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抗乙肝作用研究进展

中草药抗乙肝作用研究进展

一、中草药抗乙型肝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爽[1](2021)在《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遵循随机分配的原理,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予中药免煎颗粒剂八珍荔核抗纤方和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治疗,均治疗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肝功能检验指标和乙肝病毒DNA定量等的变化,参考相关指南和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运用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数据统计,通过统计和对比结果,得出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⑴干预前比较:两组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HBV DNA定量、症状积分等指标进行对比,均提示P>0.05,具有可比性。⑵中医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6.66%,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⑶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中,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⑷中医各项症状积分比较: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单项中医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仅胁下痞块改善程度较轻(P>0.05);对照组对胁下痞块、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等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余各项积分低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在胁肋疼痛、脘腹胀满、大便溏烂、身倦乏力、舌质淡暗或有瘀斑方面,治疗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⑸肝功能指标:对于ALT、AST、TBIL三项指标组内比较,两组治疗方案对三项指标皆有改善作用(P<0.05);组间对比,治疗组在改善ALT、AST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对TBIL的改善中,差异性不大(P>0.05)。⑹HBV DNA定量比较:组内比较,两组均具有差异性(P<0.05);组间比较,两组差异性不大(P>0.05),治疗组为23例,应答率为76.66%,对照组为21例,应答率为70.00%,提示两组均对HBV DNA定量的应答率有较好的效果。⑺安全性分析:治疗前后,两组各项安全指标均未见异常;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改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在降低HBV DNA定量方面,二者无明显差别。

张瑞[2](2020)在《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网络药理学知识为基础,以乙型肝炎模型鼠活体药效学评价为依托,以肠道微生物菌群与肝脏代谢组学的相关分析为手段,探寻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活性成分与作用效果,阐明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药物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1)基于传统中草药数据库全面挖掘忧遁草活性成分,利用虚拟对接平台预测筛选各组分靶蛋白,通过化合物-蛋白-疾病互作网络确定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活性成分与重要靶点,GO分析及KEGG富集分析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2)采用尾静脉高压水注法构建乙型肝炎动物模型,灌胃忧遁草水提物(groupYDC),以灌胃生理盐水组为阴性对照(groupMod),以灌胃恩替卡韦溶液为阳性对照(groupETC),以未建模组为健康对照(groupNor),灌胃10d,ELISA检测血清HBs Ag、IL-1β、TNF-α水平,SYBR-q RT-PCR检测肝组织HBV-ccc DNA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肝脏病理切片的炎性改变;(3)采用Illumina-Mi Seq平台检测肠道菌群;(4)LC-MS/MS法检测肝组织代谢产物;(5)使用R程序进行16S与非靶代谢的多组学联合分析。结果:(1)网络药理学筛选出叶绿醇、异牡荆素及β-谷甾醇为忧遁草关键类药化合物,CAS3、CAS9、PIK3CA、AKT1、TNF为关键靶基因,NF-κB转录因子信号通路、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外源性凋亡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为重要调控途径;(2)药效学分析发现,与模型组相比,忧遁草水提物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HBs Ag、IL-1β、TNF-α(P<0.05)和肝组织中HBV ccc DNA的表达量(P<0.05),并改善肝组织毛玻璃样变及炎性水平;(3)16Sr DNA结果显示,忧遁草水提物治疗恢复HBV模型小鼠肠道微生物平衡,显着降低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的比率(P<0.05),显着降低肠道乳杆菌科和乳杆菌属细菌的比例(P<0.05),显着增加理研菌科和另枝菌属细菌的丰度(P<0.05)和梭菌目、毛螺旋菌科、瘤胃菌科微生物的丰富度(P<0.05);(4)LC-MS分析结果显示,忧遁草水提物显着上调肝脏马尿酸、L-组氨酸、谷胱甘肽、二十碳五烯酸、海藻糖、D-苏氨酸、水苏糖的代谢水平(P<0.05);显着下调尿苷5’-二磷酸、胆酸、氧化三甲胺、CDP乙醇胺,磷酰胆碱的代谢水平(P<0.05)。(5)肠道菌群-代谢组学联合分析发现忧遁草通过对另枝菌属的调节从而影响与其显着相关的代谢物马尿酸、胆酸水平(P<0.05)。结论:忧遁草是经网络药理学分析出的可靠的乙型肝炎治疗药物;忧遁草具有显着改善小鼠模型乙型肝炎进展的药物效果;忧遁草具有重塑小鼠肠道菌群平衡,调节肝脏代谢物水平发挥广泛治疗乙型肝炎的作用;忧遁草具有调节另枝菌属进而调控生物靶标马尿酸、胆酸,发挥特异性治疗乙型肝炎的效果。

