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幽门螺杆菌基因的检测与分型(论文文献综述)
迟文静,刘涛,刘宜昕,赵虎,张艳梅[1](2021)在《幽门螺杆菌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幽门螺杆菌与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等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是目前唯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的病原菌。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关于幽门螺杆菌鉴定、耐药或毒力基因分析的分子生物学方法不断更新,对幽门螺杆菌的精准诊疗具有重要意义。从口腔和粪便样本中直接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具有简便、高效、经济和非侵入性等优点,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章介绍了幽门螺杆菌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多种幽门螺杆菌常规检测方法的利弊进行比较,以期为幽门螺杆菌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丁辛[2](2021)在《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研究幽门螺杆菌病原微生物学特征、致病机制及相关学说,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之间的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制效应,与六种常用抗生素进行比较。3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体重、小肠长度、血清TNF-α、IL-6浓度、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上述指标上的改善机制。4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胆囊胆汁酸代谢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胆汁酸代谢上的改善机制。5研究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小鼠在盲肠内容物肠道菌群上的影响,与抗生素四联疗法进行对比,探讨连朴饮加减方在肠道菌群上的改善机制。方法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分析汇总幽门螺杆菌的中西医研究成果,研究幽门螺杆菌在流行病学、形态学、菌体动力、生物化学、体内分布、致病机制、致病机理学说上的特征,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及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阐发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的密切关系,诠释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合理性。2实验研究采集2019年11月至2020年9月在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消化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4名,入选者须经13C-尿素呼气试验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查阳性;胃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表现;符合中医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对采集的胃粘膜进行幽门螺杆菌的鉴定及培养。培养至对数期后,调整为浓度0.5*109的菌液,制备血平板。以纸片扩散法对六种抗生素和连朴饮加减方进行药敏实验,重复3次,记录平均直径。SPF级6周龄Balb/c小鼠90只,均为雄性,随机分为5组:生理盐水组(SL组)、病理模型组(BL组)、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联合治疗组(ZX组)。适应性饲养6天后,除生理盐水组(SL组)外,每组小鼠以5×109CFU/ml克拉霉素耐药菌液0.2ml隔日灌胃2次,共19天。每间隔2天记录一次体重。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常规饲养3天,每组随机选取两只小鼠检测,以胃组织尿素酶实验阳性和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幽门螺杆菌定植为造模成功的标志。造模成功后,各组干预14天,生理盐水组(SL组)和病理模型组(BL组)以生理盐水0.3ml/天灌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以0.5g/ml连朴饮加减方0.3ml/天灌胃;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以四联药物(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的生理盐水溶液0.3ml/天灌胃;联合治疗组(ZX组)以含抗生素四联药物的连朴饮加减方溶液0.3ml/天灌胃。给药干预结束后3天,处死各组小鼠,测量小肠段长度;固定胃组织行Warthin-Starry银染色;眶窦取血分离血清以Elisa法检测IL-6、TNF-α浓度。取下完整胆囊,以液氮速冻后-80℃冻存,以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胆囊胆汁酸进行定量。取盲肠内容物,以16S r RNA测序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结果1幽门螺杆菌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菌体为螺旋形、单极鞭毛结构,具有高效的尿素分解能力,这些特性使其可以在胃粘膜上皮增殖。幽门螺杆菌对定植环境要求苛刻,其主要致病机理是免疫损伤,致癌效应与多次组织修复中出现基因复制错误有关。在胃粘膜微观辩证和患者整体症状上,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脾胃湿热证本质研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中医药在改善微环境,免疫调节上具有显着的优势,以王氏连朴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效果显着。在原方基础上,连朴饮加减方增加了抑菌和改善胃粘膜的药物,可以从病原微生物自身特征和宿主免疫反应两方面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连朴饮加减方在网络药理学上符合减轻炎症的潜在通路,能促进胃肠动力、提升胃泌素水平,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实验研究2.1基因检测显示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呋喃唑酮耐药基因发生了突变。在纸片扩散法的药敏试验中,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左氧氟沙星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9mm、12mm、4mm、18mm、20mm、23mm,本实验选取的幽门螺杆菌临床株对克拉霉素、四环素、甲硝唑耐药。浓度为0.5g/ml的连朴饮加减方抑菌圈直径为17.78±1.64mm。2.2抗生素四联组(XY组)在胃小凹结构中可见圆球状幽门螺杆菌聚集;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黏液中散在少量杆状幽门螺杆菌。与生理盐水组(SL组)比较,病理模型组(BL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BL组)比较,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小鼠血清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降低(P<0.05),连朴饮加减方联合四联治疗组(ZX组)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果提示,以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灌胃造模导致小鼠血清IL-6、TNF-α浓度显着升高,连朴饮加减方干预14天可降低小鼠血清TNF-α浓度,减轻炎症。2.3在43种胆汁酸中,存在组间差异的13种胆汁酸为CUCA、αMCA、βMCA、λMCA、ωMCA、CA、ACA、7-keto DCA、TCDCA、TDCA、THDCA、TLCA、GUDCA。与生理盐水组(SL组)相比,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有TCDCA、TDCA、THDCA、TLCA、GUDCA共五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仅THDCA一种胆汁酸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2.4感染了克拉霉素耐药性幽门螺杆菌后,小鼠肠道菌群丰度显着下降(P<0.05),连朴饮加减方组(ZY组)在菌种和含量上生理盐水组(SL组)相似度最高;抗生素四联治疗组(XY组)菌群丰度明显下降,且样本离散性最大;联合治疗组(ZX组)居于两者之间。结论1王氏连朴饮具有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作用机制。2在体外实验中,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抑杀效应,与阿莫西林的抗菌效应接近。3在小鼠体内,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有较好的抑杀效果;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4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胆汁酸生理稳态上具有优势。5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连朴饮加减方在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多样性上具有优势。6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疗效显着,与抗生素四联疗法相比,不出现球形变耐药现象;并在维持胆汁酸代谢稳态和维持肠道物种多样性上有显着优势。
宋聪华[3](2021)在《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癌症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2019—2022年)》中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癌症信息化大数据应用”、“提升癌症防治能力”、“推广癌症早诊早治”等核心行动内容。我国为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区,其中胃癌是癌症防控工作的要点。然而,胃癌确诊时就多已伴肿瘤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死亡率高。因此,如何防控胃癌具有重要意义。与多种肿瘤的发生过程类似,胃黏膜病灶在发生癌变之前一般也会有个慢性的炎症过程,即“炎—癌转化”这个科学问题。“Correa’s Cascade”假说认为肠型胃癌(Lauren分型)的发生一般遵循以下演变规律: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黏膜肠上皮化生(IM)→胃黏膜不典型增生(DYS)→胃黏膜癌变(ML),表明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的慢性演变过程,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依据。由于炎症“可控”,而癌症“难控”,故围绕“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早期管理成了胃癌防控的着力点。在我国,不仅胃癌的发病率高,幽门螺杆菌(H.pylori)的感染率也高。H.pylori感染是包括胃癌在内等诸多上消化道疾病的主要病因,被认为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始作俑者”。因此,根除H.pylori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管理的重要落脚点,是炎症“可控”的具体体现,更是提升胃癌防治能力的理论依据。值得指出的是,“Correa’s Cascade”假说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阶段“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是学者通过观察胃癌高危人群队列胃黏膜病变随时间进展的病理学改变而对胃癌发生模式所作出的一种科学假设,属于质性研究。