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论文文献综述)
贾媛媛[1](2019)在《吉本芭娜娜“治愈系”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吉本芭娜娜是日本当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纯文学一直处于低靡状态的近二、三十年间,奇迹般地营造了一种“芭娜娜现象”。“治愈”是吉本芭娜娜文学最主要的特征,不管是哪种主题、情节与人物,其目的都是为作品的治愈性服务的。创作理念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基本思想与思路,依照不同的理念,世界上才会有不同类型的作品,而创作理念也正是作家之间相互区别的根本原因之一。独特的创作理念是作品特征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本文刚开始讨论了造成吉本芭娜娜作品“治愈”特征的独特创作理念究竟是什么,并从传统思想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影响、治愈系文化、作家的成长经历三个方面来分析这种创作理念的来源。社会问题、现实生活、个人原因,无论哪一个好像总不能尽如人意,所以世界上绝大部分人总是处于各种各样的困扰之中,区别的可能只是程度的差异,但是痛苦的本质毫无差别。家庭本应在人们痛苦之时提供休憩、补充能量的地方,而实际中很多苦难都源于家庭。意识到这一点的吉本芭娜娜设置了家庭主题,来揭示旧家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而破裂,并提出了一种和谐安全的新家庭模式。同时,为了展现极致的苦难,吉本芭娜娜选择了死亡主题,并在探寻治愈过程的道路上,设置了“超现实”主题。“治愈”是吉本芭娜娜作品最显着的特征,除了“治愈”理念与多样的主题,吉本还从艺术手法入手,来实现其“治愈”目的。吉本芭娜娜认为情绪都是相通的,即使是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一样,遇到的问题也千差万别,但是产生的情绪很多时候都是一样的,情绪就像是人们之间的“通用语言”,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获得“治愈”,吉本芭娜娜进行了多种感官的描写,并且还引入“意象”,利用意象的朦胧性与典型性来展现共通的情绪。同时,简单轻快的语言也更能帮助读者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对吉本芭娜娜治愈性理念、主题与艺术特征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得看到吉本芭娜娜内心关于“治愈”的执着,“治愈”特征不仅显示了作家对现代人们生存状态的关心,也为当代日本文学增添了一抹温情。
张玉[2](2015)在《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尽管影视理论已走入了多元研究的语境,当代的导演研究主流还是将对象锁定在极其有限的“范围”内,这个“范围”像影视艺术的视觉效果一样,看似无框,实则壁垒森严——获奖、票房、争议、创新……这些“条件”将一些导演置于研究的焦点上,将一些导演隔于其外,还有一些导演处在二者之间的“灰色地带”。本文要探讨的导演黄健中,在当今的影视理论研究中就处于“灰色地带”:翻开有关中国电影史的书,你会发现,在“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有:……”的后面,他的名字时隐时现。继续翻查对黄健中作品的评价,你会看到一条高低起伏但是蔓延不断的曲线。这条曲线正如中国影视作品走过并正在走着的路——争议不断,前行不止。在他四十余年的导演生涯中,他的影视作品在主流与边缘、艺术与商业、民族与世界间游走;尽管其创作时间长、评价差异大、涉及类型广,但是关于黄健中的研究仅限于访谈与个别作品分析,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在黄健中作为导演进行创作期间,中国从计划经济时期走向了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电影也在艺术、政治、商业之间不停寻觅着存在的价值。可以说,这是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黄健中的导演经历、他作品呈现的特征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导演创作风格也是这一时期中国影视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因此,系统地对黄健中导演风格的形成与发展、价值与意义进行研究,对当下的影视创作及理论将有重要启示。本文将结合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以“见习副导演”身份参与的,黄健中的电视剧作品《蓬莱八仙》中的八十七天创作观察以及笔者对黄健中导演进行的长达三天的半结构式访谈等一手资料,以黄健中的影视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以哲学、人学、心理学、美学、叙事学、女性主义等资源为理论工具,从创作主题、视听语言、叙事方法、人物塑造四个衡量影视作品的主要维度对黄健中的创作风格进行系统地分析,并进一步探讨其风格的审美价值及历史意义,以期对当代影视导演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启发。