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列腺增生误诊膀胱肿瘤1例(论文文献综述)
曹博[1](2020)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流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病理和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从15岁-57岁不等,患者多以血尿(75%)、下尿路症状(58.3%)和腹痛(33.3%)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较低。辅助检查(彩超、CT、磁共振、膀胱镜检等)往往提示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影像学常表现为恶性肿瘤,提示膀胱内实性占位,病灶可见于膀胱各壁,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容积从0.6cmx1.5cmx2.1cm~2.5cmx5.1cmx6.9m不等,10例为单一病灶,2例为多中心病灶。彩超和CT见瘤体内可有血流信号,低密度均匀或不均一,部分病灶侵犯膀胱深及层,边界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部分肿瘤表现出“快进慢出”现象,是与其他膀胱恶性肿瘤鉴别的一个征象。膀胱镜下肿物呈菜花状、团块状或息肉样,表面可见血管或溃疡,基底较宽,周围粘膜水肿。8例患者病理活检示:4例为膀胱梭形细胞肿瘤,2例确诊为IMTUB,1例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出血,1例提示膀胱上皮样肿瘤,倾向恶性。术前活检明确诊断率为仅为25%,这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样且交叉,部分瘤体隐藏于膀胱肌层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手术治疗:6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6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症状在术后1周内消失,术后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9天(6~13天),在不考虑远期复发情况下,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上要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本病通过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术后病理标本示切缘阴性,肉眼观大体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组织呈灰白、灰黄或灰红,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坏死及钙化;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紧密或散在排列,背景中可见炎症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所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8例66.67%)、波形蛋白 Vimentin(+)(12 例 100%)、平滑肌抗体 SMA(+)(11 例 91.67%)、细胞角蛋白 CK(+)(8 例 80%),S-100(-)(12 例 100%)、CD117(-)(100%)。其中FISH检测ALK基因断裂具有较高特异性,有利于与膀胱恶性肿瘤快速鉴别。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彩超,彩超提示膀胱未见异常,8例患者术后行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内可见手术瘢痕,未见肿瘤复发。电话随访,3例患者诉术后偶有尿痛,尿频,下腹痛外;余患者未诉不适。手术治疗症状消失,效果满意。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88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瘤生存。结论IMTUB是一种中间型并具恶性潜能的肿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倾向提示恶性病变,易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是本病确诊的标准,首选手术治疗,TURBT及膀胱部分切治疗均有效,患者预后较好,但不排除远期复发及转移可能,术后仍建议定期复查。
张开[2](2020)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人民医院自2015年01月至2018年01月收治的85例NMIBC合并BPH病例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PVBT+PVP组(38例)、PVBT组(21例)、TURBT+TURP组(26例),分别比较PVBT+PVP组与PVBT组、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与术后并发症、IPSS、Qmax、Qol评分、IIEF-5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进展率等多项指标。结果: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在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PVBT组的平均前列腺体积(71.91±15.67ml)小于PVBT+PVP组(95.71±9.36ml)(P<0.01)。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闭孔神经反射及膀胱穿孔且术后均未行膀胱连续冲洗,两组患者术后均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PVBT+PVP组患者术后的Qmax(17.51±1.34ml/s)、IPSS(5.33±1.21分)和Q o L评分(1.12±0.53分)较术前(分别为11.22±2.73ml/s、26.81±2.42分、4.74±0.72分)均显着改善(P<0.01)。术后随访一年,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7/21)33.33%,无统计学差异(P>0.05),复发部位均位于膀胱内。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4.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年龄、膀胱肿瘤的数量、大小、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以及前列腺体积、术前IPSS、术前QoL、术前Qmax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手术治疗,相比于TURBT+TURP组,PVBT+PVP组平均手术时间延长27.4min(分别为49.73±5.51min和77.12±6.82min)(P<0.05),术中平均出血量减少14.0ml(分别为38.81±3.32ml和24.81±3.13ml)(P<0.05)。