鉴于“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粘膜病变之间的进展需要较漫长的时间,因此研究这一模式存在困难,从而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模式的前瞻性研究。因此,“Correa’s Cascade”假说的科学性还需要更多的真实世界数据支持。此外,“Correa’s Cascade”假说中各胃黏膜病变致胃癌风险大小也不甚清楚,H.pylori触发“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发生和进展的作用靶点及分子事件目前仍知之甚少。ERM家族(ezrin/radixin/moesin,ERM family)是细胞质膜与细胞骨架之间的重要连接蛋白,也是细胞微绒毛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四个成员:埃兹蛋白(ezrin)、根蛋白(radixin)、膜突蛋白(moesin)、膜突样蛋白(merlin)。它们通过影响细胞骨架参与对细胞膜结构与细胞形态的调控,对维持细胞形变和细胞运动有着重要作用,并作为细胞皮质信号整合子,通过沟通膜蛋白介导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极化、侵袭、迁移和黏附等过程。近年来,研究发现部分ERM家族蛋白成员不仅与多种病原微生物感染致病密切相关,而且在消化系统肿瘤发生进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有必要对ERM家族蛋白在H.pylori致“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炎—癌转化”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探讨,以期为胃癌防控及胃癌发生进展分子机制等研究提供参考。方法: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提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连续5年调查区间中所有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的个人特征、临床信息、胃镜记录及病理描述等资料。(2)根据筛选标准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计算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检出率;(3)将近5年来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任意一个受检者中被同时检出情况制作成共现(两两比共同出现)分布表,并计算胃黏膜病变的共现率,分析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规律;(4)基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测信息计算H.pylori阳性率,分析H.pylori阳性率在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差异,探讨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关联;(5)基于连续5年胃镜数据分析H.pylori阳性率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演变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从GEO数据库获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基因表达谱信息数据(GSE106656和GSE11631),利用官网GEO2R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2)从TCGA获取胃癌转录组数据和临床信息,利用及相关程序包(edgR和DESeq2)对ERM家族在胃癌与癌旁中的表达差异进行分析,(3)在Oncomine数据库中分析ERM家族在不同胃癌肿瘤分型(Lauren分型:肠型胃癌、弥漫型胃癌及混合型胃癌3种)、不同性别(男、女)以及不同肿瘤分期阶段(Stage Ⅰ~Ⅳ期)中的差异。(4)利用GEPIA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正常胃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了 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5)利用Kaplan-Meier plotter对ERM蛋白家族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关系作了补充分析和验证。(6)基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ERM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结果运用R语言进一步实现基因功能富集分析(GSEA)。(7)基于“炎—癌转化”科学问题,结合H.pylori致病分子机制、ERM蛋白家族分子生物学特点及基因功能富集结果,进一步通过TIMER数据库进行了免疫浸润分析。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选择 26695、ATCC43504(即 NCTC11637)、7.13、PMSS1、G27 及 CCS9803等作为H.pylori标准菌株或模式菌株(cagA PMSSl>cagA 7.13),另选择永生化的人胚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以及人胃腺癌细胞HGC-27与BGC-823、低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AGS与SUN-1以及中度分化的人胃腺癌细胞SGC-7901作为实验细胞。(2)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选择病理科保存的组织蜡块,病变分别为CNAG(含轻度与重度,即 MCNAG与SCNAG)、CAG、IM、DYS以及ML,均含有H.pylori感染信息。(3)选择12例胃癌手术患者的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作为验证补充。(4)qRT-PCR实验检测各实验细胞中moesin mRNA表达(5)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与H.pylori培养后moesin表达水平的变化。(6)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胃癌与癌旁组织中moesin蛋白的表达。(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结果:1.H.pylori与Correa’s Cascade 的关系(1)在2015年至2019年这连续5年的调查区间中,因各种原因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者资料经初筛共有399059例次。结合既定的筛选标准,对399059例次受检者资料经R语言数据清洗进一步剔除了 87029例次。最终,本次调查研究共获得符合筛选标准的胃镜受检者资料共312030例。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检查例数分别为58172例、61292例、65661例、63027例、63878例。(2)经数据筛选结果发现312030例受检者资料中行胃镜黏膜活检病理检查共171974例,胃镜检查过程中对受检者的总活检率约为55.1%(171974/312030)。若按年份划分,2015年至2019年的胃镜活检例数分别为20387例、29136例、38556例、41406例、42489例,对应的活检率分别为35%、48%、59%、66%、67%。(3)在171974例行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的受检者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0岁,年龄最大者达96岁,总体平均年龄为(50.9±12.9)岁。胃黏膜活检病理检查结果表明可同时存在着两种及以上的“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各相关胃黏膜病变并非各自独立,部分可以存在“交叉”、“重叠”或“共现”情况。(4)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在各年龄段中的检出率存在一定的趋势。具体而言,CNAG普遍在各年龄段中检出,以青少年组人群为主,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下降趋势。CAG+(即,CAG+IM)、DYS、ML则与之相反,即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检出率呈上升趋势。这些胃黏膜病变随着年龄的变化趋势与Correa’s Cascade假说所描述的相关胃黏膜病变序列高度一致。(5)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各胃黏膜病变之间联系紧密程度并非完全一致,病变之间并非并列而是可能存在先后顺序且病变有优先发展方向,CNAG、CAG+、DYS、ML的发展趋势是逐级关联进展的,即病变有先后顺序(逐级),现有病变优先向某一胃黏膜病变发展(交联),且在病理生理(无外界干预)情况下,这种发展方向不可逆。(6)CNAG合并ML的概率为0.8%,CAG+合并ML的概率为1.1%,DYS合并ML的概率为11.0%。(7)在171977例胃镜黏膜活检及病理检查中行特殊染色查H.pylori感染状态共122735例,检测率高达71.4%(122735/171977),提现了临床对H.pylori感染的认知和重视。近5年来,H.pylori的总体阳性率为31.0%。(8)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中H.pylori感染阳性率均高于无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组(P均<0.01),提示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pylori感染程度有关。进一步分析显示,除了 DYS病变,其他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差异均与H.pylori感染状态程度(分级与分度)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9)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各胃黏膜病变及病变程度之间的均有关联,各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占比随着H.pylori感染程度分级或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近5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上,H.pylori阳性率、DYS及ML演变趋势一致,均呈逐年下降趋势。近3年来(2017~2019)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检出率的趋势变化均呈放缓趋势。2.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1)在GEO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4个成员在CNAG vs CAG和CNAG vs IM中均无差异,而在CNAG vs ML和CAG vs ML中发现只有moesin基因表达均为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在TCGA-STAD数据分析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表达有差异,其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胃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GEPIA中将TCGA-STAD和GTEx数据进行联合分析,发现ERM蛋白家族中只有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二者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胃癌旁组织以及胃正常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在不同临床分期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只有moesin基因在各期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Ⅱ~Ⅲ期表达水平显着高于Ⅰ期。(5)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发现ERM蛋白家族基因中moesin基因和merlin基因表达有差异且稳定,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P均<0.05)。