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卖易拉罐的小男孩(论文文献综述)
袁喜波[1](2020)在《犬物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我时常在大街上看到我的同类们,脖子拴了精致皮套,或者亮晶晶的金属项圈,被人牵着走。身为宠物,它们多数体形娇小,脾气却大得不成比例,一言不合就冲你嚷嚷。我已经老了,还是个哑巴,厌倦与谁争斗,情愿卧在家门口多晒会儿太阳,它们只要不把尿撒进我的地盘里,我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除了那些倚仗人势趾高气扬的宠物狗,街面上还有若干流浪狗,先前曾被人豢养,或走失,或遭遗弃,这类狗主要靠垃圾箱里的食物维生,通常活不了多久。
姜阳阳[2](2019)在《张扬个性,展现语文之美——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表明众所周知,语文作为一门运用广泛的学科,在小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本文意在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主动展示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个性化阅读更是语文教育的必然途径以及学生发展的必然需求,这意味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
冯小冰[3](2017)在《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文中提出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始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但截止到目前为止,学界依然缺乏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的内容有三:其一,系统梳理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情况;其二,深入剖析影响译介活动的多元要素;其三,探究中国当代小说本体与其德译活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依托卫礼贤翻译中心数据库和东亚文学杂志数据库,建立了独立的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出版信息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译介经历了三大周期,即1978-1992年间的高潮、1993-1999年间的低谷、2000-2013年间的新时期。总体上,中国当代小说的德译情况欠佳,译介缺乏持续性,读者数量也很有限。报纸、杂志和文集/单行本是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三大渠道。德语地区的译介主体以学术和商业出版社为主,多受学术界和商业利益的主导,而中国官方出版社的译介活动则深受国内外政治因素的影响。从选题上看,译介活动多受意识形态和诗学因素的操控,纪实性、文革类、禁书类以及反映中国风物的短篇作品更受到德语出版机构的偏爱。本论文以拉斯韦尔的传播模式为指导,提出了由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者、译介渠道、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六大环节构成的文学译介模式。在这一理论基础上,研究对典型性现象展开了定性分析。研究表明:1978-2013年间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受到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本体的影响最大;而随着中国当代小说本体的转变,虽然意识形态依旧保持着很强的影响,但诗学要素对译介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特别是中国当代小说本体从“政治美学”到“文学审美”的回归,使德语读者对中国当代小说的接受逐渐摆脱固有的思维习惯,不再局限于政治与社会学的解读视角,而是更加注重作品的文学性并日趋多元化。另一方面,读者期待视野的改变也直接影响了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本研究以图书销量和媒体评论为依据,分别选取了三个译介周期内最成功的中国当代小说德译作品,针对影响其译介效果的关键因素及其具体的翻译策略展开个案分析。分析显示,随着目的语读者期待的变化,译者的翻译策略也从面相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翻译”逐渐转向了更多以源语为导向的“充分性翻译”。而这种翻译策略转变所取得的积极效果也直接体现在德语国家的读者和媒体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上。对此,研究通过对各家德语媒体,特别是《法兰克福汇报》上的书评,对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地区的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最终证实了意识形态、诗学和文学本体这三大要素对读者期待、翻译策略和译介效果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姚志林[4](2017)在《王鼎钧散文艺术论》文中认为王鼎钧被视为华文世界的文学大师,其文学创作数量多,涉猎广,且具有很高艺术价值。而在这些文学作品之中,尤以散文成就最大,产量最丰。他的散文有着深厚的思想内蕴以及丰盈的审美价值。其创作不仅有着对历史和时代的凝视,更有对社会与人生的聚焦。王鼎钧兼容并包,尊古求新,散文常常跨越文体之间的界域,将小说、戏剧、诗歌等艺术特性融入其中,呈现出多元的审美范式和艺术特色。他的散文立意高远,寓言化的文法包孕着深沉的哲思,意象化的手段又营造了深广的意境,民间化的笔体充斥着古朴的意趣,多元文化思想的并流丰满了文学的表现,多种文艺思想的浸润又共筑了玄妙奇谲、空灵敦实的美学感观。本文从文本出发,梳理、分析、解读了其散文的审美意蕴,并加之以理性论证和阐析,解读了王鼎钧散文独特、多元的艺术风格,以厘定的审美范式作为支点,较系统地解读了王鼎钧散文的艺术特性,进而探究了其背后的思想内蕴以及美学立场,以期对王鼎钧散文的解读提供更多的视角和途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主要对王鼎钧其人及其文进行概述,并对其散文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彰显本文的选题依据和价值;第一章主要结合相关作品解读王鼎钧意象化的审美范式;第二章通过文本分析归纳出寓言化的艺术呈现,并从哲思性与荒诞性两个维度探究审美表现;第三章主要从民间视角分析了王鼎钧散文的艺术内蕴。