王慧娜[3](2019)在《基于体外抗HBV活性的金丝草化学成分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丝草是禾本科金发草属植物金丝草(Pogonatherum crinitum(Thunb.)Kunth)的干燥全草,于《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华本草》等书中均有记载,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中外学者对金丝草的研究在化学成分方面止步于唯新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在药理学方面局限于对金丝草提取物的药效评价,为了更加明确金丝草的活性成分,有效地开发利用该资源,本文开展了聚酰胺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最优工艺、金丝草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及单体化合物体外抗HBV活性测评的初步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第Ⅰ部分聚酰胺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的工艺研究。目的:应用响应面法对聚酰胺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的条件进行筛选,以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金丝草药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聚酰胺对金丝草70%乙醇提取物中的总黄酮进行富集纯化,利用单因素试验、Box-Behnken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对上样液浓度、上样量、上样液pH、吸附流速、树脂径高比、水洗脱用量、洗脱流速、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洗脱剂(乙醇)用量等工艺参数进行考察,以总黄酮纯度作为评价指标,确定金丝草总黄酮的最佳富集与纯化的工艺条件。结果: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建立的模型得到聚酰胺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2.00mg/mL,上样量为13.3mg/g,上样液pH为4.00,吸附流速5.0BV/h,树脂径高比为1:4,水洗脱用量为2.5BV,洗脱流速为3.16BV/h,洗脱剂(乙醇)体积分数70%,洗脱剂(乙醇)用量为3.95BV,得到总黄酮的纯度为39.11%,与预测值(39.34%)相当。结论:聚酰胺对金丝草总黄酮的富集效果良好。该试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到聚酰胺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的工艺条件较其他方法更加简便,预测性好,此方法可用于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第Ⅱ部分金丝草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目的:分离纯化金丝草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得到单体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为深入研究金丝草的化学成分提供科学依据,为找寻金丝草中具有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活性单体化合物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根据被分离组分的分配系数、溶解度、极性、解离程度等差异,通过萃取、结晶、柱层析和制备型高效液相(制备型HPLC)色谱等方法对金丝草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以获得单体化合物,并基于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以及波谱数据如UV、ESI-MS、1H-NMR和13C-NMR等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丝草正丁醇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了5个单体化合物,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为:5-羟基-4?-甲氧基黄酮-7-O-芸香糖苷(1)、1,7-二羟基-3,8-二甲氧基呫吨酮(2)、N-乙酰苯丙氨酸(3)、焦谷氨酸甲酯(4)、杜鹃花酸(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金发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第Ⅲ部分单体化合物体外抗HBV活性检测目的:体外检测化合物15的抗HBV活性,确定其中具有抗HBV活性的单体化合物。方法:选择HepG2 2.2.15细胞作为体外试验模型,以培养细胞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的分泌变化为检测指标,以细胞存活率以及选择指数SI为参考,检测每种单体化合物的体外抗HBV活性。结果:化合物3,即N-乙酰苯丙氨酸对HepG2 2.2.15细胞分泌HBsAg及HBeAg有一定的抑制作用,IC50分别为55.5、69.5μg/mL,且SI大于2。结论:从金丝草正丁醇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中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3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HBV活性。本部分研究成果具有更深入的研究价值,为抗HBV新药的研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也可以为阐明金丝草药材的药效物质奠定基础。