(6)高表达的moesin基因预示着胃癌总体预后(OS与DFS)均不良(P<0.05),而merlin基因表达水平与胃癌预后未见相关性。(7)Moesin基因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肿瘤分级及T分期有关(P均<0.05),而与性别、年龄、N/M分期均无关。(8)Moesin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不仅较癌旁组高,也较正常胃组织高(P均<0.05)。此外,其在合并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较无H.pylori感染的胃癌组织高(P均<0.05)。(9)基因富集分析显示胃癌中moesin基因主要与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途径、Janus激酶—信号转导因子与转录激活因子(JAK-STAT)途径、细胞粘附分子途径、钙离子信号通路途径、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途径等有关(P均<0.001)。(10)胃癌中moesin基因与JAK1、STAT5、ZEB1、ZEB2的有着较密切的相关性,与NF-κB、IL-6呈正相关性(P均<0.05)。(11)在TIMER分析中,发现除B细胞外,胃癌组织中moesin基因与多数免疫细胞均有正相关性(P均<0.05),相关性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细胞。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1)不同H.pylori菌株作用GES-1细胞的moesin蛋白表达均显着高于无H.pylori作用的对照组(P<0.01)。(2)与不加H.pylori的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PMSS1、GES-1/AGS+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PMSS1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高于GES-1/AGS+7.13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部分是通过菌株的cagA来实现的(已知cagA拷贝数:PMSS1>7.13)(3)与 GES-1/AGS 对照组相比,GES-1/AGS+WT7.13 组、GES-1/AGS+△cagA7.13组的moesin蛋白表达均增高,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GES-1/AGS+△cagA7.13组moesin蛋白的表达显着低于GES-1/AGS+WT7.13组,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一步证实H.pylori上调moesin蛋白的表达可能主要是通过CagA来实现的。(4)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12对临床胃癌及配对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83.3%(10/12)的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也显示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腺细胞中,moesin蛋白表达在ML组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1),而其他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炎细胞中,则moesin蛋白表达在SCNAG组显着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0.01),而其他组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结果显示,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是在腺细胞中,无论有无H.pylori感染,ML组的表达均高于其他胃黏膜病变组(P均<0.001);无论是在炎细胞还是腺细胞中,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均显着高于相对应的无H.pylori感染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以腺细胞明显(P<0.05)。结论:1.“Correa’s Cascade”假说中胃黏膜病变逐级交联及时序演变的进展规律与真实世界证据相吻合,假说中不同阶段的胃黏膜病变合并癌变的风险大小不一,对胃癌防控有着确切的指导价值。2.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有关,二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在“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下控制H.pylori感染对预防胃癌具有积极意义。3.ERM家族蛋白moesin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高表达,尤其是在胃黏膜癌变阶段,且与H.pylori及其毒力因子CagA有关。4.高表达的moesin与胃癌进展有关,能预示胃癌的不良预后,故异常高表达的moesin可能发挥着促癌作用,有望作为胃癌的诊断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靶点。
杨慧君[4](2021)在《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检测青海地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及胃腺癌(Gastric cancer,GC)患者胃粘膜组织中的H.pylori基因型,比较分析不同疾病间表达差异,初步探讨H.pylori基因分型对相关性疾病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就诊满足纳入标准的患者162例,经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证实存在H.pylori感染的并经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CNAG、CAG、GC的患者共16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胃镜活检提取胃粘膜组织并分离培养获得H.pylori菌株,将上述获得的菌株提取DNA,采用PCR及测序方法检测样本中的菌株基因型,包括CagA、Vac A(s1、s2、m1、m2)、Ure A、Ure B,bab A,oip A等基因,分析上述各基因型与三组疾病之间的关系,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实验共收集有H.pylori感染的162例胃粘膜样本,其中测序成功78例。CagA基因共检测出72例,总体检出率为92.31%(P>0.05)。Bab A、Oip A、Ure A、Ure B基因检出率分别为64.1%、23.08%、64.10%、79.49%(P>0.05)。Vac A基因亚型Vac As1、Vac A s2、Vac A m1、Vac A m2基因检出率分别为75.64%、15.38%、42.31%、53.85%(P>0.05)。H.pylori各基因型在三组疾病间的分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2.H.pylori基因型检出率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3.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中最常见的亚型,其在Vac A基因型中感染率最高。结论:1.青海地区H.pylori感染人群中CagA基因、Vac A基因及尿素酶基因是本地主要基因型,并且存在H.pylori多型的混合感染。2.Vac A基因具有多种等位基因,其中Vac As1、Vac Am2是Vac A基因最常见的亚型。3.H.pylori基因型的分布可能存在地域差异,但未发现其与疾病病理类型相关,因此不能作为判断慢性胃炎是否能发展成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特异性标志。
闫彩文,阎小女,鲍丽霞,胡海波,刘晖,申潞君[5](2020)在《长治市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长治市幽门螺杆菌抗体在体检人群中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长治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体检的1 224名健康志愿者的临床资料,男852名,女372名,年龄(48.03±17.07)岁,年龄范围为16~96岁,采用蛋白芯片技术行幽门螺杆菌抗体谱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CagA)、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A)、尿素酶检测,观察志愿者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布情况。结果志愿者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阳性率为65.0%(795/1 224)。女性志愿者的尿素酶抗体阳性率[69.6%(259/372)]高于男性[62.9%(536/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女性志愿者尿素酶抗体阳性率[72.3%(47/65)]高于男性志愿者[53.0%(35/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中,Ⅰ型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感染占67.8%(539/795),Ⅱ型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感染占32.2%(256/795)。男性尿素酶抗体阳性的志愿者Ⅰ型348名,Ⅱ型188名;女性尿素酶抗体阳性的志愿者Ⅰ型191名,Ⅱ型68名,不同性别间的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分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29岁男性志愿者幽门螺杆菌毒力因子分型的分布(Ⅰ型22名,Ⅱ型13名)与同年龄女性志愿者(Ⅰ型39名,Ⅱ型8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治市地区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20~29岁女性尿素酶抗体阳性率高于男性,以Ⅰ型感染为主。
高阳[6](2020)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胃黏膜及唾液幽门螺杆菌主要毒力基因和耐药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PCR-反向点杂交法研究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因消化道症状就诊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主要毒力基因类型及Hp的耐药情况,并比较胃黏膜和唾液标本检测的异同。方法:对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黏膜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收集快速尿素酶试验阳性的169例患者的胃黏膜活检标本和其中100例患者的唾液标本。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检测Hp的DNA、主要毒力基因分型及Hp对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突变基因。结果: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诊疗中心Hp感染和耐药情况:(1)169例胃黏膜标本的Hp DNA阳性率为69.2%(117/169)。(2)vac A基因型共检测到3种:分别为s1m1(37.6%),s1m2(59.8%),同时具有s1m1、s1m2(2.6%),vac A基因类型与疾病类型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17例阳性的胃黏膜标本中,克拉霉素耐药率为71.8%(84/117);左氧氟沙星为41.9%(49/117);甲硝唑为35%(41/117);四环素为17.1%(20/117);阿莫西林为4.3%(5/117)。(4)5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单一耐药率为26.5%,克拉霉素最高(14.5%);二重耐药率为35.9%,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组最高(17.1%);多重耐药率为23.9%,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组最高(11.1%)。