刘克锡[5](2014)在《如何写好材料作文》文中研究说明考场真题材料:星期天,我一个人在家。突然,有人在敲门。我打开门一看,一个小男孩站在我家门前……提示: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习作。题目自己定。考题解读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小男孩站在我家门前"这样一个材料。习作中,我们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紧扣材料。这个小男孩到"我"家门口到底是想干什么呢?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都必须紧扣材料,不能和材料无关,更不能生搬硬套。二是展开联想。这个小男孩到"我"家门前之后,发生了哪些事情呢?文章要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习作中,你可以围绕小男孩的身份写,如学生、小记者、未曾谋面的远房
闫媛媛[6](2013)在《强化语文作业设计,提高学习兴趣与能力》文中研究指明语文作业贯穿学生学习活动的始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最能凸显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语文作业的设计也要富有人文色彩。我提出了《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研究》课题,旨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初步尝试了几种语文作业的形式,提高了学生写语文作业的兴趣及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审美情趣、创作能力等。
阿珂[7](2010)在《一只易拉罐》文中指出他是个穷孩子,住在郊区一个垃圾场附近。上三年级的时候,他在路上捡了一个易拉罐。这时,一个收破烂的正巧路过,他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交易,这笔交易的纯利润是一角钱。从此,他发现满地被人弃置的东西都是金钱。从三年级到高三,他共卖了8745公斤废纸、4762只易拉罐、3143只酒瓶、981公斤塑
马筑生[8](2010)在《寓言化倾向 荒诞式表现——评《拾易拉罐的小男孩》》文中研究表明贵州作家王剑平小说《拾易拉罐的小男孩》(以下简称《拾》)因对"民"阶层进行的关注而获得德国之声文学大奖最佳广播小说一等奖。《拾》属底层写作,它在不经意间体现出一种思想的基本走向:既注重了底层者个体(络腮胡等)相当不堪的生存境况和不得圆满的生活状态,也关注了底层者个体(小男孩)内心世界的安详、宁静、平和。笔者认为,《拾》体现出突出的寓言化倾向,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呈现着向寓言倾斜的态势。就故事、寓示、寓意三个层面看,
林亚莉[9](2010)在《符号的“扩张”:王剑平小说隐喻手法评析》文中研究说明任何一位潜心创作的小说家都会设法提高自己作品的精神容量,使有限的符号构筑起一个宏大的文本世界,贵州小说家王剑平就努力这样做了。他善于运用隐喻手法,去达成作者、文本、读者的三维互动,开启文本世界丰富意蕴的大门,使符号的内涵得以"扩张"。本文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分析王剑平小说的隐喻手法的特点。
阿柯[10](2010)在《一只易拉罐改变人生》文中研究表明他是个穷孩子,住在郊区的一个垃圾场附近。上三年级的时候,他在路上捡了一只易拉罐。这时,一个收破烂的正巧路过,他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笔交易,这笔交易的纯利润是一角钱。从此,他发现满地
二、卖易拉罐的小男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卖易拉罐的小男孩(论文提纲范文)
(1)犬物语(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3)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及其研究现状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现状 |
1.2.2.1 概述式研究 |
1.2.2.2 个案研究 |
1.2.2.3 名家感悟与访谈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材料 |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翻译即传播 |
2.2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 |
2.3 拉斯韦尔传播模式下的译介模式 |
2.4 文学译介模式 |
2.5 文学译介模式下的文学译介 |
2.5.1 文学译介的历史观 |
2.5.2 文学译介的整体观 |
2.5.3 文学译介的语境观 |
第三章 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小说德译概述 |
3.1 译介背景 |
3.2 1978-2013年的整体译介趋势 |
3.3 译介渠道 |
3.3.1 报纸 |
3.3.2 杂志 |
3.3.3 文集/单行本 |
3.4 译介主体 |
3.4.1 译介主体的总体构成 |
3.4.2 德语地区的译介主体 |
3.4.2.1 学术出版社 |
3.4.2.2 商业出版社 |
3.4.3 中国的译介主体 |
3.5 译介内容 |
3.5.1 译介小说类型 |
3.5.2 译介作家与作品 |