刘舒凌[4](2015)在《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饿蚂蝗(Desmodium multiflorum DC.),又名山蚂蝗、粘身草、红掌草、胃痛草等,为豆科山蚂蝗属植物饿蚂蝗的全株,分布于广西、广东、江西、福建、云南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健胃消食,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和中药化学研究表明,饿蚂蝗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其化学成分主要为有机酸、甾体、萜类、黄酮类及酚类。在广西民间,饿蚂蝗用于治疗肝炎和肝腹水,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的前期工作采用系统溶剂提取法对饿蚂蝗进行提取分离,同时进行了抗HBV的药效筛选工作。前期的研究表明饿蚂蝗乙醇提取物体外抗HBV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预试显示,乙酸乙酯部位可能含有较多的黄酮类成分。目前关于饿蚂蝗总黄酮的实验研究资料不多,对其抗HBV作用研究尚无文献报道。因此本文拟对饿蚂蝗总黄酮进行提取纯化,对其体内外抗HBV作用和保肝作用进行研究。本研究将为广西民间药材饿蚂蝗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为新型抗HBV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实验依据。第一章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目的:采用乙醇提取法和AB-8大孔树脂吸附法,研究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和纯化工艺。方法:以芦丁为对照品,乙醇为浸提溶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率进行测定,通过对乙醇浓度、液料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进行正交试验,优选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采用AB-8大孔树脂为吸附材料,以洗脱液中总黄酮量和总黄酮纯度为指标,考察上样液质量浓度、上样体积、洗脱剂浓度、洗脱流速和洗脱液用量,优化饿蚂蝗总黄酮的纯化工艺。结果:最佳提取纯化工艺为:60%乙醇提取,液料比12:1,提取3次,每次1h;提取后经AB-8大孔吸附树脂进一步纯化,上柱药液浓度以生药计为0.4g/mL,上样量为1.5倍柱床体积,以4倍柱床体积的70%乙醇洗脱,洗脱流速为2mL/min;纯化后总黄酮纯度为61.47%。结论:该工艺操作简单、稳定可行,适合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关键词总黄酮,饿蚂蝗,大孔树脂,纯化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目的:比较饿蚂蝗醇提物(AEDM)和饿蚂蝗总黄酮(TFDM)体外对HBV的抑制作用。方法:通过CCK-8法观察AEDM和TFDM对HepG2.2.15细胞的影响,采用ELISA法检测分析AEDM和TFDM对HBsAg和HBeAg分泌的抑制作用。结果:AEDM和TFDM的半数中毒浓度(TC50)分别为621.83μg/mL和310.91μg/mL,对细胞的毒性均较小。AEDM对HBsAg和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79.60μg/mL和168.59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46和3.69;TFDM对HBsAg和HBeAg的IC50分别为56.25μg/mL和39.70μg/mL,TI分别为5.53和7.83。结论:饿蚂蝗总黄酮在体外具有抗HBV抗原的作用;饿蚂蝗体外抗HBV的作用与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第二章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HepG2.2.15细胞HBVDNA复制及HBV cccDN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拉米夫定组(100μg/mL)、不同浓度 TFDM 组(1 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在6天时,收集上清液及细胞,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细胞内、外HBV DNA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拷贝数。结果:TFDM各剂量组能明显抑制细胞内、外HBV DNA的含量(P<0.01)以及细胞内HBV cccDNA的水平(P<0.05或P<0.01),且抑制作用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结论:TFDM能够明显抑制Hep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水平,对HBV cccDNA也具有抑制作用。第三章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方法: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感染1日龄广西麻鸭。