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历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尹贤彬[1](2021)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指出
廖珍珍[2](2021)在《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文中研究说明在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与史学新旧转型的要求下,编撰新式历史教科书以培养新式国民成为时代急务。新式历史教科书的编写经历了一个从翻译域外教科书到改编再到独立编写的过程,逐步实现近代化和本土化。罗元鲲在20世纪三十年代编纂出版了三部历史教科书,涉及史学理论与史学史、中国近代史与中国通史诸领域。《史学概要》是一部史学通论性质的授课讲稿,既对中西、新旧史学有所介绍与区分,又论述了史学理论与方法,而后者是主要的。《中国近百年史》编撰起自乾隆朝晚期至1933年《塘沽协定》的签订止,尽量清晰完整地展现了近代社会事变的历程。《高中本国史》出版于1934年,将远古到20世纪三十年代“新生活运动”时期的历史叙述详明。三部历史教科书的编纂体例都是章节体,并对史学史与历史发展进程进行阶段性划分,脉络清晰。罗元鲲的教科书,以民族史、政治史与外交史为叙事重点。他通过勾勒我国多源民族经过长期的同化、融合,最终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来建构民族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在政治史方面,罗氏尤重历代治乱兴衰与政治改革的得失,以为其时社会改革之资鉴。他还着力梳理我国古代的中西交通与近代的外交失败过程,加深国民对世界形势与中国国际地位的了解。虽然侧重不同,但都以进化史观为指导思想,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经世致用,体现了“君史”与“民史”的调和。罗元鲲还广泛运用比较研究法,对比事物的异同,凸显其本质。在论述过程中,秉持“切戒偏激”的史论原则,反映了他对于史德的理解。罗元鲲的三部历史教科书涉及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庞大,对其教科书的编纂活动进行研究,有利于丰富对近代史学史的认识。
黄文异[3](2021)在《遵义播州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的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入,我国提出并制定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它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对人的培养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入经过筛选的乡土资源,以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效果,特别是在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中,乡土资源的作用不容小觑。播州区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盛衰成败,经验教训值得后人传承。对播州区乡土资源进行搜集、整理、筛选、提炼,并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对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应试的角度,高中历史教学以宏观历史作为教学重点更能适应考试要求,这就使得高中历史教学对地方乡土资源的利用较少,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利用率低,乡土资源对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近两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界越来越重视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但针对具体地方资源应当如何与教学过程结合,在结合过程中如何对教材和资源进行整合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需要结合地方与教学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将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效融合。本文内容包括五个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主要的目的,在论证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拟定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对研究中涉及的乡土资源进行概念界定,以保证对研究对象的定位准确。正文第一部分分别从落实课程改革精神的政治层面、乡土资源的内容开发的教育价值层面、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实践层面、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层面论证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应用的必要性。第二部分在简要介绍播州历史概况的基础上,对播州乡土资源进行梳理,为后面在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基本的素材。第三部分明确乡土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后,结合播州乡土资源,设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内、课下、课外的历史教学方案。第四部分针对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而设计的教学方案进行反思和总结,从学校、社会、教师三方面提出利用乡土资源的途径和策略,对提高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借鉴。
张琳[4](2021)在《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48年9月,华北人民政府在平山县王子村正式成立后,对华北解放区政治、经济、文化进行正规化的统一管理。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除陈布新,开创性地展开中小学教育改革,开启新中国人民教育发展的先河。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后各个版本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及历史学教育教学改革。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军阀割据,战乱不已,学校教科书杂乱,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思想充斥其中。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革故鼎新,统一编审与修订解放区教科书,从体例、内容、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方面破旧立新,把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与与学校教学实践相结合,将历史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结合,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授历史知识,探究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史学教育为培养新中国、新社会建设者服务的教育思想。编审者的爱国情怀、进步思想倾注于新教材编写、审订之中。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不仅吸收了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教科书的优点和经验,而且赋予了成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崭新内容,贯穿了人民是历史的主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教科书雏形,为当今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历史镜鉴。
刘大伟,周洪宇[5](2021)在《从政治影响到人性反思——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之场》文中提出在形塑国民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过程中,历史教科书发挥了重要的"记忆之场"作用,并体现出从政治影响走向人性反思的趋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历史教科书奠基时期中,对于南京大屠杀内容的讲述出现了反复的过程,且由于受教育数量不足,很难构建民众对南京大屠杀的集体记忆;改革开放后,历史教科书进入了发展时期,书中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内容显着增多且图文并茂,加上受教育群体的增加,教科书在这一事件的集体记忆中开始发挥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历史教科书呈现多元发展,多版本教科书的共同呈现将这一事件导向了中国国民集体的身份认同革新和记忆的再造。今后,作为呈现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历史教科书,还需要成为构建完整全面的、突显仪式性的、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记忆之场"。