论文主要由五部分构成:绪论部分包括本文的研究问题与背景、文献综述,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意义的思考、论文思路与运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是创新点说明。第一章主要是阐释笔者对“导演创作风格”概念的认识及界定,并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导演创作风格的四个主要维度。论文的第二、三、四、五章分别从导演风格研究的四个维度入手,以文本解析为主要方法,把握黄健中在具体的导演创作中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上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成因。该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原因在于,是这些特征的形成与发展,使黄健中的创作风格得以最终展现。这一部分的每一章,都由概念界定、文本解析、成因分析三个部分构成。第二章从创作主题的角度把握黄健中在选题方面的特点:注重“人性”,并在创作中尝试从不同角度,多元地对人性问题进行反思。本章主要从题材的现实意义层面入手,结合中西方哲学及社会文化中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将其放置于民族、神话、女性、性的语境下,对具体创作展开分析。第三章从视听语言的角度对黄健中在影视创作技巧的运用上进行解读,其中运用符号学、电影语言学等理论,对黄健中导演创作中采取的特殊的言语及手法展开讨论,发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颇为重视,其作品的言语中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写意”的美学特征。第四章主要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方法角度解读黄健中在作品中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反思,以及“诗意”的反思手法:从隐喻与离散叙述等手段中,体会文化与国族的现实问题。第五章将黄健中作品里对人物的塑造分析与吉尔·德勒兹(Gilles Louis RénéDeleuze)的生成理论和欲望理论相碰撞,发掘了黄健中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有着“高贵的灵魂”的特点。作为一名关注女性命运和生存处境的男性导演,黄健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质疑了主流的性别常规,揭示了父权制、资本主义现代化经济体制以及国族、历史等宏大论述对女性的压迫,以及女性在面对这些压迫时所表现出的能动性与主体性。第六章将从整体上对黄健中的创作风格进行透视与思考:透过导演风格研究的四个维度,我们发现,尽管侧重点不同,这些维度中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的。这些联系是什么?是如何生成的?它们的价值与意义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本章的主要内容。在结语与讨论部分,笔者尝试对黄健中的贡献与不足,进行尽可能客观的陈述。同时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发展的视角,讨论黄健中的导演创作经历对新语境下中国导演创作的启示。
王明锋[3](2008)在《巴音博罗诗歌的互文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满族优秀诗人巴音博罗的诗歌在二十世纪年代以来构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并阐释诗人文本在个人、民族、历史、国家等多重因素纠结下所呈现的多重矛盾、焦虑,并通过诗歌所呈现出来与汉语主流诗人、外国优秀诗人的对话因素,围绕互文性探讨巴音博罗诗歌的民族在场性、中国在场性、世界在场性的三重立场,从而认识巴音博罗诗歌所呈现出在新的民族一国家认同下的现代民族国家下诗人个体的多重认同焦虑,并如何超越个体意识狭隘的民族观念实现个体的、民族、国家的合法现代性的建构。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诸论,介绍巴音博罗诗歌写作的生平和创作,以及国内的研究现状,论文的撰写动机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呈现了巴音博罗与汉语诗歌的对话,第三章探讨了外国诗人对巴音博罗诗歌创作的影响。第四章为结语。
项晓敏[4](2002)在《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文中研究指明 在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中,一部分作家不满足于已有的传统表现手法,认为现实手法过于冷峻,浪漫手法一派呓语,而自然主义则拘泥于事实表面;认为只有运用超现实的表现手法,通过抽象来表现抽象,潜意识深层的展示,梦幻与现实的结合,意象的随意并置或转换,不假思索的自动写作等,才能摆脱理性束缚而达到真正地反映现实的目的。
二、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1)吉本芭娜娜“治愈系”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研究现状 |