感染7d后采用PCR法筛选出DHBV DNA强阳性鸭,随机分为5组:模型组、3TC 阳性对照组(50mg/kg)、TFDM高、中、低剂量组(300、150、75mg/kg),每组10只。另设正常对照组(经PCR筛选出的未造模DHBV阴性鸭)10只。各组从造模后第14d开始给药,每天灌胃给药1次,持续给药14d。每组动物分别于给药前0天(T0)、给药后7天(T7)、给药后14天(T14)、停药后3天(P3)自颈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DHBVDNA、DHBsAg和DHBeAg的水平、转氨酶(ALT,AST)的活性以及细胞因子IL-2和IFN-γ的含量变化。结果:TFDM能够降低T14和P3时鸭血清DHBV DNA载量以及DHBsAg、DHBeAg含量,停药后未见病毒反弹;降低T7、T14、P3时血清ALT和AST含量;升高T14时血清IL-2和IFN-γ水平。结论:TFDM具有抗鸭乙型病毒性肝炎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DHBV病毒复制、保肝降酶、调节免疫功能有关。第四章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Con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实验一饿蚂蝗总黄酮对Con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目的:研究饿蚂蝗总黄酮(TFDM)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72只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联苯双酯组(200mg/kg)、TFDM 高、中、低剂量组(800、400、200mg/kg),各组预防性灌胃给药10 d。第10 d,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 A)20 mg/kg诱导免疫性肝损伤,8 h后测定小鼠肝、脾、胸腺指数(mg/g),检测小鼠肝匀浆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活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测定全血中CD4+、CD8+T细胞亚群比率,ELISA法测定血清白介素-2(IL-2)、Y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4)的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TFDM能明显降低肝、脾指数,增大胸腺指数,显着降低小鼠肝匀浆中ALT、AST、MDA、NO含量和升高SOD活性,显着提高外周血CD4+、CD8+比率,降低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的水平。结论:TFDM对免疫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损伤、调整T细胞亚群的活性和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有关。实验二急性毒性试验目的:评价TFDM的安全性,测定最大给药量。方法:SPF级小鼠20只随机分成2组:空白对照组和TFDM组。TFDM组以最大浓度和最大体积灌胃给药,空白对照组给予等容量蒸馏水。给药后连续14天观察动物的行为、外观、体重、进食、排泄等情况,以及主要脏器的大体改变及死亡情况。计算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结果:小鼠灌胃给药后,其饮食、活动、精神状态等体征均无异常变化,未见毒性反应及死亡发生。给药后小鼠体重增长正常。TFDM小鼠经口的最大给药量为12.5g/kg,相当于饿蚂蝗原生药578.0g/(kg·d),是临床人用量(成人60kg体重,日用量30g药材)的1157倍。结论:TFDM经口给药的毒性很低。第五章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TFDM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TFDM抑制HBV在细胞内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HepG2.2.15分为空白对照组、不同浓度TFDM组(100μg/mL、50μg/mL、25μg/mL),分别给予相应的培养液,每2天换液一次,第6天收集细胞。选取JAK-STAT信号通路中的部分抗病毒蛋白如: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1(STAT1)、信号转导与转录活化因子2(STAT2)、2’,5’-寡腺苷酸合成酶1(OAS1)、RAN依赖蛋白激酶(PKR)和粘病毒抗性蛋白A(MxA)。采用RT-PCR法检测TFDM作用后细胞内STAT1、STAT2、OAS1、PKR和MxA转录产物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STAT1、STAT2、OAS1、PKR和MxA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TFDM可以明显上调细胞内STAT2、PKR和MxA的mRNA水平(P<0.05),明显增强PKR和MxA的蛋白表达水平(P<0.01)。结论:TFDM可以诱导HepG2.2.15细胞内JAK-STAT信号通路中PKR和MxA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提示此通路可能是TFDM抑制HBV在肝细胞内复制的机制之一。