TURBT+TURP组发生2例闭孔神经反射和1例膀胱穿孔,PVBT+PVP组无闭孔神经反射和膀胱穿孔发生。TURBT+TURP组术后平均留置尿管时间(4.62±0.41天)较PVBT+PVP组(3.44±0.24天)延长1.2天(P<0.01),平均住院天数(7.34±0.62天)较PVBT+PVP组(4.91±0.24天)延长2.4天(P<0.01)。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术后尿失禁分别为0例、1例(P>0.05),尿道狭窄分别为1例、2例(P>0.05)。PVBT+PVP组术后3月平均IIEF-5评分(22.40±1.21分)显着高于TURBT+TURP组(21.32±1.21分),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除TURBT+TURP组1例术中发生膀胱穿孔的病例外,两组其他病例均于手术后常规行膀胱灌注化疗,无严重不良反应。PVBT+PVP组和TURBT+TURP组患者术后Qmax(分别为17.51±1.34ml/s、18.83±1.34ml/s)、IPSS(分别为5.33±1.21分、5.83±1.22分)和QoL评分(分别为1.12±0.53分、1.34±0.73分)较术前(Qmax分别为11.22±2.73ml/s、10.22±1.91ml/s,IPSS分别为26.81±2.42分、27.71±2.24分,QoL评分分别为4.74±0.72分、4.72±0.73分)均显着改善(P<0.01),但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膀胱肿瘤复发率分别为(12/38)31.58%、(8/26)30.77%(P>0.05),肿瘤复发部位均在膀胱内,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肿瘤进展率分别为5.26%和3.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例术后随访期间均未发生远处转移。结论:PVBT联合PVP手术没有显着增加膀胱肿瘤在PU部的种植和复发几率以及肿瘤进展率,同时改善BPH患者下尿路症状。PVBT联合PVP手术与TURB T联合TURP相比疗效相当,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安全、有效。
徐楚潇,田晓军,马潞林[3](2019)在《全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新膀胱腺癌1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患者,男,64岁。主因"全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9年,下腹痛2周"入院。既往史:高血压病史25年,糖尿病病史9年,阑尾切除术后10年。9年前患者因膀胱肿瘤于我院行腹腔镜全膀胱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膀胱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腺癌(非脐尿管型),出院后患者未定期随访复查。现患者因下腹痛2周再次入院。术前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78.4%。尿常规:尿潜血2+,尿蛋白2+,尿白细胞3+。肾功能、凝血功能正常。泌尿系CT示(图1):膀胱切除、回肠代膀胱术后,腔内
郑艳艳[4](2016)在《超声诊断膀胱肿瘤的价值探讨及漏误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膀胱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并分析其漏误诊原因,提高超声诊断准确率。方法对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膀胱肿瘤的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归纳其超声表现,讨论误诊和漏诊原因。结果 40例膀胱肿瘤的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36例诊断正确,4例误诊,共49个瘤体,超声发现36个,漏诊13个。结论超声诊断膀胱肿瘤要从其内部结构及其与膀胱整体的联系上进行实时、连续多切面观察,与膀胱镜互为补充,并充分结合临床,最大限度减少漏误诊。
苏波[5](2008)在《膀胱非肿瘤性病变误诊为膀胱肿瘤17例经腹超声图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腹超声对膀胱非肿瘤性病变误诊为膀胱肿瘤的原因。方法对经手术病理及膀胱镜活检病理诊断为膀胱非肿瘤性病变而经腹超声误诊为膀胱肿瘤患者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误诊为膀胱肿瘤的17例膀胱非肿瘤性病变中腺性膀胱炎6例、膀胱内凝血块5例、前列腺增生3例、膀胱结石2例、膀胱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结论综合分析膀胱非肿瘤性病变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征象,尤其是对膀胱壁结构及病变区血流的观察并密切结合临床表现可以减少误诊率的发生。
俱京涛,张士朋,许士强[6](2021)在《前列腺癌六例MRI特点及误诊原因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前列腺癌磁共振成像(MRI)特点及误诊原因,并总结防范误诊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12月收治6例前列腺癌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例因尿急、尿频、尿潴留、排尿困难就诊,误诊为前列腺增生,均接受前列腺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1例因尿痛、血尿、排尿困难,1例因腰骶部疼痛,1例因髋关节疼痛就诊,分别误诊为膀胱癌、腰椎间盘突出、骨质疏松症,均经前列腺穿刺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累及膀胱1例、前列腺癌骨转移2例。本组确诊后,给予手术、内分泌、放射治疗等,随访至今均存活。结论 MRI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首选方法,但也应注意结合其他医技检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充分考虑其侵犯、转移情况,并提高穿刺准确性,可减少前列腺癌的误诊。