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吉本芭娜娜独特治愈理念的来源 |
第一节 传统思想的渗透与现代社会的影响 |
第二节 治愈系文化 |
第三节 作家的成长经历 |
第二章 吉本芭娜娜作品的治愈主题 |
第一节 家庭主题 |
第二节 死亡主题 |
第三节 超现实主题 |
第三章 吉本芭娜娜的治愈艺术 |
第一节 典型意象 |
第二节 感官描写 |
第三节 治愈性的语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问题与背景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导演的研究 |
(二)关于导演创作风格的研究 |
(三)关于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的研究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研究视角的独特 |
(二)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一章 导演创作风格研究的维度 |
一、导演创作风格的内涵 |
(一)本文对风格内涵的界定 |
(二)创作风格的内涵 |
(三)导演创作风格的内涵 |
二、导演创作风格的衡量维度 |
(一)衡量创作风格四个维度的划分依据 |
(二)衡量创作风格成因的两个维度的划分依据 |
第二章 创作主题:多元的“人性”反思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本文对创作主题的界定 |
(二)“人性”概念的界定 |
二、黄健中作品中“人性”主题的“多元”呈现 |
(一)“人性”反思的主题 |
(二)“多元”的创作题材 |
三、黄健中创作主题风格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三章 视听语言:“写意”的美学追求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本文对视听语言的界定 |
(二)作为中国美学主要风格之一的“写意”概念解析 |
二、黄健中作品在视听语言方面的“写意”表现 |
(一)“写意”的表现之场面调度 |
(二)“写意”的表现之蒙太奇 |
(三)“写意”的表现之声音 |
三、黄健中视听语言风格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四章 叙事方法:“诗意”的“纪实”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本文对叙事方法的界定 |
(二)影视批评对“诗意”概念的界定 |
(三)影视作品中“纪实”的含义 |
二、黄健中作品叙事方法中“诗意”的“纪实” |
(一)“诗意”的手法表现 |
(二)“纪实”的本质 |
三、黄健中叙事风格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五章 人物塑造:“虚构”形象的“高尚”能量 |
一、概念的界定 |
(一)本文对人物塑造的界定 |
(二)“‘虚构’形象”的含义 |
(三)“‘高尚’能量”的含义 |
二、黄健中作品中“虚构”形象的“高尚”能量 |
(一)人物塑造的手法:“虚构”的形象 |
(二)被塑造的人物特征:“高尚”的能量 |
三、黄健中人物塑造风格的成因分析 |
(一)外部因素:社会文化语境 |
(二)内部因素:人格的影响 |
第六章 黄健中导演创作风格的综合审视 |
一、黄健中导演创作的整体风格 |
(一)深刻的历史反思 |
(二) 深切的人文关怀 |
(三)深邃的时代精神 |
二、黄健中导演创作风格的价值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黄健中生平与创作年表 |
附录二:黄健中访谈录 |
附录三:参与式观察法:黄健中观察笔记 |
后记 |
(3)巴音博罗诗歌的互文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巴音博罗的生平与创作 |
1.2 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撰写动机与研究内容、缺憾 |
第二章 巴音博罗与汉语诗歌的对话 |
2.1 互文性概念的界定和使用 |
2.2 巴音博罗与当代汉语主流诗人的对话 |
2.3 古典文学的借镜和继承 |
2.4 影响与焦虑:共识语境的扩大与交流 |
第三章 外国诗人对巴音博罗诗歌创作的影响 |
3.1.问题的场域和表征:新知识型的探求和译介的影响 |
3.2 总体性丧失:国家——民族叙事和文化乡愁 |
3.3 第三世界诗人的民族寓言 |
3.4 巴音博罗的认同和写作 |
3.5 诗歌理念的影响:神秘象征主义 |
第四章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4)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1. 以抽象表现抽象。 |
2. 意象的并置与转换。 |
3. 梦幻化。 |
4. 自动写作法。 |
四、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本芭娜娜“治愈系”文学研究[D]. 贾媛媛. 河南大学, 2019(12)
- [2]黄健中的导演创作风格研究[D]. 张玉. 东北师范大学, 2015(06)
- [3]巴音博罗诗歌的互文性[D]. 王明锋. 暨南大学, 2008(03)
- [4]内心世界的超现实展示[J]. 项晓敏. 写作,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