韦朋海[5](2015)在《荔枝核总皂苷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提取荔枝核中的荔枝核总皂苷,并建立荔枝核总皂苷含量的测定方法。2.观察荔枝核总皂苷治疗鸭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1.采用乙醇回流提取的方法。用50%的乙醇提取荔枝核总皂苷,石油醚去除脂溶性成分,水饱和正丁醇萃取法对荔枝核总皂苷进行纯化。以人参皂苷Rg1为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比色法测定荔枝核总皂苷的含量。2.取1日龄广西麻鸭,腹腔注射鸭乙型肝炎病毒DNA强阳性血清,每只0.2ml,建立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动物模型。将60只成功感染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广西麻鸭随机分为五个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组和高、中、低剂量荔枝核总皂苷组,每组12只麻鸭。模型对照组给予2mL/kg · d的双蒸馏水,其余4个药物治疗组分别给予高剂量荔枝核总皂苷(0.64g/kg·d)、中剂量荔枝核总皂苷(0.32g/kg·d)、低剂量荔枝核总皂苷(0.16g/kg · d)和阳性对照药物阿昔洛韦(ACV)进行治疗。每组鸭子连续给药两个星期,分别观察用药前(T0)、给药后7天(T7)、14天(T14)及停药后5天(P5)鸭子血清中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sAg和DHBeAg的OD值、ALT和AST活性的变化,最后处死所有的鸭子取肝脏做病理组织学检查。3.数据统计分析:DHBsAg、ALT的检测数据满足球形检验,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分析。鸭乙型肝炎病毒DNA、DHBeAg和AST的数据未满足球形检验,改用多元方差分析。治疗药物对鸭肝脏病理组织学影响的数据属于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 16.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精密度试验和稳定性试验的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分别为1.73%和1.10%;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7%,加样回收率的RSD为1.900%;用3kg荔枝核粗粉提取纯化后得到193.42g荔枝核总皂苷粉末(lg荔枝核总皂苷相当于15.51g荔枝核生药),荔枝核总皂苷的平均得率为6.45%,平均纯度为49.06%。2.荔枝核总皂苷治疗鸭乙型肝炎的作用(1)用药物给鸭子进行治疗后,ACV组、高剂量和中剂量荔枝核总皂苷组鸭子血清中的DHBVDNA载量比模型对照组的明显降低。这三个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ACV、高剂量和中剂量的荔枝核总皂苷均能较好地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而低剂量荔枝核总皂苷组的鸭乙型肝炎病毒DNA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下降,与模型对照组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荔枝核总皂苷不能抑制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实验结果还表明,荔枝核总皂苷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效果与剂量大小有一定的关系。(2)用药给鸭子治疗后,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鸭子血清中的DHBsAg和DHBeAg均未见发生明显变化。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DHBsAg和DHBeAgOD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荔枝核总皂苷具有降低鸭子血清中DHBsAg和DHBeAg活性的作用。(3)用药物给鸭子进行治疗后,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鸭子血清中的AST和ALT活性均未发现明显降低。各药物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AST和ALT活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荔枝核总皂苷具有降低鸭子血清中AST和ALT活性的作用。(4)停药后第5天,取鸭子肝脏制作病理切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检查结果发现,ACV、高剂量和中剂量荔枝核总皂苷组的鸭子肝脏病变较模型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低剂量的荔枝核总皂苷组与模型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低剂量的荔枝核总皂苷对鸭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鸭肝损害具有保护作用。结论:1.香草醛-冰醋酸-高氯酸比色法是一种较为经济、简便、准确、精密度和稳定性都较好的分析方法,可用于荔枝核总皂苷含量的测定。荔枝核总皂的得率和纯度都较好。2.荔枝核总皂苷具有显着的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表现为用药后鸭子体内的HBVDNA水平明显降低,呈明显的剂量反应关系;不过实验未发现荔枝核总皂苷能抑制DHBsAg和DHBeAg的表达及降低AST和ALT的活性,但发现荔枝核总皂苷具有改善鸭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鸭肝损伤的作用。

