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声作用后第Ⅱ类mGluRs在大鼠CA_1区表达的改变及其激动剂DCG-Ⅳ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菊[1](2005)在《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次声已被列为一种新型的软杀伤武器,其生物学效应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表明:高强度次声对机体各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听觉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垂体肾上腺系统等都可以造成损害,尤其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并导致结构损伤,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由于次声在人工及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一般的声音屏蔽材料又难以将其隔离,因此研究其药物防护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次声对脑的损害与脑组织自由基增多、大脑皮质过氧化有关,已证实次声作用后,鼠大脑皮质出现氧化-抗氧化平衡紊乱、神经元内脂褐素增多等,因此选择抗氧化剂姜黄素(Cur)作为次声性脑损害的防护实验研究。本实验以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了次声对小鼠记忆功能、脑皮质氧化-抗氧化平衡和额叶皮质超微结构的影响及Cur对次声所致小鼠脑损害的防护作用。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频率次声的脑损害效应并比较其异同,观察不同剂量Cur对次声引起的小鼠记忆功能、脑皮质氧化-抗氧化平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是否有防护作用,初步探讨其机制,确定合理用药方式,并提出安全、有效的最佳剂量或剂量范围。 方法:1.次声参数:8Hz/16Hz、130dB,2h/d,共7d/14d;2.用药方式:预防性用药(次声暴露前1w给药,1次/d),治疗性用药(每次次
冯荣芳[2](2003)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脑缺血耐受诱导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谷氨酸受体(glutamate receptors, GluRs)是脑内广泛存在的受体,可分为离子型和代谢型两大类。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包括NMDA受体、AMPA受体、海人藻酸受体三种亚型。关于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mGluRs),已克隆出8种亚型,分别为mGluR1, mGluR2, mGluR3, mGluR4, mGluR5, mGluR6, mGluR7, mGluR8。根据氨基酸的序列相似性,信号转导机制及激动剂的选择性不同,可将这些mGluRs分为G-Ⅰ(mGluR1/5)、G-Ⅱ(mGluR2/3)和G-Ⅲ(mGluR4/6/7/8)三组。这些受体被其配体谷氨酸和门冬氨酸激活后,通过不同的细胞内信号传导系统,参与体内众多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近年来,这些受体,特别是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在脑缺血耐受(brain ischemic tolerance, BIT)诱导中的作用引起各国学者的关注,已发现NMDA受体在一定程度上参与BIT的诱导。但是,关于mGluRs是否参与BIT诱导尚未见确切报道。国外学者曾在沙土鼠全脑缺血模型中,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G-Ⅰ组mGluRs在单纯全脑缺血模型和BIT模型中的表达有微弱差别,提示mGluR1/5可能参与BIT的诱导,但尚无其它更确切的实验依据。而关于G-Ⅱ组mGluRs是否参与BIT的诱导,国内外文献尚未见报道。鉴于mGluRs在脑内广泛存在,且类型众多,对神经元可塑性、兴奋性以及细胞膜离子通道(如钙通道等)功能的广泛影响,有理由推测其在BIT的诱导中可能发挥作用。因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确定mGluRs在BIT诱导中的作用,为最终阐明BIT的形成机制提供依据。