季娟[7](2019)在《超声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确定彩色多普勒在膀肿肿瘤诊断中的可行性及准确度,减少漏诊率。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9年6月门诊血尿,经超声检查为报告单诊断为膀胱占位或膀胱占位可能,经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病人59例。所有超声影像资料均保存在工作站中。结果:经超声诊断55例报告为膀胱肿瘤占位,恶性肿瘤45例,良性肿瘤6例。漏诊4例。恶性肿瘤的准确度为76.27%(45/59),误诊率为6.78%(4/59),良性肿瘤6例分别为:乳头状瘤3例,纤维瘤1例,平滑肌瘤1例,腺性膀胱炎1例。结论:彩色多普勒在膀胱肿瘤的诊断中因由超声检查的无创性,在诊断膀胱占位性病变上是首选,多切面,多体位的扫查可以提高肿瘤发现率,超声诊断正确率也能满足临床要求。
杜建伟[8](2019)在《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无痛性肉眼血尿是大多数膀胱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和主要临床表现,而以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起病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多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的膀胱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等症状,此类患者症状多不典型且发病相对隐匿,可误诊为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泌尿系感染、神经源性膀胱或间质性膀胱炎等,确诊时多伴随肿瘤进展。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以LUTS为首要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与无LUTS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在诊断、病理及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性,探讨以LUTS为首要临床表现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8年7月因膀胱肿瘤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连续病例285例,排除病历资料记录不全及失访患者41例,最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总数共244例,选取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且以LUTS为首要或伴随临床表现的48例患者为LUTS组,而无此类症状的196例患者为非LUTS组。分析比较两组在基本资料、检验指标、影像学特征、病理资料和手术方式等方面的差别。采用t检验比较连续性变量间的差异,采用c2检验比较组间率的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在性别比例、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吸烟史、伴随高血压、糖尿病、伴随BPH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检验指标:两组在尿隐血、尿白细胞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LUTS组中尿脱落细胞学阳性比例为27.1%。(3)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两组在肿瘤是否多发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LUTS组在肿瘤直径大于3cm的患者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升高(X2=4.245,P=0.039);LUTS组在肿瘤主要分布位置较非LUTS组存在统计学差异,LUTS组分布于膀胱三角区及颈部以及肿瘤巨大布满膀胱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非LUTS组(X2=6.674,P=0.036)。LUTS组特殊病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表现或仅表现为局部膀胱壁增厚,原位癌、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癌(PUNLMP)、部分高级别尿路上皮癌在普通膀胱镜可表现为类似膀胱炎的淡红色改变,部分原位癌可表现为正常膀胱粘膜。(4)病理资料:相比较于非LUTS组,LUTS组病理类型中原位癌、混合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比例升高,单纯尿路上皮癌比例下降(X2=8.649,P=0.034);LUTS组病理分期中Tis、T2、T3和T4期比例明显升高,T1期比例减小(X2=8.413,P=0.038);在尿路上皮癌分级中,LUTS组高级别尿路上皮癌比例显着升高,低度恶性潜能尿路上皮癌(PUNLMP)和低级别尿路上皮癌比例降低(X2=8.330,P=0.016)。(5)治疗方式:LUTS组行根治性手术的比例较非LUTS组升高,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和膀胱部分切除术比例较非LUTS组降低(X2=8.696,P=0.013)。研究结论以LUTS为首要或伴随症状的膀胱恶性肿瘤患者相比较于无此类症状的患者,肿瘤分布于膀胱三角区及颈部、肿瘤巨大布满膀胱的患者比例升高,其病理类型特殊,LUTS组中尿脱落细胞学阳性率较高,原位癌、混合尿路上皮癌和非尿路上皮癌患者比例升高,肌层浸润性肿瘤、高级别肿瘤的比例升高,根治性手术比例升高。前列腺增生和泌尿系感染对诊断有混淆作用,影像学检查、尿脱落细胞学及膀胱镜电切活检是鉴别其他LUTS症状疾病、明确此类膀胱恶性肿瘤诊断的主要方法,尤其对于部分原位癌、高级别尿路上皮癌等在普通膀胱镜下表现为类似膀胱炎的淡红色改变或正常膀胱粘膜的膀胱肿瘤。在治疗方面,局灶性原位癌和高级别非浸润癌可行TURBT辅以卡介苗(BCG)灌注,高级别及特殊病理类型的肿瘤需行根治性手术并辅以新辅助化疗及术后放化疗。
王庆丰[9](2018)在《膀胱炎性息肉超声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文中提出膀胱炎性息肉,其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血尿等,也有部分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由于长期的慢性炎症刺激膀胱黏膜上皮固有层的实性细胞巢,导致其不断变性、增生,形成上皮芽,并随体积不断增大而形成息肉样改变[1]。本病相对少见,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膀胱炎性息肉超声误诊为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超声资料。1临床资料患者,男,85岁,因发现肉眼血尿2d于2017年12月收入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体检:T 36.5℃,