廖丹,段雪琳[6](2013)在《壮药汗衣台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汗衣台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的疗效.方法:不同浓度汗衣台与体外培养的2.2.15细胞共同孵育,以XTT方法检测其对2.2.15细胞的不良反应,以此决定汗衣台的安全浓度范围;3d更换一次含药培养液,9d后收集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HBsAg和HBeAg含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上清液中HBV DNA的分泌.结果:各浓度汗衣台对HBsAg、HBeAg均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500-800μg/mL汗衣台对HBsAg的抑制明显高于同浓度的拉米夫定(P=0.002-0.000)及干扰素(P=0.006-0.003),100-800μg/mL浓度汗衣台对HBeAg的抑制明显高于同浓度拉米夫定(P=0.002-0.000)及干扰素(P=0.003-0.002),差异均有显着性.各浓度汗衣台对HBV DNA抑制亦呈剂量依赖性,500-800μg/mL浓度汗衣台短期内抑制HBV DNA分泌的疗效优于同浓度干扰素(P=0.018-0.031),但不如拉米夫定.结论:壮药汗衣台具有一定的体外抗HBV作用.

金乾兴,周峰[7](2012)在《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介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中药活性成分的研究概况和进展。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对具有抗HBV活性的中药成分,包括皂苷、生物碱、黄酮、多糖等成分做一综述。结果与结论中药是抗HBV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从天然药物中寻找高效安全的抗HBV活性成分是防治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方向。

廖梅,刘小彬,丘明建,周铭,张勇慧[8](2010)在《抗病毒性肝炎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致病因素之一。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感染HBV,其中3.5亿为慢性携带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近来取得了一些进展,现作一综述。

赖进科,钟振国,李舒[9](2009)在《中草药抗乙肝病毒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根据2008年4月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为7.18%,我国至少约有9300万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1]。目前用于抗HBV

李小月[10](2009)在《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目的采用2.2.15细胞模型及鸭乙肝动物模型,评价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效果;采用刀豆蛋白A(Con A)所致的小鼠免疫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测定小鼠血清ALT、IL-6、TNF-α变化,评价该复方对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叶下珠复方Ⅱ号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二、实验内容1.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1.1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抗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体外实验采用2.2.15细胞模型,以HBsAg、HBeAg作为药效评价指标,并用MTT法测定药物细胞毒性。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16.94mg/mL。叶下珠复方Ⅱ号对HBsAg、HBeAg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7.82mg/mL和7.60mg/mL;治疗指数分别为2.17和2.23。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有较好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1.2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采用先天感染的鸭乙肝动物模型,分别于给药前(T0)、给药第7天(T7)、给药第14天(T14)、给药第21天(T21)、给药第28天(T28)及停药第5天(P5)各时间点采血,分离血清,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DHBV载量变化。结果: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中剂量组在给药第T7、T14、T21、T28天及停药后第5天与开始给药时(T0)比较,鸭血清DHBV载量均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0.01);在给药后不同时间点(T7、T14、T21、T28)及停药后第5天,高、中剂量组鸭血清DHBV载量均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0.01)。提示: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先天感染的鸭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停药后反跳不明显。2.叶下珠复方Ⅱ号抗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2.1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IL-6活性的影响采用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以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33.6g/kg,16.8g/kg)作为治疗组,与联苯双酯(50mg/kg)治疗组作为对照,测定小鼠血清亮丙氨酸转氨酶(ALT)、白细胞介素(IL-6)活性。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血清ALT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且高剂量组血清ALT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和联苯双酯对照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1)。高剂量组血清IL-6活性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肝组织病变明显改善,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Con A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L-6的释放有关。2.2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TNF-α活性的影响采用Con A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用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33.6g/kg,16.8g/kg)作为治疗组,与环磷酰胺(43mg/kg)治疗组作为对照,测定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剂量组血清TNF-α活性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0.05);高剂量组血清TNF-α活性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表明叶下珠复方Ⅱ号对Con A所致的小鼠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抑制TNF-α的释放有关。三、结论1、叶下珠复方Ⅱ号有较好的体内外抗乙肝病毒作用。2、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刀豆蛋白A所致的免疫性肝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作用机理与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和IL-6、TNF-α的释放有关。