(5)男性患者甲硝唑的耐药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不同年龄组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的耐药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的耐药率具有高年龄组>低年龄组的特点。不同疾病的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的耐药率不同,非萎缩性胃炎的耐药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本中心Hp对阿莫西林耐药基因pbp1的突变位点主要是T556S(80%),对克拉霉素耐药基因23Sr RN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A2143G(97.6%),对甲硝唑耐药基因rdx A的突变位点是G616A(10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基因gyr 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D91G(38.8%)和N87K(30.6%),对四环素耐药基因16Sr RNA的突变位点主要是AG926-927GT(65%)。2、100例患者的胃黏膜和唾液标本Hp感染和耐药情况比较:(1)胃黏膜标本Hp DNA阳性率为77.0%(77/100),唾液标本为39.0%(39/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胃黏膜vac A基因型检测的阳性率s1m1为35.1%(27/77),s1m2为62.3%(48/77),同时具有s1m1、s1m2为2.6%(2/77);唾液标本s1m1为38.5%(15/39),s1m2为61.5%(24/39),胃黏膜和唾液标本的各vac A基因型检测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3)胃黏膜和唾液标本的耐药率分别为90.9%(70/77)和92.3%(36/39),二者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胃黏膜和唾液的Hp单一、二重和多重耐药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4)胃黏膜和唾液标本Hp对各抗菌药物耐药的基因主要突变位点均为:T556S、A2143G、G616A、D91G、N87K、AG926-927GT。胃黏膜和唾液标本的耐药基因突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5)38例胃黏膜与唾液标本同时检测到Hp,且vac A基因分型完全一致,突变位点一致率为68.4%(26/38)。1例患者胃黏膜标本检测Hp阴性,而唾液标本Hp检测阳性。结论: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患者胃内Hpvac A基因型主要为s1m1和s1m2,毒力较强,基因型和疾病类型无关,个别患者同时存在s1m1和s1m2,提示存在Hp混合感染。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高。男性患者的甲硝唑耐药率高。高年龄组的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及四环素耐药率高。除阿莫西林外,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各抗菌药物耐药率高。Hp耐药模式多样,二重及多重耐药率高,耐药问题严峻。本中心就诊患者的Hp对各抗菌药物耐药基因的主要突变位点为:T556S、A2143G、G616A、D91G、N87K、AG926-927GT。2、胃和唾液中的Hp耐药率、耐药基因突变率没有差异。胃黏膜与唾液标本检测的Hp耐药基因突变位点不完全一致。胃黏膜标本Hp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唾液,但是存在胃黏膜标本Hp检测阴性而唾液检测阳性的情况,胃和唾液Hp联合检测可以提高患者Hp的检出率。
陈远方[7](2020)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构建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对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病例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借助数据库数据检索、导出等功能开展回顾性研究,探索中医师治疗CG的用药规律,也为寻找中医学与现代医学诊疗方面的对接进行有益的探索,为CG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一)数据库构建:经过前期的大量文献学习,参照专家共识及我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诊疗方案,结合地域特征以及科研、临床工作的需求,制定了规范统一的数据库字段并构建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慢性胃炎患者门诊病例信息收集模版。详细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等信息资料后,对其进行初步数据清洗。随后,借助于R Studio公司开发R shiny包建立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并对4546例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二)数据库应用:1.利用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病科CG患者的门诊病案资料,运用计算机机器学习算法以及人机结合构建知识图谱的方法学习中医师在辨证论治CG方面的组方用药规律。2.利用数据库收集190例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慢性胃炎的病例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探究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Hp耐药基因的相关性。结果:(一)建成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一共收录20323诊次、45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储存的病例资料内容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四诊信息,相关病史、辅助检查结果以及详细的中西医治疗用药方案。数据库具有基础的数据储存、检索、查看等病例管理功能以及基于自然语义的数据清洗、数据可视化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高效开展中医药诊治CG相关的临床、科研工作的需求。(二)基于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展开初步应用,测试数据库的可行性,探索数据库的应用前景。结果显示:1.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信息全面,操作简便,在科研应用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准确性、可靠性的数据,是提高临床、科研工作的效率及质量的实用工具。2.数据库中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间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接诊的2312例慢性胃炎门诊患者中出现最多的症状分别为上腹胀、嗳气、上腹痛、反酸、胃纳差。病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中医证型前五位分别为脾胃气虚、脾虚湿阻化热证、肝郁脾虚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7796张中医处方共涉及192味中药,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中药为党参、炙甘草、木香、法半夏、陈皮、砂仁、延胡索、厚朴、茯苓、白术。计算机提取出全知识元的数量共10985个,其中核心知识元共248个。计算机运用K-Means聚类分析将核心知识元分为了 6个类簇并将结果以知识图谱形式展现。构建的诊疗知识图谱显示对于气虚血弱的面色萎黄患者,临床医师多选用黄芪、当归益气生血;对于阴虚便秘患者,临床医师多选择北沙参、石斛、玄参、墨旱莲、柏子等药物滋阴、润肠;对于脾胃虚弱的胃纳差、消瘦患者,多以山药、炒稻芽补益脾气、健脾开胃等。3.数据库中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的CYP2C19*1、CYP2C19*2、CYP2C19*3基因分别占比58.7%、33.4%及7.9%,CYP2C19*1/*1、CYP2C19*1/*2、CYP2C19*1/*3、CYP2C19*2/*2、CYP2C19*2/*3 的分布频率分别为 41.1%、23.7%、11.6%、19.5%、4.1%。快代谢型(EM)、中代谢型(IM)、慢代谢型(PM)的出现频率分别为41.1%、35.2%、23.7%。相比其它证型,脾胃湿热证的患者更多为IM或PM而不是EM(P<0.001);相比与虚证患者,实证患者中IM及PM更多,而EM更少(P=0-008)。Hp菌株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四环素、呋喃唑酮、阿莫西林耐药的耐药率分别为100.0%、63.7%、50.5%、31.1%、23.2%、10.0%。Hp菌株对两种抗生素产生耐药的比例达到31.1%,对三种或三种以上抗生素耐药的比例高达58.9%。脾虚湿阻化热证患者的gyrA-RDR及parC基因突变率显着较其它证型的突变率低(P=0.050),脾胃虚弱证及脾胃湿热证患者的16S rRNA基因突变率突变率显着高于肝胃不和证、寒热错杂证、胃阴不足证及胃络瘀阻证的突变率(P=0.037)。不同证型患者的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突变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808、0.894、0.490)。结论:1.基于R shiny搭建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能够全面收集、安全储存大量的病例信息。数据库应用简单、可操作性强,方便知识检索,有利于临床数据的充分开发与利用,为临床病例管理、科研工作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中医药治疗CG知识图谱揭示了以传承岭南梁氏脾胃病学术流派思想为主的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胃炎优势病种团队辨证治疗CG的用药规律,发现CG的治疗总以补益脾胃为主,辅以调理气机,滋阴、疏肝、清胃也是CG的常用治法。临床中医师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结合,在把握整体治疗方向的同时也通过辨证加减用药以兼顾不同证型患者的相兼症状。3.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的CYP2C19代谢型总体以EM分布最多。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具有相关性,脾胃湿热证及实证的患者相对有更多的IM与PM。Hp与甲硝唑、克拉霉素、盐酸左氧氟沙星耐药相关的基因突变率均超过50%,超过一半的Hp菌株是多重耐药的。中医证型与gryA-RDR或parC基因、16S rRNA基因的突变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与23S rRNA、PBP1以及porD,oorD基因的突变不相关。