张亚楠,张雪宁,杨连海[10](2011)在《15例前列腺癌侵犯膀胱误诊为膀胱癌的MRI表现》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膀胱受累的前列腺癌的MRI表现,评价MRI对前列腺癌的定性诊断价值,避免伴膀胱受累的前列腺癌误诊为膀胱肿瘤。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行MRI检查前曾误诊为膀胱癌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结果 15例误诊病变MRI均明确诊断为前列腺癌,其中C期10例,D期5例。结论 MRI是诊断前列腺癌良好的影像学方法,特别是当病变累及膀胱时,可很好地避免误诊为膀胱肿瘤,再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可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
二、前列腺增生误诊膀胱肿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增生误诊膀胱肿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
1.1 前言 |
1.2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方法 |
1.2.3 随访 |
1.3 结果 |
1.3.1 基本资料 |
1.3.2 常规检查 |
1.3.3 影像学资料 |
1.3.4 膀胱镜检 |
1.3.5 诊治方案 |
1.3.6 术后病理 |
1.3.7 预后 |
1.4 讨论 |
1.5 结论 |
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概述 |
2.1 前言 |
2.2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
2.3 临床特征 |
2.3.1 腹膜后IMT |
2.3.2 肾上腺IMT |
2.3.3 肾脏IMT |
2.3.4 膀胱及前列腺IMT |
2.3.5 精索IMT |
2.4 影像学检查 |
2.4.1 彩超 |
2.4.2 CT |
2.4.3 MRI |
2.5 病理学检查 |
2.6 免疫组化 |
2.7 泌尿系IMT的诊断 |
2.7.1 常规诊断 |
2.7.2 ALK基因诊断 |
2.7.3 鉴别诊断 |
2.8 治疗 |
2.8.1 手术治疗 |
2.8.2 放射治疗 |
2.8.3 化学药物治疗 |
2.8.4 抗炎治疗 |
2.8.5 新进展-靶向治疗 |
2.9 预后 |
2.10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对象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排标准 |
1.3 仪器设备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1.6 观察指标 |
1.7 随访 |
1.8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PVBT+PVP组与PVBT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1.1 一般情况 |
2.1.2 手术结果 |
2.1.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1.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1.5 肿瘤结局 |
2.2 PVBT+PVP组与TURBT+TURP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 |
2.2.1 一般情况 |
2.2.2 手术结果 |
2.2.3 术后膀胱灌注化疗 |
2.2.4 排尿的改善情况 |
2.2.5 肿瘤结局 |
3.讨论 |
3.1 同期行PVBT和 PVP的安全性分析 |
3.2 同期行PVBT和 PVP的疗效分析及影响因素 |
3.3 绿激光的优势及不足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前列腺癌六例MRI特点及误诊原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MRI检查 |
1.3 临床表现及误诊情况 |
2 讨论 |
2.1 前列腺癌MRI特点 |
2.2 误诊疾病分析 |
2.3 误诊原因分析 |
2.4 防范误诊措施 |
(7)超声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使用仪器 |
1.3 检查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 膀胱肿瘤的超声表现 |
3.2 膀胱肿瘤的鉴别诊断 |
(8)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1.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
2.检验资料对比分析 |
3.影像学及膀胱镜检资料对比分析 |
4.病理学资料对比分析 |
5.治疗方式对比分析 |
6.LUTS组具体治疗方式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附录) |
致谢 |
(9)膀胱炎性息肉超声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四、前列腺增生误诊膀胱肿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D]. 曹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2]绿激光同期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肿瘤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安全性与疗效的研究[D]. 张开.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3]全膀胱根治性切除-回肠膀胱术后新膀胱腺癌1例[J]. 徐楚潇,田晓军,马潞林.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9(12)
- [4]超声诊断膀胱肿瘤的价值探讨及漏误诊分析[J]. 郑艳艳. 当代医学, 2016(22)
- [5]膀胱非肿瘤性病变误诊为膀胱肿瘤17例经腹超声图像分析[J]. 苏波. 中国医师杂志, 2008(05)
- [6]前列腺癌六例MRI特点及误诊原因探讨[J]. 俱京涛,张士朋,许士强. 临床误诊误治, 2021(10)
- [7]超声检查对膀胱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J]. 季娟.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22)
- [8]以下尿路症状为临床表现的膀胱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D]. 杜建伟. 青岛大学, 2019(02)
- [9]膀胱炎性息肉超声误诊为膀胱肿瘤1例[J]. 王庆丰. 实用临床医学, 2018(08)
- [10]15例前列腺癌侵犯膀胱误诊为膀胱癌的MRI表现[J]. 张亚楠,张雪宁,杨连海.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10)
标签:膀胱肿瘤论文; 肿瘤论文; 前列腺增大的原因论文; 慢性膀胱炎论文; 前列腺肿瘤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