1 mGluRs参与BIT诱导并影响GFAP表达采用大鼠四血管闭塞全脑缺血模型,应用硫堇染色法和免疫组化SP法,观察mGluR1/5阻断剂(s)-4-carboxy-3-hydroxy-phenylglycine((s)-4C3HPG)和mGluR2/3阻断剂α-methyl-(4-tetrazolyl-phenyl) glycine (MTPG)对BIT诱导和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WP=5>protein, GFAP)表达的影响,以确定mGluRs在BIT诱导中的作用。1.1 mGluR1/5阻断剂(s)-4C3HPG参与BIT诱导并影响GFAP表达将36只永久凝闭椎动脉的 Sprague Dawley (SD)大鼠(体重280g~320g)随机分为以下四组:①sham组(n=6):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②损伤性缺血组(n=6):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③脑缺血预处理(cerebral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CIP)+损伤性缺血组(n=6):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 min,恢复再灌流24 h后再行夹闭8 min;④(s)-4C3HPG组(n=18):右侧脑室注射(s)-4C3HPG后20 min 行CIP,恢复再灌流24 h后再行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依据应用(s)-4C3HPG的剂量不同,进一步将该组动物分为0.2 mg 组(n=6)、0.04 mg 组(n=6)和0.008 mg组(n=6)。夹闭颈总动脉过程中,观察到大鼠瞳孔散大,脑电波频率变慢,波幅逐渐缩小甚至呈等电位线,证明产生脑缺血。各组大鼠均在术后或末次缺血再灌后7天灌注取材观察。硫堇染色显示,sham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可见2~3层,组织学分级(0级:无神经元死亡;1级:散在的神经元死亡;2级:成片的神经元死亡;3级:几乎全部神经元死亡。以下同。)为0~1级,神经元密度(1 mm长度内锥体神经元的个数。以下同)为181±10.5。损伤性缺血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稀疏,层次不清楚,有大片缺失,组织学分级为2~3级,神经元密度为42±6.7,与sham组相比有显着差异(P<0.05)。CIP+损伤性缺血组海马组织学特征与sham组相似,表明3 min CIP可对其后间隔1天的8 min缺血造成的海马CA1区神经元损伤产生明显的保护作用。(s)-4C3HPG组中,0.2 mg组的形态学改变最为明显,表现为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稀疏,排列松散,有大量锥体细胞缺失,组织学分级明显升高(P<0.05),神经元密度明显下降(P<0.05)。0.04 mg组、0.008 mg组的形态学改变依次减轻。各剂量组组织学分级和神经元密度的变化与(s)-4C3HPG的剂量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与sham组相比均有显着差异(P<0.05)。GFAP免疫组化染色显示星形胶质细胞呈星形或蜘蛛状,有明显的突起。sham组海马CA1区仅见少量GFAP阳性细胞,突起较少、短,染色较淡。损伤性缺血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WP=6>增多,胞体肥大,突起增粗、变长现象明显,与sham组相比,其阳性细胞数目、总面积、平均光密度显着增加(P<0.05)。CIP+损伤性缺血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数与sham组相比有增多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 >0.05)。(s)-4C3HPG组海马CA1区GFAP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多,染色加深,表现为胞体肥大,突起增多,变粗,延长,尤以大剂量(s)-4C3HPG时明显,GFAP阳性细胞数目、总面积、平均光密度与sham组、CIP+损伤性缺血组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1.2 mGluR2/3阻断剂MTPG参与BIT诱导并影响GFAP表达将70只永久凝闭椎动脉的SD大鼠(体重280g~320g)随机分为以下七组:①sham组(n=8):游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夹闭;②CIP组(n=8):游离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 min;③损伤性缺血组(n=8):夹闭双侧颈总动脉8 min;④CIP+损伤性缺血组(n=8):夹闭双侧颈总动脉3 min,恢复再灌流24 h后再行夹闭8 min;⑤MTPG+CIP+损伤性缺血组(n=22):首先右侧脑室注射MTPG,20 min?