陈扬帆[8](2020)在《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H.pylori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在药敏试验或耐药基因检测的指导下选择精准的四联方案并联合辨证中药,给予患者个体化精准治疗。观察中西结合优化方案在治疗H.pylori时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治疗H.plori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收集90例自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于湖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专家门诊就诊的H.pylori阳性患者,分为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剂量的铋剂四联14d,试验组A在药敏试验或耐药基因检测的指导下给予精准铋剂四联14d,试验组B在试验组A的基础上联合口服辨证中药28d,停药4周后复查。观察三组患者的H.pylori根除率、临床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研究结果:(1)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三组间治疗前的性别、年龄、胃炎类型及既往治疗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2)本次研究对60例患者的胃黏膜标本进行H.pylori分离培养,成功43例,失败17例,培养成功率71.7%。其中对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甲硝唑的耐药率为8.5%、6.0%、88.3%,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1.4%,低于国内平均水平,克拉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与国内平均水平相当;(3)脾胃湿热证在H.pylori相关性胃炎的中医辨证分型中比例最高(42.2%),肝胃不和证次之(38.9%),脾胃虚弱证最低(18.9%);(4)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的根除率分别是73.3%、93.3%和96.7%。单组治疗前后比较,经x2检验,P值均小于0.05,三组均能有效根除H.pylori;试验组A与对照组、试验组B与对照组的根除率比较,经x2检验,P值分别为0.038和0.011,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A和试验组B比较,经x2检验,P=0.554>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A、试验组B的根除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但试验组A和试验组B的根除率无明显差异;(5)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70.0%、73.3%、90.0%。对照组与试验组A的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P=0899>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与试验组B、试验组A与试验组B的临床有效率进行比较,经Wilcoxon秩和检验,P值分别为0.006、0.005,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B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与试验组A,对照组和试验组A的效果无明显差异;(6)对照组、试验组A、试验组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7%、10.0%、3.3%。对照组与试验组A、对照组与试验组B、试验组A与试验组B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经x2检验,P值分别为1.000、1.000、0.605,均大于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治疗前行药敏试验或耐药基因检测能够有效的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达到理想的90%以上,但并不能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2.本研究的H.pylori耐药现状不容乐观,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等耐药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3.H.pylori感染相关性胃炎其中医辨证以脾胃湿热证最多,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4.辨证中药具有提高H.pylori根除率、提高临床有效率及降低不良反应的作用;5.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的根除率、临床有效率明显优于传统标准四联方案且具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张富花[9](2020)在《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危害严重。位于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武威市为胃癌高发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为Ⅰ类致癌因子。本研究利用大规模自然人群建立的武威队列,开展了人群Hp感染状况及主要毒力因子的基线调查研究。第一部分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目的利用建立的武威市大规模(25000人)自然人群队列开展横断面基线调查,探讨当地人群Hp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Hp感染与胃及胃外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为探询武威市人群胃癌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高发的原因,帮助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武威队列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呼气试验测定队列人群中Hp的感染状况,胃镜检查诊断胃部疾病,并根据需要取胃黏膜活检标本进行组织病理学诊断,分析Hp在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开展武威队列的问卷调查,包括人口及社会学、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胃肠外疾病病史等。统计学分析不同人口学、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与Hp感染的关系、以及人群常见胃外疾病与Hp感染的相关性。结果1.武威队列中最终有21291人完成了14C呼气试验,其中21265人行胃镜检查,9479人取活检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Hp感染率为52.95%(11275/21291),其中男性的感染率是52.79%(5290/10021),女性的感染率是53.11%(5985/11270),(P=0.644)。Hp感染阳性人群的平均年龄(50.10±7.47岁)显着低于阴性人群(51.04±7.85岁)(P<0.001)。2.Hp的感染率在<40岁、40~、50~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的感染率依次为56.53%、55.12%、52.56%、46.83%,呈现出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的趋势(P<0.001)。有配偶人群Hp的感染率(53.19%)显着高于无配偶人群(47.99%)(P=0.002);农民人群中Hp的感染率(53.42%)显着高于非农民人群(46.18%)(P=0.002);文盲中Hp的感染率(49.25%)显着低于接受了小学(51.83%)和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人群(55.26%)(P<0.001);家庭年收入在10000-19999元的人群Hp感染率(55.59%)显着高于家庭年收入为20000-29999元人群(52.79%)和收入超过30000元的人群(49.66%)(P<0.001)。Hp感染率在不同BMI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队列中每年进食蔬菜和水果大于6个月人群Hp的感染率(51.15%)显着低于少于1个月(55.36%)、1~个月(55.54%)和4~个月(53.62%)的人群(P<0.001);进食速度快的人群Hp感染率(51.35%)显着低于进食速度慢的人群(53.39%)(P=0.014);Hp在睡眠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53.53%)显着高于轻度失眠(49.20%)、中度失眠(50.50%)及重度失眠(46.67%)的人群(P=0.001)。Hp感染率在是否吸烟、饮酒及进食烫食习惯、进食油炸饮食及不同体力活动人群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p感染的风险降低12%(OR:0.88,95%CI:0.84-0.91);家庭年收入增加到30000元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6);每年进食新鲜蔬菜和水果6个月以上,Hp感染的风险可以降低6%(OR:0.94,95%CI:0.91-0.97);具有快速进食习惯者Hp感染的风险降低8%(OR:0.92,95%CI:0.86-0.98)。和文盲相比,接受小学教育、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Hp感染的风险增加1.11倍(OR:1.11,95%CI:1.07-1.16);从事农业生产者Hp感染的风险增加1.39倍(OR:1.39,95%CI:1.24-1.57)。5.Hp在胃镜诊断的不同胃疾病中的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6.59%、慢性萎缩性胃炎55.29%、胃溃疡69.5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60.76%、复合型溃疡76.36%、胃息肉53.69%、十二指肠炎55.16%、胃癌49.32%、胃黄色素瘤72.06%、急性胃炎41.51%、黏膜下病变4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不同组织病理学诊断中的Hp感染率分别是:非萎缩性胃炎44.31%、萎缩性胃炎54.28%、肠化生56.58%、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8.53%、胃癌47.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武威队列人群有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哮喘病史者Hp的感染率显着低于无这些病史的人群(50.13%vs 53.37%)(48.73%vs 53.67%)(47.49%vs53.05%)(P<0.05)。Hp的感染率在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塞、贫血及病毒性肝炎等病史人群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率为52.95%,呈随年龄增高而降低的趋势。Hp感染在40岁前已经达到高峰,和胃癌低发区相比高峰提前,这可能与当地胃癌的高发有关。2.年龄的增加、家庭年收入的提高、足量进食蔬菜和水果的天数增加、快速进食的习惯是降低武威市人群Hp感染的独立风险因素,农民以及接受了小学以及初中以上教育是增加Hp感染的风险因素。3.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胃部疾病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胃黏膜癌前病变程度的加重密切相关。4.Hp感染与武威市人群胆囊炎/胆囊结石、高血压及哮喘的发生呈负相关。第二部分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尿素酶(Ure)、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细胞毒素(Vac A)、热休克蛋白60(Hsp60)是幽门螺杆菌(Hp)产生的重要毒力因子。硝基还原酶(Rdx A)与Hp对甲硝唑的敏感性密切相关,上述因子的表达对Hp的致病性和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目的:通过对武威队列Hp感染者血清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的检测,明确当地Hp上述因子的血清抗体的阳性状况及血清分型;明确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血清抗体结果与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为当地Hp的精准治疗及胃癌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抽取武威队列中1162例14C-UBT阳性者的血清,用免疫斑点法检测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抗体,分析当地Hp感染血清分型。结合对目标人群的问卷调查、胃镜检查和胃活检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Hp感染者血清抗体及血清分型与人口社会学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与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1.Hp感染者血清中Ure、CagA、Vac A、Hsp60和Rdx A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100%、89.50%、85.97%、9.90%和18.24%。