3.6 译者 |
3.7 小结 |
第四章 1978-1992:多重施力下的译介高潮 |
4.1 中国当代小说在两德的译介 |
4.1.1 中国当代小说在民主德国的译介 |
4.1.2 中国当代小说在西德的译介 |
4.1.3 中国发起的译介活动 |
4.1.4 中德译介活动中的译介选题对比 |
4.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沉重的翅膀》 |
4.2.1 翰泽尔出版社(Hanser)、德国袖珍书出版社(dtv) |
4.2.2 译者阿克曼 |
4.2.3 小说《沉重的翅膀》 |
4.2.4 《沉重的翅膀》德译本翻译特点 |
4.2.4.1 删减 |
4.2.4.2 增译与改译 |
4.2.4.3 文末注释 |
4.3 小结 |
第五章 1993-1999:政治事件作用下的译介低潮期 |
5.1 中德双方的译介活动 |
5.1.1 中国出版社的译介活动 |
5.1.2 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 |
5.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美食家》 |
5.2.1 第欧根尼出版社(Diogenes) |
5.2.2 译者高立希(Ulrich Kautz) |
5.2.3 小说《美食家》 |
5.2.4 《美食家》德译本翻译特点 |
5.2.4.1 文化专有项的定义及其处理策略 |
5.2.4.2 保留 |
5.2.4.3 俗语、谚语与诗歌等的翻译 |
5.2.4.4 替换策略 |
5.3 小结 |
第六章 2000-2013:国家关注下的译介新时期 |
6.1 德语地区的译介活动 |
6.1.1 奥地利的译介活动 |
6.1.2 瑞士的译介活动 |
6.1.3 德国的译介活动 |
6.1.3.1 参与译介的出版社 |
6.1.3.2 获得译介的作家与作品 |
6.2 译介效果的影响因素——小说《兄弟》 |
6.2.1 费舍尔出版社(Fischer)与译者高立希 |
6.2.2 小说《兄弟》 |
6.2.3 《兄弟》德译本翻译特点 |
6.2.3.1 保留策略 |
6.2.3.2 替换策略 |
6.2.4 《沉重的翅膀》、《美食家》、《兄弟》的译介效果影响因素及其反作用 |
6.2.4.1 成功译本的译介效果影响因素对比 |
6.2.4.2 成功译本对译介效果影响因素的反作用 |
6.3 小结 |
第七章 1978-2013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译介效果 |
7.1 媒体评论 |
7.2 《法兰克福汇报》评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回顾与展望 |
8.2 中国当代小说德译的启示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1978-2013年中国当代小说德译本出版书目 |
附录二: 获得持续译介的当代作家及其作品出版信息 |
附录三: 访谈录 |
附录四: 《沉重的翅膀》德译本中删节最大一处的小说原文内容: |
(4)王鼎钧散文艺术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王鼎钧其人及其文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选题依据及创新点 |
第一章 意象化:隐喻背后的意蕴沉潜 |
第一节 树:怀恋与伤婉的情感交织 |
一、“树”的意象与情感抒发 |
二、个人之木:记忆反刍中的怀恋 |
三、家国之树:别离思忖中的伤婉 |
第二节 水:深沉敦厚且清丽质朴的审美表征 |
一、深沉细腻的反思 |
二、咆哮炽热的情怀 |
三、婉丽深致的玄想 |
第三节 梦:怪诞、空灵的超现实写意 |
一、拟化:生命镜像的映衬 |
二、虚化:人生的隐蔽与失真 |
第二章 寓言化:哲思与荒诞的二重奏 |
第一节 寓言话语中的荒诞性 |
一、曲隐奇幻:精妙奇谲的譬喻与蒙太奇式的造境手法 |
二、故事新编:以戏入文,消解传统,解构历史 |
第二节 多元文化思想之下的哲思文旨 |
一、历史寓言:生存与战争之间的思辨 |
二、生命寓言:生死明灭之间的哲思 |
第三章 民间化:民间化审美理想的架构 |
第一节 自由并纯美的文化意蕴 |
一、山里人的生命存在 |
二、自由、活泼的书写空间 |
第二节 民间立场下的历史概观 |
一、民间人视野中的时代风貌 |
二、民间景观之中的民族印记 |
第三节 魔幻且趣味性的民间表达 |
一、古朴而魔幻的审美意识 |
二、庄谐并重的语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符号的“扩张”:王剑平小说隐喻手法评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非常规指称型隐喻 |
1. 时间指称语 |
2. 拟声指称语 |
3. 名词指称语 |
二、非常规语义搭配型隐喻 |
1. 语义内涵的异化 |
2. 非连贯意合句的使用 |
三、非常规篇章结构型隐喻 |
1. 离散 |
2. 紧密 |
3. 完整却不完结 |
结语 |
四、卖易拉罐的小男孩(论文参考文献)
- [1]犬物语[J]. 袁喜波. 安徽文学, 2020(12)
- [2]张扬个性,展现语文之美——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J]. 姜阳阳.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08)
- [3]中国当代小说在德语国家的译介研究(1978-2013)[D]. 冯小冰.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2)
- [4]王鼎钧散文艺术论[D]. 姚志林. 江南大学, 2017(02)
- [5]如何写好材料作文[J]. 刘克锡. 小学生作文辅导(五六年级适用), 2014(06)
- [6]强化语文作业设计,提高学习兴趣与能力[A]. 闫媛媛. 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 2013
- [7]一只易拉罐[J]. 阿珂. 商业故事, 2010(11)
- [8]寓言化倾向 荒诞式表现——评《拾易拉罐的小男孩》[J]. 马筑生. 小说评论, 2010(S2)
- [9]符号的“扩张”:王剑平小说隐喻手法评析[J]. 林亚莉. 名作欣赏, 2010(27)
- [10]一只易拉罐改变人生[J]. 阿柯. 新一代,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