马瑜璐,房方,王瑞,单晨啸,卞勇,杨文国,严辉,张志杰,奥·乌力吉,段金廒. 中国中药杂志, 2021
- [3]基于皖江社区人群队列的多金属暴露与肥胖及高血压的前瞻性研究[D]. 钟琦.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常见金属元素对人体的作用及危害[J]. 李争显,李伟,LEI Jiajun,LI Qianyu,刘林涛,周廉. 中国材料进展, 2020(12)
- [5]金属离子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其对Fe3+与Cu2+的识别研究[D]. 谢海芳.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6]铁观音茶园土壤-茶树体系中金属的迁移特征及来源解析[D]. 孙境蔚. 华侨大学, 2020
- [7]血浆金属元素(钙、镁、铜)与首发脑卒中及其亚型的关系 ——一项基于社区高血压人群的巢式病例对照研究[D]. 胡丽华. 南昌大学, 2020(08)
- [8]珠三角工业园区大气中溴代阻燃剂、有机磷系阻燃剂及金属元素的污染及来源分析[D]. 王涛.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19(07)
- [9]钙补充拮抗膳食镉暴露致骨毒作用的研究[D]. 黄晓. 东南大学, 2019(01)
- [10]我国汉族长寿老人的尿液离子组学研究[D]. 李清秀. 深圳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