Ⅰ型Hp感染占90.10%,Ⅱ型占9.90%。2.CagA、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者的平均年龄均低于阴性者(P<0.05),女性的Vac A和Rdx A抗体阳性率(88.25%和22.06%)高于男性(83.59%和13.93%),不吸烟者Rdx A抗体阳性率(18.66%)高于吸烟者(13.11%)(P<0.05)。其他人口社会学因素间血清Hp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检查有胃息肉者CagA抗体阳性率和Ⅰ型Hp感染率分别是82.14%和83.93%,显着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92.05%)(P<0.05)。CagA抗体阳性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8%(OR:0.52,95%CI:0.28-0.97)、Ⅰ型Hp感染者胃息肉的风险降低47%(OR:0.43,95%CI:0.24-0.85);萎缩性胃炎者Hp Hsp60抗体阳性率(10.59%)显着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53%),Hsp60抗体阳性者胃镜下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增加1.66倍(OR:1.66,95%CI:1.01-2.73)。其他Hp血清抗体阳性率在不同的胃疾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血清CagA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65.38%、86.06%、90.15%和92.41%,血清CagA抗体阳性者增加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分别为3.09倍(OR:3.09,95%CI:1.22-7.82)、4.70倍(OR:4.70,95%CI:1.73-12.8)及6.50倍(OR:6.50,95%CI:2.38-17.8)。Ⅰ型Hp感染率在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人群中依次为80.77%、87.27%、90.15%和92.41%,呈升高趋势,感染者患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风险逐渐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Hp血清抗体的阳性率在胃癌前病变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武威市人群中流行的Hp以高致病Ⅰ型菌株感染为主,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及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2.武威市人群感染CagA阳性的Hp显着增加了胃癌前病变的发生风险。CagA抗体阳性、Ⅰ型Hp感染可一定程度上降低胃息肉发生的风险;Hp Hsp60的表达增加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风险。3.武威市人群感染Hp者CagA、Vac A和Rdx A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女性和不吸烟者中Rdx A抗体阳性率高,提示这些人对甲硝唑敏感性高。
龚琳[10](2020)在《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胃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细菌感染之一,感染可引起一系列胃癌前病变,是已知的胃癌最大的危险因素。Semaphorin 5A(SEMA5A)是神经轴突导向分子Semaphorins家族成员之一,我组前期发现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的侵袭转移有促进作用。个体间的胃癌易感性差异很大,而基因多态性为胃癌易感性差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SEMA5A有多个多态位点,因此研究SEMA5A基因多态性对H.pylori感染以及胃癌发生风险的影响,有助于为胃癌高危人群的发现和胃癌早期预防诊断提供新的理论依据。[目 的]研究Semaphorin 5A基因SNP位点6个标签SNPs(rs693487、rs6896702、rs788469、rs805153、rs1024489、rs2696371)在云南地区汉族胃癌患者和健康者的分布特点,以及与H.pylori感染的相关性,来探讨SEMA5A基因多态性与H.pylori感染及胃癌发生的关系,可为胃癌高危人群的发现、胃癌的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初步探讨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胃癌发生发展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 法]本文基于临床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胃腺癌的患者50例为病例组。对照组为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体检者6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样本血清中抗H.pylori特异性IgG抗体及尿素呼气试验以分析样本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离心吸附柱法试剂盒对样本基因组DNA进行提取;采用TaqMan探针法对两组的SEMA5A基因6个SNP位点的基因型进行检测分析,并用SNaPshot测序法测序进行验证。采用x2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描述,用卡方检验分析各基因型基因频率的分布,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并对性别和年龄等因素进行校正,以分析幽口螺杆菌感染与基因多态性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交互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SGC7901、SEMA5A低表达SGC7901 与 H.pylori 共培养中 SEMA5A、TGFβ1、E-Cadherin、Vimentin 的表达水平以研究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细胞的影响。[结 果]1.病例组H.pylori感染率为58.0%,对照组的H.pylori感染率为35.0%,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2.病例组及对照组基因频率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具有良好的人群代表性。3.rs693487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2.0%、50.0%、28.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0%、35.0%、40.0%,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差异(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在对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校正和分层分析后,两组间也无差异(P>0.05)。4.rs6896702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病例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2.0%、38.0%、10.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5.0%、30.0%、15.0%,三种基因型及显性、隐性模型在两组的分布无差异(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也无差异(P>0.05)。而在对性别的分层分析中,女性基因型CT减少了胃癌的发病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OR值为 0.06(95%CI=0.05-0.97)。5,rs788469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CC、杂合型CT、变异型TT)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8.0%、54.0%、28.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0.0%、27.0%、13.0%,基因型在两组间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logistic回归模型中,病例组与对照组基因型无差异(P>0.05)。对性别的分层分析显示rs788469位点男性基因型CT减少了胃癌的发病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OR值为0.24(95%CI=0.06-0.86)。6.rs805153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8.0%、42.0%、10.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0.0%、38.3%、31.7%。三种基因型在病例组与对照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2)。野生TT基因型明显增加患胃癌的风险,与突变CC基因型相比OR值为5.06(95%(CI=1.58-16.1),经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OR值为4.86(95%CI=1.47-16.0)。而在隐性模型中,与CC基因型相比,TT+TC基因型明显增加患癌风险(P<0.05,OR=4.71,95%CI=1.42-12.2),经多因素校正后 OR 值为 4.26(95%CI=1.41-12.8,P<0.05)。以性别进行分层分析显示:TT+TC基因型与CC基因型相比,明显增加男性胃癌的发病风险,经多因素校正后OR值为9.85(95%CI=0.92-1.03),相反,对女性胃癌的发病风险无影响。按是否感染H.pylori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当感染H.pylori时,TT+TC基因型明显增加患胃癌的风险,经多因素调整后OR值为7.51(95%CI=1.28-43.9)。7.rs1024489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TT、杂合型TC、突变型CC)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2.0%、34.0%、4.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58.3%、30.0%、11.7%,三种基因型在胃癌组与对照组分布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ogistic回归中,经年龄、性别、幽门螺杆菌感染调整后,病例组与对照组间也无显着差异。对性别因素进行分层分析后,女性CT基因型明显减少胃癌发生风险,经多因素调整OR值为0.04(95%CI=0.00-0.78)。8.rs2696371位点的三种基因型(野生型CC、杂合型CT、突变型TT)在胃癌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4.0%、38.0%、58.0%,在对照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15.0%、33.3%、51.7%。基因型在胃癌组与对照组分布无差异(P>0.05)。在经过多因素校正后,TC基因型P值=0.05,但分布还是无统计学意义。9.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SEMA5A低表达组相比,空白对照组和与H.pylori共培养的SEMA5A低表达组的SEMA5A、TGF-β1、Vimentin表达明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结论]1.H.pylori感染和SEMA5A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的发生中可能有作用。2.SEMA5A基因的rs693487、rs2696371 SNP位点与胃癌发生及H.pylori感染无关联。3.SEMA5A 基因的 rs6896702、rs788469、rs1024489 SNP 位点虽与胃癌发生及H.pylori感染无关系,但在性别方面与胃癌风险相关。4.SEMA5A基因rs805153位点与胃癌发生风险及H.pylori感染相关,TT基因型明显增加患胃癌风险,且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联。5.SEMA5A与H.pylori感染对胃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有影响。