刘恩渝[3](2002)在《次声损伤后鼠脑Ⅰ、Ⅱ组mGluRs表达变化及DCG-Ⅳ干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声是频率为10-4~20Hz的弹性机械纵波,在工业、交通、军事、及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是环境污染因素之一。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次声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严重危害。因此,对次声生物学效应机理的研究具有平、战两方面的意义。次声对生物体作用的基本原理是直接引起机体各部及脏器共振,从而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在次声引起的各脏器结构与功能损伤中,最为首要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目前,次声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作用的分子机理尚不清楚。 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含量最高的兴奋性神经递质,研究表明,脑损伤后可发生脑组织中谷氨酸水平增高,产生兴奋毒性作用,从而诱发神经元的多种病理损害。谷氨酸兴奋毒性由其受体介导,其受体包括离子型谷氨酸受体(iGluRs)及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GluRs)两类,iGluRs可引起神经元胞内钙超载;在突触前和突触后的mGluRs既可介导兴奋性效应,也可介导抑制性效应,并参与其它离子型受体的调节。目前已克隆出8个mGluRs亚型,根据氨基酸序列同源性、第二信使偶联和激动剂等方面的差异可将它们分为三组:Ⅰ组mGluRs包括mGluR1和mGluR5,生理学特性为神经毒兴奋性增强效应;Ⅱ组mGluRs山mGluR2和mGluR3组成,介导神经保护效应;Ⅲ组mGluRs包括mGluR4、mGluR6、mGluR7和mGluR8,其生理活性与Ⅱ组mGluRs类似。 以往的研究表明,虽然某些iGluRs如NMDA-R的拮抗剂对脑损伤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可产生严重的精神副作用,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前景。而随着对mGluRs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机制中作用的深入研究,其药理学特性不断被重视,对于mGluRs的拮抗剂或激动剂的研究已逐渐成为热点。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Ⅰ组mGluRs竞争性拮抗剂MCPG对次声引起的中枢神 第四军医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经系统损伤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本研究依靠次声压力仓系级,建立 SHZ,130dB次声脑损伤人鼠模型, 并采用寡聚核苦酸探针原位杂交、电于显微镜、组织病理学和药物干预等技 术和研究方法,探讨次声作用后大鼠皮质 1、11组mGluRs mRNA表达变化 规律以及*组mGluRs激动剂DCG-r的干预作用,旨在从分于水平揭示 mGluRs参与次声脑损伤的机制,为次声脑损伤研究及其防护措施应用提供 一定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成功建立了稳定、可靠的SHZ,130dB次声脑损伤大鼠模型c在 该模型中,次声作用 1次组大鼠的神经病学评分(NSS)和脑皮质损伤神经 元计数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尸>0刀5),7;k和14次组大鼠的上述观察指 标则显着高于对照组(尸<0刀1)。同时,组织病理学证实7次和14次组大鼠 脑皮质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显示出典型的神经元损伤改变。对1、11组mGIuRs 的研究表明:SHz,130dB次声作用后,大鼠脑皮质内 1组 mGluRs mRNA表 达增高,其中以7次作用组增高最为显着(P<0.01),14次组恢复土正常水 平(P>0刀,;而*组<OuRs m RNRNA表达减少,其中1次组显着减少(P<0刀]〕, 7、14次组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P>0刀5)。干预研究结果发现:次声作用1 次DCG-l\’干预组与次声作用1次中W r水对照组比较,损伤神经元的计数 无显着差异(尸功仍)。次声作用7、14次**G.IV干预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 比较,相应脑皮质的损伤神经元密度减少,脑组织水肿减轻,损伤神经元计 数显着少于相同次声作用次数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尸<0刀引。 研究结果提示:SHZ,130dB次声能够引起广泛的大鼠脑皮质神经元损 伤,脑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出现在次声7次作用后,并具有一定的量效依赖 性;I、11组mGluRs的表达变化参与了次声脑损伤机制,次声作用后大鼠 脑皮质内具有损害作用的I组mGluRs表达增加,而具有保护作用的11组 mGluRs 表达减少。在其影响下,脑皮质神经元表现出损伤性改变;11组 mGluRs激动剂 DCG-IV能够通过活化 mGluRZ和 mGluR3而有效地干预次声 脑损伤,具有一定的神经元保护作用。