陈金佳[6](2020)在《历史类蒙学教材《龙文鞭影》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言慧[7](2020)在《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主要萌芽于20世纪40年代,完善于60年代,成熟于80年代。他的前半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后半生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工作,时刻关注着国家历史教学的发展得状况,对历史教育的作用、学习方法、教学方法以及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等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仅具有自己的时代特色,而且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无论是从事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线,还是从事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沈起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爱国主义的功能,认为中学历史教育具有重大的价值,不仅可以直接帮助青少年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用历史知识充实头脑、接受过去的经验教训获得借鉴启发和激发上进心,还可以在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同时训练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思维能力和培养非智力因素,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在中学历史教学方法方面,历史教师要明确自己肩负天下兴亡的责任,不仅要学识深厚,而且要求历史教师教有其法,不要被固定模式束缚,引导学生善于思考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历史学习方法方面,注重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的智能;同时历史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所在,因而他编写的中学历史教材紧紧围绕教材内容丰富和生动展开,并改变每章节传统练习题型,采用中外历史合编和大小字体编排的形式。总之,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不仅丰富全面,而且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体系。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与当下的中学历史教育问题紧密相连。他的教育思想站在了时代的前沿,符合时代的要求,对当下中学历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陈幻[8](2020)在《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探索》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旗帜鲜明的教育活动。本文尝试从一体化的视角探索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探索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为主线,从整体上促进各学段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机融合、互相衔接的教育过程,促进青少年形成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家国的情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先贤志士人格的仰慕的整体正确历史观念。首先论述了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对教育学、历史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借鉴。回应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迫切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的需要、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其次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大中小学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已取得相关教材体系一体化衔接不断完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共生性不强、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者对学科整体性要求不明确、大中小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知衔接不畅等问题。最后探索了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应对策略: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需要坚持教学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中的应用,完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搭建一体化交流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优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教学内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落实。
高凯[9](2020)在《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历史内容研究 ——以HM版教科书为例》文中认为美国作为全世界最早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综合社会学科的国家,社会科的学习从学前班开设到高中,已经成为美国基础教育课程中的核心学科之一。历史作为美国社会科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前班到高中的课程。其一体化的历史教育引发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但长期以来,美国小学阶段的历史教育处于我国历史教育研究的边缘,其重要性尚未被正确地认识。2016年《品德与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后,其课程内容的主题进一步偏向于思想品德教育与法治教育,历史在小学课程中更加找不到存在的空间。实际上,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和思维技能的培养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包括美国在内,世界上很多国家从小学中高年级就已经开设历史课。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和《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小学历史的学习期望,为教科书分析提供目标引领和分析框架。然后,以哈特·米福林(Houghton Mifflin)公司出版的1-5年级社会科教科书(以下简称HM教科书)为例,介绍该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范畴与顺序,梳理1-5年级教科书中的历史内容并分别加以概括,从宏观上把握美国HM版教科书中的历史内容构成与组织编排方式。再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单元以及低年级与高年级历史内容的衔接,从微观上考察该版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特点。最后,归纳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特点,梳理并概述我国1-6年级《道德与法治》中的历史内容,就改进我国小学阶段的历史学习现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美国小学阶段历史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螺旋上升,注重课程一体化的发展;在学习内容上,着重社会生活史的学习,并采取时间轴、地图、照片等形象多元的认知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通过课文和单元学习栏目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思维训练。与美国小学历史教育相比,我国小学的历史教育严重不足。从培养国家认同、文化自信与全球视野的角度来说,我国小学阶段有必要增加历史学习内容,特别是要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并通过研制一体化的历史学习目标,提升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历史教育的质量。