二、幽门螺杆菌基因的检测与分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幽门螺杆菌基因的检测与分型(论文提纲范文)
(1)幽门螺杆菌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幽门螺杆菌常规检测方法 |
2 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方法 |
2.1 口腔幽门螺杆菌的分子检测 |
2.1.1 口腔幽门螺杆菌分子检测方法和检出率 |
2.1.2 口腔幽门螺杆菌与胃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 |
2.1.3 口腔在幽门螺杆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
2.1.4 口腔幽门螺杆菌在诊断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作用 |
2.2 粪便样本幽门螺杆菌的分子检测 |
3 总结与展望 |
(2)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
1 Hp的流行病学特征 |
2 Hp的微生物学特征 |
2.1 Hp的形态学特征 |
2.2 Hp的菌体动力特征 |
2.3 Hp的生化特性 |
2.4 Hp的分布特征 |
3 Hp的致病机制研究 |
3.1 Hp的免疫损害 |
3.2 Hp的毒力因子 |
4 Hp的致病机理学说 |
4.1 漏屋顶(leking roof)假说 |
4.2 胃泌素(gastrin-link)假说 |
5 Hp与脾胃湿热证关系密切 |
6 Hp与王氏连朴饮的相关研究 |
6.1 连朴饮的方证研究 |
6.2 连朴饮加减方药味研究 |
6.3 连朴饮加减方前期研究基础 |
第二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连朴饮加减方的组成与制备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 |
2.4 患者筛选 |
2.5 微生物实验耗材制备 |
2.6 克拉霉素耐药Hp的制备 |
2.7 耐药性幽门螺杆菌的冻存与复苏 |
3 结果 |
3.1 临床幽门螺杆菌培养结果 |
3.2 六种抗生素药敏结果 |
3.3 连朴饮加减方药敏结果 |
4 讨论 |
4.1 胃粘膜的选择 |
4.2 Hp的分离 |
4.3 Hp的鉴定 |
4.4 培养基的选择 |
4.5 培养环境的选择 |
4.6 用于筛选的抗生素 |
4.7 菌株的冻融与复苏 |
4.8 菌株的筛选 |
第三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HAG小鼠胃炎疗效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试剂 |
2.4 造模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菌液的制备 |
2.5 干预药物的制备 |
2.6 动物模型建立 |
2.7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小鼠一般情况 |
3.2 小鼠小肠长度对比 |
3.3 胃粘膜W-S银染色对比 |
3.4 血清IL-6、TNF-α浓度对比 |
4 讨论 |
4.1 造模方式 |
4.2 药物浓度的调整 |
4.3 Hp球形变解读 |
4.4 胃粘膜Warthin-Starry银染色结果 |
4.5 各组血清TNF-α、IL-6 浓度的解读 |
4.6 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的思考 |
第四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胆汁酸代谢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总体胆汁酸差异对比 |
3.2 组间含量有统计学差异胆汁酸 |
4 讨论 |
4.1 胆汁酸的生理功能 |
4.2 胆汁酸与Hp的相关研究 |
4.3 Hp与“肝”的证素研究 |
第五部分 连朴饮加减方对克拉霉素耐药性HAG小鼠肠道菌群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药品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数据处理过程和参数 |
2.5 统计学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 |
3.2 门水平物种组成结构分析 |
3.3 组间属水平差异分析 |
3.4 LEfSe多级物种差异判别分析 |
3.5 Net Work分析 |
4 讨论 |
4.1 Hp与肠道菌群 |
4.2 Hp的不同治疗方式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全文讨论 |
1 连朴饮加减方疗效的综合评判 |
2 问题与展望 |
3 创新点 |
3.1 沟通临床和科研的造模方式 |
3.2 多组学分析全面反映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综述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与面临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胆汁酸质谱MRM采集参数表 |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3)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胃癌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1.2 "Correa’s Cascade"假说指导着胃癌的防控 |
1.3 幽门螺杆菌是"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病因 |
1.4 ERM家族蛋白或在H.pylori感染相关胃黏膜病变中发挥作用 |
1.5 研究设计与意义 |
第2章 H.pylori与 Correa's Cascade的关系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筛选标准 |
2.2 方法 |
2.2.1 研究设计 |
2.2.2 研究实施 |
2.2.3 研究变量 |
2.2.4 相关标准(定义、操作规范、诊断标准、数据测量及分类依据) |
2.2.5 研究偏倚 |
2.2.6 样本量估计 |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胃镜活检概况 |
2.3.2 受检者病理信息概况 |
2.3.3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总检出率 |
2.3.4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与年龄的关系 |
2.3.5 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级联与序列的科学性 |
2.3.6 H.pylori感染状态 |
2.3.7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关系 |
2.3.8 H.pylori感染程度与Correa's Cascade相关胃黏膜病变程度关系 |
2.3.9 H.pylori感染与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的演变关系 |
2.4 讨论 |
第3章 ERM家族在Correa's Cascade中的机制初探 |
3.1 材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材料来源 |
3.2 方法 |
3.2.1 数据获取 |
3.2.2 差异分析 |
3.2.3 预后分析 |
3.2.4 基因功能 |
3.2.5 免疫浸润分析 |
3.3 结果 |
3.3.1 ERM家族基因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
3.3.2 ERM家族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3.3.3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分期中的表达 |
3.3.4 ERM家族基因在不同胃癌类型(Lauren分型)中的表达 |
3.3.5 MSN与NF2 的表达水平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
3.3.6 MSN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3.3.7 MSN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3.3.8 基于MSN表达的胃癌转录组GSEA分析 |
3.3.9 MSN相关免疫浸润概况 |
3.4 讨论 |
第4章 ERM家族蛋白moesin在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
4.1 材料 |
4.1.1 模式菌株 |
4.1.2 实验细胞 |
4.1.3 蜡块组织 |
4.1.4 新鲜组织 |
4.1.5 主要试剂 |
4.1.6 主要仪器 |
4.1.7 溶液配制 |
4.2 方法 |
4.2.1 细胞的复苏、培养、传代、计数及冻存 |
4.2.2 H.pylori的复苏、鉴定、传代及保存 |
4.2.3 H.pylori与各细胞系共培养 |
4.2.4 qRT-PCR实验检测各细胞系moesin mRNA表达 |
4.2.5 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细胞系和新鲜组织moesin蛋白的表达 |
4.2.6 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检测胃黏膜组织样本中moesin蛋白的表达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 |
4.3.1 不同细胞中moesin m RNA的表达 |
4.3.2 菌株刺激细胞的适宜浓度与时间 |
4.3.3 不同菌株刺激后胃上皮细胞moesin蛋白的表达 |
4.3.4 H.pylori及 CagA对胃上皮细胞和胃癌细胞moesin表达的调控 |
4.3.5 Moes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
4.3.6 Moesin蛋白在Correa’s Cascade假说相关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
4.3.7 Moesin蛋白在合并H.pylori感染胃黏膜病变中的表达 |
4.4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胃黏膜癌前变化与胃癌预防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4)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一般资料 |
2.1.2 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3 尿素呼气实验检测方法及判读 |
2.2 主要实验仪器、试剂及其厂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胃粘膜标本的采集 |
2.3.2 材料准备 |
2.3.3 H.pylori菌株鉴定方法 |
2.3.4 幽门螺旋杆菌DNA的提取 |
2.3.5 PCR反应体系 |
2.3.6 具体基因检测对应添加引物情况 |
2.3.7 一代建库 |
2.3.8 一代测序 |
2.4 技术路线图 |
2.5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H.pylori菌株中CagA、babA、ureA、ureB、oipA基因扩增结果 |
3.2 样本中H.pylori基因型中的检测结果 |
3.3 H.pylori各基因型与各组疾病的关系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文献综述 幽门螺旋杆菌CagA基因及VacA基因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胃黏膜及唾液幽门螺杆菌主要毒力基因和耐药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口腔Hp的检测 |
2.2 口腔Hp与胃Hp的关系 |
2.3 胃和口腔Hp的联合检测及其耐药一致性研究 |
2.4 口腔Hp检测与治疗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
2.4.1 口腔Hp的检测与胃病的关系 |
2.4.2 口腔Hp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
2.4.3 口腔Hp治疗和胃内Hp根除与复发的关系 |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样本收集 |
3.2.2 检测试剂与仪器 |
3.2.3 胃黏膜及唾液标本Hp DNA的提取 |
3.2.4 PCR-反向点杂交法测定突变基因 |
3.3 检测原理 |
3.4 统计学方法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本诊疗中心Hp感染和耐药情况 |
4.1.1 胃黏膜标本中Hp检出率及vacA基因分型 |