李志刚,费舟,章翔,陈景藻,贾克勇,贺晓生,刘先珍[4](2001)在《次声作用后第Ⅱ类mGluRs在大鼠CA1区表达的改变及其激动剂DCG-Ⅳ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观察次声作用后第 类 m Glu Rs在大鼠 CA1 区表达改变的规律和其激动剂二羧基环丙基甘氨酸 (DCG- )的作用 ,探讨次声致脑损伤的作用机制。 方法 2 0 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次声作用组和 DCG- 干预组 ,两组再分为对照组和次声作用 1次、3次、7次及 14次组 ,每组 10只。用8Hz、130 d 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 ,每次作用 2 h。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第 类代谢型谷氨酸受体(m Glu Rs)的变化。病理学检测分组方法同上 ,每组 10只 ,光镜下测计 DCG- 干预前后损伤神经元数目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次声作用 1次后第 类 m Glu Rs阳性细胞数和光密度即出现改变 (P<0 .0 5 ) ;在 3次组改变最显着 (P<0 .0 1) ;7、14次组恢复至正常水平。形态学研究证实 ,DCG- 干预能明显减轻 CA1 区神经元的损伤程度。 结论 次声作用后可导致第 类 m Glu Rs合成及活性减少 ,DCG- 能有效降低次声对脑损伤的程度 ,提示第 类 m Glu Rs在次声脑损害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二、次声作用后第Ⅱ类mGluRs在大鼠CA_1区表达的改变及其激动剂DCG-Ⅳ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次声作用后第Ⅱ类mGluRs在大鼠CA_1区表达的改变及其激动剂DCG-Ⅳ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英文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回顾 |
1.次声的特点、生物学效应及其防护研究 |
2.次声对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研究 |
3.姜黄素的特性及抗氧化作用研究进展 |
第一部分 治疗性应用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害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次声对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治疗性应用姜黄素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二 次声对小鼠大脑皮层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及治疗性应用姜黄素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三 次声对小鼠大脑额叶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及治疗性应用姜黄素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第二部分 预防性应用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害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次声对小鼠记忆功能的影响及预防性应用姜黄素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二 次声对小鼠大脑皮层氧化—抗氧化平衡的影响及预防性应用姜黄素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实验三 次声对小鼠大脑额叶皮层超微结构的影响及预防性应用姜黄素的作用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 |
致谢 |
(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脑缺血耐受诱导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研究论文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脑缺血耐受诱导及其机制探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对脑缺血耐受诱导及胶原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
一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阻断脑缺血耐受的形成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附图 |
二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阻断剂影响胶原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附图 |
第二部分 抑制凋亡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脑缺血耐受诱导的机制之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附图 |
第三部分 NO信号转导通路是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脑缺血耐受诱导的机制之一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表、附图 |
结论 |
综述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次声损伤后鼠脑Ⅰ、Ⅱ组mGluRs表达变化及DCG-Ⅳ干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回顾 |
次声的特性及其生物学效应 |
谷氨酸及其受体 |
mGluRs激动剂与拮抗剂 |
实验一 次声脑损伤大鼠模型的建立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二 次声作用后鼠脑皮质Ⅰ、Ⅱ组mGluRs表达变化规律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实验三 DCG-Ⅳ对鼠脑皮质次声损伤的干预作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附图 |
四、次声作用后第Ⅱ类mGluRs在大鼠CA_1区表达的改变及其激动剂DCG-Ⅳ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姜黄素对次声性脑损伤的防护作用实验研究[D]. 张元菊. 第四军医大学, 2005(06)
- [2]代谢型谷氨酸受体参与脑缺血耐受诱导及其机制探讨[D]. 冯荣芳. 河北医科大学, 2003(01)
- [3]次声损伤后鼠脑Ⅰ、Ⅱ组mGluRs表达变化及DCG-Ⅳ干预作用研究[D]. 刘恩渝. 第四军医大学, 2002(02)
- [4]次声作用后第Ⅱ类mGluRs在大鼠CA1区表达的改变及其激动剂DCG-Ⅳ的作用[J]. 李志刚,费舟,章翔,陈景藻,贾克勇,贺晓生,刘先珍.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