蔡伟[10](2020)在《优质均衡背景下中小学历史教学的衔接》文中研究表明在教育发展时期,国家提出了优质均衡发展的建议,要求各省市地区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本文以优质均衡背景下中小学历史教学的衔接为题,对中小学历史衔接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为相关行业提供借鉴。
二、小学历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历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2)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章结构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2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编撰缘起与概貌 |
2.1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成书背景 |
2.2 三部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与出版 |
2.2.1 《史学概要》 |
2.2.2 《中国近百年史》 |
2.2.3 《高中本国史》 |
2.3 编纂方法 |
2.3.1 史书体例的选择——章节体 |
2.3.2 分期意识 |
2.3.3 重视图表 |
3 民族史、政治史与外交史:教科书的三个叙事重点 |
3.1 重视民族史:梳理民族发展脉络以构建民族认同 |
3.2 凸显政治史:取鉴历史经验以救亡图存 |
3.3 瞩目外交史:注重中外史事联络以审视世界大势 |
4 见诸行事:教科书对新旧史学理论与方法的实践 |
4.1“君史”与“民史”的调和 |
4.2 比较研究的广泛应用 |
4.3“切戒偏激”的史论原则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遵义播州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播州区乡土资源能够丰富高中历史教学内容 |
2.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能够促进学生发展 |
3.乡土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相结合有利于乡土文化传承 |
4.对乡土资源的整理有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
(三)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动态 |
(四)研究方法 |
1. 实地调查法 |
2. 文献研究法 |
3. 案例分析法 |
(五)乡士课程资源概念界定 |
一、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乡土资源的必要性分析 |
(一)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二)多样化教学资源开发的需要 |
(三)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 |
(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
二、播州区乡士资源梳理 |
(一)播州区概况 |
(二)播州区乡土资源介绍 |
1. 物质资源 |
2. 精神资源 |
三、播州区乡土资源应用 |
(一)乡土资源应用原则 |
1.针对性 |
2.典型性 |
3.科学性 |
(二)乡土资源应用实践 |
1. 课堂教学 |
2. 课下学习 |
3. 课外实践 |
四、利用乡士史资源进行教学的反思与总结 |
(一)学校与社会层面 |
1.学校对乡土资源的态度 |
2.社会与乡土教学的关系 |
(二)教师层面 |
1.乡土资源的选择与运用 |
2.乡土资源与历史教材的关系处理 |
3.教师个人素质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四)概念界定 |
一、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前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概说 |
(一)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
(二)解放战争前期华北地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使用 |
二、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
(一)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
(二)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修订与出版 |
三、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内容、特点 |
(一)《新编高级小学历史课本》的体例、内容 |
(二)《初级中学中国近代史》的体例、内容 |
(三)《高级中学中国历史》的体例、内容 |
(四)中学与小学历史教科书的联系与区别 |
(五)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 |
四、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思考 |
(一)唯物史观传播与历史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
(二)学校教育与社会动员相统一 |
(三)促进新中国教科书出版的恢复与发展 |
(四)对当代中国教科书编写的影响 |
(五)对新时代“四史”学习教育的启示 |
(六)探索中的遗憾与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从政治影响到人性反思——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之场(论文提纲范文)
一、奠基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
二、发展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
三、多元期历史教科书中的“南京大屠杀” |
四、结语 |
(7)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实践 |
一、沈起炜的个人受教育背景和经历 |
二、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活动 |
三、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活动 |
第二章 沈起炜的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作用论 |
(一)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
(二)中学历史教育社会功能 |
二、沈起炜论中学历史教师的素养 |
(一)学科素养 |
(二)心理品质 |
(三)教学技能 |
三、沈起炜论中学历史学习方法 |
(一)辩证学习论与史 |
(二)学史须巧记年代 |
(三)学史须明地理 |
(四)先学通史再学专史 |
(五)读新着和旧史 |
(六)读历史书以外的历史知识 |
(七)心中有目录 |
四、沈起炜论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
(一)钻研教材避免各种错误 |
(二)生动具体讲解课堂 |
(三)加强历史教学的思想性 |
(四)调练学生的学习方法 |
(五)一堂课一个中心 |
(六)提倡“读、理、练”三段教学法 |
第三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特征 |
一、爱国教育思想贯穿始终 |
二、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
三、内容丰富且全面 |
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
第四章 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在当下的适用性 |
一、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当下适用性 |
(一)学法的适用性 |
(二)教法的适用性 |
(三)教材编法的适用性 |
二、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沈起炜编写教材及论着表 |
致谢 |