4.1.2 胃黏膜标本的Hp相关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4.1.3 Hp耐药与性别、年龄、各个疾病类型的关系 |
4.1.4 胃黏膜标本的Hp耐药基因的突变位点 |
4.1.5 胃黏膜标本中Hp对5 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 |
4.2 胃黏膜和唾液标本Hp感染和耐药情况比较 |
4.2.1 Hp阳性检出率 |
4.2.2 Hp的 vacA基因型 |
4.2.3 Hp相关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4.2.4 Hp对5 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 |
4.2.5 Hp耐药基因的突变位点 |
4.2.6 胃黏膜和唾液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慢性胃炎西医研究概况 |
一、病因 |
二、临床症状 |
三、诊断方法 |
四、治疗方法 |
第二节 HP耐药情况及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
一、Hp耐药情况 |
二、Hp的耐药机制 |
三、根除Hp的个体化治疗 |
第三节 慢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
一、中医病名认识 |
二、病因病机研究 |
三、辨证分型研究 |
四、中医药治疗研究 |
第四节 数据库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 |
一、数据库技术在古籍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二、数据库技术在现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 |
三、数据库技术名医经验总结、传承中的应用 |
四、数据库技术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
五、小结 |
第二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建立 |
二、数据库功能介绍 |
三、数据库基本内容介绍 |
第三节 讨论 |
第三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知识图谱分析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研究方法 |
第二节 结果 |
一、病案一般信息 |
二、处方用药信息 |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 |
四、诊疗知识图谱 |
第三节 讨论 |
一、病案一般情况 |
二、高频用药规律分析 |
三、知识图谱中核心知识元的聚类分析 |
四、诊疗知识图谱分析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应用——二:190例Hp相关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诊断标准 |
三、纳入标准 |
四、排除标准 |
五、临床资料收集 |
六、质量控制 |
七、数据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结果 |
一、纳入病例的一般情况 |
二、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三、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
四、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关系 |
第三节 讨论 |
一、中医证型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 |
二、中医证型与Hp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H.pylori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临床资料 |
1.1 西医诊断标准 |
1.2 中医辨证分型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终止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和分组 |
2.2 用药方案 |
2.3 药敏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2.7 研究流程图 |
3.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基线分析 |
3.3 H.pylori耐药分析 |
3.4 H.pylori根除率的比较 |
3.5 中医证型分布 |
3.6 组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7 组间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3.8 疗效评价 |
3.9 安全性评价 |
讨论 |
1.一般资料分析 |
2.H.pylori耐药分析 |
3.H.pylori根除率分析 |
4.中医证型分析 |
5.临床疗效分析 |
6.中药在本次研究中作用机制的探讨 |
7.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分析 |
8.中西医结合个体化精准治疗H.pylori的前景 |
结语 |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文献综述 |
1.现代医学对H.pylori的研究进展 |
2.祖国医学对H.pylori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9)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及相关因素分析 |
第一章 前言 |
1.1 幽门螺杆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 |
1.2 螺旋菌及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历史 |
1.3 Hp的感染与致病性 |
1.3.1 Hp的流行病学 |
1.3.2 Hp在人群中的感染状况 |
1.3.3 Hp感染的风险因素 |
1.3.4 Hp感染与胃肠外疾病 |
1.3.5 Hp的致病性 |
1.4 Hp的诊断 |
1.5 Hp感染的防治 |
1.6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筛查人群选择 |
2.1.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1.3 人群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问卷调查 |
2.2.2 ~(14)C-UBT检测方法 |
2.2.3 胃镜检查 |
2.2.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3 变量定义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武威队列Hp流行病学研究人群构成情况 |
3.2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状况 |
3.3 武威队列人群不同人口经济学因素与Hp感染 |
3.4 武威队列人群生活方式暴露因素与Hp感染 |
3.5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3.6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风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7 武威队列不同胃疾病及胃癌前病变间Hp感染的关系 |
3.8 武威队列Hp感染与既往消化性溃疡及家族消化道肿瘤病史的关系 |
3.9 武威队列人群Hp感染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二部分 武威队列Hp主要毒力蛋白血清抗体、血清学分型与胃疾病、胃癌前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第一章 前言 |
1.1 Hp的重要毒力及耐药因子 |
1.1.1 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蛋白 |
1.1.2 空泡细胞毒素A |
1.1.3 尿素酶 |
1.1.4 热休克蛋白60 |
1.1.5 硝基还原酶 |
1.2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人群 |
2.2 参加者的权益保护 |
2.3 主要的仪器设备和试剂耗材 |
2.4 研究方法 |
2.4.1 问卷调查 |
2.4.2 血标本收集和保存 |
2.4.3 ~(14)C-UBT检测 |
2.4.4 胃镜检查 |
2.4.5 组织病理学检查 |
2.4.6 免疫斑点检测法 |
2.4.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Hp感染者Ure、CagA、VacA、Hsp60及RdxA血清抗体检测结果与Hp感染分型 |
3.2 Hp感染者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及不同血清分型与人口及社会因素比较 |
3.3 不同胃疾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在结果比较 |
3.3.1 1154例Hp感染者胃镜检查结果 |
3.3.2 不同胃疾病中Ⅰ型、Ⅱ型Hp感染状况分析 |
3.3.3 不同胃疾病中血清Hp 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3.4 武威队列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对不同胃疾病的风险评估 |
3.4 武威队列胃癌及胃癌前病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分析 |
3.4.1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阳性间胃癌及胃癌前病病理检查结果 |
3.4.2 胃癌及癌前病变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RdxA抗体结果 |
3.4.3 Hp感染分型及血清CagA、VacA、Hsp60及RdxA抗体检测结果与胃癌前病变的风险评估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三部分 全文总结与展望 |
3.1 全文总结 |
3.2 本研究的优势 |
3.3 本研究的局限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神经导向分子Semaphorin5A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幽门螺杆菌基因的检测与分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幽门螺杆菌无创性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 迟文静,刘涛,刘宜昕,赵虎,张艳梅. 检验医学, 2021
- [2]连朴饮加减方治疗克拉霉素耐药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研究[D]. 丁辛.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幽门螺杆菌与Correa’s Cascade关系及ERM家族在其中的机制探究[D]. 宋聪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4]青海地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HP基因分型的研究[D]. 杨慧君. 青海大学, 2021(01)
- [5]长治市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J]. 闫彩文,阎小女,鲍丽霞,胡海波,刘晖,申潞君.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2020(06)
- [6]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胃黏膜及唾液幽门螺杆菌主要毒力基因和耐药性[D]. 高阳. 吉林大学, 2020(08)
- [7]中西医结合诊治慢性胃炎数据库的构建及应用[D]. 陈远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基于耐药检测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治疗H.pylori的临床研究[D]. 陈扬帆.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武威队列幽门螺杆菌感染流行病学研究[D]. 张富花. 兰州大学, 2020(04)
- [10]Semaphorin 5A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癌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龚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