二、中草药抗乙型肝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草药抗乙型肝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1.1 概述
        1.2 流行病学
        1.3 发病机制
        1.4 治疗方案
        1.5 相关检验指标及意义
        1.6 小结
    2 祖国医学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2.1 病名的探讨
        2.2 病因病机
        2.3 证候分型
        2.4 治疗
        2.5 其他辅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2 病例纳入、排除、终止和脱落的标准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终止和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病例分组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评价
        3.5 统计学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对比
    2 疗效比较
        2.1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对比
        2.2 治疗前后两组证候总积分变化比较
        2.3 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比较
        2.5 HBV DNA应答情况比较
        2.6 安全性指标
第四部分 讨论
    1 罗伟生教授肝胆脾胃病的学术思想
        1.1 病机分析
        1.2 辨证分析
        1.3 辨证与辨病、“衷中参西”
        1.4 八珍荔核抗纤方方药组方分析
        1.5 单味药物分析
    2 研究结果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中医疗效分析
        2.3 指标疗效分析
    3 问题与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附表
附录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平台及软件
        1.1.2 数据准备
    1.2 结果
        1.2.1 乙型肝炎相关基因挖掘
        1.2.2 忧遁草组分及靶点预测筛选
        1.2.3 网络构建分析
        1.2.4 基因富集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模型鼠的药效学评价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对象
        2.1.2 实验材料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方法
    2.2 结果
        2.2.1 质粒鉴定结果
        2.2.2 动物造模鉴定结果
        2.2.3 忧遁草对乙型肝炎相关指标的影响
        2.2.4 忧遁草对小鼠肝脏病理的影响
    2.3 讨论
    2.4 小结
三、忧遁草对乙型肝炎模型小鼠的粪便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对象
        3.1.2 实验试剂
        3.1.3 实验仪器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肠道菌群微生物群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3.2.2 门水平差异
        3.2.3 科水平差异
        3.2.4 属水平差异
        3.2.5 进化分枝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四、忧遁草对乙型肝炎模型小鼠的肝脏代谢组学的影响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试剂
        4.1.3 实验仪器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
        4.2.1 PCA、OPLS-DA分析与正负离子差异代谢物火山图
        4.2.2 忧遁草vs模型组显着差异代谢物
        4.2.3 差异代谢物聚类分析
        4.2.4 差异代谢物关联与KEGG富集分析
        4.2.5 差异代谢物维恩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五、忧遁草干预的小鼠16S与非靶向代谢物联合分析
    5.1 对象与方法
        5.1.1 实验流程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关联分析
    5.2 结果
        5.2.1 相关系数矩阵热图
        5.2.2 网络图
        5.2.3 层次聚类热图
        5.2.4 相关关系散点图
    5.3 讨论
    5.4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肠道微生物菌群概述及其在肝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校学习期间参加科研与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体外抗HBV活性的金丝草化学成分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第Ⅰ部分 聚酰胺富集纯化金丝草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Ⅱ部分 金丝草正丁醇萃取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Ⅲ部分 单体化合物体外抗HBV活性检测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及抗HBV活性确认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的提取纯化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饿蚂蝗体外抑制HBV的活性部位确认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饿蚂蝗总黄酮体外抑制HBV DNA和cccDNA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鸭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研究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所致小鼠免疫肝损伤的作用研究
    实验一 饿蚂蝗总黄酮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小鼠免疫肝损伤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急性毒性试验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饿蚂蝗总黄酮对HepG2.2.15细胞内部分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影响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综述 中草药及其提取物抑制HBV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荔枝核总皂苷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荔枝核总皂苷的提取及质量标准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荔枝核总皂苷抗鸭乙型肝炎病毒及护肝作用的实验研究
    材料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壮药汗衣台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药物浓度的选择:
        1.2.3 细胞毒性实验:
        1.2.4 HBs Ag、HBe Ag的检测:
        1.2.5 HBV DNA的检测:
2 结果
    2.1 汗衣台对2.2.15细胞的不良反应
    2.2 汗衣台对HBs Ag、HBe Ag分泌的影响
    2.3 汗衣台对H B V D N A分泌的影响
3 讨论