(8)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现实需要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内容 |
(四)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 |
二、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根本依据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直接依据 |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遵循 |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知识借鉴 |
三、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现实需要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的需要 |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 |
(三)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 |
第二章 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现状分析 |
一、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访谈设计 |
(一)访谈问题的设计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方法 |
(四)资料整理 |
二、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
(一)相关教材体系一体化衔接不断完善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 |
三、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共生性不强 |
(二)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者对学科整体性要求不明确 |
(三)大中小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知衔接不畅 |
四、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忽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引导作用 |
(二)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弱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效果 |
(三)基础知识结构不完整,阻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
第三章 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应对策略 |
一、坚持教学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中的应用 |
(一)把握认知发展规律,探索一体化教材建设 |
(二)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增强一体化教学实效 |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
(一)明确学校教育引导作用 |
(二)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三、搭建一体化交流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一)加强大中小学教师唯物史观的培训 |
(二)强化教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意识 |
(三)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培养 |
(四)探寻不同学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五)积极搭建一体化的教师教研交流沟通平台 |
四、优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
(一)突出主线深化唯物史观教育 |
(二)推进“四史”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落实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领导监督 |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考核激励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 |
(9)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历史内容研究 ——以HM版教科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核心概念 |
一、研究对象 |
二、核心概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美国社会科教科书的研究 |
二、小学历史教育的研究 |
第一章 美国课程标准中的小学历史学习期望 |
第一节 《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中的小学历史学习期望 |
一、《美国社会科课程标准》的诞生与修订 |
二、十大主题轴简介 |
三、主题轴中的低年段历史学习期望 |
第二节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小学历史学习期望 |
一、历史理解 |
二、历史思维 |
第二章 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总体架构 |
第一节 HM版教科书概述 |
一、HM版教科书全套体系 |
二、HM版教科书单册结构 |
第二节 HM版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范畴与顺序 |
一、历史知识的范畴与顺序 |
二、历史思维的范畴与顺序 |
第三节 HM版教科书历史内容的组织编排 |
一、1-4年级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总体分布 |
二、各年级教科书中的历史内容 |
第三章 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微观分析 |
第一节 以历史为主题的单元分析 |
一、单元内容构成 |
二、历史知识与儿童经验的联系 |
三、历史思维的训练 |
四、视觉材料的运用 |
第二节 非历史主题单元中的历史内容分析 |
一、历史知识的融合 |
二、历史思维能力的渗透 |
第三节 低年级与高年级历史内容的衔接 |
一、五年级历史主题概述 |
二、各年级历史知识的衔接 |
三、1-5年级历史思维的衔接 |
第四章 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历史内容的特点及启示 |
第一节 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历史内容的特点 |
一、一体化的历史内容架构 |
二、与儿童经验建立丰富的联系 |
三、进行系统化的历史思维培养 |
第二节 我国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中的历史内容 |
第三节 对我国小学历史教育的反思与建议 |
一、充实小学阶段历史学习的内容 |
二、加强历史思维的培养 |
三、研制一体化的历史学习目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小学历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现路径研究[D]. 尹贤彬. 桂林理工大学, 2021
- [2]20世纪三十年代罗元鲲的历史教科书编撰活动[D]. 廖珍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遵义播州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黄文异.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4]华北人民政府版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研究[D]. 张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5]从政治影响到人性反思——教科书里南京大屠杀的记忆之场[J]. 刘大伟,周洪宇. 教育学术月刊, 2021(01)
- [6]历史类蒙学教材《龙文鞭影》的教学实践研究[D]. 陈金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7]沈起炜中学历史教育思想及当下适用性研究[D]. 赵言慧. 河南大学, 2020(02)
- [8]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探索[D]. 陈幻. 广西大学, 2020(07)
- [9]美国小学社会科教科书中的历史内容研究 ——以HM版教科书为例[D]. 高凯.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10]优质均衡背景下中小学历史教学的衔接[J]. 蔡伟. 文理导航(上旬),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