(7)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皂苷
    1.1 甘草酸
    1.2 黄芪甲苷
    1.3 土贝母皂苷
    1.4 六月青总皂苷
    1.5 荔枝核总皂苷
    1.6 绞股蓝总皂苷
2 黄酮
    2.1 野漆树双黄酮
    2.2 黄芩素
    2.3 瑞香狼毒
    2.4 芒果苷
    2.5 水芹黄酮提取物
    2.6 荔枝核总黄酮
3 香豆素
4 生物碱
    4.1 苦参碱
    4.2 槐定碱与槐果碱
    4.3 汉防己甲素
    4.4 小檗碱
    4.5 岩黄连总碱
5 多糖
    5.1 猪苓多糖
    5.2 香菇多糖
    5.3 大蒜多糖
    5.4 海藻多糖
6 其他成分
7 展望

(8)抗病毒性肝炎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抗乙型肝炎的天然药物制剂现状
2 中草药抗HBV的实验室研究现状
    2.1 研究方法
    2.2 单味中草药及有效成分研究
3 小结

(9)中草药抗乙肝病毒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酮类
    1.1 广西藤茶总黄酮
    1.2 荔枝核总黄酮
    1.3 芒果苷
2 皂苷类
    2.1 黄芪甲苷黄芪甲苷约占黄芪总量的3%, 张娟等[10]通过体外实验表明黄芪甲甙具有一定程度的抗HBV作用。
    2.2 荔枝核总皂苷
    2.3 土贝母皂甙
3 多糖类
    3.1 植物多糖
    3.2 海藻多糖
    3.3 动物多糖
4 生物碱类
5 其他提取物
6 展望

(10)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医药防治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1 乙型肝炎病毒病原学
        2 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
        3 乙型病毒性肝炎模型研究进展
        4 西医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5 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第二节 中医药防治肝损伤研究进展
        1 中医药防治肝损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2 肝损伤模型研究进展
        3 西医防治肝损伤进展
        4 中药治疗肝损伤研究进展
    第三节 叶下珠复方研究进展
        1 叶下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 叶下珠复方Ⅱ号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第一节 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二节 叶下珠复方Ⅱ号体内抗鸭乙肝病毒的实验研究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三节 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ALT和IL-6活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第四节 叶下珠复方Ⅱ号对免疫性肝损伤小鼠血清TNF-α活性的影响
        1 实验目的
        2 实验材料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中草药抗乙型肝炎作用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八珍荔核抗纤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肝郁脾虚夹瘀型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观察[D]. 杨爽.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忧遁草治疗乙型肝炎的药效学评价及作用机制初探[D]. 张瑞.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3]基于体外抗HBV活性的金丝草化学成分初步研究[D]. 王慧娜. 承德医学院, 2019(02)
  • [4]饿蚂蝗总黄酮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刘舒凌.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8)
  • [5]荔枝核总皂苷抗鸭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效果评价[D]. 韦朋海. 广西医科大学, 2015(01)
  • [6]壮药汗衣台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J]. 廖丹,段雪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3(02)
  • [7]抗乙型肝炎病毒中药活性成分研究进展[J]. 金乾兴,周峰. 药学实践杂志, 2012(02)
  • [8]抗病毒性肝炎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J]. 廖梅,刘小彬,丘明建,周铭,张勇慧.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10(02)
  • [9]中草药抗乙肝病毒有效成分的研究进展[J]. 赖进科,钟振国,李舒.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09(12)
  • [10]叶下珠复方Ⅱ号抗乙肝病毒及免疫性肝损伤药效学及机理研究[D]. 李小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中草药抗乙肝作用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